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治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艾滋病防治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艾滋病防治知识

艾滋病防治知识范文1

[关键词]年轻人;学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卫生教育;健康知识,态度,实践

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艾滋病疫情在青少年这一特定人群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大学新生正处在这一高危年龄段。目前,在无治愈的药物和办法,也无有效预防疫苗的情况下,及早开展以学校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干预,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成为控制艾滋病传播的关键。对此,我们对入校新生发放艾滋病知识问卷,并对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进行评价,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2014级入校新生971名。其中男生755人,女生216人;年龄16~20岁,平均年龄为(17.27±1.56)岁。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根据艾滋病综合知识内容设计调查表进行现场匿名调查。调查前向学生讲解调查目的、意义和填表方法等,内容包括艾滋病传播方式、判断哪些行为可以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与艾滋病有关的态度和信念以及获取艾滋病知识来源及教育需求等问题。1.2.2资料收集方法由校医院负责,学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配合,将调查表当场收回,且及时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共发放问卷1000份,现场收回合格问卷971份,有效回收率97%,根据调查情况,立即发放艾滋病宣传资料,并利用校园网与报栏有针对性的教育宣传,2周后做第2次相同的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985份。

1.3统计方法

应用EPIDATA3.0软件录入调查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52.9%和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总体上大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目前无预防及治愈艾滋病的疫苗和药物、共用注射器吸毒传播艾滋病正确认知率较高,干预前后均在90%以上;但对性接触传播知识和部分非传播途径缺乏了解,干预前正答率较低,分别为37.9%和49.9%;而对艾滋病潜伏期、可疑人员如何就诊检查治疗、与艾滋病的距离是否遥远、我国是否实行免费检测治疗政策、何为艾滋病“窗口期”、对待艾滋病人态度等正答率更低,分别为35.5%、31.2%、26.3%、26.1%、24.6%、19.1%,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表1)。

2.2新生入校前获取艾滋病知识的来源及健康教育需求

调查发现,96.5%的同学希望通过学校课堂授课及或专题讲座系统学习艾滋病知识,尤其是如何预防性途径传播,90.6%的同学愿意参与艾滋病宣传活动。入校前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网络、电台、电视、书刊和报纸,均在70%以上;其次是学校教育为46.8%;来自同学、医生、家长的人数较少,低于20%(表2)。

3讨论

近年来的国内相关研究表明[1,2]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人数的上升与社会歧视和社会隔离等因素有关外,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态度、和高危也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健康教育干预后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提高了31.3个百分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效果明显。大学生是社会和家庭的高文化阶层,健康教育易接受、易实施,尤其刚入校新生组织性强、依从性好、问卷回收率高,结合常规健康体检及时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认知的不足与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等行为干预,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查结果发现,新生入校前对各类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多数问题回答不尽如人意,与国内以往研究结果一致[3,4]。究其原因,我国的中学校健康教育及医务室条件相对薄弱,中学生处在家长老师耳提面命的升学压力环境中,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网络与广播宣传,且大多是浅尝辄止式的浏览,加之媒体报道的知识不系统、不深入,教育效果收效甚微。本次调查有96.5%的同学希望通过学校课堂授课及或专题讲座系统学习艾滋病知识,干预后的结果也表明,一次性发放宣传资料式的短期健康教育干预是不够的,高校应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从新生入校抓起,通过大学选修课、专题讲座、报栏宣传、校园网等多种形式反复强化,警钟长鸣。于此同时,学团和学校的医务工作者应经常性地联合艾防机构深入学校“面对面”咨询、参与式培训,减少无知造成的恐惧和歧视,营造一个理解、宽容、健康安全的学校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禨?,庄勋,侯晓燕,等.南通市大学生艾滋病认知及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5):779-780.

[2]陈青山,严文辉,梁文龙,等.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对某高校大学生知•信•行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37-338.

[3]闫静弋,徐留臣,杨育林,等.山东省5870名大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2):163-165.

艾滋病防治知识范文2

关键词:孕妇;基本防治知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健康教育

Intervention Effect Evaluation on Ruian Gravida AIDS Health Training

Zhou Limin, Liao Xiaowei (Zhejiang Ruian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enter, Ruian 3252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intervention effect about AIDS prevention training for Pregnant women’s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n AIDS prevention and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randomly extract Ruian 5 suburban hospital, to carry out AIDS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study. Interventions including face to face counseling with medical personnel, Distribution publicity materials of basic AIDS prevention, and preventing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AIDS . Through intervention of two questionnaires of before and after, We get the changes of Pregnant women’s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n AIDS prevention and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and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the intervention. [Results] a total of 800 pregnant women investigated and intervened. Before intervention, Pregnant women have lack of knowledge, wrong attitude and wrong behavior on basic AIDS prevention, and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AIDS prevention. [Conclusion] AIDS Health Training improved pregnant women’s knowledge about basic AIDS prevention, and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AIDS prevention, changed wrong attitude and behavior, improved the self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reduced the discrimination against AIDS patients. Therefore, should continue strengthening to carry out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to control the spread of AIDS effectively.

Key words: pregnant women; Basic knowledge of preventionl; Prevention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Intervention; Health education

近年来我国孕妇感染艾滋病和婴儿经母婴传播途径感染艾滋病的形势日趋严峻,2010年国务院发【2010】48号文件明确指出:扩大预防母婴传播覆盖面,有效减少新生儿感染,预防母婴传播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优先领域[1]。孕妇人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比较缺乏,知晓率比较低,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知识十分薄弱[2] [3] ,健康教育行为干预被公认为是当前预防控制艾滋病的最有效“疫苗”,为了评价健康教育对提高孕妇的艾滋病基本防治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等相关知识知晓程度,改变其不正确的态度和行为的效果,2011年——2012年在本市不同地理位置的五所医院,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的干预研究,就干预措施对孕妇的艾滋病基本防治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等相关知识知晓程度及其态度和行为的干预效果进行了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不同地理位置,分层、整群随机抽取2011年——2012年在本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塘下人民医院、马屿镇中心医院和陶山镇中心医院的孕妇产前检查门诊首次建立围产保健手册的孕妇800名,孕周为6至12周。

1.2方法

(1)人员培训:设计有关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包括艾滋病基本防治知识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并根据《国家级哨点监测点:孕产妇调查问卷》,设计统一的问卷调查表,制定统一的调查方法,对问卷的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统一标准。

(2)现场调查:对5所医院的800名孕妇采用统一方法进行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后,再由调查人员给予面对面的自愿咨询,并发放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资料,同时对于自愿抽血检验HIV抗体的孕妇给予免费抽血检验。孕妇于下次孕期检查时再次填写完全相同的调查表,并给予门诊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通过两次问卷调查,了解干预前后孕妇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程度及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情况,进行干预效果评价。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卡方检验方法,P﹤0.001认为有统计学差异性。评价指标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及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知晓率 [4]。

2 结果

2.1一般人口学特征

共完成800名孕妇的调查,其中年龄最大的为40岁,最小为19岁,平均年龄27.8岁,以汉族、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初婚、初孕为主,孕期为6至12+6周,平均孕期为10+2周。

2.2干预对孕妇艾滋病基本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干预后孕妇回答艾滋病基本防治知识的正确率有了明显提高,显示各项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健康教育干预提高了孕妇艾滋病基本防治知识知晓率,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孕妇艾滋病基本防治知识答题情况

2.3干预对孕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干预后孕妇回答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正确率有了明显提高,显示各项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健康教育干预提高了孕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孕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答题情况

2.4干预对孕妇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状况的影响

干预后孕妇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状况有了明显提高,显示各项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健康教育干预改善了孕妇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行为方式得到纠正,减少了其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孕妇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状况情况

3 讨论

3.1孕妇艾滋病基本防治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知识比较缺乏,存在不正确的态度和行为

对800名孕妇开展首次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得到孕妇的艾滋病基本防治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知识知晓程度较差,存在着不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5] [6]。因此,有必要对孕妇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孕妇人群艾滋病基本防治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水平,减少艾滋病的垂直传播。

3.2 对孕妇人群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提供自愿咨询检测,可有效防止或者阻断艾滋病母婴垂直传播的发生,是预防儿童艾滋病的主要措施

母婴传播是15岁以下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最主要的途径[7],本资料显示,孕妇在接受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后,其接受艾滋病抗体检测的意愿由44.25%上升至100%,经抗体检测3名孕妇抗体为阳性,阳性率为3.75‰,经阳性告知和妇幼专家谈话咨询后其中1名孕妇选择终止妊娠,2名孕妇选择服用艾滋病母婴阻断药物治疗、剖宫产和人工喂养等阻断方式,所生婴儿在其出生后6周及3个月采血进行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两次检测结果均呈阴性反应,报告“婴儿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结果阴性”。由此可见进行艾滋病基本防治知识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是提高孕妇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认知水平,使孕妇尽早接受艾滋病抗体检测和进行防止或阻断艾滋病母婴垂直传播的有效方法之一。

3.3干预措施有效,应继续推广现行的艾滋病基本防治知识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模式

本研究采取的干预模式是以三级妇幼保健网为主体,依托妇幼保健的产前门诊早期建卡,发放有关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资料的模式。本组研究中经过一年的干预,孕妇的艾滋病基本防治知识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均有明显提高,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干预有效,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8],同时孕妇的态度及行为方式也有明显的改善,对艾滋病感染者多了一份宽容。总之本研究说明将艾滋病基本防治知识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内容融入到现有的妇幼保健系统孕期保健知识体系中,具有可持续性和易操作性,应继续推广该健康教育模式,有效提高孕妇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消除对艾滋病的歧视,有效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向世界实现零艾滋迈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 (2010) 48号,2010年12月31日

[2] 王前,方利文,王临虹.我国部分地区孕妇艾滋病知识知晓状况[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9,20(1):30-32

[3] 徐文,宋波,周钰.孕妇对艾滋病预防知信行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0):2859-2851

[4]徐缓,贾中华,国际东,等.采用双向指标评价公众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程度[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3):199-202

[5] 肖晋英,王济.山西省孕妇预防艾滋病知识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258-259

[6] 石伟娟,周沙英,潘继美.云和县妊娠妇女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3):208-210

艾滋病防治知识范文3

【关键词】男性同性恋人群;艾滋病;KAP;安全套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9-2986-03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B

在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中,同性恋行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艾滋病感染者单次无保护的在男性同性恋者中传播艾滋病病毒的概率达1%,远高于异性间艾滋病传播的机率[1]。如何在男性同性恋者中有效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干预工作,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渝中区内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上的有过同性的男性。同性包括男性间的或行为。共调查103人,样本来源为:酒吧占54.9%,歌舞厅占6.9%,夜总会占4.9%,桑拿、公园、公厕各占2.9%,其他占21.6%,包括朋友家、学校宿舍等。

1.2 调查方法

1.2.1 采用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管理办公室制订的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和男性同性恋人群危险行为调查问卷。

1.2.2 由于男性同性恋人群十分隐秘和高度戒备,常规方法无法介入和开展调查工作。本次调查是通过辖区男性同性恋者组织,通过对其负责人进行培训后,由其来组织男性同性恋者完成问卷调查工作。同时,坚持匿名方式,承诺保密。

1.3 资料分析:对调查获得的所有资料均由专人进行质量审核,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状况

2.1.1 年龄:所调查的男性同性恋者年龄18~46岁,平均(26.36±6.69)岁,其中,年龄小于30岁者占74.8%。

2.1.2 婚姻状况:103名被调查者中,以未婚男性为主,占78.6%,已婚者占15.5%,同居和离异丧偶者各占2.9%。

2.1.3 最近6个月内同性性伴数:所调查的103名男性同性恋者中,同性性伴数最少的1个,最多达38个,性伴个数中位数为2人。其中,拥有1~4个同性性伴者居多,约占总数的80%。不同婚姻状况的男性同性恋者,对同性性伴个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4 最近6个月内异性性伴数:被调查者中,无异性性伴者占80.6%,有1个异性性伴者占19.4%,没有多个异性性伴者。已婚同性恋者中,有异性性伴者占93.8%,而未婚者中,有异性性伴者仅占4.9%,表明不同婚姻状况下,男性同性恋者拥有异性性伴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68.4,P=0.000)。

2.2 危险行为状况

2.2.1 最近6个月行为:男性同性恋者承认有行为的有91人,占88.3%。无行为的占11.7%。

2.2.1.1 最近6个月中,时安全套使用频率:在中从不使用安全套的占34.4%,有时使用安全套者占54.2%,而每次都使用者仅占11.5%。不同年龄的同性恋者时安全套使用频率有明显差异,年龄在30岁以上者过去6个月中安全套使用率明显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95,P=0.003)。

2.2.1.2 最近一次时,安全套使用状况:调查发现,男性同性恋者在最近一次时,安全套使用率仅为39.4%,有60%以上者不使用安全套。见表1。

2.2.2 与异性时安全套使用频率

2.2.2.1 最近6个月与异性安全套使用频率:在20人有异性性伴的男性同性恋者中,与异性发生时,从不使用安全套者占85.0%,有时使用者占10.0%,每次都使用者仅占5%。

2.2.2.2 最近一次异性时安全套使用率:在最近一次与异性发生时,安全套使用率仅为15%,而其他17人均不使用安全套。

2.2.3 金钱换和安全套使用:调查表明,8.7%的男性同性恋者承认在最近6个月内有过付出金钱来与他人发生。其中,44.4%的同性恋者在这种情况从不使用安全套,有55.6%有时使用安全套,没有每次都使用安全套者。

2.2.4 性换金钱行为和安全套使用:在被调查的103名男性同性恋者中,有8人承认最近6个月内有为得到金钱与他人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占总数的7.8%。其中,在这种中有37.5%从不使用安全套,有时使用者占62.5%,无每次都使用安全套者。

2.3 吸食行为:103名被调查者均否认在最近6个月内有注射吸毒等吸食行为。

2.4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状况

2.4.1 对艾滋病的认识和对感染者的态度:男性同性恋者对艾滋病的5个有关问题的认识平均正确率为81.9%,错误率为15.1%。其中,对安全套在预防艾滋病感染的作用正确率高达99.0%,而对艾滋病母婴传播可以预防的认识错误率最高,占28.2%。见表2。

男性同性恋者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表示愿意继续和熟人中的艾滋病感染者交往的占46%,有近30%的人持拒绝交往的态度,还有四分之一的同性恋者不知道如何对待艾滋病感染者。

2.4.2 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状况:同性恋者对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非常高,平均知晓率超过97%。对艾滋病不传播的5种途径,知晓率同样较高,平均知晓率大于85%。但有35%的同性恋者存在蚊子叮咬会传播艾滋病的错误认识,近20%的人认为艾滋病可以通过共用游泳池或浴缸传播的不正确认识。见表3。

2.4.3 同性恋者获得预防艾滋病知识的途径:男性同性恋者获得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报纸、杂志、电视、宣传挂图和收音机等大众传播媒体,而最喜欢的是电视和报纸杂志。在人际传播中,同性恋者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朋友和观看文艺性演出,最喜欢的途径也是如此。对同性恋者而言,由于其十分封闭,不愿被暴露身份,通过家人、老师和医生很难达到传播效果。见表4。

2.5 影响同性恋者中安全套使用的因素:以男性同性恋者最近6个月内时安全套使用情况作为效应指标,将可能影响其安全套使用的行为和知识因素,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变量赋值说明:因变量Y指对最近6个月内中使用安全套情况,1=“从不”,2=“有时或每次用”;自变量X中X1为年龄,1=“小于20岁”,2=“20岁≤年龄< 30岁”,3=“30岁≤年龄< 40岁”,4=“40岁≤年龄< 50岁”;X2为婚姻状况,1=“已婚”,2=“未婚”,3=“同居”,4=“离婚或丧偶”;X3为是否有异性性伴,1=“是”,2=“否”;X4为最近6个月同性性伴数,1=“1个”,2=“2个”,3=“3个”,4=“4个”,5=“5个”,6=“6个及以上”;X5为最近6个月是否有金钱换,1=“是”,2=“否”;X6为最近6个月是否有性换金钱行为,1=“是”,2=“否”; X7―25是是安全套可降低艾滋病传播危险等17个艾滋病防治问题,1=“是”,2=“否”,3=“不知道”。

结果显示,3个主要因素进入回归方程模型,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1.68,P=0.000)。但在进入方程的3个主要因素中,只有年龄才是影响安全套使用因素的重要因素,年龄越大的男性同性恋者,在中安全套使用频率越低。而与感染者握手不会传播艾滋病和最近6个月内有行为不是真正的影响因素。见表5。

3 讨论

3.1 国内关于男性同性恋人群对艾滋病防治知识和高危行为状况报道不多见。但从黑龙江[2]、沈阳[3]、深圳[4]、杭州[5]等地调查结果显示,艾滋病在男性同性恋人群感染率已经超过1%(1%~1.75%),男性同性恋人群艾滋病防控工作已成关注的重点和难点。调查表明,在本地区男性同性恋者中,多同性性伴现象较突出,行为较为普遍,近90%在最近6个月内有行为。而在最近一次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不到40%,在最近6个月的中,从不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34.4%,还有超过15%的同性恋者有以金钱换性或性换金钱的行为。本地区男性同性恋者高危行为比例与上述地区同类人群相近,且由于本市男同性恋者人群规模较大,艾滋病流行的危险不容忽视。

3.2 由于男性同性恋者大多有较好的文化,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普遍较高。但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对艾滋病母婴传播可预防、看起来健康的人可能会有艾滋病毒、蚊子叮咬不传播等,认识存在一定错误。同时,认识和行为尚未达到有机统一。对安全套在艾滋病预防中的作用,知晓率高达99%,但在日常同中,安全套使用率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还需要采取多种干预措施,鼓励和激发同性恋者尝试行为改变,坚持并感受到安全套使用带来的减少性病等感染的良好效果。特别是对年龄较小的男性同性恋者,培养良好的安全的习惯,尤为重要。

3.3 由于同性恋者生活圈子十分封闭,一般人不易接触和交流。因此,对同性恋者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应主要通过电视、报纸、宣传画、挂图等大众传播方式。而同性恋者组织中的领导者或骨干人员,是实施该人群控制艾滋病传播干预的最佳人选。将他们培训后在同性恋者中开展同伴教育活动,是男性同性恋者愿意接受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志强,王千秋.性病临床手册[M].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

[2] 曲书泉,吴玉华.东北某地男同性恋者及HIV感染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8(3):146.

[3] 谷 渊,曲 鹏.沈阳市男同性恋者性病艾滋病KAP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4,31(2):573.

[4] 陶晓艳,蔡文德.深圳市114例男性同性恋者高危行为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2):247.

艾滋病防治知识范文4

关键词:艾滋病;示范区;效果

四川省岳池县是第二轮全国309个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之一,实施周期5年(2009—2013年),按照第二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的要求,示范区要率先落实国家各项防治政策措施,同时探索模式,解决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起好示范带头作用[1]。对照工作目标,对第二轮岳池县示范区艾滋病防治的主要工作完成情况、工作质量和效果进行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来源于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国家性艾中心及四川省示范区办公室公布的艾滋病工作质量完成数据,以及本县艾滋病流行病学专题调查、监测检测、预防干预等资料。

1.2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并将艾滋病工作质量指标完成数据与全国进行比较。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岳池县地处四川省东部,面积1457km2,辖43个乡镇,人口119万,其中农业人口102万。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2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3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20元,是农业大县。每年有近40万人在外地务工,这部分人群大多为青壮年,正是性活跃时期,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较高。岳池县200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至2013年底,全县累计报告HIV/AIDS304例,存活213例,属艾滋病流行二类地区[2]。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85.86%(261/304),发病人群以外出务工的民工为主,占感染总数的81.91%(249/304)。

2.2主要工作完成情况及效果

2.2.1监测与检测2009年示范区启动时全县艾滋病初筛实验室仅县疾控中心1家,到2013年第二轮示范区结束,全县建立包括县人民医院、博雅单采血浆公司共3个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另在各中心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川东医院(民营医院)建立艾滋病快速检测点15个,艾滋病实验室检测网络覆盖全县所有中心乡镇。5年共检测178760人次,检测出HIV阳性者145人,检出率为0.08%。各年度检测结果(表1)。2.2.2宣传教育与政策倡导5年累计制作艾滋病宣传材料11种近80万份,利用“千村工程”、“健康之路村村行”等平台,推进艾滋病防治知识进农家、进工地、进校园。开展电视媒体宣传和健康教育课程,对机关事业单位和所有公职人员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和防治政策培训。通过近5年的宣传教育,各类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有了很大提高,与项目实施初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2.2.3预防干预按照五扩大的要求,强化对暗、男男同性恋、吸毒人员等重点人群的综合干预,对性病就诊者进行规范治疗和提供转介服务,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梅毒和丙肝同步检测筛查。预防干预完成情况(表3)。2.2.4治疗管理与关怀行病学调查和对符合治疗条件的进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岳池县疾控中心每年对每名患者补助交通费200元,免费开展辅助检查两次,对合并感染结核患者定额补偿1500元,有效提高了随访干预、检测和治疗比例。治疗管理完成情况(表4)。2.2.5社会动员方式加强与公共娱乐场所的协调沟通,与业主签订艾滋病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使业主成为防艾的一支重要力量。充分利用县城腰鼓队、老年秧歌队等群众组织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

2.3防治工作质量

国家性艾中心确定了14个指标对2013年全国艾滋病性病防治主要措施落实质量进行考核[3],岳池县示范区除哨点监测完成质量、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艾滋病性病实验室质量管理、梅毒报告病例现场核查等非哨点监测及非县级考核外,其余指标均作为艾滋病防治质量考核指标结果(表5)。其中10个指标中有8个高于全国平均值,6个高于全国示范区平均值。

2.4主要工作创新

2.4.1艾滋病防治知识进农家针对民工高发感染艾滋病的实际,由县示范区工作办公室牵头,会同县妇联、乡镇政府、乡镇卫生院,组织乡镇及村社干部、妇女主任、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乡村医生,抓住民工每年在秋收和春节两次返乡的时机,分人分片到民工家庭发放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和安全套,提供现场咨询,开展面对面教育。实施效果:①态度改变,由过去村民对艾滋病讳莫如深,到现在主动咨询艾滋病防治知识,对上门宣传艾滋病也不再遮遮掩掩而是积极配合;②对村民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结果知晓率由2009年的37.00%(489/1320)提高到2013年的89.00%(1233/1386)。2.4.2全程共管,持续跟踪,艾滋病实施“2+1”管理艾滋病患者流动性大,难于管理是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岳池县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依托乡镇人民政府和乡镇卫生院共同管理,采取“2+1”管理模式,即1个患者确定1个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和1个乡镇驻村干部进行对应管理。主要工作为每个季度向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病情和基本情况,掌握联系方式、外出务工或流向地,与本地哪些人在一同务工等相关情况并进行登记;通知、督促患者进行CD4检测、配偶年度HIV检测、患者治疗及定时领取药品、安全套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月把艾滋病病例CD4检测或病毒载量检测时间、配偶/固定性伴HIV检测时间地点、安全套及治疗药品领取时间地点等,除告知患者本人外还通知到病例所在乡镇,由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和驻村干部共同督促实施。

3讨论

艾滋病防治知识范文5

一、高度重视对艾滋病的救助工作

艾滋病是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其流行速度快、死亡率高,对经济社会的破坏性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做好艾滋病人和感染者生活救助工作,是各级民政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为做好这项工作,我局从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制定了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孤儿社会救助方案,明确了责任目标,保证艾滋病患者、感染者和艾滋病孤儿在生活、医疗等方面得到及时救助。

一、紧密联系工作实际,促进防治艾滋病政策措施的落实。

(一)加强领导,完善防治工作机制

为了把防治艾滋病落到实处,我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每年与县人民政府签订了《防治艾滋病工作责任目标书》后,都及时召开专题的防治艾滋病工作会议,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计划,安排布置各项工作,明确职责,把目标责任细化,由局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股室具体落实,形成一级对一级,一级抓一级的层层负责制,做到领导到位、投入到位、保障到位、措施到位,扎扎实实地开展艾滋病预防工作,为工作深入持续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艾滋病防治知识范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花木社区辖区内6所中学的二年级学生中,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个班级,共505名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艾滋病相关态度3部分。

1.2.2 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人员开展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讲座,对研究对象实施艾滋病防治知识干预。讲座内容包含艾滋病相关知识以及相关态度的正确认知等。

1.2.3 效果评价 研究对象在听取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讲座前自行完成问卷调查,3个月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人员再次向研究对象发放相同问卷,实施干预效果评估。各知识点干预前后比较采用知晓率,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总体情况干预前后比较采用总得分,总得分共有9个题目,答对1题得1分,满分为9分。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用EpiData 3.2软件录入整理,用SPSS 16.0软件进行描述性和分析性统计,干预前后率及构成比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干预前后知识得分比较,经Agostino D检验为非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505人,年龄为12~18岁,平均年龄14.7岁,性别比为1.17∶1。初中生325人(64.36%),其中男生171人,女生154人;高中生180人(35.64%),其中男生101人,女生79人。

2.2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干预前总得分为中位数为7分,P25为7分,P75为8分,干预后总得分为中位数为8分,P25为7分,P75为9分。经Mann-Whitney秩和检验,U=156547.5,P

2.3 艾滋病的相关态度

问卷设置5个艾滋病相关态度答题,以同意、不同意、不知道3种答复代表学生认知态度。经卡方检验,条目“与艾滋病病人握手、拥抱”、“与艾滋病人一起吃饭”、“发现朋友隐瞒艾滋病情后可继续交往”、“在中学生课程中增设艾滋病知识”,干预前后认知态度构成比有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学生防艾知识来源

问卷显示,多数学生从家人、同学、朋友、老师、报纸与书本、互联网、医生等多途径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以互联网、老师、报纸与书本为主,分别是262人(51.88%)、244人(48.31%)、236人(46.73%)。选择医生途径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学生有160人(31.68%)。

3 论

干预前调查问卷显示,中学生人群对艾滋病防治知识了解不全面。学生对“蚊虫叮咬可传播艾滋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的答对率较低;而愿意“与艾滋病病人握手拥抱”、“一起吃饭”的学生分别为80.40%、68.51%。可见,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掌握不准确,不能真正认识到艾滋病传播的本质是感染者与健康人之间的体液交换。这与黄天德[2]文献表述类似。当前学校已涉及艾滋病防治教育[2],但属于临时突击任务居多,无法达到经常、系统、连续教育的程度。许多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实质不清楚,加剧了他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和对病毒感染者的歧视态度,不利于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3],也是造成“恐艾”现状的原因。

调查发现,学生获得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途径较多,以互联网、老师、报纸书籍等为主,但从专业医生处获得相对较少,仅为31.68%。可见,学生在艾滋病防治知识上出现不完整性,认知程度不一,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误解,这表明学校正面的系统的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4]。提示,艾滋病的健康教育要以科学为指导才能提高实际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不能简单地认为健康教育只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散发宣传材料、张贴宣传画、设定宣传栏等方式完成,必须针对目标人群的需求,内容和形式要适合目标人群的文化和生活环境[5]。

数据显示,经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人员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干预后,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及相关态度有明显提高及改善,如“艾滋病的病毒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感染了艾滋病能治好”等核心知识点的知晓率分别从干预前的71.29%、80%、62.18%提升至93.86%、87.72%、73.27%。“与艾滋病握手、拥抱”、“与艾滋病人一起吃饭”、“与艾滋病人继续做朋友”、“课程中增设艾滋病知识”等相关态度的同意率分别从干预前的80.40%、68.51%、80.40%、88.91%提升至91.09%、84.55%、89.90%、95.45%。学生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学习和掌握,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并可把了解的知识告诉他人,形成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6]。

在专业人员的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下,同意在中学生课程中开展艾滋病知识课程学生比例从88.91%上升至95.45%。学生对学校开设艾滋病健康教育课持肯定态度,说明了学生群体对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需求是存在的[7]。近十几年来中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英国救助儿童会等国际组织合作,借鉴国外成功的青少年教育经验,为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1]。我们探索学校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动机制,推广专业医务人员和学校老师相互交叉授课模式,从而形成“内容互补,形式多样,渠道规范”的艾滋病健康教育项目,让学生们更全面地了解艾滋病,不惧怕艾滋病,避免或改变不良(高危)行为,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方寄惠.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2,18(6):437-439.

[2]黄天德,谢琳娜,杜虹玲,等.某县高中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7):204-206.

[3]张学锋,吴汉奇,潘池梅,等.某高校大学新生艾滋病知识、态度的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5):2910-2911.

[4]程淑群,王悦琳.某高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调查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3):4641-4642.

[5]董艳.浅谈艾滋病防制的健康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2,34:288.

[6]王旭东.在中学生中开展艾滋病防制知识宣传模式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