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范文1

一、以多媒体开启学生的情感河流

情感是语文学习时的一种内心的体验,是学习语文的助力剂。倘若没有了情感,语文的课堂学习就将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一开始时,教师就应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环节,顺利开启语文课的学习。

例如,在新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如果单让学生从“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几个词语中去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就会显得空洞,缺乏说服力。仅靠教师的言语讲授肯定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但是,如果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通过视频、音乐、画面将西沙群岛海边的风光、海底的各式生物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便会群情激昂、兴致高涨,与教师共同了解西沙群岛,感悟西沙群岛。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声、形、动、画等各种手段巧妙开启学生的情感河流,就能带动学生与自身一起去感受语文学习带来的美的享受。

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最大优势莫过于能以声、形、动、画等多种形式,将教师语言不能讲清、肢体无法描述的课文内容,直接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化抽象为形象。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课文《变色龙》一课时,受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经验限制,他们无法从课本上直接感受和认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变化及其原因。若教师直接给学生讲述显然起不到什么效果且不形象。此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事先搜索一些动物界的“变色龙”的事例,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了解什么是变色龙。通过对动物的“变色龙”的学习迁移到对社会生活中的“变色龙”的学习。这样,有了直接地形象感知和有效地学习迁移做基础,学生理解起来就不难,教学难点也就得到了突破。

三、借助多媒体,发展多元思维

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还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若能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以图片、视频、画面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这些直观化的教学情境,冲击并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展他们多元思维的能力。这样,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陶罐铁罐》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将陶罐和铁罐的争吵以拟人的形式表现出来,展现在语文教学的课堂。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由于动画的形式备受学生的喜爱,所以,提出问题后学生积极思考、多元思维,从各自的角度谈了对陶罐和铁罐争吵的认识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更为可贵的是,学生还想到了诸如瓶子与瓶盖、铅笔与钢笔进行争吵的拟人例子,这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给了学生一个自由、民主的想象空间,活跃了思维,发展了多元思维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需求,发展学生的能力,将多媒体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延伸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外知识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教师开拓教学资源提供了依据,也指明了方向。语文的学习其实就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是阅读不断拓展的过程。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教学经验,阅读量大的学生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往往较好,学习语文的效果更好。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借助多媒体课堂教学大容量的优势,积极拓宽课堂教学信息含量,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例如,在互联网上查询一些课文的背景材料,在教学开始前呈现给学生;将一些课外阅读资料做成课件,在课堂上供学生阅读;搜集一些课文的作者资料,增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等。“不集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多媒体于语文教学而言,就像是小溪、小河,有了天长日久的积累,语文学习的效果方能见长。

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能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实现有效的教与学。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还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实践、反思、总结,促进自己的教学成长。

参考文献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心理健康 探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8-0131-02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素质、人格等心理健康教育。而学生正是从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借助语言的魅力,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需注重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教育,进而渗透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健全人格的发展,品性的塑造。因此,本文将分析该如何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希望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提供一点帮助。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课堂趣味性

学任何东西都需要以兴趣为前提,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那么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塑造人格素质,培养心理健康,教师就必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只有将学生的兴趣提高并发掘,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锻炼个人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小学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将课堂多元化,营造有趣、开放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的有趣性,让学生在兴趣主导下,学习语文知识,陶冶情操,感受心理健康教育。

二、寻找渗透点,以小见大

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语文知识来讲授哲理,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人格魅力和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就要注重寻找渗透点,以小见大,让学生通过小的故事来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之后教师就应该通过这些哲理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落花生》时可以提醒学生不能以貌取人,要重视内涵;讲授《最后一课》时,提醒学生要培养爱国、坚强的品质。教师通过这种以小见大的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

三、开展活动,渗透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不应该只在,课堂的学习中还应该体现在日常教育中去,所以就教师应该根据学习的热萆杓埔恍腥さ幕疃,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比如教师可以开展课本剧表演的活动,让学生再现故事内容。像在学习课文《陶罐与铁罐》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陶罐与铁罐的角色,再现童话故事,让学生在设计的活动中理解陶罐谦虚的品质与铁罐的骄傲自满,进而理解做人要谦虚低调,不能骄傲自大的哲理。这样教师记在活动中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可谓是一举数得。

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的内容是灵活多样、不断改变的,在教学时就要注重这个特点,营造自主探究学习、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心理素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提高课堂效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该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可以以此为例。在阅读课《自己去吧》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小鸭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学会游泳的?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遇事要相信自己,勇于尝试,不要依赖他人的人生态度。

五、寻找语文活动课和作文课中的关键因素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语文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作文课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独立思考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寻找语文活动课以及作文课中的心健因素。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演讲、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信、积极的心理素质,多选取一些典型的作文题目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就比如可以选择《假如我是……》《难忘的一件事》等作文题目,让学生在写作时畅想自己的未来,思考身边的事和物,明确善恶观、是非观。同样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学生的作文了解学生的心理,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袁丽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紧随阅读教学边读边写学用结合激发写作兴趣

1、前言

单靠每单元一次的作文训练,是不可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的。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而且形式多样,丰富了学生的作文色彩。

2、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小学生的作文兴趣来源于“有材料可写”,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让孩子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不但能满足了儿童好表现的需要,还能激发孩子习作的积极性。

3、丰富练笔的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

3.1典型句式的迁移练笔。

三年级教材中的一些文章,语言非常优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感受语言的魄力。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把句子写形象、写生动的一些基本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如《秋天的雨》这篇课文的活泼生动的语言,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秋景图。本文的好词佳句很多。课堂上,我让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让他们模仿这些句子的写法,自己也来把某种事物写生动。比如有同学这样写:“黄黄的叶子像美丽的小蝴蝶,飞呀飞呀,飞到了大地妈妈的怀抱里。”也有学生写道:“落叶象一个个淘气的娃娃,跑啊跑啊,投入了大地妈妈的怀抱。”“花园里的花儿你争我夺,纷纷开放了,生怕人家说它不漂亮。”“那些小鸡们争吵着,打闹着,没完没了。”多么充满活力的句子啊!

《花钟》这一课的第一自然段写得真美,作者依据各种鲜花的形状与它们开花的时间,让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让蔷薇对我们绽开了笑脸,这样写,可真奇妙,却又这么形象。教学中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几种花开放的时间,然后让同学们也来仿照这一段写写这些花朵吧。学生写得也很美妙:黎明三点,蛇床花在夜深人静时悄然开放;清晨六点,龙葵花露出笑脸迎接曙光;上午十时,精神百倍的半岛连接受阳光的考验;下午五时,紫茉莉把芳香送给了人们,消除人们的疲劳;月亮升上了天空,晚香玉又飘来阵阵香气……

3.2典型构段方式的迁移练笔。

有些语段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很明确,如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等。在教学中,不必要向学生大量讲解句群关系,但引导学生感悟模仿必不可少。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描写鱼类的段落。作者围绕着“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美丽极了。”这句话,具体地写了许多鱼的不同形状、颜色、动态,最后总结“各种各样的鱼多的数不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如:丁铃铃……清脆悦耳的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开始了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同学们活动的真有趣啊!这段话描写了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场面,请同学们先读一读,再根据提示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把课间十分钟活动的场面写具体。

再如围绕“节日的礼花多么美丽啊!”为中心句,具体从礼花的颜色、形状、变化等方面来描写礼花的绚丽多姿。还可以围绕“春天来了,公园里的花儿真漂亮。”这句话来写。

3.3典型写作方法的迁移练笔。

有些文章在描法上很有特色,值得去学习。如《陶罐与铁罐》这篇童话故事,作者对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神情,动作作了精心的刻画,把两只罐子的性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所以,引导学生通过神态、心理、语言的描写来表达人物的特点,成了本课的读写结合点。可以设计一个故事的场景让学生去描写。如:两只鸡为了争夺一条虫子,吵起来了。请你想象它们生气的样子,想象它们又会说些什么?把这种情景写下来。有了课堂上的感悟、积累,学生会有意识、有根据地想象出两只公鸡争斗时互不相让、你争我夺的情景。也可以引导学生仿写,如《电冰箱和洗衣机》《铅笔和钢笔》……

文章的写作顺序,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显得难了点,但可以选出一些顺序明了的文章,让学生仿照这样的顺序写。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作者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具体描绘了小兴安岭的美。同样,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写《美丽的校园》、《美丽的胜溪湖公园》等类似的练习,这样能让学生建立起“序”的概念,练习言之有序,为以后的布局谋篇打下基础。

3.4立足文本价值取向迁移练笔

有许多文章,重在教导学生从中学会为人处事,以此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学完这类课文后,谈谈自己的感想成了学生与同伴、与文本、与老师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老师要鼓励学生有感而发,把这些想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掌声》、《给予树》分别写了人们对残疾人、对孤儿的一份浓浓的关爱。课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假如英子给你写了这一封信,你想对她说什么?假如你是那位收到洋娃娃的女孩,你会对金吉娅说些什么?这两道题,可以让学生以书信的格式来写写自己心中的感想。有位女同学写道:“亲爱的小姐姐,我是那个收到礼物的小姑娘,我很喜欢这个洋娃娃。她真漂亮,我u着她,她的眼睛就会一眨一眨的,嘴边还带着笑呢!这个圣诞节我过得非常开心,我不仅如愿以偿收到了洋娃娃,还收到了一颗善良、仁爱的心。谢谢你给我带来了快乐!”孩子们的回信中,运用了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句式,透出了他们纯真的爱心,在真情诉说中,培养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4、成果及反思

经过一学期的研究与摸索,我发现学生写作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名篇名段学生的自主学习练笔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对不同文体的课文练笔点的规律性的探求等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摸索、研究。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将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肖川《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提问艺术 质疑习惯 启发教学

精彩的导语能扣动学生的心统,激发学生的思维,它能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导入的类型有很多。有猜谜语,讲故事,听歌曲等等,根据不同的课堂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使课堂的导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质疑:《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

目前,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如何精巧设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成为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的欢乐和享受,是每个语文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努力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今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而合作、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正在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提的问题有启发性,那么学生就乐于思考,乐于回答,对其学习新的知识就会产生一种促进作用,课堂上也就不至于"死水一潭";反之,如果教师提的问题空洞生瘪,或是哗众取宠,让学生作简单的"问答游戏",表面上看起来课堂上举手的人很多,搞得轰轰烈烈,其实是简单化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一味的去文字上找答案,根本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智力。

提问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正确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学生不会质疑怎么办?我在实习中体会到:首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提问,毫无顾忌地提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不管对与错,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其次,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抓住关键问题提问,不能"浅问辄止",而应该刨根究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再次,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该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会提问,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习惯。

对待学生的质疑,只要是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能回答的,还是不能回答的,都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自己释疑。根据学生问题的不同类型,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

一、在反复朗读中释疑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学生提出的似是而非、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后,从课文中寻找依据、讨论辨析和自行求解。比如: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科利亚怎么会找不到木匣呢? 木匣是被敌人抢走了吗?"的疑问,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则可以让学生自己认真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以后,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特别是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思想,让学生读出语气、从中体会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词句讲科利亚找木匣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最终怎样找到木匣的过程。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我释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在同类比较中释疑

有些问题不能孤立、片面地理解,必须借鉴相类似的阅读材料,在相互印证、补充中求得全面的理解。比如在教学积累?运用5的时候,引导学生学习怎么样才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回顾刚学完的《长城砖》,学习那篇文章怎么分析主要内容,然后再让学生仔细阅读如《捞铁牛》、《陶罐和铁罐》、《科利亚的木匣》等几篇文章,经过认真研读再加上原来学习课文时学会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如下结论:先通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得出各部分结论——最后串连起来成为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 转贴于

三、在启发引导中释疑

有些问题,涉及到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词句理解,如果我们能启发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释疑,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如教学《小狮子艾尔沙》这一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说小狮子艾尔沙回来了,我又高兴又难过?"然后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经验来释疑。联系课文,小狮子回来了,好朋友又可以在一起了,"我"当然高兴;但又为小狮子艾尔沙不能适应自然环境——"我"所以又感到难过。这样,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释疑,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路。

四、借鉴资料释疑

对于那些涉及面广的问题,光靠语文教材是不够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来自行解决,教师从中作一些方向性的引导。比如引导学生可以采取哪些途径,查阅哪类书籍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教学《朱鹮飞回来了》,学生质疑:"为什么朱鹮会这么少呢?""朱鹮消亡和环境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种种由于人类不重视自然保护,破坏生态平衡从而导致许多生物灭亡、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材料。使学生不仅通过收集资料解答了这一问题,而且提高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让课堂充满问题和情趣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范文5

现代媒体虽然已经非常发达,但文献仍然是知识的主要载体,阅读也仍然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方式。

对学生来说,阅读的重要性更为明显。阅读是学生学习功课、接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而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课内阅读为我们大家所熟知,那么课外阅读呢?原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书也不读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浅,而且必然把全部负担转嫁到家庭作业上去,而由于家庭负担过重,他们就势必失去了课外阅读时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搞好课外阅读是开发学生智力、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 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为了确保学生完成这一课外阅读量,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加强课外阅读的管理和指导。

现阶段,创书香校园,创书香班级正在各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真正的效果如何呢?学生是否热爱阅读?学生的阅读量是否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提高?为了找出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加强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特进行了此次调查活动。

二、调查对象、方法及内容。

(一)调查对象:

小学三年级171名学生。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谈话法。利用晨会,发放问卷调查,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填写。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180份,回收率100%。利用课间,与学生进行谈话,了解情况。

(三)调查内容:

根据低段孩子的年龄特点,自编相应的题目进行问卷调查。如:你喜欢读课外书吗?你喜欢读什么样的课外书?你经常读课外书吗?你每天读多少时间的课外书?你父母赞同你买课外书吗?双休日你去图书馆看书吗?你不能去图书馆看书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三、调查结果及结果分析。

(一)调查结果。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自创书香班级以来,同学们已基本养成了读课外书的好习惯。但也不得不看到,学生还并没有真正与课外书交上朋友。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不浓,许多小学生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进行课外阅读的。经调查发现他们情愿在课余时间做游戏,看动画片。部分家长并不同意给孩子买课外书。更没时间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还有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较小: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籍。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一部分学生只喜欢看漫画类的书籍。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

四、调查反思。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自创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以来,虽然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已有所好转,但离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点燃兴趣火花,激发阅读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具体做法如下:

1、故事激趣法。小学生非常爱看电视,听故事。可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还可以让学生上台讲故事。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学生会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2、活动体验法。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如《写家乡的一处景物》,课前让学生大量阅读写景散文,摘录好词好句,来帮助学生减轻作文的压力,以课外促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3、吸引注意法。根据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生活空间内尽可能地提供有较大选择余地的阅读材料。并把这些阅读材料放到学生容易看到的地方,便于学生随时阅读。例如让每个同学上学时都要带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课间还要把书放在课桌上。当学生看到这些书的时候,注意力会很自然地被吸引过来,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进入阅读状态。

(二)指导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只有导之以法,学生阅读起来才能如鱼得水,顺风行船。根据小学低段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可以做到如下几点:

1、读一读。孩子的好奇心十分强,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借阅最感兴趣的、最想知道答案的图书让学生读一读。这样,学生在无半点重负的潜意识中,不知不觉得爱上了课外书籍。课间十分钟、课外活动时,细心的老师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课外书。

2、划一划 。 在爱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简单的符号划出自认为优美的词句,欣赏、诵读、学生乐而为之,效果不错。

3、查一查。 怎么知道学生所划词句是否美呢?可以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法来检查,教师加以评判后,让全班同学互相交换书本,读别人已划出的妙词佳句。这样做,学生鉴别优美词句的能力就会很快提高。

4、摘一摘。 字词句的积累非常重要。我们可要求学生每天摘抄一两个最感兴趣的词句,做到边抄边读。这样即使学生逐步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又能渗透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5、评一评。 对于小孩子来说,表扬,奖励是最好的办法。 我们可在 学习园地中开辟好词佳句栏,每周贴换一次学生从课外读物中搜集到的精美词句,并对他们的积累给予评价。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语言成果的舞台,其阅读兴趣、阅读水平都会逐步提高。

6、讲一讲。 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口头表达能力的增强,可专门进行讲故事比赛、演讲会等。比赛时,可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先讲已读过的故事,再根据所提供的图画让他们编故事,还可以戴着头饰分角色自编自演故事等。这种形式,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拓展阅读量,积累知识。

1.推荐书籍,引导课外阅读。课内外结合,向学生推荐书籍。如学习了课文《陶罐和铁罐》,老师可告诉学生这篇课文是根据《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改编的,里面还有很多精彩、有趣的故事;学习了《丑小鸭》,我们便可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选》这样课内外结合,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对读书乐在其中。

2.建立图书角,借阅书籍。要求每一个学生至少贡献出2本自己喜爱的图书,并给每本图书编号,打印好目录,放在图书架上。制定借阅制度,自己制作图书借阅证,每周评选出借阅图书最多的小读者。当然图书的内容都要教师好好把关,既要健康又要文学性强。 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他们到学校图书馆借书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