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荣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荣格范文1

【关键词】荣格;原型理论;起源与演化

引言

荣格及其理论自面世以来,给学术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医学心理学的领域而对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等发生了持久而又广泛的影响,国际上对荣格及其理论的关注和研究一直兴盛不衰。而原型理论则贯穿了荣格一生的思想历程。随着荣格的时间与理论研究的深入,原型理论的内容不断的丰富。本文旨在理清荣格理论的出现发展以及与原型理论的演化,使读者能够对原型理论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1 原型理论的起源

英语“Archetype”即“原型”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他的本意是“原始模式”或“某事物的典型”。汉语日常用语中的“原型”,更多是指事物真实的“样本”,而本文所指的原型,为西方文化中的术语,是一个涉及哲学、神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并带有形而上意味的概念。“原型”概念的出现及其演变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柏拉图从哲学角度运用“原型”概念,到20世纪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建立将其重新激活,“原型”的实际内涵不断变化,关于原型的古老性质,荣格是这样说的:

“原型一词最早是在犹太人斐洛谈到人身上的‘上帝形象’时使用的。它也曾在伊里奈乌的著作中出现,如:‘世界的创造者并没有按照自身来直接造物,而是按自身以外的原型仿造的。’在《炼金术》大全中把上帝称为原型之光,这个词多次在狄奥尼修法官的著作中出现。……原型一词未见于圣·奥古斯丁的著作中,但文中有此含义的。例如他在《杂说》第八十三条中写道:‘主要观点虽未形成……但确存在于上帝的思想中。’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

荣格所提及的这些人对于原型术语的运用和对它的理解,表明原型一词在早期是与宗教神学有关系的,其基本意思可以理解为,人的原型是“上帝形象”,或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而在早期哲学领域,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比如,荣格在阐释“原型”概念的时候,曾经引用柏拉图的“理念说”作为阐释原型来源的一项依据。“在柏拉图那里,原型却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它被视为形而上的理念,视为理式和范型,而真实的东西却被认为仅仅是这些理式的摹本。”柏拉图认为,我们的世界中只有“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现实的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荣格在概括原型的含义时吸收了柏拉图的形而上观点,赋予原型以形式上的意义。由此,荣格将“原型”覆盖上了形而上的色彩,认为原型是先验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生就存在人的观念里的一种形式。另外,柏拉图认为“理念”具有普遍性、是永恒不变的,也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普遍存在的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除此之外,柏拉图的“灵感说”也被荣格巧妙的移植到他的原型本体论中。柏拉图在阐释世人与艺术家创作经验的问题时,认为世人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的原因是由于神灵附体,使世人处于一种迷狂状态,操作世人去写作。而荣格认为原型产生于艺术家的原始幻觉中,一旦原型的情境合理产生,就不是艺术家个人在写作,而是原型带领艺术家返归远古时代,运用人类的原始经验,使作品带有神话的色彩。可见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从本体意义上影响了荣格原型理论的内涵与特征。

将原型理论放在整个人类精神发展史来看,柏拉图和荣格分别代表了原型概念的两种解释思路,即理性的与感性的、哲学的理智的与宗教的神秘的不同路径。荣格不是从理性的角度去推论事物的原型,而是从感性方面,从人的非理性的表现中“观察”人由“行为”体现出的心灵原型,因而它的原型与本能接近,无法脱离神秘色彩;柏拉图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假设事物背后都有其最初的原型,事物都有反映其本真的原因,因此柏拉图的原型就是“理念”。柏拉图对原型的推论是对事物本原模式的一种假定;而荣格所关注的是心理原型及其显现,荣格的理论沿用了柏拉图关于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关系的思维模式,但却有意地扭转了关于原型的解释方向,将原型概念引入了心理学范畴,用它来解释人类心灵世界的复杂结构,同时通过原始意象的在现等假设,试图为原型的感性方面和人的非理性找到位置,最终构建起一种建立在自主精神原则上的心理学。

2 现代原型理论的形成

现代原型概念的真正提出和现代原型理论的形成,与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发现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从弗洛伊德关于个体意识的理论提出和阐述,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发现,再到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认定为“原型”,并引进“原始意象”的概念,这便是原型理论的大概轨迹。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无意识理论是他理论的核心部分。弗洛伊德把人类的心灵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这种无意识是个人的,是“个人无意识”。他认为意识是可以感知的,无意识是我们不为把握和看到的,是人本能原始的冲动和欲望,即性本能(里比多,Libido)。在弗洛伊德后期理论中他又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属于“无意识”领域,其中活动着各种原始本能和欲望,最主要的就是“里比多”。自我是受显性伦理原则压抑而伪装的本能,它代表理性的判断,协助“本我”与显示的冲突,属于“潜意识”领域,看守“无意识”的大门。超我是完全道德化的自我,施与本我对立的道德良心,属于“意识”领域。

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深受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系统理论影响。可以说,荣格承袭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划分,并在意识、个人无意识基础上更进一步把人格结构深入到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意识完全是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和定位的产物”,荣格所说的意识和弗洛伊德所说的意识大致是相似的,不同的是荣格赋予了意识感觉、思维、情感、直觉的功能。但荣格通过对于精神病人,而后通过梦境、神秘象征等现象发现,人的无意识领域并不是人的精神和心灵世界的最深层,在它之下还有更重要的、更巨大的集体无意识。与个人情结相比,集体无意识即原型的特征是:第一,“它是集体的、普遍的、非个人的”。这部分无意识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由于它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第二,集体无意识的来源不是后天获得的,而是先天性的,与生俱来的。“它不是从个人那里发展而来,而是通过继承和遗传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的。原型只有通过后天的途径才有可能为意识所知,它赋予一定的精神内容以明确的形式。”荣格认为无意识本质上是智慧最深之本源,而意识则是人的理智部分。荣格不仅发展了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理论、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而且,他试图给集体无意识赋予具体“可视”的、可以分析的内涵和形态;尽管他的解释在某些方面还带有神秘色彩,但在总体上他是为了打破神秘,使原型——集体无意识成为解释人的精神现象的理论。正是处于这种需求,荣格在对集体无意识现象进行抽象概括时,借用了一个古老的概念“原型”,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

从“无意识”到“集体无意识”,再到“原型”概念的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具有了内容到形式、从内涵到外延的理论结构。然而,荣格这种关于原型的理论,因此也就有了什么色彩:它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但又是个人所难以察觉的;它是远古的族类的精神遗存,但又可以与现实的人的心灵相通;它是先天就存在的,但又无法描述和触摸的。凡此种种,给原型理论蒙上一层迷雾。为了克服这种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神秘性,把它变为一种常人较能理解的东西,荣格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此他提出了“原始意象”这一概念。荣格解释说:“原始意象是一种记忆的沉淀,一种铭刻,它由无数类似的过程凝聚而成。它主要是一种凝结或沉淀,因而是某种不断发生的心理经验的典型的基本形式。这样的原始意象是一种决定于解剖学和心理学的沉淀的心里表达。”“原始意象是生命过程的一种概括的表现。它给予感官知觉与内在的精神知觉以同等的含义,它开始的出现既无规则又无联系。由此,它从纯粹未被醒悟的知觉的束缚中释放出心理能量。但是,它也联系着能量,经由刺激的感受表现为某种确切的含义,沿着与这一含义相适应的路线导向某种行动。因为它总是把精神的归属与自然,把纯粹的自然本能转变为心理形式,所以它就释放了难以利用的被抑制的能量。原始意象是理念的初级阶段,是它的母性的土壤。”

从荣格原型理论的形成的角度来看,原始意象既是沟通原始先民与当下社会人的精神联系、跨越时间界限的桥梁,也是连接个人情绪与个体无意识的中介,又在一定意义上是原型本身。因此原始意象是原型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处于原型内部结构中的一个特殊层次。无意识的探讨,集体无意识的发现到原型的命名,原始意象的引入,这便是荣格原型概念形成与原型理论产生的大致轨迹。

3 小结

荣格在柏拉图的居间者理式和康德对人类心理的先验构想的基础上,全面又深刻地在人类深层心理结构中推测出原型的存在。他的原型同样具有“居间者”的特色,既有结构意味又有生出形象的可能。原型潜隐在人类心灵深处,深藏不露,却无处不在,亘古永恒。原型理论的建立,是一个先有对集体无意识的假设、再有对其特征抽象概括并命名的过程,又是一个以演绎与归纳、推理与假设互为因果的过程。其间独到的发现与大胆的推测、具体的事例与模糊的概念相互并存,解开迷雾的努力与新的难题的困惑相伴始终。荣格对原型的探讨和论述古朴神秘却又深邃悠远,吸引了一批批研究者和追随者。荣格的原型理论经过学者的不断研究与完善后,一定能够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并随着荣格原型理论逐渐应用的其他领域当中,我们将会发现更多崭新的视觉和新颖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张芳杰. 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M]. 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

[2]荣格,冯川译. 集体无意识的原型[M]. 改革出版社,1997.

[3]荣格,川冯,克苏,等. 荣格文集[M]. 改革出版社,1997.

[4]刘洋. 荣格原型理论的文化意蕴[D]. 黑龙江大学,2009.

[5]程金城. 原型批评与重释[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6]荣格.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 三联书店,1991.

[7]荣格,冯川,苏克译. 心理学与文学[M]. 三联书店,1987.

[8]荣格,吴康,丁传林,等. 心理类型学[M]. 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

[9]夏秀. 荣格原型理论初探[D]. 山东师范大学,2000.

荣格范文2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现代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的创立者。1875年7月26日出生在瑞士莱茵河旁的一个小村庄。父亲是一个情绪无常、变幻莫测的牧师,母亲也有情绪障碍,行为诡谲多变,父母亲之间的关系经常很紧张。

荣格从小就从理性意识世界转向了梦、想象和幻想的世界,并贯穿了整个成年生活。他11岁时离家前往巴塞尔高级中学就读,随后进入巴塞尔大学学习,于1900年获得了医学学位。在大学快要结束的时候,荣格为准备最后的考试而阅读了由克拉夫特・埃宾(Krafft Ebing)的精神病学教科书,24岁的他立刻意识到,这正是他命中注定要从事的专业。1900年底,荣格接受了苏黎世布尔霍尔兹利精神病医院助理医生的任职。1902年,他到巴黎跟精神病学家皮埃尔・让内(Pierre Janet)学习了几个月。1905年,荣格成为了苏黎世大学精神病学讲师并提升为医院的高级医生。但真正给荣格思想以巨大影响的,却不能不首推弗洛伊德。

1906年3月,荣格给弗洛伊德写了第一封信。1907年,弗洛伊德邀请荣格到维也纳做客,两人一见如故。此后,他们保持了6年的私人关系和事业上的友谊。1911年,在弗洛伊德的一再坚持下,荣格成为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第一任主席。不久,他同弗洛伊德的关系开始显现紧张的迹象。1912年他们中断了个人联系,1914年荣格辞职,退出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1934年,荣格创建国际心理治疗医学学会并任主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荣格继续著书与工作,不过,他的健康状况受到了严重威胁,并于1944年住院治疗。为了彻底恢复健康,荣格在战后正式退休。1961年6月6日,86岁的荣格在家中逝世。

荣格一生写作和出版了六十多部书籍、文章与讲演,经过整理出版的《荣格文集》(The Collected Works of C. G. Jung)长达19卷,这些著述基本上确立和阐明了他的主要观点。荣格生前接受了许多嘉奖与荣誉学位,并在全世界受到推崇。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100位心理学家,他排名第23位,并被尊称为人类灵魂及其深处奥秘的探索者。

一、荣格思想与理论产生形成的背景

荣格的思想博大精深又晦涩难懂。他对人格、人性和人类灵魂的认识,不仅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思想,而且很多直接应用于心理治疗实践。特别是他诸多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启发了很多后来者,成为日后新思潮、新流派的理论先导。这是由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决定的。

首先,荣格受到叔本华、尼采等人生命哲学的巨大影响。荣格所处的时代,是尼采、叔本华时代的继续,他们用同一视角观察世界,意识到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人本质中很重要的一面正在被忽视。宗教的衰败,象征文化的丧失,人类心灵中的非理性成分在理性的禁锢下挣脱出来,正在寻求某种形式的宣泄。叔本华和尼采都强调要为生命和本能争取权利,荣格在他们那里找到了与自己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具有的一致性。

其次,进化论、生物科学的发展,为荣格的理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生物科学的飞跃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于自身的思考方法。进化论使与人相关的研究领域能够从生物科学中汲取营养。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从科学观、方法论一直到具体维度和概念的运用,许多范畴都是直接从进化论思想中吸收来的。例如,原型概念就是综合了当时获得性法则和基因变异两种进化观点发展而成的。此外,神经科学、心理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发展也为分析心理学提供了发展和完善的基础。

再次,精神病学的巨大发展,为荣格提出自己的分析心理学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础。其一,催眠术的出现,使精神病学家找到了探索人类深层心理现象的方法。其二,梦游症、癔病等一些关键性精神疾病开始受到真正的重视。其三,多重人格逐渐被世人认识并得到接受。这些发生在精神病学理念、技术和方法上的深刻变革,大大开阔了荣格的研究视野,尤其是后来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更是直接促成了他提出自己的分析心理学理论。

最后,正像许多其他伟大的思想家一样,荣格的思想与理论也受到了他个人经历的影响。荣格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因此,他从小就接触与宗教有关的各种现象和仪式。加之他本人内倾和反省的性格,从小就陷入到了充满宗教、梦、幻觉和神秘体验的主观世界之中,他晚年所出的自传也名为《回忆・梦・反思》。而且,荣格曾到亚洲、非洲等很多地方游历,考察和分析了世界上很多民族和地区的宗教、神话、炼金术和其他文化现象。这些都为他提出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思想提供了直观的体会、素材和思想来源。

二、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在荣格庞杂的心理健康思想中,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是他的核心概念,贯穿于其关于心理治疗的思想与方法、人格理论以及对宗教、幻觉与神话等各种问题与现象的论述之中。

荣格范文3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411201)

摘 要:自性化或自性化过程,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特别术语,也是其核心性的概念。荣格用自性化来说明心灵的发展。他用自性化表达这样一种过程: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人的自性化发展对于现代教育及个人人格的自我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荣格;分析心理学;自性;自性化

荣格认为,人看起来只有“ 一个”个性, 但事实上是由一群带有各自能量的次级人格共同组成的。为了实现人格的整体性,荣格提出了自性化的概念,他用自性化来说明心灵的发展。他对心灵发展的定义是, 成为一个通过整合而颇具特色的个人, 一个不可分割的整合的人[1]。换句话说, 成为那个原本就潜存着的完整的、和谐的人。由此可见,理解自性与自性化以及如何实现人的自性化发展,对于我们而言意义十分重大。

一、自性与自性化

自性属于一个人个体内在的、从一开始就有的潜在因素, 是产生控制作用的组织中心, 致使个性不断地发展和成熟。荣格用自性来指称埋藏在自我意识之下的原型。它是所有原型意象的源头与中心, 也是与生俱来的心灵倾向性的源头和中心, 这种倾向性指向心灵的建构化、秩序化和整体性等。自性在不同的资料中被描述为“原型的意象”、“生命目的”、“心灵的本质”、“意识与无意识”、“上帝意象”,以及“超越存在”[2]。荣格提出“自性”这一概念与中国的道家思想具有很深的关系,在整合发展的过程中,道家与荣格心理学的任务之一,都是超越意识自我,摒除虚假自我,使真正自性得以出现。由此,我们也更容易理解自性化概念。

而自性化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特别术语,也是其核心性的概念。荣格称自性在心灵结构与意识中的浮现为自性化[3]。他用自性化这一概念,所要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过程: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具体说来,自性化过程是围绕以自性为人格核心的一种整合过程。换句话说,就是使一个人能够意识到他或她在哪些方面具有独特性,同时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女[4]。

二、自性化发展的目的

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所指的“人”, 比起我们通常所说的“ 人”要复杂得多。用荣格常用的术语来表达, 他所指的“人”是更趋于“完整”的人。荣格自己曾经说过,自我是地球,自性是太阳,自性化就等于是日心说[5]。要获得成长,进而发展为一个真实的、和谐、不可分割的整体的人,这就体现了自性化过程。

自性化的基本特征是是:1.自性化过程的目的,是人格的完善与发展;2.自性化接受和包含着与集体的关系,也即它不是在一种孤立状态发生的;3.自性化包含着社会规范的某种程度的对立,社会规范并不具有绝对的有效性[6]。自性化的思想强调和突出的是人的某种独特性,而不是强调集体性的考虑和责任,所以,在自性化过程中,人们容易将自性与自我的概念混淆。但是自性化确实意味着更好并且更加全面地实现集体特性,它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为自性剥去人格面具虚伪的外表;另一方面,消除原始意象的消极影响[]。这样,人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真实的、积极面对生活的人。

三、如何实现人的自性化发展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认为, 自性化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和谐的人,而这样一个回归原始的那种和谐状态的人, 一生所经历的自性化过程是从自我意识的表层进入到心灵内部, 首先相遇的是情结, 其次是面具和阴影, 再深入便是与阿妮玛与阿妮姆斯的相逢, 最后才是整合情结、面具、阴影、阿妮玛、阿妮姆斯, 直至自性涌现这样一个由上至下的一个过程。

1、自性化与情结

情结在一般意义上用来指一个个体对某一个地方、某一个人或某件事情所具有的特殊的感觉, 是其个人心理的一个部分。而在荣格分析心理学中, 这个概念主要指的是: 个人无意识中, 对造成意识干扰负责任的那部分无意识内容

[7]。或者换句话说, 指带有个人无意识色彩的自发内容, 通常是因为心灵伤害或巨痛造成。情结基本上是属于一种“自主性”或“自治性”的存在,它可以与我们的整体心理系统保持联系,但也会分裂,脱离甚至是独立。它隐于无意识中,其出现与消失,有着它自身的规律,往往不受我们意识的支配,甚至能够支配我们的意识自我[8]。情结在无意识中积聚能量, 一旦能量足够大、条件成熟, 便冲击自我。

人格本身也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为完整,自性化就是实现人格整体性的一个重要发展过程。然而情结, 事实上是“人格碎片” 。 因为, 它从完整、和谐的人格内部分离了出来, 失去了与人格整体活动的一致性。

人一生的自性化历程,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情结。情结的内部活动过程是不受意识控制的,并且不能被意识自我察觉,正如有时我们看到某一事物会突然地伤心或者愤怒,却无法解释原因;在某种场合下,我们会情绪失控但无法有意识地进行控制等。情结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情结存在的原因与意义,而任其在无意识中积聚能量,那么在某种情境下它便可以削弱或吞噬意识自我的力量而成为主宰人格的主导力量。这也是一些心理病症形成的原因。

情结通常是由与个人经历的创伤相关的意象和记忆所组成的[9],与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人要实现自性化,必须有效地减少情结对人格整体发展的影响,心理分析家认为,如果我们不能觉察和认识自己的情结, 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受情结的摆布。而一旦我们能认识和理解了情结的存在和意义, 它也就失去了控制我们的能量。真正地理解情结,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对无意识进行“吸收”, 这里的吸收指的是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一种相互渗透、积极交流。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和推进, 原来完全处于无意识状态下的情结就可以被意识自我所涵纳[10]。这样才能回归人的完整性与和谐性,从而实现自性化。荣格的一生中就曾无数次地与其无意识中的原型意象——智慧老人“斐乐蒙”对话,在不断地领悟与融合中逐渐实现其自性化。

2、自性化与面具和阴影

人格面具和阴影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两个重要的原型意象。其中,阴影是荣格用来描述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或无意识的心理层面;人格面具在分析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实际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我”,我们所表现个别人看的我们自己。人格面具与阴影是相互对应的原型意象,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上来说,当我们把自己认同于某种美好的人格面具的时候,我们的阴影也就愈加阴暗[11]。例如,一个表面过分乖巧甜蜜、天使般的女人可能具有尖酸、残忍的阴影。当人格面具和阴影无法协调而出现冲突时,往往会产生心理上的许多问题与障碍。这也就破坏了人格的整体性,进而成为人在自性化过程中的另一大障碍。

个体的阴影是那些与个体有关的被压抑的、未知的、邪恶的经验等[12]。由于其往往是令我们感到羞愧、不满的内容,而通常被我们明显地投身到他人身上。但是阴影不仅有消极的一面,也对人们有着积极的意义。觉察自己的阴影,乃至达到某种心灵的整合,对于意义深远的成长与发展,亦可以说自性化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那么现实中我们如何使它朝有利于个体的方向发展呢? 需要做的就是认识、接受并整合阴影及其与自我的关系。

首先认识阴影,认识了它,我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阴影是无意识的,但是我们可以透过梦的分析、紧急情况和意外事件去窥探它们,用无意识投射原理去认识它们[13]。其次是接受阴影,改变对它的态度,即承认自己包含一个阴暗面,这实际上是出自对人类无敌的特性的一种深刻和谦卑的认识,是人类的创造目的的一部分。最后在整合阴影部分,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本我最真实的呈现,改变曾经的一贯态度,不过分压制它,在合理的界限内给它一定的出口去释放,它使我们的人格具有整体性和丰满性。而整合人格面具和阴影,则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并接受自己的正面与负面,并在他们互相越界时对其给予适当的调整让其归位。心灵中的各个部分恢复自然秩序并和谐相处,这就是荣格说的人的发展目标———自性, 这个过程就是“自性化” 的过程。

3、原型整合——自性涌现

荣格认为,在心灵的各个意识层面存在许多功能各异并相互联系的单位,包括情结、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等[14]。正是这些功能单位构成了完整的人格。人要实现自性化发展,从而成为一个独特、和谐的人,就必须实现心灵内部世界的全面整合,直至展现出真实的自我,即自性。

其中,对情结的理解体现的是意识层面与无意识层面的整合与平衡,让原来完全处于无意识状态下的情结能够被意识自我所涵纳;而对人格面具和阴影的整合,则表现为接受自己本性中的正面和负面,接受心灵本然的呈现,不过分压抑阴影,给予其一定的释放。这些过程在本文的前面部分已有详细阐述,下面主要谈谈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的整合。

阿尼玛是荣格用来形容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她既是男人内在的一种女性原型形象,也是男人对于女人的一种个人情结。而阿尼姆斯是与阿尼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女性内在的男性成分。同阿尼玛一样,他既是原型的,也是女人的情结。从生理上说,男女两性都有雌雄两种荷尔蒙,只是在量的比例上有所差异;从心理上讲,男人能表现女性化的特征,女人也能表现出男性化特征[15]。我们各自所具有的部分男性或女性特征使男性和女性能因爱而融合在一起,但一个人若是过分认同自己心灵中的某一个性别,就会出现适应问题。实现人心灵内部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整合,就在于接受自己心中的另一个性别,以致人能够更加平衡、和谐地生活与发展。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个过程往往在人到中年时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时人的性别角色日趋整合,中年男性在原先男性人格的基础上逐渐表现出温柔、敏感、体贴等女性特点,而中年女性则逐渐表现出果断、大度、主动等男性特点[16]。

只有完成以上所有功能的整合与平衡之后,自性才会自然涌现。它是人格进入成熟状态时的产物,是完全真实的“自我”。它超脱于自我,并远远超越自我。它的出现意味着人格变得更加和谐统一,亦即达到了自性化。当然,自性化是人所能达到的最完美的状态,有人认为它只能无限接近,永远无法达到。

四、研究自性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荣格把生命周期分为两大阶段,包含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年龄段。生命的前半段,主要是形成人格面具和发展自我的阶段。在生命的后半段,由于从前过多地倾向于处理外界事物,忽视了内在精神的发展,这时就应用调整心理值从外部转向内部,以期达到心灵的整合。这也就是一个人逐渐向自性化发展的过程。一个在自性化的道路上走得越远的人,内心就越和谐,从而就越能带给这个世界和谐和幸福,因此,一个自性化的人虽然在分析中不是以道德和伦理作为目标的,他是来解决自己的心理和存在问题的,但是等这个问题解决得较好之后,他就会自然而然地给人们和万物带来益处,也就是自性化的心路就是道德的旅程[17]。

研究荣格心理学中人的自性化发展的现实意义在于其对我们在教育与人格发展两个方面的启示。

(一)、自性化过程对教育的启示,这里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

每一个人原本都具有一种和谐的潜在倾向性, 只是后来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干扰, 如在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中所指出的, 一个天性“内倾”的儿童偏偏出生在一个以父亲或母亲的“外倾”占主导的家庭环境中时, 这种潜在的和谐的倾向性便被破坏或者受到了干扰[18]。而教育的作用正是要恢复这种倾向性, 使分离的各个部分重新获得整合, 使潜在的和谐呈现出来。

1、自性化要求达到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我们不能过多限制学生的自我发展,使其阴影等原型不至于受到桎梏。因此,我们的教育要尊重个体意愿、渴望和自我奋斗,激发潜在需要,而不是确定具体的发展道路。

2、影响人的自性化的因素之一是个体与环境不同时期的交互作用。所以我们要充分尊重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和谐的人”不同层次的内涵, 研究、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措施。

3、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性”,使学生实现其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整合。

(二)、自性化过程对人格发展的启示。

分析心理学的完整人格思想认为:生来,人格就本是一个整体,在后天的教育和发展中,我们在不同时期展现某种占优势的人格类型,而一生的发展就是人格各个层面逐步发展和成熟,最终达到各种功能完整的过程,我们最终的人生目标是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顺应占优势的人格功能,发展次级的人格功能[19]。这个整合统一的过程便是自性化过程。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而自性化的人可以说是一个完全回归本性,甚至是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人,所以无法达到,只能无限接近。这就给了人对于自身的完美人格发展足够的动力,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思想与中国的道家思想不谋而合。人格作为对立而又统一的整体, 通过其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而不断发展、升华, 最终又归于自然和谐的原初整体, 实现“自性”的复归。这种思想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已几近被世人所摒弃,但却是不少人所神往的境界,我想它带给我们的思考无疑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8]范红霞.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情结的结构、功能及意义[A].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9:20-22.

[2][6]荣格.荣格作品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9卷.

[3][10]范红霞.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人”及其发展[J].教育研究,2006,6.

[4]申荷永.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5][11]荣格著,成穷等译.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现代西方学术文库,1997.

[7]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戴维·罗森(美). 荣格之道[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13]荣格.回忆·梦·思考[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11]郭燕燕.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阴影及其对人格发展的意义[A].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3:28.

[12]宋宝萍.荣格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与现代心理健康教育[A].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4]李曙光.荣格自性化理论视角的人格双性化现象阐释[A].教育研究,2006,4.

[15]郭永玉.人格心理学导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7]皮华英.荣格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中“道”的思想蕴涵[A].求索,2008,8.

荣格范文4

容格是一家公司,公司全名是荣格科技集团,集团的前身是荣格公司,于1999年9月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耀世而出。

荣格自成立之日起就定位于高新技术产业,现是国际芦荟协会一级会员单位、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单位、深圳市总商会理事单位、深圳市高新技术协会会员单位、中国保健协会团体会员,集团旗下的保健品公司为深圳市健康产业发展促进会理事单位。

荣格科技集团旗下拥有七个全资子公司,两个控股公司,成功进入包括医药保健、生物工程、生命科学、日化、电子商务、物流、教育培训、金融银行等多个领域,完成了企业生态产业链的整合,为荣格科技集团从优秀到卓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文章屋网 )

荣格范文5

今天,人类的信息消费已经不再仅仅依赖大众传媒。传统媒体以内容换销量,再以销量换广告的经营模式似已走到尽头。于是,“内容为王”的法则被质疑,而一时找不到新的营利模式又令传统媒体的转型面临困境。我们不能否认技术改变了传播历史。但是,深入思索这段历史变迁,还应该看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由于传统媒体不能满足用户高度个性化的需求。而作为个人门户的新媒体,最大的优势恰恰在于能让每个人都能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内容并自由信息,这与大众传媒在内容生产中只能注重“共同兴趣”完全不同。

已经为大家熟悉的博客、微博以及正在受到关注的各类移动客户端等,都让我们看到了内容生产与传播模式的革命。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用户在微博上加关注或者下载某个客户端,还是冲着它能够提供的内容或服务而去的。事实上,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本质上都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技术能够让这个工具变得更人性化、更完美,但工具效用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技术本身,而是负载其上的信息。信息才是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并做出决策的依据。社会化媒体虽然为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但目前在这个平台上所能获得的内容其实还远不能令人满意。

媒体组织必然继续承担内容供给的职责。但内容建设却是难度最大的一项任务,比克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障碍更不容易。因为任何媒体组织都在本国特定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环境中生存,而内容建设是触及意识形态及各个敏感领域的工作,无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当下中国“两个舆论场”的客观存在,本身就是传统媒体内容建设面临困境的结果。

荣格范文6

是你告诉我冬天恋爱最适合

因为爱情可以让人暖和

我可能不知道 爱情原来也会老

迷迷糊糊跟你在冬天拥抱

是你告诉我爱你不需要承诺

因为你怕季节过了爱丢了

你可能不知道 我已陷入你的牢

冬天过了而你不再需要我

想你爱你留不住你 亲爱的你

我已用尽我的力气 去爱去接受你

就算你一错再错我都会包容你

只要你能听到我的呼喊 也许能知道

我有多爱你

是你告诉我爱你不需要承诺

因为你怕季节过了爱丢了

你可能不知道 我已陷入你的牢

冬天过了而你不再需要我

想你爱你留不住你 亲爱的你

我已用尽我的力气 去爱去接受你

就算你一错再错我都会包容你

只要你能听到我的呼喊 也许能知道

我有多爱你

想你爱你留不住你 亲爱的你

我已用尽我的力气 去爱去接受你

就算你一错再错我都会包容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