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桂林山水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桂林山水课件范文1
我与我校青年教师崔艳芬几经研磨,最终成就《桂林山水》一课,经逐级推选,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暨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中获一等奖。本文所述就是我们磨课的经历。
第一次磨课――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儿童的情感是最容易被激发的,一旦其认知活动有情感相伴,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就会更为丰富、深刻,也更为主动。教师要运用语言、情感,围绕教学内容渲染课堂气氛,营造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使儿童个体在心智方面整体和谐发展。
《桂林山水》一课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一般在讲授桂林山水之美、祖国山河秀丽时,教师会习惯性地提问:“有哪些同学去过桂林?去过的请举手!”接着请这些学生说一说他们见过的桂林山水是怎样的。这样做仅仅调动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桂林,他们的参与意识被忽略了。
何不设计一个多媒体课件来表现桂林山水之美,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的情感体验呢?有了这个想法,我与崔老师一起重新设计了该课。在教学中,我们分以下步骤实施:(1)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图片,用动画技术突出显示桂林在地图上的位置;(2)出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文字,通过对“甲”字的讲解,点出桂林山水所具有的独特美,激起学生一睹为快的强烈愿望;(3)教师抓住时机,播放一段已编辑好的配乐录像,用假想旅行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山清水秀的情境之中。这样,在上课伊始就渲染了气氛,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全了必要的情感铺垫。通过第一次磨课,我意识到,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但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还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第二次磨课――运用信息技术调动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出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感知材料,也通过对疑难点的情境再现,有效地启发了学生对表象的分析与概括,从而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出来。
基于此番考虑,我和崔老师再一次补充了我们的课件与教学内容――借助实景录像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这一补充改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次磨课――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
教学目标就像圆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实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协调,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
我和崔老师第三次补充了教学课件,在教学《桂林山水》第三自然段(描写桂林的山)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①导语: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②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③互相交流:课文如何写桂林山的特点?(和第二自然段比较,同样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特点之一是“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等词语。观看课件中补充的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练习模仿句式,比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特点之二是“秀”。对于课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我们借助图像,让学生感受到山“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特点之三是“险”。指导学生通过字面或结合语句领会、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如“危峰兀立”,先在字面上指导学生理解“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再让学生将词语放到句子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同样,教师教授给学生方法后,再让他们自己体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④练习朗读“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等感叹句,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表达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由交流体会。这时,教师请学生将他们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个性化地表达出来,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更增添了自主探究的热情。
第四次磨课――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帮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我们在尝试网络教学时,设计了有利于激发学生多种智能的综合学习主题,提供的素材跨越学科界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拥有了选择学习材料的主动权,也拥有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探索各自的学习领域。
基于此,我和崔老师第四次修改了该课的教学方案。在阅读教学时,突破了以往逐字逐句讲解的方式,放手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与《桂林山水》有关的文学、历史、地理、人物等知识并进行加工整理,再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与大家共享。如此一来,不但扩充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特点的理解,学生从中学到了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学到的知识。同时,学生收集、整理、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心智的全面发展。
在此番研磨中,我也意识到,计算机辅助教育发展到今天,其功能不只是停留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学生也不只是课件的“看客”,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制于课本,而是在做中学。我们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学习工具的优势,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宽泛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作秀”,而是为了获得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整合课强调“突破重点”,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摸清“两端”,即吃透教材和吃透学生,依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好整合课的教学重点,重拳出击,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桂林山水课件范文2
一、运用课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对于学生的阅读活动会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学生主动阅读的主要驱动力。学生拥有较高的阅读兴趣,就会产生积极性和自主性,全情投入到阅读中,积极思考,阅读效果自然很好。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思维活跃,对未知事物具有旺盛的好奇心,求知欲较强,因而教师可以制作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课件,营造一个富有吸引力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激昂的情绪进入阅读,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很多学生并没有去过桂林,甚至也没有通过其他渠道领略过桂林山水的美,对于课文的描述没有直接的感受,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我就将桂林山水的美景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放给同学们,让学生自己去直观地感受桂林的山山水水,进而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盛赞有了情感上的认同,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当然,课件的制作一定要用心,要符合学生的学情,简单明了、突出主题,不能花里胡哨、喧宾夺主。
二、老师“教读”,讲解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方法,如精读、默读、略读、速读、带问题读等,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选取合适的课文进行“教读”,传授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引领学生主动去阅读。例如,在讲授《将心比心》一课时,我就采用了默读法,让学生先默读全文,要求眼到、心到,即用眼睛去看、在心中默读,不能读出声音,不能用手指点着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这段话大概讲了什么意思,整篇文章表述了什么样的故事,传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课文中描述的场景让你感动了吗?读完全文后你有哪些体会和感受呢,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在默读后思考,体会文中所讲的“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理解”。在讲《女娲补天》时,我用提问的方法对课文进行解读,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题目并观察课文插图,进而给学生们提出了三个问题:为什么女娲去补天?她是怎样补天的?结果如何?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针对性更强,也更容易理解课文的脉络。
三、学生“自读”,巩固阅读方法
在老师“教读”之后,学生学习到了多种阅读方法,需要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地巩固、掌握,因而学生“自读”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所谓“自读”,就是指学生自主性阅读,自主运用相关的阅读方法来学习课文,进而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时,我就大胆地放开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学生们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在成果汇报时,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勾画出生字、生词,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描绘出文章中体现主席悲痛心情的词句,对主席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着重阅读,切实感受到主席作为平凡人的悲痛哀伤和艰难抉择之后的宽广胸怀。在最后总结阶段,我对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成果进行了经验总结和点评评价,帮助学生理顺了思路,让他们在实践中真正掌握了阅读方法,提升了阅读能力。
四、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桂林山水课件范文3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营造出一个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辅助手段,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改变传统教育单一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然而,部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一味地追求课件形式的完美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往往忽视了课件的实用性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走入了误区。笔者认为,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时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 解读准确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桂林山水》一文的末尾有这样一段话:“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觉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一段优美的文字将桂林山水的奇特美景融合在一起,同时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桂林山水的完美组合”比作“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旨在让学生感悟山水环抱、云牵雾萦、绿树成荫、红花点缀、竹筏悠然、小舟漫游的大自然奇观。
然而,曾有一位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设计了如此课件:先是出现一幅美丽的山水图(没有把握住桂林山水的特征),一个游客坐在小船上观赏风景,画面展示的时间较短,就通过超级链接,出现了下一幅画面:一个人在画里面嬉戏游玩……显而易见,这样的课件设计,不仅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反而将学生误导为写实的“人在画中游”的意境。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没有结合上下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真正涵义,而是望文生了义,设计出上述的课件。其实,多媒体课件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是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精神产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一定熟读教材,深刻领会,把握文章的真正内涵,从多元的角度解读文本,再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出相应的课件。
2 运用适时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有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雨点》(苏教版)一文:“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舞。”课上,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后即用课件演示了雨点“睡觉”、“散步”、“奔跑”和“跳舞”的动画。精美的画面,的确给了学生美的享受。但学生心目中的情景是否都与画面展示的完全一致呢?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该教师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忽略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缺乏指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给学生既定了思维的界限,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事先设定的线路,扼杀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反应。也许笔者这样的想法有点偏颇,但教师指导学生说话的效果证实了笔者的想法。教师问学生:“假如你是小雨点,你会落到哪儿,做什么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模仿课文的句子说一说。”学生说了很多,例如:雨点落到荷叶上,在荷叶上打滚;雨点飘进叶丛里,在叶丛里低吟;雨点洒在花丛里,与花姐姐拥抱……总体来看,学生思维活跃,语言生动,但所有的学生说的现象都挺美。这固然是好事,难免有缺失之撼。为什么就没有学生说“雨点跌进污水沟,闻到了臭气”; “雨点飘进森林里,听到小兔在哭泣”……之类的话语。难道就没有一个学生这样想过?肯定不是的,那么只能说明是语文教学远离了学生生活的真实。也许有很多理由来解释这种现象,但不可否认教师制作的动画先入为主——用形象的东西取代了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进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因此,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课件的时机是否适宜,这也是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值得深思熟虑的一个重要环节。课件的运用,既要服务于我们的教学目标实现,更要服务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不要让它成为禁锢学生思维发展的枷锁。
3 宁缺勿滥
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中的《索溪峪的“野”》有这样一段文字:“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窈涉女’……”凭借语言文字,我们可以想像,这里的山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奇峰罗列、千姿百态,空中白云裹头,山间绿树缠腰,山下绿水沐脚……好一幅奇山绿水风景图!事实上,学生依据课文语言展开的想象可能还会更加丰富。如此精炼传神的语言文字,是多媒体演示甚至录像播映也难以媲美的。
桂林山水课件范文4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教学 魅力
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它的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多媒体教学也走进了校园,用它自身独特的魅力改变了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方式,让教师们有更多的空间进行有效教学,使得语文有与以往不同的形态——可视化、快捷化、人文化展现在人们面前。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好好展现多媒体的魅力呢?
一、把多媒体应用于识字教学,带领学生“走”进语海
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人生聪明识字始,汉字教学与人的发展关系之重大,由此可见一斑。而且,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部分,它对于学生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识字被语文教师喻为学生学习的奠基石。然而,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物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学生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媒体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俗话说:“生活处处有学问,学问处处有细节。”在日常识字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外,还可以把实物制成图片。例如教学“山、水、火”等这类象形字时,教师可以把山、水、火的形状制成图片,再把这三个字由:实物象形字小篆楷书的演变过程用课件演示给学生看。这样一来,直观的画面使枯燥的汉字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了,学生认字热情高涨,字的音形义也就牢牢地刻在了学生脑海里。
二、把多媒体应用于朗读教学,带领学生“走”进画中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朗读是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人生阅读始于幼儿,“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如何引导学生朗读,我看我们非得利用多媒体这个'东风'。只有巧借这个'东风',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在画中, “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从而自我去朗读。只有在读中悟法,在读中悟情,切实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才能深入地理解文本。然而,朗读最注重一个“情”字,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情”,在朗读指导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为此,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乐意读,喜欢读。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最注重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因为把文本中字、词、句中的感情读出来了,有助于学生深入的理解文本。
例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课前精心制作了课件,优美的图片配上了优美的音乐。我在教学课文中的重点段落第2、3自然段时,我用课件先播放桂林山水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不由地赞叹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后,我便发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你该如何向游客介绍桂林的山和水呢?”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情绪高涨,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要当一名出色的导游,得先把课文的第2、第3自然段读好,读出感情——让游客真切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美。”我的几句话激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几个学生也兴致勃勃地读起书来。可学生光有兴趣还不够,他们根本没有读出感情,于是我便播放本课书这两个自然段的范读录音,听后让学生跟自己读的比较一下,他们一致认为范读的比他们的好,我借机就问:“你们想不想像录音范读的读得这么有感情?”,他们纷纷表示同意。接着我便出示这两个自然段读得有感情的朗读提示,然后便按照提示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让学生配乐有感情地集体朗读,从中再抽两三个读得特别有感情的学生扮演导游,配上桂林山水的优美图片,向教师和学生介绍桂林的山水。“导游们”感情充沛的介绍,把我们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桂林,看着学生陶醉在其中的样子,我心里不由暗暗地赞叹多媒体的魅力。
三、把多媒体应用于阅读教学,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思想交流的迅速有效的方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真切地感悟文本,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如在教学《燕子妈妈笑了》这篇课文时,学生理解这个句子“菜园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中的“躺”和“ 挂”两个字的意思时,我想如果是教师简单地把这两个字的意思说、写出来,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肯定会觉得很抽象,很难记忆。因此,我先用课件出示植物园中的冬瓜躺在地上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后,我提问:“什么与地面接触?”学生回答道:“冬瓜与地面接触。”“那就是躺。”我借机解释。接着让学生利用“躺”字造一个句子。生1:我放学回到家躺在沙发上休息。生2:爸爸躺在沙发上看报纸。生3……
在理解“ 挂”字时,我让学生自己找找、说说“ 挂”字有什么特点,如何记住这个字。然后再出示茄子挂在枝上的图片,让学生比较茄子和冬瓜所在的位置,并用手势来比划一下,从而区别“躺”和“挂”是不同的:“躺”是在低处,“挂”是在高处。最后让学生带手势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后,就让学生用“挂”字造句。生1:我会挂衣服。生2:我把窗帘挂上去。生3……为了让学生对“躺”和“挂”字理解得更透切,我相继又出示了躺在地上的西瓜、挂在枝上的荔枝、挂在枝上的龙眼、躺在地上的南瓜这些图片,训练学生选用已学的“躺”或“挂”字说一句话。由此可见,利用了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抽象的字词也变得形象生动多了,学生对字词理解得即准确又透彻。
四、把多媒体应用于作文教学,带领学生“走”向生活
作文教学历来是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探索的重要课题,对于教师来说最难的是教学生写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最难的莫过于写作文,要解决这个师生共同的难题,教师必须请出“兴趣”这位老师,而教师又是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播放一些成语故事、开展的活动录像、图片、一些与作文相关的音乐等,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比如,我在教学“写一个活动场面”时,首先我把本校开展的拔河比赛的录像回放给学生看,接着又把本班比赛时的三张图片重复放给学生看,让学生仔细看,细心听的同时,并想一想本班参加比赛的同学当中,谁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他们当时的神情怎样,做了个什么动作,从这些你猜想他们当时会想些什么。如果你也是参赛队员之一,当时你想些什么;如果你是一名观众,那你的心情又如何呢,都说些什么。等学生多想一会后,让他们在小组内说一说拔河比赛场面中最精彩的一个片段。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不但说的要认真,而且听的也要细心,听的同学要说出说得好的地方和指出其不妥之处。在小组内说了以后,我再抽几个典型的学生说一说,然后集体再评一评,最后由我总评,课后让学生加上开头和结尾写一写这个精彩的拔河比赛场面。
桂林山水课件范文5
一、在情境创设中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语文教学中,相关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法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情趣盎然的教学情境,就像一条导火索,能够一下子引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它将点燃整个课堂的生命火把,起到 “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中有这样的几句话: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这几句话,我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来激起学生的情感:我先给学生播放录像。在录像中出现了两组对比强烈的画面:一个画面是孩子们在鲜花盛开、绿树成荫的花园中快乐地玩耍,不时地传出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另一个画面是花园中白雪皑皑、狂风呼啸,到处显出一片死气沉沉……随后,我引导学生讨论:巨人的花园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呢?这样,有了这个教学情境的呈现,学生对这几句话的感悟也就更为深刻了。
二、在自主探究中点燃学生的激情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突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奠定深厚的情感基础。如教学《猫》这篇课文,在布置学生预习时,我让学生自主探究以下问题: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你从课文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读的过程中,你有没有产生对猫的喜爱之情?为什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及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强烈的共鸣,为课堂教学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在互动对话中展示学生的激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文本相关内容及问题展开互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让互动对话过程成为每一个学生生命幸福成长的过程,让学生的激情喷涌而出。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少年在感悟到“中华不振”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博怀和远大抱负,使学生与少年的爱国情感产生共鸣。我引导学生围绕如下问题进行了互动对话:(1)少年是从哪些事情中深切体会到“中华不振”的?(2)少年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个中国妇女受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而不敢言,当时少年会想些什么呢?(3)假如你当时就在少年的身边,当听到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时,你有什么感想?通过组织学生围绕以上问题进行对话,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受到少年的爱国情怀的感动,也会产生立志报国的冲动与想法。
四、在熟读成诵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反复地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齐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境界。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在学生深入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我通过以下几方面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本作者的情感;(2)出示课件,播放这篇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欣赏课件,出示有关桂林山水的美丽画面,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3)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教师范读一边在脑中想象有关桂林山水的美丽画面,促使学生进入文本内容所描述的意境之中;(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5)让学生背诵课文。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作者的情感进行碰撞,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桂林山水课件范文6
我们都趴在桌子上睡午觉。突然我被惊醒,碰巧看见老师正在把高跟鞋脱掉,踮起脚尖轻轻地朝窗户边走去。轻轻地把窗户扣上了。然后她又轻轻地走了回去。这一举动让我久久不能忘记,眼眶渐渐湿润了,渐渐地看不清了……
她--就是我小学的班主任,陈老师。正如她的名字一样--陈郁,她总是会带给我们馥郁般的花香。
一天,我们作业写完了,老师见我们无聊就讲笑话给我们听,说的我们哈哈大笑。我们对老师可谓是又怕又爱。“她很严”这是我们全班同学对她的评价。
“今天,我们上《桂林山水》这一课,请大家把课本翻开第4页。”老师先用课件让我们看一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突然有一位同学头偏了一下,就被陈老师点名了,“李伟,站到后面去。”“老师我……我。”“我说过,课堂上被老师点名的不能有半点理由。”在这以后,我们每一节语文课都是安安静静的渡过的。只不过老师虽这么说,其实也十分心痛的,不过一会就让他回到座位上了,所以我们是又爱又怕。
那天,下起了大雪因为我们在学校寄宿,要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早上,陈老师的脸被刺骨的寒风吹得很红很红,手也一样,可是老师手里还拿着两瓶热水瓶,她对我们说:“同学们天气变冷了,你们要多穿点衣服,不要感冒了。来,趁着还滚热来喝点姜茶,你们要多喝不要冻着了。”
瞧,我们的陈老师就是这么好心,她自己的手冻得通红一点儿也不在乎,却还一个劲的关心我们,为我们好……
陈老师,是您给予了我馥郁花香般的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