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礼仪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鞠躬礼仪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鞠躬礼仪

鞠躬礼仪范文1

摘要: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社交礼仪的国家,日本人见面多以鞠躬礼为最常用的见面礼节。它不仅是一种以行为举止表示谦恭的重要手段,也是非常重要且经常使用的礼仪。本文举了一些在国际上发生的有关鞠躬礼仪而引发争论的例子,就鞠躬这一礼仪是否值得我们去传承谈了一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礼仪;鞠躬;心理;争议;传承

一、鞠躬曾在国际礼仪中引发争议

举几个例子,奥巴马曾向日本天皇深鞠躬近90度而遭批评,具体是这样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访日期间会见日本天皇时,向后者深鞠躬近90度,招致美国媒体和保守派批评。他们指责奥巴马身为国家元首行为不妥,看起来“低声下气”,有向日本天皇“卑躬屈膝”之嫌。而此次并非奥巴马首次遭遇“鞠躬门”,他曾也因向沙特国王阿卜杜拉“鞠躬”而遭非议。奥巴马当时弯着腰、上半身向前倾斜,向阿卜杜拉致意。保守派媒体《华盛顿时报》随后指责奥巴马“贬低美国力量与尊严”,违反美国礼仪传统。另一个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有过同样遭遇。克林顿1994年因向明仁天皇“疑似鞠躬”挨批。《纽约时报》当时撰文写道:“白宫南草坪那一幕永远无法抹去:一个谄媚的总统和一个日本天皇。”看了这几个例子,且不说这个礼仪在国际上或这个场合上使用是否合适,但只是一个简单的鞠躬礼仪,只是为了向别的国家表示敬意,为什么会引发这么大的争议,遭到这么大的反对,甚至被人说成是“低声下气”、“卑躬屈膝”和“叛国”呢,我想这不得不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在我看来,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大致还是与大家脑海里那些根深蒂固的与鞠躬有关的偏见有关。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谈论一下鞠躬的起源。日本人这么热衷于鞠躬礼仪,将这个传统保存的这么好,那鞠躬是不是起源于日本呢?答案是否定的,鞠躬其实起源于中国。我国商代有一种祭天仪式“鞠祭”:祭品(猪、牛、羊等)不切成块,而将整体弯蜷成圆的鞠躬形,再放到祭处奉祭,以此来表达祭示者的恭敬与虔诚。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现在,不少地方逢年过节,祭拜祖宗天地时,人们总把整鸡整鸭蜷成圆形,或把猪头猪尾放在一起,表示其头尾相接。这就是由鞠祭演变而来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逐渐援引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地位崇高的人、长辈等的崇敬,于是,弯一弯腰,象征性地表示愿把自己作为鞠祭的一个牺牲品而奉献给对方。这就是“鞠躬”的由来。从鞠躬的起源可以看出,鞠躬的却是有屈辱遵从之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鞠躬礼早已摆脱了屈辱遵从之意,仅仅表示尊重和谦恭。我相信只要大家摆正心态,用一颗包容的心去接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那种无聊的争议也许就不会发生。

其实这些争议也让我产生了一些有趣的联想,奥巴马访华,也应该向中国元首鞠躬才是,毕竟鞠躬礼源自我国,可是为什么不呢?很明显,我国并没有像日本那样将这个礼仪沿袭下来。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其实在骨子里还是比较排斥这种低姿态的礼仪的。

而日本虽然是个小国,但他们却有着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他们不耻于将低姿态作为一种高贵的品质继承下来,由此,我们应该对日本的鞠躬礼仪表示敬畏而不是偏见,尊重他人的文化也就是尊重全人类。

(二)中国作为鞠躬的起源地该不该传承鞠躬礼仪,将其发扬光大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跟上面探讨的那个问题也有一定联系。为什么日本能传承下来而我们没有,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去深思。国家总是在宣传鼓励我们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那么我想鞠躬这一传统文化也是值得我们去传承和践行的。

其实传承和践行鞠躬这一礼仪还是有很大意义的,尤其对正在接受教育的广大中小学生来说,这里有一个例子:银州市的一所中学就将“践行鞠躬礼仪”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开始,很多学生不愿意行90度鞠躬礼,但通过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渐渐懂得鞠躬不是什么丢人的行为,而是对别人的一种恭敬时,现在这所学校的学生见到老师都能行90度得鞠躬礼。学校把鞠躬礼作为基本礼仪,也是希望学生们能把鞠躬这一传统美德发扬起来,首先在校园中传播,然后在家庭、社会中传播开来。

我个人也很支持将传统的鞠躬礼发扬光大,就以丧葬礼仪来说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丧葬礼仪也跟着时代在改变着。中国古代的跪拜礼在丧葬中是经常出现的。它在古代是检验孝道的唯一标准,但毕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比较适合它那个时代的发展。而当今社会崇尚的即是孝道,但更加注重于与时展相适应。在丧葬礼仪中我更支持鞠躬礼而不是跪拜礼,我总结了几点鞠躬礼的优点和跪拜礼的缺点:

丧葬礼仪中鞠躬礼的好处:

1.鞠躬展现一种赞同、肯定、褒美、附和等好感

2.既简便又不失庄重

3.既有礼貌又时尚

4.可以根据鞠躬的深浅表达礼仪的深浅

5.有利于保持个人卫生

6.显得个人比较有素质和修养。

丧葬中跪拜礼的弊处:

1.动作太繁琐不利于老年人使用

2.动作过于夸张显得没内涵

3.既不卫生又容易伤害身体

4.太老套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5.在提倡人与人之间建立平等、尊重、和谐关系的今天显得不合适。

其实,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还有“多鞠躬,少得病”这么一说,许多中医师发现,多鞠躬对我们的脊椎是很有好处的。也许,一个“鞠躬”不算什么,无非,就是做一个脊椎运动,然而,这却是一种从心而发,从心而感的仪式,代表着敬畏,尊重而演变成的礼仪。如果一直保留这样一种礼仪,我想,现代人得脊椎病的数量也许会少一些吧。

所以,我认为中国作为鞠躬的起源地还是很有必要将其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的,它应该作为一种财富为中华民族所享用。

二、结语

日本人主张低姿态待人,鞠躬几乎伴随着每一位日本人的一生。当今鞠躬礼的普遍程度与规范程度已经远远高于中国和朝鲜。跨文化交流中日益融合的今天,我国和日本人民的交往比任何其他时候都要多,了解日本人社交礼仪规则,理解与尊重日本人社交寒暄的知识等是避免文化冲突、实现平等交往、成功合作的前提,对人们跨文化之间有效沟通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作为鞠躬礼发源地的中国更应该将其传承下来,发扬光大,赋予鞠躬礼当代的积极内涵,从而让全世界的人对这一古老礼仪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参考文献:

[1] 马兰英、藏运发.日本风俗习惯[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 陶智子.近代日本礼作法事典[M].柏房,2006

[3] 田知和基.日本文化の基本形[M].勉出版,2007

鞠躬礼仪范文2

2020年全局工会工作将继续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县总工会的具体指导下,大力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帮助职工提升素质,全面提高工会工作水平。争创机关工会一流工作业绩,做到工作有思路、方法新、出成果。

一、完善工会组织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1、根据全局人员实际情况,及时落实责任人,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树立新观念为重点,建立“学习型组织”活动,开展提合理化建议、创新工作的活动。2、加强工会委员会自身建设。制定工会工作规则、委员职责,主席分工工作,根据年度工作安排,认真履行责任。

二、健全职工权益保障机制,尽职尽责为职工办实事

1、积极推进“送温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充分发挥困难职工援助中心的作用。制定“送温暖”活动实施办法,将年底一次性“送温暖”活动与经常性的关心互助活动结合起来。2、建立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主席办公会,听取委员反映的情况,对职工反映的热点问题,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反馈。

鞠躬礼仪范文3

婚礼礼仪之入场仪式——Step-touch走步方式

传统的婚礼入场仪式非常庄重,特别是教堂婚礼,讲究step-touch的走步方式,即所谓的“step-touch-right,step-touch-left”方法,也就是右脚迈出之后,左脚跟着迈前与右脚合并,停顿两秒钟,然后左脚再继续往前迈出,随即右脚迈前至左脚处合并、停顿。在走步时,注意步幅应比平常走路的时候小,新娘和新郎的步幅和速度要保持一致,步态讲究轻缓稳重。走步时,新娘右手挎新郎左胳膊,注意不要拉着新郎的衣服,或紧紧环住新郎的胳膊。另外,新郎胳膊自然弯曲就好,不要用力紧扣住新娘的手腕,而且两人的距离保持在15cm左右比较合适。

婚礼礼仪之新人站姿——腰板挺直,挺胸收腹

笔挺的站姿会使人看起来精神,优雅的站姿则会使人看起来高贵。婚礼上新人正确的姿态是双脚并拢,腰板挺直,挺胸收腹,背部要有向上的伸展感,面带笑容,眼睛正视前方。注意双臂不要紧紧贴近身体,肩膀要放松,这样就可舒缓紧张姿态,同时也避免显得身体十分僵硬。如果想避免因长时间站立而感觉不适,脚尖可以稍微分开一点点。另外,新人在站立时,新郎应在新娘的右边。这是古老的习俗,传说新娘在自己的左方,方便新郎必要时用右手拔剑与敌人对决,可以更好的保护好新娘。

婚礼礼仪之转身礼仪——幅度要轻缓,动作要利索

新人要想在婚礼中体现高贵的气质,就应避免任何大动作。需要转身时,身体应该随着脚步同时转动,转身幅度要轻缓,动作既要利索,又要避免给人匆忙不稳重的感觉。如果婚纱或礼服裙摆较大,在转身时可以用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手轻轻抓住裙边和裙撑稍微向上提。

婚礼礼仪之亲吻礼仪——要深情但不忘情

新人亲吻是在仪式中宣布两人正式成为夫妇之后进行。亲吻时可以自然大方的深情投入以表达幸福的感受,但要避免过分忘情。在正式庄重的婚礼中,过分疯狂的行为会使人感觉新人的形象缺乏尊贵。

婚礼礼仪之婚礼笑容——微笑总能让人开心

微笑是最好的美容方式,在婚礼上更应该保持微笑,与亲友们分享幸福喜悦的心情。笑容不仅仅表达了你的心情,同时也会使你看上去更漂亮。避免因长时间微笑而引起的表情僵硬,秘诀在于你会不会让眼睛也带有笑意。在与客人有目光的接触时,同时展示笑容,必要时还可以对客人点头致意,有交流的笑容,会使你的表情更自然,不会变得僵硬呆板。新娘要避免大笑,这样会使唇边粉底的纹路加深,破坏整体妆容。

婚礼礼仪之行鞠躬礼——身体前倾15-20度即可

鞠躬是中国传统的行礼方式,鞠躬的深浅,即身体前倾的角度大小是表达向对方致意答谢程度的高低。传统的中式婚礼中,要求深度鞠躬,即90度鞠躬,以表达最高程度的谢意。不过,现在常用的鞠躬礼节并不需要完全采用深度鞠躬之礼。一般来说,身体前倾15-20度即可,并停顿2秒钟。

新娘要注意避免为了防范走光把手捂住胸前,这样的姿势既不美观,又显得缺乏对客人的真诚和尊敬。事实上防范走光绝不是用手去遮挡,而是要注意衣服的合身和得体。另外,需要提醒的是新娘和新郎行鞠躬礼时,动作要和谐一致。

婚礼礼仪之交换戒指——庄重仔细

在教堂婚礼中,除了花童,通常还有一个托戒指的小朋友(ringbearer)跟在新人身后,一同步入仪式现场。如果没有安排ringbearer,新郎的戒指应该由伴娘保管,新娘的戒指则由伴郎保管,等到仪式中新人交换信物的时候,伴娘把新郎的戒指交给新娘,然后新娘才为新郎把戒指戴在他的左手无名指上。戴戒指时,新郎应弯曲肘部,把手伸到自然的高度,新娘用左手托新郎的手,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握戒指,戴入新郎的无名指。如果因为紧张戴不上时,一定不要着急抬起他的手,放到自己的眼前仔细套上戒指,这样拍出的照片会很不美观。新郎一方也是同样的做法。

婚礼礼仪之抛花球——将婚姻的幸福传送给未婚姐妹们

婚礼抛花球的仪式喻意将婚姻的幸福传送给未婚姐妹们,据说接到花球的幸运女子将会很快成为幸福的新娘。新娘在抛花球的时候,应面带笑容,手臂自然弯曲,不要伸开过直,稍微用力将花球向高处靠后的位置抛出即可,动作幅度不要过大。

婚礼礼仪之抛袜圈——把幸福传递给兄弟们

婚礼抛袜圈是传统的西方婚礼习俗。婚礼中,新娘通常会穿戴两个袜圈在右腿膝盖上方的位置。这两个袜圈,一个保留,另一个则是在她抛完花球后,由新郎取下,然后背着未婚男子抛出,这一仪式同抛花球一样,意味着把幸福传递给兄弟们。

婚礼礼仪之婚礼跳舞——注意跳舞次序

西式婚礼中,通常会在仪式之后安排舞会,随着舞曲奏起,新娘和新郎步入舞池开始第一支舞。根据传统习惯,跳舞的次序如下:

a.新郎&新娘

b.新娘的父亲&新娘;新郎&新娘的母亲

c.新郎的父亲&新娘;新娘的父亲&新娘的母亲;新郎&新郎的母亲;

d.新娘的父亲&新郎的母亲;新郎的父亲&新娘的母亲;

鞠躬礼仪范文4

接待礼仪常识一、个人礼仪

1、仪容仪表

一位专业的职业人士,着装要整洁大方,体现出你的职业性与专业性。女士不要披头散发,化妆以淡妆为宜,打扮不可过于浮夸与性感。男士要注意清理胡须,切勿留长发。

2、言谈

言谈要礼貌、亲切,表露出对他人尊重。交谈中,你作为接待的一方要说敬语,如:您、请、谢谢、对不起、打扰、指教等等。

3、举止

在接待中,你的行为举止要温文尔雅,有礼大方,无论是说话姿势、坐姿、走姿、站姿都应按照礼仪规范动作,变现出优雅、自然、大方、礼貌。

接待礼仪常识二、见面礼仪

见面时,可向对方进行握手礼或鞠躬礼。握手时要站姿端正,目光正视对方,脸带微笑;鞠躬时上身要向下弯,但不可弯得东倒西歪,要郑重其事地弯腰问好,表达你的尊重。

接待礼仪常识三、介绍礼仪

1、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之前最好先向对方进行握手礼或鞠躬礼,然后向对方说明自己的名字与职位,言语要言简意赅,点到即止。

2、介绍他人

介绍他人时,你的手心要向上,掌向被介绍人,根据双方的身份高低而进行先后介绍,当中要说明他人的名字与身份。

接待礼仪常识四、行进礼仪

作为接待引领客人时,你应走在前方当向导,宾主双方并进走在道路内侧,你走在道路外侧。乘坐电梯时,你应先行进入控制电梯,再邀请客人进入。若电梯已有人控制,你则要等待客人进入后方可进入。出电梯时,你都应是最后走出那个。

接待礼仪常识五、电话接待礼仪

鞠躬礼仪范文5

作者简介:邹焕聪(1974- ),男,江西赣县人,江苏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南京大学经济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法学。

摘要:随着私人部门投资经营公共事务现象与日俱增,公、私部门合作完成公共事务的公私协力取得长足发展,公私协力的经济学依据值得探讨。公共物品的分类理念以及公共物品的提供与生产区分理论为公私协力奠定了经济学基石。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为公私部门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政府失败”及其防范理论为公私协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委托—机制说明打破政府垄断、实现公私协力的正当性,委托—关系的层次性表明缩短公私协力有关链条的必要性,而其解决机制则进一步为分析公私协力中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据。可以说,公共物品区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以及委托—理论分别为公私协力奠定了深刻的经济学基础。

关键词:公私协力;合作治理;法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12)12-0041-06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西方公共行政改革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作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完成公共任务的“公私协力”在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等几乎所有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得以广泛而深入的展开。从特许经营到公权力委托、从政府撤资到政府淡出、从型式化公私协力到未型式化公私协力……诸如此类的公私协力形态无不向人们展示出公私协力兼采政府和市场之长的功能优势以及公私合作完成公共事务的大好前景。尽管我国公私协力在实务中得以大力推行,同时也有公共行政改革的理论根据,但是,公私协力的经济学理论依据目前尚无精深的研究,而公私协力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科学系统的经济理论依据和支持。本文试图围绕公私部门为何要进行协力、如何进行合作等一系列本源性问题,从公共物品区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以及委托—理论等不同的理论视角论证了我国公私协力顺利开展的经济学依据。

一、公共物品区分理论为公私协力的

开展提供了关键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只有准确了解公共物品的分类及混合公共物品的主要特质,深入把握公共物品生产与提供可以而且应当分开的理念,才能更深入把握为什么传统的公共物品要开放给私人投资、经营,从而实现公、私部门之间的良性合作。

1.公共物品的分类理念为私人部门供给公共物品,实现公、私部门的良性合作打下了观念基础

按照经济学的通说,公共物品,具体包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就是那些在消费上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大特征的产品或服务,比如国防、灯塔是被经常列举的典型公共物品,但经济学这一定义仅限于“纯公共物品”,它与完全由市场决定的“纯私人物品”相对应。对于诸如国防、灯塔等“纯公共物品”来说,它既不易于排他,又具备着竞争性,因此大家公认它既不能由私人来提供,也不应由私人来提供。[1]94从这个角度看,在“纯公共物品”以及“纯私人物品”领域一般而言是无法采行公私协力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纯公共物品是很少的,大量存在的是介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物品,即准公共物品或混合公共物品。混合公共物品包括俱乐部产品、共同资源两类,他们或者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却可以轻易排他的俱乐部产品,如那些可以收费的公路桥、公共游泳池、电影院、图书馆、电力等;或者是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却无法有效排他的共同资源,比如公共渔场、牧场、地下水、地下石油等。这些混合公共产品,一般具有“拥挤”的特点,即当消费者的数量增加到一定值时,每增加一个人,将减少原有消费者的效用。准公共物品或混合公共物品可以说既非纯公共物品,又非纯私人物品;既具有私人物品的特性,又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它实际上是介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物品。比如教育这种物品,由于它让受教育者增长才干,所以它具有竞争性和排斥性,同时它促使社会生产率提高,所以它又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

公共物品的分类以及混合公共物品的特质为探讨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提供了前提。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派认为,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如果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将无法实现排他或排他的成本很高,并且在规模经济上缺乏效率,因此,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比由市场来提供具有更高的效率。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福利国家出现危机,一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开始怀疑政府作为公共物品唯一供给者的合理性,如德姆塞茨、戈尔丁、布鲁贝克尔和科斯等,他们从理论和经验方面论证了公共物品私人提供的可能性。为了避免混合公共物品出现拥挤现象,有时可以通过收费的行为实现供给,并可以通过一些排他性的技术吸引私人投资来解决这类物品的供给问题,如高速公路等。这就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进行合作打开了理论之门,实际上不少公私协力模式如PFI等方式最初就是为了吸引私人投资而不断发展出来的。因此,混合公共物品的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双重性质,决定了它可以采取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将它开放给私人投资、经营,并实现公私部门之间的良性合作。

2.公共物品的提供与生产区分的理论为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进行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学基石

值得指出的是,公共部门要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必须由公共部门来生产该产品或服务。对政府公共服务来说,区分该项服务是由政府提供还是由政府自身生产某项物品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对废物回收来说,有些社区是自己生产这项服务,即由公共部门主管购买垃圾车,雇佣工人,安排日程;而在另外一些社区,由政府提供这项服务,它往往雇佣私人企业来做这项工作。又如,路网的建设维护与运输服务的提供、通讯网络的建设与信息服务和互联网通、电力的生产与电网输送,均可将这些物品的生产与提供分开进行。即使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也存在生产与供给的不同环节,在生产环节实行民营化,按照市场规则办事,有利于提高其效率和节省成本,政府完全可以通过采购的形式获得这些产品,由政府付费,然后提供给社会公众。由于竞争的存在,从而可以减少政府直接生产该类产品的费用,提供效率。[2]108总之,提供一项产品或服务和生产一项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区别是深刻的,这些分开和竞争为私人资本进入相关领域创造了条件,从而为公私协力的展开提供了前提基础。应该说,公共物品的生产与提供分开理念是整个公私协力、民营化概念的核心,给出了政府所应扮演的角色的前景。如果我们考察诸多公共产品,可以发现政府在本质上说是一个安排者或者提供者,而政府往往不一定是该项公共物品的生产者。

一般而言,对于具有俱乐部产品或私人物品性质的产品或服务,公共部门可以采取减少或不生产的方式,主要通过政府撤资(出售、无偿赠与、清算)和政府淡出(民间补缺、撤出、放松规制)的形式实现。[3]131-138而对于那些由政府安排的物品,公共部门有权在直接生产与间接生产(其实是物品提供)中做出选择——对于俱乐部物品和私人物品中涉及自然垄断和公益性的服务项目,政府可以直接或间接生产;对于纯公共物品和共同资源则可以直接生产。在选择生产与提供之间,首先应该进行官僚成本、交易成本的分析比较。在市场化改革中,在直接生产中,可以采取免费供给、用者付费、内部市场三种方式;在间接生产或物品提供中,则可采取政府间协议、合同外包、特许经营、补助、凭单等。实现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等制度安排无疑会吸引市场主体加入到生产者中来,从而形成政府与民间合作的局面,公私协力大有用武之地。

正如经济学理论指出的,单纯依靠市场或政府都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是需要两者有机结合。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优势是可以保证服务的充分和公平供给,但劣势是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市场的优势则是可以保证资源配置的效率,劣势是难以保证公共服务的公平和消除外部效应。可以说,公私协力是一种能实现政府和市场功能的混合互补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制度安排。政府须在不放弃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责任、发挥“掌舵”作用的前提下,通过引进市场机制调动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提高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能力,从而使政府决策和亲自供给公共服务的模式逐步转变为政府决策后由以市场机制为杠杆调动多种组织在竞争中完成公共服务生产的供给模式。[4]24这样,市场进入了公共服务的供给领域,发挥了比较优势,同时政府不一定完全退出公共服务的生产领域,一些纯公共物品的领域仍需公共部门供给,但是具体供给方式发生了改变。总之,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公共物品生产与提供是可以而且应当分开的,这种理念恰恰道出了整个公私协力展开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二、公共选择理论为治理“政府失败”、

开展公私协力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学基础

公共选择理论是旨在将市场制度中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的一种新公共经济理论。它对选民通过政治选票在政治市场上如何运作以及后果、政府的行为特性等政治问题进行经济学研究,及对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即政府选择)进行研究。可以说,公共选择理论的具体思想为我们开展公私协力活动提供了理论正当性。

1.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为私人部门监督公共部门、进行良性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经济人”的假定为理论前提,探讨在政治领域中“经济人”行为是怎样决定和支配集体行为,特别是对政府行为的集体选择所起到的制约作用。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缪勒(Dennis C·Mueller)说过:“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研究,或简单地定义为将经济学应用到政治学。……公共选择所使用的是经济学的方法,它的基本假定就是‘经济人’假定,即人是自利的,理性效用最大化者”。[5]1-2基于“经济人”这一假设,政府组织及其官员与一般人同样具有相同的利己动机,是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追逐者,是理性的“经济人”;而并不像人们以前所说的那样充满公益心。在公共选择理论看来,政治舞台是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供方是政府、政治家、官僚和党派,需方是公众、选民和纳税人。他们的活动无论多么复杂和相异,其行为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效用最大准则,即选民总是把选票投给那些能给他们带来最大利益的人;政治家或官员则总是对那些最能满足自己利益的议案报以青睐。既然政府官员与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具有相同的经济理性特点,那么他们也就受到大棒与胡萝卜原理的制约,可能会,以损害公共利益为代价谋取个人的利益。

为了最大限度地限制自利和贪欲行为的存在,除了提高政治家和官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执政为民的信念之外,最为重要的是要通过良好的宪法、规则体系对政治家和官员的行为进行制约,要通过不断地完善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来约束公务员的行为,引导公权力行使者在顾及私利的同时实现公共利益。在民主政治体制下,制约和监督的力量必须来源于普通民众或选民,这也是保证“政治市场”能像经济市场那样合理有效运行的最根本因素。在承认其合理的自利动机的基础上制订施行方案和步骤,以限制“经济人”行为的消极效应,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人”行为的积极效应。既然公共部门与私人主体一样,既不是完美的天使,也不是万恶的魔鬼,这为私人主体监督公共部门、实现公私部门之间的公私合作破除了道德的神话——因为公共部门不是单纯追求公共利益的主体,也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经济人”,那么私人部门完全能与公共部门进行合作、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公共利益。

2.公共选择理论有关“政府失败”论为揭示公共部门的不足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正如布坎南所说:“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政府的缺陷至少和市场一样严重”[6]56,在这种情形下会出现所谓的“政府失败”。这里“政府失败”,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预算上出现偏差,国家或政府的活动并不像应该的那样“有效”。在布坎南看来,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其作用是弥补市场的不足,并使所作决策的社会效应比政府干预以前更高,否则,政府的存在就无任何经济意义。但政府决策往往不符合这一目标,有些政府的作用恰恰相反。[7]316-317因为政府是由人组成,政府的行为规则是由人制定,政府的行为也需要人去决策,而这些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经济人”的特征。因此没有理由把政府看作是超凡至圣的超级机器,没有理由认为政府总是集体利益的代表和反映。因此,那种一旦发现市场有缺陷就认为任何国家干预都是合理的观点是片面的。

这种“政府失败”主要表现为: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政府机构低效率以及政府的寻租活动。公共选择的“政府失败”说明:一是政府并非解决任何问题的灵丹妙药,政府并不一定从公共利益的概念来考虑问题,因此,政府垄断公共事务不再具有完全的正当性。二是要在政府机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借鉴私人企业的精神来完成任务;要重构公共部门之间的激励机构,用最小化的成本策略取代最大化本部门预算规模的策略。三是要着力避免“政府失败”、“市场失败”两者之短,关键是要将政府之长与市场之长结合起来,建立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协力。

3.公共选择理论有关政府失灵的防范主张为公私协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公共选择理论家虽然对西方国家现行的政治制度和安排进行了深入批评,但他们并未对追求自我利益的理性个人在实现“公共利益”方面完全丧失信心,并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布坎南为此提出了避免“政府失败”的一项根本措施,即改造现有的民主政体。为此,一方面,要重视宪法、宪法选择和对规则的选择,要对政府的财政过程尤其是公共支出加以约束,等等;另一方面要用市场力量改善政府的功能和效率,以克服非市场缺陷及“政府失败”。他们认为,以往人们只注重用政府来改善市场的作用,却忽视了相反方法——用市场的力量来改善政府的作用。他们提出了如何用市场力量改善政府功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具体措施。一是在行政管理体制内部建立竞争机构,可以消除政府低效率。例如,可以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构来提供相同的公共物品或服务,使这些机构之间展开竞争并按照招投标的方法选取“报价”最低的机构。二是引进刺激动因。即在政府机构内部建立激励机制,使政府官员树立利润观念,允许政府部门对节省成本的财政剩余拥有自主处置权。三是更多地采用由私营企业承担公费事业的政策,即更多地依赖于市场机制来生产某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

公共选择理论启示人们,在需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的场合,应鼓励和引导其它私人主体进入,并与之竞争和合作,在那些确系不宜由市场主体进入的公共产品供给领域,也应尽可能由多家公共部门提供。而这就为公私协力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公私伙伴关系(或公私协力)强调弹性、创新与企业性,着重在政府部门引进企业精神,并要求其对组织结构及流程进行再造,必然能够推动政府部门简化组织层次,精简组织流程,进而增进政府部门的弹性。同时,公私伙伴关系赋予私营部门参与公共事务的更多机会,引导民间部门、团体或非营利组织共同参与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这样能够缩小公众需求和政府供给之间的差距。[8]13-14从这种意义上说,公私协力是解决“政府失败”现象的有效路径之一。

三、委托—理论为公私协力的展开

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石

在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所谓委托—理论是指委托人委托人代其从事某种活动,人的活动将会影响委托人的利益,而且人的活动最后引起的责任(或损失)将由委托人来承担。在这种关系中,如果委托人和人之间的目标函数是一致的,那么就不会有任何问题的存在,但是,实际中委托人和人却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由于人和委托人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加上信息不对称,以及委托人难以对人的行为进行监督等,所以人和委托人的利益易于发生冲突,两者的关系十分复杂。委托—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关注如何选择人,确定最优的签订合同形式,找到谈判、说明和监督合同的最满意的方式,以防止问题的出现或者出现问题后最大限度地进行防范。

1.委托理论中的委托—机制为打破政府垄断、实现公私协力奠定了正当性基础

传统的公共事务一般由国家或者政府垄断生产和提供,国家通过建立国有企业甚至直接提供公共产品或者服务,但是,根据委托理论,国家通过委托官员,而上级官员又委托下级官员或委托国企经营者,形成了层次复杂的委托关系。人和委托人的利益往往发生冲突,特别在是信息不完备、不对称以及委托人难以监督人行为的情形下,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如何选择一个最优的人,实现双方利益的双赢就成为关键。实际上,委托—理论主张在公共事务领域引入人理念,把公共服务领域推向市场,打破政府垄断,从而为公共事务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正当性基础。一方面,由于公民的利益是分散的,很难整合成公众一致的诉求,加上没有利润动机的驱使,因此政府容易对公众利益无动于衷,甚至做出有损公众利益的行为。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就必须尽量减少公共部门中的人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公共部门通过合作尽可能多地对外签订合同,将原本属于公共部门的转化为私人部门的,以期取得更好的成效。其中原因就在于,市场化的主要内容是明确所有权,实行了市场化的企业的委托人,原则上是作为所有者的股东。股东的目标与委托人的目标存在一致性,为解决委托人层面问题找到一条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将诸多公共事务委托给私营部门,与私营部门签订相关契约的形式来实现公共服务的供给。私营部门通过签约外包、特许经营、行政委托等方式进入公共服务市场,取得生产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资格。政府通过建立服务质量标准、价格控制、标尺参照等措施来规范市场,推动竞争。可以说,委托理论为私人部门进入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服务、实行公共事务的公私合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2.委托关系的层次性理论为缩短公私协力的委托—链条提供了理论根据

一般认为,委托—关系存在于任何包含有两个或者两人以上的组织和合作努力之中。只要一个人依赖另外一个人的行动,那么委托—关系便产生了,采取行动的一方为人,受影响的一方为委托人。需要注意的是,在科层组织中,每一位个体(除了最末端的之外)一般既是委托人又是人。[9]243因此,众多的委托关系几乎可以铺就一条漫长的链条——广大公众或选择是最初的委托人,委托政治家进行统治(第一层次的委托—关系);政治家作为委托人,又委托政府官员进行管理(第二层次的委托—关系);上级政府官员又作为委托人,再委托给下级政府官员管理(第三层次的委托—关系);……如此漫长的链条,导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费用过高、监督成本过大。在这种公共权力的结构性关系中,当各级人抱有隐瞒信息的动机时,委托人为了解真实信息必将付出高昂的信息费用,而且由于链条过长而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此相反,在公私协力中,只有两层意义上的委托关系,即公众与政府部门之间,公众是委托人,而政府部门是人;而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政府部门又成为委托人,私人部门成为人。公私合作中这种清晰的委托关系,不仅为解决传统管理模式中的委托—链过长而导致信息不对称畸重、监督成本过高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解释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进行合作正当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3.委托—理论的解决机制为分析公私协力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委托理论认为,在委托关系中,面临着隐藏信息的逆向选择和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两大问题。一是逆向选择问题。它通常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接受合约的一方一般拥有“私人信息”,并且利用另一方信息缺乏的特点而对对方不利,从而使博弈或交易的过程偏离信息缺乏者的愿望,因此它是人在签约之前隐瞒信息的一种机会主义行为。二是道德风险。它通常指交易合同达成后,从事交易的一方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合同使人的道德风险屡见不鲜,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委托理论认为一个最优的激励合同发生,即在给定人努力不可测的情况下,至少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换言之,参与约束即指合同必须对人有吸引力,使得人参加合同至少比不参加合同要“有利可图”;激励相容约束即委托人想要得到的结果要符合人的利益,或者说委托人为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而要求人的能力程度也要有利于实现人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委托理论对问题的解决机制启示人们,要解决或减少公共部门的问题,必须采取以下多种途径,其中对公私协力具有重要价值的方法主要有:一是要缩小政府规模,将一些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一般而言,由于产权界定较清晰,作为委托人的产权代表具有较强的利润激励,监督主体到位,加上市场竞争的作用,交易双方的信息较为透明,委托人能更好地实施对人的监督。通过合同外包,公共部门把委托问题转移到私人部门而减轻了自身的委托问题,从为达到公共资源更有效配置的目的。二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在法治建设中,不仅要实现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而且要建立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合作机制。也就是说,不仅私人部门要积极参与到公共部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之中,消除委托人的“理性无知”,而且还要建立公、私部门之间的合作制度平台,构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为公私协力的不断开展提供了理论根据。

四、简要结论

公共物品分类理念为实现政府和市场的功能互补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制度安排——公私协力提供了坚实理论根据,而公共物品的生产与提供区分理论则进一步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进行合作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学基础。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为公、私部门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政府失败”及其防范主张则为公私协力的顺利展开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委托—机制说明打破政府垄断、实现公私合作的正当性,委托—关系的层次性表明缩短委托—链条的必要性,而对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的解决机制则进一步为分析公私协力有关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因此委托理论应为公私协力的重要理论基础。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说,公私协力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并非局限于上述三种理论,不过,公共物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委托—理论不失为公私协力实践得以大力推行的重要理论渊源和核心经济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陈天祥.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5]DenniS C·Mueller.public ChoiCe II.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6]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

[7]王慎之.西方经济思想库:第3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鞠躬礼仪范文6

中毒后用嘴吸毒

专家反对:可引起口部感染

【剧情回放一】

电视剧《宫锁珠帘》中雍正被叛军首领射中一箭,摔到地上。怜儿见皇上受伤,亲口用嘴吸吮出毒血,然后带着皇上来到边陲小镇休息疗伤。

类似情节还出现在一些电视剧中,如被蛇咬伤后用嘴吸毒血等等。

【专家点评】

烟台毓璜顶医院急诊科主任刘岗介绍,其实用嘴吸毒血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这样做可引起口腔感染。现代生活中,可以用小针管(或吸奶器)往外抽。

刘岗说,一旦被蛇咬伤或者被带有毒药的刀划伤,应该这样做:首先,在伤口的上端,用绳或者皮带捆扎住,以阻断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减少毒液吸收,防止毒素扩散。不过要注意,每隔半个小时左右,需要将捆扎处松一松(约一二分钟即可),以免影响血液循环造成组织坏死。如果现场有刀子的话,可以用小刀把伤口切开,把毒血挤一挤,并用大量的清水来清洗伤口。

同时,必须紧急到就近的医院进行后期处理。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是被蛇咬伤了,不要跑(以防毒液快速向全身扩散),可以快走。但如果现场有其他人,可以让他背着伤者或者采取其他方式移动伤者。刘岗提醒说,如果被毒蛇咬伤最好在6小时之内处理,如果超过了6个小时还没有处理可能会引发其他病变。

割手滴血救命解渴

专家声音:越喝越渴加重脱水

【剧情回放二】

在电视剧《万凰之王》中,皇上因戒除毒瘾到避暑山庄疗养,一些谋反大臣趁机将皇上软禁,不给进食。小太监割破自己的手,用血来给昏迷中的皇上续命。

《宫锁珠帘》中,怜儿和皇上坠入火场中的枯井,当时误把皇上当成小正子的怜儿口渴难耐,皇上割破手指为其解渴。

【专家点评】

在遇到生命危险或生命垂危时,身体会出现脱水的情况,喝一点点血不但不能解渴,还会使脱水情况加重。此外,伤口的卫生程度也很难保证。

对于有读者提及的,经常见一些剧情中,杀马取血饮,对此,刘岗说,直接取动物血喝都不好,马血也是。马血里含有好多血浆蛋白,喝了以后对人身体不好。

麝香红花导致不育

中医声音:天然麝香非常少见

【剧情回放三】

电视剧《后宫甄传》中,甄初次怀孕时被猫抓伤,安陵容送了她一盒掺有麝香的舒痕胶,用了一段时间后,甄在怀孕5个月时流产。端妃被华妃强灌了一碗红花,结果终身不育。

【专家点评】

上一篇用心服务

下一篇态度决定一切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