服装加工贸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装加工贸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装加工贸易

服装加工贸易范文1

关键词:河南;加工贸易;现状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014-01

目前,在全球的范围里制造业都面临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要更好地应对国际上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的不断转移,就要抓住机会,迎接挑战,这是目前理论和实践中需要解决和研究的最为重要的问题。自从上世纪以来,河南省的加工贸易的生产水平就一直保持着领先的优势,而且可以每年都保证有20%的经济增长。但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河南省整体的贸易规模有所下降,加工贸易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一、河南省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一)加工贸易增值率呈上升趋势,但面临严峻挑战

根据统计河南省2014年的贸易总额达到了近3800000万美元,同上一年相比增长了33.97%。总体来说,可以看出加工贸易的出口额相对于进口额有明显的增加,但是进口贸易也相对来说是比较平稳的。根据调查,河南省的加工贸易进出口的比率整体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从总体的形势来看,加工贸易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河南省的主要进出贸易方式还主要依赖加工贸易,但是河南省的对外加工贸易的整体优势没有沿海城市明显。

(二)出口产业结构逐步改善,但技术水平不高

由于经济的发展,河南省的工业化不断的提高,出口也不断的完善,其工业的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慢慢的增加,而且有一些还超过了初级产品。根据调查,2013年河南省的工业制成品比重就有所上升,达到了近90%,出口额达1615.7亿美元,接连几年都超过服装加工,也成为了河南省第一大类出口商品。特加是一些技术含量较多、加工程度大、而且也较较大附加值的机械和运输设备所占比重从2013年的4.9%上升到27.3%。

(三)国际影响逐步扩大,但人力资源成本增加

郑州的服装加工生产的产品在国外市场上所占的比率不断的加大,而且其整体的影响力也不断的增加。在调查的过程里,郑州外贸服装厂负责人表示,要想更好的稳定员工的情绪,确保员工的工资待遇,是企业如何发展的第一件事。由于经济的原因,每年的成本都有所增加,而这对于制造业来说是一大难题。首先,企业员工的工资标准要有一定的上调,而工资的标准上调对劳动力价格上涨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新《劳动合同法》的全面实施,更加规范了企业的用工形式。面对劳动力成本的不断的上涨,许多的企业很难通过提升产品价格来应对,而且短期内也不能通过提升生产效率、转型升级等方式来缓解。

二、河南省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加工贸易面临的国际环境日益严峻

我国的服装市场也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许多的国外的品牌不断的涌入,而国内还存在许多的仿品,而河南省整体的服装产业还不是十分的发达。而一些服装产业的竞争基本上还都是在价格款式方面的竞争,而且还有一些服装企业的产品销售基本是以批发为主。近年来服装企业品牌的意识增强,但河南省的服装加工行业的品牌还不是很多,没有真正的国际品牌,基本上都是在成本方面和国际品牌进行的竞争。

(二)加工贸易技术水平较低

郑州服装产业在发展的几十年里,从手工业过渡到了现代化工业,而服装制造业在这几十年里不断的发展,形成了非常好的规模。郑州服装加工贸易通过不断的努力慢慢的发展形成了许多的大型服装企业,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一些形势,郑州服装厂也开始重视产品的形式,工艺水平等,但是从总体上来看,郑州服装厂的贸易加工水平的机械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大部分的环节还需要运用一些半机械化生产方式,其整体的劳动力成本较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也不高,严重制约了郑州服装厂的发展。

(三)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影响加工贸易发展

服装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尤其是原材料价格不断地上涨,劳动力成本也不断地提高,使用棉成本的增加,使这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服装行业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国人工的工资涨幅也已经超过了整体生产率的增长,而且上涨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三、河南省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整合资源,重新对市场进行定位

企业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目前,品牌有许多,市场的竞争也是非常的激烈的。因此,这就对企业的经营者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一定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以市场为导向确定目标市场,整合整体的市场资源,重新对市场进行定位。另外,还有一些外资企业把一些价值链低端的产业发展到我国,在我国进行简单的服装加工,以谋得较大的利润。郑州市的服装加工贸易主要是从来料加工开始,主要是低端产品的加工和组装,没有资源吸引投资,研发能力较差,因此,一定要进行合理的整合资源,重新对整个市场进行分析后进行定位。

(二)引进高新技术,优化加工贸易技术

我国的服装企业一定要建立一种行业地位占位的意识,企业的经营需要一定的改变,一定要从纯制造的角度进行设计,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并从自身的角度来设计的产品是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此外,企业经营者须对广告、传播、裁剪款式、生产管理比较在行,对市场上的销售环节多费心思,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业务发展战略。服装企业要想更好的得到发展,一定要加快技术开发,不断的提高认识,从而实现整体的产业升级。要不断的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更好地优化加工贸易技术。

(三)企业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企业一定要减少人力资源成本,而减少成本就需要减少企业的员工数量,但是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升员工的整体的素质,增大知识型和技能型员工的比例,使员工的素质与其岗位相匹配,提高工作效率。企业要加强自身的建设,从而提高整体的生产技术水平,另外,还要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加工贸易已经成为加快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一个主力军,尤其对外贸服装加工业,更是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只有当一个企业同时具备了自身优势明显,有扩展潜力并且很难被竞争对手模仿超越的技术才能具有真正的竞争力。研究加工贸易对纺织业的影响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河南省外贸服装企业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卜 海.后配额时代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战略[J].国际贸易问题,2004(9).

[2] 黄兴年.中国服装出口企业贫困增长源于对比较优势战略的过分依赖[J].国际贸易问题,2006(3).

[3] 宋.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11).

服装加工贸易范文2

一、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规模在整固

(一) 纺织服装出口率先“回暖”

世界金融危机重创世界经济,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世界贸易跌入“谷底”,从表1可知,我国的货物进出口贸易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严重“超跌”,2009年1-2月份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的最大跌幅分别为-29.1%、-25.7%、-43.1%个百分点,随后的3-8月份间在底部低徘徊,9月以后开始回升,同比降幅收窄,全年进出口、出口、进口同比分别下降了13.9%、16.0%和11.2%个百分点,结果好于预期,为中国GDP增长8.7%、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我们从分月统计中发现,在世界贸易极为困难的2009年元月份,我国纺织服装进口随市场下跌了36.5个百分点,而出口却逆势飞扬,同比只下降了0.7个百分点,给“冰冷”的市场带来了一丝“春意”,让世人看到了复苏的希望。虽然,随后4-8月份我国纺织服装进出口同比指标“二次探底”又回跌到两位数,但到12月份出口、进口、进出口同比增长全部“翻红”。全年纺织服装出口、进出、进出口较之2008年分别下降了9.9%、9.8%和9.3%,但却比全国货物贸易全年出口、进出、进出口同比负增长分别减少了6.2%、1.9%和4.1%个百分点,全年纺织服装出口额达到1670.6亿美元,出口贸易依存程度达到3.4%,也就是说2009年的GDP的3.4%是通过纺织服装出口实现的。

(二)纺织服装呈现“高出低进”态势

纺织服装是我国重要的工业,也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最多利用外资的产业,通过引进技术,我国纺织服装工业的比较优势凸显,并通过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国际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从表1可知,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总额是1838.9亿美元,占全国货物贸易比重为8.3%,其中出口高达1670.7亿美元,占全国货物出口贸易的13.9%;进口仅为168.2亿美元,占全国货物进口贸易比重的1.7%;贸易顺差为1502.5亿美元,虽然比2008年1666.8亿美元下降了164.3亿美元,但约占全国2009年贸易顺差1960.6亿美元的76.6%,这也就是说仅占8.3%的纺织服装贸易却创造了接近4/5的贸易顺差价值。我国纺织服装呈现“高出低进”态势是由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所决定的。在世界上通常用某一产业的贸易差额与某一产业的进出口贸易额的比率所表示的国际竞争力指数,也叫TC指数,若指数为负值,表明该类商品为净进口,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若指数为正值,表明该类商品为净出口,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经过计算,我国2009年纺织服装TC指数为0.82,昭示我国的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继续保持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确立我国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大国和出口国的地位。

二、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方式在改善

(一)一般贸易快速发展

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由来已久,但快速发展则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我国抓住了20世纪80、90年代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大进大出”、“两头在外”,通过“三来一补”,积极利用分工参与国际市场交换,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进入蓬勃发展、全面提速的时代。 1994年出口贸易额达到342.2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2008年出口达到1852.2亿美元,是1994年的5.4倍,创下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新高。但其间我国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频频遭遇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之后,SA8000社会责任的困扰,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贸易的重灾区。因此,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亟待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一般贸易。从上表可以看出两点:一是纺织服装进出口一般贸易率的同比增长,进口10.34%、出口-5.83%、进出口贸易-5.43%,明显好于我国货物贸易的一般贸易率,2009年我国货物贸易一般贸易率进口、出口、进出口同比增长分别是-6.7%、-20.1%和-13.9%。二是全年纺织服装出口、进口、进出口总额中的一般贸易的比重分别是72%、24%、68%,分别比2008年提高了3%、4%和4%。这说明我国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从扩大一般贸易开始突围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加工贸易降幅较大

2006年9月14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五部委联合《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意在扼制加工贸易过快增长。从表3可以看出三点:一是我国2009年加工贸易的纺织服装进出口、出口、进口的较之2008年有两位数的降幅,降幅大于全年纺织服装贸易和纺织服装一般贸易的降幅,说明我国纺织服装贸易应对金融危机调整了增长方式。二是2008年纺织服装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出口同比是正增长,而2009年进料加工进出口、出口同比下降了12.2%,来料加工进出口、出口同比下降了19.05%和19.53%;说明我国调整纺织服装加工贸易的力度在加大。三是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同属加工贸易,我国纺织服装来料加工进出口、出口、进口的同比降幅大于自营业务的进料加工分别是7.03、7.51和6.92个百分点,彰显我国调整贸易方式是有序的。

三、纺织服装出口的产品结构在优化

(一)纺织服装出口的增速放缓

我国要优化纺织服装出口产品结构,需要适当减少纺织品出口、增加服装出口的比重,适当减少OEM服装出口,增加OBM服装、高附加值服装出口的比重。从表4可知,一是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是16707178.8万美元,其中纺织品出口5999223.7万美元,约占36%,服装出口总额是10707955.1万美元,约占64%,纺织与服装的比值为3.6:6.4,出口产品结构与2008年持平,没有明显的改善。二是2009年就纺织品大类而言,纱线出口下降幅度最大,制成品下降幅度最小。就服装大类而言,针织服装下降幅度最大,其他服装下降幅度最小,更可喜的是毛皮革服装保持了11.22%的正增长。这种走势基本符合国家的纺织服装调整与振兴政策。三是就服装分类产品而言,针织服装中丝织针织服装降幅最大,出口数量同比下降41.7%,出口金额下降34.7%;针织服装中化纤针织服装降幅最小,出口数量同比下降5.52%,出口金额同比微升0.07%。梭织服装中丝制梭织服装降幅最大,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同比分别下降20.96%和20.83%;棉制梭织服装降幅最小,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同比分别下降6.85%和6.21%。毛皮革服装中皮革服装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同比分别下降15.72%和21.32%;可喜的是毛皮服装逆市强劲上升,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同比分别上升15.53%和138.93%。

(二)纺织服装出口的均价偏低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不仅要率先恢复贸易增长,还要努力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增长的转型。2009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价量关系忧喜参半。一是从表4可知,纱线出口平均价格下跌4.93%,其中棉纱线平均每公斤的价格3.38美元,同比下跌6.25%;丝线平均每公斤的价格21.92美元,同比下跌12.31%;化学纤维纱线平均每公斤的价格2.56美元,同比下跌8.86%;可喜的是羊毛、动物毛纱线平均每公斤的价格20.39美元,同比微涨0.69%。面料也是量价齐跌,其中棉布平均每米价格1.18美元,同比下跌8.45%;丝机织物平均每米价格2.92美元,同比下跌9.42%;化纤织物平均每米价格0.83美元,同比下跌8.33%;羊毛动物毛机织物平均每米价格5.8美元,同比下跌8.94%。地毯、无纺织物等纺织制成品的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二是服装出口与纺织品不同,大体上呈现量减价升态势。针织服装价格平均同比增长2.3%,其中增幅最大的是丝制针织服装,平均每件套价格是10.87美元,同比增加11.85%;化纤针织服装每件套平均价格增加5.78%、棉制针织服装微涨0.35%、但毛制针织服装却下降了7.13%,梭织服装平均价格增长1.69%。毛皮革服装价格忧喜参半,每件套平均出口成交价格是65.74美元,同比增长28.13%,其中毛皮服装、皮革服装价格分别是267.18、41.52美元,同比增长分别是106.81%和-6.65%。由此看来,我国是服装生产大国、出口大国,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出口成交价格虽然出现了微升的良好态势,但总体上还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四、纺织服装的出口市场在扩大

(一) 纺织服装出口的洲际市场

市场有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愿望三大要素,从理论角度考量,亚洲、欧洲和北美是我国纺织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从表5可知:一是纺织服装出口前10大市场中,亚洲4席、欧洲5席、北美洲1席,说明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仍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向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三大市场的出口高达全部纺织服装出口的88.5%。其中向亚洲出口7484667万美元、向欧洲出口4284566万美元、向北美洲出口2961256万美元,分别占我国同类产品出口的比重为40.1%、23.3%和16.1%。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是多元化的,除上述三大市场外,依次是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二是在亚洲市场中我国与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的纺织服装贸易继续保持活跃。2009年向东南亚纺织服装的出口、纺织出口、服装出口同比增长-2.5%、2.3%和-11.3%,而相应的进口分别同比增长10.7%、12.7%和1.1%;2009年向中东地区纺织服装的出口、纺织出口、服装出口同比增长-1.1%、-4.5%和1.8%;进口分别同比增长24.5%、19.8%和28.7%。三是欧洲市场主体是欧盟,根据入盟之先后,大体上可以把欧盟区分为欧盟15国和东扩12国。在2009年纺织服装贸易统计中发现,我国对欧盟27国的出口同比下降7.2%,欧盟15国只下降了6.7%,而东扩12国则下降了13.9%。其中纺织产品出口欧盟15国同比下降10.7%,而东扩12国则下降了19%;服装产品出口欧盟15国同比下降5.6%,而东扩12国则下降了11.2%。

服装加工贸易范文3

1江苏省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近年江苏省加工贸易行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江苏省的加工贸易虽起始于80年代初期,起步较珠三角地区晚,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良好的人文环境等,江苏省正不断赶超其他省份,已然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流力量。同时加工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整个江苏省经济的迅速成长。加工贸易顺差的稳定增长与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增加,不仅提高了江苏省加工企业的产品制造能力和竞争力,而且将国内产品更好地带入到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据江苏统计局2010年统计年报表明,2000~2009年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速度保持稳定,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和加工贸易出口量缩减的影响,2009年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仍占整个江苏对外贸易总额的57%,高达1923.4亿美元。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09年江苏加工贸易出口量骤减,为减缓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稳定加工贸易严峻形势。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金额达到756亿美元,同比增长51.0%;出口金额达到465.7亿美元,同比增长41.7%;进口291.2亿美元,增长68.6%。加工贸易进口比江苏省平均增幅还要高五点七个百分点,比一般贸易高十九点四个百分点。2010年以来,江苏省的加工贸易发展平稳增长,进出口加工贸易也保持着较为平衡的状态,技术型产业和资本型产业也不断壮大,持续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外资企业一直是江苏省外贸进出口的主流力量,2003~2009年进出口总额由860亿美元增长到2597亿美元,7年增长了1737亿美元,所占比重由原先的75.6%上升至2009年的76.7%。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比重偏低,外资企业仍对加工贸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江苏省加工贸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威胁着江苏加工企业的发展。目前,在世界生产电子信息产品的众多制造基地中,江苏省的生产加工地位已经是首屈一指,在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它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提高了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突出加工贸易产业的规模效益。在江苏省加工贸易的贸易结构比重中,机电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加,但是比重仍然偏低,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还略显不足。

2加工贸易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经济贡献度作为一项指标来衡量一种贸易方式对经济增长拉动度的大小。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首先要通过计算加工贸易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这两个方面来分别进行研究。

2.1加工贸易增值系数的分析

增值系数作为质量指标来衡量加工贸易创汇水平的高低,同时它也间接反映了加工贸易行业的升级状况。增值系数等于加工贸易出口额与加工贸易进口额的比值,其数值的提高不仅反映了生产加工环节的附加值程度和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小,也表现了其在质量上的扩张程度。1995~2009年间,江苏加工贸易增值系数都大于1,并且图表还显示增值系数已从原先的1点1提高到现在近2点的水平,这表明江苏加工贸易出口额总量均多于进口额总量,即加工贸易一直处在顺差的状态。1995~1999年的加工贸易增值系数呈逐步上升的态势,1999~2003年的加工贸易增值系数略有下降,2003~2009年(2005年除外),增值系数又呈逐步上升的态势。这表明江苏加工贸易的技术引进能力和产品质量在不断提高,出口创汇的质量正逐步改善,产业结构也在逐步优化,体现加工贸易独一无二的地位。

2.2加工贸易对江苏GDP拉动度的分析

加工贸易对GDP的拉动度主要是指加工贸易在GDP增长率中贡献了多少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对GDP增长的拉动度D=P*(GDP/GDP)即拉动度=(X-M)/GDP*GDP增长率其中X为加工贸易出口增量,M为加工贸易进口增量,X-M为加工贸易净出口增量。虽然加工贸易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呈逐步上升的态势,但是上升速度较为缓慢,1995~2009年间(2002年除外)的加工贸易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均是正数,这表明加工贸易对江苏省的经济增长是正向拉动的。在2006年的GDP增长率中有5.329个百分点是加工贸易贡献的,是近十五年来最高值,主要得益于政府政策支持与外资大力引进。通过计算平均值发现,江苏省的加工贸易总的来说是正向促进经济增长的,而且加工贸易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度和拉动度都比一般贸易要有优势。虽然江苏省的加工贸易是在90年代才开始才起步的,初期的发展速度也不是很快,但是自21世纪后,江苏省的加工贸易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加工贸易体制也相对成熟,各项基于垂直FDI和垂直约束的管理等方面的措施也相应完善,所以这段时期的加工贸易所计算出来的贡献度、增值系数和拉动度不断增大。这一情况在遭遇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发生了逆转,加工贸易原本的增长趋势呈现波动趋势,沿着之前的波动曲线转而下滑。

2.3加工贸易对江苏经济增长贡献度的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更加透彻的阐释江苏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我们对江苏省的加工贸易总额、进口总额及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作用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与线性系数相关性检验。为了更好地说明每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减少数据的波动,提高拟合的效果,对上述变量取对数,也就是用LnJG表示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LnIM表示加工贸易进口总额,LnEX表示加工贸易出口总额,Ln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来建立二元回归模型,并用Eviews计算。

把LnGDP看作因变量,把LnJG,LnEX,LnIM分别作为自变量,进行OLS回归,分别得到回归方程如下:LnGDP=c+bLnGDP(-1)+aLnJGLnGDP=5.770+0.437LnJG(41.369)(25.257)R2=0.981508

F=637.9384

DW=0.831158注:括号内的数据为检验值以上数据表明,通过对方程进行检验,拟合优度良好,参数的经济意义合理,但是发现估计方程存在序列相关性。进一步用LM检验后发现方程确实存在二阶序列相关,因此在上述回归模型中加入AR(1)、AR(2),进行修正来消除自相关,得到以下检验结果:LnGDP=5.814+0.427LnJG+[AR(1)=1.047]+[AR(2)=-0.838](25.817)(14.993)R2=0.983536 F=200.1328 DW=2.277327注:括号内的数据为检验值由DW值检验结果来看,修正后的模型已基本消除了残差的序列自相关现象。

对方程进行分析发现:江苏省加工贸易总额与GDP两者间存在着正相关性的联系,也就表明江苏加工贸易对其经济增长产生了正向拉动的作用。模型修正后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对加工贸易的回归系数为0.427,也就是说加工贸易总额每增加1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就平均增加0.427个单位,这表明江苏省生产总值很大一部分是由加工贸易拉动的,并且作用比较显著。

3江苏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建议

经数据及实证分析表明,加工贸易已然成为江苏省重要的对外贸易形式,对江苏省的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加工贸易对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我国国际地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要想推动工业化战略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是其有效途径,在面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时,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便可以削弱其受到的影响。

3.1推动内资企业发展,促进江苏省加工贸易主体的转变

据江苏省统计局公布数据结果显示,2003~2009年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由860亿美元增长到2597亿美元,所占比重由2003年的75.6%上升至2009年的76.7%,而内资企业所占比重不超过20个百分点。由数据表明要推动江苏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变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加工贸易格局,拉动内资企业的发展,加快内资企业改革,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快技术进步。

3.2提高加工贸易的配套值,促进江苏省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江苏省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水平仍相差较大它为外资加工贸易企业提供的料件等配套不足,在技术、管理和产品质量上均不能达到国际产品的要求,而且产品加工仍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加工产业进驻江苏,外商投资力度加大,高等劳动力的不断短缺,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严峻,本土高端加工企业竞争力大,发展更为艰难。对内资企业来说,要充分合理利用和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与科技水平,积极为已经进行加工贸易的企业提供配套设备、原料及产品零部件,善于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国内料件的配套值,充分利用比较优势,使其达到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技术要求。

3.3立足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

低层次的组装型加工和简单加工占据着江苏加工贸易的主导地位,如服装加工、汽车零部件加工、电子装配等,高新技术产品加工比重较小,销往国外的商品由于技术的落后而导致其附加值低,多数的加工贸易是以资源和能源消耗为代价以换取贸易的增长,而且国内营销渠道单一化,与国外产品相比缺少竞争力度。从长远利益来看,江苏省的加工贸易应向其他方向转移,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合理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出口商品结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提升产品加工深度,将不同附加值的环节进行优化调整和分配整合,同时实现贸易结构的升级,提升加工贸易产品的整体水平。

3.4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实现加工贸易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江苏省处于沿海沿江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科学技术、人文环境等要素的差异,使得江苏省加工贸易的地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严重,这些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苏南的苏、锡、常、宁等地,而苏中及苏北所占比重很小。苏、锡、常、宁等地区交通便利,贸易加工区分布广,各大高校人才不断涌入,加上诸多优惠政策,使其发展尤为迅速。苏中及苏北,各方面条件都较弱,人才短缺,加工产品形式较单一。目前加工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已制约到其转型升级,因此各区域应充分认识到不同产业链中的加工贸易在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将苏南一些附加值比较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向苏中和苏北转移,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服装加工贸易范文4

一、加工贸易在我国各产业结构中的弊端

加工贸易,通常是指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贸易方式,即从国外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在国内进行加工装配,产成品出口到国际市场。加工贸易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是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

(一)引进技术质量不高,产品增值率低

我国的加工贸易,特别是在来料加工,外商企业完全掌握市场和销售渠道,严密控制关键技术,把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能力大多留在境外,而中方只参与简单的加工装配环节。中国境内的加工环节多属于产品加工装配的边际环节,在整个产品的增值链条中只占小部分。据统计,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国有企业的增值率。这种只重进出口,不重加工效益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进人,会造成生产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延缓了整个加工贸易的升级和提高,从而延缓了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

(二)与上游产业关联度小,贸易波及效果差

我国目前所开展的加工贸易,不仅技术含量低,而且中间投人品没有实现国内替代,而主要依靠进口,加工贸易通常只是个别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一种贸易方式,即使具有一定的贸易规模,也主要局限于本企业和少数相关企业。整体规模的扩大对其他企业和地区的辐射作用不大。因而,加工贸易的发展就不能给国内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市场,也就很难通过加工贸易带动相关工业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善与升级。另一方面,我国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于劳动密集型等下游产业,对上游产业的关心不够,造成产业结构向下游产业倾斜,客观上造成了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度不大。

(三)出口加工贸易技术溢出效果差

在我国的出口加工贸易中,出口加工区的外资企业为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不得不将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方法和工业技能传授给雇佣的当地居民,因而使发展中国家能从出口加工区获得额外利益。但是,跨国公司往往把次要的价值链放在发展中国家,进人出口加工区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并且有些面临淘汰,尽管这些技术同设区国同类行业的生产技术相比仍然领先,但已不可能促进设区国的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且,跨国公司的交易往往在企业内部进行,一般都尽可能避免同设区国经济发生直接联系,不愿将关键技术和生产技能进行转移。东道国大多管理技术水平不高,接受技术转让的能力有限。由此可见,出口加工区技术溢出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二、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针对我国当前传统加工贸易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中央提出“走出去”战略。实现“走出去”战略的途径很多,但从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境外加工贸易将是主要方式。

(一)避免重复建设,节约社会资源

针对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我国应走一条存量盘活与增量相结合的道路。存量盘活主要解决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闲置,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盘活资本存量,积极推动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把产品价值链较低的一部分放在境外,能够避免国内重复的低劳动建设,能够把节约的社会资源放在增值链较高的那一部分建设中,实现资源合理化利用,消除经济中的瓶颈制约,从而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二)发挥比较优势,带动设备、技术出口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低工资的比较优势。但是一个行业的竞争优势一般很难在一国长久保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人提高,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种竞争优势就会转向水平更低的国家。另一方面,我国已进人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新时期,已涌现了不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和在世界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的产品及一批素质良好的企业。由这些企业掌握的成熟技术具备了向国外转移的条件,是我国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技术基础。对于这些我国已经属世界领先地位的技术,完全可依据比较优势外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积极利用这些国家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和丰富资源发展本国经济。而对这些技术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和改进创新,也正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我国企业应该积极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时机,在开放的经济中利用别国有利的资源为我所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国内产业的产品科技含量,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一部分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且具市场潜力的国家和地区转移,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利于为境外加工贸易的开拓提供优越的环境。

(三)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和产业调整

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增强了资源的流动性,创造了资源有效配置的可能和机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就要有驾驭资源跨国流动和配置能力。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向和力度。境外生产形成的庞大的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已逐步替代了传统的出口贸易,全球生产经营网络使企业不再受到国界的限制,利用全球资源捕捉商机,从而具备从全球各个角落吸取发展能量的能力。国际直接投资是实现生产全球化的主渠道。我们要扩大利用外资的领域和规模,积极吸收服务,营销等领域的资本,拓展发展空间,转移长线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国际分工是生产全球化的直接基础。企业通过跨国投资,在境外组建各种分支机构,来担负不同环节的生产任务,把分布在不同国家的生产分工掌握在自己手中,组织全球分工与协作的企业,以自己直接从事的少量生产环节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居于主动。我国企业要逐步形成核心竞争力,避免陷人主要从事低附加值的业务,始终处在国际分工较低层次的“低附加值陷阱”中,必须走出去,拓展企业内部的国际分工。

三、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措施

针对我国开展境内外加工贸易的现状,有人提出要取消境内加工贸易。在此,笔者认为,我国目前还不是资本输出国,不具备大规模对外投资的能力,境外加工贸易还只是处于探索阶段,只是带动出口的一个新的起步。过早取消加工贸易,在短期内势必会造成出口贸易额的减少,引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因此,我国政府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与手段,尽量完善传统的加工贸易,走一条境内加工贸易与境外加工贸易相结合的道路。

(一)实现加工贸易投入品本地化。

加工贸易对外商来说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对我国来说可以带动上游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延长产品链,提高加工深度,带动产业升级。因此加工贸易中间投人品本地化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我国基础产业(包括机械、电子、化工等行业)的基础材料、原器件等生产发展滞后是一个长期未得到解决的问题。而价格、投资、税收等政策几乎都是向下游倾斜的。因此,不从根本上扭转对中间品的歧视政策,就难以实现加工贸易中间投人品的进口替代。有关部门应对现行政策法规进行清理,对不利于加工贸易企业在国内采购材料的规章加以修订。

(二)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

与传统产业的梯度转移不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出现跨越式转移,促进了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兴起。这种背景使得我国加工贸易面临两大机遇:一是沿海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转移的高新技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二是内地有条件的地区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可以承接沿海地区转移出来的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提高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的程度。我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必将大大加速我国产业结构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因此,有必要选择开放式发展模式,大幅度降低以信息技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关税,参加WTO信息技术产品协议,同时借鉴国外科技工业园的经验,将有条件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办成规范的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区,从而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突破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

(三)加强对境外加工贸易的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境外加工贸易主要是境外带料加工,这种方式是典型的跨国直接投资,其核心是我国企业将成熟技术和现有设备向海外转移,从而带动国产零配件、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大量出口。海外直接投资总是伴随着一揽子资源的转移,投资金额大,风险高,特别是在非洲地区。因此,国内企业在做好市场容量、产品定位、竞争趋势等经济技术分析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投资的国际保护。

服装加工贸易范文5

[关键词]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竞争优势

纺织服装产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WTO纺织品服装配额限制的取消,一方面为我国服装出口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世界服装贸易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的贸易摩擦,当前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研究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估

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弱,最终会表现为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通过一系列显示性指标进行衡量。我们可用这些指标,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测量和评估。

1.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出口额与世界该产业或产品的出口额的比值,它反映了该产业或产品的出口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比例。

表1比较了我国和其他一些主要服装出口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服装市场占有率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1994年我国的市场份额从世界第三位上升到了第一位,成为世界服装生产第一大国,并一直保持第一的地位。2000年以后,我国的服装产业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近年来占有率更是突破了25%。反观其他主要生产国,美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生产线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韩国等国的资源成本逐渐上升,其市场占有率随之减少。

表1世界主要国家服装国际市场占有率(%)

资料来源:李双燕赵文武: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原工学院学报,2005,(5):30-33

2.竞争优势指数分析

竞争优势指数,是指一国某产业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当其值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均水平;当其值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且越接近1越大,竞争力也越强。

表2是根据我国服装产业进出口情况所计算的TC指数表,该表显示1998年~2003年6年时间里我国服装产业总体TC指数均大于0,同时,从1998年的0.56到2003年的0.67,TC指数在逐年上升。这说明我国服装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而且在总体上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要注意到该指标是以贸易金额来计算的,并没有考虑商品质量的高低,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我国服装产业出口数量庞大,但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事实。

表2我国服装产业进出口情况及TC指数(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张宏性.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统计研究,2005,(1):30-34

3.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也称RCA指数,它是通过一国某产业在该国总出口中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计算出来的。如果一国某产业的RCA指数>1,则说明该产业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反之没有。RCA指数越大,则该产业的竞争优势越大。

下图是根据我国服装产业在我国总出口中的份额和世界贸易中服装产业占总贸易额的份额计算所得的我国服装产业RCA指数图。

从下图可以看出,我国服装产业的RCA远大于1,上世纪90年代末甚至达到5左右。由此可见,我国服装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容置疑。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到,我国服装产业的竞争优势强度在逐年下降,这一情况表明了我国服装产业在世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存在实际竞争力不断降低的隐忧。

我国服装产业RCA指数图

资料来源: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04/2005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二、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但同时,该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其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

1.上游产品部门发展缓慢

我国的服装出口企业主要是出口加工型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服装出口企业只是外国服装的“加工车间”。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服装加工产业的发展快于其上游产品部门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瓶颈”现象。上游产业的面料、辅料生产与服装生产脱节,缺少适合高档服装的面料,使得我国每年有60%的高档面料不得不依赖进口,而这又不利于降低纺织品服装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加大了我国服装产业角逐国际市场的难度。

2.低层次加工贸易比重较大

2005年我国服装出口中,一般贸易方式出口819.13亿美元,同比上升24.28%;进料加工贸易出口199.59亿美元,同比上升12.68%;来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107.09亿美元,同比增长1.31%。这些数据说明我国服装出口额中加工贸易的比重虽然在下降,但仍然占有相当大比重。服装产业加工贸易的主要优势在于容易获取的廉价劳动力,但发展中国家在这个生产阶段存在激烈的竞争。这意味劳动密集型服装的价格与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先进技术的价格比越来越低,即作为外国服装经销商的“加工车间”,我国的服装出口企业只是从中赚取一些微薄的加工费。

3.单纯依赖价格竞争

我国服装出口虽然数量不断增长,但平均单价却在下降。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服装出口平均单价是每件2.36美元,到2002年达到最低点每件2.23美元,到2005年增加到每件2.68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4.53%,比2001年同期增长了13.56%。然而,出口单价仍不及发达国家服装出口单价的四分之一。

结合我国服装的出口额不断上升的事实,说明我国的服装出口至今还未完全摆脱数量型增长的模式,非价格竞争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尤其是出口企业快速反应能力不高,因而出口经济效益和单位创汇水平难以有质的飞跃。仅仅依赖价格竞争意味着任何价格的波动都可能对我国服装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这一问题是由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因素所导致的。

三、提升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前文所述说明,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是,比较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为了使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力在长期中得到持续提升,本文针对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策略如下。

1.“走出去”策略

“走出去”是指使我国的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各种生产要素输出到国外,到国外投资开办工商企业,将生产能力向国外延伸和布局。其核心的经济含义是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集成。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实施“走出去”策略中,选择好目标投资市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国服装企业应该重点选择以下两种类型的市场进行投资:第一类,有成本优势的国家,如柬埔寨、越南等国。因为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在这些国家设厂无须长途运输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第二类,一些政治稳定的非洲国家。非洲服装市场潜力巨大,并且产业内有竞争力的企业不多,这使得在非洲投资设厂可能获得较高收益。同时,非洲的一些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可以给服装企业提供廉价的原料。2.产业链条深化策略

一直以来,纺织服装产业被看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典型代表。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现代高科技向服装业的导入,现代纺织服装业已变成了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例如,意大利的服装出口中包含了大量高技能劳动力,生产和制造过程中较多地应用了电脑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的技术。相比之下,我国的纺织服装生产主要依靠从事简单和重复性工作的非熟练劳动,仍表现出很强的劳动密集型特征。在美国市场上意大利服装的平均价格为16.09美元,而中国服装的平均价格为3.57美元,仅为意大利的四分之一。

为此,我国的服装生产企业应及时转变传统观念,加大技术密集型服装的生产和开发。在加工贸易中也应该尽量延深加工深度,从原料或半成品的生产向最终产品的生产延深,提高最终产品生产的比重;提高加工的精度,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努力发展中高档产品的比重;合理和节约使用原材料;提高产品的知识、技术集约度。当然,服装产品结构的深度化及高附加值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3.品牌建设策略

品牌建设策略是提升我国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它不仅能促进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还能解决我国服装产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的服装产品,从面料选择到款式设计,从产品的工艺到对流行趋势的把握,都远远落后于国际知名品牌。因此,首先应该把提高服装品质上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来审视,从服装的硬件生产水平——厂房、设备、技术、流程,再到服装的软件生产水平——产品定位、面料选材、款式、流行趋势的把握多方面的进行整合,从面料入库到成品出库,严把质量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国际化的品质,为提高品牌竞争力打好基础。

从服装产品的渠道来看,国内目前主要销售渠道还局限于大流通、大批发或为国际品牌代工的阶段。事实上,如果想在服装销售中占得先机,那么就必须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销售渠道。目前,服装产业的新兴销售渠道主要有中高档商场专柜、品牌专卖店、国际化网络等几种模式。我国的服装企业必须在渠道上有所创新,使产品尽可能地展现在消费者的面前,方可提高品牌认知率。

服装加工贸易范文6

(一)福建省加工贸易的现状

1.加工贸易的概况图1和表1分别反映了福建省加工贸易2003年至2012年的发展现状。从图1可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加工贸易的进出口额显著下降,但随着2010年国际市场的全面复苏,福建省加工贸易恢复较快的增长态势,2010年加工贸易总额共计3799681万美元,相比2009年增长了33.96%。综合来说,加工贸易出口额的增长趋势比进口增长明显,但加工贸易的进口也基本维持在较为稳定增长的水平上。而从表1可知福建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与本省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出现了下滑的态势。但福建省主要的进出口贸易方式依然以加工贸易为主。2.加工贸易的结构福建省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途径包括进料加工出口和来料加工出口。出口结构以进料加工为主。如图2所示,从2003年至2012年,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加工贸易出口额的比重相对于来料加工贸易出口额的比重较高。进料加工出口额占加工贸易的出口额都在80%以上。3.加工贸易的地区分布福建省加工贸易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平衡,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都远远高于内陆地区。目前本省加工贸易出口额主要是由厦门、福州、泉州、漳州、莆田五个城市所创造,其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99%以上,并且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上亿美元的企业全部集中在沿海城市。而三明、南平、龙岩和宁德四个城市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比不到1%。虽然政府鼓励沿海加工贸易向山区适度转移,但福建省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加工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二)福建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1.产值结构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落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在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9]。20世纪50-60年代,福建省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其次为第二和第三产业为的排序。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逐渐超过第一产业,直至21世纪初,福建省第一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取代第一产业成为主体。如今的产值结构呈现第二第三产业不断上升,第一产业逐渐下降的趋势。随着现代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第三产业比重有超过第二产业的趋势。目前福建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时期,技术进步加快,重工业化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对于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2.劳动力结构劳动力结构是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标尺之一,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之一就是使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从低劳动生产率部门流向高劳动生产率部门,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中劳动力结构的演变规律是: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次增加。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福建的经济发展,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步上升,整体趋于合理。福建省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从2000年的46.8%到2012年的25%,下降了21.8%,而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从2000年的24.5%和28.7%到2012年的38.8%和36.2%,分别上升4.3%和7.5%。福建省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三)加工贸易作用于产业结构的途径分析

1.加工贸易的资金供给效应推动产业升级加工贸易的资金供给效应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加工贸易的出口创汇,二是加工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的资金注入[11]。福建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维持在50%左右。其中2012年福建省加工贸易的出口额更是达到万美元,加工贸易的出口创汇,为福建省经济发展积累资本,为福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积累了资金,创造了条件。福建省加工贸易的主体是外资企业,由于加工贸易的各项政策吸引了外商资金的投入,并且资金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流动,促进了新型和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间接的推动了福建省的产业升级。2.加工贸易带来大量新产品和新技术,并形成了新的产业历经长期发展,我国的加工贸易结构出现重大的改变。在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拥有高新技术加工贸易产业也在快速发展,并且促进了新产品的生产和新技术的研发,新兴产业随之发展,使得我国产业结构有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并且,由于外资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远远高于国内企业的水平,随着外资加工贸易企业不断进驻福建,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也会随之快速发展。3.加工贸易通过出口示范和竞争效应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加工贸易的出口示范作用,国内出口产品逐步了解了国际贸易中的惯例和做法,掌握了国际贸易的操作流程和业务特点,可以有效地解决国际贸易过程中的问题,规避风险,利用国际生产要素和资源,使产品得到迅速发展[11]。省内加工贸易企业与国际市场形成了稳定的供需联系。不仅如此,随着新兴工业化国家不断向省内转移产业,使得福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竞争,促使省内传统产业不断升级转型。

二福建省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

福建省的产业结构变动以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而第一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为主要方向。从2000年开始,福建省基本呈现稳定的第二、第三、第一产业的发展顺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据了福建省国内生产总值的90%以上,其中第二产业在福建省经济发展中占主体地位,同时第三产业有持续上升的发展趋势,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对于产业升级具有促进作用。福建省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化情况能够很好地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化,因此采用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反映产业结构的状况,并通过这一指标的变动来反映福建省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由于福建省历年来加工贸易中的进口额变动相对出口额来说幅度较小,因此以加工贸易出口总额来表示福建省加工贸易的状况。本文选取1996年-2012年福建省加工贸易出口总额(X)和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Y)作为分析数据。

(二)协整分析

1.平稳性分析由于选取的数据属于时间序列数据,所以首先采用ADF检验法检验变量Y和X的平稳性及其二阶序列的平稳性。通过EVIEWS3.0软件得出如下结果:由表3可以发现,X、Y的ADF统计值小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临界值的绝对值,所以不能通过ADF检验;而X和Y的ADF统计值的绝对值大于在5%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的绝对值。因此,X和Y均为(I2)序列。2.回归分析建立简单的一元线性模型:Y=C+βX+μ。其中,C为截距项,β为参数系数,μ为随机干扰项。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线性回归得:Y=0.396+0.0007X(3-1)(81.93)(16.40)R2=0.947F=268.9676D.W.=0.7088从回归估计的结果分析,模型的拟合较好。可决系数R2=0.947,表明第二产业产值变化的94.7%可由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变化来解释。从斜率项的t检验值分析,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n-2=15的临界值为t0.025(15)=2.13,常数项回归系数的t统计值为81.93,自变量回归系数的t统计值为16.4,均超过了临界值,表明两者都是显著的。查F分布表得F0.05(1,15)=4.54<268.97,说明方程总体的拟合效果很好。其经济意义说明,从1996年到2012年期间,加工贸易出口额每上升一个百分点,会引起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的指数增加0.0007%。由此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较为不明显。这是由于以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因变量导致数据较小,其次是由于福建省加工贸易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使其促进效应不显著.3.残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对上述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通过EVIWEWS3.0软件得出如下结果:由表4可知,残差e的ADF统计量的绝对值大于在5%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的绝对值,说明不存在单位根。所以说e的原序列是平稳的,也就是说残差项是稳定的。所以Y与X是(2,2)阶协整的,说明了这两个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三福建省加工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的问题

(一)加工贸易企业处于国际分工链底端,产品增值率低

在国际分工链当中,我省加工贸易企业主要负责零件配套生产和商品组合装配的环节。这使得福建省加工贸易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中只能取得有限的价值。如微笑曲线所示,价值链由研发设计获取技术专利,零件制造组装,品牌营销和服务等三大环节组成。一般而言,加工贸易增值率通常被用来衡量加工贸易对一国或地区经济的促进或带动作用,它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加工贸易在生产加工环节的附加值程度。依据《福建省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可得2003年至2012年福建省的加工贸易增值率及其变化的情况,如图5所示。从图5可得,福建省加工贸易增值率自2003年以来呈曲折增长趋势,在2008年达到了最高点。但从2009年开始有所下降。近年来,福建省积极促进市场多元化发展,改善单一的出口产品结构,加工贸易出口产品逐渐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方向发展,因此福建省的加工贸易水平有所提高。但增值率的增长幅度小,并且出现了下降趋势。这说明目前福建省加工贸易依旧处于分工链的底端,在价值链上的地位并没有提升。即使福建省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不断上升,贸易量的扩大也没有使得产品增值率增加。

(二)福建省加工贸易产业关联程度低

产业关联度是指产业间通过产品供需形成的互联、互存的内在联系。任何行业及产品都会成为其他行业生产的投入要素。从产业分布来看,福建省加工贸易产业中,传统制造业,如轻纺鞋服等产业在我省发展加工贸易的初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纺织服装加工贸易大部分属于初级产品的加工,对其他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都比较小,不能够充分发挥加工贸易的关联效应。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作为新兴科技产业,其本身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很大,波及效果好。随着福建省外资加工贸易企业数量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外资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掌握了核心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价值链的核心主要由外资企业掌控,垄断了产业间的产品供需,使得高新技术产业未能成为加工贸易主导产业,也没有形成大量的产业集群,因此产业关联辐射作用不大。同时,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对省内企业缺乏强有力的信任,或出于整体的战略考虑,其大多选择从国外采购零部件和原材料。省内加工贸易企业的原材料对进口的依赖大,其中技术层次高的原材料对进口的依赖更大,这使得加工贸易的本地采购率比例偏低,对省内加工贸易原材料产业产生了冲击,对福建省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小。而配套能力不高也限制了产业关联效应的形成。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福建省各地市的产业分布相似,分工不明确,缺乏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产业。并且福建省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低,产业集中度不高,吸引外商资金大量投入的产业配套环境不够成熟,形成具有加工贸易生产、进出口、运输、电子和高新技术发展等功能且产业关联度较高的加工贸易产业群的条件尚且不足。

(三)加工贸易技术转移和溢出效应不明显

福建省政府为推动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中2012年更是加大力度,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大对新设备和技术引进的投入,进行自主创新自行研发。对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开展技术改造,按照技术设备购置费的5%给予资助,最高资助金额为300万元。对企业投资设立研发机构,按新增研发仪器设备实际投资额的10%给予资助,最高资助金额为50万元[12]。但福建省加工贸易的技术转移和溢出效应却不明显。那么,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加工贸易技术溢出作用的发挥呢?导致福建省加工贸易技术转移和溢出效应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溢出的途径不够通畅。首先,加工贸易企业主要是以外资企业为主,而外资企业的对自身技术保护和省内企业的技术不重阻碍了示范和溢出效应的发挥。在加工贸易中,虽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但大多数外资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和稳定垄断地位,较少向本省加工贸易企业转让技术或者提供技术和最新设备的援助。并且外资企业在技术研发、工艺准备等环节设置障碍,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福建省从事加工贸易的内资企业占比较少,且存在生产管理落后,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不高的问题,对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加工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充分发挥的基本条件是拥有较多的技术型和专业型人才,人力资本水平满足技术外溢的需要,而福建省加工贸易企业缺乏专业性人才。省内企业要充分地吸收并掌握外资企业引进的技术,相关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能力和素质。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其主体都是人力资本,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本地企业进行研发活动更是需要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13]。

(四)加工贸易产品的复进口和飞料走私冲击省内产业

加工贸易产品输往国外,未经加工又直接进入国内,这就是加工贸易产品的复进口。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的贸易方式,是料件从境外进口,在境内加工装配后成品运到境外的贸易[14]。在出口时,税务机关为加工贸易产品办理出口退税,如果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再进口,进料加工的料件又享受进口减免的好处。但是目前缺乏详细的资料表明这些复进口产品最后流向何处,用于何种目的,因此很难判断企业复进口的加工贸易产品是为了生产的需要,还是为了逃避税收。目前,福建省正在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而加工贸易产品的复进口对福建省加工贸易的原料工业和传统支柱行业会有很大的冲击,对产业结构调整也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不仅仅加工贸易产品的复进口会影响省内产业升级,少数不法分子在高额利益的驱使下,利用加工贸易进行“飞料”走私犯罪也制约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飞料”走私指的是对海关监管下的保税进口商品进行串用和倒卖的行为。加工贸易“飞料”走私问题给我省的原料工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制约了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升级。可见,加工贸易产品的复进口和“飞料”走私犯罪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对外贸易秩序,而且冲击省内的市场,阻碍产业结构的升级。

四政策与建议

(一)延长加工贸易的价值链

随着我省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优势显著下降,加工贸易企业参与价值链的生产和组装带来的利润也逐渐减少。加长加工贸易的价值链是应对利润减小,产品增值率低的关键措施。延长加工贸易的价值链首先要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福建省大多数企业主要是依赖贴牌生产。较少企业能够进行品牌创造,自身开展科技创新。企业可以先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对自身的生产工艺进行改造,以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为开展新产品生产创立条件。资金雄厚的企业可以设立自主研发机构,或者与科研机构开展学研合作,提高研发新产品,新工艺的自主研发的能力。企业获得核心技术,就可以打造自主品牌,从而推动企业从贴牌生产(OEM)向委托设计制造(ODM)和自主品牌制造(OBM)一体化转型,向价值链上游转移。通过品牌产品的宣传营销,不断扩大自主品牌的出口,使企业从价值链的获利低位向获利高位延伸。同时,加工贸易的价值链也反映了价值增值的过程,包括对原材料与零部件进行采购、生产组装、仓储保管和出售等环节。如果留在省内的价值增值环节越多,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达成的产品增值也就越多。延长加工贸易价值链的主要方式是提高省内的采购率。通过原材料和零部件等产品的省内采购来降低加工贸易企业的成本,使得加工贸易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优势。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最终产品会进入国际市场,则国内采购的料件相当于间接出口。海关可以对国内采购的料件实行出口退税,以鼓励企业扩大国内采购。此外,建立加工贸易支持服务体系,有利于实现发展空间的升级和加工贸易增值链的延长。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建立加工贸易管理服务平台,提高行政效率。因为加工贸易的特殊性质,企业需要往返于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检验检疫三个部门处理进出口事宜。建立加工贸易管理服务平台可以实现企业与三个部门的联网,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也缩短了企业申办时间。同时,政府应该鼓励和促进我省企业从单一的加工制造环节延伸到市场服务等相关服务链上,在价值链增值的重要阶段都形成专门的服务。随着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在产业链上游阶段,对国际品牌策划、国际市场的调查与预测、设计国际市场营销计划等服务的需求量将扩大。中下游阶段对检测、财务、会计和法律等专业领域的服务项目以及分销、配送、运输、仓储等服务环节的需求也会随着品牌营销的开展日益增加。

(二)促进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提高省内配套程度

外资加工贸易企业是福建省加工贸易的主体,加工贸易的发展和外资的投入存在密切的联系。为了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政府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使得内资企业陷入了不公平的对外贸易竞争环境中。这也导致省内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十分被动。因此,各产业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政策扶持,引导内资企业快速发展加工贸易业务。内资企业也应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调整经营策略,引进优秀人才,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技术成分,增强自身竞争力。对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规划也应以提高省内加工贸易企业间配套联系为目标,引导内资加工贸易企业多元化,形成行业间的供需配套联系。促进内资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同时,应科学编制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以提高省内配套制度。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我省实际,培植技术密集型、资金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和带动性强的内资加工贸易企业作为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聚与工业区。使工业区成为各个产业集合的所在地,拉动产业区域化快速发展。并且对我省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群进行大力发掘和支持,提出规划,制定并执行相应政策支持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内资加工贸易企业之间应减少不良竞争,加强配套协作,形成相辅相成的产品和产业配套功能。龙头加工贸易企业带动相关企业促进产业的调整和转型,以此增强加工贸易的拓展面,带动省内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的集聚和配套程度的发展,促进加工贸易料件本地化,实现向价值链上游发展,发挥产业的关联效应。

(三)促进加工贸易技术转移

福建省加工贸易的企业主要是以外资企业为主体,对技术转移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加强对外资的政策支持和正确指引。引导外资企业向价值链的技术研发和品牌开发环节投资。鼓励外资企业发展大型项目,特别是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项目,与省内企业合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发展,增强技术溢出效应,从而形成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产业集聚,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并且要引导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将投资关注点转移到信息技术、绿色经济产业等领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继续引导外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参与主要产业调整和振兴,支持满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的外资加工贸易企业积极申报。其次,省内企业不仅要注重对外资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而且要加大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不断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与外资企业的对接能力,进入研发的核心环节,实现对产品的技术升级和赶超。有关部门应鼓励和引导内资加工贸易企业有效利用外资企业带来的技术转移,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利用加工贸易参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分工。同时,要完善引进和培养技术型人力资源的相关制度,大力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引进管理经验和高层次人才。有关部门可以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人力资源在内外资企业间的流动,特别是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通过人才的转移来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转移效应。

(四)妥善处理加工贸易内销问题,减少对省内产业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