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的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科学的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科学的知识

关于科学的知识范文1

科学观是人们对科学的本质属性、存在样态、价值取向和发展规律的总体认识和基本信念。从类型来看,科学观可以包括科学的本质观、发展观、价值观和习得观等四种类型。从状态来看,有的科学观是以“显性”的形态存在,比如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元勘学科”对科学的理解往往是以鲜明的观点、命题的形式出现;有的科学观是以“隐性”的形态存在,比如各种自然科学中隐含的科学观,这些科学观通过进一步发掘、总结和提炼才能显性化;有的科学观则以“实践”的形态存在,它们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并支配着人的行为,具有个性化、实践化、缄默化的特点。下面我们对不同类型的科学观及其在教育中的体现进行分析。

(一)科学本质观

科学本质观是人们对“科学是什么”问题的回答。遗憾的是,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至今无法取得共识,不同学者只能从各自的视角提出自己的理解。基础主义者认为“科学是唯一的知识、永恒的真理”;[l〕证伪主义者认为“科学认识不可能达到真理,只能是向真理不断地逼近”的过程;[z]历史主义者认为科学理论不过是科学共同体协商的结果,并且不同科学共同体的理论之间存在根本差异;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科学只是人类众多知识领域中的一员,不具有先天的特权,它仅是人类与自然沟通的手段之一。对科学本质问题的回答见仁见智,很难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标准答案”,科学元勘学科研究也昭示这种答案只能是追求的目标。与科学观的多元理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理科教师和学生将科学视为真理、知识体系或高深理论的观念还是主流。这种带有明显的逻辑实证主义色彩的主张尽管有其合理性,但它过分强调科学理论的稳定性、标准的实证性、方法的归纳性、价值的绝对性,试图将科学神圣化的做法难免使其科学观走向了误区。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科学文化的定位、学习方法的选择,而且也会妨碍学生批判精神、求真品质、创新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指人们对科学发展主体、动力、过程、模式等方面的总体认识。科学发展观与科学本质观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表里。归纳主义的科学发展观认为科学知识即是真理,科学的增长即是“通过归纳所得并经由观察证实的真命题及其集合的积累”,[3]由此,科学的发展是一种发端于观察和经验,止于科学知识、永远向前的线性累积过程。“这种线性累积观合乎直观”,也符合中国大众对科学的普遍期待。[4]然而,这种归纳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早就受到了波普尔的质疑和颠覆,他认为证实并不能保证科学知识永久的合法地位,可证伪性才是科学知识的根本属性。据此,波普尔提出了“猜想与反驳”的反归纳主义方法论,指出科学是在“问题一假说一证伪一新问题”中不断发展的。而科学发展的革命观则更极端地认为,科学的发展具有非连续性、跨越性和不可通约性,强调每一次科学观念、理论、方法的革新都具有颠彼性和“革命性”。科学发展观是科学观的重要内容,对科学发展的不同理解会影响科学教育和科学课程基本定位。比如,线性累积的科学发展观会进一步强化科学本质的真理观,强调科学就是客观知识体系、就是真理,这样一来,科学课程就应该大量地罗列系统的科学知识,并且学生对这些科学知识要不加批判地接受。“猜想与反驳”的科学发展观提醒我们,要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批判思维等方面的能力。科学发展的革命观要求科学课程要“及时更新、改革教学内容;教科书应融合知识的逻辑、实证、心理三个层面的内容;有机吸取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知识等。”[5]

(三)科学价值观

科学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科学“功能”“作用”的墓本看法。近代科学诞生之后,在科学的价值问题上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并且愈演愈烈。“近代科学之父”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里的知识指的就是科学知识。培根认为科学知识是人类“驾驭自然的巨大力量”“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和推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6]历史上的逻辑经验主义者更是将科学知识视为一切知识的典范,同时他们认为科学是万能的,它可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与此不同的是,从近代科学诞生之日起,很多人文主义者就开始对它的价值和负面作用表示怀疑和优虑。早在18世纪中叶,卢梭就指出,科学不但无助于“敦风化俗”,而且“是道德的最凶恶的敌人”。闭马尔库塞也强调,虽然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一个“富裕社会”,但同时也把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进入20世纪后半叶,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这已引起了世人的警惕。社会主流的科学价值观直接影响着科学教育、科学课程政策的制定者,并通过他们控制科学教育和科学课程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科学教育目的、科学课程目标、科学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设定和选择。比如,一个觅须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常常会强调科学的正面效应、工具价值,所以会将科学知识的获得和使用作为科学课程的主要目标;而追求社会可持续发展、追求公民素质全面提升的社会,则会对科学的负面效应给予足够重视,并兼顾科学文化在思想观念和道德层面的教育价值。另外,科学价值观也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科学课程有义务使学生明白科学的利害善恶,这是将来学生能够正确、全面认识科学的需要,更是学生将来作为一名合格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

(四)科学习得观

科学习得观是指人们对科学文化应该怎样学习的基本看法。与科学观的其他三方面相比,科学习得观更容易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它是科学观在教育领域中的集中体现。科学习得观的建立与发展取决于人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价值的判定和学习心理的认识。一定意义上讲,科学本质观为我们揭示学习对象是什么,科学价值观为我们指出学习内容的功用,学习心理则为我们阐明学习内容应该怎样学,“学什么”“值得学”与“如何学”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不同的科学本质观、形态观、价值观出发,人们能够获得不同的科学理解,从而形成不同的科学学习观。同时,特定的科学价值观、学习观还会在科学学习内容的选择过程中起到过滤作用,只有通过了这两层筛选的科学内容才可能进人科学课程。’比如,“以太说”虽然是学生能够接受的,但它不符合我们的科学价值观;而“广义相对论”虽然符合科学价值观,但又难以被学生接受,所以二者都不能成为中学科学课程的内容。

从科学课程的发展史上,我们也可以发现科学观对科学课程的深刻影响。在科学课程的“合法化”时期,[5]科学知识几乎被视为科学的同义词,科学知识的价值被绝对化,于是科学学习要学习百科全书,要死记硬背。在课程的“活动化”时期杜威指出,对这种动态、过程性的科学,应当以活动的方式—主动作业来学习。随着结构主义思潮的兴起,人们开始注重科学知识的结构,提倡“发现式”学习法,主张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20世纪末叶,科学元勘学科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中,打破了科学的客观性、静态性和价值无涉的神话,加之后现代主义的推波助澜,人们认识到科学是一种以社会和个人为主体的建构过程。由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发展,并成为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科学课程学习方式。

二、科学观的教育价值

科学教育中的科学观常常以潜课程的形式存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往往不容易被师生觉察到。但正确的科学观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自然观、发展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科学观教育有利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对科学文化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对世界的态度、观念和看法,进而促进学生整个世界观的形成。

纵观近代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科学学科、不同的学术流派中隐含着不同的世界观,这既反映了科学观本身的复杂性,也体现了科学观内涵的丰富性。比如牛顿力学,可以作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之世界观的依据,也可以因其无法揭示“第一推动力”的来源而成为宗教经文的注释;在“测不准原理”的解释中,爱因斯坦向来认为“上帝不是在掷般子”,坚持决定论的思想,而海森堡却认为“平常所谓的因果性不复存在”。[9]科学文化中世界的多面性、复杂性为科学课程的规划者、实施者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同时也对科学课程设计者、实施者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要具有较强的鉴别和选择的能力,需要解决把什么样的科学观、用什么样的方式提供给学生的问题。从这一角度来说,科学课程工作者决定了科学课程中的世界观取向,也决定了学生世界观的发展方向。

科学观教育有助于学生自然观的建立。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的基本理解,其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其核心。在古希腊,人们已经开始尝试认识、理解自然,他们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类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到了培根时代,人们的自然观开始发生变化,培根首先提出人要征服自然界。此后,西方科学发展一直以追求科学的工具化、技术化为目标,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断裂和对立。但随着人类对自然控制力的增强,人们发现自然的反抗也在加剧,人们无法摆脱自然的种种报复行动,于是人类做出妥协,寻求与自然和解,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管怎样,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革新人与自然对立的理解是一种进步。在这一方面,我国古代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代表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相通的、和谐的,这对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深刻启示。科学只是人类理解自然的途径之一,并且仅仅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往往会陷人人、物两分的境地。所以,理解自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不能脱离人文精神的引导,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为指导,反思和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

科学观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对发展观的理解。科学作为对自然界进行说明、解释和预测的知识和活动,其任务之一就是为人类揭示世界发展的规律。因此,科学能够帮助人们形成有关世界是如何发展的看法,即发展观。在科学思想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科学发展观有三种:一是机械决定论的发展观,二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发展观,三是自组织理论的发展观。其中,机械决定论的发展观影响力最大,至今仍具有广阔的市场。机械决定论发展观的直接理论依据是牛顿物理学。拉普拉斯将其发挥到了极致,他将宇宙视为一个大机器,并断言物理规律就是世界发展的全部规律,世界的未来是由其初始条件即目前状况决定的,即便是人的旦夕祸福也不例外。“这就是历史所说的‘拉普拉斯决定论’,或称为‘宇宙宿命论”,。[10]首先对机械决定论发起攻击的是热力学发展观,热力学认为世界的运动、变化并非是可逆的、守恒的、永恒的,因为宇宙是沿着嫡增的方向发展,从有序走向无序最终达到“热寂”状态。这种认为宇宙最终结局将是彻底混乱的观点给人们带来了极度的悲观情绪。但随后“老三论”、“新三论”、混沌理论、非线性科学等新理论的诞生为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自组织理论认为,世界既不是按照僵化的“宇宙宿命论”运动,也不会循着毫无希望的“热寂规则”发展,而是一个不断生成和进化的开放系统。由以上三种发展观可见,第一种是盲目乐观并且最为有害的,因为它不但教人消极待事,而且还为此提供了“充分”的理由;第二种虽然也不科学,但因为生活中能够理解和应用的人很少,所以危害性也较小;第三种是迄今为止最为积极、合理的,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很有助益。

科学观教育有益于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学生对人生的本质、目标、过程、价值的认识与科学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从科学的世界观来看,正确的科学观可以告诉学生人类栖居于其中的世界的本质和特性,从而使其更恰当地认识人本身,认识自己;其次,从科学的自然观来看,正确的科学观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并把人放在“人与自然”关系之网上进行正确定位,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自己;再次,从科学的价值观来看,合理科学的价值观不仅能够告诉人们科学对人类的功用和意义,而且还能告诉人们进行科技活动时的“能为”与“应为”,因此有助于学生明确人类的处境与自身的使命;最后,从科学的发展观来看,正确的科学观不仅能够告诉学生科学发展的复杂的机理,而且能够对学生认识社会的进步、个人的成长方面进行正向引导。由此,科学观的学习会对学生正确认识人的本质、评估自身的价值、树立合理的人生目标、选择自身的发展道路起到积极作用。

三、科学观教育价值的课程实现

恰当的科学观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自然观、发展观和人生观培养具有积极作用,那么这种作用怎样才能在课程实践中得以实现呢?我们可以从科学课程规划、设计和实施等角度进行简要分析。如下图所示,科学观对课程的影响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科学观(I),指课程工作者自身所具有的科学观,这部分科学观往往通过课程工作者无意识的行为渗透到科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另一部分是科学观(I I),是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资源一样有待纳人科学课程的文化、思想资源,是客观的存在。

首先,科学观(I)与课程工作者的知识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等一样,是其进行课程研究和实践的背景性观念。这种观念将在科学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得到反映。因此,课程工作者需要经常、积极地对自身的科学观进行澄清和反思,以便对其保持清醒的认识、准确的把握和及时的更新。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科学观显性化、明确化、科学化,进而用积极的科学观来影响和引导学生。在实际的课程实践中,有的课程人员坚持科学本质的真理观、科学发展的线性累积观、科学习得的记忆观、科学价值的中立观等,虽然这些观念他本人也未必清醒地认识到,但在科学课程的研究和实践中却会得到明显的反映,他可能会以科学知识体系的获得为科学课程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记忆和练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而对科学文化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个人价值关注不够,对科学课程的动态性、生成性重视不足,对学生的文化背景、前概念和认知风格视而不见。这个问题在目前的科学课程研究和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原因在于过去我们更多考虑的是课程设计者的知识储备、理论水平、实践经验,而对设计者头脑中潜在的科学观念没有给予充分关注。其次,科学观(I I)与其他各种课程资源一样有待选择和采用。但科学观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又有明显的不同,科学观具有鲜明的潜隐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首先,不同的科学理论隐含着不同的科学观,即使同一科学理论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也可能获得对科学不同的“印象”。其次,由于知识背景、文化信仰、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每个人对科学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科学观具有个体性、差异性和情境性。再次,无论是“类”的人还是“单个”的人对科学的理解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尤其在科学与“科学元勘”发展异常迅猛的今天,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也在千变万化之中,所以科学观也具有不稳定的特点。鉴于此,清醒地认识科学观,并能将其合理、恰当地引人科学课程无疑是一个艰难的课题。简单地说,对科学观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学生特点、社会背景、文化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第三,我们应该注意到,科学观(I)与科学观(n)具有密切的联系,往往科学观(I I)要转化为科学观(I)才能发挥其课程价值,科学观(I)又制约、影响着对科学观(I I)的选择和利用。为了处理好“主观”的科学观和“客观”的科学观之间的关系,课程工作者要成为反思者、学习者和研究者。不断反思社会流行的、以往教材呈现的和自己头脑中的科学观的合理性、恰当性和可行性,从而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观点。不断学习科学元勘学科的新理论、新观点,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新问题、新进展,课程理论的新观念、新思想,不断更新头脑中的科学图景和价值观念。不断研究科学观的性质、结构、历程,研究科学观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前景,研究实现科学观教育价值的可能和途径。当然,科学观作为课程实践者的重要观念之一,还会影响到其他观念的定位和发展。比如,科学观对课程实践者的知识观、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都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另外,科学课程分为多个层次,比如理想的课程、实施的课程、经验的课程等等,这些科学课程的计划和实施都需要相应的构建者、规划者、设计者和操作者。相应地,对科学观的梳理、反思和革新也是每个课程工作者课程实践的前提和内容。

参考文献:

[l]江天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系问题[J].哲学研究,1996,(11):51-59.

[2]葛恒云.论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1997,(7):51-53.

[3]王晓林.证伪之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62.

[4]刘大椿.科学哲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41.

[5]徐学福.库恩的课程思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90-94.

[6]杨芳.论培根关于知识的价值观[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55-57.

[7]刘大椿.在真与善之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52.

[8]于海波.西方科学课程的历史考察[J].当代教育论坛,2005,(8):123-126.

关于科学的知识范文2

[关键词] 学业考试 高质 高效 复习策略

初中科学的学业考试复习具有时间紧、内容广、任务重、要求高的特点,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九年级科学学业考试复习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学生对所学初中科学知识的再学习、再认识、再次整合的过程,是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

我认为初中科学学业考试复习要达到以下四个目的:一是对照中考命题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和《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使学生对要求的知识点逐个过关,通过清理归纳,形成便于提取的知识结构网络;二是进行查漏补缺,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调控和反馈机制,发现和弥补学生在平常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与学业考试要求之间的差距;三是加强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复习,强化解题训练,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四是根据科学的考试特点,进行应试心理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心理素质。为了在科学的学业考试复习阶段能达到上述预期目的,我认为在复习阶段不仅要理顺复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众多复习的关系,而且还要讲究复习的策略。理顺关系是高质、高效复习的前提,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充满着矛盾运动,科学的学业考试复习也不例外。只要复习一开始,直接关系到复习效率的许多矛盾就摆在我们面前。这些矛盾由许多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组成。如何理顺这些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学业考试复习的效率。不理顺这些关系,就会使我们的复习思路紊乱,无处适从。

一、要理顺科学课程标准和《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以及新课程科学教材与众多复习资料的关系是高质、高效复习的前提

由省教育厅教研室制定的课程标准和《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是教学大纲中可测量目标的体现,也是我市自主命题的准则。在考试目标中,对要求的知识的范围和深广度有明确的界定,规定了考试的性质、内容和形式等。因此,组织教师和学生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有助于减少复习的盲目性,增强复习的生。历年来,义乌市科学学业考试命题从没有没有出现“超纲”的试题,确保了考试的正确导向,大大推进了考试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有些教师和考生对学业考试命题是否会超出《考试说明》界线的疑虑是多余的,是不利于高质、高效复习的。

科学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它是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地阐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材在内容上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完整性;在编排上具有顺序性、系统性、逻辑性;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可读性。教材不仅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评定学生的知识等提供了基本材料,也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深刻理解知识的主要材料。在学业考试复习中,教育学生认识教材的作用,指导他们认真阅读教材,就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功能,从而进行高质、高效的复习。

一本好的复习资料是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专家,对学业考试命题的原则、思路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后编写的,确实是由教材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具有最本质属性的东西,是教材内容的精华和重点。有些复习资料还提供适量的复习材料,能帮助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训练,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正确利用好这些复习资料,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对提高复习效率这一点上显然是不容置疑的。

《考试说明》、科学教材与复习资料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要理顺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是复习过程中要坚持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二是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感知教材,三是适当使用复习资料。有些教师在复习时不顾《考试说明》,经常讲一些难、偏、怪、超的题目,认为可以尽居高临下;有些教师在复习时,紧抱基本复习资料而忘掉指导学生使用教材,甚至错误认为复习资料是复习应试的捷径。这些本末倒置的做法和观点都是片面的。

因此,在复习时应以教材的系统进行分析和归纳,又适当的选择复习资料,既用教材导向,又用复习资料拓宽。这是因为学生要在反复感知教材之后才能对科学知识的质获得准确清晰的认识。扔掉教材进行复习,就等于缺少感性认识的基础,要他们盲目去接受复习资料中一些理性的东西,并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也并非易事。只有不断沟通科学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和复习资料所叙述的知识点,使学生对要求的知识点的认识程度得到螺旋式的上升。

二、要理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考试层次之间的关系是高质、高效复习的基础

科学学业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了解”、“理解”、“掌握”,这就为我们复习提供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向导,就能使我们的复习做到有的放矢,也便于我们组织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由于《考试说明》明确规定了考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就应理顺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认为学期基础差,达不到要求,有意拔高教学目标。这两种错误倾向,其裨是混淆了三个考试层次之间的关系,势必会影响到复习的效率。

了解是指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包括有关的符号、术语、事物以及概念、定理、法则、定律的再现或再认。这一层次侧重于识记水平的考查,即感知和记忆自然科学知识的能力的考查。关于了解水平的知识点的复习,教师最好在复习前,根据了解的知识点,结合教材内容,将其中涉及的基本知识加以罗列,编拟出一系列提纲式问题,用幻灯片展示给学生。课堂上可以巧妙设置认知矛盾,以生动有趣的实验或形象幽默的语言,诱发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提纲中提出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通过主动地阅读课本,发挥其主体作用;另外,还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记忆术”来加速记忆,从而达到这一层次的要求。

理解是指把握所学知识的意义,能作必要的解释、说明、形式的转换、结果的预测等,它要求学生在识记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概念,联想想象,归纳规律,把握科学知识的深刻内涵和广阔外延,并能举出或说明简单的应用。从信息角度来讲,理解应该能将知识信息换成另一种形式或利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进而系统地整理已获得的知识信息,并能把已学过的科学知识和实际中了解的有关科学现象相结合,形成知识链,贮存于大脑之中。关于理解水平知识点的复习,宜选用讨论讲解的方法。教师先提出问题,再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最后教师作归纳性的讲解。讲解方式最好能借助于实验、挂图或一些形象化的比喻,采用一问一答的谈话式,使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顺其自然,容易接受。

掌握是指能应用所学的概念、定理、法则、定律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处于新的情境或处于有一定干扰因素的情境中。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须能准确地分辨交错在一起的自然现象,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部分;能从自然科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灵活运用多种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或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的论证。关于掌握水平知识点的复习,宜选用范例讨论和实验的方法。教师精心选择符合实际的例题,通过板演讲解,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或引出实验探索的课题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专门的心理学研究令人信服地证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动机和积极参与学习的情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保证。因此,在科学中考复习中,让学生明确某一知识点究竟要达到“了解”、“理解”,还是“掌握”的程度,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诱发学生的有意注意,产生期望效应,使复习效率得到提高。

三、要理顺培养尖子、转化差生及面向全体的关系是高质、高效复习的保证

培养尖子从狭隘意义上说是为了升学竞争的需要,从长远来看是为了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国家建设人才的需要。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得意门生”,要善于当好“伯乐”,经常注意去观察尖子,发现尖子,考察他们各方面的才能。一般地说,尖子生有较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表现出较高的智商;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他们表现出:学习动机明确,求知欲旺盛,有良好的注意品质和意志品质。在培养尖子生方面,教师应该能充分估计优秀学生学习和创造性的潜力,引导他们算觉地发挥潜力,教师应“变教为导”,学生应“变学为思”。在复习阶段,切忌为了照顾少数几个尖子生能“吃饱”,在课堂上采取加快进度,加大难度的方法,而应指导尖子生自觉学习钻研,撷取知识,并作适当的课外辅导。

做好转差工作是全面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全变得十分相似。”因此,作为教师如果秉着“转化一个差生和培养一个尖子生同样重要”的想法,设身处地为差生着想,千方百计为差生转变创造条件,转差并不会像有些教师说的“徒劳无功”。差生一般都是基础较差,智力稍钝,反应较慢;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对头。因此,在复习阶段,对差生要“多一点关心,少一点责备。”教师应按中下等学生的实际水平制订复习计划,设计复习方案,教学过程尽可能放“慢镜头”,让他们看起来清楚,听起来明了,想起来有道理。

要理顺培养尖子,转化差生及面向全体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评估教学质量的好坏不应过分着眼于几个尖子生,而应在全体学生上;其次,教师要了解学情,摸清尖子生还需要什么,差生还缺少什么,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做到因材施教;最后,在复习阶段应坚持“立足中间,照顾两头”的原则,在教学中尽可能解决一些学生学习中存在着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争取大面积丰收,小面积高产。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只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认真探索,锐意进取,一定能够做到高质、高效的学业考试复习,在一年一度的学业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关于科学的知识范文3

[关键词]多元化学科知识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

基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要求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在保留数学学科自身特点的同时,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整合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创设生动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立足这个出发点,就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本着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探索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规律,同时要联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综合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多元化’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具备时代性和科学性的。

‘多元化’这个词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尤其是经济和文化领域,它的广泛定义即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元素的组合。在一个专业环境里保持多元化就意味着更多、更好。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教育、社会、经济等发展的关键性推动力量。把多元化学科知识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是必要且有益的,同时,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改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我相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它还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联系的枢纽,如果能将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好的运用,那么必将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产生了极大地相关性、相通性,各个学科领域的壁垒已经被打破,使得学科之间没有了绝对的界限,只有相对的边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与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内在联系,实践并探索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方式,达到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综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创新精神的目标,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进行课程改革的真正创新与探索。

二、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上的创新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这门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学科势必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些必然的联系也势必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那么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也必然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产生了极大地相关性、相通性,甚至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重叠和融合,各个学科领域的壁垒已经被打破,学科之间没有了绝对的界限,只有相对的边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与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内在联系,学习并掌握多元化学科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能力,多领域、多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综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创新精神,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进行课程改革的创新与探索。

三、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尝试应用是有益处的。

1、运用的前提:结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大前提。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关于数学知识学习的互动,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想要更好的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首先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认清教育和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要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和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必须遵循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时期,父母和教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渡,这是很重要的。因此,实现这个过渡,必须要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为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进入小学以后,在认知发展方面,尤其是数学认知方面,如何从初级的、具体的认知水平逐步发展为较高的、抽象的认知水平等等,儿童心理学可以对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启示。因此,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并将其适当地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在合理的时机发挥多元化学科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作用,如果能做到这点,必将极大地推动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儿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元化学科知识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巨大作用。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深化课程结构调整,大胆尝试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就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认清教育和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和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要遵循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因此,将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是实现成功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时期,父母和教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渡,是很重要的。因此,实现这个过渡,必须要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为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进入小学以后,在认知发展方面,尤其是数学认知方面,如何从初级的、具体的认知水平逐步发展为较高的、抽象的认知水平等等,儿童心理学可以对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启示。因此,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并将其适当地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将极大地推动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儿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元化学科知识将极大地丰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 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情境的创设,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在无意识状态下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避免了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枯燥乏味情绪。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优美的音乐教学情境,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添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的同时,又可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喜欢画画,这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与兴趣爱好。根据这一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寻找美术与数学的结合点,极力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幻想和展示的舞台。美术在小学各学科教学,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为新鲜直观的图画能激起学生的兴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数学较为枯燥,使学生厌烦,不容易集中精力,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配上较为具体的图画,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兴趣顿起。美术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美术的魅力之所在。美术的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很广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在这个案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水果这样新鲜直观的图画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的兴趣被很好的激发后,对于后面的探索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由于数学课的内容大多较为枯燥,容易使学生厌烦,不容易集中精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配上较为具体的图画,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兴趣顿起,积极响应教师的提问,从而自主的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美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美术与数学相结合后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多方面的、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多元化学科知识,如音乐、美术、图形学、建筑学等等,与数学都是紧密联系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认真地去思考,深入地联系实际,大胆地尝试和实践,找到多元化学科与数学学科的交叉点和结合点,就能够不断地探寻出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3.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将极大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发展。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作用的日益增强,广大数学教育者已经认识到:数学虽然有其自身的独特的规律和特点,但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则是人的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将极大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发展,使之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认知的工具。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是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同时是教学手段的发展与进步,而且可以真正增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信息技术不仅代表了物化形态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信息技术还包括智能形态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多元化学科知识的融合,如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艺术、教育理念等。将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改变了物化形态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而且改变了智能形态的教育技术,使数学课堂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思想理念与教育艺术。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应用,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丰富和谐,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

五、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应不断创新和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是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音乐学、美术学、审美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挖掘和总结, 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实行数学课程改革要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分强调学科本位,教学视野过多地关注在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而忽视了多元化学科知识与数学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关系,从而也忽略了将数学学科主动与其他多元化学科的相互联系与交叉。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是知之始。让学生学会学习,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只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创新和发展,认真总结,我们就一定会在课程改革和创新的路上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收获。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关于科学的知识范文4

关键词:图书馆 学科馆员制 思考

1、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

随着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学科馆员制正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所应用,一些发展较好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也逐步建立学科馆员制,它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为教学科研提供主动的、深层次的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是指由高校图书馆委派的、专门与某一院系或专业教授联系,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某一科研和专业方面的信息服务咨询的图书馆馆员。学科馆员制是指为了实现学科馆员提供信息服务保障而设立的一系列措施。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的建立,开辟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新途径、开通新功能,使图书馆事业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新有使命。学科馆员制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它的先进性已得到了国内外图书馆学者的认可,对于图书馆界来说是一次制度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2、高职院校建立图书馆学科馆员制要坚持“一个中心,二个重点,三个服务特色”为基点,使学科馆员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个中心”就是坚持“以资源建设”为中心;资源建设是为学科馆员制能很好地执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高质量和一定数量的资源,学科馆员制提供的服务质量也难以保障。“二个重点”就是“以教学和科研”为重点,高校图书馆服务始终围绕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出炉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的成果,才能培养出色的学生。“三个特色服务”就是“以咨询服务、资源利用服务、馆员培训服务”为服务特色;在图书馆内设立咨询服务台或图书馆专栏,在图书馆网站建立学科专业QQ群,开展定期咨询服务等;学科馆员对教师的资源利用实行个性化服务,课题跟踪服务,专题研究服务,特色要求服务等;学科馆员定期为对口院系的教师和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进行资源利用方法或新数字资源检索培训,重点介绍数据库或试用数据库等资源使用,新生入学,集中进行入馆教育,让新生学会使用资源。加强学科馆员制建设,只有坚持“一个中心,二个重点,三个服务特色”,才能使学科馆员为学院的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更能体现图书馆的服务特色。

学科馆员制虽然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内容需要不断的探索,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制度建设不够健全,在建立学科馆员制时需要建立一系列的相应的管理措施;二是要不断丰富馆藏资源和提高质量作为支撑,特别是在网络时代读者对信息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数字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三是学科馆员制宣传不到位、馆员服务意识不浓,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等。

3、关于建立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建议

3.1 引起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学科馆员制度

建立学科馆员制在高职院校必须高度引起学院领导重视,要充分认识到图书馆是学院教学、科研的信息服务中心。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相比,有自己的特色,要使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建立在资金、人才方面得到一定的保障,必须得到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科馆员制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学院要逐年增加图书馆各项经费,使图书馆馆藏及各项数字资源日益丰富,软硬件建设不断加强,聘任学院知名教授加入到图书馆队伍中,方便学科馆员快捷、全面地了解院系研究的热点,前沿课题等,保证切实地为学院的教学、科研服务。同时,要建立健全的学科馆员制,建立学科馆员的培养和选拨制度,管理机制,引入竞争和奖励机制,优胜劣汰选拨优秀学科馆员。

3.2 加强馆藏数字资源的建设,为师生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建立学科馆员制的基本保障,没有丰富和高质量的资源,就不能保证学科馆员有效地履行职责。数字资源拥有全文数据库结构,检索起来不受空间、距离和空间的限制,而且提供不同的检索方法,检索方便快捷,容易使用。而现代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与更新,传统的图书馆已不能跟上日益发展的信息变化,加强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大力加强数字资源建设,是各学院图书馆建设目前最为关键的问题,高职院校图书馆都在加大力度投资建设数字资源,以适应现在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学科馆员制的全新服务模式,很大程度体现在及时、全面、快捷的提供某一专业方面的信息,这就必然要求有大量的检索资源可供学科馆员检索,从中找出读者所需要的信息。而数字资源恰好能满足学科馆员的这些要求,及时全面地提供某一方面知识的最新信息,使学科馆员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能满足读者所要求的服务内容。全面提升了图书馆服务质量。

3.3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学科馆员与教研部门建立通畅的联系

学科馆员制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逐步建立起来,图书馆要加大的宣传力度,让教研人员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科馆员制的基本内容和服务特点,建立畅通的信息咨询服务渠道,加深学科馆员与院系科研人员沟通,及时掌握和了解教研部门的科技需求、教学需求,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学术活动的进展,专业新动向,科研课题跟踪服务等。让系部教师参与到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各个环节,资源建设包括纸质文献中的专业图书、专业期刊、专业报纸和数字文献中的中外电子期刊、专业数据库、工具书、硕博论文数据库等,对馆内已有的资源及时向对口学科的师生进行宣传推介,对正在建设或购买中的资源做到经常督促,并主动参与到馆藏资源的建设中。学科馆员的对口服务、针对方式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服务需要,在实践中要对读者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组织力量,认真对待,把图书馆的高质量服务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落实到每一个读者的具体服务需求中去。

3.4 提升学科馆员的服务意识、深化专业素养

建立学科馆员制,首先要培养出一支素质优良的学科馆员队伍,依据学院科研、教学、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学科发展的近期、中期、长期的规划,建立学科馆员人才培养的体系与计划,图书馆培养学科馆员的工作要和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工作同步进行;选拔一批既具有学科专背景又熟知图书馆专业理论,并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馆员,进行学科馆员素质方面的培训;也可聘请院系专业人员担任兼职学科馆员,并进行培养。要从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意识培养,然后对专业理论知识、图书情报知识、外语、信息技术、人际沟通能力与语言交际能力等方面进行教育,达到学科馆员素质的高要求。

3.5 创新服务模式,因地制宜建立学科馆员服务新模式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无论是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存在许多差异,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具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点,应结合自身特点创新服务模式,采取新举措,建立学科馆员制。通过积极交流与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于高职院校发展的模式,各学院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取长补短,找出更适合本院发展的学科馆员制度,才能让学科馆员制度在高地校中茁壮成长起来。图书馆可以根据自己具体的实际,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借鉴灵活的服务方式和优质的服务质量,以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是提升其为学院教学科研向更高和更深层次服务的必然选择,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选择的一种服务模式,学科馆员制的建立与实施,必将进一步密切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联系,是读者服务工作的创新和改革,对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杨艳梅.“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制”探析”.《教育教学论坛》[J] ,2012年11期 91-92.

关于科学的知识范文5

摘 要:本文通过在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图书馆尝试学科馆员制度的具体实践,分析了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学科馆员制度在实行过程中的具体做法,以及要实现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学科馆员制度 高校图书馆 高职院校

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图书馆为了优化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深化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模式,而为高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提供的一种更全面、深层次和更具针对性的新服务模式,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建立并实施。高职院校是高等院校的一部分,只有不断提高文献信息服务水平,才能跟上高职院校发展的步伐,因此,2010年我院图书馆也开始实行学科馆员制度。

一、学科馆员制度实施

2010年,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图书馆联合各院系选拔出7名不同专业背景、熟悉图书馆业务、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水平的工作人员担任兼职学科馆员,与信息咨询部3位专职学科馆员一起为全校7个院系提供对口服务。

1.专职学科馆员的主要职责是向院系介绍和推广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同时,搜集和反馈院系的各种现实和潜在的信息需求,从而推进或完善图书馆的服务,使其更适应院系教学科研的需求。具体职责包括:

(1)主动与对口学科院系的教师和资料室联系,了解教师对书刊、电子资源的需求。将教师对图书馆的意见及建议传达给图书馆有关部门,并为对口院系的资料室提供业务知道。

(2)熟悉本馆以及国内外对学科的文献信息源情况,掌握其使用方法。负责试用、评价对口学科的电子资源,为教师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提供技术支持。

(3)及时通告图书馆的新资源、新服务。宣传途径为网站、宣传活页、简报、e-mail等形式推送信息。

(4)定期征求对口院系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图书、期刊、光盘、电子资源等)和服务内容的意见与要求。

(5)收集院系教师与研究人员的科研基础信息,并及时反馈给图书馆相关部门,作为提供有针对性的学科信息服务的依据。

(6)根据院系用户的需要,通过现场咨询、E-mail、网上咨询、电话咨询和上门服务等多种途径为对口院系读者提供利用图书馆的指导和培训。

(7)在充分调研沟通的基础上,参与文献资源采访工作。

2.图书馆拟在各院系聘请一名兼职学科馆员,目的在于帮助图书馆了解广大教师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和对图书馆各项服务的意见,及时向教师通告图书馆的新资源和新服务,保证图书馆与各院系师生的联系顺畅沟通。兼职学科馆员应尽到以下职责:

(1)每学期至少一次反馈院系教师对图书馆各方面的需求信息;协助图书馆进行资源评估、调查和数据库试用。

(2)对学科馆员的通知及时响应,并做出响应安排;提供所在院系的重点研究方向。

(3)收集所在院系教师的e-mail及其他联系方式,便于图书馆通告新服务、新资源和使用信息等;在各院系主页上增加学科馆员及兼职学科馆员的联系方式;积极主动地向图书馆推荐在个人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挖掘出的网上免费资源。

(4)在把握本学科研究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撰写对本学科相关研究资源的采集建设的综合性报告。

二、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明显提高了院系师生对图书馆资源、服务和图书馆人的了解和认同。从2010年起,我馆订购的电子资源量迅速增长。为使院系师生及时了解和学会使用这些资源,学科馆员到院系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海报,甚至到办公室或老师家里现场解决使用问题。这些工作不仅使院系师生感受到图书馆人主动服务的热情和诚意,也使他们认识到图书馆从资源建设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巨大变化。

兼职学科馆员制度试行一年多,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

1.兼职学科馆员虽然都有各自的专业背景,但不可能覆盖全校所有院系所开设的所有专业,既要熟悉和做好图书馆的各种业务工作,又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实属不易。

2.兼职学科馆员本部门的工作任务也很重,要做好兼职学科馆员又需要投入不少时间和精力,难免顾此失彼。

3.对兼职学科馆员的培训很难落实。由于不同部门的联络人时间很难凑齐,又缺乏系统的培训计划,兼职学科馆员必须自己花费更多的业余时间钻研业务。

4.由于我校的前身是中专院校,不少教师对图书馆的利用还停留在传统的借还模式,因此,对兼职学科馆员推介资源或征集意见等主动服务,不少教师没有回应,使兼职学科馆员感到局面难以打开。

尽管如此,兼职学科馆员的尝试仍然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和值得认真总结和思考的问题。

三、学科馆员制度实现持续发展的措施

1.加快人才培养,建立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只有加快人才培养,建立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才能适应高层次信息服务的需要。

2.建立科学的考评和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学科馆员应该接受严格的考核,每年考核一次,既有来自图书馆的考核,也有来自所服务的对口院系的考核。

3.提高学科馆员的待遇和地位。由于学科馆员的工作性质复杂,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必须提高学科馆员的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人才、稳住人才。

4.加快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由于电子文献资源存储量大,可通过因特网进行远距离、高速度的传播,可解决多人同时对同一文献的需求,实现资源共享,解决了图书馆文献不足的问题。

四、结束语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需要客观地看待和科学地对待。学科馆员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方式,正是图书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办馆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快图书馆实现“资源———馆员———读者”一体化的必由之路。在推行学科馆员制度的道路上,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希望上述方法和理论能够给予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薛非.高校实施学科馆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2).

[2]顾小明.学科馆员制度的实践与探讨——对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试行学科馆员制度的回顾与思考.图书馆建设.2007(1).

[3]王红英.关于高职院校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几点设想.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3).

[4]周玉芝.学科馆员制度实施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现代情报.2008(03).

[5]桑向荣.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关于科学的知识范文6

一、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知识点的衔接

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手段不同,小学科学着眼于如何培养学生学科学的浓厚兴趣,并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而初中物理教学则更侧重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突出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科学课上,需要小学科学教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在相应的知识点上及时点拨,更好地与初中物理学科相关的知识点衔接。如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教学单元,教材从学生能够感知到的身边工具入手,调查在生活中我们使用过什么工具,用它来帮助我们做什么事?教材把原本枯燥无味的物理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知到科学并不陌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引出科学概念“简单机械”,为后续的“杠杆的科学”“轮轴的秘密”“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斜面的作用”这五种简单机械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教师在课前下功夫,找出与初中知识相关联的知识点,再用心备好学生,了解一下学生的前概念,这样课堂教学就鲜活起来了,内容也丰富了许多。通过以上的实例说明,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密切相关。小学科学教学与初中物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共有整体性和交流性的,教师应研究的是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在内容上有哪些衔接点,更要研究在思想上有哪些衔接点,从而达到两者之间的同化与顺应,建立科学的物理知识体系。

二、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化学知识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物质世界”部分中出现。物质世界让学生领略到一个无生命的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同样五光十色、精彩纷呈,充满形形的令人惊奇、迷惘、感叹的现象和过程。将这部分细分是初中的物理学科和化学学科,而化学学科具体编排在教材中的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纵向的知识链是: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物质的变化”主要是了解物质一些基本的性质和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目前,小学的科学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在课堂上被广泛应用,这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物质的变化”一单元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根据观察结果来进行解释的表达能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本单元中都有所体现。下面就《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节课,来谈谈我是如何更有效地把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知识点相衔接的。

《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一课是处在“物质的变化”单元第四课。这之前学生已经观察到了两物质相遇,颜色发生了改变(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的化学变化。由于考虑到小学生认知的局限性和对食材的熟知性,教材用小苏打替代了初中化学课上的碱性物质,用9°白醋替代了初中化学课上的酸性物质。本课让学生用观察法来体验这两种物质相遇后的剧烈反应过程,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与初中化学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初中的化学课三维目标是把科学内容放在首位,其次是科学探究,最后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小学科学的三维目标的顺序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后是科学内容。对比来看,小学阶段重视的是通过学生科学探究思维的培养,来达到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观察和动手实验中体会到科学的内容。学生在进行第一个活动时,着重运用感官“看、听、摸”来体验两种物质的一些特点;当进行第二个活动时,即猜测两物质相遇后产生大量的气泡,这气泡被分析定义为“气体”,到底是一种什么气体呢?课堂上我先引领学生分析气体的“无色”是否与空气相像,用PPT课件出示科普知识,呈现空气的成分,举出氧气、二氧化碳两种气体的性质区别点,即氧气能助燃,而二氧化碳能灭火。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完成了所生成的气体比空气重(因为氮气也能灭火)。基于小学阶段知识的局限,我们还不能用实验来验证,但到初中你们的化学老师将引领你们重温科学家们的实验,最终将获得有利的证据来验证鉴别所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整节课学生们在我的引领下完成了两个实验活动的探究,孩子们意犹未尽,既有本课所获取知识的快乐,又期盼初中化学的学习,领略更多的化学知识。这种知识点的衔接恰到好处。初中的化学教师如果了解小学科学这部分化学知识,就不会出现在小学认知的知识,到了初中又重复进行的现象了。

三、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知识点的衔接

小学科学课程让学生接触了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鱼虫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和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究生命世界的意趣。“生命世界”内容标准的确定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并不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这是与初中生物学科的不同。小学阶段是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来提升其思维能力,使他们整体、系统、全面、联系、发展地看待问题。

小学阶段生物学的学习,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侧重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方法前面也谈到了,就是在实验中探究,在实验中去体验,这就有必要说一下小学生在科学实验中,实验器材的选择上要规范化,实验过程还需严谨性,探究过程中教师问题的引导是否更具合理性等。摆在小学科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初中生物学的学习应该是小学科学中生物学的延续,进一步深化知识的延续,并不是两者关系的脱节,导致初中“重头来学”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