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质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质量范文1
关键词:食品 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监管 政府
一、食品安全
提到食品安全,人们心中是异常关心、关注的。因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人们饮食文化多样化,食品质量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苏丹红事件”、“注水肉”还有 “三鹿奶粉事件”,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随着食品的多样化发展,各种添加剂不断翻新、涌现,不断被加入食物中。肉松中有添加剂,奶粉中有三聚氰胺。虽然现社会食品的安全的信息不对称,但可能都是消费者心中所默认的,考虑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想想我们身边的人,他们也大都认同“眼不见为净的”观点,是的,在你吃食物的时候,你不会想食品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你也不去想是否真的通过了国家卫生检查,你只是考虑到口感的好坏,但有时吃的是“问题食品”,你却不知道,等到出现问题时,你可能也发现不出是食品原因,当然也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了。生产商这样生产“问题食品”,我认为这不但影响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亦严重威胁到国家的声誉。这样做无疑是一种羞耻,一种无能,一种人性泯灭的表现。
二、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1、农业生产环境受到污染
工业的发展让农村环境受到污染,工业三废、城市废弃物的大量排放,造成许多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土壤中,饮用水中含菌量高、重金属含量高。由于污染,很多地方的粮食、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农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而农民喷洒化学农药等被认为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手段也大大降低了农产品消费安全性。如今,既使是家禽家畜排泄的“有机肥”,与我们先辈时代的有机肥营养成分相比也早已大相径庭。有数据显示,每万头猪每年排泄物中就含有机砷类残留物3 吨,这些有毒的“有机肥”常常是未经任何处理,就被用以施肥或排入溪流,造成污染。
2、加工工艺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的农业生产工艺落后,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农业还是小农经济的模式,农业设备极其落后,生产工艺非常粗糙。许多农民不能科学使用先进设备进行种植、加工,只能是在现有条件下,生产出他们自认为没有问题的农产品,忽视了质量安全,甚至根本没有质量安全的概念。主要表现在:一是食品加工企业未能按照工艺要求操作。二是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使用非法添加物而引起食品安全问题。三是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原料带来的问题。如转基因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益生菌和酶制剂等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等。
3、政府部门监管不力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在农产品质量出了大问题或造成事故之后,政府主管部门才介入调查。这种“亡羊补牢”的方式根本不可能消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隐患。而负责食品安全的部门包括有工商、质检、卫生、农业、林业等" 多个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执法力度不到位,个别机关中长期存在的推诿扯皮作风,使食品监管工作缺乏有效沟通和协作,监管能力薄弱。一些地方政府存在打假不力、假打、暗地里默许甚至公开支持制假售假,这些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一大隐患。
4、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带来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食品法规存在许多盲区,尚未出台系统的食品安全管理法规,现有法规分散、零乱,且标准过少。如农药残留问题,我国只规定了62种农药在食品中的最高残留量,而美国规定了115种,日本、加拿大分别有96种。由于法规不完善,对于农产品农药残留造成的人体伤害,尚无法追究法律责任。
5、企业由于利益驱使带来的信用缺失问题。
生产和销售企业的信用缺失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最直接原因。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个别人把勤劳和智慧发挥到了不该发挥的地方,惟利是图的人层出不穷,尽干伤天害理的缺德事。他们何以敢冒险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制假、造假、售假的风险成本太低,往往是遇到问题交点罚款就可以平安无事。有时我们的监管部门与生产企业之间好象是处于猫鼠同眠的状况,监管部门需要生产企业交罚款以完成任务指标;生产企业交了罚款就可以继续生产谋取暴利。在这种情况下,食品问题自然屡禁不止
三、食品的监管
1、建立健全食品监管法。
为了有效保证监管部门以及人员能够很好履行自己的职责,应当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健全规范执法行为的食品监管法。 从我国的法律体系看,针对规范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的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完善,而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监管人员的素质及适岗条件,跨地区、部门之间的协调,规范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处理的程序,包括信息披露和商品召回制度等只在相应的法律法规有规定,而没有详尽地规范要求,特别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造成一定后果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规定得简单、过轻。
这也是造成监管部门和人员行政监管缺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我国应该建立完善食品监管法。 通过法律规定监管体系中各监管部门的职责, 促使监管部门在保证食品安全方面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 加强每一个环节的执法监管。 形成对被监管者强大的监管力量及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2、完善行政权力运行监管体系。
为进一步优化政风行风,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廉政效能,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需要建立起行政权力运行监管体系。 通过该体系建设,明确各部门各岗位权力监管事项, 找到在具体监管工作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切入点,真正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 并对权力运行的廉政风险监管提出具体要求。
3、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宣传教育。
通过组织学习有关对规范监管人员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使监管人员明确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通过对警示教育材料、案例的学习培训,提高其遵纪守法、依法执政的水平。
4、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和队伍建设。
以公众放心和满意作为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职能定位,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监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对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使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能够依法行政,增强监管工作有效性;提高办事效率;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服务态度,加强作风建设,完善监管制度,做到勤政廉政。
5、整顿和规范检测机构和行为,制定全面的检测标准。
检测工作整顿应作为食品安全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拥有大量各个方面的高级科技人才和先进仪器设备、手段日趋完善、覆盖全国的实验室体系。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及时、适时、动态地调整食品检测标准和项目,规范检验标准与行为。 加强组织对有资质检验机构的认定,对监管机构的质检中心进行监督检查,针对查找的问题,制定或修订相关的管理制度。 以有效堵塞以往的监管漏洞,提高工作水平。
6、完善责任追究体制。
针对一些地方和监管部门制度形同虚设, 食品安全事故和干部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状况, 监管系统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查处力度,重点查处一批案件,依据法律法规严肃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员的责任。 对食品监管中的失职渎职行为,不仅要从上至下问责,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还要视案件影响的程度,追究其刑事责任,真正落实“在其位,谋其政”管理理念,杜绝监督管理缺位的情况。
食品质量范文2
食品质量保证承诺书一企业法人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做到:
(一)严格遵守《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食品卫生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查处食品标签违法行为规定》、《产品标识标注规定》、《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意见》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在生产和加工食品时,确保在取得生产许可资质的前提下组织生产和销售,并保证不制假售假。
(二)保证企业法定代人和主要管理人员了解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切实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强化企业法人是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保证具有与食品生产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人和质量工作人员。保证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人员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三)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保证在生产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从原材料采购、产品出厂检验到售后服务实施有效的过程质量管理。
(四)保证按照合法有效的产品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质量符合相应的强制性标准,对无强制性标准规定的,明示企业所采用的标准,并按明示的标准组织生产。
(五)保证具备持续保证产品质量的环境条件,保证具备持续保证产品质量的生产设备、工艺设备和相关辅助设备,具有与确保产品质量合格相适应的原料处理、加工、贮存等设施。
(六)保证食品加工工艺流程科学、合理,生产加工过程严格、规范,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生食品与熟食品、原料与半成品和成品的交叉感染,对生产关键点进行严格控制。
(七)保证生产食品所用的原材料、添加剂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严格进货验货制度,不使用非食用性原辅材料加工食品。
(八)保证食品的包装材料、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包装、工具、设备无毒无害,符合有关的卫生要求,保持清洁,对食品无污染。
(九)保证具有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手段,企业的计量器具、检验和检测仪器定期通过计量检定。
(十)保证产品出厂前经过严格检验、确保出厂产品质量合格。
(十一)保证产品标识标注及食品市场准入标志的使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十二)保证当出厂销售的食品存在可能危及人身安全健康或人身安全重大事故危险时,能及时召回已经出厂销售的食品。对生产不合格食品和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承诺单位(盖章):
单位负责人: 日期: 年 月 日
食品质量保证承诺书二为了确保食品质量,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承诺如下:
一、认真学习《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和食品安全知识,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法制观念。
二、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悬挂合法有效的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按期接受并通过年检或者验照。
三、具有与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四、采购食品时,认真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保证食品来源合法,质量合格。
五、按照保证食品质量的要求贮存、销售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六、如发现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
七、食品经营人员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上岗工作。
八、建立健全并落实《食品进销货台帐制度》等各项自律制度,切实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
九、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诚信经营,接受有关职能部门监管及社会监督。
经营者:(印章) 承诺人:
食品质量范文3
关键词:质量安全;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中图分类号: 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311-2
0 引言
现阶段,随着物价的不断攀升,不法商贩想从物价上涨中谋取私利,食品质量安全形势更加严峻。质量安全问题是关乎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三聚氰胺的危害众人皆知,如何真正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就需要企业自身质量安全部门技术的提高和管理的准确到位,保证食品出厂的质量。
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愈发重要。“民以食为天”,食品质量的好坏必将影响到居民的身心健康。综上所述,研究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1 质量安全控制的概述
质量安全控制顾名思义是指对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的程序,进行符合国家标准的检测,并对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进行剔除。
食品质量安全是指从农产品的采购到食品出厂一系列的程序,符合国家标准的生产,无危害居民身心健康的标准。
在世界上的大多发达的国家和组织已经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体系,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盟等。通过研究发达国家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发现其存在以下的共同点。
1.1 各国普遍制定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法律法规
上述发达国家均制定了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最大程度地降低因为食源性疫病发生的危险;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上制定了严格的程序,强调食品质量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强调公众的广泛参与。
1.2 各个国家建立了从农场的产品采购到餐桌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各发达国家重视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安全卫生的控制问题,对从农场到餐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以减少因为食品的不安全问题带来的事故。
1.3 对食品及其原料中农药残留及放射性污染的监控
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测离不开技术,而且技术手段越先进,食品质量安全的程度就越高。通过对食品以及原料中农药和放射性物质的检测,最大程度的保障居民的所食用食品的安全。
1.4 强制性要求食品加工企业在食品生产过程建立实施HACCP管理体系
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推动食品(包括水产品和畜产品)的HACCP体系,并逐渐的将其法律化。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法典委员会也推行HACCP体系为食品生产方面的世界性的指导纲要。
2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我国食品事故屡禁不止,各种食品事故频频发生。从近年来食品监管部门对我国食品质量抽查情况统计看,常见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有:农产品中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禽、畜、水产品中的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重金属污染;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企业使用化工原料作为食品的添加剂;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
食品生产加工是个连续的复杂过程,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可能源自农作物,食品的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以及消费者自己的加工环节,即“从田间到餐桌”的各个流通环节构成了影响食品安全的基本因素。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2.1 食品生产企业缺失道德底线,缺乏社会责任感
有一部分食品生产企业片面追求自身的利润而忽视食品质量安全卫生的控制,单方面的追求利润,不管社会的责任感。
通过购买劣质的原材料,不重视产品生产设备的卫生条件,不购置质量稳定的生产设备和设施,忽视对质检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卫生培训等,造成后果就是:原材料质量差,生产环境卫生状况差,卫生质量控制水平低,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差;食品使用者可能因此而影响自身的健康。
2.2 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的不健全
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看,多个部门多头管理,职能的多重交叉,权利和责任的不统一,地方政府管理不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药品与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农业部门、质检部门、工商部门、 卫生部门等都依据各自不同的标准对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进行监管。
地方政府部门的监管不作为表现为地方性的保护主义,由于各个地方政府有权制定自己地域的质量安全卫生标准,而地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都是由地方财政供给,使其更可能只关注本地区的发展而不是国家的整体利益。各个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很可能造成跨地区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从食品生产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现存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在实施和运行上存在诸多的问题,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产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比如,企业不注重原材料的加工过程中质量的控制,导致后续生产的产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企业员工缺乏食品安全卫生的基本意识、生产过程中质检人员监督不到位等等。
2.3 农业生产的环境受到企业生产的污染,造成农产品污染
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如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违规使用农药,滥用植物激素都可能造成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一方面,工业的发展让农村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工业“三废”、城市垃圾和废弃物,造成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土壤中,使得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农产品的质量卫生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农民喷洒化学农药也降低了源头产品的安全性。有相关的数据显示,每万头猪每年排泄物中就含有机砷类残留物一吨,这些有毒的“有机肥”常常是未经任何处理,就被用以旆肥、或排入溪流,造成环境的污染。
3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构想
针对现在的国际情况,我国应尽快的建立起自己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只有建立有效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才能有效地遏制现存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食品卫生安全评估制度,食品市场的准入制度,统一、完善的食品检测、抽查制度,统一的信息制度以及各个方面统一协调制度。
食品卫生安全评估制度主要是在国家相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采取相关部门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一段时期重点食品的安全卫生状况、影响食品污染物危害水平进行评价,结合食品监督和检测的结果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或者食品安全评价指数。运用评估措施和结果确定管理的重点,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监督执法或抽查计划,食品安全预警信息等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食品市场准入制度主要从食品主体者的生产经营资格,食品的质量安全资格和生产经营者的信用三个方面进行制度的规划,确保食品安全。
统一、完善的食品检测和抽查制度是指我国建立统一的检验、检测标准,便于食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通过高科技的技术建立起完善的检测技术,及时发现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应重点对化学性、生物性的安全问题进行检测和检验,将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第三方监督检查制度由省级食品安全委员会指定企业、政府职能部门以外的相对中立第三方对企业生产、部门颁证、监督抽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此作为企业诚信、公务员忠于职守的考核依据。
统一的信息制度指运用现代互联网的及时及时、准确、全面的食品质量安全的信息,让人们真正了解存在的问题。对消费者举报次数较多,案件统计、分析质量安全差,监测、监督抽查和食品安全评估结果不好,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结论等实行统一信息。
各方统一协调制度是指各个地方机构和部门在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下,统一协调对跨地域、跨行业的事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上述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立必将有利于维护我国各种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我国居民的饮食安全。但是在实际中可能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还需要一些制度上的完善。
4 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建议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执法;重视宣传教育,提高社会食品安全意识。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规,所以现在要对我国存在的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进一步完善以《食品安全法》为主的法律和法规。
4.1 对政府部门、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有效地宣传
保护和宣传守法经营的企业;做好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管理工作,防止极少数新闻媒体通过对个别问题的不真实的报道误导消费者;健全群众性质的监督网,做好食品质量安全科普知识宣传,提高群众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认识和积极性。
4.2 加快在食品加工行业推行HACCP体系
按照在国际上通行的规则,根据检验检疫监督管理的总体要求,严格从源头上控制食品安全,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管,明确相关方的权责,加大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信息透明公开,鼓励公众参加监督,共同提高我国食品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水平。
4.3 开展对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加大对新型检测技术与方法的研究
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对食品安全污染的问题开张治理,为摸清家底和评价控制措施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曹峰,赵荣兴.关于世界主要国家HACCP应用动态的概述[J].现代渔业信息,1997,12.
[2] 王滨.GMP和HACCP在我国食品卫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职业与健康,1999,15.
[3] 张志宽.构建食品安全控制体系[J].中外企业文化, 2005,04.
食品质量范文4
1.1基础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准入管理制度。制定“准入”制度的意义在于设置了基地创建的“门槛”,从“源头”上提高了基地建设的水平。生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建立生产管理体系,责任到人,管理到户,自上而下形成了生产管理体系;实施耕作轮作制度,根据实际制定合理的轮作计划,采取少耕、免耕和保护性耕作等先进技术保持土壤肥力,确保土地可持续利用;完善生产管理档案制度,研究制定了便于生产管理的册、簿、图,按照基地农户有绿色食品生产者使用手册,村、乡、县有田间生产管理登记簿,乡、县有地块分布图和基地分布图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投入品管理制度。制定了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以政府文件下发并有效实施;建立了农业投入品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并明示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建立了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基地管理者随农时深入农户、田间现场检查,从源头上把好投入品使用关,有条件的创建单位还建立了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实行连锁配送和销售跟踪记录管理。在病虫草害防治上积极引进并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农业综合执法部门对农业投入品使用及农业投入品市场不定期进行检查和抽查,杜绝了违禁农业投入品进入基地。技术服务管理制度。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建了技术小组,利用专家大院、农业技术咨询110等形式为基地农户传授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帮助基地农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产业化经营管理制度。产业化经营是标准化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而基地企农对接制度的执行效果对产业化经营有着直接影响。从实际情况看,基地企农对接制度首先体现在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形式上,主要有契约联结、服务联结、资产联结等三种形式。通过相互制约,使三方紧密结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1.2验收管理制度。重点是把握以下环节:首先审核基地是否具备验收条件。创建期满,达到了标准化基地创建要求;自查结论合格;创建档案真实健全;达到了标准化基地创建目标。其次明确验收依据。包括农业部已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或规范、《关于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意见》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再次严格验收程序。认真执行听取汇报、资料审查、实地检查、访问农户和产业化经营企业、逐项评分、验收总结等规定的验收程序,对基地验收情况做出结论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最后坚持验收标准。从资料审查到现场核查,每一环节都严格执行程序和标准,做到检查过程不落项,验收标准不降低,严守最后一道防线。
1.3基地监督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监管办法。先后出台了《标准化生产基地监督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措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明确监管内容,重点加强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市场及农户生产档案等进行监督和检查。认真开展监督检查。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督导基地农户、组、村、乡(镇)、县(市)自下而上开展生产管理自查。
2.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的主要特征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体系贯穿于全省绿色食品发展的始终,并直接影响和促进了全省绿色食品健康快速发展。2012年,全省绿色食品总产值1330亿元,占全国的1/6;实物总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占全国的1/5;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到6720万亩,超过全国认证总面积的1/4;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390万亩,为全国总面积的1/2,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从面上分析和典型解剖看,全省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涉及绿色食品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层面,且衔接紧密、相互配套,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
2.1质量管理制度的全程性。从绿色食品产业链条看,其质量管理制度是一个由多环节构成的制度体系,包括生产基地质量管理、产品加工质量管理和生产销售质量管理等方面。而实际上,每个环节还包含多个管理层次,如生产基地质量管理,就包括原料种植过程、收获过程、加工过程、销售过程等都是基地的组织者、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各项制度的制约和监督下进行的。基地生产前阶段,主要有环境评价制度、环境检测制度、组织管理制度。基地生产过程阶段,主要有生产管理制度、投入品管理制度、技术服务管理制度、基础建设管理制度。基地原料收购、加工和销售阶段,主要有产业化经营管理制度,包括基地建设单位出台的支持龙头企业收购原料的政策措施、原料生产订单、原料收购合同或种植协议等。
2.2质量管理制度的多层次性。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是一个体系,而且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特征,并从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制订层面延伸到基地农户、生产企业和市场销售的管理层面,再由制度执行效果层面延伸到绿色食品生产和经营的各个层面。以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质量管理制度为例:从制度制定层面看,有组织管理制度、验收制度、监督管理制度;从基地管理层面看,有生产管理制度、投入品管理制度、技术服务管理制度、基础建设管理制度;从制度执行效果层面看,主要有产业化经营管理制度,包括基地建设单位出台的支持龙头企业收购原料的政策措施、原料生产订单、原料收购合同或种植协议等。这三个层次的制度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制度是相互交叉的,有的是由一个层次独自实施或者执行,有的是需要各个层次综合实施或者执行。从各地情况看,制度体系这一多层次特征比较符合绿色食品质量管理的实际,消除了制度执行的盲点和薄弱面,把涉及绿色食品质量管理的各个层面、各种组织都纳入到制度的覆盖之中和约束之下,这也是绿色食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
2.3质量管理制度的可操作。从各地调查情况来看,方便操作是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的另一个显著特征,特别是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这种可操作性非常符合现行的农村生产关系实际,符合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体制。因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政策的制定和制度的确立必须以农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由于在大多数生产基地分户经营的形势下,如何通过制度的制定指导和规范农户全程、全面按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生产,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对整个绿色食品质量管理而言,制度体系对绿色食品发展和管理更为重要,各项建设制度不能停留在纸上,必须落到实处。从各地情况看,近年来,各地针对现阶段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实际,在制定制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农村生产关系的特点,力求制度简易化、可操作。
3.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的组织与实施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重在实施和落实。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着眼长效机制建设,大胆创新管理思路,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质量管理制度组织与实施模式。
3.1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实施中的主导作用。各地普遍成立了农业及绿色食品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牵头,吸收农业、环保、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的领导参加,负责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的组织和落实。这一做法,有效地避免了制度落实的“盲区”,以及“扯皮”、“推诿”现象,也逐步形成了多部门协调一致,合力管理绿色食品质量的良好局面。
3.2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在制度实施中的骨干作用。针对绿色食品产业链条长,经营分散,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各地采取部门联动,分段落实,合力管理的办法,确保了制度的效果。主要是政府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具体表现为职能部门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工作。如工商部门通过开展“红盾行动”,重点打击假冒伪劣和不合格“三品”产品;质检部门则通过“亮盾行动”,对绿色食品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状况定期开展检查,防止不合格的产品进行市场。同时,注意协调和组织农业系统的植保、药检、土肥、农技等单位,重点开展基地阶段的监管,严格按标准控制使用量和使用次数。这种统分结合,部门联动的监管模式,切实堵住了监管工作中的漏洞,有力地维护了“三品”产品质量安全。
3.3充分发挥农户制度实施中的主体作用。针对现阶段农户分散经营的实际,各地注意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充分调动农户参与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的积极性,实现由“管理我”到“我监管”的转变。重点是在全面推行“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投入品、统一栽培方法、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生产模式的同时,建立健全以确保“三品”质量安全的“农户联保责任制度”。即在“三品”生产基地特别是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以若干农户为单位,建立联保责任制,户与户之间,相互监督,诚信生产,确保每个基地农户都能诚信种植,严格按照标准生产。一些地方还注意从强化农民主动参与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入手,通过细化和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农户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激励和制约手段,引导农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讲诚信、讲道德,牢固树立按照标准生产绿色食品为荣,不按照标准为耻的荣辱观。
食品质量范文5
从保护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角度来看,进行食品安全的检测,是对一个食品各种元素含量进行相应地标准性检查,判断一种食品的各种物质含量是否达到了规定的范围之内,进而得到有关该食品品质的判断信息。一般情况下,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结果只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该食品的质量符合卫生及相关标准,可以正常食用;另一种结果就是该食品质量不合格,不能食用。从科学分析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进行食品质量检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食品质量检测也具备自身独特的检测手段,通过开展食品质量检测,可以有效地展现出食品的内在质量。除此之外,伴随着食品检查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对食品内在质量的检测水平精确度也会进一步提升,进而提升食用者的体验。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食品检验的检验方法水平如何,将直接的影响到食品的食用质量评判,对食品质量合格与不合格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食品检查方法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食品质量检验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食品质量检测的精确度,确保人民群众食用食品的安全性。
2我国食品质量检测精准度的提升路径分析
2.1设计好抽样步骤及措施
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过程中,所要经历的第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对食品检验的步骤设计过程,该步骤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最终食品质量的检测结果,更能够充分的展现出食品质量检验的效果。针对这样的情况,进行对食品的抽样处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提升整个检验过程的准确度,防止较大误差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为了保证抽样过程的顺利进行,要求在进行抽样设计的过程中,严格的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要充分考虑到样品抽样设计的差异性情况,并在进行抽样处理之前,进行详细的规划处理,保证所进行的抽样处理可以满足设计的实际需要,并保证抽样处理所涵盖的内容可以包括有后续的食品质量检验的具体内容。为了保证抽样步骤的效果,要求配备相应数量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样品抽样处理的过程中,认真的进行对于样品信息的填写,并添加相应部门的认证信息,并保证该过程经过了相应部门的认证,确定进行检查样品的质量都可以满足实际的检查需要。第二,要对进行食品质量检查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进行专业培训,保证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和专业素养可以满足实际的需要,病痛开展合理的措施,保证工作人员对于食品的抽样原则进行深入的了解,保证抽样过程的公平合理。第三,在进行食品样品的抽样处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保证抽样处理的随机性特点,并按照不同的食品的批次进行食品样品的抽取。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对于相对比较特殊的食品样品的抽样处理,要保证在进行食品抽样处理的过程中,为这些特殊的食品进行名额的留取,并采用安全的保护方式进行对这些食品样品的保护,防止在进行后续的食品检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干扰到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2高效检测工作的开展
在完成食品检查的样品安排之后,就需要开展后续的食品质量检测活动,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活动,也是进行食品质量检测最关键的步骤之一。针对这样的情况,为了保证食品质量检测的检测质量,就需要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过程中,认真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食品质量检测工作的开展:第一,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过程中,要使用合乎规则的食品质量检测方法来进行对食品质量的检查工作。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所进行检测的食品都满足实际的使用需要,就要求在进行检测前完成食品的分类工作,并严格防止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过程中出现食品种类的混淆情况,保证食品质量检测的准确性。具体的来说,就是在进行食品质量的检测过程中,将固体的食品类型进行分类处理,并将进行检查的液体物质进行充分的处理,保证食品之间不会出现混淆的情况,从而干扰到后续的食品质量检测。与此同时,在进行质量检测的过程中,要严格杜绝在进行检测之前出现检测不准确的情况,防止在后续的质量检测过程中出现问题。例如,在对火腿肠中防腐剂的含量进行查询的过程中,进行了十次的含量测试,并得出十次的查询结果,最终发现所检测得到的最终数据中,最高含量为每千克中含有2.84毫克,而低的含量只是2.31毫克每千克,这里面的差距由数据可推断出是较大的,最终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出现大误差的原因就是在进行原料处理的过程中并未有效的将其处理好。第二,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保证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检查仪器其质量能够满足质量检测的实际需要,从而充分的保证食品质量检测的实际需要。具体的来说,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检测仪器的使用性能,主要包括有进行食品各种元素含量检测的精度性能以及效率性能,充分的保证检测时间的基础上,得到的数据的信息准确度。例如,在进行某奶制品的质量检测的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检测出在该奶制品中是否含有国家明令禁止的三聚氰胺的存在,就需要使用精度要求很高的气相色谱仪器来进行检测,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三聚氰胺的含量都非常小,只有使用了高度精确的气相色谱仪器才能够保证最终得到的数据结果可以满足实际的需要。第三,在开展食品的质量检测工作的过程中,为了尽可能的降低检测环境对于食品质量检测的干扰作用,要保证所使用的食品质量检测方法能够满足实际的检查需要。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食品的质量不产生变化,就需要对于室内的各种指标参数进行严格的控制。具体的来说,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主要包括有室内的温度情况以及室内的压力情况,这些情况对于最终的食品检测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了保证最终的检测结果满足实际的检测需要,要保证进行检查的区域处于适度的温度,并根据各种食品检测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检测条件。
2.3科学的分析检测信息
对食品的质量检测过程进行完毕之后,还需要对得到的检测结果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以便于保证所得到的结果能够满足实际的需要,进而得出对于食品质量的有效判断。一般情况下,进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主要的参考指标就是准确度指标,准确度越高,最终得到的检测数据的信服力也就越高,所得到认证的几率也就越高。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尽可能的避免误差的产生,保证最终得到的结果满足实际的检查需要。
2.4认真记录数据,做出合理的检测报告
在食品质量的检测过程进行完毕之后,为了保证所获取的食品质量信息的安全可靠,就要求食品质量检测工作者在进行后续的数据整理过程中,对前几个阶段所得到的食品安全数据信息进行高效的整理,并分门别类的进行这些数据信息的收集工作。一般情况下,所进行收集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用来进行分析检测食品的具体名称,例如,面粉、蜜糖等;第二,是用来进行分析检测的食品所具有的具体规格和用来检测的食品的数量的多少;第三,是用来检测食品的具体检测项目以及用来检测食品所使用到的各种设备的具体型号和所使用的检测仪器的具体编号;第四,是用来检测食品质量的标准号码以及进行食品质量检测所经受的具体检测环境;第五,是可以进行对于所检测食品的各种有关的其他种类信息。再将这些种类的食品检查信息收集完毕之后,就有利于更加高效的进行分析结果的整理分析,对于提升食品质量检测的检测准确度有着很高的益处。与此同时,在进行最终的食品质量检测报告的书写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所收集到的上述五种信息,并根据判定的基本准则来进行对食品品质的判断。如果最终所得到的数据信息支持该食品种类的质量满足了相关的需要,就可以将该种类的食品定义为合格的食品。如果在进行质量检测的过程中,发现至少有一项的质量检测内容难以满足相关的参数标准的要求,就判断该类别的食品为质量不合格的食品。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食品质量安全,所执行的质量标准也相对比较严格。
3结语
食品质量范文6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体系 建设 影响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础,它的质量安全关系着公众的健康与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食品的要求也由供给安全向质量安全转变。食品质量安全贯穿食品加工的全过程,是涉及多个主体、包含多个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但是,由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起步较晚,总体水平不高,质量安全问题频出。政府和学术界一直在寻求可行、有效的保障食品安全的方法和途径。
1 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现状
我国是食品生产大国,也是食品消费大国,食品的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源头问题,食品的原材料、动物性原料和植物性原料在生长种植过程中可能受到来自外界的多种污染物的危害,如细菌、真菌污染,药物残留超标,重金属富集,以及其他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的危害,导致人体因急慢性毒性作用,患上多种疾病;二是生产问题,我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近80%都是中小型规模,人员素质低、责任意识不高,导致其生产过程中违规操作,掺假、掺杂、滥用添加剂的现象屡禁不止;三是销售问题,不法商贩为谋求非法利益,销售假冒伪劣及过期食品,将腐败食品“化腐朽为神奇”,致使消费者身心备受伤害;四是监管问题,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管理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质量安全管理的权限分离,质量检测设施和手段无法与国际接轨,食品安全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致使政府的安全监管行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2 建设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
2.1 完善优化食品标准体系和技术体系,加强食品生产源头管理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源头是生产环节,只有把控源头,才能从根源上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我们要规范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按“生产过程程序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和生产全程监控制度化”来进行食品生产,强化制定完善食品标准体系和技术体系建设,从源头确保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建立生产档案记录,实施标准化生产。各地加大力度推动生产基地和生产企业建立档案记录制度,记录生产中使用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量及使用、停用的日期,实行标准化生产,引导农民逐步建立良好的生产习惯,保证食品产业原料的安全。
建设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服务于食品工业的生产经营企业,覆盖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多个领域,有效支撑食品安全的管理,以优质安全农产品标志为质量溯源的重要载体。
2.2 完善优化食品监督管理机制,加强食品流通管理
深入实施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核心内容的现代流通方式和经营方式,推行“市场准入”制度,突破流通环节的瓶颈,推进经销企业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实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召回、销毁、公布制度;完善食品质量监测制度,通过加强流通环节的管理,使行业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及时掌握食品质量信息,即时调整生产;同时通过加强对流通环节的管理,也可最大程度地防止食品在流通领域中的二次污染。
2.3 完善优化信息服务体系,加强食品消费管理
对产品质量的知情权和对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的追究权是消费者最基本的权益,是进行消费管理的核心职责。一是加大对食品消费的监管力度,二是推进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完善和加强食品污染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三是加大对食品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并及时向社会通报,四是开展食品危险性评估,科学食品安全预警和评估信息。
2.4 完善优化风险预警体系,加强应急反应机制建设
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中实施风险监控,通过动态系统收集和分析食品安全信息,实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和早处理的“四早”快速反应机制,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食品安全风险快速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
2.5 完善优化安全诚信体系,营造食品安全的诚信环境
发挥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规范、引导和督促功能。建立企业食品安全诚信档案,推行食品安全诚信分类监管。广泛收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信息、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消费者申诉举报信息,做到掌握情况,监管有效,并充分发挥各类商会、协会的作用,促进食品行业的自律。创造食品安全诚信文化,增强全社会食品安全诚信意识。
3 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影响
建立健全合理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具有很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1 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消费者利益,构建和谐社会
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受到来自工业、农业、城市生活污水等多重污染源的影响,生物性危害、化学毒物、药物残留及辐射,使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遭受严重的威胁,并导致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生态失衡,资源衰退。因此,按照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区域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并把它作为食品安全监控的标准,从生产、流通、销售等多个环节严抓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3.2 增加农民收入,指导区域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近年来,农产品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一方面,农产品出售困难、价格低迷、农民增收困难;另一方面,消费者所青睐的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价格昂贵,购买困难。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成为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通过监测分析区域生态条件和资源优势,对食品品种和品质的普查与筛选工作,引导地区调整生产结构,培育和发展品牌食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摸清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检测食品产地环境、农产品信息,以指导组织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逐步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增产增收。
3.3 指导区域食品行业全面参与国际贸易和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