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的英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的英文范文1
摘要:《数理方程(英文)》课程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来华留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由于本校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其文化背景和受教育方式不同,本课程的预备知识储备不足,加上没有合适的英文教材,给本课程的教学造成很大障碍。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结合本校留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本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和改革措施。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数理方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57-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前来中国学习和深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凭借航空航天等特色专业,也受到众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的青睐,如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加纳、肯尼亚等。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模式,如何对他们实施统一的教学和管理,是一个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数理方程(英文)》课程教学的现状与特点
数学物理方程主要指各种微分方程,特别是偏微分方程。在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问题最后都可以归结为微分方程,而很多近代自然科学的基本方程本身就是微分方程。因此,对数学物理方程的学习和研究是数学、物理、工程和技术等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数理方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进一步学习现代数学知识的准备,也是学习物理等自然科学、工程和技术等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所以,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无论对于国内学生还是来华留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我校来华留学生的《数理方程(英文)》课程主要针对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是一门必修课程,共24学时,是留学生《空气动力学(英文)》课程的先修课程。
《数理方程》的预备知识主要有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和Fourier级数等,这些知识点在国内的《高等数学》中都有完整的体现。所以,国内学生学习《数理方程》是在一个完备合理的知识链中。我校来华留学生学习《微积分》代替国内的《高等数学》,而《微积分》教学在常微分方程和Fourier级数方面相对弱化,只是初步涉及,甚至没有涉及。所以,《数理方程(英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需要研究和重构。
《数理方程》相关的英文书籍一般都是大部头,动辄好几百页,价格也贵,如《偏微分方程》[1],不适用于24学时的《数理方程(英文)》课程的教学。而中文24学时《数理方程》课程有配套的教材[2],但留学生由于语言障碍,一般无法阅读。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师讲课不方便,学生们学习也很痛苦,不利于预习和复习。
来华留学生由于语言障碍,师生交流也有一定困难。虽然我校针对留学生有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等不同类别的汉语培训课程,但对于课程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只能采用英语作为通用语言。而留学生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可能是英语,也可能英语普及率较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一般都很高,但发音普遍带口音,而国内教师更习惯于英式、美式发音[3],所以师生交流存在一定障碍。如果缺乏合适的教学资料做辅助,就会加大障碍。
二、《数理方程(英文)》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针对我校来华留学生及《数理方程(英文)》课程的特点,本文作者在近几年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归纳出了以下几点关于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想法和实施方案。
首先,作为《数理方程(英文)》课程的三大知识储备――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和Fourier级数,根据我校留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分别做了不同的安排。关于微积分,不做专门准备,只在具体解题过程中,做针对性的强化复习。这样,既给学生总结了本课程所要用到的微积分知识,又提示了可能应用的地方,还复习了预备知识。关于常微分方程和Fourier级数,根据学生情况,需做一定的补充和完善。由于常微分方程与本课程研究的偏微分方程很接近,在方程形式和基础性知识方面,如方程的解等,可以做一些类比性学习,这样既补充了常微分方程的知识,也学习了偏微分方程的新知识。当然,对于常微分方程而言,求解方法是要点,故我们以总结的方式给出典型问题和对应求解方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练习和巩固。对于Fourier级数,我们重在教会学生如何用公式求出Fourier系数。这样,关于常微分方程和Fourier级数的知识准备,大概需要3个课时。为了节省课时以弥补上述知识准备所用的时间,我们略过偏微分方程模型的推导这部分繁复的内容,只提示学生模型可能的出处,尤其是学生的后续课程《空气动力学(英文)》,以强调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对方程的类型及相关知识点的介绍采用与常微分方程类比的方式,并将知识点罗列,为本课程后续的教学内容构建一个清晰而完整的框架体系。
本课程后续的教学内容,我们采用“避轻就重”的教学方式,即重点从数学的角度学习解题思想和方法,如采用分离变量法、特征函数法、非齐次边界条件的齐次化和特征线法等将新问题转化为旧的已解决的问题、将偏微分方程问题转化为常微分方程问题等,而对问题和解的物理意义和应用等内容不做强调。因为后续的课程,如《空气动力学(英文)》等,必会有其特定的问题背景和应用方式。
其次,针对教材不配套的问题,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中文教材[2]适合24学时教学,我们就借助其课程框架和学时安排,并将适合英文课程教学的中文内容翻译成英文。而针对英文的相关书籍内容繁多的问题,我们根据课程需要进行内容节选和结构重组。最后,我们通过中西合璧的大胆尝试,整合出了适合南航来华留学生《数理方程(英文)》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以PPT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当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这些内容几经增删和修改。我们希望以此为基础,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形成教学内容更丰富、知识结构更完善的讲义,这样更方便学生的学习。
另外,对于语言交流问题,主要出现在学生面对面提问环节,由于各地区口音问题导致的即时交流障碍,可以借助手机软件查关键性单词,也可以通过在来华留学生中流行的WeChat(即中文的微信)等社交软件和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进行课后交流和答疑。现在的网络资源丰富,如网易公开课上不乏国外名校的相关英文教学资源,而且南航本校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也已开通,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将丰富的学习资源整合在一起,方便学生学习。
三、总结
在国内,《数理方程》是一门相对成熟的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规范。在国外,同类课程也具有其特色。但两者都不适用于我校来华留学生的教学和学习。所以,本文作者致力于关于我校来华留学生《数理方程(英文)》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和创新,形成适合本校现状的教学内容、完善知识结构并融入相应的课程体系。当然,教学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数理方程(英文)》课程的教学也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改进和创新,以求方便教师课堂教学,更求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N.H.Asmar.偏微分方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数学的英文范文2
【摘 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逐步展开,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育的主题。以往单纯为了应试而学习的高中数学也逐渐凸显了它的人文价值,并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怎样发挥数学的文化功用,使其成为推动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强大助力,成为摆在高中数学教师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本文以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基础,论述了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具体措施,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 数学文化;高中数学;教学应用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人们对于数学的认识不断深化。以往那种单纯将数学作为运算工具的认识在新时期被彻底扭转。人们在关注它科学性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它在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尤其是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更是以高等数学的发展为基础,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数学文化不可取代的贡献。
一、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的高中数学教学思想认为:高中数学,不应该局限于对概念、定理的背诵以及各种习题的大量练习,还应该使学生对数学之思想方法与精神实质有深刻的领会,了解数学的文化性质及其在人类历史上的巨大推动作用,并从内心真正地认可它。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素质教育对现代人才的发展要求。
1.提升高中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无论是从现代高中数学的教学理论还是教学实践来看,数学文化在教学中的作用都无可取代。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引导高中生们感受数学家们在探索路上的孜孜不倦与永不放弃的精神,这是激发学生数学兴趣与感受人文情怀的绝佳素材。学生们在其激励下,会养成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以及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2.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在讲述数学概念时,高中教师应该将其进行很大范围的拓展,从它的提出,完善到进一步的发展等各方面几乎都向学生们进行讲述,从而使学生们可以对数学科学同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有进一步的了解,产生继续探究根源的欲望。加之现代社会,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数学的使用价值越来越大,这种情况极大地刺激了高中生的创造热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3.促进学校的美育教育
传统的数学课堂,学生们被“题海”所包围,难免会产生数学课枯燥无趣的感觉。但是实际上,生活中许多美好的建筑如园林、庭院都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与奇异之美,高中数学教书如果能够在教学中渗透这种数学的美育知识,那么无疑会使原本沉闷的数学课堂变得多姿多彩,使学生感到情趣盎然,在美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途径
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可谓是多种多样,本文只能挑选几种有代表性的方式进行论述。
1.数学文化氛围的塑造
前文已经提到,任何数学学科进步的取得,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都是数学家们呕心沥血的研究成果与人民群众辛勤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由新西兰数学家杰夫·惠特尔、加拿大数学家吉姆·吉伦、荷兰数学家伯特·杰拉德斯组成的研究团队,为了证明罗塔猜测,花费了整整15年的时间;陈景润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用一支笔,耗去了6麻袋的草稿纸……种种例子,可谓不胜枚举。数学家们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不畏艰险的意志与艰辛成功的信念,都可以极大地激励学生。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这些素材,在数学教学中贯穿这些事例,让学生体会他们的坚毅与执着。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从课外读物或者互联网中搜索相关的素材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鼓励他们之间互相交流。
2.重视教材的基础作用
高中数学教材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因此要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就一定要重视教材的作用。首先,可以在每个新的章节后面,附上关于本章知识点的产生与发展,在选择习题时要精心挑选那些能够代表数学在社会与科学发展中起到独特作用的习题,从而将数学文化融入到高中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其次,学校或者相关的教育部门要花大力气收集高中数学课程的相关文化资料并整理成册发给数学教师,因为在高中阶段,数学教师们日常的教学工作比较繁重,很少有时间能够进行数学文化的收集和整理,加之能力有限,所以很少有人能够将这项工作真正地进行实施。针对这种情况,专家可以编写与高中数学教材配套的读物或影音资料来减轻高中数学教师的负担。
3.借助历史名题,展现数学魅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进行过程中,可以依照学生的实际能力巧妙地穿插一些数学史上的名题来让学生解答。在新编《苏教版》教材中就有8处设置了历史名题,这可以说是一种极为有益的尝试。这些数学史上的经典名题,通常都有着精妙的构思与解题策略,学生可以通过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从而激起学生探索数学殿堂的热情。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时代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知识的传授外,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成为了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要想有效地完成这个目标,不仅要注重数学课堂文化氛围的打造,还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基础作用,多管齐下,才有可能实现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汪先锋.高中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教育的研究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09):21
[2]伏杨.高中数学文化的价值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4):11
[3]李保臻,孙名符.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的现状调查[J].数学教育学报,2013,(04):15
数学的英文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提问问题
提问,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凡经人脑思考过的东西,都会留下一定的痕迹。提问是教学授课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良好的提问艺术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师生间不断地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不断探索提问的方式,在数学课堂这样一种特殊背景下的提问艺术,以数学的角度来寻求探索学生素质发展的道路。下面,就对数学课堂提问的认识,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强烈的求知欲
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活跃的时候,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力激发学生思考,在认识上产生冲突,激发求知欲,在思维上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地位。例如在讲必修4第三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时,提问学生:cos15°应该如何不用计算器求值呢?学生会发现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包括初中的)都无法求出这个数值,从而带着一份急切想知道答案的心态融入到这堂课中。
2.引导课堂教学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恰当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能够让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人格的升华等等。例如在温州市二模的一道题目:
例:在矩形ABCD中,AB=2,AD=6,E,F分别在AD,BC上,且AE=1,BF=3,沿EF将四边形ABEF折成四边形A’B’EF。
问1:B’在平面EFCD上的射影为H,H可以为EFC的重心吗?
该题的重心并不是在解题的过程,而是在一个知识点的落实,那就是在沿EF翻折的过程中,点B在底面上的射影的与折痕的位置关系。我的提问方式如下:
教师:若我记点B在底面的射影为H,那么射影H的轨迹是什么?
学生:线段(在半圆的基础上,通过几何画板上的演示,可以直观的感受到)
教师:那么这条线段和折痕有什么位置关系?
学生:垂直
教师:和AP垂直的直线有很多?能具体点吗?
学生:过B点和AP垂直。
教师:为什么呢?
如此的提问能让学生抓住细节,并能深入的思考,不仅在知识点上有了突出,并很自然过渡到去证明,最终要改要点得到充分的落实。所以,恰当的提问能让学生在思维上始终处于激情的碰撞中。
3.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的而且研究得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才有可能提高在一定学习时间内的有效性,才能更大的把握住成功的机会。注意力的集中已成为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数学课堂上更是如此。设计恰当的问题,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提问的方式
新课标下的问题设计、提问方式、问题表述,一切都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传统数学课堂提问设计上的缺点,下面笔者着重介绍两种适合新课标理念的提问方法:
1.层层相扣式的提问
数学逻辑严密性强,层层相扣的问题,能够连接整堂课,甚至整个章节,把零散的知识连接起来。还是这道题目
例:在矩形ABCD中,AB=2,AD=6,E,F分别在AD,BC上,且AE=1,BF=3,沿EF将四边形ABEF折成四边形A’B’EF。
我设置了三个问题:
问题1:在二模问题的背景上进行改变,让AD=6,且探究在翻转的过程中,射影H可以为EFC的重心吗?
问题2:还是在二模的原题上,让AD=6,点M,N分别在线段ED,FC上,若沿直线MN将四边形MNCD向上翻折,使D与B’重合,求线段NC的长。
问题3:把求线段NC的长,改成求二面角B’-ND-E的余弦值。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1,展示点的射影轨迹与折痕垂直这一结论在解题中优越性与重要性。同时也加强学生对它的映像,体会方法的巧妙性。用问题2,来巩固解立体几何的方法:坐标法和几何法。同时感受折纸与数学的联系,揭示翻折问题找不变量的关键的同时提炼方程思想来求未知的量的方法。用问题3来回归热点(求二面角),完善立体几何题型,同时回顾两种方法的解题过程。结合三题来认知解立体几何中翻折问题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悬念猜想式的提问
悬念猜想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刺激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认识数学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加强。例如在讲多面体的《欧拉公式》时,通过提问让学生猜想欧拉公式,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和伟大的数学家。
实践表明,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成果。
参考文献:
数学的英文范文4
今天下午最后一节课,体育活动课。大家都纷纷到了操场上去活动。我叫上好朋友,手挽着手,一起有说有笑地走下了楼。
外面的风很大,我们两个都感到了寒冷。一股无名的调皮的风直往我的衣领里、袖子里等空隙里钻。我不禁直打颤。我们两个慢慢地走着,一边还谈谈笑笑,顿时心里的寒冷被笑声所占,一点儿也不感觉到冷了。我们在跑道边上的栏杆上坐着,看着别人跑步、打篮球、踢足球,一天学习的压力在此时都没有了。那天空的颜色,蓝色多活泼啊!
我们打算回教室,特意要从樱花树那儿绕过去。刚走到樱花树跟前,恰巧一阵风吹过,许多花瓣伴随着风儿,跳着美丽的舞蹈又如小巧玲珑的粉蝶,翩翩落下。我们比赛看谁能抓住正落下的花瓣。这看似容易的事,做起来可不容易。虽然落下的花瓣很多,可抓了老半天也没抓着一个。我们停了下来,相视一笑。看着纷纷飘落着的樱花花瓣,觉得好浪漫。
我们回到了教室,但那小小的、纯白而又有淡淡粉红色的樱花始终在我的脑海盛开、飘落……
数学的英文范文5
【关键词】数学老师;数学文化;创新思维;兴趣
序言
数学作为一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文化,它是学生形成理性思维的源泉。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学中,忽视数学文化的现象比比皆是,著名的数学家柯朗在《数学是什么》的序言中这样写道:“今天,数学教育的传统地位陷入严重的危机。数学教学优势竟变成一种空洞的解题训练。数学研究已出现一种过分专门化和过于强调抽象的趋势,而忽视了数学的应用以及和其他领域的联系。”传统的教学要求就是解体和训练解题技巧以及如何能取得高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和自主创新意识,从而更为严重的是扼杀了学生青少年时期的个性和创新实践能力,也就自然不利于学生智力和潜能的发挥。
一、数学文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中高考的指挥棒和应试教育的枷锁使学生非学不可,然而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不知道他们自己在学校里学习数学知识有什么用,是为了什么来学习数学,也发现不了身边的数学问题和数学现象,不能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不能将课本数学知识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为了考试,尤其是为了现在的高考服务几乎已经成为数学教育的唯一目标。很多教师告诉自己的学生,高考数学一定要拿高分,不拿高分高考就是失败,好像在中学数学教师心中,数学除了帮助学生高考拿高分,就没有其他可以教给学生的用处了。
孙宏安先生在《数学素质界定我见》一文中指出:从21世纪我国公民的数学修养的角度看,它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能力;数学意识和数学语言、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以及使用计算机的技巧和能力。可以看出,要培养青少年的数学素质,光靠传统的机械教育模式是不可能的,只把数学当作一门学科来教也是不可能的,要想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必须把数学当作一种文化,以文化的角度进行数学教育,这才是关键之举。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总书记在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中也多次强调人的素质教育的提高,然而教育是重点,素质教育才是本质。数学学科同样也要求与素质教育同步。
二、数学文化的重要性
2.1.学习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情操
我们应当通过数学文化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觉悟,不断丰富情感观念,把学习数学和情感的体验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数学文化中的生动实例进行形象的教育,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以充实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数学文化的引入可以使健康的情绪体验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
2.2.学习数学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要对数学感兴趣,就要有一个值得肯定的学习动机,总理的学习动机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鲁迅先是从医的,动机是觉得中国的病不在身体上而是在心灵上,于是他有了弃医从文的学习动机。学生的阅览浅薄,要有一个不变的学习动机,是很难确定的,那么他就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去寻找。我们可以在课堂中丰富学生阅览。一个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找到愉快的的情绪体验,满足精神上的需求,看到自己学习的动机。
2.3.学习数学文化,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
郑金洲在它的《多元文化教育》中就表示,目前我们的课程设计存在文化的缺失,如果学校教学不能传达数学的文化,那么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疏离感和自卑感。削弱他们的学习动机。在汉代时期,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我国的学者就读四书五经,没有了独立的思想,没有了独立的人格,从明朝开始,人们开始操练八股文,更让中国学者的思想迂腐,僵化,无能,浅薄。我们不能否定他们曾经取得的成就但是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上的目光有些短浅。因为学生不仅要学好基本课程,而且还要丰富与数学有关的知识。
三、数学文化的教学
数学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源泉与历史的发展,使学生深入的了解数学的外延与内涵,深刻的了解数学的本质。比如,在讲到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时候,可以讲讲高斯怎么计算:“1+2+3+4+5+6+7+……+100=?”的事例.故事能够引人入胜,通过故事设疑,把学生引入到问题情境中,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很自然引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逐步提高。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数学文化已经进入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但是,进入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比较差,具体实施措施、方法还不明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还要将数学文化渗透到课程标准、教科书,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
四、数学文化的培养
数学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观念和素质的综合理念,更多的体现着人文精神,体现了当前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社会主义价值,更多的注重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和个人修养。数学文化重在对学生的行为观念和精神等产生长远的影响。
数学文化将数学置于人类的文化系统之中,使学生对数学认识不是仅仅数学知识、技巧的推敲和逻辑的推导,数学知识的每一次的重大突破都标志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数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化的发展的影响,了解数学在科学中的地位,才有助于学生形成动态的正确的数学观。
参考文献:
[1]孙宏安。“数学素质”界定我见.数学教育学报.1996,(4)P10——14
[2]郑毓信、王宪昌、蔡仲.数学文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3]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4.
数学的英文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注意问题
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是事关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大问题,对开发智力、活跃思维、挖掘潜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
一、掌握四则运算的实际应用
四则运算是解答各种各类应用题的重要基础,不管应用题如何千变万化,其实都是四则运算的实际应用。学生对四则运算的意义不了解,解答时就有可能胡猜算法。学生对运算法则、运算顺序和步骤,如果是清楚的,计算题通过训练就容易掌握,计算的每一步在式子里就都能反映出来,看得见,摸得着,对与错一目了然。在解答多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如果能够正确运用递等式演算多步计算式题,懂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中的乘除运算,按乘在先先算乘,除在先先算除,乘除运算被加、减运算隔开,乘、除可以同时运算的顺序演算,也能提高解题效率。
二、完善数量关系的分析确定
小学数学中把含有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用语言或文字叙述出来,这样所形成的题目叫做应用题。它由两部分构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教师要从简单应用题入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从读题开始,到读题完毕,边读题边思考,弄明白题意,要能说出这道题讲了什么事,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并能根据解题要求,找出题中的直接条件与间接条件、已知量与未知量,用不同的符号或线段图标示出来,构建起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这样才好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