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济南的冬天赏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济南的冬天赏析范文1
一、走近编者――与编者对话
课文将四篇优美的写景散文编入同一个单元,意向明确:或感受多娇江山,热爱美丽祖国;或品味优美的语言,赏析语言的神异魅力;或运用美的语言,描绘身边的美景。
二、走近作者――与作者对话
四篇课文分别描绘了四季之景。写春天,着重通过描绘五幅春景图,既有抒写春天蓬勃生机、希望和力量的自然美,又有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内在美。写夏天,着重通过描写麦浪、颜色、夏收三幅图景,既抒写夏天紧张、热烈、急促、蓬勃生长的自然美,也表现人们惜时、勤劳、追逐未尽之希望的内在美;写冬天,着重通过描写四幅山水图景,紧扣“温晴”的特点,既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感激之情,也表现出作者乐观进取的内在美。写秋天,着重抓住三峡秋天的山林水枯谷空、悲寂凄凉的特点,同时引用渔歌,从侧面表现了当时渔民的悲惨生活。
三、走进本文――和文本对话
看着优美的文句,如何有情味地阅读?又如何品味出其中的意蕴?
1.从写法角度赏析
(1)讲究炼词造句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围绕一个“妙”字,突出一个“小”字。“温晴”的特点,决定了雪是“小雪”;由于要突出“妙”字,下文描写时分别用山上松树的“矮”、雪花的“顶”,用山尖白雪的“镶”,山坡上雪色和草色相间,山腰光色的变化来一一照应和体现雪的“妙”不可言。匠心独运,可见一斑。
(2)活用表现手法
写景状物的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较多,本单元运用突出的有以下几种:
①对比衬托,主题突出。“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通过历代文人对春、秋的态度与作者对夏的态度对比,从侧面衬托了作者对夏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突出了主题。
②虚实结合,妙趣横生。“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实写桃树、杏树、梨树的多、艳、甜的特点,虚写了眼前树上的果实,一种喜爱、期盼之情油然而生。
(3)巧用修辞手法
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景物人格化,想象丰富,富有生命力,生动形象地表现景物的特点,在写景散文中运用最广泛、最突出。“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有暗喻,有明喻,将夏景的美,作者的喜爱和赞美巧妙地融合起来,真可谓妙笔生花,妙不可言。
②运用排比,增强语言气势,突出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在内容上强调春回大地、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结构上为下文具体描绘春景图作了铺垫,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爱和激动之情。
2.从内容角度赏析
(1)从含义角度赏析
从词句的引申义、比喻义角度赏析:“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既表达了春天有充足工夫、充满希望的特点,但写在文章接近结尾处,还由景及人地启迪所有人:时光匆匆,即使时间充足,也要抓紧春光,努力奋发。恰似一位老者,意味深长地向读者娓娓道来。
(2)从作用角度赏析
有的词句在段落中间,往往少有作用,而在段首、段尾,大多有结构上的作用。如:
①总领全文(总括全文),并引出下文。“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也为下文具体描绘五幅春景图作铺垫――创设了广阔的背景。
②承上启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既总结上文济南有阳光从而“温晴”特点,又引起下文具体描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是怎样的出奇。
③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结尾首先从颜色上照应前文“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其次更进一步突出了夏天在作者心目中分量之重、价值之大。主题得到了深化和升华。
3.从感情角度赏析
(1)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有喜爱、赞美之情,且都是主要的感情,都值得好好赏读。
济南的冬天赏析范文2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
文章题目往往包含着不少信息,而且它可以说是文字中视觉冲击最大、吸引力最强的,从开端入手应该会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保持在较好的层面上。如:对《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教学,在学生充分预习后,我提出了主问题:济南的冬天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具体写出济南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抱着什么感情?你是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学生就此深入阅读课文,通过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后一一得到解答。
2.从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
在某些作品中,人物性格特点的赏析必不可少。但是若单刀直入设问,未免过于生硬,且对于学生来说,也不易找到从所述事件中把握人物性格这一突破口。我在教《我的母亲》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你认为母亲的教子方法好不好?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看法莫衷一是,讨论也很热烈,进而形成了正方(好)反方(不好)对峙,正方说:身教重于言传,作者的母亲是传统的旧社会“母亲形象”的代表,教会了我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在学习上督促“我”勤奋、守时,做人上能严格地反省吾身,等等;反方说:作者的母亲深受封建礼制的毒害,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扼杀了作者的音乐和绘画的爱好,还进行体罚……在双方观点的冲突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也看到了一个个性鲜明的母亲形象。
3.从对课后题的提炼入手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板块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课文的重、难点,或多或少能给我们一些主问题设计方面的启发。如《背影》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课文结尾写到作者读父亲的来信,又见到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到,这是什么原因呢?于是提炼出主问题:作者此时的心情与之前写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不同?揭示含着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到的。学生顺着此问题就能够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4.从学情入手
读书应结合自己的阅历和现实感受与书相融相通,认真体会后作出更深层次的探求。适当运用这样的读书方式,可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感悟。此种情况下,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就巧妙地扣住了学生的情感点、兴趣点,学生自主研读活动于是得以高效的开展。
如在一次省级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执教沈复的《童趣》一文,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切入点,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1.你对哪一部分最感兴趣,说说理由。2.你认为文中哪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加以赏析。文中有很多充满趣味的情景可以触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打开了学生的兴趣、情感体验库,因而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5.从关键词句入手
叶圣陶在《苏州园林》的第二段道出了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句领起了下文中。
济南的冬天赏析范文3
一、于“课堂意外”处巧妙转化
如《背影》一文中,“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教者提问.父亲怎样“爬上月台”的?“爬”这个动作分解成了几个动作?这种写法叫什么?”这里重点是“细节描写”。教者接着引导,“什么是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你能否举出细节描写的例子?”学生这时茫然一片。教者正准备讲解时,意外发生了教室外边突然传来一声“报告”,有一名学生推门而入,恰又撞掉了同学的书本。不巧的是撞的人和丢书的人几乎同时低头捡书,又撞了个满怀。这时,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
看到这个情形,教者灵机一动,微笑着告诉学生,“刚才精彩的一幕,谁能把进门同学的动作分解一下?”学生顿时哗然,这个太简单了。“叫、推、跑、低头、撞”等,一个个词如珍珠般跳出来。教者又趁热打铁,“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词,与《背影》中父亲的动作一样,都是细节性的动作,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将刚才的一幕描写下来。”于是同学们很快进入了角色,一段段精彩的语言跃然纸上。
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有差异的,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课堂随时都会有“意外”。若教师能够随机应变,将一些无法预测的内容艺术化地及时转化,利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二、于“课堂意外”处巧妙利用
如《济南的冬天》一课,教者说,老舍满怀深情的写下了这篇文章,正是源于老舍对济南的热爱。下面请同学们象老舍一样怀着对济南的热爱把文章朗读一遍。教者问,你喜欢济南的冬天吗?有同学说喜欢,可有同学说不喜欢。对于反对的声音我想置之不理,因为我下面的目标是要进行美言文赏析。但冷静一想,我何不听一听,说不定有所收获。经过教者的认真倾听,得知学生不喜欢的原因是对济南不熟,更谈不上喜欢。怎么办呢?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济南的山水的在大师的笔下充满了诗情画意,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对于描写优美的句子,学生基本能找出来,而且对于修辞的运用也适合学生的口味。赏析完之后,教者乘胜追击,“刚才有同学说不喜欢济南,那你喜欢哪儿?下面拿起你的笔,仿照大师的写法,写一写你喜欢的地方。”学生顿时兴趣盎然,纷纷动起手来。
课堂中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是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随机生成的,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基础,学生的兴趣也就随之而来,这堂课就是在学生的牵引下变成了一堂练笔课,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而“花不开”和“柳成荫”的关键就在于巧妙地利用了“课堂意外”,使课堂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三、于“课堂意外”处巧妙探究
如《十三岁的际遇》一课,有学生提出:“书中说‘当我在图书馆里一排一排落上了些许灰尘的书架间徜徉……’,为什么图书馆的书会有灰尘,难道没人打扫吗7,这个问题教者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但很想听听学生们的看法。于是,教者因势利导,把问题又抛给了学生,“老师现在请同学们来思考一下,是不是真的没人打扫?”全班同学有说:“学校里没有打扫卫生的人”.有说:“不是那样的,大学里怎么可能没有人打扫呢,我想作者那样写是想从侧面说明图书馆很大,书很多”:有说:“我觉得应该是喜欢读这类书的人很少吧”……
学生们在不停地回答着。我说:“同学们分析得不错,大学里的图书馆很大,书也很多。文中说‘落上了些许灰尘’,说明灰积得多不多?”“不多”学生答。“好,既然不是厚厚的一层灰,那说明平时有没有人打扫?”,“有”!“所以可以排除学校里没有清洁工的说法。落了些许灰尘,还说明这些书很少被人翻阅。老师在前面就已经交代过了,北大的图书馆很大,藏书400多万册,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目啊,学生人数与之更无法对比了。所以,很多书都未曾被翻过就不足为奇了。还有一种情况,大学里研究的领域很宽泛,也许某些领域属于‘冷门’,研究的人少,自然书被翻看得的次数就少了。作者在文中@样说,老师觉得她并没有刻意安排,只是对大学图书馆情况的自然描述而已。当然,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
这堂课给我的启示是不要怕学生有问题,应该给与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
四、于“课堂意外”处巧妙发挥
如《紫藤萝瀑布》一文,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创作背景离现在的学生很遥远,但是只有联系创作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单凭老师的讲解,学生是不能深刻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的。于是我采用了“质疑法”,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认为,面对小弟的绝症而有“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有些不合情理,这使我始料未及。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发挥学生想象力的题目.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样?有个女生说:“我会非常沉痛。”另一女生说:“赏花时可能轻松,过后又会非常难过。”这时有个同学说:“你们的境界太低了。”于是有了一番“高谈阔论”,是关于生和死的,于是有了一番热烈的讨论。
济南的冬天赏析范文4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改变传统满堂灌的语文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分小组讨论教学法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语文学习的课程当中来,不断掌握知识,不断提高各项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组讨论法;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下,教师不注重学生知识探究、与人协作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往往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导致语文教学的低效。小组讨论的教学组织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本文就小组讨论教学法的有关内容展开探讨。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讨论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在不断进行,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是在这一教育理念下诞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小组讨论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就某些学习问题,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任务的分配和合作学习,经过充分的讨论,自由交流,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探究和掌握知识。
小组讨论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能够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参与到语文课程的学习当中来,就不同的语文学习任务,学生们通过任务分工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学习了《背影》这一课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去感悟亲情、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培养对家庭的那种责任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我爱我家”的话题讨论,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小组成员先分工搜集有关家庭亲情图片、家庭温馨故事等材料,然后进行整理和归纳,最后形成小组统一的探究成果。每个同学通过自己和其他小组成员对材料的搜集和展示,能够真实地感受和表达亲情,传递亲情。这都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任务有着很强的责任感,需要学生间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这种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这种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自己的动手和动脑来得到知识。教师在小组讨论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精心设计,合理分配好任务。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是一个导演,而不是演员。
二、“小组讨论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往往是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往往从课堂开始一直讲解到课程结束,学生好像只是被动学习的接收器,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也易形成懒惰的学习心理,教师讲解某些语文问题,即使进行问题的提问,学生也懒于思考,因为已经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会把答案直接讲出,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没有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满堂灌的教学策略。根据教学任务对学生的讨论主题进行选择和设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教师的引导,对学生讨论主题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讨论学习的效果,学生对讨论主题有着足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进行相关问题的准备工作,在小组中有着自己的学习任务的分工,而不是传统的担任听课的角色,明确了自己的学习责任,根据讨论的内容和要求,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如何完成自己的任务,并注重与其他成员之间配合,增强了团队意识。在小组讨论的学习中要引进学习竞争机制,奖励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三、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小组讨论教学法”
小组讨论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讨论主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学生能够充分的展开思维。例如在学习《春》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对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分别对描写春天好的词语、美的句子进行标记,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文章的主旨句在哪里,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总结,对这些问题进行分工,通过分工,学生们进行积极地准备,品味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一起分享给大家,同时也能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真实感受,通过小组的讨论和分享能够学习到作者是如何描写春天的,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对各种写作手法能够真正的理解和运用,因为这些写作的技巧是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讨论得到的,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也能够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文章的赏析,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讨论和发言中,能够锻炼自己的各种综合能力,而不是教师仅仅对课文进行泛泛的的讲解,没有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小组讨论教学法的使用,学生对学习知识充分的讨论,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寓情于景,学生们或许不能够真正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教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讨论话题,什么是寓情于景?能不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去准备并回答,对寓情于景的各种理解,最后老师进行讨论总结,寓情于景就是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景色之中,借助现实中的景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抒发自己的情怀,通过充分的交流,学生对寓情于景的写作方式有了真正理解。在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不断的展示自己的个性,例如通过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老舍描写了济南的冬天的美,真实的描写了济南的山、水、阳光和白雪,教师可以组织一个话题,如果对一个没有去过济南的人进行讲述济南的冬天应当怎样去进行生动的描述来吸引别人,学生进行讨论如何进行语言的组织,表达技巧的运用来描述一个独特真实的济南的冬天,学生的各种表达的欲望能够得到激发,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素质能力,在与同学、教师的讨论和交流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到新的知识,新的学习方法,提高了与人交际、协作的能力,这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
小组讨论教学法,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来,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个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进行小组讨论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中,需要继续进行探索和研究,来充分发挥小组讨论教学法的优势,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济南的冬天赏析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回归本色; 语言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15-001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回归语文本色,就应该思考如何通过强化语言训练来引导学生去体会、发现、感悟、体验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语言运用之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丰富和提高语文素养,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
一、咬文嚼字,体会语言文字之美
在课文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词语,它们运用得准确生动,使全文生辉。如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通过美妙文字的描绘,绘出了济南冬天山水的绝佳意境。有这么一句“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名手画的吧”。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揣摩、感悟文章中的两个“卧”字,就能体会到这两个“卧”字情态逼真,把济南城外的远山写绝了,既呼应了前文“暖和安静地睡着”,又为下文的“水墨画”这个比喻做了极好的铺垫,写出了城外远山的淡雅静寂之美。
二、反复诵读,发现作者情感之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也是体会作者情感之美的最佳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读作品,品其文,揣其义,咀嚼玩味,将作品中的丰富内涵挖掘出来。例如在读《岳阳楼记》时,学生领略到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襟;在读《小石潭记》中“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句,学生感受到了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也正是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学生体会到了“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之情,体味到了“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孤寂落寞,懂得了“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拳拳爱国之心,理解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三、深入文本,感悟文章意境之美
文本是教学之本,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紧紧抓住这个根本,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推敲琢磨、涵泳玩味,通过疏通字词、梳理文脉、赏析景物、揣摩情感、拓展理解等环节,为学生理解文本,感受文章意境之美打通路径。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之美,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了四步:第一步,先让学生听读两遍课文;第二步,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能够给自己以美的感受的那些词语和句子;第三步,让学生回答“它美在什么地方”;第四步,针对学生回答的情况,由我进行点拨和总结。经过精心设计,我引导学生从文章出发,熟悉文本,钻研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在思想,总结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从而感受文章诗情画意的意境之美。有很多学生认为文中描写野花的句子很美,文章是这样描写的:“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问到它美在什么地方时,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但回答的不够准确完整。面对这种情况,我适时而巧妙的点拨,积极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及时调控教学进程,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束缚,获得新的体验。经过点拨,这里的小野花不再是普普通通的小野花,而是跳动在学生们眼前的一个个富有情感的小精灵。在学习这篇散文时,学生处处都能够闻到春的气息,感受到春的芳香、温馨,体验到作者对美好春天的赞美之情,感悟到文章意境之美。
四、随文练笔,体验语言运用之美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文练笔的功能和价值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其作用也越来越大:一是练笔可拓宽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二是练笔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三是练笔能训练学生表现生活的语言,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四是练笔始终以领悟文章主旨为主线,保证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描写优美语言规范的句式、段式、开头、结尾等,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这些典范语言进行揣摩、赏析、借鉴,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巧设即时练笔,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让学生体验语言运用之美。如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让学生模仿文章第二自然段的句式和写法,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写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物;学了《背影》后,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用朴素的语言写出自己和父亲之间发生的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再比如 学习《春》一文“‘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时,先引导学生明白“这个句子用什么方法写出了春风怎样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感受“你觉得春风还像什么”,最后让学生仿写几句,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写出了很多精彩的句子。语文教材中,这样的练笔点随处可见。只要我们善于挖掘文本中读与写的契合点,并巧妙地引导学生即时练笔,长此以往,学生的笔尖就会跳起顺畅的芭蕾,让人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而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将会越来越精彩!
总之,要想让语文回归本色,就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走进文本,通过生动、扎实的语言训练,丰富和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进.加强语言训练回归本色语文[N]江苏教育报,2013,6,21
[2]苏乔明.语文教材咬文嚼字的语言艺术[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3,11,04
[3]胡秋菊.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2,(4)
[4]高玉凤.例谈意境美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上),2013,(4)
济南的冬天赏析范文6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高超,就会极为有效地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继而深远地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开发和提高他们潜能、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能听到教师在表扬某个学生时惯用“你真棒”、“非常好”等鞭策言语,我认为这不是教师的语言艺术。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不是随意客套、肉麻吹捧,而是斟酌再三的情感自然流露,其语言特点是让听者听起来心情愉悦的同时,又感觉教师的表扬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
语文教师语言的魅力是任何先进的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都难以取代的。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简洁、流畅、平和,给人以惜字如金之感。
我在引领学生们阅读分析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时,以让学生们想象着校园春天来临时那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形象,那桃树、杏树、梨树鲜花儿盛开的情景……开篇,这种有着引领但非生拉硬拽意味的亲切话语,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抓住了学生们的心,抓住了学生们的情,激发出他们对春天回忆的思绪,很快就将他们引入到《春》的情景之中。
简洁,即一言出就准确无误地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想象、回味的时间,这就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具有启发性的画龙点睛的智慧。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本身必须在广博知识的积累上下一番功夫,不断锤炼自身的教学语言艺术魅力,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及审美原则。
课堂语言的规范性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讲规范的普通话,课前要做好各种细致的准备工作,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做到语言浅显,讲解深入。课堂语言的简约性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讲空话、套话、大话、闲话、废话,要精心设计、反复提炼课堂语言。教学语言的趣味性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设计扣人心弦的悬疑,化枯燥为风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广泛博览和教材有关的故事、诗词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把它们引入课堂之中,使学生们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总之,良好的语文课堂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富有生命力及艺术魅力的。
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魅力的两个重要方面是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无声语言”要求教师要重视外在形象气质,如发型、衣着等精神风貌的展现。
一个精神饱满、步伐稳健的教师,常常会使学生精神振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举手投足间,对学生来说似乎都有某种深刻含意在其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它们更好地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感悟精彩的世界。同时,教师还要高度重视自己板书的巧妙。我在与学生们一起赏析《苏州园林》一文时,板书仅一个“美”字,以此激发学生探究激情,给学生留下联想与想象的广阔空间――“苏州园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文字的美又是怎样体现在字里行间的……教师的无声语言体现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有声语言往往能体现出语文教师综合性的修养。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中的音调、语气、节奏等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语文教师要善于凭借形象生动、富于幽默情感的语言技巧来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创新思维。
一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语极为重要。富有魅力的导语能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及求知欲望,也为活跃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条件。我常常运用的导入方法有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典故导入法、审题导入法、设问导入法等等,在教学实践中导入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灵活运用才会使学生们感到自然亲切。我在讲解《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老舍的《济南的秋天》有这么几句话:“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艺术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老舍笔下的济南冬天美景。如此导入亲切自然、热烈活泼、生动精彩,学生听得出神入化,沉醉在济南美景的联想想象之中……一个便于继续探究的教学环境水到渠成般地迅速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