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返乡创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民工返乡创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民工返乡创业

农民工返乡创业范文1

政府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政府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支持政策主要还是停留在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阶段,并没有做出对农民工创业的后续支持政策。这就导致农民工返乡创业后,新企业建立起来,但无法长期进行生产。

创业资金缺乏,资本集中度低:缺乏创业资金是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调查发现,在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中,有90%以上的人认为创业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资金。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资金来源主要有3个部分院家庭储蓄资金尧亲戚朋友借的资金及少量的银行借贷资金。农民工无法向金融机构获得大额贷款,也无法通过股票发行的方式向社会集资。因此,资金的缺乏导致创办企业的资本集中度低,无法进行高资本运作,企业预算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目标。

企业规模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调查发现,目前黑龙江省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多以小作坊的形式进行。一是绝大多数企业都是由单个家庭创办,企业规模小,厂房占地面积小,机器设备落后,工人人数少,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有17%的新企业完全是家庭式作坊,并不对外招工,工人全部由家庭成员组成,生产不稳定。二是新企业分布不集中,散落在城乡各处。此种分散建厂的创业方式,无法在各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原料尧产成品与信息的交流,上下游企业之间不能实现联动生产。

劳动者素质较低:在由农民工创办的企业中,劳动者整体素质较低。一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自身接受的教育水平较低,87%的经营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为初中或以下,所掌握的知识量较少,这必然导致管理者的思想意识程度和科技文化水平较低。二是工人结构单一。一方面,工人性别单一。在新成立的米酒生产企业中,所有员工全部为男性,而在手工艺品加工制造企业中所有员工全部为女性。另一方面,工人受教育程度单一。调查发现,只有2%的农民工建立企业中有大学生工作,9%的企业中有高中生工作,其他89%的企业中员工的受教育程度仅限于初中及以下。三是工人的身体素质较低。由于企业员工大多数是农民,他们的生活水平和营养状况都较低,而且很少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工人的整体身体素质较差。在调查中发现,有40%左右的工人患有长期慢性疾病[4]。

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内容

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内容是对政策进行研究的最核心的部分,内容的质量从根本上决定了政策实施的效果。如果能有高质量的农民工返乡创业,那么就会出现农民工创业市场的繁荣曰相反,如果政策内容质量较差,必定不会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因此,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转变对农民工创业的传统观念:一是从观念上改变对农民工创业的观念。彻底改变以往认为农民工无知识尧无学问尧无技术的想法,从思想上认识到农民工创业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二是舆论上不能有偏见或歧视。通过政府文件尧公报尧新闻媒体等在舆论上宣传和支持农民工创业,宣传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个人,对农民工创业的杰出人物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观念上的改变是促进农民工创业的必要准备。

对创业资金来源进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最大的瓶颈就是创业资金的匮乏。有了一定的资金才能建设厂房,进行投资,购买原材料,雇用劳动力。因此,在促进农民工创业上,必须降低农民工创业贷款的门槛,减少农民工创业贷款的手续尧步骤等。从中央到地方上,应降低农民工创业的贷款利率,对农民工贷款实行低息贷款,对信誉良好的创业农民工实行无息贷款政策,利率降低后能够减轻农民工的贷款成本曰延长创业农民工的还款期限,在普通贷款期限上延长1倍的时间或设定1个还款期限,在该期限内,由创业农民工自由选择还款日期曰降低对创业农民工贷款的准入门槛,适当放宽对贷款的财产抵押政策或者对创业农民工由乡镇或县级政府进行抵押担保,由原来的财产抵押转换为新型的政府信用抵押,对创业农民工进行贷款服务曰减少创业农民工贷款的办理手续和时间,对办理贷款的农民工进行核实后,规定1周内必须保证农民工能够取得全部贷款金额。

调整农村土地政策,支持农民工在农村土地建设产房: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归村民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农民不得在土地上建筑房屋等。为了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黑龙江省应当从土地政策上进行较大的调整,在土地集体所有的政策下,对创业农民工的厂房建设进行支持。一方面,可以由当地政府出面,建立农民工创业园区,统一规划农民工创业建设用地。所用土地先由政府出资购买,然后平价或者低价卖给创业的农民工,解决厂房建设问题曰另一方面,只要核实农民工的创业方案,也可以允许农民工按照市场价格对农村土地进行购买,由政府担保和监督。如果农民工购买土地后不是用于创业,政府有权收回土地,并对该部分农民工进行处罚。

对农民工创业进行财政政策支持:促进农民工创业的一项有效措施就是对创业农民工进行财政政策支持,减轻他们的财政负担,降低创业成本,增加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心。一是可以对已经到政府相关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工创办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降低这些企业的营业税尧公司所得税等曰二是对农民工创办企业进行财政补贴。一方面,可以按照公司经营项目尧公司利润或者公司创造就业岗位进行补贴曰另一方面,对农民工创办企业的道路交通运输费用尧水电费用等进行减免或补贴。通过对农民工创业的财政补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

建立覆盖城乡一体化的农民工创业信息平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也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于这种公共品应由政府出资提供。政府应当建立覆盖城乡一体化的农民工创业平台,聘请专门人才对信息平台进行维护,让农民工创业的模式和经验野走出去冶,把关心农民工创业的资金尧信息等野引进来冶。一是政府应当设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咨询办公室,从行政上确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治地位,把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服务工作纳入到正常工作中曰二是聘请专业人才建立农民工创业网站,并对网站进行维护。在网站上创业政策尧创业项目尧创业个人先进事迹和成功案例等,并在网络上开通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的预审通道,以帮助农民工及时了解创业信息和创业后的资金贷款申请办法[5]。

农民工返乡创业范文2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5-0020-02

一、农民进城弊大于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被冠以了一个极富中国本土色彩的名称――“农民工”。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农民工作为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代表,为中国经济的腾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微薄的收入和低下的社会地位又使农民工成为数量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成为社会贫富分化中贫困的一极。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所作出的巨大付出。

农民进城,有利有弊,弊大于利。农民进城在一定时期内满足了城市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需要,部分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农民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人口增加,促进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主要靠农民进城这种方式来消化吸收农村劳动力,是行不通的。农民进城,只是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一种权宜之计,有作用,但作用有限。首先,农民工涌入城市,使现有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的人口数量激增,使城市原本就薄弱的基础设施更加不堪重负,增加了城市住房、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压力。对于城市来说,中国的这种以城市吸收农村过剩人口的城市化方式是不健康的,城市的发展是畸形的。同时,中国长期以来的二元社会体制又使农民工在城市得不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面临严酷的人文生存环境。其次,大量精壮劳力离开土地,在田间耕作的仅剩老弱妇孺,使以农为本的中国失去了农业发展的生力军,农业发展前景堪忧。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农民工普遍收入较低,因而也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农村现代化建设就更无从谈起。最后,农民进城带来了农民工子女教育和老人养老等诸多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缺乏应有的人伦关爱,无法享受人间亲情,这都不利于社会和谐,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返乡创业农民工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领头羊

经过艰辛的努力,有部分农民工经过打工积累了技术、经验和社会资本,回到了家乡去创业。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民工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结果,反映出农民工群体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历史趋势。据有关权威部门的调查和统计,目前,全国大约有1.3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截至2007年底,全国大约有近500万农民工利用在外地学到的管理和技术、积累的经验和资金,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创办工商企业。据有关部门测算,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总数约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20%,占全部外出打工农民总数的3%~4%[1]。这些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将作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引导力量。

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我们到底应该持什么态度,是支持,是反对,还是不闻不问,顺其自然,这取决于我们对于农村发展道路的认识。只有对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有一个清楚明确的分析判断,才能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持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因此,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应该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农村的发展道路到底应该怎样走。

目前,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城乡二元体制(结构)。这种体制人为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农村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城市,由此也成为农民工进城的原因之一,并且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产生源于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开放以前,国家用计划经济的手段,依靠行政力量造就了一个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改革开放以后,尽管我们对这种制度进行了改革,但是并没有彻底改变农民―农村―农业这样的结构模式。一方面,工业的过度扩张,导致了非农产业在大量抽取农业、农村资源的同时,排斥大量劳动力进入,造成农民占有的资源和财富的数量下降;另一方面,受结构转换的影响,财富过度向城市集中,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这种结果强化了对农民的歧视,强化了农民的弱势地位。

因此,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消除二元结构,缩小工农差别,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问题在于,在实现上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上,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需要我们加以理清。

毫无疑问,实现上述目标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在农村实现现代化。实现农村现代化,一定是立足于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农村;而不是维持、萎缩甚至放弃农村,涌入城市,掠取农村资源,以农村的相对更加卑微为代价来换取城市的畸形繁荣。这首先需要我们在思想上端正认识态度。其一便是彻底消除对农村的歧视。要相信农村,相信农民有能力把农村的建设搞好。要充分认识到,农村的落后固然有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的自身原因,更是由于多年的不断强化的城乡二元体制掠取了大量的农村资源而使然。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工农剪刀差使农村为共和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数以千亿计的财富,使中国由最初的一穷二白变为现在的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农村为城市、农业为工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我们现在还有什么理由来歧视农村的落后,来怀疑农民的能力呢?其二,我们要树立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思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中国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社会财富,已经有能力回报农村,已经到了该农村发展的时候了。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实现工农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整体意义上的现代化。其三,我们应尽力保持农村资源在农村的相对稳定性,这是建设农村的根本。我们要通过各种措施确保工农剪刀差不再扩大并逐渐缩小,确保逐渐停止对农村资源的掠取。现在有一种倾向,农村的“好男儿应志在四方”。社会舆论也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有些地方甚至采取措施鼓励农民工进城。本来劳动力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资源,不论其如何流动,只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就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片面地、过度地鼓励农民工进城,甚至以此作为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问题的唯一的或主要的手段,就是问题了。可以说,一味地鼓励农民工进城,客观上造成了城市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廉价掠夺,使农村失去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这绝非可取之策。

解决三农问题,在农村建设现代化,从根本上应立足于农村,依靠农村自身的力量。返乡农民工由于经过打工积累了技术、经验和社会资本,所以在农村就成为相对强势的力量,也就有能力作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领头羊,引领广大农民走向现代化道路。农民工返乡创业所从事的项目,除了一部分是农业项目外,大部分已经延伸到工业、服务业等产业,这就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为农村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从而最终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可能。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需要先行明确的几个问题

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几个问题,需要先行明确。

首先是创业项目的界定。这主要是指农业是否应列入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项目范畴。有人认为,农业是农民工的本业,不存在创业的问题,其实不然。中国的农业还很落后,需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些都需要农民工以创业的形式来加以开拓发展。例如,农民工通过资本或技术的投入,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精耕细作农业,发展适合当地特点的机械化农业,建立农村生产合作组织,这都应该属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范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这才应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

其次是政府的扶持和投入问题。近年来,政府对于农村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现代化存在着实现途径上的模糊认识,这些扶持政策和投入的资金就显得缺乏目的性。加之农村点多面大,政府有限的支持就成为杯水车薪。因而从实际结果来看,政府的扶持效果并非尽如人意。今后,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明确扶持对象。对于农民工来说,返乡创业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面临着许多具体的困难,需要政府给予支持和帮助。因此,在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问题上,政府应有所作为。

最后是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宣传引导问题。当前,无论是国家的宣传口径还是社会舆论,都主张农民应当进城务工。经过以上分析,应该认识到,这种宣传过于片面。我们不仅要鼓励农民进城,更要鼓励农民返乡创业,鼓励农民在家乡的土地上大有作为。这样就能极大地增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心,增强社会舆论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支持力度,使农民工返乡创业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这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于农村自身建设,都是大有裨益的。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农村迈向现代化的星星之火。如果能够引起重视,多加研究,细心呵护,就能使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最终实现农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李含琳. 中国西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和对策[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6):3-6.

农民工返乡创业范文3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引导机制;保障;支持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9—4443—03

农民工返乡创业已经成为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农民工自身的知识储备、资金储备和市场把握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得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风险比较大,很多农民工返乡创业失败。这就需要政府能够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相关的政策保障,以引导农民工在返乡创业过程中能够拥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和平等竞争的平台。因此,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府引导机制,对于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功率、协调城乡发展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课题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调研于2010年3~5月分别在江苏省淮安市、南通市、盐城市等地开展,共发放调查样本500份,回收有效调查样本450份,文中主要分析资料均来自于本课题组的调研结果。

1 农民工返乡创业概述

在制定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府引导机制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因以及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为制定政府引导机制提供借鉴。

1.1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

金融危机加速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进程,国家针对农村所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创业环境。近年来,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并且出台了许多“强农、惠农”措施,使农村的创业环境更加稳定和优化,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与此同时,许多地方还通过税费的减免、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免费培训等扶持政策,优化创业服务体系,切实改善创业环境,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1.2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特点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融资存在很大困难。农民工返乡创业融资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银行贷款,其融资渠道略显单一。并且就银行贷款而言,其手续复杂、周期长、成本高。由于农民工缺少足够的担保和抵押,使得其在银行贷款方面面临很大的困难。农民工返乡创业中自身的素质也面临很大的挑战。从农民工总体情况而言,其在受教育程度、自身修养等方面仍与城市创业者有很大的差距。并且由于农民工长期受生产力低下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他们所形成的小农经济思想并不能轻易得到解脱。这就使得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会由于自身素质的不足影响创业的成功率。农民工返乡创业所面临的创业环境存在很大的不足。从政策扶持方面来看,现有的创业扶持政策制定相对滞后。虽然一些地区制定了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但尚不能完全落实到位。与此同时,从政府的行政服务来看,地方行政部门现有的为农民工创业的服务意识、工作效能仍需增强[1]。

2 农民工返乡创业政府引导机制的内涵及其构建

2.1 政府引导机制的内涵

2.1.1 引导方面 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过程中,由于农民工自身素质的限制以及信息获得的不完备性,使得其在确定创业、选择投资项目等方面显得捉襟见肘。因此,政府部门应当通过构建引导机制,采取宣传、政策引导等方式,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提高其创业的成功率。

2.1.2 制度保障 虽然农民工在返乡创业过程中具备了一定的资金、技术、经验等资源,然而相对于创业所需要的大量条件而言,农民工自身所具备的资源还是显得不足,尤其是在政策及资金方面缺乏安全感。并且一些地方在农民工开办企业的初期就向其进行寻租,从而影响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基于此,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当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体系,以保障农民工创业的合法权益,鼓励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1.3 业务支持 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引导和保障,应该从方向和总体上加以规范和指导,而从长远来看,政府在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还应给予大力支持,从政策、培训、税收等多个方面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行指导和帮助,以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功率,从而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整体素质发挥重要的作用。

2.2 政府引导机制的构建

政府部门在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过程中,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府引导机制。农民工返乡创业政府引导机制的宏观层面主要是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社会、宏观政策等方面的角度去考察;而农民工返乡创业政府引导机制的微观层面则是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自身素质提升、融资能力提升等微观角度去进行考察。

2.2.1 外部机制的构建 从宏观层面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府引导机制,主要从思想引导、财政及税收政策、审批手续、地方政府业绩考核等方面加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指导和关怀,在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性的同时,从政策上给予农民工返乡创业一定的倾斜和支持,从而确保农民工返乡创业拥有一个较为宽松的创业环境。

1)积极做好思想工作,正确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由于不同的农民工在返乡创业中的态度具有很大的差异,并且有的农民工极容易受到别人思想的影响。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针对农民工的这种特点,通过组织农民工返乡创业成功典型的宣讲活动大力宣传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等,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氛围。例如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宣传车、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将地方政府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支持政策进行大力宣传[2];同时也可以通过与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工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方式,鼓励农民工创业。

2)从财政及税收方面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持力度。为了帮助农民工解决在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资金筹集问题,需要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农民工筹集资金,从而确保返乡农民工不会因为资金问题而导致其不能进行相关的创业活动。基于此,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可以从地方财政收入中拿出专款,设立农民工返乡创业专项基金[3],并且通过制定资助的标准,为符合条件的返乡农民工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与当地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为农民工返乡创业优先提供小额贷款,从而解决其在财政方面的困难。此外,在返乡农民工创业初期,相关的赋税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企业的负担,从而加重创业的难度。基于此,各级地方政府应通过减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税费、增加补贴等方式,给予农民工在返乡创业中的税收优惠政策,从而使农民工在创业初期不至于因为赋税等方面的问题而影响到其创业的成功。在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针对农民工创业,可以在其创业初期免去其一年或一段时期的税费,从而减轻农民工创业初期的困难,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功率。政府部门可以对创业农民工进行财政补贴,通过从地方财政中专门预留一部分资金作为农民工创业基金的方式,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补贴。

3)简化农民工返乡创业手续,提供优质的政府服务环境。由于广大农民工在返乡创业过程中对于企业创办的手续、流程等并不熟悉,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地方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且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4]。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应看到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并努力将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当地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发展举措,纳入到地方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中。

4)在思想上重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在行政审批手续方面提供便利。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构建一站式服务体系的方式,方便农民工进行创业手续的办理;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上门服务的方式,在各乡村设置相关的审批点,从而方便农民工创业手续的办理,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例如现在南方有些乡镇专门为农民工返乡创业设置了服务站,在服务站内,农民工可以完成大部分的创业手续,这样可大大减轻农民工办证的困难,从而有利于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相关因素纳入到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范围,是调动各级地方政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2.2.2 内部机制的构建 政府部门还应该针对创业农民工自身可能遇到的诸如素质提高、融资能力提升、信息获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措施予以扶持。

1)政府应着力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成功的创业与创业者自身的素质、知识体系、能力、经验、管理方式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各级地方政府应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为返乡农民工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和管理培训。一般而言,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和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专业技术知识、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沟通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和知识体系在农民工身上很难全部具备。因此地方政府应通过与培训机构、高校等部门的合作,通过开班授课、专人指导、咨询服务等方式,不断提升农民工创业的能力。

2)政府应努力提升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融资能力。当前融资渠道的过分单一使得农民工在创业决策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困境。基于此,各级地方政府应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升返乡农民工的融资能力,同时帮助农民工解决拓宽融资渠道的问题。当前,现代融资理念已经较为成熟,并且也出现了比较适合于小型项目的融资方法。各级地方政府可以通过邀请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的专家学者,为农民工提供相关的融资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从而提升农民工自身的融资能力。

3)政府应搭建信息收集和交流平台。对于农民工创业而言,信息获取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成功率。而与此同时,由于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所限,其在信息获取的能力和途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管理者和支持者,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搭建起有效的创业信息收集和交流平台,定期将收集到的各种市场信息,通过村级组织、报纸、宣传材料等传递给急需的返乡农民工,从而有利于进行创业决策和市场开拓[5]。

政府部门作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管理者和引导者,应该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较为广阔和宽松的平台,积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便利,以利于农民工做好返乡创业的相关准备工作,从而增强农民工自身创业的积极性,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孙远太.回归与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双向建构[J].前沿,2009(5):107—110.

[2] 王胜远,张 平,石亚娟.基于SWOT分析的返乡农民工创业研究[J].农村经济,2009(12):112—115.

[3] 李 翔.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多维分析和体系构建[J].农业经济,2009(11):45—47.

农民工返乡创业范文4

关键词:社会网络;农民工返乡创业;网络特征;构成要素;网络重构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6006607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中国的一大奇观和特色,已经成为中国农村尤其是不发达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成为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完全成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科学合理引导并鼓励那些已经在市场经济中开阔了眼界、获得了资金、掌握了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与一定市场信息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显然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与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留守儿童” 和“留守妇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民工返乡创业受创业者素质和外部环境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农民工创业者的家族或泛家族社会关系网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网络的完整与畅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败。本文在对社会资本、社会网络与返乡农民工创业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社会网络的创业价值构成要素分析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社会网络价值,得到了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社会网络条件,最后给出了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社会网络重构的对策建议。

一、社会资本、社会网络与创业

(一)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

20世纪70年代后,社会资本作为一个明确概念被提出并运用于学术领域,Bourdieu将其定义为“真实的或虚拟的资源集合”,Lin Nan定义为“嵌入于社会结构中且可在有目的行动中获取活动的资源”[3-4],Coleman定义为“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Burt认为,社会资本是向社会网络结构中的行动者提供

信息和资源控制的程度,Nahapiet和Ghoshal进一步认为,社会资本包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和认知资本,Adler和Kwon通过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社会关系的“可挪用性”。尽管已有研究对社会资本的表述尚存差异,但大体都包含:社会资本是社会关系网络价值;个体社会资本是其调动网络资源的能力;社会资本是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高度信任及对违规行为的惩罚机制,共同形成的能够给个人或组织带来收益的一种资源。社会网络是由许多节点构成的一种社会结构,节点通常是指个人或组织,代表的是各种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互惠共同体,具有信任和规范的机制。社会网络包含三项结构要素:(1)网络规模,指社会关系网络所涉及人数的数量。显然,网络人数越多,则规模越大,其中蕴涵的资源就越多,网络成员获取资源的可能性就越大。(2)网络密度,指社会关系网络中成员之间的互动频率、感情强弱以及亲密程度。其中,亲密度、易达度两个指标非常重要,亲密度是指与社会网络中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或物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是衡量社会网络关系力量(即关系类型之间的强弱联系) 的重要指标之一;易达度指网络中各成员间联系的难易程度,可以通过引进中间人以提高网络到达度。(3)网络质量,指网络中各成员的文化、职业水平和资源拥有量。可以认为,在人力资本相同(创业者个人能力)情况下,网络密度越大,规模越大,则质量越高,创业者从网络获得资源的可能性就越大、获得的资源也就越多。

(二)社会资本、社会网络与创业

社会资本存在于网络结构中社会关系本身,是通过获取嵌入社会网络的资源体现,因而嵌入网络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利用网络成员集体所有的资源。社会资本的价值通过社会网络实现,即:网络成员在社会网络中获取权利与资源、进行决策或制定政策的价值体现,拥有社会资本的行为主体在社会网络中取得所需的利益或价值。因此,创业者在创业时,往往会借助社会网络获取社会资本,并将其转化为企业创立、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才能完成机会识别、资源动员、新组织创建、新业务开展的创业过程,从而产生创业结果。在中国的创业环境中广泛存在 “强关系、弱组织” 社会文化,创业者的社会网络的作用尤为突出。

由于社会资本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具有较强的环境依赖性,一旦离开了其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社会资本也随之消失。因此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创业更加强调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构建和维护社会关系网络,以便获取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社会资本,从而有效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因此,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对其所处的社会网络进行重构就不可避免。

(三)社会网络与返乡农民工创业

20世纪80年代初,温州商人还不过是在大街小巷修鞋、理发、弹棉花的作坊主。20年后,大多走出手工作坊时代,其所创造的业绩让中国乃至世界刮目相看。在中国尤其是中国西部,类似于过去温州那样教育水平低、经济贫穷的地方很多,可为什么温州人就能闯出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能产生群体效应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使得很多人借助地缘关系和环环相扣的信任,通过相互之间的借贷,凑足了第一桶金;同时什么生意赚钱、哪里有做生意的机会等市场信息能够相互传递,通过社会网络能够知道北京、天津、广州、重庆,甚至国外市场需求。这些成功的创业表明,对于在贫穷落后地区且缺乏足够教育的创业者来说,强大的社会关系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创业的成败。返乡农民工创业者虽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和拥有少量的创业资金,但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经营信息、商业信用缺乏,且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也不完备,因此,返乡农民工创业者必须充分动员和重构其所在社会网络,才能获取创业成功必须的资源。

社会网络不同于依靠市场建立的标准交易关系,是各种行为主体之间以经济交流为基础,包括文化、技术、制度、政治等各方面交流而创设的网络关系。社会网络在很多层面运作,从家庭到国家层面都有,并发挥着一些关键作用,决定着问题如何得到解决,组织如何运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人能否成功实现目标。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网络主要是指农民工创业者与关系组织中关键人物所建立的各种网络关系。对返乡农民工而言,相对于寻找就业机会,网络规模对创业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而网络质量产生的影响更加明显。事实上,尽管某个农民工拥有一张很大的社会关系网络,但由于网络成员同质性很强,成员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基本相同,便很难从这个关系网络中获得创业帮助。因此,对返乡农民工创业者而言,社会网络的价值主要取决于网络的质量及亲密度和易达度。

二、社会网络的创业价值构成要素及发挥作用的条件

(一)社会网络的创业价值构成要素

社会网络对网络成员创业价值的产生来源于基于信任的资源提供,而不是基于契约的资源提供,其核心要素是信任,信任是指相信而敢于托付,信任的基础是信用,一个人只有坚持讲信用,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信用是维持社会关系平衡的一种长期交易,从而实现社会关系在根本上和长时期上的平衡。信任不仅包括信息、互惠和文化认同三个重要基础,还有赖于成员之间的联系程度、成员关系的稳定程度得以维护。因此,社会网络的创业价值构成可概括为信息机制、互惠机制、文化认同机制三个核心要素与组织性和社会联系两个支持要素。

1.信息机制

信息机制是指在社会网络中通过促进成员之间信息获取和流转以影响其创业活动的机制,网络成员之间的信息流转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联结两种方式实现。社会网络信息传递流转机制既可以增强成员间的信任,又可能形成声誉,并最终影响成员间的交易决策。当创业者与社会网络中资源拥有者存在长期交往并取得信任时,这种直接联结使得各方在社会网络中都拥有多种渠道了解他方的情况,因此,社会网络中的直接联结为网络成员提供了一种取得专有信息的快速机制,这是处于信息劣势的非网络成员不具备的。然而,在网络间接联结中,创业者成员把自己了解的创业信息和期望传递给网络其他成员,且由于创业者对于自身信用具有保护机制,因此,提供的信息必然经过慎重甄别,筛选掉不合格的信息。可以认为,网络的间接联结提供了成员之间取得专有信息的机制。

2.互惠机制

互惠机制是指社会网络通过将社会资源转换为经济资源,将未来收益分享转换为现有资源从而影响创业活动的机制。这种互惠是所有社会存在的主要社会准则之一,也是“知恩图报”、“投桃报李”这种传统价值准则的体现,是维系社会网络,产生人际信任的基础,它影响着交易者的交易决策。显然,互惠机制是一种将社会资源转换为经济资源的机制。

3.文化认同机制

文化认同机制是指社会网络通过提供创业的合法性和在成员间建立情感等心理支持从而影响创业活动的机制。这里的创业合法性是指新的创业活动符合人们接受的原则、规则、准则、标准以及做事方式的程度,带有强烈的文化认知色彩,相同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更容易使人们拥有一致的价值取向、语言符号乃至默契等。交易各方相似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基础,在无形中成为影响交易决策的因素。

4. 组织性

组织性主要是指成员关系的稳定程度。成员关系的稳定程度决定了社会网络的稳定程度。除了血缘关系无论如何都能维持长久外,一般的社会关系依靠人的感情维持,而感情可以加深,也可以慢慢疏远,感情一旦不加深或维护,就会逐渐生疏。社会网络一般不可能建立稳固的组织机构予以维持,而主要靠感情进行维系。这样,一方面,需要有一个或几个信息中介人在社会网络中起组织或桥梁作用,经常组织网络成员加强交流、沟通信息,或者经常在网络成员之间传递信息,维持这个社会网络的稳定。另一方面,一个人要长久维护自己的社会网络,必须坚持与网络成员加强联系与沟通,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社会联系,精心稳定自己的社会网络。

5. 社会联系

社会联系主要是指成员之间的联系程度。成员之间的经常联系有利于社会网络的稳定。一个人必须定期或不定期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信函、QQ、聚餐、聚会、座谈、走访等方式加强与网络成员之间的联系,不断沟通和加深与各种社会关系的感情,千方百计提高社会关系的稳定性。

(二)社会网络创业价值发挥作用的条件

创业者与资源拥有者的联结一定程度上影响资源提供者对创业计划的评估,当存在信息高度不确定和不对称时,评估者对质量的评价更多地会受信息机制、互惠机制以及文化认同机制的影响。信息机制、互惠机制和文化认同机制共同构成了利益关系者之间信任的基础,在创业活动中,尤其在融资、供应链等活动中缺一不可,否则就难以获得对方的持久信任。但社会网络并不是在任何场所、任何环境下都能发挥作用,显然发挥其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即除了应当具备上述要素外,还需要在以下三个条件独立存在或同时存在情况下方能发挥作用:一是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二是创业出现艰难,社会竞争越激烈,社会关系网络运作的空间越大。如果说很容易创业,社会关系网络也就没有运作空间。三是自身能力有限,如果创业者自已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资金充足、管理有方、经验丰富、市场饱满,创业者一般不会轻易动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

三、返乡创业农民工创业的社会网络价值

经济行为首先是一种社会行为,人际关系必然会影响经济行动,经济学研究大多假定经济主体的行为都是理性的,但实际上,经济行为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人际关系带来的信任与情感因素会左右个人的经济行为

。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获得的信息不是完全对等的,信息的传播受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结构的影响;每个人的效用也不是孤立的,个人随时会受到关系的影响,而个人的社会结构和位置也会影响到其信息、技能、资源甚至某种权利的取得。概括起来,社会网络具有五个方面的功能价值:分享非公开信息,借助技能,获取资源,保障权利,降低交易费用。

(一)社会网络是返乡农民工创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返乡农民工创业资金不足,通过正规渠道融资非常困难,若能尝试利用社会网络获得一部分资金,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创业融资渠道。在中国资本市场尚幼稚、合同法实施比较薄弱的转轨时期,创业者通过社会网络获取资金至关重要。

1.返乡农民工创业组织融资特性

返乡农民工创办的经营组织形式一般都属于个体户或中小企业,其中,以微型企业居多(含较大的个体工商户)。返乡农民工创业组织不同于一般的规模公司制企业,也不同于一般的中小型企业,大多具有微型企业特征,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特征,决定了其融资需求的特殊性。

首先,返乡创业农民工个人及其家族的信用是创业组织融资的基础。当创业组织因创业或扩大生产规模、追求技术进步等迫切需要外源融资时,创业农民工个人及其家族个人因素就可能成为资金提供者最看重的因素。从个人因素看,返乡农民工为确保其对创业组织的控制权,加上外部融资困难,创业融资一般选择内部融资,如创业组织自身积累利润,或依靠关系在社会网络内部进行融资。

其次,与经营生产特点相一致,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融资需求具有资金需求规模小、周期短且要求服务方便等特点。可以认为,正规金融机构的门槛相对于返乡农民工创业实在太高,无法或很难从正规的金融机构获得有效的金融支持,造成事实上的“返乡农民工创业歧视”,因而只得转向以社会资本为基础的非正规融资途径,其中,社会网络对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融资难问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基于社会网络的返乡农民工创业组织融资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资源不仅可以为单个经济主体所占有,也可植根于社会网络,通过社会网络得以获取。社会网络奠定了返乡农民工创业融资的环境基础,对返乡农民工创业融资需求具有天然的契合性,社会网络作为持续的社会资本之一,其运作建立在信任关系积累的基础之上,由于社会网络的亲缘和乡缘等关系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不仅能产生不可替代的集聚力,并且能产生比一般的社会关系更安全的信用基础——共同习俗和规范,这种信用基础支持了社会网络融资的有效运作,其信用效应还放大了资金的集聚和流动效应。因此,社会网络融资是返乡农民工创业根据资金的可获性和经营发展的目标自主选择的一种重要融资方式,其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返乡农民工创业融资的特殊性。

一是社会网络融资未在金融监管当局监管范围以内,包括创业时向特定投资者募集股本融资、内部员工集资、向外部特定投资者募股融资、民间个人借贷、创业组织间借贷、向民间非正规金融组织借贷、民间票据市场融资、寄售商行融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融资等。这些融资方式都游离于监管机构的视线之外,也游离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之外,不受法定体系的约束,具有适应性强、服务快捷方便等特点,特别适应返乡农民工创业融资。

二是社会网络融资比较容易克服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难题,社会网络往往发生在相互都很熟悉的范围中,每种形式的社会网络融资都存在特定信息获取方式和实施机制,资金供求双方依靠各自的人缘、地缘关系获取对方的相关信息,这是正规金融在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金融脆弱性等方面所无法比拟的。

三是社会网络融资灵活方便、手续简便、快捷,预算约束硬化,借贷双方信息对称,契约成本低,服务态度好。和正规金融中的关系贷款和人情贷款相比,社会网络融资对农民工创业在信息收集、稳定经营、提高抗风险能力和还款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因而社会网络融资的贷款回收率较高。

社会资本是从社会网络中动员的社会资源,通过社会网络将个人忠诚、制度履行以及物质利益这些异质而又重要的因素相联系,通过成功的集体行动创造价值。返乡农民工创业可以通过社会网络有效解决创业融资问题,从社会网络中摄取社会资源。

(二)社会网络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社会网络首要的价值是其在信息方面的功能,即社会网络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特别是有助于网络成员分享非公开信息,这一点已成为共识。

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而言,创业首先要收集信息、了解信息,诸如社会需要什么产品,哪些产品有市场,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如何,通过哪些渠道销往什么样的市场等等。其次要会获取信息、使用信息,不仅获取、使用公开信息,而且获取、使用非公开信息。在信息化时代,公开信息很容易获得,正因为容易获取,导致公开信息带来的竞争优势大不如前。显然,更为重要的是非公开信息,它常常通过私人交往获得,其交往对象能提供人们在公开渠道无法获得的独特信息,如新产品的日期、尚未公开的技术与新的市场需求等。社会网络提高了人们获取非公开信息的能力,网络也为成员提供了获得更多信息的通道,以及获得其他人不容易获得的信息。所以,非公开信息能够给创业者带来特殊优势。不过,非公开信息比公开信息更为主观,其价值由社会网络的信任度决定,因此,对非公开信息必须进行甄别。

(三)社会网络是获取技能的重要渠道

一个强大的社会网络让返乡农民工创业者获取或借助网络拥有的各种各样技能。鲍林先生(先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天才人物)在分析取得开创性成就的原因时,既不归功于出色的头脑,也不认为是运气使然,而是归结于交游广泛:“拥有一个好点子的最佳途径就是想要有许许多多的点子”,丰富的网络关系有助于人们形成对问题更全面、更公正、更有创造性的看法。许多人的经历都不尽相同,当他们相互认识、交换信息或技能时,就是在向对方提供独特的高价值资源。一个人的成功将取决于他能否借用别人的力量超越自身技能的局限。农民工的技能有限,如果能通过社会网络借助于别人的技能,会大大增加成功的机率。

(四)社会网络是保障权利的重要渠道

强大的社会关系网络带来的又一个好处是,能够让人获得权利。大多数社会网络都高度集群化,朋友之间很可能相互也是朋友。如许多企业内部关系网络可能由几个集群组成,彼此间很少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权力的分配方式发生了变化,并不一定处在企业职位等级的最高层,也未必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往往转移到了信息中间人的手中,他们能够把各自独立的集群相联系,靠值得信赖、消息灵通的关系网把各种专业人士联系在一起,促进集群之间的协作,充分调动专家的才能,因而,信息中间人的权力特别大,如果不是因为他们,这些专家将彼此独立,相互不合作。某些社会网络中的成员对内往往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在外又拥有较好的社会资源,不仅有丰富的经济资源,更有丰富的政治资源,农民工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社会网络协调内外关系从而使自己的权益得以维护。

(五)社会网络是降低交易费用的重要渠道

从经济学角度看,获取、传送信息需要花费成本。社会网络中的推荐者可以将信息(如资金、产品信息)快速、准确、有效地传递给需求方。一个人与外界的联系总是有限的,通过社会网络可以获得有关信息,如通过亲戚、朋友、邻居、同事等社会关系,可以建立可信度较高的信息网络,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某些有助于成功创业的资源。

社会网络是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重要社会资源,能够有效推进农民工成功创业;农民工在成长和打工阶段,在创业前期和创业阶段都应时刻注意培育自己的社会网络,发展自己的社会关系。

四、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社会网络重构

农民工的社会网络本来就有限,即便如此,既有的社会网络对创业也很难发挥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本,是能够带来收益且通过促进合作能提高效率;同时,作为一种资本,它带来的收益与资本的数量、质量直接有关;资本多,质量好,带来的收益必然多;反之,则越少。但是,只有处于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使用社会网络才会收到更好效果,而返乡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使用社会网络并不一定能发挥较好的作用,或者使用效果不一定很佳。一方面,返乡农民工社会网络范围狭窄,处于网络节点的组织或个人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或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即使处于网络节点的组织或个人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也不一定会帮助返乡农民工。因此,必须帮助返乡农民工构建新的更大、更有效的社会网络,这是帮助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一种重要渠道,而且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

个人建立社会网络的途径主要有二:一是承继,二是自致。个人始终处于特定的社会网络中,与特定的人发生特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与生俱来且不能选择,诸如亲属、亲戚、近邻等关系,都属于承继性质。但由于家庭背景存在差异,承继的社会网络差别很大。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返乡农民工,周围的邻居及其亲戚密友也多是与其本人一样处于社会底层,所以,他们很难通过社会网络获得质量更高的资源。另一方面,自致的社会网络是一个人通过后天在生活与工作中的自身努力自己逐渐建立的社会网络,自致社会网络的效率与个人自身拥有的资源量密不可分;而人们总是更倾向于和比自己拥有资源更多的人交往,因此,弱势群体自致的社会网络质量不可能很高。返乡农民工根本就没有能力营造高质量的社会网络,所以,使用社会网络很难带来更大的帮助。这就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帮助其重新构建社会网络。

正因为返乡农民工缺乏社会资本,更应该首先注重“社会资本意识”的培养,注重“社会资本”的积累。返乡农民工社会网络建构的因素主要有:个体因素、文化因素、制度因素。因此,重构社会网络需要两方面努力,一是农民工自身的努力,二是外在力量特别是政府的帮助非常重要。

(一)农民工自致社会网络

其一,树立构筑社会网络的意识。只有意识到社会网络的重要性,才会注重对社会网络的培育和挖掘。意识的培育首先需要返乡农民工自身的认识和努力,此外,更需要外在力量的帮扶。

其二,注重增强个体得以控制自身的生活能力以及对所处环境的融合与影响能力,包括实际控制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两个方面。具体而言,返乡农民工显然更应该重视自己的人力资本,注意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

其三,由于返乡农民工社会网络的同质性强,返乡农民工在提高自己人力资本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社会资本,走出家门,扩大社会交往,多参与社会活动,增强“网络”的异质性,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展示、推销自己,争取摆脱“低水平社会资本”的社会隔离圈。在创业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密切与政府部门、管理/技术咨询机构、金融机构、大学/科研院所的关系,注重与主要供应商、主要客户、主要商/销售商、金融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网络关系。

其四,加速自身社会网络的转型,实现社会网络主导关系类型由初级乡土关系向次级乡土关系和非乡土关系转变。农民工社会网络的平均网络规模小,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支持对象在农民工的社会支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大部分支持还是从亲属、老乡处获得;进城农民工社会网络的趋同性强、异质性低,社会网络的成员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农民工流动特别是初次外出所依靠的社会资源是乡土网络,相对于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来说,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行为选择。伴随着农民工在城市进一步发展,在农民工初次职业流动、经济地位提高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初级乡土关系不能适应农民工新的发展需要,以初级关系为基础、处于变化中的农民工社会网络必然发生以工具理性为取向的拓展和重建。显然,农民工社会网络的拓展是以初级关系为主的关系网的规模扩大,同时伴随异质性提高,农民工自身要加快社会网络由初级乡土关系向次级乡土关系和非乡土关系的转移。

其五,学会开发利用现有的社会网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关系,如亲戚、同学、校友、老师,同乡,家乡的“父母官”,甚至同学的同学,同学的同乡等。人们常常对托亲友、找关系难以启齿,其实,农民工应当充分利用他人帮助自己创业,这样可以事半功倍。创业是光明正大的事,只要处理得当,就会发现有的亲友、同事甚至陌生人都非常愿意提供帮助,关键在于需要正确处理关系网,讲求信用,互利互惠。社会网络强调的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性,个人的社会资本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创业的社会资本,农民工创业者要想办法让自己的社会资本转化为创业的社会资本。要充分利用已有社会资本,即平时要注重交往质量,要关心和帮助他人,欲索取必先给予。

(二)建立帮扶机制

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十分有限,依靠农民工自身的力量很难建立对农民工有用的社会网络,需要外在力量的有力帮扶,政府与社会各种组织都应当给予农民工情感上的社会支持,从激励性、引导性、保护性方面对农民工进行帮扶,加紧构建有利于农民工发展的社会参与制度、机制和渠道,帮助农民工寻找搭建社会网络的“桥”,特别是消除制度,变革城市社会组织机制,城市的各类组织尤其是社区组织、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应接纳农民工群体,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组织各种形式的交谊活动,增强企事业组织单位对农民工的支持,帮助农民工扩充社会网络。

五、结语

笔者就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的概念以及社会网络与创业的关系进行阐述,基于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创业的意义角度,提了出一些研究问题。研究表明,农民工返乡创业要受创业者素质和外部环境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农民工创业者的家族或泛家族社会关系网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网络的完整与畅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败。社会网络不同于依靠市场建立的标准交易关系,是各种行为主体之间以经济交流为基础,包括文化、技术、制度、政治等各方面的交流而形成的网络关系。它具有五个方面的功能价值:分享非公开信息,借助技能,获取资源,保障权利,降低交易费用。社会网络的产生有赖于成员之间联系程度、成员关系的稳定程度及小群体的信任程度三个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信任、组织性和社会联系。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网络主要是指农民工创业者与关系组织中关键人物所建立的各种网络关系。社会网络是农民工创业的重要社会资源,能够有效推进农民工成功创业;农民工在成长和打工阶段,在创业前期和创业阶段都要时刻注意培育自己的社会网络,通过承继和自致等途径发展自己的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徐钟爱.公司和农户契约选择与履约机制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 [M].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Greenwood, 1986.

LIN, NAN. Social Resources and Instrumental Action[C], in Soci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Analysis, edited by Peter V. Marsden and Nan Lin, Sage Publications,1982.

LIN, NAN. Social Resources and Social Mobility: A Structure Theory of Status Attainment[C].Social Mobility and Social Struc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COLEMAN, JAMES.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8, 94: 95-121.

BURT, RONALD S.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NAHAPIET, JANINE AND GHOSHAL, SUMANTRA.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2): 242-266.

农民工返乡创业范文5

【关键词】 小城镇; 返乡农民工; 创业环境; 评价; 陕西省

小城镇量大、面广、距农村近,具有投资风险小和资本成本低的优势,而且小城镇是农业产业向城市延伸和城市产业向农村延伸的结合点,进入小城镇创业门槛明显低于大中城市。受经济形势影响大量返乡农民工抓住机遇选择在小城镇创业,由于西部地区小城镇正在逐步发展,而且潜力较大,西部小城镇创业环境研究成为必然,而陕西省是西部一个重要地区,研究陕西省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目前很多专家学者对创业环境进行了研究(陈兴淋,2007;池仁勇、朱非白,2010;周丽,2006;杨晔、俞艳,2002;姚晓芳、陈汝超,2009;卫、唐根丽、钱丽,2009;郭晓丹,2009;张立柱、褚红雷等,2008),这些研究集中在对特定城市和中小企业创业环境的研究,主要是运用指数框架体系、综合评价模型、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创业环境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发现创业环境的优势与需要改进的方面,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普遍在五维度或GEM(全球创业观察)模型基础上设计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选取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得到相关的结论。但是对于城镇创业环境,尤其是西部小城镇创业环境研究较缺乏,关于西部典型省份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的研究很少涉及,本文对陕西省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展开研究,根据陕西省小城镇实际调查,构建创业环境的评价体系,依据陕西省542位返乡农民工创业者调查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并为改善当地创业环境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模糊评价模型建立

创业环境包括内部创业环境和外部创业环境。内部创业环境主要包括创业精神、创业组织、创业团队文化等,外部创业主要包括市场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本文主要是基于返乡农民工对陕西省小城镇创业环境进行评价,所以只研究外部创业环境。《GEM中国报告(2005)》提出从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九个方面来评价创业环境。本文以GEM九个方面为基础,总结相关学者观点并结合陕西省小城镇特点,得出了陕西省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影响要素:经济环境支撑、融资环境支撑、政府项目支撑、政府政策支撑、服务环境支撑、市场环境支撑、科技环境支撑、文化环境支撑和自然环境支撑。

模糊综合评价的具体步骤是:给出备择对象集:X,这里为陕西省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给出指标集:U={U1,U2,…,Un},整个指标体系分成一级和二级指标;建立权重集:A,由于各指标对当地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重要程度不同,所以需对各指标赋予相应权数;确定评语集V={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找出评判矩阵R,选取返乡农民工对评价指标体系二级指标进行单因素评价,根据调查确定U对V的隶属函数,然后计算创业环境评价指标对各等级隶属度,即得出Rij;给出综合评价:B,通过得到的权重和评判矩阵,进行综合评价:二级指标评价Bi=Ai·Ri(i=1,2,3,4,5),一级指标评价B=A·R;给评语集各等级赋值并量化结果。

二、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本文采用AH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先通过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成功典型和专家构造两两比较矩阵,再求最大特征值和其对应特征向量,最后进行归一化处理,进行一致性检验。返乡农民工小城镇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权重见表1。

三、陕西省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评价

(一)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根据表1创业环境指标体系形成调查问卷,将表1中34个二级指标作为评价对象,使调查对象在李克特5点量表上填写对34个二级指标的满意程度。

本次调查对象是陕西省小城镇创业典型地区兴平市、杨凌区、武功县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者。主要采取发放问卷和访谈的方法,集中调研了560位返乡农民工创业者,走访了10个比较成功的创业典型和当地的政府部门。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70份。回收552份,有效问卷为542份:兴平市271份,杨凌区156份,武功县115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各为96.84%和95.09%。调查样本的具体情况见表2。

(二)模糊综合运算

1.确定评判矩阵

采用隶属度统计法计算各个指标评测值,即统计陕西省返乡农民工创业者对小城镇创业环境指标现状评价归属于各评价等级Vk(k=1,2,3,4,5)的频数m,记作:qij=mij/n,qij为指标Uij隶属于Vk的隶属度。计算二级指标模糊评判矩阵R1,R2,R3,R4,R5,R6,R7,R8,R9。

2.模糊综合评判

本文模糊综合评判分为两个步骤:

一是二级指标综合评价Bi=Ai·Ri(i=1,2,3,4,5,6,7,8,9)。计算结果如下:

B1=(0.05,0.27,0.49,0,16,0.04)

B2=(0.01,0.16,0.18,0.32,0.29)

B3=(0.01,0.10,0.30,0.31,0.23)

农民工返乡创业范文6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5.1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043-03

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2.89%,在西部地区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变生产和生活观念,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一基础环节抓起。而重庆市的涪陵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城市的经济发展,这直接影响着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本文结合我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实际,对我区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行系统分析。

一、涪陵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基本情况

1.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基本情况。截至2010年12月31日,涪陵区农村总人口801 732,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数(16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485 297人,性别结构:男253 125人,女232 172人。年龄结构:30周岁以下217 474人,31~45周岁231 308人,46周岁以上36 515人。文化结构:初中以下388 875人,高中以上96 422人。与2009年同期相比,2010年全面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人数为12 611人。转移就业30.37万人,区内就业14.16万人。全区农民人口总创业人数为27 216人,创业实体户21 738户。

截至2010年12月31日,涪陵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为303748人,性别结构:男176 604人,女127 144人,男女比例为1.38∶1。年龄结构:30周岁以下11 045人,31~45周岁143 578人,46周岁以上49 719人。文化结构:初中以下230 335人,高中以上73 413人。产业分布:第一产业23 075人,第二产业159 773人,第三产业120 900人。地域分布:乡内从事第二、三产业40 672人,乡外县内97 845人,县外市内59 520人,市外国内102 592人,国外3 119人。组织方式:自发转移241 697人,有组织转移62 051人。

2.涪陵区促进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的主要举措。目前,涪陵区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有收费减免、税收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农民工创办企业有放宽准入条件、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优惠、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再就业重点企业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此外涪陵区为切实促进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补贴:(1)农民工创业园区建设补贴。对市、区建立的农民工创业示范园区、基地、商贸一条街等农民工创业平台,按农民工创业实施方案所定标准,经验收合格的分别给予20万元、3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经费补贴,用于园区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招商引资和扶持相关企业发展。(2)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补贴。入驻经市或区劳务办认定的农民工创业园区、示范基地或商贸一条街的农民工创业企业,吸纳重庆籍农民工5人以上,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按销售收入核定),给予一次性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补贴:按每吸纳一名农民工补贴100元计算,最高补贴不超过30 000元。农民工创业重点企业及潜力好的发展项目(由农民工创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定)场地补贴不局限于创业园区。2010年区内以劳动带动就业人数为41 258人,区财政对带动者都给予了及时相应的补助。(3)场地补贴。入驻经市或区劳务办认定的农民工创业园区、示范基地或商贸一条街的农民工创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领取了营业证照并持续正常经营一年以上的,吸纳5名以上农民工稳定就业的,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按销售收入核定)以及未领取营业执照实际持续经营一年以上的种植、养殖业大户或实体,租赁厂房的按每平米1元享受一次一年度的租金补贴,流转土地的按每年每亩700元以内的50%享受一次性补贴(不足700元的按实际流转费用计算),租金及土地流转费用补贴最高不超出10 000元。农民工创业重点企业及潜力好的发展项目(由农民工创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定)场地补贴不局限于创业园区,每户补贴最高限额放宽到30 000元。(4)就业创业服务补贴。对完成年度新增创业人口、创办实体的乡镇街道,经区人力社保局组织考核验收合格的一次性给予每乡镇街道社保所5 000元~10 000元的工作经费补助。项目实施期间,每年给予区农民工创业指导咨询服务中心,农民工创业专家指导组活动经费5万元(包括:包户帮扶补贴、会议、资料印刷费等)。(5)品牌创建补贴。对成功创建市级品牌的企业,每个品牌一次性给予10 000元奖励;对成功创建国家级品牌的企业一次性给予20 000元的奖励。(6)农民工创业培训补贴。进入市、区两级农民工创业园区创办实体的农民工可免费参加创业培训;创办实体吸纳的农民工可免费参加各类政策性项目的技能培训。

概言之,目前涪陵区促进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的主要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创业服务机制。分别从开展创业指导咨询服务、建立两大创业信息库、搭建创业平台等角度全面建立了创业服务机制。二是建立创业培训机制。涪陵区大力推介宣传SYB创业培训、精心组织提升培训质量、加强培训后续跟踪服务等。三是建立创业帮促机制。从准入帮促、手续帮促、税收政策帮促、就业政策帮促、信息帮促机制。四是建立激励机制。从表彰先进、宣传典型、培育重点等方面建立健全了激励机制。

3.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分析。从我们收回的565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返乡创业投资环境的改善。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各级政府招商引资条件的优惠,外加外地投资风险和创业成本的增加,使相当一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也愿意选择返乡创业。这类因受家乡投资环境优化和创业扶持政策吸引而返乡创业的占36.8%。二是乡土观念和“根”文化的需要。大量农民工有故土情结和情系家乡的情感需要。大量创业人员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和荣誉去打拼、去贡献,主动捐资公益事业,并响应家乡政府的号召,在家乡投资办企业,带领乡亲们致富,并就近吸纳了当地农民工就业。从而使“衣锦还乡”变为“本地凤凰”,这类创业者占41.4%。这些农民工对自己家乡的资源情况、人事关系和投资环境比较熟悉。也掌握了家乡内外的市场信息,有助于其成功创业。一是农民工自身创业条件的具备。经过几年的外出务工。一般农民工每年都能挣到上万元甚至几万元收入,外加在外结交的朋友多,见的世面大,学到了一技之长,创业意识增强,回乡创业。这类创业者占21.8%。这些农民工通过“打工大学”接受到了先进的科技文化,有了发展现代产业的冲动和信念,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本的提升都是促成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础。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类型

1.依托本地优势农业,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有的还成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我区返乡农民工兴办规模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约占全部返乡创业企业的25.1%。以涪陵区龙潭镇为例,2008年10月以来,凝聚大量心血,倾注巨大财力、物力打造了规模农业发展示范园。随着园区的发展,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得到转变,农民有了新的增收渠道。特别是龙潭镇的特色蔬菜种植业,已然成为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特色产业。截至2010年12月31日,龙潭镇新型农民扶贫示范园内园区面积发展至7 000余亩,业主62人,总投资4 285万元,发展了蔬菜3 800亩、优质西瓜1 000亩、水果400亩、草莓200亩、优质花卉苗木100亩。

2.依托本地优势大企业,引进或者兴办适宜本地发展的工业企业或大中企业的配套产业。例如涪陵区蔺市―义和片区统筹城乡发展集中示范点,示范点内现有美心、金科、桂楼等三个城市资源下乡试点项目,当地农民工依托这一优势产业带,大力发展副食品加工、旅游服务业等项目。这类企业约占全部返乡创业企业的25%。

3.兴办餐饮、副食销售、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返乡创业人员选择这类产业的较多,相对来讲比较容易经营,所需资金量也不大。我区返乡创业的企业从事服务业,约占全部返乡创业企业的51.9%。经过努力发展,有的企业已成为该行业的标杆。如我区田小洪经办的餐饮服务企业“五谷杂粮”现已成功开设五家分店,最近即将在主城江北区开张一家分店。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特点

1. SYB创业培训,突出实用、实效、实绩。2010年,涪陵区共举办SYB创业培训12期,月平均一期,参训学员达558人,为提升培训质量,每一期培训都严格按照国家SYB项目办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聘请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强的专业培训师授课,安排了工商、税务、劳动保障等方面的专家和成功创业者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培训,让大多数参加培训的返乡农民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各种创业方式和类型。截至2010年底,涪陵区通过“就业再就业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惠农工程”、“移民培训”等项目共培训农民工19 635人次,通过培训实现转移就业达0.97万人。同时围绕以培训打造品牌,以品牌带动转移的工作思路,培育了“涪陵焊工”、“涪陵建工”、“涪陵船工”、“榨菜技工”等劳务品牌,全年累计培训输出“涪陵焊工”1.2万余人、“涪陵建工”1.7万余人、“涪陵船工”0.4万人、“榨菜技工”0.9万余人。

2.返乡创业者以中年男性为主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从年龄分析、返乡创业者中30~45岁占整个返乡创业农民工的75%,从性别分析,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者中67.9%为男性。经过外出打工的锻炼后,几乎所有的返乡创业者都掌握了1~2门专业技能,还有的积累了丰富的财会知识和企业管理经验。创业者的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他们在打工中不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返乡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返乡创业者大多从事非农产业,企业形式以个体和私营为主,企业规模较小。从产业构成看,农民工返乡后在很多领域进行创业,如,特色种植养殖业、加工业、小型工矿业、餐饮服务业、运输业、农村旅游业等。从我们发放的565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从总体上看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在第一、二、三产业的总体分析情况如下:第一产业占25.1%,第二产业占23%,第三产业占51.9%,虽然创业者大多从事非农产业,但根据调查发现,98.5%的创业者所在家庭还有承包耕地,他们和农业之间的天然联系仍然存在。

根据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涪陵区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的经营形式是个体经营,所占比例为68%,其次是私营企业,所占比例为20.2%,股份制为6.5%,另外有4.6%的承包、租赁经营,主要属于商品农业开发。从企业规模看,以中小企业(包括微型企业)为主。企业初次投资规模在5万元以下的占近七成。年产值在10万元以下的约占五成。从规模上说,可把企业分三个类型,第一类是就业谋生型的企业,第二类是成长谋利型的企业,第三类是能达到沿海先进企业水平的现代企业。

4.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和居住地主要集中在农村或离农村较近的(集)镇。返乡创业者选择在农村居住占总调查人数的46%,其中54%的创业者则集中在(集)镇。选择在农村居住的创业者占总调查人数的51.1%,在(集)镇居住的创业者占总调查人数的48.9%。这说明大部在乡农民工所选择的创业和居住地点是离家较近的村庄或(集)镇。据调查,我区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者中已获得城镇户口的占13.5%,在未取得城镇户口的人中,约1/3还处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部分返乡创业者虽然回到城镇创业,但仍然没有实现其举家迁移,也没有取得城镇居民身份。

5.近年出现了一些新的创业方式和创业力量。一是一部分年轻农民开始成为农村经纪人或创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二是一部分农民工开始竞选担任村干部,改变落后的村面貌,创业开始出现政治化倾向。三是一些在城市难以就业或者想回农村发展的农家大学生开始回村创业,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生创业力量。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作用

据统计,在我区每年返乡农民工大军中,希望返乡自主创业的人占了不小比例。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助于培育特色新型农民、缓解地方就业压力、保证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长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1.返乡创业是推动涪陵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机制。总结涪陵区自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发展经验教训,我们发现,涪陵和全国很多城市一样,在过去,涪陵的城镇化战略主要是靠“农民离农、农业离村”来实现的,即“增大分母,减少分子”。靠农民工在城市经济当中的收入确实能够增加部分农民的收入,但是不能够增加所有农民的收入,涪陵区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双百”目标,到2020年,城市人口要达到100万左右,城区面积要达到100平方公理,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实现从“强国”到“富民”的转变,而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的“返乡经济”,正是把优势资源由城市引向农村、由经济发达地区引向不发达地区,这样的要素流动机制把城乡、发达地区与涪陵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形成由沿海发达地区带动涪陵区农村发展的格局,使得我区的城乡真正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这样形成的城镇化道路才是内生的本源的可行之路。

2.返乡创业是促进涪陵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器。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本质上讲实现了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模式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模式转变。从农民工本身分析,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经过多年外出打工的,全面锻炼提高了自身的技能,大部分打工农民实现了知识化和技能化,同时,返乡创业的农民在回乡的同时,还会将在发达地区的企业、城市、单位中看到、学到的先进生产方法、先进生产工艺、甚至是先进生产设备带回到自己的家乡,比如涪陵区龙潭蔬菜种植就是由个别农民工在广东一带的蔬菜种植基地打工经验积累后返乡自己当业主带动整个园区建设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