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文学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文学家范文1
10月1日是举国欢庆祖国华诞61周年的大喜日子,上海世博会又迎来了中国国家馆日,这是送给祖国母亲的又一特别厚礼,值得全中国人民欢庆的日子。
中国2012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简称中国馆)位于世博园区南北与东西轴线交汇处,处在园区的核心地段。它由中国国家馆、中国地区馆与港澳台馆(分别为独立展馆)三部分组成。
中国馆的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主题,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其中,“中国红”作为建筑的主色调,大气而沉稳,也易于为世界所理解。高耸的国家馆与在地面上水平展开的地区馆相呼应,以体现东方哲学中“天”与“地”的对应关系。同时,国家馆的整体造型以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斗栱为来源、并从夏商周的青铜器中吸取了灵感。在地区馆的外墙上,还采用了中国古老的叠篆文字传递二十四节气的信息。
中国馆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技术以符合环保的理念。所有的门窗使用的是低辐射镀膜玻璃,反射热量的同时还能降低能耗。顶层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净化雨水,以冲洗卫生间或车辆。
展馆于2007年4月25日开始面向所有华人建筑师征集建筑方案,最终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的“东方之冠”为主,并吸纳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简盟工作室和上海建筑设计院的“叠篆”方案以及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龙”方案。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园区中最重要的场馆之一,世博会结束后,中国国家馆将永久保留。
中国文学家范文2
很久以来,人们似乎达成普遍“共识”:诺奖离中国十分遥远。如今莫言获奖,似乎又听到了新的“共识”:早就该得,与莫言比肩者何止几位。不错,获奖决不意味莫言乃“中国作家之最”,倘若把诺奖颁给实、贾平凹、余华等,相信舆论也是一片“实至名归”之声。因此,我们关心的是,既然莫言不是当代“硕果仅存”的作家,为何偏偏他能独占鳌头,获此偏爱?由此,就绕不过“译者,是人类文明的邮差”之命题。
倘若没有葛浩文,没有陈安娜,也许莫言走出国门的步伐没有那么矫健。译家的居功至伟,显然无可讳言。由于“中国作家没找到好翻译”,长期以来,世界文坛对中国文学的关注,缺位多多。但“找到好翻译”,谈何容易?首先是老外汉学家屈指可数,而有高水准的更是凤毛麟角。其次是此活儿非老外莫属,国人用异邦母语翻译者,失败居多。如何让外国译家怦然心动?《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的一个简单判断非常传神地道出了个中三昧:一部好的翻译作品,不仅能听到原作者的心跳,还能听到翻译家的心跳!换个角度说,正是由于译家看到原作时的“心跳”,才让他有兴致和耐心着手翻译,甚至不计报酬,乐此不疲。那么,吸引译家“心跳”的元素,又是哪些呢?值得玩味。
莫言的译家葛浩文功不可没,他采用的译法“非常巧妙”。怎么个巧妙法?用德国汉学家顾彬的话说,“他不是逐字、逐句、逐段翻译,他翻的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葛浩文对作者的弱点知道得一清二楚。他把一切都整理好,然后翻译成英文,语言比原来的中文更好。他多年来一直这样做,因而在翻译市场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因为如此,这些中国作家的作品是被从英文翻译成德文,而不是从中文翻译成德文。”对于这样的“巧妙”,译界多有微词,认为违背“信雅达”基本原则。不过,顾彬此话中有一句值得再三推敲,即“语言比原来的中文更好”,也就是说,译家由于知道本土读者的口味,就把作家说不到位或者读者无法理解的语言,技术性或艺术性处理了,甚至比原文更好。当然,对于真正的大师作品,或许必须严密紧扣字眼,尽量避免任何的疏漏。可是大师级的译家也不能小觑,他极有可能在掌控整体的基础上锦上添花。好的译家,必然纵横捭阖融会贯通,通过其译笔,你不但能看到作家的心跳,也能看到译家的心跳——这样的翻译文字,才是上乘的,才能击中灵魂。
中国文学家范文3
在我还没有入学前,妈妈就给我讲过唐宋家,但那时听着就像天书一样,后来妈妈又给我买来好多唐诗和宋词,但也只是和妈妈一起读读,通过今天观看《唐宋家》才真正了解到家。
唐宋家,是唐宋时期以散文著称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韩愈、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和柳宗元并称韩柳,他与柳宗元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皆以文学文学明世,合称三苏,苏洵就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非常用功,苏轼深受父亲的影响,如果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有小小年纪学通经史,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欧阳修,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王安石,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从小就好读书,记忆力强,后来成为一代名相,他忧国忧民,实施改革,为国家四处奔波。
中国文学家范文4
20世纪初,王国维等通过引进西方现代学术思想和方法,开始发表有关古代文学地理的言论,但是这些学者并没有明确使用文学地理这一概念,真正使用文学地理概念的是近代学者梁启超。直到最近20年来,我国在文学地理研究上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西周至清都城迁徙概说
都城的形成和选择与人文、自然等各种因素有关。在中国古代,则与自然条件有更多关系;往后则与人文因素有较大关系。都城之所以能够发挥主轴心作用,主要是由于其能同时实现向内聚集和向外辐射,就如同向湖面投石头而形成的波纹一样,波纹的扩散程度,与石块、用力大小和湖面一方是否有阻碍有关。直至殷商灭亡以前,都城一直处在频繁迁徙状态,以至于不少城市都摆脱不了速建速毁的命运,进而影响了城市轴心体系的发育和形成。西周开创都城镐京,直至清代,都城一般能经历多位帝王,王朝政治稳定时都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能够将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更加全面的呈现出来。从文化角度来看,首都能否发挥较大的内聚力和外射力,也与其本身文化实力、文人群体活跃程度、首都与外缘通道之间是否存在障碍有关。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从秦朝到清朝,绝大多数都城都位于黄河、长江和运河三条轴线上,重心为黄河轴线中游。从都城迁徙情况来看,呈现出由东西向南北发展的趋势。在中国古代的七大古都中,殷、长安、洛阳和开封均处于中原地区,杭州、南京和北京则位于前四个古都的东方,与海的距离较近。按照都城迁徙历程,可以将其划分为黄河轴线东西移动、黄河与长江轴线交互移动、运河轴线南北移动这三个时间段,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地理的形态与演变结果。由于都城地理分布和迁徙路向不断发展变化,所以中国文学地理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和特点。
二、东西迁徙时期的都城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
都城在黄河轴线东西移动时期,最初古代文学在传说中主要有两种样式,即歌谣和神话。直至周代,《诗经》得以出现,才改变了这一局面。由此可见,在文学地理中,西周首都为文学发展起点,占据重要地位。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诗经》完成了305篇作品的收录,都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包含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多数为中国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进一步分析《诗经》中作品的地理分布则可以发现,是以西周都城为中心。但随着周王朝的衰落,诸侯国逐渐崛起,首都的作用逐渐被诸侯国削弱。在这些国家中,齐国的文化发展的较好,拥有深厚积淀,所以成为了新的文学中心。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全国,咸阳开始成为首都主轴心,从而使当时文学地理形态再次发生了变化。但由于发展时间尚短,一直到西汉建都长安,文学活动才形成一定规模。在该时期,西汉在首都长安之外,又在洛阳建设了陪都,构成了包含首都、陪都在内的都城圈,分别可以在内圈与外圈进行首都及陪都的命名。在当时,全国可考的著名文学家共77人,其中内圈的有21人,外圈的有3人,所以在首都圈共有24人,占全国比例的31%。在西汉时期,为鼓励贵族富豪定居长安,当时的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完成了七个由移民组成的新兴卫星城的建设,从而引入了丰富的移民文化。在当时,这些地区汇聚了较多的文化名流和豪杰巨富,所以这些地域的文化与文学活动极为活跃,出现了司马迁、孔安国和司马相如诸多历史知名的文人。这些人物的流动,则使得汉代的一些地区的文化得以扩散和融合,从而使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在长安直辖区域内,共包含15位著名文学家,由此可见汉代首都在文学地理分布中的重要地位。之所以能够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通过采取移民、游历和任职等方法,实现了全国文人学士的汇聚,而不是像过去一样需要通过几代人的积累产生。在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最为兴盛,而魏国建都洛阳,设立了长安、许昌等四个陪都。当时可考的著名文学家共57人,首都圈内共10人。而吴国首都圈人数与比率与魏国首都圈持平,但是在文学内聚力和成就方面不及魏国。观察西周至清的历史可以发现,著名文学家多以进入王都为荣,并且也会在都城显现自己文采,这才使得都城在文学地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西周至三国文学地理演变情况来看,该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王朝(国)首都在黄河轴线中游一带集中分布,拥有较长生命周期,并能得到延续。
三、交互移动时期的都城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
从西晋开始,中原王朝首都开始从黄河中游向长江下游移动,意味着文学地理正式开始进入到交互移动时期。而西晋的首都于洛阳,首都圈由其管辖的12郡构成,可考著名文学家共126人,首都圈内22人。东晋首都为建业,虽然版图有所缩小,但首都建业所在扬州管辖区由12郡构成,拥有较大辐射圈。在这一时期,拥有的著名文学家多达上百人。相较于东吴,东晋首都圈著名文学家的比率得到了明显提升。自此以后,首都的文学内聚力开始不断上升,并且在东晋时期到达了一定高度,在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学则得到了发扬光大。但由于朝代交替过于频繁,所以首都一直在发生变化,难以对其进行准确分析。隋朝建立以后,首都重新变为长安,辐射范围也开始向西北转移。到了唐代,长安依然为首都,除了首都长安,唐代还设置了陪都,形成了包含河南和汝州在内的首都圈。在唐代前期,著名的文学家近300人,首都圈范围内约有60余人。到了唐代后期,首都圈发生了变化,著名的文学家近350人,首都圈内约有53人。从唐代前期到唐代后期,拥有明显的政治区域划分区别。所以想要更好的分析唐代文学地理形态的演变,还要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以安史之乱为界进行前后期划分。在唐代前期,首都长安管辖区内拥有的著名文学家占全国之最,对唐代文学地理形态演变起到了重要影响。安史之乱爆发后,盛唐时期结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开始向东南移动。之所以唐代后期会出现首都文学凝聚力下降的情况,主要是由于中晚唐时期首都虽未迁徙,但经济中心开始向江南方向转移,从而使文化活动重心也发生了明显转变。在唐代后期,不少著名文学家甚至退避江南,只有少数在江东与洛阳之间。较之唐代,宋朝疆域有大幅度内缩,文学家的地域分布密度有所提高,并且地域分布处于均衡状态,但依然以都城圈为重心,预示着文学地理形态出现整体南移的演变趋势。
四、南北迁移时期的都城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
到了元代,都城迁移至北京,标志着文学地理迁徙正式进入到南北移动时期。而明代的都城最初为南京,后又迁徙至北京。到清代,北京依然为都城。从整体来看,都城迁徙呈现出南北移动的演变形态。在元代,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近500人,都城内却只有不到30人。在该时期,杂居创作为主要的文学活动,最初以都城为演出中心,后来却迁移至杭州。出于对汉族文人的歧视,元朝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歧视政策,对汉族文人进行排斥,从而使都城的文学内聚力遭到了削弱。所以,在元朝汉族文人并不认可都城在文学地理分布上的地位,以至于都城的文化与文学活动并不活跃。到了明代初期,朱元璋在南京建都,直至永乐年间将都城迁移至北京,并将南京设置为陪都。在明代,中国著名文学家多达1 330人,都城管辖内的文学家不到50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在南宋时期中国文学地理重心已经迁移至江南。元代由于统治者采取民族歧视政策,这一局面并未得到改变。直至明代,统治者又曾经迁都,所以按照籍贯统计的著名文学家的数量较少。所以,这一数据并不能说明首都的文学内聚力下降,还应从文学家活动维度方面展开分析。清朝统治时期,文学家有1700多人,都城管辖范围内有近89人,仍然未能改变首都文学内聚力下降的趋势。但在该时期,首都圈内的文学活动较为活跃。
中国文学家范文5
唐代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词人秦观,号淮海居士,周邦彦,号清真居士;朱淑贞,号幽栖居士;南宋文学家刘克庄,号后村居士;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诗人范成大,号石湖居士;明代文学家唐寅,号六如居士;文征明,号衡山居士;李贽,号卓吾、又号宏甫、笃吾、恩斋、百泉居士、龙湖叟、秃翁、温陵居士;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号柳泉居士等。
二、称“××道人”“××山人”“××”散人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号山谷道人;南宋词人姜夔,号白石道人;元代诗人、书画家赵孟,号松雪道人;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号清远道人;戏剧家高濂,号瑞南道人。
唐代诗人杜荀鹤,号九华山人;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号凤州山人;王九思,号紫阁山人;宗臣,号方城山人;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清代戏曲家孔尚任,号云亭山人;词人纳兰性德,号楞伽山人;吴趼人,号我佛山人。
元末明初文学家罗贯中,号湖海散人;明文学家冯梦龙,号顾曲散人。
三、称“××斋”
南宋诗人陈与义,号简斋;文学家洪迈;号客斋;元初文学家周密,号萧斋;诗人萨都刺,号直斋;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号姜斋;清代文学家袁枚,号简斋;文学家张潮,号心斋;散文家魏禧,号裕斋。
四、称“××庵”
南宋理学家、文学家朱熹,号晦庵;明代政治家、诗人于谦,号节庵;文学家张岱,号蝶庵;清代小说评点家毛宗岗,号不庵;文学家戴名世,号忧庵;诗人龚自珍,号定庵。
五、称“××”翁
唐朝诗人顾况,号悲翁;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号醉翁;南宋词人,号觉翁;诗人陆游,号放翁;明代诗人沈周,号白石翁;戏曲家汪道昆,号函翁;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号笠翁。
六、“××子”“××先生”
唐代诗人王绩,号东皋子;诗人卢照邻,号幽忧子;明代文学家李梦阳,号空同子;散曲作家常伦,号楼居子;清代文学家张维屏,号松心子;近代文学家、文论家刘熙载,号融斋,晚号寤崖子;文学家文廷式,号纯常子。
元代戏曲作家白朴,号主谷先生;明代哲学家、文学家王守仁,号阳明先生;散文家唐顺之,号荆川先生;思想家、文学家顾炎武,号亭林先生;清代散文家姚鼐,号惜抱先生。
七、称“××叟”“××主人”
元代戏曲作家关汉卿,号已斋叟;明代诗人袁凯,号海叟;小说家许仲琳,号钟山逸叟。
元代诗人胡天游,号松竹主人;明代文学家凌蒙初,号空观主人;清代文学家石韫玉,号花韵庵主人;学者、散文家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
八、称“××生”“××客”“××老人”
唐代诗人罗隐,号江东生,诗人李商隐,号玉溪生;元代文学家陆友,号砚北生;明代诗人徐贲,号北郭生;戏曲作家沈自晋,号鞠通生;清代文学家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唐代诗人贺知章,号四明狂客;南宋词人黄升,号花庵词客;明人游记文学家徐宏祖,号霞客;清代文学家郑文焯,号冷红词客。
中国文学家范文6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梦,我的梦》,什么是梦?什么是中国梦?历史的点点滴滴如散落在偌大沙滩上的沙石贝壳,我悄悄的走过,贪婪的看着这些晶莹宝贵的财富,时而拾起一两颗打动心灵的贝壳,寄出一份梦想,蹲下投放。中国梦,流淌在岁月。
沙滩上有一颗饱经沧桑的贝壳,那是中国遥遥五千年的故事。从黄帝开创历史到如今的我们诵读历史,我看到太多太多的事迹,每个中国人都拥有着同样的中国梦。富强!富强!中国梦的口号在继续。中国梦流淌过每个日日夜夜、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地震、泥石流、洪灾,还是会有饱经沧桑后成功的微笑。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藏岁月流淌过的每一个中国梦,战于世,立一生之梦
沙滩上有一颗闪亮的贝壳,那是中国奥运会、世博、嫦娥二号成功发射的故事。当一阵阵掌声雷鸣般响起,当世界举目投足于中国时,我知道,中国的光芒已散发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国梦还在继续,我们的视线还在执着,默默献上自己微薄的力量。这是一个梦,一个叫作中国梦,一个被每一个中国人所深呼的梦。我以心的维度仰视奖牌下每一个奋斗的身影,倾听每一声临近中国梦的足音,俯身捧起岁月流淌过的荣誉,扬手敬礼,大声喊出自己的中国梦。
沙滩上有一颗铭记的贝壳,那是羁旅在外的中国人的故事。我清楚的看到,有人客于异国,却随身带着中国的泥土,有人在奥运会直播前呐喊中国万岁,有人在参加外国采访时说:“我是中国人,我们都共有一个梦,她叫中国梦!”是的,那就是我们的中国梦,一份信仰,一份怀念,一份奋斗,到处都迷漫着中国梦的味道。就算在异国他乡,我们都还能轻哼着国歌的旋律,心怀着祖国,铭记着中国梦,力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