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独坐敬亭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独坐敬亭山范文1
众鸟高飞去,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天际,是那么的狭窄,容不下的浪子,四处奔波。品一杯浊酒,掉进辛酸的往事中去。淡淡的酒香,淡淡的苦涩,淡淡的酒香夹杂着一缕浓厚的愁苦直插心房。
醉了,醉了。酒意冲淡了他的思想,淹没了他的灵魂。张开朦胧的双眼,深呼吸,企图得到自然的宽慰。可惜,天边消散的彩云,高飞远去的鸟雀,早已没了踪迹。失落,浪子的心力憔悴,柔和的云彩抛弃了他,美丽的鸟雀也一声不响的离开了他,心中的悲凉点缀了这天际,寒意从天而降。
尘虑萦心,浪子懒倚青石之上,冰冷的青石,凝固的心,多么充满悲情的画面,一缕愁楚阻遏了天地,只有那默默无言的敬亭山,和那冰封孤寂的浪子,两颗心蓦然相汇……
独坐敬亭山范文2
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原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赏析:诗中“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
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来源:文章屋网 )
独坐敬亭山范文3
关键词:诗歌鉴赏;人物形象;途径
一曲由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让我们梦回唐宋,回到那个群星璀璨、佳作辈出的时代,看到了众多个性迥异、形象鲜明的人物。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潇洒、傲岸不羁者的形象;柳永的《雨霖铃》写出了一个爱恨情长的形象。形象中聚集着诗人的情感,形象中包含着作者的意志,让我们用心去体味诗人善感的心灵,用情去鉴赏多彩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秦韬玉的《贫女》,主人公是一位哀伤、惆怅的贫女形象,她风采幽雅、品德高尚、勤劳能干、精于刺绣,但生于蓬门漏户,无媒人可托,只能为他人做嫁衣裳。诗人借她表达了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愤愤不平的激愤之情。古诗中的人物形象该通过什么途径来鉴赏呢?
一、了解作者的生平,关注背景、注释
因为以诗承志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他们或借诗歌抒其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发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叹其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因而鉴赏人物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关注背景,注重注释。在欣赏李白的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少年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因为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被权贵所容,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纵情山水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而读到李清照的《浣溪沙》《声声慢》,就会想起她年少的浪漫情怀和中年之后“人比黄花瘦”的孤寂。
二、聚焦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身份的词语
如胡令能《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中对垂纶小儿这个形象的刻画,是通过对垂钓小儿外貌:蓬头,动作:侧坐、遥招手,心理:怕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机灵的垂钓小儿的形象。王昌龄的《采莲曲》通过外貌描写绿色罗裙、花样脸庞和动作歌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的采莲少女的形象。白居易的《采莲曲》中采莲少女“逢郎欲语低头笑”,通过心理加动作的描述,就让一个羞涩、腼腆、纯真的少女跃然纸上。
三、关注环境的烘托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分析诗歌的人物时,首先要通过诗词的环境描写,总结自然环境的特点,然后体味环境描写在氛围的营造和人物心情的烘托方面所起的作用。只要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就可以间接知道人物的品行以及心理。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形象。众鸟距诗人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了他的孤僻,又体现了他的高傲。众鸟、孤云、敬亭山,看似寻常物景,实则对表现诗人独坐敬亭山时流露的孤寂情绪起到了烘托作用。又如李白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在竹、夜色、明月形成的幽深静谧的环境中,弹琴、长啸,自得其乐,表现了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繁世俗的志趣。
四、注意“物”的象征作用
梅、兰、竹、菊等物象是诗人常用的物象,如“墙角数之梅,凌寒独自开”“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扶孤松而盘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等,这是因为诗人由物及人,由物象到人像,想到了物背后的象征意义。如梅花的不畏严寒、高洁,兰花的幽雅、淡泊,竹的坚定强劲,菊的孤傲高洁,松的坚韧挺拔,莲的出淤泥而不染。中国文人偏爱这些物象,正表现了文人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成为文人内在的精神品质、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也是文人对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又如刘禹锡的《始闻秋风中》:“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通过骏马思念边塞秋草而抖动蜷曲的毛,大雕顾盼万里青云而睁开双眼的形象,表现了作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怀。
独坐敬亭山范文4
暑假里的一天,烈日当空,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位于安徽宣城的敬亭山。远远望去,山虽不高,却满目青翠、郁郁葱葱,十分壮观。只见山脚下矗立着一座石牌坊,上面刻有“敬亭山”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迫不及待地穿过牌坊,快步向山上走去。
上山的公路很长,一眼望不到尽头,累得我满头大汗。我抱怨道:这难道就是“诗山”吗?一点感觉都没有,李白怎么会写出这样的好诗呢?这时,一辆电动观光车缓缓地驶了过来,妈妈赶紧问道:“请问上山的路还有多远?”司机笑了笑:“远着呢,上车吧!”车沿着弯曲的公路行驶,碧绿的茶树满山遍野,高高的核桃树上挂满了核桃。我欣赏着美景,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大门。
我跟着诗人的脚步向山上走去,踏着石子路,这在树阴下。树沙沙作响,风轻轻拂来,地上的小草生机勃勃,路边的野花露出“笑脸”。小路右侧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上面刻着古代诗人在此留下的诗句,有描写花草树木,有赞美美丽风光。这些石头与敬亭山巧妙、自然的融合,真不愧为“诗山”啊!
独坐敬亭山范文5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同为主体又互为客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互促的过程,是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所以,有效性朗读就应创设这种浓浓的教学氛围,在朗读之前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例如,学习《桂林山水》和《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课文时,通过看教学课件,欣赏风光片和音乐,带领孩子进入美的意境中。宽松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孩子在“美”的欣赏中,兴致勃勃地展开朗读。
色彩缤纷的图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他们最喜欢的,也是他们最直接、最轻松的表达方式。他们乐于绘出美、展示美。在描绘的时候,也是他们对课文的感悟过程和朗读体验的情感积淀过程。如在教学古诗词《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和《忆江南》时,我就让学生们动手作画,画出心中体会到的诗词内容。在学生的笔下,《独坐敬亭山》的孤独;《望洞庭》的和谐;《忆江南》的美丽春色,都随着色彩流淌,活泼而富有生机,再进行朗读,真是有声有色,令人为之动容。
乐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随着音乐的跌宕起伏,能够引领我们的心灵徜徉在作品特定的意境中;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习惯和敏锐细腻的情感享受。课堂上学习《忆江南》时,配上婉约柔和的江南丝竹作背景音乐,在柔美的乐声中进行朗读,学生会对江南的美丽感受得更加淋漓尽致,仿佛在江南的美丽画卷中游览了一番,依然意犹未尽。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情感。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的感受、体验、领悟、揣摩、探究、品味的一个体现,这些都是学生心智活动的过程。语文课本中的韵文、儿歌、诗歌和散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可以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加上动作,做出表情,把理解融入朗读中,把感情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在美丽的情感中尽显朗读风采。
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教学中针对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空间。通过游戏、表演等活动的辅助,将会很好地推动有效性朗读的展开。借助情境启发,让学生自己在体验中感悟词语,比死记硬背,呆板地借助词典去理解更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领悟能力。然后在领悟的基础上,再和学生一起尽情地读,尽情地演,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发展。
独坐敬亭山范文6
一、明白诗歌含蓄类型,从含蓄立意上,归纳为三种类型
1.寄寓形象,含蓄隽永
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将自己千思万绪凝结定格于一个画面,托物言志,借景抒怀,手法之娴熟、令人叹为观止。
2.侧面迂回,虚中见实
优秀的诗人追求含蓄的境界和浓郁的诗味,落笔往往不在正面的具体的描写上,而是从侧面、对面迂回地表情达意,务求从虚中见实。
3.以“反”见“正”,曲折有致
“反笔”和正笔相反,是指构思从反面切入,将人的思想情感置于与环境相反的状态,表意曲折而有情致,体现出立竿见影或见影知竿之妙处。
二、从含蓄造景上,归纳为三种方式
1.以景启句,欲露还藏
一般来讲,诗忌露忌尽,所谓“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下语三分,不说到尽,留有“空白”,自然会引发读者的思索想象,诗也就耐人寻味了。
2.层层布景,亦景亦情
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些诗句句写景,但情寓景中,极具含蓄之美。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着诗由苍茫的暮色至荒漠的山村,最后至依稀的柴扉和清晰的狗叫,一步步展示出诗人顶风冒雪投宿山村的情景。着墨不多,而人物形象鲜明,蓄意丰富,耐人寻味。
3.以景结句,情韵悠长
“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乐府指迷》)。诗歌在抒情议论是,戛然而止,转而以景作结,或以景衬情或情寓景中,就可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从含蓄炼句上,归纳为三种办法
1.弃直就曲,引人入胜
常言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比方,明是心愁而眼中泪难止,偏怪风儿往眼里吹;心中有结,而言“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2.疑问作结,发人深省
问而不答,构设悬念,供人思索玩味,使诗具有含蓄不尽的韵致,是古人营造含蓄美的又一手法。
3.避实就虚,授人以柄
特别以梦境、声音作结,创造一种清幽缥缈的境界,也是古人创造含蓄美的重要手法,自不必多言。
第一步,通过筛选意象初步感知诗歌。所谓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诗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情景交融是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一切景语即情语”,分析诗中之情自然离不开所描写的景物――意象。读诗先观意象,即可初步明确诗歌的抒情指向。“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前两句,秋雨连江,客隐楚山,渲染离别之愁苦。后两句笔锋一转,以“冰心玉壶”自喻来告慰洛阳亲友,自然是情蕴景中。
第二步,由诗的意象推及诗的意境。所谓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像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因此,分析意境自然也就离不开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