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勤昨夜三更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殷勤昨夜三更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殷勤昨夜三更雨范文1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上阕写景,作者可谓是个大画家,短短几句就画出了多种景物。你认为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下阕写人,你从中看到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阮郎归

曾 觌

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清昼长。碧波新涨小池塘,双双蹴水忙。

萍散漫,絮飘r,轻盈体态狂。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全词处处说燕,却始终不着一个燕字,正如邹祗谟在《远志斋词衷》所说:“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联系全词分析其咏物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

张 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烘托了什么节日气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两句作者是如何写出月色清明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稻∶坊ㄎ藓靡猓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作者生活的脉搏。作者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诗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殷勤昨夜三更雨范文2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忘记了自己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并爱上辛弃疾的了,忘记了小学学他的第一首词是什么,忘记了他出生于哪个朝代,甚至忘记了他字甚号谁……总之,唯一记下来的就只有他的名字:辛弃疾。

我想我爱的应该是他的名字吧,毕竟当时年幼的自己哪知道什么关于词的东西呢?不错,我是爱他的名字的。“辛”,辛劳,辛苦……当他为了抗金,为了收复失地,彻夜写下成堆的奏折,尽心尽力地训练那些忠心耿耿的士兵。谁能说他不是为国而“辛”,为国而“劳”!“弃”,舍弃,放弃……为了他心中的理想,他放弃了太多。他所做的不是随声附和,不是人云亦云,因此留给他的就只有被贬的命运,为权臣所厌恶。“疾”,我一直觉得“疾”是一个无比坚定而又洒脱的字。“疾风”,刚烈而倔强;“疾驰”,洒脱而坚定。他何尝不是如此。当然,我更爱的是他的词,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超脱,又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豪情,有“无人会登临意”的无奈,也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家园之情。

辛弃疾,我在湖上驾着一叶扁舟眺望着你在楼上低吟的身影,我在大漠中的骆驼上遥望你骑着骏马绝尘而去。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阴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江 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如果说辛弃疾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英雄,那么苏轼无疑是一个我想与之畅淡的人。我太喜欢他的性格。那个“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世外之人;那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洒脱之士;那个“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重情重义的男人。如果我在当时的北宋,我一定会不辞辛苦地找到他,与他在月下或舟中喝上两杯,聊聊天下一切事。哪怕仅仅只是喝两杯浊酒,聊几句闲话我也愿意。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有着“寂寞沙洲”、“小池塘”、“山青”、“横云”、“满月”、“雕弓”、“转斜阳”……

滕王阁序

王 勃

呜呼,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串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阶,空怀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我不够了解王勃,但异常喜欢这段话。虽然我是不太主张偏激的,但我还是喜欢这段话。每当读到这段话时,我总是可以想象在滕王阁上一个失意的少年才子与一群年长的权贵在一起饮酒、赏景的场景。才子只想纪念一下这次聚会,一提笔,便写下了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初中学这篇文章时,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觉,只是觉得背起来很容易,然而现在再读却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殷勤昨夜三更雨范文3

有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下面将古典诗词中常见典故和意象整理如下:

1.柳树以折柳表惜别。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2.蝉以蝉寓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3.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也作冰心,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5.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6.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7.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8.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9.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10.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11.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12.鸿雁 《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13.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4.青鸟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15.问鼎《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16.逐鹿《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17.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8.献芹《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19.精卫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20.击楫中流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21.洗耳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22.烂柯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3.青眼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24.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雅。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

25.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26.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或《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菰菜羹:菰菜、莼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例如,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27.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双鲤鱼)思人。

28.庄周梦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29.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怀》(之五):“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30.碧血/化碧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语出《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朱敦儒《木兰花慢》:“化碧海西头,剑履问谁收。”

上一篇湖边钓鱼

下一篇事迹材料网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