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白黄鹤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白黄鹤楼范文1
1、《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3、《望黄鹤楼》李白。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来源:文章屋网 )
李白黄鹤楼范文2
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想象的城市,武汉是其中一个。你看,无论是“火炉”还是“九头鸟”,在你没有踏上这片土地之前,这些外号便已经让想象在不由自主中开始。而在我看来,一座黄鹤楼便可以承载下所有关于武汉的想象。
武汉有条江,叫长江,江上有座桥,叫长江大桥,大桥上有座楼,那就是黄鹤楼。初到武汉的人从大桥上经过时,往往会感到惊讶――桥的尽头就是黄鹤楼,车子难道要径直开进去吗?其实不然,眼看车到楼前,倏忽一个转弯,与楼擦肩而过。大多数人了解黄鹤楼来自于语文课本,这样的普及使得每个来黄鹤楼的人瞬间都成了诗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无论大人小孩,如同暗号一般,把这两句挂在嘴边。
黄鹤楼下有一座“搁笔亭”,是当年诗仙李白的郁闷之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能让李白斗甘拜下风,可见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已经写到极致。当然,因为李白的缘故,原本默默无闻的崔颢一夜成名。现在看来,这就是唐朝版的“中国好声音”吧。评委李白泪光闪烁,向崔颢展开怀抱――请加入我的Family!自古以来,借黄鹤楼托物言情的诗词很多,除了李白与崔颢,也不乏王维、白居易、苏轼等大腕级人物。但在这其中,我发现还有岳飞的声音,“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精忠报国之心,尽显无遗。而因为岳飞的缘故,一边是诗情画意,一边是金戈铁马,风情与钢骨凝聚出一个独特的黄鹤楼。因此,到黄鹤楼旅游,不必急于登楼远眺,“岳飞广场”倒是值得一去。七年屯兵武昌,收拾旧山河的热血,让岳飞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偶像。武汉多湖多水,却不是江南那样的柔情缱绻之地,我想,这里人的性格刚烈,大概也得自于偶像的影响吧。
李白黄鹤楼范文3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登黄鹤楼》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唐代·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4、《送康太守》唐代·王维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李白黄鹤楼范文4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第一句是说送别的地方,第二句说送别的时间和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第三句是李白目送孟浩然的船顺流东去,直到看不见了。第四句说孟船不见,只是江水滚滚东流,不知何时能再见面。四句全不属对,音节极自然。
这首诗开头便提出“故人”两个字,下得非常稳妥。诗中纯挚深厚的感情全是为故人发出,这首诗也是为故人而作。同时,提出“故人”当然送客的主人李白也在局中了。西字紧照应扬州,因扬州在武昌东面。孟浩然将从黄鹤楼往扬州去,所以说“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是指离别的时候。六朝时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暮春三月,江南草畏,杂花生树,群乱飞”可以作“烟花三月”的注解。“烟”是“五湖烟景有谁争”①的烟,是“烟波江上使人愁”②的烟,是“绿杨花扑一溪烟”③的烟。这里的“烟”只是一种气体,古人把肉眼看得见的气体叫做“烟”。在黄鹤楼上往四面一看,便见一片花的海洋。因是远望,好像在花的上面薄薄地笼罩上一层雾,这种雾便是烟。这种烟好似薄纱,——“薄薄纱厨望似空”④那种纱——好似鲛绡。总之,“烟花三月”四个字是写眼前一片绝妙的景色。在这样美好的春光里,李白与孟浩然是知心的朋友,如能在一起盘桓,畅谈自己的胸怀,饮酒赋诗,有多么好呵!而不料孟浩然却要往扬州去(想是有不得已的原故),不得不与李白作别,这是多么令人惆帐和依依不舍呵!况且如今扬州也正是“烟花三月”,只身前往,多么寂寞!“下扬州”的“下”字是从上而下的意思,以武昌对扬州来说,武昌在长江的上流,所以说“下扬州”。李本不愿孟去,而孟不能不去,那末李想留也留不住了。于是孟登船顺流而去,而李则在楼上立翘首以送其行。“孤帆”是孟所乘的船上所挂的帆。孤字虽是帆字的形容语,但在这里是说孟只身远行的孤单。“远影”的“影”,是帆影。李白始而在黄鹤楼上饯别孟浩然,继而孟登舟而去,那时李在楼上还能看见他的船,船越走越远,慢慢地看不见船了,只能望见船上的帆了;帆越来越远,越来越小,渐渐地帆已不能辨别,只看见远远的地方有一片帆影。这片帆影走到天与水相连接的极远的地方,忽然看不见了。此时李白心中有难以言说的怅惘之情,怎么帆影就会不见了呢?噢!原来是长江的水把它漂走了。此时不自觉地回转过头去望黄鹤楼的西面,只见滚滚的江水从西边天际流来,往东边天际流去。朋友是不见了,而长江的水却无古今无书夜总是这样地流呀流!黄鹤楼相传是荀环驾鹤仙去⑤的地方,那么孟浩然的别我而去,能何时见面,实在难以知道,他是不是会像“黄鹤一去不复返”⑥呢?楼前的景物三月烟花已无心去赏玩,呈现在眼前的唯有这送走友人的流不尽的长江,而江水是不回头的,那么孟浩然会在什么时候回来呢?我们通过后面句可以想见李白在楼上翘首远望低迥往复的神情,从而李对孟的一片深厚的友情也不言而喻了。
这首诗一气呵成,没有一个字松懈。无论是情感的深挚。语句的自然,音节的和谐 ,境界的深远,都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清代学者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⑦这话说得是很中肯的。
① 崔涂:春夕旅怀。
② 崔灏:黄鹤楼。
③ 张:洞庭阻风。
④ 周邦彦:浣溪纱词 。
⑤述异记:“荀环息江夏黄鹤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云汉,乃驾鹤之宾也。宾主欢对,辞去,跨鹤登空,渺然姻减。”
李白黄鹤楼范文5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722年)进士,曾在河东节度使幕中任职,天宝初为太仆寺丞,迁尚书司勋员外郎。他是李白的同时代人,文学史家多将他归入“边塞诗派”的阵营,因为他许多作品都是咏唱边塞征戍之事,格调豪壮,风骨凛然,如《雁门胡人歌》与《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等即是。但是,他最为传唱人口的,还是七律《行经华阴》《黄鹤楼》以及五绝乐府《长干曲》(二首),它们都被清代蘅塘退士孙洙收入所编的《唐诗三百首》中,其中尤以《黄鹤楼》一诗最具知名度。
黄鹤楼巍然峙立在武汉长江之滨。武昌蛇山之巅。蛇山又名黄鹤山、黄鹄山,从三国时东吴为屯戍之军事需要而于此建楼算起,黄鹤楼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历代诗人对黄鹤楼吟咏不绝,仅以唐宋而论,唐代的宋之问、孟浩然、王维、白居易、刘禹锡、杜牧和宋代的陆游、范成大等重量级的诗人,都纷纷髓场演出。然而,为什么只有崔颢赢得的掌声最热烈最持久,甚至连目空一切的李白都要说什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呢?
崔颢此诗之所以在众多咏黄鹤楼的诗作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冠,原因就在于诗人的生花之笔,抒写了辽阔深远的时空感和苍茫邈远的宇宙感,并且由大及小,对中国诗歌的传统母题“乡愁”作了新颖的表现。
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前四句重在虚写。黄鹤楼以黄鹤命名,本来因为此楼建于黄鹄矶上,而“鹄”、“鹤”相通,后人附会有仙人乘鹤过此而得名。南朝梁代萧子显所著《南齐书》称,“仙人子安乘黄鹄过此上也”,而宋人乐史所编之北宋地理志《太平寰宁记》则说:“昔费神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他将登仙的神话算到三国时蜀国丞相费的名下。崔颢登斯楼也,思接干载,想落天外,便借题发挥。此诗前半首只以第二句写黄鹤楼,其他三句则都是从“昔人”落笔:“昔人已乘黄鹤去”,首句开始即写“昔人”;“黄鹤一去不复返”,第三句明写黄鹤实“想”昔人:“白云千载空悠悠”。第四旬则是“望”昔人了。四句之中叠用三“黄鹤”,而第四句之尾又用叠词“悠悠”,如此更平添了一番抚今追昔之情,回环唱叹之美。总之,四句诗概括的是元尽的时间与无垠的空间,在苍茫阔远的时空意象中寄寓的,是渺小的个体生命在无边无涯的时空中之一种宁宙性的感伤。
诗人乘着想象的翅膀振羽而飞,进入历史的深处,邀游于九天之上,穿行于时间隧道之中,最后终于由云端而大地。由历史而现实。《黄鹤楼》一诗的后半首重在写实。如果说前半首虚写的是“昔人”,那么,后半首实写的则是“今人”,包括抒情主人公作者自己。“汉阳”,位于武昌之西,汉水之北。“鹦鹉洲”,相传是东汉祢衡曾于此作《鹦鹉赋》而得名,洲在武昌蛇山前面的长汀之中,唐宋时泥沙淤积成长约2500米、宽约400米的狭长大洲,时至清代因江水冲刷而淹没。崔颢首先实写登楼所见,“汉阳”为隔江城郭,“鹦鹉洲”为眼底洲渚,“晴川”点明时间,“芳草”点染景色,而“历历”与“萋萋”之叠词,既呼应了前面的“悠悠”,更增强了听觉的音乐美感。诗人于楼头眺望已久,栏杆拍遍,不觉已是日落时分,暮色本来撩人愁思,何况汉末的山东才子王粲避难湖北荆州依附刘表时,去国怀乡,忧时感事,作有名篇《登楼赋》,开篇就是“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崔颢由个人而世间离乡别井的芸芸众生,以“日暮乡关”与“娴波江上”之远近映照的典型情景作结,创造性地抒写了前人曾多次表现过的人所共有的“乡愁”。大约是诗人身处青春奋发的盛唐吧,他笔下的乡愁不像许多诗词中习见的那样低沉悲切,而是大时代中的一种哀愁,其中也可见“盛唐气象”的投影。
李白黄鹤楼范文6
图景・图画
武汉,简称汉,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部,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力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名句,因此武汉又称“江城”。清代末期及初期,武汉经济繁荣,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武汉最为著名的名胜有: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国家级风景区东湖、历史悠久的归元寺和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古琴台等。
解说・解读
烟波江上叹茫然
宗 蓓
编钟玉磬,清响悠悠,自荆楚走出的三闾大夫,终以沧浪之水濯尽一生悲欢。而泱泱中华的爱国意识,却从此扎下深根。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一管孤笛吹过千年,当黄鹤楼由吴国的水军训练基地变为著名的登临景点,便注定了历史的尘埃终将散去,留下的,唯一樽还酹江月的记忆而已。
再后来,江城的名字,湖北省会,九省通衢,华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喧闹纷繁的都市文明,终究融合在这样博大的时代故事中。
茫茫中国,这样热情奔放,却又诚恳固执,唯武汉而已。
从小就知道,沿着蜿蜒的长江有一座名为武汉的城市,从地图上看,终究也不过一个不大不小的红点,和其他的省会城市一样,没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很久以后,真正融入其中时,才慢慢发现,所有平凡表象后埋藏的,一样是姿态万千。
武汉很大,四通八达,大到让人觉得茫然;武汉人生性外放,骨子里却执著于悲剧,放歌或狂哭之后,剩下的都是茫然;一桥横跨,长江到了这里显出水势汤汤,烟雨中的龟山蛇山,雾霭茫茫。
荆楚之地有名楼,清江日暖入晴秋。烟波浩渺,谁占一方胜景?黄鹄矶上,崔颢诗传千秋。
江南三大名楼中,滕王阁因王勃的华彩篇章而不朽,岳阳楼则在范仲淹的笔墨下境界尤高。而黄鹤楼,古往今来,写到它的诗词共一千七百多首。盛唐时代的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杜牧、王维等人都写到过黄鹤楼,但最终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却还是崔颢的那首七律――《黄鹤楼》。
其实那楼本身也就是平平无奇,不过一座四边套八边形的九层高楼,明黄琉璃瓦,飞檐老铜铃。登斯楼也,也未见得就有什么锦绣河山的好风景,隔着汤汤江水,看着老汉口陈旧破落的民居――失望是自然的。但没有办法,这是个商业的时代,想想连雷峰塔都被砌成金碧辉煌的模样,将这黄鹤楼掏空了装上电梯,或许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所幸,那些借文字而传承的情感不会被时间空间所消磨,于淡黄的纸卷中恪守沉默,得以永恒。于是千年后的人遥望江水默诵那首号称“唐人律诗第一”的《黄鹤楼》,伴随这长江之水滚滚而去,记忆尘埃漫漫而来,天地便在此间悄然拓宽。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据传,古时候有个姓辛的人在黄鹤山头卖酒度日,一日,一个衣衫褴褛的老道蹒跚而来,向他讨酒喝。辛氏为人乐善好施,见老道非常可怜,就慷慨应允。以后,老道每日必来,辛氏有求必应。过了一年多,有一天老道忽来告辞:“每日饮酒无以为酬,只有黄鹤一只可借,聊表谢意。”说罢他拾起地上的一片桔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对辛氏说:“只要你拍手相召,黄鹤便会下来跳舞,为酒客助兴。”随后老道飘然远去。辛氏拍手一试,黄鹤一跃而下,应声起舞。消息传开后,远近的游人都来饮酒,酒店生意兴隆。十年后,老道突然出现在酒店,对辛氏说:“十年所赚的钱,够还我欠的酒债吗?”辛氏忙道谢,老道取下随身携带的铁笛,对着墙上的黄鹤吹起一只奇妙的曲子,黄鹤闻声而下,载着老道飞走了。
此类典故,真假大可不论,只知如今,乘鹤而去的仙人早已不复,滔滔江畔,徒留偌大一座黄鹤楼,还有渺渺白云,悠悠寂寞千年。
颈联笔锋一转,写到实景,楼头远眺,可见晴川下汉阳城中的绿树成荫,而鹦鹉洲上,萋萋芳草,一片碧青。《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梦中总有这样一片青草原,薤露初凝,流萤漫舞,苍穹之下,总有些无声之物,淡看这时光的流逝。
眼望楚天千里,滔滔江水,尾联一笔宕开轻愁无限。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缱绻笔端字,抒写出一片烟水寂寥。乡关何处?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曾问过同样的问题。据说,当时的崔颢也并非凑不得一份归乡的盘缠,最无奈的,只是纵然目极天涯,望见的也未必是家。
烟波江上,乡关何处?同样的疑惑流传了千年,习惯于向后看的中国文人依然找不到答案。滔滔江水,落照苍茫,天地间永恒回荡的,只是这白云黄鹤的一曲长歌,还有那失落在无数的细节中,怎样寻觅也苦求不得的理想。
我总相信,彼时崔颢的乡愁,应该是一种形而上的情感,于这茫茫世间踽踽独行时,何处才是让人心灵获得宁静的精神家园?今天的我们,徒有太多的物质文明,于是改造了城市,将萋萋芳草踏平为水泥马路,让无情碧树凋残在混凝土前。晴川阁、古琴台、黄鹤楼,所有的名胜只能由一堵围墙保护起来。多么脆弱可笑的障壁!
登上黄鹤楼,看着这个灰蒙蒙的城市,因为明知道无甚期待,所以也就无所谓失望,只是在最后仰头的刹那,突然间有种莫明被感动的错觉――
檐角的铜铃,在微风中轻轻扣击出声声轻吟。
与黯淡江水相倒映的,竟是如此宽广无垠的一片蓝天。此时流转飞逝的白云,是否会有当时崔颢诗中的那一朵?果然,千载流年之后,不曾改变的,只有这仰首可见的宽阔风景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 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多少年后,当人们翻开泛黄的书卷,是否还能透过陈旧的墨迹,窥见昔时五月那蹁跹飞散的朵朵梅花?
一曲《梅花落》,催开了心间的梅魂芳骨。在流放的路上,李白途经武昌,遥遥听见还是那个“崔颢题诗在上头”的黄鹤楼中传来的笛声,悠扬宛转,清越悲凉。思忆蔓延,于是又是乡关何处的永恒质问。倒映在李白眼中的长安何等繁华,离去时竟也如此仓促和凄凉。在那之后,山长水阔,且不问家在何方,纵是想再听一曲悦耳动人的《梅花落》,恐怕也只能靠记忆反复地苦苦回想了。
初夏的五月,大唐的黄鹤楼头恍惚绽开了最早的梅花,一朵一瓣,飘落在茫茫流逝的江水之中,伴随着悠扬笛曲,亘古寂寞。时光荏苒,当年黄鹤楼中的吹笛人早不知骨冢何方,唯有那年年斜窗早发的梅花,依旧惦记着遥远而凄凉的歌谣。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幸而,李白仍是李白,纵然离别,纵然身死,也带着一份落拓潇洒的自在逸兴,这也注定了他不同于若干年前那个自沉汨罗的楚人屈原。在李白的眼底心中,人间处处是风景如画,纵是离别,纵是此去经年,说到底又有何妨!槌碎黄鹤楼,放飞的却是本性自由的黄鹤,振翼而飞时,倒不如念一句“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乘醉而去,踏月而归。
其实武汉本身并不是一个有太多伤感气息的城市。这里的人们太热烈,表达也太直接,爱恨如此分明,常常是无暇感伤,便又急匆匆奔赴了下一处目的地。武汉人总是一副急躁的模样,做什么事都讲究一个痛快,一个酣畅淋漓,只是免不了每每在繁华散落后发现,那些隐藏在神采飞扬背后的茫然。
烟波江上终回首,免不了陷落于生命中那些无法回答的质问,终留下无可避免的茫然。
名迹・名篇
黄鹤楼
唐・崔 颢
略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
汉江临眺
唐・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人教版《唐宋诗词鉴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唐・李 白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黄鹤楼
唐・阎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