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习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平衡习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平衡习题

化学平衡习题范文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化学平衡讨论的是可逆反应。

2.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涵义。

3.能够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图象题。

过程与方法:知识回顾,精讲精练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

复习重点:

1.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应用平衡移动原理解图象题。

复习难点:应用平衡移动原理解图象题。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化学平衡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下的,我们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不是要保持一个化学平衡不变.而是要研究如何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去破坏化学平衡.使之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移动,去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知识回顾:什么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呢?

化学平衡的移动: 

可逆反应中,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化学平衡被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就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追问:哪些外界条件的改变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呢?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浓度,温度,压强分别能使化学平衡向什么方向移动? 

由学生回答: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任何一种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任何一种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任何一种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任何一种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处于平衡状态的反应混合物里,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气体总体积有变化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气体总体积不变化的反应,改变压强,化学平衡不移动! 

注意:充入稀有气体:

a.密闭容器容积固定,充入惰性气体,体系压强虽增大,但平衡不移动,因惰性气体不参与反应,平衡混合气体各组分浓度因容积固定而不发生改变。

b.恒压条件下充入惰性气体容器容积可变,平衡移动。因容积增大、平衡混合气体浓度减小,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吸热或放热的可逆反应中,反应混合物达平衡后,改变温度,也会使化学平衡移动。

在可逆反应中,正反应如果放热,则,逆反应必定吸热!反之亦然。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催化剂能同等程度的增加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即: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但催化剂可以改变达到化学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一) 平衡移动原理:

即:勒夏特列原理: 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过渡:下面我们来探讨怎样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来解答图象题?

.例题精讲:

化学平衡图像题的解法探讨。

例.可逆反应mA(固)+nB(气) eC(气)+fD(气)反应过程中,当其他条件不变时,C的体积分数j(C)在不同温度(T)和不同压强(P)的条件下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达到平衡后,若使用催化剂,C的体积分数将增大

B.当平衡后,若温度升高,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化学方程式中,n>e+f

D.达到平衡后,增加A的质量有利于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答案]B

[点评] 解答这类图象题时,必须要抓住纵坐标(变量)即C的体积分数与外界条件变化的关系,分析得出相应正确的结论。

变式探究1(学生相互探讨解法)

.反应 2X(气)+ Y(气) 2Z(气);ΔH<0,在不同温度(T1和T2)及压强(p1和p2)下,产物Z的物质的量(n2)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 ) 

A、T1>T2,p1<p2 B、T1<T2,P1>p2

C、T1>T2,P1>p2 D、T1<T2,p1<p2

[答案] C

变式探究2(师生共同探讨解法)

.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 NN 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答案] D

对点练习:

1、已知某可逆反应mA+nB(g) pC(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右图表示在不同反应时间t时,温度T和压强P与反应物B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B%的关系曲线,由曲线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 

A.T1<T2 P1>P2 m+n>P ΔH

B.T1>T2 P1<P2 m+n>P ΔH>0 

C.T1<T2 P1>P2 m+n<P ΔH

D.T1>T2 P1<P2 m+n<P ΔH>0

[答案] D 

(方法点拨)化学平衡图象题的解法。

(1)看懂图象,一看横纵坐标的含义,二看线的变化趋势,三看曲线的起点、终点、交点、拐点、原点、等,四看有用的等温线、等压线及做相关的辅助线,五看有关量的多少。

(2)知识联想,联想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化学平衡习题范文2

有这样一道题,我来谈谈其中所渗透的化学思想,供大家参考。例题:一定条件下,某容器内发生如下可逆反应2X(g)+3Y(g)=2Z(g)。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1 mol・L-1、C2 mol・L-1、C3 mol・L-1,当达到平衡时浓度分别为0.1 mol・L-1,0.2 mol・L-1,0.4 mol・L-1,则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C1+C3=0.5

B.X和Y的转化率不可能相等

C.C2的取值范围0≤C2≤0.8

D.若将容器的容积缩小一半,新平衡建立后,Y的浓度为C(Y) mol・L-1,则有0.2

一、“变中求定”的思想

在该反应过程中,X和Z的物质的量均在变化,但从反应方程式看,X和Z的系数相等,所以X和Z的总物质的量不会发生变化。由此可知,X和Z各自的浓度也在变化,但浓度的和不会发生变化。即起始浓度的和应等于平衡浓度的和。故A选项合理。

二、“多重变化”的思想

从反应方程式看,X和Y的系数不等。在该反应过程中,X和Y的转化量肯定不等。由此,有些同学就会得出B选项合理的结论。但X和Y的起始量不确定,所以X和Y的转化率可以相等。因此,有些同学得出B选项不合理的结论。但同学们又忽略X和Y的平衡浓度已确定的这个条件。在这个条件下,X和Y的转化率是不可能相等的,故B选项合理。举个实例,大家就更明白了。例如:

2X(g)+ 3Y(g) 2Z(g)

起始(mol・L-1) 0.5 0.75 0

转化(mol・L-1) 0.4 0.6 0.4

平衡(mol・L-1) 0.1 0.150.4

α(X)=α(Y)=80% 但C(X):C(Y)=0.1: 0.15=2:3≠1:2

三、“极限”思想

如果我们认为该反应平衡时,0.4mol・L-1的Z完全由X和Y转化而来,即假设C3=0

2X(g)+3Y(g)2Z(g)

起始(mol・L-1)C1 C2 0

转化(mol・L-1)0.40.60.4

平衡(mol・L-1)0.10.20.4

由此可知 C2=0.8

如果我们认为该反应平衡时,0.1mol・L-1的X完全由Z转化而来,即假设C1=0

2X(g)+3Y(g)2Z(g)

起始(mol・L-1)0C2C3

转化(mol・L-1)0.10.15 0.1

平衡(mol・L-1)0.10.20.4

由此可知 C2=0.05

综上分析,C2的取值范围为0.05≤C2≤0.8,故C选项不合理。

四、“限度”思想

该反应建立化学平衡后,若将容器的容积缩小一半,假定平衡不移动,则有:

2X(g)+3Y(g)2Z(g)

浓度(mol・L-1) 0.2 0.40.8

但实际由于体系压强的增大,平衡会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从而有C(Y)

2X(g)+3Y(g) 2Z(g)

起始(mol・L-1)0.2 0.40.8

转化(mol・L-1)0.2 0.30.2

平衡(mol・L-1)00.1 1.0

即C(Y)>0.1,这样便得出结论:0.1

故本题正确答案应为(C)。

化学平衡习题范文3

作为原理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它的形成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的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望大家喜欢。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一长郡中学教学开放周,我上了一节题为“化学平衡”的高三复习公开课。课后,感慨良多。化学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化学平衡概念比较抽象,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也具有一定难度。“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教材必修块的内容,它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学习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卤化烃的水解、酯的水解的基础,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让学生能达到浅显易懂的教学效果就是课堂的最大收获,使之建立起清晰的化学平衡的观点是本节教学成功的关键。

本节课我的教学主线是:1.首先向学生灌输一种化学的思想,也就是化学究竟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举了工业上合成氨的例子,即如何来正确认识一个化学反应,提出了四个字“质”—质变,反应物可以生成生成物;“量”质量、物质的量;“能”能量的变化,即吸热和放热;“效”—效率、效果,即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问题。以此来引入新课。2.回顾化学平衡知识点,提出可逆反应的定义,以及可逆反应的特征。3.从可逆反应入手,结合几个高考里面经常出现的图像,提出化学平衡的概念。并有学生归纳总结化学平衡的特征。4.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化学平衡的判据。5.课堂练习题目巩固知识点。

进入高三复习已经两个多月时间,感觉自己还是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复习方法。归结起来也就是:“诊断练习”----“知识点回顾”-----“走进高考,高考真题赏析”-----“重难点突破”------“课堂练习”。两个多月下来,感觉效果不错,但是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就是课堂上学生活跃力不够。到了高三全是复习课,学生已经有了对知识的认知,以前总感觉这样很正常,但是听了师傅的课才发现,原来不是这样的。师傅的课堂,充满了所谓的“人文关怀”,师生配合非常好,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而且有很多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这在我的课堂上是没有的。这段时间我也在反思这个问题,也请教了备课组很多专 家和老师。主要原因是,自己讲得还是太多了,生怕学生不会,生怕学生遗漏一些知识点。但是忽略了这是复习课,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基础的知识点,已经通过自主预习、复习,早已经掌握,因此提不起兴趣也是很正常的。

其实从上次上完组内“硫及其化合物”公开课后,结合了很多老师给我的意见我也在进行自我调整,反思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讲,自己在旁边只是提醒、引导、点评。明显能感觉到学生的兴趣提上来了,而且非常高涨。当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别的同学都能比较认真地听着,然后进行补充。学生的兴趣起来了,因此成绩的提高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个人认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传给学生的是方法、兴趣、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审视问题的穿透力。让学生感到这门课学起来简单就是你的本事,这应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教研上最该投入精力的一面,更是真正站在学生立场为他们着想,而且这样更能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二作为原理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它的形成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的能力。

就我本人的这节课,由于学生已经掌握平衡常数的概念、意义,在此基础之上我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获知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根据所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提出实验方案-----讨论评价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获得信息-----验证预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完整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最后本节课教师给学生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有两种情况,新的平衡状态一种是平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的,这样为部分学生将来在研究有些题目中提到的等效平衡建立基础。最后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来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

就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本节课更加注重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预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方案、获得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在课的结束时通过合理设计习题,既巩固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三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的这节内容也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的探究相结合的,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经验。

一、在教学方法上,同样采取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交流、提问等手段,在这里为了理解和巩固知识,结合图像教学,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图像。强化运用规律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

二、在内容的处理上。

1、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不足的地方,如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理论分析的能力,在这节内容处理上,先以一个实验作案例分析指导,在放手让学生独自探究,效果比上次好多了。

2、学生在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这两个知识点上容易混淆。

在这两个知识点上,既有联系性又有独立性,在教学处理上,既要分开又要有机结合。例如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速率都会加快,但学生会错误理解为放热反应方向的速率减小。

化学平衡习题范文4

思路教学的关键就是将教师的思路转变为学生听课的思路。其首要的一步是教师应把教材的思路转化为讲课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潜心钻研教材,充分揭示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起知识体系,然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突出每节课的主线和知识点,使学生的思路按照主线和知识点去展开。譬如我在教《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这一节内容时,按照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的讲课思路:“演示实验不同物质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具有化学键的类型不同。”抓住这个中心主线,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思索,这样既突出了教材的关键,又使学生感到思路清晰明了,一堂课下来,学生接受知识普遍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阅读时,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

阅读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在阅读时,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对于学生来说,在阅读时不仅要知道学习哪些知识,学会哪些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如何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即教材的编写思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材思路的教学。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把一堂所要讲的知识点一一列出,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自学,去进行讨论。从中让学生潜意识地去领悟教材的编写思路。如学习《化学平衡》一节课,我首先列出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两个基本概念(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平衡移动),三个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浓度、压强、温度),一个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沙特列原理);然后提出“教材中是怎样讨论和分析这些问题的?”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去阅读,学生有意识地领会到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改变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其方法是:①对于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点,教材中是以反应为例,分析了在一定条件下,当V正=V逆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进而揭示出化学平衡状态的“动”、“定”、“变”三个特征。②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是通过几个实验帮助理解化学平衡原理的。通过这样阅读使学生很自然地领悟到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说明化学知识是从生活实践和化学实验中获得,又以此为基础再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去分析和认识的,从而使化学知识得到深化,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研究化学的方法。

三、解题时,帮助学生寻找解答的思路

化学习题浩如烟海。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精心选题,善于分析题目中的因果关系,让学生掌握题给条件,明确要求,并由表及里地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化学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化学问题的正确思路。我的具体做法是:

1.逐步提问,打开学生的思路。

2.一题多解,拓宽学生的思路。

3.一题多变,活跃学生的思路。

化学平衡习题范文5

一、教材相关内容比较

(一)编排体系不同

首先是题目的设计,人教版对这部分内容的命名是“化学平衡”,鲁教版将这部分内容命名为“化学反应限度”。其次是课程内容编排,人教版的第一个问题是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第二个问题是化学平衡状态,第三个问题是化学平衡常数。而鲁教版的第一部分是化学平衡常数,第二个部分是平衡转化率,第三个部分是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开展和知识点的讲解角度不同

人教版先从溶解平衡引入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类比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然后从学生已熟悉的溶解平衡特征和资料卡片引入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反应限度。讲解了构成化学平衡体系的基本要求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人教版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从学生认知角度引入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该知识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也是频繁考点,内容抽象;人教版在设置这部分内容时采用以下安排方式:从实验[2-5]、[2-6]引入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通过做实验让学生从感知上认识物质浓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并通过“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浓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该点符合学生对抽象知识的认知需求。关于温度这个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教材也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出相关结论。人教版在课本上没有详细探讨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这需要教师在讲课时通过“思考与交流”及时补充进去,很多教师在讲课时只让学生记结论而不探究为什么,因此很多学生对这块内容感到困惑。笔者个人觉得人教版没有设置好这两个因素,使老师在设置教学情境时无纲可循。接下来课本以H2和I2的反应为例,研究化学平衡的性质,引入化学平衡常数这个重要内容,通过两个例题演示平衡常数与转化率、反应进行程度的关系。但在这部分内容中没有提到浓度商,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因为浓度商Q和平衡常数K之间的关系常用于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关于这个知识点考试中经常考查,笔者个人觉得这是人教版知识设置的不足之处。

鲁教版在《化学反应的限度》这一节中,以“联想、质疑”合成氨反应了解平衡状态,引入化学平衡常数,讲述化学平衡常数的性质和作用。在课本中重点指出化学平衡常数的注意事项,通过浓度商Q与平衡常数K的比较,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和反应方向判断。在平衡转化率的知识设置中,指出平衡转化率可以直观的表示反应限度;以例题的形式讲解了转化率的计算方法;以“交流、研讨”分析表格,归纳总结出转化率与平衡常数的关系,并指出通过改变原料气的比例,可改变平衡转化率,进而为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打下基础。在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这部分内容里既有活动探究又有结论指导。比如在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的知识设置中,以活动探究的形式通过观察双氮球试验,让学生记录试验现象,得出相应结论,再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思考。通过一系列研讨活动让学生从认知上了解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从理论上明白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平衡常数K实现的。以活动探究FeCl3溶液与KSCN溶液反应的实验引入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在实验之后给出了两个问题讨论,进一步加深物质浓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最后从Q和K的相对大小及柱状图的形式理论分析浓度对平衡的本质影响。关于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教材是这样设置的:首先在“交流研讨”中让学生补全表格,根据表中信息进行研讨。通过研讨分析让学生尝试归纳出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并从Q和K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压强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及平衡移动的方向。在知识设置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及科学严谨的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爱好;鲁教版这种既有实验又有理论教材设置,符合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从逻辑思维分析角度设置知识。笔者认为这是鲁教版知识设置的独到之处。

二、教学建议

两个版本在编排体系、相关栏目设置、习题设计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侧重点也不一样,为了使教材在教学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提出几点相应的教学建议:

1.人教版在讲述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教师要充分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浓度的改变认识压强的改变,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导出压强改变对平衡的影响结论,充分发挥教学的双主题作用。

化学平衡习题范文6

和限度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25-02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知识。由于该节的知识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还要注意知识的阶段性和渐进性,把握好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防止任意拓宽加深,增加学生负担。本文对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的《化学2》(必修)中“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内容进行分析和比较,让更多的中学化学教师更好地熟悉本节内容,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一、三个版本教材的有关内容比较

1??编排体系比较

人教版教材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化学反应入手,通过展示铁桥生锈、牛奶变质、炸药爆炸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然后通过“H2O2分解”实验探究和开展“思考与交流”,得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紧接着通过“科学视野”栏目巩固所学知识并开阔视野。对于“化学反应的限度及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先从“科学史话”中的“炼铁高炉尾气之谜”引出“可逆反应”概念,通过可逆反应的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引出“化学平衡”概念,使抽象的知识更形象、更好理解。然后结合图片举例“提高煤的燃烧效率”来进行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的学习。

苏教版教材通过“钠分别与水、乙醇反应”,让学生直观认识化学反应快慢的程度,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即内因。然后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部因素,再通过“问题解决”来检验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材从学生熟知的氯水成分引入“可逆反应”的概念,然后通过稍过量铜粉与AgNO3溶液的反应及其反应后的清液中加入KBr溶液的实验探究,来获得化学反应程度的感性认识,再结合合成氨反应的速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来说明外界条件不变,可逆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即达到了平衡状态。

鲁教版教材图文并茂地展示硫酸厂一角、美丽的焰火、缓慢锈蚀的青铜大钟,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在“活动探究”一栏,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对于“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材从“联想、质疑”出发,通过思考镁燃烧、钠与水的反应是否完全过渡到可逆反应的学习;用“SO2催化氧化、SO3分解示意图”来引出“可逆反应”的概念,通过分析该反应的本质得出“化学平衡”的概念。“观察、思考”一栏,通过对NO2和N2O4在不同温度下的相互转化实验的观察,分析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三个版本的教材在内容的编排处理上有一些异同点。

相同点:①都是先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进行简单的学习巩固。②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③通过分析具体的化学反应学习可逆反应的知识。

不同点:①人教版和鲁教版都是通过展示图片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苏教版则通过实验引入,且人教版还介绍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及简单计算。②实验设计不一样,除了温度和催化剂外,苏教版还探究了反应物浓度这一影响因素,鲁教版还探究了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这一影响因素。③对于化学平衡,三种教材都是通过分析具体反应的示意图来学习,但人教版增加了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的学习,鲁教版增加了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的学习,苏教版则没有对知识进行扩展学习。

2??栏目设置类别与功能比较

要激起学生对化学的热爱,就要让化学课堂显得更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三个版本的教材都设置了各具特色的学习栏目来为课堂增添学习乐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个版本设置的栏目,从内容属性可分为实践活动类,如“思考与交流”“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等;方法引导类,如“方法引导”“概括整合”等;资料拓展类,如“科学视野”“科学史话”“科学与技术”等。

三个版本教材在栏目的设置上体现了一定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设置了实践活动类栏目,通过实践活动既增强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又增强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不同点:①人教版更侧重通过资料拓展类栏目将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习化学的价值感和实用感,既扩展了知识面,又使呈现方式显得更生动有趣。②苏教版只设置了实践活动类栏目,可见其对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交流能力比较重视,但培养能力的方式略显单一。③鲁教版设置的栏目较为综合,增加了自己特有的方法引导类栏目,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出相应的学习方法,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3??习题考查知识点的比较

人教版课后习题除第2题考查“可逆反应”的知识外,其余的都考查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知识。

苏教版的1-6题均考查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知识,第7题则考查了可逆反应的知识。

鲁教版的练习只有4大题,第1题、第3题和第4题都考查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第2题考查了可逆反应的知识。

通过以上的比较发现,新教材的习题设计与旧教材有三个不同点:①课后习题都紧紧围绕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考查,注重巩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如人教版和苏教版中7道题就有6道考查了关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知识,占总习题的85??7%,鲁教版相对低一些,占75%。②客观题相对减少了,主观题占了绝大多数,以苏教版尤为突出。这样的习题设计能在立足于基础知识的要求上,更加全面地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题目形式,如人教版中的调查题、鲁教版的实验设计题,紧扣课本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来设计,启发性、探索性很强,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建议

三个版本的教材在内容编排体系、相关栏目的设置、习题设计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侧重点也不一样。为了充分地利用教材,使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效果,我们提出几点相应的教学建议:

1??苏教版除实验装置外,整节内容没有附加任何彩图。教师可以运用PPT展示一些相应的彩图,简明直观地提高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