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肠人在天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断肠人在天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断肠人在天涯范文1

青衣顾留一抹楚楚

山河暮眼模糊

可曾依稀记来路

老树枯只剩鸦声话如故

马蹄孤追逐不停驻

千山渡仍义无反顾

游子苦向谁诉

西风路过去何处

天涯路可有乡音伴归途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离乡路脚步染尘土

青衣顾留一抹楚楚

山河暮眼模糊

可曾依稀记来路

老树枯只剩鸦声话如故

马蹄孤追逐不停驻

千山渡仍义无反顾

游子苦向谁诉

西风路过去何处

天涯路可有乡音伴归途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离乡路脚步染尘土

青衣顾留一抹楚楚

游子苦向谁诉

西风路过去何处

断肠人在天涯范文2

出自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⑵,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黄昏。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⑸天涯:天边,非常远的地方。

译文

①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

②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有个旅人骑着一匹疲惫的瘦马,迎着凌冽的秋风,缓缓行进在古老苍凉的道路上。傍晚的太阳正在西面落下,旅人极度忧伤,漂泊在远离故乡的地方。

赏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全曲以四个画面,四个场景组成。共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十二个名词,作者将这十二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名词巧妙的拼合联结起来,组成了这四幅优美的画面。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表面看本曲并无华丽美妙之处,然而,正是作者看似不经意的名词整合却写出了这千古名篇。

首句“枯藤老树昏鸦”是一个沧桑悲凉的画面,大有人生苍暮之感。一枯藤一老树一昏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黯然伤怀的心境。一枯,暗射人生的干枯;一老,暗射人生之沧桑;一昏,暗射仕途之昏昏然,郁郁不得志。一起首,就将读者带入了作者所想象的境界。

次句“小桥流水人家”表面看似在行进中换了一个场景,实是对人生美好时光的怀念。一小桥一流水一人家三样景物写出了家庭的温暖和对家庭的思念。此句正对前后句中的人生之苍悲,表达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却终此一生而不可得。

前两句中并无行路者本人,是以对途中景物的描写引起路人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古道西风瘦马”此句写出一人一马在寡无人烟的道路上孤独的行走。瘦字写出了路途之遥远,马因此而瘦。古道西风两词更暗合一瘦字。古道,路途之悲凉;西风,路途之孤单。此句是写路途更是写人生。写出了作者归思之心,但一瘦字却也写出了不知人生之路路在何方。

断肠人在天涯范文3

原文

Original Text

译文

Translated Text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赏析】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断肠人在天涯范文4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1、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2、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3、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4、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5、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延伸阅读(英语版):

The sky is clear

Yuan ma zhiyuan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evening crows

Under a small bridge near a cottage a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goes

断肠人在天涯范文5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在天涯范文6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悲秋,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传统母题,有如今日的同题作文竞赛,许多诗人都写出过传唱至今的名篇佳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仅是元人小令中的极品,而且元代的周德清早就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称誉它为“秋思之祖”。

周德清当然未免过于偏爱与夸张。楚国的宋玉自伤并伤其前辈屈原而作《九辩》,一开篇就秋声夺人,秋气满纸:“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后人遂认定宋玉为悲秋之祖。其实,我以为这一荣誉头衔应该归于他的老师屈原。早在《九章》之中,屈原就再三为悲秋定调了。“乘鄂渚而返顾兮,秋冬之绪风”(《涉江》),“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报之浮浮”(《抽思》),“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悲回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既是13世纪一位元曲家新的秋天的歌唱,也是屈子悲秋之一脉相承的遥远的回声。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他是元代著名杂剧、散曲作者,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颇具学问与才华的马致远,和过去绝大多数读书人一样,热衷于功名利禄,渴望建功立业,但新做中土之主的元朝统治者执行的不但是民族歧视政策,而且长期废止科举,断绝了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前程,让他们过去的流金岁月变成了几乎颗粒无收的苦日子。马致远东奔西走,四处漂泊,曾任“江浙行省务官”,郁郁不得志,50岁以后终于退隐杭州郊外,啸傲于山水之间。离分仆仆于道途,形影茕茕于秋日,“断肠人在天涯”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大约是他退隐以前的作品。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十分高明。前三句共用十八个字,九个名词意象并列组合在一起,三组景物的描绘由上而下、由远而近,“藤”、“树”、“鸦”分别以“枯”、“老”、“昏”形容,“道”、“风”、“马”分别以“古”、“西”、“瘦”修饰,营造了秋风萧瑟、秋意凄凉的环境和气氛。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最后点明了暮色苍茫的时间,逼出了“断肠人在天涯”的结句,突出了整篇作品“秋思”的主体,表现了作者浪迹天涯的落寞凄凉,也写尽了天下的读书人与旅人在那个艰难时世中的沧桑感与悲剧感,真是摹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悲秋,与秋日之肃杀、诗人之遭逢有关。汉字造字六法之一就是“会意”,古代中国人对秋日与忧愁的关系,不仅早有切肤之感,而且有入心之伤,所创造的会意字“愁”,即为上“秋”而下“心”,所以南宋词人在他的《唐多令》中,就有“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的名句。从今日医学科学的角度来看,人之悲秋有其生理与病理的原因,秋天特别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深秋,昼短夜长,日照不足,气温下降,百卉凋零,人的情绪易于消沉抑郁,现代医学谓之“季节性情感障碍症”。悲秋形之于作品,能表现作者个人生命的坎坷,特殊节候下的心境,乃至于显示时代的面貌,如果艺术的概括与表现十分卓越成功,甚至能创造一种超越个人与时代的普遍性的永恒情境,引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深远的通感共鸣,马致远这一名作中的“小漂泊”与“大漂泊”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