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鼓励学生的名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鼓励学生的名言范文1
提到古诗教学,许多教师就觉得头疼,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让老师们对古诗望而却步的问题主要在教学目标的适度性、教学资源的选择、学生呈现的生命样态等几个方面。笔者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小儿垂钓》为研究载体,对古诗教学中学生呈现的生命样态问题进行案例研究并加以阐述。
一、案例呈现
第一次设计实录:
师:(出示“侧坐莓苔草映身”)“莓苔”是什么?什么部首?和什么有关?看图猜想一下。
课堂反响:学生一开始的猜想还是从词的意思入手,知道它们都与草有关。后来的猜想就有点偏题了,甚至对诗句的关键字词解读错误。如一位学生说:他坐的这个地方离河水很近,是湿的,所以要侧坐。
师:什么是“草映身”?
课堂反响:由于这个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果学生说什么的都有,如:“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草映在人的身上。”“草把人的身体给遮掩住了。”虽然后者与诗句表达的“孩子用草来遮掩身体”这个意思比较接近,但不代表学生能真正解读诗句。学生似乎是在给教师做选择题,他们给出了多种答案,最终让教师来选择孰对孰错。
第二次设计实录:
师:谁能模拟一下这个孩子学钓鱼的动作、神情?
一个学生表演,教师描述:他歪斜着身子,眼睛盯着水面,一动也不动,他为什么不动呀?
生1:动了鱼就跑了。
师:这么谨小慎微,一看就是刚学的。看了他钓鱼的样子,你有什么问题?
生2:他的动作很别扭。
师:是呀,为什么会这样呢?让咱们再来读读诗句,说不定会受到启发。这句话连用了三个“草”字头的字,说明这个地方怎么样?草多得足以——
生3:把他遮掩住。
师:让他看不见——
生4:鱼
师:同样的,鱼也可能——
生5:看不见他。
师:现在想明白为什么他会这样钓鱼了吗?
课堂反响:学生比较被动,所有问题的回答都顺着老师的话说,不需要动脑筋。
二、案例带来的思考:学生的生命样态堪忧
古诗教学中的教学行为以“学生读——师生质疑——教师间接传递标准解读”为主,而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往往缺少主观能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与意识。这样的课堂很无趣。古诗教学该引导学生有怎样的学习行为,呈现怎样的生命样态,来切实解决学习过程中由知到不知的矛盾?
我们的课堂提倡自主学习,把师生的主动发展当做课堂的生命。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那里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课堂是师生共同构建的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角色定位左右着学生的角色定位。要切实解决学习过程中学生由知到不知的矛盾,追求学生发展的最大化,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以下两点。
1.教师的语言要以服务性优化主导性
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来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已经是课堂改革的一大进步了,从案例的第一、二次的实录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语言,诸如“你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是个怎样的小儿?小儿小儿,你为什么头发乱蓬蓬的呢?哪个词给你触动,让你觉得他是专心致志钓鱼的呢?看了他钓鱼的样子,你有什么问题吗?”等问题,确确实实都发挥着引导的作用,但细细品味,每一个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教师教学流程的需要,而非学生的学习需要。
以第二次课堂实录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表演钓鱼动作后,让其他学生来回答这个动作为什么会让人有别扭的感觉,其目的还是让学生主动发现这个动作背后反映出的孩子天真可爱的一面,但教师的串讲式的解读让学生不需要主动思考,只需要等着教师一步步揭开答案的面纱。这里的引导更多的是主导,学生的思维还是跟着教师转,课堂的主人实际上还是教师。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跟着学生的思维转,这服务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因此,在第三次教学尝试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说什么、问什么都取决于学生说了什么,如通过再读诗句,学生均有了自己的阅读见解。教师以生定教的细节还有很多,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语言定义为服务性语言。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主导,更需要通过服务性优化的教师主导。
2.学生的行为角色要以“合作”替换“配合”
案例的第一、二次实录中,我们发现,在教师的主导之下,学生只能配合。师生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教师要交出主动权,还课堂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的实际情况去考虑,充分预设,积极与学生合作。
第三次的教学尝试较前两次相比,学生的表演效果由“教师评价”换成了“学生评价”,负责表演的学生的别扭的钓鱼姿势,使其他学生困惑,由此引出了一个讨论话题。在对“别扭的钓鱼姿势”的理解上,教师没有强加自己的解读,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扮演的是一个服务、配合学生学习的角色。因此,我们所倡导的课堂中,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教师应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有效的学习方向。比如在学生交流“他可能是在躲草”时,教师追问:“这是什么样的草,竟然要让人躲避?”当学生的思维停留于表面时,教师可点拨他们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学生说:“河边都是草。”教师点拨:“草非常多,多到怎么样?”学生自然想到可以把一个人遮掩起来。教师进一步追问:“这样的话,有什么好处呢?”以此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鼓励学生的名言范文2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15-01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推广,素质教育也越来越适应现代学生的能力培养而被提出来。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我们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例,来探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中学语文教学结构的改进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般是以教师为主体,而忽略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用于提出自己见解的机会的重要性。中学时代的学生都已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形态,在这种语文教学结构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而不能发挥,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应该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激励学生积极融入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因为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经过了思考,并形成自己的想法,有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从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改进和课堂教学实践的创新这三方面入手,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存在很大的误区,始终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不变思维定势。在这种思维定势的限制下,很多老师都是按照参考教材上的资料来灌输学生知识,这种知识有时候是过时的,里面包含很多不合理的成分,这样的教学观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还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而教师的教学观是否具有创新性,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中学作文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写作基础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临摹仿写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不是一味地仿写,这样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和观点。
(二)教学手段的创新[1]。传统的教学手段局限于三尺讲台上,随着现代化多媒体的发展,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如果仅仅坚守讲台式的教学,依赖手中一只粉笔的速度来传播知识,是赶不上信息时代人们接收知识的速度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机、电脑等形式来进行教学,例如在课文朗读的时候可以通过电子设备的阅读来减轻教师带读的负担,还能让学生从中学到准确的发音和读书节奏。另外还能把教学范围扩大到户外,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等。这样的教学手段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思想解放,同时也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创新能力。
(三)课堂教学的创新。第一,要营造轻松的语文学习课堂氛围。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更容易激发学习的热情,并有助于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如果课堂气氛是凝重的、阴郁的,那么学生也会相应的陷入沉默当中。因此,教师要将自己与学生放置在平等的位置上,撇开固有的教师高高在上的一种教学状态,提供给学生轻松快乐的、有利于思想放飞的课堂氛围。
第二,创新课堂提问方式。具有新意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和创新。教师在提问时,要提高提问内容的趣味性,以吸引学生踊跃参与。提问语言要幽默、清晰,并且注意丰富提问的方式。在语文课堂上,可以结合反问、引问或者追问等多种提问手法,来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课堂提问要坚持创造性,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多答案地思考,而不是将思维局限在一处。
第三,鼓励学生质疑。质疑是创新的第一步。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会引用名人名言来鼓励学生,因此这些名言在学生心里成了不可磨灭的真理。但是,事实上,很多名言只是符合说话者自己的情况,转移到他人身上很多时候是不合理的。再如,阅读文章的时候教师要学生对中心思想进行概括,以表达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很多参考书上对这类问题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是教师要适时地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甚至质疑这种感情。因为作者写作的具体背景和心情我们并不清楚。通过质疑,在遵从作者原意的基础上来探讨所要表达的东西。通过质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培养了创新意识。
第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的来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去体会诗歌或文章里的意境,想象作者当时写作的情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这种感受表达出来。也可以让学生依据所学的知识尝试去写同样题材的文章,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又能提高创造性能力。
再如,在比喻这种写作手法的训练中,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例如“云朵像棉花糖”这一比喻中的喻体不是唯一的,它可以是任何结构上或者形式上、意义上相似的东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这种不受限的学习环境里,学生往往能举出更具创造性的喻体来,从而促进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学习的趣味。
第五,进行情景结合式教学。语文的学习需要情景结合,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行新课文的教学之前,可以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进行热身讨论。例如在学习鲁迅的《三味书屋》前,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生活,这样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投入到对应的角色当中去,因而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甚至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三、加强第二课堂的训练[2]
第二课堂是语文外在的延伸,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通过阅读各类书籍,尤其是中外名著、其他领域相关的书等,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往往能使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改变看世界的视角,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鼓励学生的名言范文3
关键词: 高等师范 语文教学背诵策略
语文背诵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学科综合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此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长期记忆理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在背诵记忆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学习感官,增强他们学习体验过程,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发现,师范生对语文背诵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一些偏差,认为与个人的学习习惯有关,而非是一种必需技能。这样的认识误区,一方面,忽视了语文背诵在积累知识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不利于自身学习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容易给他们未来的语文教学产生误导,与现行的新课程教学中的“重视在背诵理解基础上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理念背道而驰,产生教学误导。在高师语文教学中重视背诵教学,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1.培养学生自觉背诵习惯,乐于背诵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也是促进自身知识和技能形成的核心载体。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良好习惯,一方面能够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本的认识和感悟,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能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动力。学生自觉背诵习惯的培养是语文课程教学应有之义。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觉背诵习惯,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选择权利,让学生有一定的自我学习空间和时间,并能够进行自由的学习发展;其次,要鼓励学生养成一定的背诵规律习惯,建议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自觉背诵课程学习内容,特别是一些经典文章,以便他们能够积累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再次,要培养学生广泛猎取的背诵习惯,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多种体裁的文章等,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最后,应该对学生的背诵予以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能够形成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有晨读的习惯,因此我在每一周都布置一定的背诵基本篇目,按照作品形成先后顺序或者作者代表作品等进行安排,让学生在自觉背诵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例如,在秦汉作品中我们建议学生以《诗经・氓》、《诗经・蒹葭》、《天时不如地利》、《过秦论(上)》等为基本篇目,建议学生就这些作品中的经典语段进行背诵,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底蕴。学生在这样教学思维的引导下,不仅能够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而且能够为知识的积累奠定基础。
2.精简优化背诵记忆内容,加深理解
学生对于背诵的恐惧除了拍费时耗力之外,更多的是背诵的内容过多,难以激发背诵的激情和兴趣。其实这样的背诵教学,一方面,未能发挥学生的学习自觉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感悟,另一方面,这样的强迫压力,必然会使学生的背诵记忆不够长久,不利于他们知识素养的积累和运用。
正是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以为精简优化背诵记忆内容是改革当前背诵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背诵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了解文本的重要内容和经常使用之处,发现其经典;其次,做到删繁就简,删除一些与文本思想情感无关的内容,帮助学生减轻背诵记忆内容,调动学生背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要求学生在记忆一些经典名言警句的基础上能够理解感悟,鼓励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感悟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予以呈现,提高学习效果。
我以为,教师在精简优化背诵记忆内容时应该根据学生语言学习的水平差异和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背诵教学体系,特别是与学生文学素养和思想情感息息相关的名言警句,要求学生在背诵记忆和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在这些精简优化背诵记忆内容中,鼓励学生能够自行挑选出一些具有青春活力的美文佳句,以供所有同学能够欣赏背诵。例如,有位同学对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非常欣赏,便通过博客的形式予以传播,很快在同学之间传播开了。此时,我就建议学生不妨背诵,很快得到响应。有的同学甚至将歌手杨千桦演唱的《我在桥上看风景》歌也呈现了出来,在听唱中加深了理解感悟。
3.鼓励学生多元化背诵,促进发展
学生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在背诵学习中更是如此。因此,我以为,在背诵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元化背诵,一方面,能够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和人文性关怀特点,让学生有更为广阔的自由学习范围。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背诵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情趣,以此来满足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
根据语言习得规律,任何语言的学习都应该建立在学习者的情趣喜好和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基础之上。这就是说,在背诵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参与课程的背诵学习。这样的教学思维模式能够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彰显人文主义特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背诵记忆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这样的多元化教学思维模式对学生而言,不仅是他们自身学习发展的一种需要,更是他们作为未来教师培养学生多元化学习思维模式的发展需求。从这种意义上说,鼓励学生多元化背诵所发挥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当前的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学生未来学习发展的需要。这是语文教学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以为,鼓励学生多元化背诵,主要体现在:(1)培养学生的多元化“读”的方式,建议学生根据自身喜好和学习环境要求,采用默读、朗读、轻读、唱读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意识注意;(2)鼓励学生多元化背诵,建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记忆特点分时段、分篇章等方式来进行背诵,以此来增强他们背诵的自信心;(3)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语言表达的方式来呈现背诵学习内容,以充分调动他们多种学习感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背诵记忆习惯和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在这样的思维引导下,不仅能够乐于开动脑筋进行背诵学习,而且能够积极展示自己的背诵学习才华。
总之,在高师语文背诵教学中,教师应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资源和过程,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背诵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技能水平,而且能够在丰富语言素材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第1版).
[2]朱行舟.职高语文背诵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4).
[3]郑国民.关于背诵优秀诗文的几个问题[J].语文学习,2004,(2).
鼓励学生的名言范文4
关键词:习作;起步;措施
一、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学生的习作兴趣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激发,一旦其产生了表达的欲望,自然就会有了习作兴趣。那么在习作前,教师就需要教学生带着目的观察自己的生活,引导他们去感受具体的、细微的物和经历的事,然后教授写作方法,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写作并有能力写出好作文。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聆听、善于感受。
二、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1.先多读,再多写
写作是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的,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之一就是多让学生进行阅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要写出好文章,多读多练是必需的。除了一周一次的习作课之外,还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教师可以倡导学生每天写日记,通过这个方法把每天开心的、有趣的或者是沮丧的、伤心的事情记录下来,分享给小伙伴们,看谁写得最动人。日记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篇幅字数也可长可短,重要的是学生记下自己的想法。
2.参考优秀范文进行仿写
尽管仿写在创造上对学生没有好处,但却有利于学生借鉴学习,从而学会如何在自己的作文中进行语言的表达、修辞方法的运用。其实,不必惧怕仿写,仿写也是对自身能力的提升。
例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结构是“总―分―总”,写作顺序是时间顺序:季节变换。可以提倡学生把这些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于是,学生今后再写描述地点和景色的文章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利用这些手法。
三、日积月累,丰富学生语言
没有丰富的素材积累,学生是没有办法写出好文章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督促,他们才会逐渐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增加语文素材的储备量。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摘抄一些优美的短文或句子,定期检查摘抄成果,并且利用一些课外的时间向学生推荐一些名人名言,要求他们背诵下来,在习作的时候有选择地使用。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班会等活动,通过读书交流、语文知识竞赛等形式,增加学生积累语言素材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在什么样的环境适合用什么样的语言。除了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活动之外,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学会积累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并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来查找自己需要的材料,询问那些知识渊博的人,在外出旅游的过程中及时记录和观察,等等。这样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又让学生留下了珍贵的素材。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学生的语言素材一定会更加丰富和完善。在写作时,学生可以随时调取自己语言资料库的材料,为文章增光添彩。
四、练说练写
1.课外多看、多记、多读
提高习作水平还要增加课外阅读量。多看一些课外书籍,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还能引导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我鼓励学生在班里开设图书角并按照学校开展的“读书节”活动要求,向学生们推荐一些名人著作,鼓励学生购买并拿到图书角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家里如果有比较优秀的书籍作品也可以带到班级来传阅。在班会时间,学生可以交流自己读书的感想。比如,我让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本子作为摘抄本,将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好段落和一些名人名言抄录进去。学生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能为以后的写作积累好词佳句。
2.平台多展示、多交流、多鼓励
每一个孩子都想获得别人的认可,正因为如此,在每次习作之后我都会安排一节作文评奖课。将那些优秀文章中的段落挑选出来供大家阅读,并引导学生予以掌声鼓励。同时,我也会将学生文章中出现的优美的句子,或者是特别的构思摘录到黑板报上,这样其他的学生也可以随时摘录。参考学校开展的“博学杯比赛”活动,让获奖学生将文章以电子版的形式发送给我,我对每篇文章进行批注和排版,然后录入《班级作文集》中。之后,每位获奖的学生上交一份对“教师的鼓励”和“父母的评价”的感言,学生无形中就会产生作文成就感,就会更加积极地写作、积累素材。长此以往,我相信学生一定会在习作上有很大的进步。
鼓励学生的名言范文5
一、重视普通话运用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书面表达。但实际上,农村初中生与教师,由于受方言环境影响,平常生活中没有用普通话交流的习惯,部分教师课堂上也未用普通话。这是导致农村初中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之一,因而提高普通话运用习惯与能力是教师,更是作为语文教师的一个现实任务。教师应坚持从我做起,带头营造一个用普通话交流的氛围,使学生在班级、校园能自觉地用普通话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尝试用普通话与人沟通,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学校也要形成制度,促使普通话环境的形成,师生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相互监督,坚持用普通话交流,也可把普通话纳入学生语文学科成绩综合考评之中。
二、加强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听、说、读、写是学生的四项基本功。听,教师可利用教学过程中或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听故事、听报告、听讲座、演讲、朗诵、广播、听课文范读录音,听音乐,甚至可采用音响作文。读,可推荐一些课外读物供学生阅读,加大课外阅读量,可利用每天下午上课前五分钟时间,全班学生轮流读报或读自己看到的某篇佳作,某段精美语段或名言给大家听。说,教师每周可安排1~2次说话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将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奇闻趣事,读过的某个故事或笑话绘声绘色说给大家听;也可谈某次活动的感受,我对某一学科的学习方法与收获,供大家交流并允许讨论。班上自己也可搞一些故事会、演讲会、朗读会,甚至自发编排课本剧等。写,要培养学生写日记、周记的习惯,鼓励学生每半月或一月给亲人、朋友、老师等自己愿吐内心话的人写一封信,谈谈学习情况与收获,谈新鲜事,谈身边的人,也可谈谈自己某种情绪。学习新闻写作后,还可组织学生实地采访写稿等,并鼓励投稿。
三、加强信息处理,语汇积累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语文积累既是学习语文的方法,又是提高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指导学生编写语汇手册,将语汇分类编册,可将语汇分为:词汇(含成语、歇后语、谚语、俗语等)、名人名言、格言、精美句段等。也可分为:写人物、写事物、写景物、写动物、写植物等类型,并编目录分页记录积累。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要指导理解和运用,不能流于形式。在学生积累的同时,要让学生理解意思并检查运用是否恰当。事事贵在坚持,教师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鼓励学生不求贪多,只求循序渐进。每天积累、运用的词汇3~5个为宜,句段1~2个为宜。还可将运用得好的词句、段落读给大家听,或利用墙报搞一个专题张贴栏,一是激励做得好的同学,二是供他人学习、借鉴。还可指导阅读名家名篇,举行各种朗读、演讲、交流会等,以提高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积极性。
大部分农村学校阅览室设置不完善,有时怕麻烦或怕损坏图书未向学生开放,而电脑网络还未进入农村初中生生活,因此,广播与电视成了目前农村初中生较普及的信息来源。初中生收集适量的广播、电视信息不仅可增长见识,学习语文表达方式,还可锻炼听说和观察力,养成积累与运用的习惯。可要求学生每天收听或收看20~30分钟广播或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一本“信息本”,把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刻的新闻记下来,写出自己的感受或体会,组织学生分组,并指导利用课前三分钟或其他课余时间,轮流向全班几条信息,且相互交流理解与感悟。
鼓励学生的名言范文6
一、改善课外阅读的方法
结合教材,做到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拿到一本书,首先问自己:想从中得到什么?快速浏览目录,找到感兴趣的部分仔细阅读。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同时,鼓励学生订阅学生期刊,并组织参加各种征文比赛,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写作热情。开辟阅读时空,教师每周拿出一节课阅读课外书。此外,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阅读经典、名著,并鼓励学生多写读书笔记,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精彩部分摘抄下来。
二、营造读书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演讲训练,如成语故事、我喜欢的格言、阅读感想等,引导学生关注阅读。同时,在教室里张贴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如“书犹药也,善读则可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阅读一本好书,等于交了一位益友”等,让名言随时激励学生读书。
三、体会阅读的喜悦
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看书或借书,扩大阅读面。利用家长会,取得家长对阅读的支持。同时要求家长带头读书读报,做孩子的榜样。把学生阅读心得制成手抄报开展评比,将优秀作品展示在班级黑板报中,激励孩子好读书、读好书。
四、推荐好的课外读物
当前图书市场中各式各样的小学生读物,常常让人不知如何取舍。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一是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推荐经典儿童读物,如《世界未解之谜》《木偶奇遇记》《阿凡提》以及历史故事等。 二是适当推荐一些有时代特色的畅销读物,比如《哈利·波特》《魔法学校》等儿童畅销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