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建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建筑

现代建筑范文1

英文名称:Modern Architecture Electric

主管单位: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4-8417

国内刊号:31-2037/TM

邮发代号:4-83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1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现代建筑范文2

【关键词】现代;建筑技术;发展方向;

一、引言

建筑技术的发展向来都是基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背景,以及地域的风俗文化、气候特点等因素发展起来的。近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建筑技术发展迅速,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解决我国日益增多的人口,并不断适应人们提出的高质量生活水平要求提供了可能。本文将主要从仿生技术、生态技术、高新材料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角度出发,介绍了分析这些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然后进一步总结出我国建筑技术发展的总体方向,对于促进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意义深远。

二、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理论在我国建筑技术中的应用

建筑技术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起来。近年来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进步,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迅速,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理论在我国建筑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比如仿生技术、生态技术、高新材料以及计算机技术等。

(一)仿生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仿生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仿生技术在生物学和工程技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是通过分析一些生物过程和结构,总结出生物学基本原理,并将这些原理科学的应用到工程技术当中去,对于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优化、创新工程技术设计等提供了帮助。建筑物是人类居住的主要环境,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建筑环境应该与自然环境保持一致,达到一种有机共生的状态。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广大建筑工程技术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渐的将仿生技术应用、融合到建筑技术当中去,比如建筑造型仿生技术(如国家体育馆“鸟巢”)、建筑功能仿生技术(如德国不莱梅高层公寓)、建筑结构仿生技术(如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美国馆)、建筑材料仿生技术(比如轻质高强的泡沫蜂窝材料:泡沫混凝土、泡沫玻璃、泡沫塑料等)。

建筑仿生学技术目前在国美外还属于一个比较新的应用与研究领域,因此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设计、研究理念的创新,建筑仿生学技术在建筑技术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多。

(二)生态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生态技术主要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与其周边环境和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现阶段急需寻找一些可再生资源,因此太阳能、风能、水力资源等绿色环保能源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起来。太阳能建筑是生态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一个很好的实例,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监控建筑物内部的供电、供热以及供暖情况来条件太阳能面板的角度,从而实现建筑物内部湿度、温度的有效控制,降低水电等能源的消耗。此外还有防噪声建筑,可降温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等。这些生态技术的运用,不仅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还有效的节约了能源,保护了生态环境。

生态技术是人类反思传统技术后进行的一种新的技术选择,代表了未来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进入21 世纪以来,人们对于未来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生态技术是基于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而兴起的一项技术,必将成为未来建筑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而且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对于美化建筑外观、保证建筑安全、优化建筑内部环境,进而提高人们生活品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智能化建筑就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成功运用,随着现代建筑功能要求的复杂化,传统的建筑型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类的生活需求,因为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办公楼、智能化图书馆、智能化商场等现代智能建筑应运而生。这些只能建筑多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调节建筑内部的温度、湿度环境,或是满足建筑内办公、购物等特殊要求。比如巴黎的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该建筑内部装置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并在外幕墙上设置了仿相机采光孔,能够自由调节建筑内部光线的强弱,同时建筑内部还装备了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从而为办公人员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办公环境。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近年来发作起来的一种高新技术,通过与仿生技术、生态技术的结合运用,能够有效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极大的促进了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

(四)高新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材料科学的发展也极大的促进了现在建筑技术的发展,通过在建筑工程中应用高新材料,不仅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还可以节约工程成本。目前应用的比较多的自修复混凝土,就是在混凝土中掺加树枝纤维材料,可以在建筑结构出现裂缝时,流溢出来的树脂会自动封闭并及时将裂缝粘结住,从而保证了建筑结构的强度和安全。此外还有光纤混凝土、有机结构构件、新型防水保温材料等,这些新型材料的应用保证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提高了建筑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因此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三、我国现代建筑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

通过对以上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分析发现,我国现在建筑工程技术总体向着现代化和舒适化的方向发展的。

(一)建筑技术的现代化发展

现代建筑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服务功能的现代化,另一个就是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其中服务功能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建筑内部通信功能的多样化,以及供排水系统质量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建筑使用的便捷性,并优化建筑内外的环境。

(二)建筑技术的舒适化发展

现代建筑技术的另一个发展方向就是提高了建筑物居住的舒适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现代建筑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了舒适度的要求,更多的引进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来保证建筑物的温度、湿度、光线、空气质量、色彩以及无障碍特性等要求。

四、结束语

建筑技术是一项由建筑力学、材料科学、建筑设计、工程技术等多个技术学科组成的综合技术体系,其中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将带动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将会不断提高,因此广大工程技术人员要不断的研究和创新,善于学习国内外各种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术,勇于探索和提高更加节能环保的建筑技术,为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夏海燕,夏利民. 现代建筑技术发展浅析. 河南建材,2011,5:145-146

现代建筑范文3

关键词:“解像式”建筑;解构主义;非线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TU-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219-02

1 引言

20世纪60年代,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爆发了一个全新的思潮――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德里达认为解构一方面意味着突破原有的系统,打开其封闭的解构,排除其本源和中心,消除二元对立;另一方面意味着将瓦解后的系统的各个因素与外界的各种因素自由组合,使他们相互交叉、相互重叠,从而产生一种有无限可能性的意义网络。

2 “解像式”建筑

解构主义建筑以解构主义哲学为自己的出发点,都具有貌似零乱、实则做了内在结构因素和总体性考虑的高度理性化特点。解构主义建筑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立、反非黑即白,主张多元,主张模糊地带,具有不系统性和不完整性,认为完整性不在于建筑本身总体风格的统一,而在于部件充分的表达。

“解像式”建筑实则是解构主义建筑的概念化。其含有两重含义:首先它是一个代号,指对同一建筑产生的多重肖像混杂在一起的不确定的含混状态。即当建筑的固定肖像被消解,我们无法得到建筑某一清晰、不容动摇的映像时,建筑就处于“解像”状态;其次,“解像”也表示对传统建筑肖像构成规则的背离。

“解像式”建筑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他没有传统建筑的语言词汇,更没有标志性的建筑符号,抹去了明确肖像的可描述性;其次,建筑不再能像原来那样单凭简单的平面图和立面图就能解释清楚了,平面、立面、顶面之间绝对的状态被打破。现代解像建筑试图将古典建筑六个面围合的封闭空间打破,使它们之间保持自由、相对独立甚至分离的状态,从而进一步抹去长期形成的“六面体”的思维定式;再次,“解像”没有像“建筑是机器”、“建筑是音乐”一样来定义建筑的本质,而这种定义则是传统建筑师希望通过建筑向参观者所表达的,甚至是灌输的、不容反驳的。“解像”并没有试图阐明某种本质认识,而是将建筑置于一种含混状态,这种状态提供无数种理解的可能性,由此建立了相对开放的系统。

3 现代建筑中的解构主义

在传统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都会有一个中心,如城市广场、商业中心、住宅中庭等,而且结构和空间都有一一对应的形式。而解构主义建筑则认为,一切旧有的等级秩序都应打破,特别是这种固定僵死的空间思维惯性。他们通常会模糊室内外空间的界限用以削弱室内空间在人们头脑中所占的分量,或在整个构图中任意合并,给人以无构图中心的错乱感。对建筑惯常的功能意义与价值的解构,目的在于消解人们心目中已有的一切建筑常规概念,走背离大众美学的路子,采用极端抽象、畸变、狂怪不和谐等反结构概念的做法。

由S-M.A.O设计的位于西班牙巴耶阿赛隆的小礼拜堂(如图一、图二)运用自由折盈的方法将建筑的“六面体定式”概念,而建筑平面已经处于从属地位。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对建筑形态(形体或形式)的定义不能由单独的图像来表示;原来的平面图不能建构形态(形体或形式)。我们需要的是可以塑造和包裹空间的无数变量切口的连续体,是切口和截面组成的多样的连续体。平面是经扫描后的空间的结果。”这座建筑就像毕加索的绘画,将建筑的基本形体碎化成相互连接的面片,在室外人们无法分辨出建筑各个立面之间、立面与顶面之间明确的分界线,在室内的同一视野中可以同时看到被建筑面片分割的不同空间和景观,但同时这些空间保持普连续性。习以为常的室内外建筑体验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虚化的和片断式的印象。

又如FOA的横滨客运码头设计。FOA想打破以往码头按照线性的流程图设计。他们希望将横滨客运码头作为城市地面的延伸,并推出“环形路径”的概念,即在建筑中为来自城市和海上的不同目的的人群设计各自的路径。每条路径都不是尽端而是与城市相连的一个环节,并赋予它们贯穿建筑各层的不同表面(surface),人在其中有各种活动的可能性,而不是像机器一样被来回指挥。传统建筑中相互分离的各层平面,在这个建筑中被不同路径所构成的连续表面所取代,即使是顶面也是作为城市空间的延伸,可以由街道直接通达。可以说FOA的横滨客运码头就是由不同的路径组成的,它只有表面,没有立面,各面分界线也难以确定。同时它摆脱了传统建筑的限制,而对这座建筑理解是通过人在建筑中的经历体现的。

解构主义思想用于建筑设计中不仅仅能丰富建筑的形态,模糊建筑的定义,同时他还能赋予建筑以模糊时间、地点、人物等精神因素,这样建筑就不单单只是给人提供物质空间,而且能够能动的带动使用者,予之以遐想。现代建筑大师屈米曾提出“事件建筑”的理念,即指意义上具有历史文化性,功能意义上具有交换性和不确定性,在审美意义上又具有震惊效果的建筑。他认为,按照传统观念创作的建筑作品是封闭的、单一的、有限的,是怀念和消费的对象。传统建筑至现代主义建筑都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解构主义的创作则要求人们的参与和补充。屈米提出要对传统创作观念进行拆卸和解构。

屈米在设计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规划时曾指出:“公园的三个自立的和重叠的系统,以癫狂的无限结构的可能性,提供了一条映像多元化的道路,每位观者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又导致一种再解释的缘由”。设计中抛弃一切已有的先例,从中性数学构形或理想的拓扑构成着手,创造出一种简单的结构性处理方法,屈米在120米间隔的方格网里把众多的文化设施组织起来,并在网格的交叉点上均匀地安排内容和形状完全不同的建筑,与这个规划网格布置相对峙的是公园眼的道路、小径、林荫道、树丛,走廊斜坡道则按直线、曲线的构图布置,好像随心所欲、横七竖八,看起来杂乱无章。再将只个自律性的抽象系统-点系统、线系统、面系统-叠加在一起,各行其是,相互碰撞。设计出不稳定、不连续、被分裂的“解构”形态,体现出“偶然”、“巧合”、“不协调”、“不连续”的设计思想,并且向游人展示了活动和内容的多样性,创造出精致紧凑的布局和生气勃勃的公园气氛。

4 解构主义建筑设计与非线性思维

当解构哲学把一切都支离破碎的同时,代表真理化身的科学也被解构了。然而,科学是不会屈从于非理性和怪诞的,它勇敢地接受了那些解构了的碎片形成了新的科学哲学观并建立了非线性思维的科学语言。这种科学语言以系统论、混沌学、模糊数学等一些新科学结论作为依据,因而有其合理之处。如果说以实证和理性为特征的传统建筑形式语言作为一种叙事力量的兴起过分倚重客观性的“物质与功能”,那么解构主义建筑形式语言必然要考虑事件、过程、人文和整体性的价值取向。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

在非线性科学思维中,从整体系统论出发来把握对象的存在,构成其科学思维的一般特征。非线性科学把现实的存在对象首先看成是一个具有整体协同特征的存在其判断的根据是系统自身各构成要素的动态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所具有的自组织功能。建筑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它以多种方式同环境发生相互的关联,我们对建筑的认识(特别是对“解像式”建筑的认识)也必须在一个共时的开放系统中来把握。互动与共生的形式语言秩序的建立是通过建筑实体和建筑空间将个人、群体、社会的多角度需求与环境协调。同环境建立起富有感情的形式关系;是从建筑所处的历史、环境、文化中建构建筑形式。因此互动与共生的建筑是与环境和谐的建筑。

(1)与主体的互动。

在传统机械决定论思维中,建筑师在追求完全科学理性的秩序的同时也预定了人类主体活动的内容和秩序。功能决定形式的口号正是这种机械决定论的体现。但非线性科学表明环境的复杂度与变动性是复杂的、变动的难以用一组规则来描述,人在执行工作时所表现出的灵活度与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是不可预测的。因此应当以一种动态的时空观和建筑观来看待建筑。在建筑的动态发展中应始终紧随瞬息万变的人和时代而同步变化,始终保持瞬间状态的高度灵活性。在这里,建筑应是一个被内容所决定,与主体互动的“场”。

伊东丰雄在为2000年汉诺威(“健康的世界”)世界博览会做的设计中创造了一个“水的殿堂”。参观者可以通过身体的观感去感知其中的含义。殿堂不仅靠大量视觉、听觉效果来传达这种信息而且它更像是个休息处人们在巨大的场地中走上一圈后就可以得到休息。自然要素――水被引入场所,并被巧妙地照亮。

(2)与自然要素的共生。

建筑与环境的共生要使建筑形态融入场所,形成一个整体。景观、自然气候、阳光、水等自然性空间能尽可能的融入到建筑的功能性空间当中去,通过建筑设计使自然空间得以延续。对于这一点,解构主义建筑打破了原有传统建筑的固定空间模式,使人的想象空间和自然空间能够更好的结合,从而真正的实现建筑与自然要素的共生。如安藤忠雄所设计的教堂系列,成功的将自然要素结合到建筑里,用自然的构成代替传统意义上的十字架建构,从而让建筑更好的诠释了宗教的意义,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社会的对话。

5 结语

建筑的固有意义本来在于为人类提供一个稳定的场所和空间,来容纳连续的行为过程和记忆。传统建筑的“启蒙叙事”和“宏大叙事”试图告诉人们该如何的存在,它预设了知识英雄、最终秩序或某种程度的终极真理的存在。当用非线性思维解构传统思维的时候,建筑的叙事也从“宏大叙事”转向了“历时性叙事”,即突出了事件的偶发性和不确定性,强调了建筑与人之间的能动性。

解构主义建筑与“解像式”建筑使完整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建筑变得破碎,建筑的意义变得模糊,建筑的风格走向了多元,建筑的设计没有了绝对的权威和正确与否的标准,成为个人的一种游戏。

参考文献

[1]曾坚.当代世界先锋建筑的设计观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2]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现代建筑范文4

关键词:传统建筑材料;现代建筑;创作;运用

随着我国建筑技术科学化、标准化以及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及人们对生活和办公在舒适度和审美度等方面要求的提高,现代建筑的创作愈来愈频繁,在建筑工程中占据着巨大的比例。传统材料是建筑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和组成部分,更是地方传统建筑的一种表现形式,深刻地折射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建筑材料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满足建筑物特定的建筑要求,而且凝聚了生动的建筑文化和建筑风格。如何在现代建筑建设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传统材料,是新时期现代建筑创作需要探讨的问题。传统材料如果在现代建筑创作中运用得当,有益补充了建筑语言形式,同时也巧妙地表达出了设计者的情感态度。

1现代建筑中传统建筑材料运用的原因

(1)建筑目的。通常而言,依据建筑的设计特征可以判断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比如,明清紫禁城特点就有左右对称,轴线明确,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而早期如春秋战国的各宫殿都是高台建筑,要建筑夯土台,在土台上进行宫殿建设。城府建筑在繁若星辰的民用建筑群体中,以其端庄新颖的立面形象、自然朴实的建筑风格、实用经济的平面布局、素雅严谨的室内空间而耸立于建筑之林等等。这些典型的建筑物是我国建筑的主流形态。另外,诸如祠堂、寺庙等宗教建筑也是建筑材料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即使社会时代不断发展,传统建筑材料稳固的本质特征始终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只有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应用,才能够发挥其最原本的建筑功能。(2)文化理念。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阴阳五行学说”的这一辩证法思想,该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条件,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属性。并且阴阳五行学说,同样应用到了传统的建筑设计,将建筑空间位置与“木、火、土、金、水”五行说一一对应,在传统建筑的设计中,以上称为建筑的文化理念。尤其是五行说中的“土”,在建筑设计中,就是土壤,在建筑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基础作用。比如我国古代的三重汉白玉台就是以“土”为基础建设而成的。而五行说中的“木”,则是传统建筑中首要选择的建筑材料,尤其是古代皇家建筑的建造。实现水土结合,不仅是对传统因素的应用,更加为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3)建筑取向。空间位置的适宜性与阴阳调和的体现,是我国传统古代建筑在创作时需要追求的目标,这是文化理念在建筑领域的有效呈现。人们寄希望于通过建筑的阴阳调和性,来实现修身养性的目的。不少的建筑名称,足以反映出建筑的阴阳调和性,比如故宫中的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乾清宫、坤宁宫、交泰宫等,从这些建筑物的名称我们就可以知晓这些建筑设计的阴阳调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在建筑构造的设计中,没有一味地追求空间的规模,而是通过木结构来隔开建筑空间的功能来构造的。

2现代建筑创作中传统建筑材料的运用

(1)传统建筑材料砖与石材的组合。很多时候,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应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另外的传统建筑材料相互组合能够发挥更大的效果,从而焕发出了现代建筑的艺术气息。我们可以充分地考究不同传统建筑材料的特性和缺陷,并且实现与新材料的重新组合,扬长避短。在传统建筑设计中,砖石组合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砖与石材的组合出现的历史最为长久。在众多的砖与石材组合的建筑中,重庆大学档案馆则是最为典型的砖与石材组合的建筑物,石材这种建筑材料通常应用于建筑的下部或者是砖墙体的转角处等较为重点的位置,给人一种稳重感。(2)传统建筑材料中木材与砖石的组合。木材柔韧、有弹性、其性偏暖,而砖石的天然性状就是粗犷浑厚、其性偏冷。材料的特性不同,所发挥的功能也不尽相同。木材和砖石之间的特性,能够实现建筑功能上的互补。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非常善于用木材与砖石,作为建筑材料实现建筑物的修建。这种组合方式可以称为最古老的传统建筑材料,即使在原始古屋的遗址中,都能发现一丝证据。砖石质地坚硬,可以做为台阶和墙体等厚重物体的材料。木材多承受弯矩,多用于做门窗屋顶等等,木材与砖石的结合,给建筑物体带来了一种理性的美感。一般与砖石组合的木材有两种:①未经加工的原木;②经过精细加工的木材。(3)木、砖、石与其他材料的组合。木、砖、石三种传统建筑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能够取长补短。木、砖、石与新材料之间的组合,更有助于集实用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体。下面来分析木、砖、石与其它材料组合的具体表现形式:①木、砖、石与钢的组合:比如美国阿肯色州的刺冠礼拜堂就是采用钢木结构,实现了钢木结构与周边环境的相得益彰。再如海洋博物馆的内部采用了复合式架体结构,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拱形的结构给人一张秩序感。另外,如上海市新天地既保留了传统的建筑材料,又综合利用了现代建筑材料,加入了金属质感的现代元素,被誉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典范”;②木、砖、石与玻璃的组合。这一组合的设计,在西方的建筑领域中的创作是比较完美的,比如曼尼斯托教堂采用北欧特有的红砖材料和大面积的玻璃结合,实现了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的完美结合,既保留了北欧地域的地理特色,又保存了建筑的文化内涵。

3结束语

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运用,证明了传统和现代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是共生的。并且,我们也可以看到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应用,取得优秀成果的比比皆是。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应用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发展和更新,只有以发展的眼光来考虑这一问题,才能够真正地促进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的有效融合,才能够让现代建筑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徐哲民.传统木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12,(4):41-43+47.

[2]颜红影.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J].蚌埠学院学报,2016,(2):48-50+63.

[3]陈晓龙.传统建筑材料的现代运用案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现代建筑范文5

关键词:现代建筑运动;建筑学;历史文化遗产

Abstract: the western "modern architecture movement" far-reaching impact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through to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movement made history study and a brief review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nd inheriting the past era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put them into this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major background.

Key words: modern architecture movement; Architectur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如果说现代建筑设计是对过去历史文化遗产理解和继承,那么可以认为这应该是受到了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深远影响。这不仅因为整体思维本来就是东方传统哲学的特点,而且其主要体现出的是西方发达国家从现代到后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

对于笔者而言,“现代建筑运动”与“建筑设计的科学特性”是两个非常有意义的概念范畴,虽未有深入研究,但关注已久。而近来有幸得到了来自“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的深刻教益和启发,并于相关知识领域得以系统的梳理和收获。

本文通过对现代建筑运动的磅礴历程的简要回顾和研究,诠释了现代建筑设计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时代进程

1现代建筑运动

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国家,我们理应将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放在世界的背景中考察,“放在整个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来判断,以内生型国家的现代化和后现代化道路作为讨论的参照系。”【注1】

中国在整体上尚处在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途中,而若“现代性”是我们这条路上的必经之地,那么已经纷纷经历过现代建筑运动的西方列国的经验,就将是我们最好的教科书。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回顾历史这样如此艰巨的任务,现阶段明智的做法应是对前人成果的梳理和消化。下面本文将主要结合意大利建筑历史学家L•本奈沃洛的名著《西方现代建筑史》【注2】之相关内容,试图透过文字去感受那现代建筑运动的磅礴历程。

一条基本的线索

“现代建筑设计的任务就是把某种文化机会平等地分配给所有的人,而这种文化上的机会……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可以把这个任务说成是‘艺术产品再分配的纲领’。”(前言p2)

“现代建筑运动是一场革命性的实验,它意味着对过去的文化遗产来一番全面的检验。”(前言p2)

“现代运动所采取的道路,是可以采取的唯一道路,是能够理解和继承过去文化遗产的唯一途径。”(前言p4)

R•欧文和乌托邦

19世纪受过教育的人,由于对工业城市深怀疑虑,于是开始考虑求治良方。尽管大部分的设想只是纸上谈兵,但是前期的一些乌托邦主义者也力图将它们付诸实施。而更为重要的是,“即使这些建设者们仅仅采用的是象征性的、往往也是人为的方式,却导致了一场自觉改造城市和乡村的运动”——这就是现代建筑运动。(p139)

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乌托邦改革家。

虽然欧文的伟大尝试(理想的居住区)失败了,并被搞得倾家荡产,但在另一方面,他的努力获得了及其意外的成功。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他所创建的新和谐村一直是美国西部科学技术和教育的首要中心,“那里所产生的影响,涉及了这个国家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各个方面。……那些破碎的希望和理想的尘埃,形成了现今生活得以扎根的土壤。”(p141)

J•罗斯金和莫里斯

J·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是莫里斯的老师和前辈,尽管他从来没有直接涉足过实用艺术问题,“但他的教学(有其肯定和否定的两个方面)是后来运动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p159)

“W•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是罗斯金的忠实追随者,任何重要观点总是和罗斯金—致。他的独创性得自他与生俱来的兴趣,他不仅对理论感兴趣,而且也热衷于实践。……他不仅给现代运动遗留下了思想财富,而且也留下了极为重要的积极经验。”(p164)

莫里斯认为:“我们应当是机器的主人,而不应该象我们现在这样,成为机器的奴隶。我们要摆脱的不是这种或那种有形的钢机器或铜机器,而是无形的商业专制的大机器,是它压制了我们大家的生活。”

“他的伟大功绩在于: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将一场勇敢而革命的争论坚持到底,拒不妥协、从不回避,直到得出结论。”(p169)

“对我们来说,他的榜样比他的作品和文章更有价值。他比任何人更配得上现代运动之父的称号。” (p169)

美国的建设者和F•莱特

芝加哥学派(the Chicago School)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沙利文,把他同那些先锋艺术家们放在一起看,“那些与他们的时代和国家的主要潮流持不同意见的人,倾向于欧洲和那里进行的论战,但又希望区别于欧洲人并产生一种真正的“美国”艺术。”(p208)

从某种意义上,沙利文面对的社会状况和许多欧洲建筑师所处的情形一样,这场试验以失败而告终了,沙利文为它付出了个人的代价;一场文化的戏剧变成了他的个人悲剧。

F•L•莱特(Frank Lloyd Wright,1869~1959)的影响涉及了整个现代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时期。(p223)

“他不是在一种现实历史条件的环境中活动,而是在—种想象的抽象关系中活动。”

莱特希望他的建筑与偶然因素无关,而以人类的永久需要为基础,从而具有应付万变的能力……许多美国作者认为“有机的”就是“美国的”,且把莱特当成新大陆建筑反对欧洲运动的战士。”……而“对莱特本身来讲,他漠视现代运动的利益,无意放弃在传统上艺术家的个人主义和边缘的位置……

莱特所设计的建筑物,被所有同代建筑师当作比较的依据。在这一方面,他对现代运动的形成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格罗皮斯与包豪斯

“象所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转变一样,现代运动包含了大量的个人和集体的贡献。”(p378)

格罗皮斯于1919年创建了国立包豪斯学院。当年就发表了第一个宣言:“……完整的建筑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建筑师、画家、雕塑家,我们大家必须全部转向工艺。艺术不是一种‘职业’。艺术家与工匠之间没有根本区别……” (p378,381)

在过后的一些日子回头对包豪斯的试验做些评论时,格罗皮斯提出了教学方面的三个主要特点(p383):

1 建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并行;

2 建筑与实际事物的不断接触;

3 她是有创造力的老师。

其中基本的思想是:“不再把技艺作为一种浪漫主义的目的或理想,而是作为现代设计师的教育工具,使其能够给与工业产品一种明确的造型方面的偏爱。

“这种建筑设计方式给建筑思想带来了一种根本的变化。对形式的关心已经不再是建筑思想独有的问题,而成为生产活动的—个组成部分。

“现在可以就方法方面的这种决定性变化的结果,进行一下描述:(p396)

(1)规划不再被当成为一种简单的活动,根据一种理想的韵律和尺度去组织现实,而是一系列的调节活动,根据真实现象的韵律和范围加以调节,然后再分布成各种尺度和间隔。

(2)不再认为规划实验是彼此独立的,而是以历史的观念所形成—种连续的序列,在所有的规划者之间建立一种永久的合作。(p397)

(3)建筑设计不再被认为既是社会理想的镜子,又是自己能够再造社会的神秘能力,

(4)建筑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质量,即形式的观察,也不仅仅是数量,即实施和增加所需的技术过程;而是质量和数量之间的调节。”(p397)

小结

前面几个小节中,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从《西方现代建筑史》这一巨作中,抽取出若干有关现代运动的简要内容,其目的有三:

1“试着从现代运动本身,从史料所暗示的潜在内容里去理解主题。”;

2 找出关键节点,对比思考中国的现况;

3 而最重要的也许是,希望可以全面地去体会和把握现代建筑运动的目的、过程和意义。

广义建筑设计是要“倡导广义的、综合的观念和整体的思维,在广阔天地里寻找新的专业结合点,解决问题,发展理论。”【注03】

通过研究和分析得到的观点,初步地对现代建筑运动的规律归纳如下:

传统阶段:建筑学中的“概念性要素”(如古典艺术)与“实在性要素”(如手工艺)功能耦合;

工业革命开始后,“实在性要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概念性要素”方面难以适应,并令先锋们产生疑虑进而谋求对策。

进一步要有不同性格和经历的各路先锋,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方面试图找到“概念性要素”与“实在性要素”之间新的耦合方式。

最后则是,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耦合实验,并与现实社会建立密切联系,从而将现代建筑运动推向更广阔的前景。而这一切的核心保证,则是尊重事实的理性批判精神。

中国建筑现代转型[M] 【注04】、中国的现代建筑运动由何时开始的问题或许是更宜留给后人去总结,而最后,且让我们记住本奈沃洛对于“开始”所给的几种答案:

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于和工业革命有关的技术、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变革;因此,人们如果打算讨论其中各个独立的组成部分,那么就要把这些独立的组成要素集聚一个独立的综合体。

当一些独立的要素已经显得相当清楚时,现代建筑正是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内在要素而产生的,这一点确实是首先发生在莫里斯的英国,事实上可以说,现代建筑起始于莫里斯的业务生涯,起始于1862年莫里斯•福克纳•马歇尔公司成立之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这个开始阶段很快就完成了,更准确一点说是在1919年格罗皮乌斯(W•Gropius)开办魏玛学校之际完成的。严格地讲,这才是人们可以开始谈论‘现代运动’和‘现代建筑设计’的起点。”【注05】

中国建筑史[M] 【注06】和西方建筑史论述的现代建筑运动所采取的道路,是可以采取的唯一道路,是能够理解和继承过去文化遗产的唯一途径,她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深远,

现代建筑设计通过对现代建筑运动的磅礴历程的兼收并蓄,尝试思考和探究建筑设计的科学技术特性及其发展方向。而身处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时代大背景中,今日的探讨终要结合当代中国特定条件而转化为不懈的探索。

注释:

【注01】吕乃基.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3

【注02】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M].邹德侬等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前言2

【注03】国际建协“北京”[J].世界建筑,2000,01.18

【注05】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7-8

【注05】吕乃基.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M].北

【注06】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M] :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M].邹德侬等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吕乃基.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克里斯·亚伯.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M].张磊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国际建协“北京”[J].世界建筑,2000,01

现代建筑范文6

关键词:传统建筑;现代建筑;发展;设计

0引言

甘肃省临夏市做为西部回汉混居的四线小城市,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多元灿烂,汉、回、藏等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绚丽多彩,文化资源禀赋独特。传统建筑也集多元文化于一身,建筑艺术特色鲜明。走进临夏,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鳞次栉比、风格迥异的民族建筑。绿色茵茵的清真寺,直耸云霄的唤醒阁,独特的民族建筑风格,使游客恍然走进神话世界。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艺术的完美结合,民族建筑与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巧妙运用,使临夏成为领略民族建筑艺术、了解中国伊斯兰文化的胜地。临夏市传统的民居多以四面合围、对称封闭式的小型四合院为特征。这种四合院的大小依据地形和主人经济实力而定,大部分讲究中国传统的建房方位———坐北朝南,一般修有3间堂屋(上房、正房),两侧各修有耳房,院子的东西两侧分别建有厢房3间,实际上是一明两暗,中为阳,两旁为阴,也有修南房的。在房屋建筑中讲究对称、均衡格局。一般百姓居民多居住小独院,有四合、三合、二合式的,用临夏特有青砖瓦、仿古典木牌坊砌门头。大门两侧垂头上常饰以砖雕花卉,花卉多以牡丹为主,显得极其华丽而富贵。大门多开在东南或西南角,门扇大多用当地松木,油漆漆成褐色或棕红色,上钉仿古铜门环。进门正面则是一面立式影壁,多用砖砌成砖雕的山水或牡丹花卉镶嵌其中。大门、里门、房眉、垂头等处施以深浅浮雕、镂空木雕,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种照壁恰似院中屏风,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曲径通幽之妙。条件好一些的居民为2层砖混结构的民居,建筑风格为仿古与现代结合,砖雕、木雕、青瓦配断桥隔热铝合金窗户,外墙白粉墙砌成了白瓷砖外墙。进了大门,院落家家户户均布置小小花池,或种植牡丹、或种植紫藤,一番世外桃源小庭院景象,藤下喝茶下棋,为三代同堂的居民提供了舒适惬意的居住环境。传统的民居建筑缺点是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到位,冬季的采暖均为地下室或者厨房土暖气,厨房、卫生间均无下水,导致污水肆意排放,整体基础设施处于落后水平,冬季取暖炉火使用存在安全隐患,且煤炭使用造成空气污染严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基础建设产业也在不断发展,人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关心。改造周边环境、开发改造老市区已成为从政府到普通市民关注的焦点。临夏天元房地产公司依托临夏市新城改造政策,成为临夏市建筑开发的排头兵,天华苑住宅小区建设项目就是临夏市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发展中的一个代表。天华苑住宅小区建设项目充分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留了独特的民族建筑艺术,同时改进了传统建筑的不足。

1小区规划设计

临夏市传统的民居建筑沿街道或者山势零星坐落,统一管理难度很大,公共设施难以配置。而天华苑住宅小区建设大大改善了存在的不足。小区注重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民族居民融合混居。在同一小区内有各种户型住宅,设计过程中采用现代建筑与临夏传统民居特色相结合,从整个城市的整体发展考虑,深度了解临夏的需求市场。不同的人居住,在这种小区内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模式,这样的规划模式令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人相互接触、交流,可以在同一环境下生活。

2户型设计

根据住宅楼的设计规模和用地范围,并结合场地地形,在满足朝向、采光、通风、隔声的前提下,还需满足居住用房大寒日满窗日照3h的条件。主干道沿街均布置了商业,小区依据地形布局了小高层、高层住宅,户户都满足大寒日3h日照要求,厨房、卫生间尽量设计为直接对外采光及通风。同时充分考虑穆斯林的风俗习惯,卫生间大便器尽可能避免东西向布置,90m2以上户型均设两个卫生间,为穆斯林做礼拜受洗等提供方便。

3外立面设计

临夏市地处黄土高原,冬季漫长,空间基础色系为黄土色,短暂夏季为绿色衬托。新建建筑风格为现代式结合简欧风格,将原有民居青瓦改变成了红色水泥色瓦,穿插新现代欧式造型的一些元素进去;建筑在细节的处理上采用细腻精巧的小造型,在阳台、女儿墙运用花瓶柱等弧形造型,局部用铸铁花饰。在屋顶建筑上采用建筑圆角,让外立面更富动感,并配以落地大窗和防锈锻铁为装饰的小窗,1、2层商业外墙局部用真石漆等特别的涂料;露台上采用弧形栏杆等;而装饰性用的烟囱,则带有传统的英国风味。整体大墙面采用暖色系,外窗檐口凹凸造型,整体建筑错落有致,点缀苍凉的西部大环境,给临夏居民眼前一亮的不同风景。

4生活配套设施设计

4.1建筑

小区内配套设置了日常生活所需的超市、公共卫生间,以及生活之余供休息所需要的凉亭等。

4.2给排水设计

1)给水设计:室内外生活给水系统,室外消火栓给水系统。2)排水设计:室内外污废水系统、室内雨水排水系统。3)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

4.3采暖通风系统设计

1)采暖热源为区域锅炉房,定压由区域锅炉房解决。区域锅炉房热源容量、压力都满足工程所属。2)通风:各住户设置排风竖井进行通风换气。

4.4电气

1)照明设计:住宅内全部电缆入户,单独计量。公共走道选用吸顶灯,楼梯间以乳白罩吸顶灯为主。公共走道、楼梯间等均设有应急照明及疏散诱导灯,应急照明及疏散诱导灯采用自带蓄电池的照明灯。2)综合布线系统:为满足需要,工程采用综合布线系统。综合布线系统除满足小区的语音、数据、图文、图像等信息传输要求外,与通信网络系统统筹规划,满足千兆网的传输要求。3)有线电视系统:小区内确保电视插座入户,自省(市)有线电视网引入,经放大分配后再送至各户。4)可燃气体报警系统:厨房内设置可燃气体报警探测器,报警信息和故障信息在值班室图形显示。5)防雷系统:建筑物的防雷装置应满足防直击雷、防雷电感应及雷电波的侵入,并设置总等电位联接。6)接地系统:电源在进户处做重复接地,在总进线箱处设总等电位联结箱,在卫生间等房间内分别设置局部等电位联结箱。

5节能设计

5.1建筑节能设计

1)屋面:100厚岩棉保温板。2)外墙:采用贴60厚半硬质岩棉板。3)楼板:架空楼板外贴80厚半硬质矿岩棉板。4)外窗:所有断桥隔热铝合金窗(6LOW-E+12A+6遮阳型)。5)地面:地面混凝土基层下沿墙外皮2.0m范围内设500厚锅炉炉渣保温层。

5.2给排水

1)室内生活给水管材选用PP-R塑料管,其承压大、重量轻、水阻小、安装快捷。2)室内卫生器具配件与水箱(池)液位控制采用优质、可靠的产品。

5.3采暖通风

1)热源为远红外辐射传热FG纳米碳纤维远红外采暖器。2)所有电动设备采用高效、低噪声设备。3)采暖系统按整日连续采暖进行设计。

5.4电气

1)灯具采用节能型灯具,功率密度控制在GB50034—201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2)用电设备选用低损耗、节能型、高效率电器。3)公共区域选择光源时选用灯具效率高或节能型电感镇流器。当选用电感式镇流器时,其能耗应符合国家有关现行能效标准规定的节能评价值。4)载流体采用铜材质。采用穿管敷设方式,导线敷设避免裂相敷设方式,垂直敷设采用三相五线统包的感抗低、损耗小的阻燃电缆馈电以降低无功。

6结语

临夏市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发展转变是为当地居民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改善当地的居住条件。发展与矛盾同在,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进一步丧失,没有得到有力的保护与延续。为了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临夏市政府提出了统一规划的发展思路,城市建设中应该突出临夏的民族特色。打民族品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建和谐古河州。对原有传统民居进行修缮,使传统建筑保护区整体街巷特色鲜明,风格独特,使得八坊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同时不断开发新城,现代建筑鳞次栉比,为临夏人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完善的服务设施。街巷中现存的传统建筑如同凝固史诗向后人诉说着八坊的历史,而天华苑住宅小区等现代建筑为当地居民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环境,见证着八坊人今天的幸福。临夏市政府采取的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政策,使现代化建筑与地方民居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葛学忠.甘肃回藏风情线上的新亮点———八坊古老民居[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