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皇帝的新装的作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范文1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中学生来说是颇具吸引力的。它不但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听课注意力,而且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收到良好的授课效果。如讲授《孔已己》一文时,可把《孔已己》的整个故事情节向学生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故事中来,由对故事中孔已己的理解引申到对课文中孔已己的理解。这样,不仅使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还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永记不忘。凡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小说体裁的文章都可采用此法。
二、情境导入法
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教师人为地设计一种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如临其境”,亲自领悟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如讲授《皇帝的新装》时,可设置这样的情境:“皇帝的衣服,在大家的印象中师华丽而贵重,它是权力的一种象征。我们就来看看安徒生笔下的皇帝新装,它是否和你想象中的一致?”由于我和学生建立了一定的师生情,所以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把学生置入皇帝新装的境地,让学生积极探讨他们对皇帝新装的认识。授课结果表明,这堂课学生听讲最认真,课文内容掌握最好。
三、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他们的知识积累也是个递进的过程,不可能要求一下子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例如:在讲授《鼎湖山听泉》一课时,我就使用了谈话导入:同学们有没有在见过泉水呀?你是在哪里看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鼎湖山听泉是怎样的一种感觉?作者听泉听出了什么?进而联系到听风、听雨、听潮、听雷等等的感觉。由于这一类的导语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引出文章,使之感到亲切,并愿意去讲、去说,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得益匪浅。
四、悬念导入法
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从这些俗谚中,我们可以想象科举考试对于封建时代的读书人来说,具有多么大的诱惑力。文中主人公范进在中举后竟然疯掉,你认为可能吗?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五、情感共鸣导入法
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没有真挚、强烈的感情,不可能把课上得成功。教师的感情,犹如一切艺术家的强烈的创作欲望,当他对学生、教材了如指掌时,感情激动了,灵感产生了,课堂气氛激活了,教学效果自然就最佳。在运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调、语速和口气叙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能初步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情怀,这样一个开场白,一下子就能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作者的深切情怀之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六、图画导入法
图画具有直观性,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出示描述课文内容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由此导入新课。这种做法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如讲《苏州园林》一文时,可先画一彩图挂在墙上,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概述苏州园林的特征,由此导入新课,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指引下掌握全文。
七、多媒体形象导入法
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见识的有限性,使得他们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对生动的语言文字有很强的理解能力。但如果使用鲜明生动的图象和实物,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适当的直观教学对学生常常有很大的吸引力,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根据儿童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借助实物、图片、模型、多媒体课件、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媒介,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就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教学探讨
现代文阅读与文言文比较起来,与学生的生活、情感、知识体验更为贴近,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所占的课时量也很大,抓好现代文阅读教学,能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能力,并且能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实际的初中语文课堂上,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有的是教师为了追赶课时,开篇就是讲授教学内容,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文阅读,还有的虽然组织了学生进行阅读,然而并没有教授相关的阅读技巧,致使学生虽然进行了阅读却没有明显提高阅读能力,没有准确体会作者的创作理念,下面,笔者将结合语文阅读课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期望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与学习文言文一样,现代文的阅读教学也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前提,教师在开始新课的讲解时要设计出有趣的导入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注意力集中到即将要开始的课堂教学中来。不仅是要具备有趣的课堂导入,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持续保持学习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亲切、温和的态度,还要有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心情中接受知识。
例如,在开始七年级下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的学习时,由于这篇诗歌表达的是在人生路上遇到挫折,应该如何面对的文章。教师在开始讲课之初就可以通过师生问答互动的形式,询问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鼓励学生分享这些成长的烦恼,大家都融入了热闹的课堂氛围中,争先恐后地诉说自己遇到过的烦恼和挫折,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展开新课的学习,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就是展现作者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之后,如何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的态度,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为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努力拼搏奋斗的人生态度。
而在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探索。当然,这一探索活动需要教师给出相关的主题。毕竟对大多数初中学生而言,自己找话题去探索相关的知识是存在相当大的难度的。至于探究主题的确定,要看教师的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主题,作为自己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与父母分享这篇课文,然后让父母表达自己的意见,谈谈他们怎么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这样的课堂教学延伸,有助于学生与家长在学习上和情感上的沟通,也有助于学生吸取到更多的生活经验,进而能够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次挫折。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高质量的阅读效果离不开正确的阅读方法,对于初中生阅读现代文来说,首先要弄明白整篇课文的主旨大意、结构层次,将这些文章框架结构梳理清楚之后,再去认真体会其中的语言魅力,则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课本中收录的记叙文居多,在阅读时首先要弄清楚记叙部分所要展现的人物、事件、场景,接着要对抒情部分进行重点的解读,把握全文的主旨,领会到了全文的中心意思之后,再细化到课文的句子、段落中去分析其语言特色。
如在《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对文章的整体脉络,即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有清晰的了解。这是学生在阅读中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如果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不足,那将很难对文章的叙事有动态的认识,也就很难真正的把握文章内涵。
其次,要对文章叙事的重点部分进行分析研究,让学生理解文章每一部分所起的作用。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故事一开始作者花了许多笔墨极度渲染皇帝爱新装的程度,这个开头可否去掉?”这个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对文章的开头部分进行细读,以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和“皇上在更衣室里”,这样极尽夸张的描写,突出强调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穿衣上而不顾国计民生,这样才能为两个骗子的行骗奠定基础,也才能凸显皇帝的昏庸和荒无度。这样的理解对学生理解后面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再次,要让学生把握文章主旨,以及思想精髓。这篇著名的童话故事,折射的是现实社会的丑恶现象,这样看似荒诞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不仅是在丹麦的童话故事里有,在中国的秦朝,也出现“指鹿为马”的荒诞事件,尽管这个事件与《皇帝的新装》有所差别,但是本质上都是反映出人们对权力的盲从以及人性的虚伪。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皇帝、老大臣、官员、随从、百姓都会上当受骗?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作者塑造这样一群人的目的何在?”通过这个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真正把握文本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
阅读议论文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找准论点,一般论点会被安排到课文的开头或者结尾,其次是在课文中找出论据,学会议论文的布局结构,为将来自己进行创作打下基础。针对这些不同体裁的文章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在课堂上和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注意培养学生投入感情到阅读中
阅读现代文,因为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很容易就能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但是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投入丰富的感情到文章阅读中,正如在读文言文时要体会作者在情景中寄托的感情一样,在读现代文时,学生也应该投入感情去体验文章中所呈现的画面,去感受文字魅力带来的审美愉悦。特别是一些精彩语段,要尤其注意调动学生的感情去走进文章,去亲身体会,积极主动地去朗读。如前面提到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短短几句诗,却富有无限的艺术感染力,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形中传给了每个人。而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这些话语中,体验到诗人丰富而充满激情的情感,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恰到好处,符合诗歌意境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读出自己的情感,读出自己对生活的憧憬。
当然,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诗歌中的情感,教师除了让学生进行朗读之外,还可以通过“仿写”这个环节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在自己写作的过程中,也可以感受自己对生活的态度,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去理解文本的情感世界,去融入文本的情感世界,最终能够与文本、与诗人形成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
四、小结
综合以上所述,在认识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本文针对这一部分进行了教学方法上的探究,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除了本文谈到的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经典,广泛涉猎课外书,结合课堂上教师传授的方法,针对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摸索,相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刘华英.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如何化难为易[M].新课程中学.2009.4.
2.邓艳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M].中小学电教.2009.6.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范文3
一、主次搭配,掌控文本解读节奏
文本教材有自身节奏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须要对文本展开深度解析,理清文本内涵、重点、难点,特别是学生感知思维启动点,这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节点。教师要通过节奏调控,在重点难点上施以重锤敲打,其他方面可以简单带过,凸显文本重点难点突出地位,消除学生学习思维阻碍,对优化学生学习环境有重要帮助。课堂教学有高低起伏,其节奏感鲜明,学生学习思维自然顺利跟进,并形成高度契合,这是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对文本教学重点、难点有清晰的把握,这样才能展开科学设计。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介入作者作品学习,然后设计导语,进入文本解读学习环节,前面每一个环节用时都比较少,展开文本解读时,教师主要是设计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复述课文:课文是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两个骗子用什么手段取得皇帝的信任?皇帝派出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去参观织布,他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不敢说真话?皇帝亲自去观看,他又看到什么?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进入到课文复述阶段。教师让学生分段复述,并组织学生对复述情况展开评价活动,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大多能够圆满完成任务。
教师在文本教学时,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学生课文复述环节,而对其他环节进行简单处理,这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文本学习侧重学生课文复述,其训练目的有明确指向性,就是要通过复述训练,以提升学生理解、表达能力。至于生字词、语言、结构等内容,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可以达成目标。课堂节奏感鲜明,教学效果呈现显性化。
二、动静搭配,调动课堂积极因素
语文课堂教学中,动与静结合是最为常见的教法应用。所谓“动”,是指教师的讲解、演示,以及学生的讨论、朗读、实践操作等;而“静”是指学生的观察、思考、笔记、默读等学习行为。动静结合如何科学设计,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走势有清晰判断。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或者沉闷,都不适合学生学习,教师要时时观察课堂学生反应,当课堂气氛较低沉时,及时介入“动”因素,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当学生太过张扬时,教师不妨给出“静”设计,让学生尽快平和心态,投入正常学习之中。
《甜甜的泥土》课堂教学展开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清课文脉络,教师对文本题目展开解读,引导学生感知文本主题。在文本解读时,教师找学生朗读课文,引出小说三要素,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教师对重点段落进行范读,给出思考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课堂训练设计时,教师让学生以“母爱”为话题写习作片段,结合自己经历写母爱,展示母爱的伟大,让学生朗读习作,进行课堂评价活动。
从教师课堂教学进程中可以看出,教学设计本着动静结合的方式展开,多媒体播放歌曲、朗读、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展示、评价等,都属于“动”环节,而学生自主阅读、思考问题、习作等则属于“静”环节。“动静”间隔搭配,体现了张弛有度原则,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三、教辅搭配,激活教学多元思维
教学与辅助本来就有主次之别,何时介入教辅手段要综合考量多种教学制约因素。课堂导入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动图片、形象动画、丰富视频等材料,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立体感知机会;在文本解读时,利用实物展示、信息媒体搜寻,也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思维启动机会,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给课堂教学提供海量信息服务,对提升课堂教学厚度有重要帮助。
《小石潭记》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后展开文本解读。首先给出思考问题: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潭上景物的?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石潭图片,引导学生展开细致观察,结合文本描写,进行比对学习感知。在学生问题解答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思路配合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解答,学生大多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给出思考问题,并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这是教学的一般组织方式。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信息,给学生带来重要学习启迪。学生结合图片和文本相关描写展开问题解读,其命中率自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范文4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理念和方法需要改进之外,优化教学手段也是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将多媒体引入初中语文课堂,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极大地优化教学过程,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重要的辅助与促进作用。
一、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学导入环节常常为教师所忽视,通常用三言两语解决问题。其实这样的导入方式已经走进了一个误区。新课导入不仅要帮助学生收心进入课堂状态,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例如执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时,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营造一个与诗的意境相近的课堂氛围,配上钢琴曲,并用ppt展示几幅城市夜空灯火闪烁的图片和暗夜星空的图片。再自定义动画使诗句字幕式地出现。在一幅城市夜空与星空相互辉映的图片上,此时要求学生不用看书,只需注视画面倾听范读。这样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学生不仅在直观上加深了对课文的领悟,而且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背影》这一课时,学生难于理解父亲的四次背影,而这一内容恰恰是课文的重难点,于是我就采用动画的形式再现了四次背影出现的情形,学生看到这四段简短的动画,就基本能概括出这四次背影,学生无不为之感到兴奋。这样也改变了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重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二、可增加教学信息容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受到教材篇幅及学生自身认知基础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如果还是采取空洞讲解的方式,必然无法提升教学成效,此时,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对一些相对枯燥或是与学生学习生活距离较远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突破教学空间及时间的限制,将教学所需信息直观形象地呈现在课堂之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教《故乡》一课时,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对“我”和对生活的态度等方面有何变化及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教师投影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做,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再利用节省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的外貌,写出其变化。写完后,指名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能多方面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增加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既减轻老师的负担,又提高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皇帝的新装》一课,我通过多媒体,呈现一个肥胖男子光着身子(只穿一条裤衩)在大街上的画面,问:他是什么人?有学生就会回答:疯子,有些回答:乞丐,阅读过课文的学生就会回答:皇帝。接着,我又提出:请大家给他设计一件服装。同学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设计。有的说给他设计一套西装,让他变成一位名副其实的老板,有的说给他设计一套运动服,因为他太胖了,需要锻炼减肥;有的说他是皇帝,应给他一身龙袍。那么,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两个骗子是怎样给皇帝设计新装的呢?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可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看教师善不善于利用有利因素启发学生思维,训练思维的创造性,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教学信息容量。
三、可提升学生领悟水平
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学过程既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其能力的过程,又是对学生进行性情陶冶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生活感知实际,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出师表》一文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当时的历史环境知之甚少,胸怀报效之志的诸葛亮年龄渐长,而当时曹魏政权日益强大,恐“匡扶汉室”之夙愿难酬,愧对先主知遇之恩,因此“涕零”奋笔,出此名篇。在教学中,可以将当时三国鼎立局势图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对文章形成更深的理解。同时,可以将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北伐的片断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诸葛亮忠心报国之志的认识;可以通过播放播音员课文录音,体味抑扬顿挫的魅力,体味作者字里行间渗透的浓厚感情。
四、可培养学生互动学习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范文5
关键词:阅读;初中语文;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29-02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1.学习能力,彰显社会发展的价值。学习能力就是指懂得怎么学习、“会学习”,这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懂得学习,如能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调整学习的内容,自行安排学习时间调整学习时间等。还指特殊意义上的懂得学习,能够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变化而成就的特定的学习能力,这两方面意思是对自主学习能力做了较详细的阐释,可以看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个人终生的学习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也是学习化社会形成的决定因素。
2.以人为本,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语文教学以教材为中心展开,而教材又是由多篇课文构成的。因此,自主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贯彻,是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到位的关键。“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到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让学生深入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3.还学于生,是对学校教学的迫切要求。“还学于生”,是新课标理念下的新要求,必须把课程、课堂还给学习者。学习需要通过主体有意识地控制来完成,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反复地体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懂得学习、懂得关心、懂得研究、懂得生存,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符合社会需要、具有高竞争力和应变力的人才。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误区
1.无法全面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会因个人的喜好,能力的高低而产生差异。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因为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课堂上小组、自主探究的发言者,常常是优等生,往往忽视了中等甚至中下水平的学生的理解感悟。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时应当承认这种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更有效的采用不同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2.教师的问题预设,游离课堂中心目标,往往让学生失去了探究兴趣。笔者曾见到一位教师教学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他把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感知小人物的不幸和作者对他们同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悟:(1)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2)在你眼中,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3)菲利普夫妇可鄙吗?为什么?针对该教师课堂教学的目标,第一个问题显然游离了中心目标,与下面两个问题也找不到关联,而且于勒是否是小说的主人公这一问题也是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定论的问题,而该老师却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耗时费力的带着学生探来探去,表面上看起来很有新意,实际上学生因为得不出确切的结论,渐渐地对这个问题也失去了探究兴趣。
3.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缺乏智慧的引导。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不能把学生圈在自己的预设的范围内,应该让学生拓展思维,畅所欲言,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不断地出现思维的碰撞,时不时来个唇枪舌战,这就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因此,对于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哪怕只有一丝丝闪光,教师都要及时捕捉,并给予正确引导。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实践
1.虚中求实,从文本表达的“空白处”发掘深意。在阅读文本尤其是文学作品时,为了体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文本往往只提供一个多层次的基本的结构框架,其中有许多空白需要读者加以具体化才能获得作品的意义。这些空白正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时值得挖掘之处。像有些记叙文,文中人物的语言常常因为某种原因欲言又止、或者因为生命垂危无法不下去而出现不完整的情况,探究问题的过程,就可以联想特定环境下人物的语言、神态或心理活动等。在自主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浮想联翩,在与文本的交流中,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通过移情体验,以自己的解读唤醒文本中的生命,在复活的意象中使文本呈现新的韵味。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和发展,语文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也就越来越受到关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要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主张情境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和有趣。
所谓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典型情境,把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成才的起点。教师巧妙地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爱学”。
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应怎样创设教学情境,让情境教学法充分发挥其效力呢?
一、运用图片,生活启情
很多时候人的视觉往往比其他感觉来得更快也更准确一些。因此在上课前,教师如果能充分地准备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并能在上课时将其展示出来,以此巧妙的导入新课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各种情境,那么一堂好课的基础就在此奠定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也是影响一堂课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活化的图片导入往往比其他导入(直接导入、问题导入、故事导入等)更能触动学生的情感,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更为有效。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张父亲爬过栏杆去买橘子时的画(最好是自己画的),让学生看看那个有点肥胖的身躯爬过月台上的栏杆的场景,感受一下作者所感受到的如山般的父爱。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在农村也一样,相对来说他们和母亲的感情比较深,在那种严父慈母型的家庭里更是如此,很多学生都没有认真地、好好地去感受过父爱。在看到这幅画的时候,他们的心灵肯定也会为之一颤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地再讲一个父亲疼爱自己的小故事,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尽力挖掘父亲在生活学习中对自己点点滴滴的好,使学生明白父亲对自己的爱是深沉的,从而以此导入课文,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和领会。
二、结合音乐,以境引情
音乐既不分地域,也不分等级,音乐是微妙的,却也是非常强烈的,它能够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也往往最能触动人的心弦。很多时候,音乐比任何其他形式的语言都来得有力,它以其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各种各样的音乐形象,把欣赏者带到特有的情境中。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音乐不失为一剂良方,教材中那些优美的散文、诗词等配上各自适合的音乐,不仅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也能够让他们更容易地牢记所学内容。而在播放音乐的同时再配以相应的图片、动画等,就更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了。
例如,笔者在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课时,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学生边听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那情那景,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各自心中的感受。接着,笔者又展示了一些有关明月的图片,让学生在感叹明月之美的同时也感受一下苏轼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和月圆人离、只能“千里共婵娟”的无法言语的伤感。这样不仅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并加深了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通过用音乐创设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有的歌曲,教师自己或者学生弹奏、哼唱等即兴演奏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所选取的乐曲要在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都要和所学内容相对应、协调。特别是在教授古典诗歌词曲时,借助音乐再现教学情境是最能触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词曲的幽深意境和丰富内涵的了。
三、学生表演,想象悟情
初中生年龄相对较小,心智还不成熟,童心未泯,好奇心也较重,所以创设各式的表演情境应该是最能调动初中学生的学习细胞的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都是适合表演的素材。由学生参与改编,自己扮演角色将故事情景再现出来,会使他们对课文中的角色产生亲切感,加深对角色的认知和对文章的理解,自然也就加深了内心体验。在表演中,学生的动作、表情和语言把品味静的文字语言转化为体验动的肢体语言,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比如在《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中就有很多非常适合表演的素材,像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动作、皇帝换装的情景以及皇帝巡视的情景等都可以用来进行表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请几位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到讲台前现场给全班同学表演,这样就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进入了情境的角色中,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所学内容的掌握。
又如在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和鲁迅的《孔乙已》这两篇小说的也可以找到很好的表演素材。在《范进中举》中,教师可让学生做出范进中举时的怕、笑等动作,同时结合语言语气,将范进所言所语表演出来,这样就可以把范进中举后的情态尽情地表现出来了。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很快地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有了较深的认识。通过这样的表演教学,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把课本里的情景真实再现出来,变得可见可感;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啊。
四、注重范读,语言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