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工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货币政策工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货币政策工具范文1

关键词: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 SLO SLF

近期,有消息称央行结合“利率走廊”机制的设计,正在酝酿引入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 PSL),以便更有效地引导和调控中期市场利率。由此,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使用及其货币政策实施框架和路径等,也再次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笔者认为,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我国国内经济在平稳运行中存在风险隐忧,在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前提下,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必不可少。

进一步加强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多采用利率等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对存款准备金率等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谨慎态度。而我国恰恰相反。这是由于加入WTO后,我国外汇占款造成货币发行数额巨大,数量型工具更有利于冲销过剩的基础货币、保持汇率稳定。然而目前,我国的国际收支逐渐趋于平衡、贸易顺差趋势性下降,外汇占款作为货币创造主渠道的情况也会发生变化,这将使得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明显增强。同时近年来,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直接融资占比不断提高,理财渠道不断丰富,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原有的诸如信贷额度管理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可能大打折扣,过去由数量型政策工具发挥主导作用的调控框架需要尽快调整,并且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这是适应整个金融体系变化及金融创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确保央行对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定价权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关键时期,现有的央行法定存贷款基准利率已经逐步淡出,未来将赋予商业银行完全的自主定价权,市场利率的形成也将更加市场化。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体系将由过去的确定法定存贷款利率水平,逐步转向确定基准利率体系、锚定货币市场利率,进而影响其他利率定价转变。即央行确定隔夜或7天拆放/回购基准利率,并作为银行的最终借款人,保证市场的最终流动性;商业银行和各市场参与主体在此基础上,结合宏观经济情况和市场供求,进行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的定价。在利率市场化实现后,央行牢牢掌控货币市场利率的定价权至关重要。

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与市场交易对手进行有价证券交易,可以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我国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于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发展较快,目前已成为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之一,对于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促进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央行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必须具有可控性、可变性、可行性、关联性等特征。而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

可控性:公开市场操作每周都有,单次操作的金额有限、影响面相对较小,操作引发的负作用通常较低。即使偶尔单次操作效果不理想,也可以在再次操作时及时调整和纠正。

可行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的经验已经证明,其作为货币政策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图1展示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关系,可以看到,央行7天回购利率对市场利率有明显的指示和引导作用。

图1 公开市场操作7天回购利率与市场回购利率走势图(单位:%)

数据来源:Wind资讯(去掉图中的数据来源)

精确性:央行可以通过市场整体超额存款准备金情况,较为准确地计算出每次公开市场操作的数量,更加精确地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引导市场利率水平。

灵活性: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的变动频率有限,央行对其调整通常是以年为单位进行的;而公开市场操作目前为每周两次,操作频率较高,央行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较为灵活地进行调控操作,而且采用的方式被公认为更加市场化。

主动性:公开市场操作主动、速度快,有利于央行更加精确、灵活地调控操作规模、市场资金量和引导货币市场利率等,从而更有利于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关联性:我国央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近年来,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不断完善,一级交易商的机构类别也从商业银行扩展至证券公司等其它主要金融机构,市场辐射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公开市场操作与市场的关联性日益紧密。以央行票据为例,在其集中发行的几年间,已成为债券市场交易最活跃的券种,其利率水平接近市场基准(图2)。

图2 一年期央票发行、交易利率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利率走势图

数据来源:Wind资讯、中国债券信息网(去掉图中的数据来源)

(编者注:将“央行票据:发行利率:1年期”改为“央行票据发行利率:1年”)

有效性:央行主要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和引导公众预期来实现其政策目标。央行的政策意向变化被公众认知,将有助于实现其政策目标。公开市场定期操作、及时公告,透明度很高,有利于及时向市场传递央行政策意图与导向。我国央行通过长期公开市场操作,与市场成员已经逐步建立起一定的互信与默契。因此,从目前来看,公开市场操作是最适合国内市场现状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与模式。

简洁性:“大道至简”,央行的操作应以简洁清晰为上。从交易方向上看,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既有回收货币的操作,也有投放货币的操作;从交易品种看,主要包括债券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央行票据;从期限上看,基本已经涵盖从短期到中期等核心期限。因此,公开市场操作基本能够满足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引导市场基准利率的需要。

适度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并用

根据货币政策调控需要,近年来我国央行不断开展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2013年1月,立足现有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并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央行创设了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 SLO),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这一工具的及时创设,既有利于央行有效调节市场短期资金供给,熨平突发性、临时性因素导致的市场资金供求大幅波动,促进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也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2013年,根据市场情况,央行创设了常设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以更好地一对一定向解决金融机构的个别问题。日前,有消息称央行还将推出新的基础货币投放工具PSL。这三种新增货币政策补充工具与他货币政策工具相互配合和补充,将进一步增强央行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丰富和完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总之,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有利于央行进一步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灵活调控金融市场、充分发挥宏观审慎管理的作用。不过,作为非标准期限品种,这些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相对复杂、透明度较低。因此,建议央行充分考虑市场预期,灵活操作,以适应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趋势,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从中长期来看,以公开市场为主,以包括定向工具在内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为辅,多种工具并用,由数量型工具、价格型工具和宏观审慎工具共同发挥作用,可能是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比较理想的选择。

货币政策工具范文2

关键词:货币政策工具;宏观调控;商业银行;影响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5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决定,从2007年6月5日起提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央行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第二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近几个月来,央行明显加大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其背景是什么,对商业银行会产生那些方面的影响?商业银行应如何响应央行的货币政策措施?这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问题。

一、关于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相关理论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管理一国货币供给的条件下,为了指导、影响经济活动,保证国家宏观经济目标得以实现,而由国家制定、通过中央银行付诸实施的有关控制货币发行和信贷规模的方针、政策与措施的总称。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必须通过一系列与中央银行业务相联系的措施和手段来完成,这些措施或手段称为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的调控和影响是非常大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将带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资产业务规模的变化,从而对货币供给有重大影响。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增加,可供自主运用的资金减少,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削弱,全社会货币供给随之减少;相反,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缴存的法定准备金存款减少,可用资金增加,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增强,货币供给随之扩张。

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也是货币政策考虑的范畴。通过加息,可调控资产价格,令过热的股市和房屋市场降温。自2006年7月5日以来,央行出台了包括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在内的多种调控措施。特别是2007年5月18日,央行同时推出三项政策措施,即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升息、扩大汇率波幅。政策组合的推出,有利于增强政策的综合效应,加大调控的力度,综合治理经济偏快。上调准备金率旨在降低货币乘数与银行可贷资金规模,抑制货币信贷增速;贷款利率上调以及降低银行存贷利差意在抑制信贷需求和银行的放贷冲动,同时从供给和需求两端为信贷减速;存款利率上调有助于修正过低的实际利率,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超过短期以及活期存款利率不变有助于减缓存款活期化和储蓄分流的趋势;扩大汇率波幅有助于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增强汇率弹性,为扭转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平衡人民币有效汇率创造条件。

二、当前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背景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007年在经济出现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过热、通胀上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央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治理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近期,促使中央银行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率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信贷增长偏快。中央银行所担心的是,贷款的过快增长会助长经济的低水平扩张,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准备金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防止经济过热,并由此导致通货膨胀。在当前房地产投资偏快、证券市场持续升温、国际资本大量流入的情况下,既凸现了央行加大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同时也增加了其政策工具运用的难度。

当前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对资金市场、证券市场及商业银行经营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看:

一是抑制商业银行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根据货币乘数理论,货币供应量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决定乘数大小从而决定派生存款倍增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商业银行而言,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意味着信贷扩张能力的削弱。

2007年1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2万亿元,同比多增1678亿元。央行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收回流动性,每次调整50个基点,每次收回货币1500亿元,虽然相对于银行十几万亿元的流动性,不能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但是如果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工具进行流动性和资产价格管理,连续调整累积到一定的时候,对经济的调整作用就将逐渐显现出来。成熟的市场经济一般都会出现利率调整的周期性。近5个月来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就显示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调整的周期。5个月内的第5次准备金率调整,以及两次存贷款利率的调整,除了在银行信贷发放与市场利率基准上将产生实质影响外,更表达了央行在流动性治理上从紧把握的强烈决心,也彻底打消了部分商业银行对央行货币政策严肃性所抱有的侥幸心理。

二是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将作出一定程度的调整,并对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以及获利能力来看,存贷款利差收入仍然是经营利润的主要来源。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则意味着增加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金额,这将直接导致其可以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减少。由于商业银行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因此,商业银行实际减少的可以用来创造利润的资金将比增加的准备金数额成倍放大。

目前,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1.89%,存款的综合筹资成本大约在2.55%左右,贷款一年期利率6.39%,存贷款与准备金利率的利差分别为0.66%和3.84%。那么在现有存贷款规模上,经过测算:假设调高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冻结商业银行可用资金1500亿元,按此连续调整四次则减少由于发放贷款而获得的利差收入为3.84%*1500*4=230.4亿元。同时,由于商业银行存款的综合筹资成本大于存款准备金利率,商业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还需要倒贴部分利息支出,补贴息差支出达0.66%*1500*4=39.6亿元。因此,据此估算,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的调整,将影响商业银行利润达270亿元。

三、商业银行响应央行货币政策应采取的措施

为积极响应央行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应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优化盈利模式,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一是要管住信贷总量,优化新增贷款投向。当前,在资产价格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下,商业银行有必要控制过度的信贷行为,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同时,要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严格信贷市场准入门槛,特别是要严格控制产能过剩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放,注重提高信贷资金营运效益。据分析,各行业对升息的反应程度由机械制造业到农业依次递减,其中资金较为密集行业的影响度要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行业,如建材水泥、房地产、纺织等行业的影响度极其自然地排在了前列。农业、交通运输、水电生产供应行业受影响甚微,这些也恰恰是国家目前产业倾斜及扶持的行业。顺应国家的产业政策,根据各行业受升息影响程度的不同,商业银行在贷款投向上应有所侧重,尤其是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行业的中长期贷款应该有所抑制,切实提高全面风险控制水平。

二是要完善风险定价机制,提高贷款综合收益水平。在贷款粗放经营受到遏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完善风险定价机制,提高贷款综合收益水平。目前各商业银行对贷款风险定价日趋重视,致力于开发科学、适用的定价模型,但由于受历史数据积累不够和实际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多数商业银行风险定价能力仍然较低。对此,应参照《巴赛尔新资本协议》的技术要求,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建立一套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进而实现对贷款的风险差别定价,以降低信用风险,提高银行盈利水平。

三是增强主动负债能力,合理匹配资产负债结构。存款基准利率的上调,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吸储能力,但付息负债利率的提高,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筹资成本。同时,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意味着银行增加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金额,商业银行的新增存款之中可用资金比例降低,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自我约束管理体制下,促使商业银行更重视存款工作,以便进一步增强资金实力。因此,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增强主动负债能力,认真落实差异化服务措施,加快网点功能转型,真正实现客户分层、功能分区、业务分流,在增加存款总量的同时,优化负债结构;另一方面,要根据负债的期限、利率结构,合理安排资产的期限、利率结构,将资产与负债在资金种类和数量上的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持资金合理流动性的条件下,根据利率变化的预测和资产负债对利率的敏感性分析,及时调整各种不同利率资产和负债的敏感性缺口,扩大利差,达到净利差收入最大化的目标。

四是要加快业务创新,优化经营收入结构。今年5月份的这次加息与之前几次加息的重要区别是央行缩减了银行的存贷利差,特别是中长期存贷利差,压缩了银行贷款利润的空间。多年来,出于扶持国有金融体系的政策需要,中国银行业长期享受远高于国外同行的存贷利差,尽管这一过高的利差水平一直受到质疑和批评,但央行长期保持了银行业偏高的存贷利差水平。此次央行打破多年政策壁垒缩减存贷利差,显示央行抑制信贷增长的坚定决心。对此,商业银行必须顺应银行业务发展趋势,在业务增长方式上从外延粗放型增长向内涵集约型增长转变,在经营结构上由传统的存贷业务结构向资本节约型的综合金融服务转变,在竞争手段上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竞争转变。

今后,尤其要重视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努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占比。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波动愈益频繁,西方商业银行加快了金融服务创新步伐,通过开拓中间业务市场,降低净利息收入占经营总收入的比重,以规避利率风险。如目前发达国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高的甚至已经超过了60%,而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一般还不到10%,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是国有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国内商业银行要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经验,通过增大技术投资,加快引进电子技术,提供电子银行服务;通过整合业务流程、调整组织结构,增加基金、保险、代客理财等中间业务品种,来适应和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通过服务的全能化,实现客户的多样化和收益来源的多样化,从而有效地分散经营风险。

四、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应关注的问题

2007年5月央行三项调控政策的同步推出,既反映央行货币调控思路的重要转变,也显示央行驾驭货币手段更趋熟练和灵活应变,相信对市场和经济的调控效应也将逐步显现。但是,?在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央行常规性工具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合理掌握货币政策运用的频率和调整区间。准备金率的提高,在意味央行将冻结金融机构更多资金的同时,也必须为此承担更多的利息支出。就商业银行来讲,准备金率的提高,限制了信用扩张,而存款利率的提高,又增加了筹资成本。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运用有必要设定一个合理区间,抑制央行利息支出的增加,同时兼顾商业银行的利益;如果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或存贷款利率,希望也能够相应提高存款准备金的利率,适度弥补对商业银行净利润的影响。

二是进一步加强多种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在当前中国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压力日益增大、信贷扩张过快、货币投资反弹压力巨大、物价上行风险加剧的严峻形势下,单项政策的效力日趋弱化。因此,应在加强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外贸、金融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多管齐下实现多目标调控,并借助政策组合集中推出的力量增强政策的综合效应。

三是应注意调控政策的协同效应问题。我国宏观调控关注多个经济目标,这使得央行在政策的协同和配套上需要更多的艺术性。比如提高准备金率和利率均是紧缩性政策,为了巩固我国宏观调控的成果,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央行的政策导向,但升息又将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比价吸引力,加速国际资金的涌入,加剧国内市场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对流动性的关联影响预计还将显现和强化,这将对准备金率等数量型政策工具的运用产生更多的影响。因此,研究货币政策的协同和配套,谋划取得同向的效应,在我国宏观控制更加注重内在和结构的趋势之下显得更为重要。

四是应实行差异化的货币政策。针对目前农村资金存在着一定的“离农”倾向,为鼓励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加大对“三农”的有效信贷投入,县域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应低于城市行金融机构。比如,目前农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于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0.5个百分点,高于信用社法定准备金率3个百分点。建议今后应区别各商业银行服务对象的不同,实行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合理确定县域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以鼓励进一步加大县域有效信贷投入,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货币政策工具范文3

关键词:供求平衡 消费需求 调节居民收入 中央银行

一、将“调节居民收入”作为调节消费需求的主导力量

《经济学》课本告诉我们:居民消费支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收入的绝对水平,只要居民收入绝对量增加,消费支出就会随着增加。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居民每个月可支配收入量的方法,来改变居民收入总量,再通过居民收入总量的变化来引起消费需求变化。

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消费需求的新构想

首先通过国家立法,由税务部门以征税的方式,将本国每个居民月收入一部分(如30%或更多)切割出来,存入中央银行为每个人设立的个人税收账户内,并由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全权管理和支配(个人不能提取)。不妨假设有两个人,他们税前月收入分别为1000元、10000元,那么这两个人本月在央行个人税收账户内税收分别为1000×30%=300元、10000×30%=3000元,税后月收入分别为1000-300=700元、10000-3000=7000元。接下来的操作,由中央银行根据当前“消费需求与消费供给”大小关系,每个月做一次决策和操作:①假设本月征税前的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供给是平衡的,这说明征税前的居民收入水平是合适的。为此,央行应当将本月税收钱,迅速从个人税收账户内全部取出来,并在尽可能短时间内全部返回给每个人,保证每个人本月实际可支配收入量与税前月收入完全一样,这样将对他们当前的消费需求不会产生任何“正面或反面”影响。②但当经济运行到消费需求大于消费供给能力时期,说明需要压缩当前过大的消费需求,否则消费物价就有上涨的压力。为此,中央银行应当设法降低每个居民收入的绝对水平,从而使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下降,进而必将导致消费需求下降。为此,当居民们每个月的收入税存入央行个人税收账户后,央行就不应该再将本月税收全额返回给每个人,而只能将其中的一部分税收返回给每个人,从而使每个人本月的实际可支配收入量小于税前月收入,这必然引起每个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下降,进而导致消费需求下降。至于央行本月返回给每个人税钱究竟是多少?央行应主要根据当前消费需求大于消费供给的程度决定,详细讲:若当前消费需求大于消费供给的程度不严重时,央行可以将本月税收的绝大部分返回给每个人,不妨假设以本月税收数的0.8倍返回,那么这两个人本月实际可支配收入量为700+300×0.8=940元、7000+3000×0.8=9400元,显然每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量,只比税前月收入下降了一点点;但当消费需求大于消费供给的程度比较严重时,央行就应当将本月税收的小部分返回给每个人,不妨假设以本月税收数的0.4倍返回,则这两个人本月实际可支配收入为700+300×0.4=820元、7000+3000×0.4=8200元,显然实际可支配收入量比税前月收入有更大的减少;而当消费需求大于消费供给的程度特别严重时,央行可以一分钱都不返还给每个人,这时两个人本月实际可支配收入为700元、7000元,只相当于税前月收入的70%,显然每个人收入下降是非常显著的。如果连续几个月这样的调节,将会使每个人收入总量明显下降,从而使每个人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明显下降,进而促使消费需求不断下降。所以,在消费需求大于消费供给的这段时期,每个居民实际得到的月收入小于税前月收入,而且是消费需求越热时得到的收入越少,从而使每个人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都受到沉重打击,必然促使消费需求不断下降,达到重新实现供求平衡目标。不难看出,在消费需求大于消费供给的这段时期,每个月税务部门存入央行个人税收账户的税钱,多于央行返回给每个人的钱,因而这段时期每个人在央行个人税收账户内的税钱必定会越积越多。这一方面使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量趋于下降,从而降低了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导致消费需求不断下降;另一方面,由于钱“净流入”央行个人税收账户内,从而使整个社会货币供应量随之不断减少,必将促使货币利率上升,这又会导致投资需求下降,所以可以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方面来降低总需求。当然,如果央行只希望降低消费者的货币收入量,从而达到降低消费需求的目的,但同时并不希望全社会货币供应量减少(也就是说不希望打击投资需求),此时可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也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对冲。③而当经济运行到消费需求小于消费供给时期,说明当前需要扩大消费需求来刺激经济增长。为此,央行不仅要将当月税收全额返还给每个人,而且还要将“消费大于供给时期”税收账户内积累的钱逐月返回给每个人,使每个人本月实际可支配收入量与税前月收入相比不降反升,从而大大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刺激消费需求迅速回升,具体讲是:若本月消费需求小于消费供给能力的程度不严重时,央行就从个人税收账户内积累的税钱中少拿些返回给每个人,不妨假设以本月税收数的1.2倍返回,那么上述两个人本月实际可支配收入为700+300×1.2=1060元、7000+3000×1.2=10600元,显然每个人本月实际可支配收入量比税前月收入有稍微增加;若本月消费需求小于消费供给的程度比较严重时,央行就从税收账户内积累的钱中多拿些返回给每个人,不妨按本月税收数的1.6倍返回,这时两个人本月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为700+300×1.6=1180元、7000+3000×1.6=11800元,显然每个人本月实际可支配收入量比税前月收入有更大增加;如果本月消费需求小于消费供给能力的程度特别严重时,央行还可选择更大的倍数返回,从而使每个人当月的实际可支配收入量明显大于税前月收入。如果连续几个月这样的操作,将使每个人收入总量大大增加,这必将促使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大大回升,从而刺激消费需求迅速回升,重新实现供求平衡目标。如果央行将个人税收账户内积累的所有钱全部返回给大家后,发现消费需求的大小和增长速度,还是赶不上消费供给的大小和增长速度时,说明中央银行还需要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的扩张。为此,中央银行应当开动印钞机,印发钞票向每个人税收账户内不断注入资金,然后继续从个人税收账户内发钱给大家,促使每个人的货币收入量继续增加,从而进一步增强每个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这必将刺激消费需求继续扩张,直到重新实现供求平衡为止。当然有人担心:在消费需求严重小于消费供给时期,央行印钞票通过税收账户给大家发钱,属于货币超量发行,一旦引起消费需求扩张过度,造成经济过热、物价飞涨怎么办?其实这不用担心,因为一旦消费需求过旺,造成经济有过热的迹象时,此时已经回到了第②种情况(即消费需求大于消费供给时期),央行自然会减少(甚至停止)从个人税收账户向每个人发钱,然而每个人的30%收入税,还是必须逐月上交到央行个人税收账户的,因此央行每个人税收账户内的钱又会越积累越多,央行多发出去的钱自然又会逐步回到央行手里,不会造成货币无法回收和物价飞涨问题。显然,在上述消费需求小于消费供给时期,央行一方面增加了居民货币收入量,使每个人当月实际可支配收入量不降反升,刺激了消费需求不断扩张,同时由于广大居民不太可能将央行发给他们的钱,全部用于当前消费,必然要将其中的一部分钱存入商业银行,这又使商业银行的货币供应量主动增加,又将导致货币利率下降,这必然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增加贷款,从而使投资需求也随着增加,所以可以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方面来扩大总需求。当然,如果央行只希望增加消费者的货币收入量,来刺激消费需求不断扩张,但同时并不希望商业银行货币供应量增加(也就是说不希望刺激投资需求增加),此时中央银行应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也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对冲。

货币政策工具范文4

一、引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等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除使用降低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之外,还创设了一系列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来应对危机。这些新型工具主要包括:一是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如美联储推出定期拍卖便利(TAF)、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PDCF)等创新性救援措施和信贷便利;英格兰银行为增加银行业流动性推出了融资换贷款计划(FLS);欧洲央行推出长期再融资计划(LTRO)等。二是向借款人和投资者直接提供贷款。如美联储推出商业票据融资便利(CPFF)、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AMLF)、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便利(TALF)等,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增设CPFF和TALF等科目来反映其发放的规模及变化;日本银行推出便利公司融资,跨过商业银行直接向私人机构放款。三是实施资产购买计划。如美联储通过实施四轮资产购买及两轮扭转操作大量购买政府长期国债,总规模约4万亿美元;英格兰银行推出资产购买便利(APF),2009―2012年先后6次大规模购买资产,总额度3750亿英镑;日本银行在资产负债表中通过新增“商业票据”和“公司债券”两个科目来实施资产购买计划。四是扩大抵押品范围。如欧洲央行扩大公开市场操作对象,减轻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压力;日本银行将国内金融机构抵押品扩大到金融债券、对公共部门的贷款、美国等国发行的债券等。

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对各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均带来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影响,各国央行均通过在资产负债表中增设科目对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进行反映,使得资产负债表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其中以美联储最为突出,共计新增资产方科目17个、负债方科目1个,使得原有的单一信贷结构转变为显著的多元化结构。二是对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影响,在危机期间,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过多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其资产负债规模也随之快速扩张。如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从2007年末的8938.18亿美元扩张至2012年9月末的28233.48亿美元,增幅达215.88%;欧洲央行从2007年末的15008.18亿欧元扩张至2012年9月末的30824.32亿欧元,增幅为105.38%。

目前,随着发达经济体经济金融形势的好转,各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逐步退出,各国央行资产负债规模总体趋于稳定,资产负债表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如美联储增设的“定期拍卖便利(TAF)”、“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PDCF)”等科目已陆续停用。

二、我国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概况

近年来,我国通过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提供流动性出现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为资金未能有效投向实体经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同时,我国外汇占款由高速增长转为低速甚至负增长,通过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的短期波动性加大,导致我国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供求波动较大。为解决由此造成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不畅问题,中央银行在借鉴国外主要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经验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等。较之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这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既可以有效调节市场短期和长期?Y金供给,熨平突发性、临时性因素导致的市场资金供求的大幅波动,促进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也有助于降低市场融资成本,提高货币政策弹性。

(一)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SLO)

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以7天期内短期回购为主,遇节假日可适当延长操作期限,采用市场化利率招标方式开展操作。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调控需要,综合考虑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状况、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灵活决定该工具的操作时机、操作规模及期限品种等。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的操作对象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中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资产状况良好、政策传导能力强的部分金融机构。

(二)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

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常备借贷便利的最长期限为3个月,目前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以隔夜、7天操作为主;利率水平根据货币调控需要、发放方式等综合确定。常备借贷便利主要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必要时也可采取信用借款方式发放。常备借贷便利的使用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

(三)中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

中期借贷便利创设于2014年9月,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中期借贷便利采取质押方式发放,金融机构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中期借贷便利期限为3个月或6个月,其利率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通过调节向金融机构中期融资的成本来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市场产生影响,引导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支持实体经济增长。

(四)抵押补充贷款(Pledged Supplemental Lending,PSL)

抵押补充贷款是中央银行长期基础货币的投放工具,于2014年4月创设,其初衷是为开发性金融(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棚户区改造”重点项目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来源。抵押补充贷款采取质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等级债券资产和优质信贷资产。

(五)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Loan Pledged Program,LPP)

为保障央行债权安全,防范金融机构道德风险,解决中小金融机构合格抵押品相对不足等问题,2014年,人民银行总行在山东、广东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和央行内部评级试点,将经人民银行内部评级的金融机构优质信贷资产纳入央行合格抵押品范围,完善中央银行抵押品管理框架。2015年9月,在前期山东、广东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形成可复制经验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在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北京、重庆等9省(市)推广试点。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是完善央行抵押品管理框架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和灵活性,解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格抵押品相对不足的问题,引导其扩大“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央行推出的上述5项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从期限上看,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借贷便利属于解决银行体系流动性临时性波动的工具,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与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属于中长期政策工具,可以发挥中长期政策利率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从操作对象上看,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目前已覆盖全部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方向主要倾斜于“三农”和小微企业,抵押补充贷款目前只针对政策性银行,信贷投放方向主要是棚户区改造、重大水利工程及人民币“走出去”项目等。央行通过5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期限搭配和组合运用,充分发挥了短、中、长期政策利率的作用,有效促进了信贷结构优化,降低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分析

资产负债表是衡量和判断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中央银行财务实力影响程度的重要窗口,而每一次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都是一项资产负债表业务,都能充分体现在央行的资产和负债变化之中。本文通过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来分析各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一)有效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渠道

随着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使用规模的不断扩大,近两年来,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等新型政策工具与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已经逐渐取代外汇占款,成为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如,2014年央行通过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净投放基础货币10276亿元①;2015年央行通过以上两类货币政策工具净投放基础货币7193.89亿元;2016年1―6月央行通过以上两类货币政策工具净投放基础货币16704亿元,远超过2015年全年的净投放规模。

(二)有效对冲资产负债表规模大幅收缩

2007年6月末我国央行资产规模为14.81万亿元。受金融危机以来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影响,2012年末我国央行资产规模已迅速增长至29.45万亿元,较2007年6月末增长了98.87%,年均增长率为17.98%,GDP占比为54.51%。由于2013年推出的SLO、SLF等均是短期调节工具,其对资产负债表影响甚小,资产负债表的变化仍然主要受外汇占款变动影响。随着2014年外汇占款增速降低以及MLF、PSL等中长期调节工具的推出,2014年末央行资产规模为33.82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6.61%,GDP占比为52.53%。2015年由于外汇占款规模大幅下降(较2014年末下降8.18%),央行资产规模为31.78万亿元,较2014年末下降6.03%,下降幅度小于外汇占款下降幅度,主要是由于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较2014年末增长6.57%②。2015年末央行资产占GDP比重为46.96%。2016年1―6月,随着外汇占款规模的持续下降,以及央行加大MLF、PSL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力度③,截至6月末,央行资产规模为33.81万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6.39%。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外汇占款的持续下降,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呈相对收缩的态势,该现象在2015年尤其明显。但新型中长期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较好地保持了合理的信贷规模和M2的增长速度,也较好地对冲了因外汇占款下降导致的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快速收缩,从实际效果看,央行资产的扩张速度已远低于2012年之前的增长速度,资产相对GDP的比重也在持续下降,说明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在补充流动性方面的有效性较高,央行调控基础货币投放更加主动。

(三)资产负债表结构进一步优化

随着新型?币政策工具的大量运用,将进一步发挥信贷政策的结构调整功能。在经济结构转型期,我国信贷政策将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借贷便利、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对货币投放更具有针对性,央行可以更精确地控制资金流向。这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在资产负债表资产方中反映在“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项目下,因此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会使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占总资产的比重逐步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外汇资产占比过高的情况,使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例如:2012年末,资产负债表中外汇占总资产的比重为80.35%,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占总资产的5.67%;2014年末,外汇占总资产的80.02%,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占总资产的7.39%;2015年末,外汇占总资产的78.2%,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占总资产的8.38%;而截至2016年6月末,外汇占总资产的69.88%,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占总资产的比重已达到17.02%。

(四)资产收益状况得到改善

我国央行的收益主要来自于持有的各类资产带来的收入,如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欧美长期国债市场带来利息收入,再贷款、再贴现以及持有的国债产生的利息收入。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对央行资产收益有着不同的影响。由于近年来我国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以及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呈下降趋势,SLO、SLF、MLF、PSL等新型政策工具对央行资产收益的影响将越来越大。目前,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再贴现的利率一直维持在2.25%;支农再贷款利率为3个月2.45%、6个月2.65%、1年期2.75%。而同期的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为隔夜2.75%、7天3.25%、1个月3.6%;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为3个月2.75%、6个月2.85%、1年期3.0%,两者的利率均高于再贴现及支农再贷款的利率,表明其收益水平也高于再贴现及支农再贷款。故加大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将有效改善央行总体收益水平。

(五)资产质量明显提高

我国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如再贷款是一种单纯的信用贷款,无须提供质押品。而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和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等均要求商业银行提供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级别的债券(如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券)、商业银行持有的优质信贷资产以及地方政府债券等,将有效扩大央行的合格抵押品范围,降低央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提升央行资产质量。

四、相关启示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通过多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灵活运用对资产负债表进行有效管理的经验,以及近年来我国央行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对资产负债表产生实际影响的实践,均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创设、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丰富资产负债表科目,增强资产负债表的可读性

相较于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美联储、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设计更具有全面性和针对性。如危机期间,美联储对特定的货币政策新增相应科目,能够更清楚地反映央行政策调整的意图和结果,而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项目几乎无变化,信息披露内容也有限。我国央行可参考美联储做法,对实施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项目单列,对新增项目内容加以注解,及时披露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信息,使得资产负债表能够更清晰地反映货币政策信息,进而加强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

(二)完善央行抵押品管理框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各主要经济发达体央行在推出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也扩大了抵押品范围,如美联储推出的TAF允许将抵押担保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作为抵押品,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PDCF)将抵押品扩大至三方回购市场中两大清算银行下所有可接受的抵押品。同时,美联储信贷市场的交易对手呈现多样化,由原来单一的信贷对象存款机构扩展至包括初级证券交易商、私人部门(包括公司、合格投资者和投资银行等)、联邦房屋抵押贷款机构和官方资产管理公司等。目前,我国央行先后将经过人民银行内部评级的金融机构优质信贷资产和地方债纳入央行合格抵押品范围,进一步丰富了抵押品范围和交易主体。但和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央行抵押品范围仍然较窄,交易对手较为单一。建议我国央行进一步提升抵押品框架的系统性,丰富抵押品范围和交易主体,构建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相结合的风险评价机制,提高抵押品的风险管理水平。

(三)完善资产负债表管理,增强流动性主动调控能力

危机期间,美联储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达10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较为丰富,同时通过主动扩张资产负债表规模和调整其结构控制经济衰退,说明美联储积极发挥了资产负债表的工具作用。与美联储相比,虽然我国央行在积极推出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资产负债表操作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但总体而言,我国央行资产负债结构仍然比较单一,货币政策工具较为缺乏,资产负债表的工具作用发挥有限。随着我国外汇占款规模的下降,央行配置国内资产的操作空间增大,建议加强对资产负债表管理的研究和创新,运用恰当、有效、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对货币金融环境需求,进一步增强主动调控流动性的能力。

(四)完善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退出机制

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好转,金融危机期间各主要发达经济体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已逐步退出。如美联储推出的定期拍卖便利(TAF)、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PDCF)等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随着其使用频率的下降而自动退出,而对于中长期的调节工具,美联储则提前通过开展公开市场正回购操作、提高超额准备金利率水平、与财政部协商恢复“补充融资计划”⑤等方式回收流动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退出需要根据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消费信贷市场及实体经济复苏情况来分步实施。虽然目前我国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处于初步应用阶段,但应提前研究相关货币政策工具的退出策略、替代方案及对资产负债表管理的影响,明确退出的机制安排,降低由此可能造成的流动性大幅扰动等问题。

注:

①数据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表计算所得。

②2015年央行累计提供MLF资金12308亿元,提供PSL资金6980.89亿元,MLF期末余额为6658亿元,PSL期末余额为10811.89亿元,合计17469.89亿元,占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65.61%。

③截至2016年6月末,累计提供MLF资金22385亿元,接近于2015年全年的2倍,累计提供PSL资金5943亿元。

货币政策工具范文5

关键词:价格型工具 数量型工具 VAR模型 货币政策 有效性

引言

一国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离不开货币政策的运用。然而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的效果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当前,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有效性,引起了国内理论界和业界的热烈讨论。在此背景下,对我国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比较研究,并分析不同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差异及原因,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未来金融改革的取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货币政策工具根据其发挥作用的渠道和机制的不同,可分为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两类。其中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基本由中央银行进行主导调控,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的大小来调控宏观经济,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再贷款)政策和信贷政策四种。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则是通过资产价格的变化来改变企业和居民的资产结构以及财富价值,再根据微观经济活动主体自身的投资消费行为调整来影响宏观经济变量,主要包括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两种。

自1998年国家取消贷款规模的控制后,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同时运用,在经济扩张和紧缩的不同时期发挥着作用,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问题也开始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学术界也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传导理论出发,针对一种或多种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研究了不同经济时期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尽管这些研究得出了大量的成果,但是却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在研究的对象上,学者们或是从某一特定视角对单一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研究,或是针对当时的国情对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分析,但却缺少对以数量型和价格型这两类货币政策工具作为研究对象的类别比较;第二,在实证分析计量指标的选取上,采用的目标产出变量都是GDP,未将GDP细分为消费、投资;目标价格变量都是CPI,未关注对PPI的影响。这些不足为本文在此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以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也是本文力图创新的地方。

2008年以后,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金融形势多变、风险及不确定性显著增多,我国货币当局不断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灵活实施货币政策,以加强宏观调控,提高政策针对性。本文拟以这一经济时期为背景,使用协整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模型和方法,对比研究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在2008-2011年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与数据的处理

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该时期内各类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选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RR、公开市场业务中国债现货及回购交易的总成交金额OPO、境内各项贷款总额的信贷规模DM、7天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WAIR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变量,以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以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TSC、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TFA以及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分别代表衡量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变量。

样本范围为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采用月度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历年《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金融投资网站等。

为保持量纲和数量级的统一性,首先进行数据的处理,对各项指标取对数后,分别记为LRDRR、LOPO、LDM、LWAIR、LM1、LTSC、LTFA、LCPI、LPPI。由于时间序列的经济变量大多是非平稳的,要进行ADF单位根检验。从检验结果来看(表略),各变量在差分前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一阶差分后的序列变为平稳,各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一阶单整过程。

(二)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影响的计量分析

1.模型的建立与平稳性检验。本文要比较各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应大小,首先针对货币政策工具的中介目标LM1、货币政策工具变量LRDRR、LOPO、LDM、LWAIR建立VAR模型。由于非平稳的VAR模型不可以做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因此要检验模型的稳定性。经检验(图略),VAR模型全部根的倒数都分布在单位圆之内,因此,该模型是稳定的。

2.协整检验。通过前面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可知,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单整,满足协整检验条件,可进行协整分析。本文参考赤池信息标准(AIC)和施瓦茨信息检验(SC)等标准,选择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滞后阶数为二阶。选取“序列含有非零均值和线性趋势,协整方程带截距项,不含趋势”的协整形势。经检验,变量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即货币政策从工具变量到中介目标的内部传导过程从长期来看是有效的。整理后的标准化协整方程为:

LM1=-0.299LRDRR+0.283LOPO+1.851

LDM-0.156LWAIR+10.173

从效应的方向上来看,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与货币供应量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公开市场业务、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果与经济学原理相符合,当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时,商业银行储备金降低,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应量降低;而当市场利率增加时,表示资金价格上升,社会对资金的需求相应下降,中央银行投放的货币供应量也相应下降。当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增加时,表示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增加,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扩张同样如此,代表向社会注入流动性,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相应增加。

而从效应的大小上来看,信贷规模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的效应最大,当信贷规模额度正向变动一个百分点时,货币供应量将正向变动1.85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利率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的效应依次减小,当它们正向变动一个百分点时,则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分别为-0.299%、0.283%、-0.156%。

3.脉冲响应函数。通过eviews软件,可得到四种工具变量对狭义货币供应量形成的脉冲响应,即分析在各变量的随机误差项上施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后对被解释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从所得结果(图略)来看,当在本期给存款准备金率一个正的冲击后,LM1呈反向变动,在前三期内变动较小,第四期开始下降明显,在第七期达到最低值;在本期给公开市场业务一个正的冲击后,LM1在前三期呈下降趋势,随后保持正向变动;信贷规模对LM1冲击的变化趋势与公开市场业务相似,在第二期达到最低值,随后保持增长趋势;本期利率的一个正的冲击,LM1呈反向变动,在前六期内保持波动,随后波动减小,保持稳定。

4.方差分解。通过方差分解的方法可分析各变量冲击对货币供应量的贡献率大小,结果显示(表略),信贷规模对货币供应量的贡献率最大且仍存在上升趋势,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信贷规模的贡献率最终保持在12.3%、6.5%、4.1%左右。

(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最终目标影响的计量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各货币政策工具效应大小,针对最终目标LTSC、LTFA、LCPI、LPPI分别建立VAR模型。经检验,各模型均是稳定的。

经整理得到四个标准化协整方程为:

LTSC=1.501LM1+29.259

LTFA=-0.288LM1+0.654

LCPI=0.044LM1+4.123

LPPI=-0.013LM1+4.910

根据上述结果,狭义货币供应量与消费、CPI正相关,因为狭义货币主要是现金和活期存款,是货币层次中流动性最强的部分,正好发挥交易媒介的功能,从而导致消费和物价上涨。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生产者物价指数则与狭义货币负相关,这可能是因为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银行贷款,期限都较长,主要是以准货币中的、银行吸收的定期存款来支撑的。狭义货币越多,则定期存款相对越少,以定期存款为支撑的贷款就越少,所以投资越少。跟投资密切相关的PPI也越低。从效应的大小上可看出,货币供应量对消费和投资的效应影响明显大于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图略)显示,LTSC在LM1的冲击下有明显的正向反应,且在第五期达到最高值;LTFA仅在初期有短暂的正向变动;CPI和PPI在LM1的冲击下有正向和负向的反应,且分别在第11期及第8期达到最大值。

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文以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为背景,选取四种货币政策工具作为解释变量,以狭义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将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衡量细分成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以及消费物价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四个被解释变量,分两部分建立VAR模型进行计量分析,考察该时期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一)结论

所得到的主要结论有:

在此期间,我国频繁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信贷规模控制政策以及利率政策。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与中介目标狭义货币供应量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法定存款准备资金率和利率的提高,会降低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和信贷规模与中介目标狭义货币供应量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公开市场业务成交额与信贷总额的增大将提高货币供应量。

信贷规模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的影响最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利率的效应依次降低,这是由于信贷规模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最直接有效,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则改变了货币乘数,能迅速有效的达到所需效果。

狭义货币供应量与消费、CPI呈现正相关,与投资和PPI负相关,可能因为狭义货币更能媒介消费而准货币和投资密切相关。同时,狭义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二)政策含义

由上述结论可得如下政策含义:

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的调控作用优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说明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并未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仍需继续推进。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仍以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为主。

鉴于狭义货币的适度增长能促进消费却降低投资,货币当局在进行货币供应规划时,要密切关注狭义货币对消费和投资的不同效应,保持狭义货币和准货币的合理比例。

鉴于狭义货币与CPI正相关而与PPI负相关,货币当局若想要实现物价稳定,必须关注狭义货币对CPI、PPI的不同影响,保持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的协调增长。

参考文献:

1.郭保民.当前金融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应研究[J].经济问题,2011(4)

2.耿强,樊晶晶.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实证分析—基于中国数据的VAR检验[J].当代财经,2009(3)

3.卢庆杰.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分析[J].复旦学报,2007(1)

4.接晋.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宏观货币政策浅析[J].财经视点,2011(2)

5.耿中元,惠晓峰. M1和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研究[J].统计研究,2009,26

作者简介:

货币政策工具范文6

从二0一二年开始,我国的外贸结构产生了变化,表现为二0一二以及二0一三年出口增速都降到了一0%下列,约为七、九%的水平,国际收支时常项目的顺差占GDP的比重逐步回到了三%的水平。进入到二0一四年,外贸表现下行压力仍然很大,从央行口径的外汇占款来看,二0一四年已经经呈现3次环比降落。

因为外汇占款的增添主要来自于时常项目顺差,而跟着中国自加入WTO以来,轨制红利、环境红利、人口红利逐渐释放终了,外汇占款有延续降落的趋势,无形中降低了之外汇占款为主渠道的的货泉创造机制的作用。基于此,央行的货泉发行机制有必要从被动向主动转变。

另外一方面,近几年来中国在货泉政策传导效果方面其实不顺畅,在二0一四年央行的《第3季度中国货泉政策执行讲演》中,九月末M二增长一二.九%,M二存量高达一二0万亿元,在活动性其实不缺乏的情况下却呈现了小微企业、涉农企业贷款难,贷款利率高企的情况。究其缘由还在于利率传导机制是失灵。利率是资金的价格,为改变资金信号失灵和政策传导机制失灵状态,央行也需要从之前的数量型调控手腕转向价格型调控手腕。

基于货泉供给机制的变化以及利率传导机制失灵两方面的斟酌,央行成心树立1个新的货泉框架,即“打造短时间利率走廊与中期利率指引”的新框架。短时间利率方面是SLF、SLO,中期利率方面是PSL(典质补充贷款)。央行这1构想,最先可见于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清华5道口金融论坛的讲话,“此次金融危机后经验,短时间利率可能有时候不够有效,由此可以斟酌增添1个中期利率。”

金融危机前,全世界主要央行通过公然市场操作使患上短时间利率处于目标区间以内的利率走廊机制,短时间利率能够维持比较不乱。金融危机产生后,为刺激本国经济,各央行在短时间利率方面采用了零利率乃至负利率,货泉政策调剂空间无比有限,长时间中长时间利率却与之存在脱节,并有上行压力,从而对于经济复苏构成掣肘。

从中国来看,二0一四年下半年以来货泉市场利率在逐步走低,但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力率却在走高,这显示出中国货泉市场与信贷市场价格传递并不是高效。央行推出PSL可以看做是对于发达国家央行经验的1个鉴戒。

据媒体报导,央行在二0一四年2季度向国开行投放了一万亿的PSL,资金用于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贷款发放。国开行2季度工作会议显示,截至六月末该行资产总额九.九万亿元,比1季度猛增一.五六万亿元。

1、PSL(典质补充贷款)的由来与作用

对于于PSL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看:

一、首先,PSL从英国的FLS(融资换贷款规划)鉴戒而来的,英国央行设定典质品框架更多的是解决活动性危机的工具。例如,英国央行的旨在推进银行借贷的FSL面向几近英国所有的银行以及房屋贷款协会,只要有新增贷款作为典质,就能够从FLS中取得想要的融资额度,即定规则而从不决机构,且如何操作,申请都公然透明。中国则不同,在信誉总量的违景上,中国并未到达活动性危机的程度,中国货泉政策更多的问题在于资金配置效力低。在资金的流向方面,英国央行以及中国央行都难以监控资金的终究流向。从FLS的经验来看,其中大部份资金借道住房贷款协会流向了房地产。从PSL来看,资金从央行转到国开行,被指定用于棚户区改造,这确切做到了定向,然而棚户区改造的居民、企业可以将取得的资金用于消费、投资或者存到普互市业银行,后续的效应就超越了国开行以及棚户区改造的规模。

  二、若要成为货泉市场的中期政策利率,那必需是针对于所有的介入者而言的,如果只是针对于国开行1家对于手,只能构成1对于1的利率,这样的利率锚是有价无市的锚,意义不大。国开行在取得PSL的进程中并未经由公然的招投标程序,国开行PSL的利率当时尚未公然。既然要打造中期政策利率,就应当是透明的,不然如何引导市场利率?从招标程序的不公然以及利率的对于外不公布,很难到达目的。从期限上来看,PSL的期限是3年,但利率对于应的是1年期利率,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是1年调剂1次的,又怎能成为中长时间的政策利率?更适宜的尝试是,可以率先肯定1个额度,让各家银行以新增棚户区贷款作为典质,招标抉择利率。即像FLS那样,只定规则,不定机构,申请以及操作都公然透明。

三、PSL作为1个货泉工具,拥有结构性的特征。从货泉政策的终纵目标来看,1般有4个,即充沛就业、不乱物价、增进经济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但这4者都不是结构性货泉政策施行的终纵目的。另外,衡量以及观测PSL效果的标准是甚么,理论界也没有构成统1的说法。货泉工具解决的是总量问题,结构性的问题解决本不应当由货泉政策来完成。实际上,央行早在《二0一四年第2季度中国货泉政策执行讲演》中也表达了对于定向工具使用的耽忧,如其中提到“货泉政策主要仍是总量政策,其结构引导作用是辅的,定向降准等结构性措施若长时间施行也会存在1些问题。”

四、投放基础货泉量的方面,效果应当没有降准这类数量型的工具来患上快。国开行尽管取得了一万亿的PSL,但不可能当即在货泉市场直接拆借出去,需要通过1段时间才能转化为商业银行的存款,从而转化为贷款,为货泉市场带来活动性。毕竟降准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也没任何限制前提,资金是不需要收回的,而PSL1是有典质物,2是有时间限制,3是有必定的利率,对于银行来说是负债。从宏观活动性的角度看,截至二0一四年九月三0日,一六家上市银行的银行存款总额较二0一四年中报时减少了一.五万亿元,降幅达一.九七%,活动性并未增添。

2、结构性的货泉工具只能作为无比态的工具

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作为央行货泉工具的立异,主动性并无带来效果的晋升,因而,结构性的货泉工具只适宜是无比态的工具,而不适宜作为货泉框架的长时间内容。

在树立货泉新框架以前,中国央行首先应当完美市场基准利率才是。基准利率都不完美,货泉传导难免会呈现失灵现象。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主要以银行间拆借为市场基准利率比如英国的Libor,欧元区的Euribor,日本的Tibor。就中国而言,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

(SHIBOR)虽运行多年,但1直存在报价质量不高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交易价包括了1些超越市场支配的因素,包含与对于手方的其他利率支配、利益调剂等,所以未能成为基准利率。 从1般国际经验看,只有结构公道、信用高、活动性强的金融产品的利率,才能作为基准利率。在我国已经经市场化的几种利率中,国债利率(具体地讲是国债2级市场的收益率)最合适充当基准利率。因为中国的国债范围太小,未能担负此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