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金融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量化金融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量化金融论文

量化金融论文范文1

[关键词]财经类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D720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依然不容乐观,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财经类本科生就业压力较往年更显巨大,造成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这不仅与本科生本身对毕业论文写作应付了事,态度不端有关,更暴露出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短期化、集中化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不足。新形势下优化完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已更显必要。

一、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指导任务大量化

指导任务量大量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量大。尽管大部分院校对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都做出了不超过10人规定,但据笔者了解,由于部分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过大,造成教师实际指导学生人数超过20,甚至30人。这对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无疑形成的巨大的阻碍。二是指导内容多样。从目前指导毕业论文的内容上来看,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内容,同时还要把控毕业论文的格式以及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部分本科生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研究方法不清楚,更有甚者甚至对计算机文档基本处理操作不熟练,挤占了本来就紧张的论文指导时间,也增加了毕业论文指导的任务量。

(二)指导时间集中化

指导时间集中化主要表现为毕业论文指导任务在短时期内过于集聚的现象。这一问题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时间安排过于集中。虽然部分专业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安排提前至大四第一学期,但受学生考研、考证及公务员考试影响,毕业论文写作在实际执行中造成压延,真正指导时间仍集中于大四第二学期。二是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扎堆。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寻求指导时存在一个突出的现象,要么是一段时间里没人找指导老师,要么是大家一起都来找指导老师寻求论文指导。而且集中指导的时间特别集中于毕业论文开题前及毕业论文提交前,造成短时间内指导任务急剧加大。

(三)指导形式封闭化

目前,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能结合实际,通过面谈、邮件、QQ、电话等多种途径进行毕业论文指导。尽管这些方式为学生得到毕业论文指导提供了及时、有效、柔性化的现实途径,但这些途径的点对点方式也将论文指导置于封闭环境中,造成论文指导形式的开放性不足。特别是利用邮件、QQ、电话等指导形式,无法让同期毕业生得到更多的论文写作借鉴信息,也不利于论文写作常识性知识的扩散。

(四)指导内容重复化

指导内容重复化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同期指导内容重复。在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受指导形式封闭化的影响,有关毕业论文写作的常识性知识常需要多次教导,甚至一个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指导过的问题又发生在另一个学生身上,造成同一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内容的重复化。二是跨期指导内容重复。在不同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重复指导问题更为突出。一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的问题,下一届本科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还是时有发生,几乎每一届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都需要多次重复指导。

二、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现有指导模式忽视写作主动性引导

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之所以造成指导任务大量化、指导时间集中化,其原因固然有招生、就业、考研等因素影响,但现有指导模式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长期规划指导以及非淘汰性竞争压力的缺失,也使得本科生缺乏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长期规划指导的缺失使得本科生难以合理主动安排自己的毕业论文写作计划,造成毕业论文写作进程随大流或严重依赖指导老师的督促。非淘汰性竞争压力的缺失使得本科生常常产生写好写坏一个样,早写晚写一个样的惰性思维,造成毕业论文写作坐等最后时刻的集中突击。

(二)现有指导模式忽视论文写作通识教育

目前,决大部分财经院校对本科生毕业论文都突出强调论文的创新性,使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多采取一对一的针对性指导。但这并不意味着毕业论文写作不存在共同知识,不需要有关论文写作的通识教育。特别是有关毕业论文的行文方式、逻辑结构、内容展开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知识共性。但从目前毕业论文指导实际来看,部分院校或部分专业的通识指导每届只有一次,甚至是完全缺失。这无疑会使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只能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加强通识指导,增加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内容与指导工作量。

(三)现有指导模式缺乏互动引导

现有指导模式缺乏互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目前,虽然大多数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注重与本科生间的信息沟通,但传统的教师说教指导模式却使得本科生在与指导教师沟通时产生有“等办法、靠老师、要答案”的心态,完全依赖于指导教师的明确指示。二是缺乏同辈本科生之间的互动学习。目前,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都把精力集中到自己论文的写作上,忽视了同学间论文写作方法及思路的讨论,从而没有机会从其他同学那里汲取论文写作经验与教训。而这不仅从形式上使得毕业论文指导封闭化,而且还会进一步造成指导任务的大量化及指导内容的重复化。

(四)现有指导模式缺乏跨期指导

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大都按届依次展开。因此,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任务也就主要集中于应届毕业生的论文写作上。在这种指导模式下,虽然论文指导与纠正在每一届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以单循环纠偏的方式运行,并使得论文质量得以改善。但如将这种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置于多期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来看,则或多或少有类似单曲循环播放的意味,加剧了指导任务的大量化以及指导内容的重复化。

三、改进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毕业论文指导长期规划

一是需要院校引入毕业论文指导的多学年跨度安排。转变大四集中展开毕业论文指导的传统工作模式,联系专业实际,尝试将毕业论文指导安排延展至大三,乃至大二阶段。结合不同时期专业教育计划安排,有针对性地采取先基础后专业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二是努力实现指导教师的早期指导介入。进一步拓展推动本科生的论文导师制,努力从本科生进人大学阶段便开始介入专业基础教育,积极促进从中学作文写作向专业学术论文写作的转变。

(二)引入非淘汰性竞争压力

一是可以转变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变原有毕业生与指导教师间一对一的单独讨论,逐步实现课程讲解式毕业论文研究进展汇报,同时汇报进行过程中增加毕业论文研究汇报的规范性及严肃性。最终实现以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性监控强化,来保障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及进度。二是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引入教师团队指导模式。教师团队指导形式将进一步增强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外部环境压力,而群体指导的方式有进一步有利于正确把握毕业论文写作的研究导向,提高毕业论文指导的效率。

(三)增加毕业论文写作通识教育指导

一是可以在本科教育课程中增加论文写作通识教育课程,重点结合专业学术论文写作特点,系统讲解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所面临的行文结构、逻辑展开等基础性知识。二是可以有针对性展开毕业论文写作专题讲座,结合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做集中讲解。三是可以安排指导教师针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出现的具体的、个性化通识问题做小范围集中辅导。

(四)转型开放式指导,带动同辈学习

一是要有针对性选择开放性通讯媒介,引入QQ群、网络论坛等公众开放介质集中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研讨,开放指导空间,共享写作经验,实现本科生之间毕业论文写作知识、经验的积累及快速传播。二是要转变指导形式,从一对一的传统毕业论文指导形式转变为一对多的集中指导模式。同时,在指导过程中积极引入开放性讨论环节,利用同辈学习理论促进同期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自主思考、自主学习以及毕业论文写作的自我改进,并进而增强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主动性。

量化金融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代信用度量模型的比较,结合巴塞尔协议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实用性分析。

20世纪90年代,由于破产结构性增加,信用价差更具竞争性,抵押品价值波动大以及表外衍生信用风险管理的要求,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代信用度量模型较之传统的信用度量方法有着极大的优越性。

一、现代信用度量模型的比较

现代信用度量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KMV模型、CreditMet?鄄rics模型、麦肯锡模型、CSFP信用风险附加法(CreditRisk+)以及死亡率模型(Mortality Rate)。总的说来,现代信用度量模型的共同之处在于利用现代计量分析技术,对违约概率进行量化,力图给出信用组合的收益分布或者损失分布,实现对信用风险的精确计量,从而确定可以承担的风险,为贷款合理、精确地定价,为实施贷款决策提供指导,并实现贷款组合分析,合理配置资本。

当然,不同的模型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现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风险的定义

一般说来,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可以分为两类:盯住信用等级变化对贷款理论市值影响的盯住市场模型(MTM)以及不考虑信用等级的变化、只考虑违约概率的违约模型(DM)。MTM模型在界定信用风险的范畴时,既考虑了信用等级的变化,也考虑了违约,并由此来计算贷款价值的损失和收益以及贷款的信用风险。而DM模型偏重于预测违约损失,只考虑两种状态:违约和不违约,不考虑信用等级的变化。

很明显,KMV仅着重于违约预测,属于DM模型。Credit?鄄Metrics是一种多状态的模型,能够较为精确地计量信用风险的变化和损失值,属于MTM模型。麦肯锡模型既可以被看作MTM模型,也可以被看作DM模型。CreditRisk+是DM模型,没有考虑信用等级与相关性。死亡率模型是DM模型。

(二)风险的影响因素

MTM模型假定企业的资产价值和资产价值的波动性是违约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而DM模型假定的是违约率平均水平及其波动性,即平均违约率是违约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KMV法中,公司的资产价值服从正态分布,预期违约率(EDF)随着新信息被纳入股票价格而发生变化。股票价格的变化以及股票价格的波动性成为KMV中预期违约率变化的基础。在CreditMetrics中,违约概率以及信用等级的变化被模型化为基于历史数据的信用转移矩阵,不考虑市场风险,违约率被视为离散变量。在麦肯锡模型中,将宏观因素纳入到模型,违约率考虑了经济周期的影响,因而,风险的波动受总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在CreditRisk+里,违约率被视为连续变量,并且违约次数服从泊松分布,没有考虑市场风险,而且违约风险与资本结构无关。在死亡率模型中,风险的测定与判断只是基于历史上的各因素对风险的影响情况,没有考虑宏观经济环境对死亡率的影响。

(三)数据依据基础

不同模型所依据的数据基础不同。KMV模型以股票市场数据为基础,包含比较多的市场信息。CreditMetrics采用历史数据,也就是“向后看”的方法。麦肯锡模型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历史值,但它同时又考虑了宏观的因素,对商业周期也予以考虑,对当期受到的冲击也很敏感,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修正CreditMetrics的偏差。CreditRisk+中数据要求简单,需要输入的数据少,基于历史数据确定某频段的平均违约率。死亡率模型是简单的依靠历史数据预测违约损失,采用的参数比较少,但若要保证测算的精度,需要大规模的包括各等级的债权工具的历史观测值样本。

(四)回收率

损失的分布和VaR值的计算不仅取决于违约的概率,也取决于损失的严重程度或给定违约概率下的违约损失(LGD)。KMV法的简单模型中回收率被看作是常数,该模型新近的发展中允许回收率服从beta分布。CreditMetrics中,当贷款市值服从正态分布时,估计的回收率的标准差可以用于VaR的计算;当贷款市值为实际分布时,可以利用转移概率矩阵和对应的贷款价值表近似计算不同置信度下的VaR值和回收率。显然,回收率是可变的。麦肯锡模型是在CreditMetrics的基础上对转移概率矩阵进行了调整。如果它是用于计算对经济周期敏感的VaR值,那么,回收率是可变的;如果它是用于计算周期影响下的违约损失率,那么,回收率为常数。CreditRisk+中可按风险暴露将信贷组合划分为若干频段,在每个频段中信贷组合的回收率可视为常数。死亡率模型为DM模型,回收率采用历史统计数据的平均值,为常数。

(五)模型的使用条件

各个模型由于理论假设、模型设计和数据基础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使用条件。KMV模型要求有大量的上市企业,股票市场要发达、有效,股票的交易价格能够反映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情况,还要有相当长时间的股价变动历史数据和企业信用状况的历史数据。该模型不能用于非上市公司。CreditMetrics模型要求有较为完善的内、外部信用评级体系和积累的大量历史数据,从而能够建立信用等级转移概率矩阵。另外,它还要求无风险利率是固定不变的。麦肯锡模型根据低信用等级的企业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较大的理论建立,一般适合对低信用等级的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进行度量。CreditRisk+能对多笔相互独立的中小债务进行管理,处理能力很强。它不考虑市场风险,不能处理非线性的金融产品。对于死亡率模型,由于要保证测算的精度,需要大规模的包括各等级的债权工具的历史观测值样本。

二、实用性分析

要讨论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就不得不提到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是国际银行监管中最具影响的国际协议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的运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旧巴塞尔协议的不足逐渐显露出来。另外,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些都推动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产生。

新协议由最低资本要求、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三大支柱组成。第一支柱包含了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三大风险组成部分的度量。其中,关于信用风险的度量,新协议提出了两种基本方法,即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后者又包括初级法和高级法。新协议中,标准法取消了对非DECD国家的歧视,提出对不同交易对象的风险暴露要根据外部信用评级的评定结果来确定风险权重,并进一步细划了风险权重等级。对于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一些的银行,新协议建议其采用标准法来计量风险,采用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来确定各项资产的信用风险,计算资本充足率。当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和信息披露达到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后,允许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使用其自身测算的风险要素计算法定资本要求。其中,初级法仅允许银行测算与每个借款人相关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和风险暴露由监管部门确定,高级法则允许银行自行测算上述两项。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运用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量化银行的信用风险,使资本要求的计算更加精确。但是,不同国家的金融发展程度和风险管理水平有区别,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实用性进行分析。

我国的外部信用评级业从产生到现在只有短短10年多时间,还属于初步发展阶段,外部评级系统处于相对缺乏状态。中国有国际承认的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数目很少,许多国内评级机构评级的对象比较有限、运作也不规范,有的甚至自身还存在“信用”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现行的内部评级,与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没有发挥其在揭示和控制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1.风险等级的划分过于简单。

2.历史数据积累不足。大量可用的历史数据的积累是利用现代信用度量模型,对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成为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我国大多数银行开展内部评级的时间不长,历史数据积累不足,而且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历史数据的可用性不强,建立定量模型困难很大。

3.信用评级方法偏重于定性分析,缺乏精确、科学的计量模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普遍采用“打分法”,即通过选取一定的财务指标和其它定性指标,分别设定每一指标的权重,由专家对每一个指标分别打分,最后汇总确定信用级别。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它缺乏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得不到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的估计值。

4.信用评级标准不统一,评级结果的运用十分有限。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都有自己的评级体系和标准,相互间资源难以共享。并且,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认识到内部评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仅将评级结果用于授信管理等少数领域,没有充分发挥内部评级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

5.股票市场不发达。

三、小结

由上文对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现代信用风险模型的数据依据基础如果是基于现时的市场信息,那么需要有发达、有效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如果是基于历史的数据资料,那么需要商业银行自身进行长期、大量的可用历史数据的积累。

另外,无论是MTM模型还是DM模型,模型中都用到了违约概率,而违约概率的取得又是基于一定的信用评级基础之上的。因此,使用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前提是:其一,需要有完备的信用评级系统,要存在公平客观并且标准统一的信用等级,从而可以得出某一贷款的违约概率和贷款之间的违约相关性;其二,同样也需要有大量、丰富的信贷历史数据,从而能够计算各信用等级贷款的违约概率,建立信用等级转移概率矩阵。

然而,我国由于存在着上述的不足,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使用现代信用度量模型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学习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技术,加强信用风险的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国银行业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

[参考文献]

[1]耿华丹.我国银行业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研究及其应用.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黄宪.银行管理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孟盈.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乔睿.新的《巴塞尔资本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孙海燕.VaR方法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6]王楚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量化金融论文范文3

【关键词】金融资产 影响因素

家庭金融资产是城镇居民家庭最重要的一部分资产,也是最有活力的一部分资产。因此,2006年,Campbell首次将家庭金融作为金融学科的一个重点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规模迅速壮大,在社会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可见,家庭资产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析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因素,对于如何引导居民家庭对金融资产进行投资,实现其资产结构的优化至关重要。

一、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原则和特征

居民家庭作为投资者,根据投资者理性原则,居民家庭会在能够承受的风险的同时追求最大的收益性。因此,居民家庭在选择金融资产的同时,会和投资组合的各种原则结合起来。

首先,居民家庭金融选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家庭金融资产的增值,因此居民家庭金融选择的首要原则是家庭资产的收益性。其次,资产的安全性是每个投资者特别是家庭投资者一定会考虑的题,即安全性原则也是家庭投资者首要考虑的原则。最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家庭要抵御不确定的现金流,要考虑投资的金融资产要有变现的能力,因此家庭金融资产投资选择时要结合资产的流动性原则。

近年来金融市场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金融产品,像银行存款、理财产品和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和信托、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多种金融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因此居民家庭在选择金融产品时,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是资产的多样性,居民投资时承受的风险收益不同,因此居民家庭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不同,资产配置的比例会有很大差异。第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家庭是经济社会的组成单元,宏观经济形势的走向、家庭自身风险投资偏好、家庭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投资决策,进而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产品会有较大的差异性。第三,家庭金融选择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家庭投资者的目标都是家庭效用的最大化,家庭投资的选择原则都是资产的安全性、资产的收益性和资产的流动性原则。

二、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影响因素

居民家庭金融选择因素一方面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宏观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金融体制的完善程度等,另一方面受自身家庭特征的影响,如家庭收入水平、家庭的人口统计特征、投资者情绪、风险偏好、社会信任度等因素。各种因素交叉影响,造成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配置不同。国内外学者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家庭收入水平: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对居民家庭的投资决策带来财富效应。因此,家庭金融资产投资的重要因素是家庭人力资本。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家庭金融时,很早的就引入了工资收入这一重要因素。Merton(l971)在研究家庭投资决策时引入工资收入机制,研究发现理性的投资者对风险资产的配置会随着工资收入的增加而变动。Cocco,Gomes和Maenhout(2001)将工资引入Merton模型,家庭金融资产具有财富效应,发现工资收入较高的家庭风险资产配置比例较高。国内对家庭收入对居民金融资产的选择起步较晚,邹红和喻开志(2009)通过调查问卷显示,家庭投资决策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家庭收入水平是影响其分配资产的重要因素。

人口统计特征因素:人口统计特征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家庭的投资具有一定的异质性,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影响居民家庭的金融投资偏好。年龄是家庭进行投资配置的重要因素,居民家庭处于的年龄段不同,面临的家庭责任和现金流不同。Iwaisako(2003)通过研究发现居民家庭对风险资产的投资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驼峰状,先增长后下降。这与Yoo(1994),Heaton和Lucas(2000)研究结果一致。男性投资者比女性投资者更偏好,受教育程度也与居民家庭的风险偏好程正相关关系。国内通过调查问卷加入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邹红和喻开志(2009),雷小燕和周月刚(2010)等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居民的投资受这些微观因素多层次因素的影响。卢家昌(2010)张燕(2013)的研究发现,居民家庭的投资具有生命周期效应,呈倒“U”型特征,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庭投资的股票基金等风险资产的比重越高。

行为金融因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加入了投资偏好,社会信任度和投资者情绪等因素。现代的资产投资组合理论研究发现,家庭金融资产的投资配置受投资者的风险喜好程度影响。研究者普遍认为投资股票的家庭比没有股票投资的家庭风险偏好程度高,但风险偏好程度难以量化,家庭投资行为与风险偏好程度的相关关系难以确定。Guiso,Sapienza和Zingales(2004)研究发现居民对金融机构和社会机构的具有较高的信任度,投资股票等风险资产的比重越高。

几年来对居民家庭金融的研究逐步加深,研究者对影响因素都进行了量化处理,本文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总结,有待下一步用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邢大伟.居民家庭资产选择[D].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张燕,徐菱涓.江苏省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时代经贸,2012(10):184-186.

[3]桂忠琴.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量化金融论文范文4

[关键词]金融证券类专业 课程体系 金融学 证券投资 学科体系

[作者简介]刘建和(1973- ),男,浙江绍兴人,浙江财经大学投资系主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证券市场和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42-02

随着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断努力使其金融市场全球化,10年后A股市值已经超过12万亿美元。自从中国去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股市市值第二大的国家,中国两大证交所――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市值总和为4万亿美元左右。而据美国高盛公司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股市市值有可能超过美国。

一、提出问题

如此庞大的证券市场需要得到维持以及发展,必须依靠大量的证券人才才能得以实现。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证券市场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复合型、高端型、高素质、具有创新和竞争意识多方面要求并进的特点。培育具有这些特点的人才,有必要对内地的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专业化本土化改革。

林毅夫曾指出“被解释现象的重要性决定社会科学理论的贡献大小”。当前金融大学科的理论主要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历史长,制度设计比较完备,而内地金融市场发展时间短,制度建设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如何利用现代金融理论体系对内地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进行安全分析,这是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因此,本文认为进行专业化本土化改革研究,就是要把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结合内地金融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化和本土化,使得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适应本地金融市场的要求。一方面,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是可以把金融证券理论与中国股市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可以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面向实务;另一方面,课程体系改革的结果是培养能够把金融证券理论与中国股市的实践结合起来的人才,这样才能面向金融类企业对于实务人员的需求,推动金融市场合理化发展。

二、金融证券类的课程体系设计

内地学术界对于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立,虽然基本上沿袭海外金融体系的模式,但是受到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基础的特征的影响,金融学专业教育主要以银行管理为主体,与金融学理论以投资学和公司金融为主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如此,随着内地证券市场的发展,内地学术界对金融证券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这些成果主要可以归类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

宏观上,对于整个学科体系的建设诸多学者提出了不多的意见和建议。如“内地金融学内涵界定模糊,理论和学科建设滞后”“美国专业课程设置上比较灵活丰富,培养目标侧重于实用性”“我国金融学的教学有必要跟上时代步伐,增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金融人才”。微观上,主要是对于学科体系中某门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如“应发展实验金融学来推动资本市场的规范化”“案例讨论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环节”。还有个别学者从“分层化教学的角度提出对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改革”。

从这些前人的教学改革研究上,不难发现仍具有许多值得进一步发展的方面。目前内地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海外相比差距并不大,也具备了从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经济学到投资学、金融工程、期权期货及衍生工具等一系列课程,也充分应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案例教学的方法。正是如此,笔者认为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症结在于专业化和本土化问题,并试图提出一种针对整个课程体系的可行性解决方案。

三、目前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的不足

综上所述,金融证券类学科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来自于西方,如何利用西方的金融证券类理论体系对内地的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进行剖析,以使得内地的金融证券类人才的培养符合内地金融市场的需求,这是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面临的重点,但是现有高校的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更多地专注于理论体系的传授。专业化和本土化的提出,能够有效地解决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实用性问题。总体来看,笔者发现现有的相关课程体系设计存在三个方面缺陷。

(一)论文教学走形式

虽然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培养方案中会设立一些关于文献研读或是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安排时间一般都是偏向于最后的一个和若干个教学学期。但是对于相关涉及的学生来说可能要求的学分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所以这方面的课程可能会由于选课人数不够或是其他原因而开设不了,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只能依靠自己去自学论文的撰写而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教学。正如孙音在《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一文中所认为的那样,甚至连金融专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也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而言,论文的教学并不符合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要求。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内地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金融学基础课程主要是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等。一方面,基础课程体系主要侧重于宏观研究,使得学生对内地金融业的运作机制理解不多;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设计偏重理论性的文字描述,相关数理知识类课程相对较少。同时数理经济学方面课程设置虽然比较重要,但实际这方面许多课程有可能设置为选修课且被学生认为难度过高而选择性忽略。

(三)教学内容有偏差

同时内地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上缺乏专业化和本土化的案例实践。内地相当大部分的投资者在投资分析中以技术分析为主,因此证券分析课程中教学内容也往往偏向技术分析,对基本分析和价值投资的内容涉及较少。学生也以为A股并不适合基本分析和价值投资,对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足。这种思路的偏差使得固定收益证券和投资学等课程中大量的价值评估内容被学生认为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同时,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中大量使用海外的案例进行教学,最终导致理论的教学与内地金融市场尤其是A股的实践相脱节。

四、提高专业化和本土化的对策

正是如此,针对目前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的不足,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提高专业化和本土化方面来弥补。

(一)提高课程教学专业化

要提高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的专业化特别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1.加强写作能力的培养。以普通高校的金融专业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为例。许多高校并未设置有关应用文(特别是研究生论文)的培养,即使是设置了例如像文献选读这样的课程,但是这些课仅是面对各自的相关专业方向。有相当部分金融证券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为券商、投资管理公司、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的投资管理部或投资银行部等相对专业的投资岗位。因此,本文建议在研究生期间第一学期或在本科生大三年级就开设一门应用文或毕业论文写作的必修课程,不仅系统地教授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可能会用到的一些文书格式,而且详细为学生撰写论一个全方位的引导与讲解。

2.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方向。内地的金融学科体系主要面向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两大专业为主,就业方向上以商业银行为主。随着内地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体系由以银行为基础将会逐步转变为银行体系和证券市场体系两条腿走路的模式。那么相关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有没有可能在内容上进一步向证券投资和公司金融为主体的微观金融学科靠拢?这种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对于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必要在方向上进行调整,逐步从货币银行学方向向公司金融和金融工程方向进行转化和完善。比如,通过在大金融专业方向下设置各个小专业的做法有效实现从原有的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转变化以银行、证券、保险、金融工程等多学科的大金融专业为主。

(二)课程设置的本土化需求

金融证券类专业课在教学上有必要在更高层次上提供本土化的理论内容。

1.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层次化。比如在金融学专业基础理论课金融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上,金融工程专业方向作为必修课可以以数理经济的理论教学为主体,其他专业可以作为选修课以投资学和公司金融基础理论教学为主体;本科学生可以以说明分析为主讲述主要的教学内容,而对于研究生则可以量化推导为主讲述主要的教学内容;同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从应用和数理推导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再分层设置。而其他的专业课如投资学、金融工程学也是如此,都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I、II和III等层次的进阶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

2.提高课程教学的本土化。刘建和、吴纯鑫在《金融证券类专业课本土化改革方法浅析》一文中把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从不同层次递进分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金融工程等。笔者进一步认为可以在这三个层次之下分别进行本土化案例的培养和完善。比如,虽然贴现率的不确定使得贴现现金流模型(DCF法)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但是可以从特定行业出发应用DCF法,同时设定不同的贴现率进行敏感度分析。这样就可以从A股市场中选择相应的实例让学生利用DCF法的敏感度分析来对上市公司进行基于现金流的价值评估。

当然,笔者也不过从专业化和本土化等方面对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分析,也希望相关专业人士能够对金融学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探讨,共同推进内地金融证券类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为金融证券产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艾洪德,徐明圣.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

[2]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3]焦继军.金融学科案例教学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1).

[4]刘建和,武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分层化教学改革与金融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2(6).

[5]刘建和,吴纯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本土化改革方法浅析[J].商业经济,2009(12).

[6]刘建和,吴纯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四化”问题[J].商业经济,2009(2).

[7]宋逢明.发展实验金融学 推动资本市场的规范化[J].资本市场,2007(11).

[8]孙音.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J].经济研究导刊,2008(15).

[9]肖鹞飞.现代金融学发展趋势对我国金融学科建设的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7)

[10]叶立新.金融学案例讨论教学体会[J].时代教育,2008(2).

[11]于春红.中英《金融学》教学的比较及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量化金融论文范文5

关键词:经济过剩;金融危机;调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01

经济过剩最直接的表现是商品的供给大于商品的需求,从价格层面来讲是全社会大多数商品价格的下降。面对经济过剩这一现象,政策的调整方向涉及两方面:供给和需求,其中以刺激需求的政策为主。为此,笔者根据国家应对08年金融危机经济政策实施情况和相关论文,整理出了如下应对经济过剩的措施和方法。

一、抑制经济过剩、刺激需求的经济政策

(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就刺激需求的效果来讲,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的多,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扩大政府支出与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推进税费改革。但就08年来讲我国政府财政收支十分紧张,仅仅依靠财政收入是不能满足政府开支需要的,为弥补财政资金的缺口,在保证赤字安全的条件下,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7500亿元,比上年增加5700亿元,同时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在应对08年金融危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万亿计划”,该计划的重点为改善民生和加强基础设施的投资。综合的来讲,财政支出主要集中在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电力设施和输变电设备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地震灾区灾后重建,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并且通过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帮困优扶改善民生。政府支出的增加对投资需求拉动较大,投资需求的增加(即带动就业)同时带动消费需求的增加。

结构性减税和税费改革主要增加了居民的消费需求和企业的投资需求。就居民个人来讲主要实行减税政策,增加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使得居民消费水平增强,个人消费需求增加。对企业来讲主要实施减税、退税或者抵免税政策,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企业可利用的资金增加,投资需求增加。2009年我国政府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将目前的生产型增值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将纳税的期限从10日延长至15日,这一举措堵塞了因转型带来的漏洞,防止了偷税等不法行为的发生,落实已出台的中小企业、房地产和证券交易相关税收优惠以及出口退税等方面政策,加上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降低全社会的经营成本,尤其是企业的融资成本,从而增加投资需求,2008年我国广义的货币增长量为17%左右,新增的贷款量为17亿元。同时应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中小企业、“三农”的融资门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活力。

(二)实施适当的产业政策

一国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一国的经济实力。对国内来讲,应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相比于第二产业而言,第三产业会提供更高的工资,提高居民的购买力,拉动消费需求。且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按照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第三产业的比重应该逐渐的增加,刺激服务业投资既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失衡。又有利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刺激内需,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刺激消费,为从外向型经济转变成为内向型经济奠定坚实基础。对进出口企业来讲,在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出口受到严重的影响,与其出口企业层次低下并且出口商品是依靠劳动力和廉价的原材料生产的是不无关系的。这就对产业升级提出了要求,即出口企业应生产高附加值的、具有创新力、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商品,从数量优势转向品牌优势上来。坚持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和以质取胜的策略,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对具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实行出口的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的创新,培育出口品牌。同时还应加大进口,重点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由于技术的研究开发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长期的投入未必会产生对应的成果,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所承担的成本小于自我研发,且引进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我国企业的创新。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我国政府多次提出了“引导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推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稳定利用外资规模,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外商投资的行政收费和检查事项,这从长期来讲可以刺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总结

根据上面的论述不难发现,应对经济过剩、有效需求不足这一现象,政府把刺激的重点放在了国内需求上,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政策是财政政策,也是本篇论文详细阐述的政策。财政政策着眼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主要通过增加政府开支和减税来提高居民购买力和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或对企业予以一定程度的补贴。财政政策对需求刺激的效果较好,但同时存在重复性建设的问题。另一值得注意的宏观政策是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增加了投资需求。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如财政政策的效果好,因此为了详略得当,本篇论文叙述的较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应就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影响了一国的消费需求。产业政策从生产的层面出发,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增加产品的出口,拉动了一国的总需求。

参考文献:

[1]马瑜.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3.

[2]彭翔.中美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措施与效应比较[J].经济师,2014(5):87-89.

[3]陈南岳,邹海贵.论过剩经济[J].财贸研究,2004,3:001.

[4]农贵新.过剩经济研究综述[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8(2):14-18.

量化金融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升值势头强劲。在此背景下,在华跨国公司面临着巨大的交易风险。跨国公司应如何根据一些指标、数据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程度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风险管理的方针,成本控制型或利润创造型,通过选用合理的风险管理方式或其组合进行风险管理以降低交易风险,本文提出了四点建议。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势头强劲。人民币升值给在华跨国公司的交易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交易风险产生原因

交易风险是一种外汇风险,指跨国公司进行跨国业务取得外币债权债务后,由于业务发生日的汇率与结算日的不同,而使跨国公司在结算这些外币债权债务时可能出现的损益。

在固定汇率制或单方面钉住汇率制(中国进行汇率改革前的汇率制度)下,交易双方之间,如中国和美国,并不会产生交易风险。但在浮动汇率制下,结算货币和本国货币的汇兑关系产生波动,而汇率波动必定造成一方受益一方受损。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以美元为结算货币、人民币为本国货币的在华跨国公司在出口业务上将面对交易风险,即人民币的升值将使公司直接受损,而在进口业务上则会直接受益。

交易风险的出现源于汇率的变化和业务发生日与结算日的汇率不同,因此汇率是影响交易风险的关键因素。围绕汇率展开的交易风险管理属于金融风险管理的分支,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发展影响着风险管理水平。

二、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回顾与综述

金融风险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原因:首先,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世界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环境和规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的频繁发生,催生了对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工具的需求;其次,经济学特别是金融学理论的发展为金融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计算机技术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20世纪60年代后,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得以确立。期间产生了金融学理论界和实务界被广泛接受和运用的经典理论和模型。在风险管理领域,Sharp和Lintner等人创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认为风险资产的定价要和其所承受的风险成正相关关系,并通过无风险资产收益率和风险资产收益率的关系作为定价模型。Rose的“套利定价模型”(APT),把影响风险资产收益率的因素加入模型,成功地提出了风险模型在套利技术下的定价原理。Black和Scholes的“期权定价理论”将影响期权价格的因素定量化,提出了决定期权价格的数学模型,从而使得期权成为可以交易的具有市场价格的金融产品,进而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交易风险管理也依赖于管理学的发展。Hunter 与Timme(1992)指出, 企业管理人发现公司常常暴露在外汇风险中, 不管是进口企业或出口商, 常常面临换算风险和交易风险, 故经理人必须设计外汇的避险策略。面对多种避险策略,管理人必须评估策略的优劣。

三、交易风险管理一般模型及方法

交易风险管理一般模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风险识别和预测;二是对风险控制进行决策;三是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技术。

1.风险预测

交易风险管理是“必修课”,而这门“课程”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对汇率变动的预测。

理论上,在汇率波动的量化上,远期可以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模型(尽管实证支持并不很有力),而作为短期汇率风险的交易风险来说,利率平价这个套利模型更受推崇,也更具实证价值。

2.风险管理决策

这个环节将会决定采用哪些方法来进行交易风险的管理。一般来说,风险管理的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成本节约型;另一类是利润创造型。前者指通过风险管理,使交易风险的损失尽可能小,以节约总成本,选择这种目标的公司所采用的风险管理技术多为保守型,且管理相对静态和被动;利润创造型则是保留风险带来的收益,并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以利润创造为目标的公司使用的风险管理技术较先进,管理更积极,但是会产生新的风险。因为以利润创造型为目标的公司多采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而这些工具本身就含有极大的风险。

交易风险管理和会计风险管理,一般在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时不可兼得。跨国公司需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明确公司更关注哪类风险,并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

3.交易风险管理

正确选择对外交易中的计价货币、外汇储备、提前和延迟收付款、参加外汇保险等方法可以在成本节约型风险管理中使用。成本节约型企业更多倾向于远期外汇交易,利润创造型公司则偏好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

转贴于 四、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常用方法及对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的建议

1.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常用方法

人民币目前正面临单方面升值预期,中国采取的是小幅度渐进升值的方式,在华跨国公司可以清楚预期人民币汇率目前会小幅度持续升值。

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并不完善,多种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缺失,金融服务滞后。因此,在华跨国公司的交易风险管理只好采用传统风险管理方法进行单一管理,即只能是成本节约型的风险管理目标,较为被动。

在华跨国公司,目前普遍采用远期外汇交易进行风险管理。远期外汇交易保值是交易双方通过签订外汇交易合同, 事先约定未来的交割币种、数量和汇率,到期按预定条件进行实际交割。一般是客户与银行签订合约,客户通过这种交易,能保证在未来某一时刻,以确定的汇率获得所需货币, 从而有效地避免汇率波动的风险。

2.对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的建议

根据一般模型,以及实证中的情况,对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1)理论上,在汇率波动的量化上,可以考虑利率平价模型。但是,中国目前的利率并不是完全按照资本市场的供需关系来定的,所以用利率平价模型来进行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量化预测是肯定不准确的。而且,在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还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根据现实(历史)经验,有两个指标极其需要关注,一个是美元兑人民币一年期海外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市场上对人民币远期汇率的报价,另一个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掉期业务报价。

理论上,根据Kaen和Hachey,Hartman和Swanson的研究,他们考察了美国国内利率引导离岸市场利率的情况,提出了着名的“境内优先说”。用在人民币汇率上就应该是国内远期汇率引导NDF。但是,在人民币汇率上,外汇管制弱化了本土信息优势的功能,NDF一直充当了汇率波动引导者的角色。NDF比境内远期要更准确地从事“价格发现”。值得注意的是,在投机资本的驱动指标上,NDF对热钱的风向标作用明显不断增强,同时,国内汇率市场要越来越看重NDF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位置和冲击的力度。NDF目前的日均交易量已经做到了6亿美元左右,大约在亚洲外汇市场排名第三,其市场规模和地位进步神速。新加坡作为目前最大的人民币NDF离岸市场,其报价已经显着制约了国内人民币对美元远期汇率的报价。香港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另外,中国央行与十家商业银行于2005年11月25日进行了一笔金额达60亿美元的人民币与美元掉期业务,当时将一年期人民币与美元的交易汇率定为7.85。2006年11月24日,外汇即期市场上,美元兑人民币的中间价出现了“惊人的巧合”,报价正好是7.8526。由此可以看出,央行的掉期业务的汇率波动预测极具指导意义。

(2)跨国公司在考虑选择成本节约型或利润创造型时应该结合自身情况,甚至针对不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目标。一般地,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通常采用的是利润创造型风险管理目标。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实质是创造风险的金融票据,且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就是与资产的增值紧密相关,因此将风险杠杆化,使用衍生工具管理风险并创造利润是首选。相反地,对于非金融机构来讲,由于这些公司的核心业务仍是商业交易,所以采取传统、简捷、实用的风险管理方式,即对冲风险更为合理。

上一篇王充博览

下一篇在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