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发表教育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发表教育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思想政治教学的著作主要有:邹学荣著的 《思想政治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罗洪铁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陈秉公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罗洪铁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高德胜著的《知性德育及其超越》(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王志强、申小蓉主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与创新》(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等,这些著作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我们进行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创新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国内思想政治教学具有代表性的主要论文有:一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主要论文有:2008年,毕红梅、张耀灿在《与现实》第6期发表的《关注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转换》 ;2009年,范平花在《中国教师》第S2期发表的《教育学课程内容模块化动态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2011年,李超在《新课程》(下旬刊)第7期发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探析》; 2012年,向晓春在《山东社会科学》第S2期发表的《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2013年,燕喜堂在《课程教育研究》第22期发表的《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刘海江在《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发表的《“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几个方法论问题》、宣杰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1期发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面对社会环境的变迁》; 2014年,吕海滨在《华章》第5期发表的《〈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在《现代企业教育》第14期发表的《高校思想政治论课教学改革初探》、邱光洪在《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4期发表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机遇与挑战》和2015年陈晖阳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刊)第1期发表的《高校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和价值探讨》等。二是关于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的主要论文有:2009年,梁健惠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第8期发表的《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分析及其借鉴意义》;2012年,王红云在《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发表的《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及启示》;2016年,符雨薇在《中国培训》第18期发表的《浅论西方公民教育对中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陈妹、范明水在《大学教育》第8期发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西方社会思潮》,陈奕霏、张智武在《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发表的《论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合理借鉴》等。这些论文或从教学内容、或从教育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角色转换、抑或从宏观理论的角度阐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策略,为我们对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创新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国内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思想政治课最常见的考核模式,即由一份期末试卷来对学生最终成绩进行评定,这种考核模式弊端显而易见。当然,国内也有很多高校对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有的考核规定:学生最终成绩是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平时成绩、基础知识考核和能力测试,满分100分,其中平时考核30%、机试40%、能力考核30%。具体而言:①平时考核的30%由平时成绩的20%和口语成绩的10%构成。平时成绩的20%包括学习态度的10%,课堂发言或者讨论占6%,课内作业占4%。口试成绩的10%中包括学生胆量0.5%、表现0.5%、普通话标准程度1%、语言表达2%、逻辑思维2%、重难点2%、沟通能力2%。②机试占40%。机考按100分命题,题型由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构成,教研组全体成员命题,建成试题库,学生上机考试,试题由电脑随机抽取,题型及分数分配比例单选共60个小题,每题1分,共计60分;多选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判断共20个小题,每个题1分,共计20分。③能力考核占30%。能力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中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焦点、热点问题能力。能力考核主要采用分析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形成分析报告,制作PPT汇报的考核方式。这些对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的探索为本项目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三、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与考核模式现状
国外对思想政治教学的专著、论文以及考核模式比较少见,但毋庸置疑的是国外对其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国外对其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具有“隐蔽性”和“渗透性”。比如,西方国家通过公民教育和共同价值观教育、宗教教育、环境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来宣传该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使其国民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注重个人的实践能力,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公民根据自己的认知判断、推理、独立决定该怎样做从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三是注重“垂范”作用,比如,教育工作者是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模范;四是对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分层次、分阶段的,但所有层级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把做一个“好公民”作为最基本的要求等。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特点为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创新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综观现有的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状况,虽然对思想政治教学研究从宏观到微^都有不同程度的把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仅仅关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二是仍然局限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三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在大数据视域下面临的挑战、困境以及如何进行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创新进而走出面临困境等问题研究鲜有涉及,即使涉及这方面研究也不够深入。
参考文献:
[1]王志强,申小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与创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2]邹学荣.思想政治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5]燕喜堂.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3(22) .
[6]刘海江.“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3).
[7]吕海滨.《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华章,2014(5) .
如何发表教育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 胡文仲 文化 跨文化交际
近些年,外语教师开始关注和重视文化与跨文化交际,他们发现外语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教些语音、语法和词汇,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我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研究方面,胡文仲教授堪称鼻祖。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意R到文化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在随后三十多年的研究中,他颇为重视和文化有关的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先后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全面介绍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研究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学的关系及如何开展跨文化交际研究。他还主编、编选了数本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著作和文集,如《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超越文化的屏障》、《跨文化交际面面观》、《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跨文化交际学选读》等。此外,先生还撰写了《英美文化辞典》。这些论文和书籍为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与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将对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十年的研究进行梳理,粗略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选取三个阶段中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综述。
胡文仲先生1935年生于天津,1951年初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1954年本科毕业后留校在翻译班及师资班进修。自1957年起先生开始在英语系任教,1979年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进修,1981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之后在英语系继续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外国文学》主编。
胡文仲教授早期就认识到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跨文化交际教学是文化教学沿革”的观点,认为在“文化真空”中进行英语教学是不可能的。据笔者统计,80年代初至今,先生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外语期刊上发表和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文章共计23篇,现按时间顺序由近及远列表如下:
1. 80年代的研究
80年代先生发表了以《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为代表的5篇论文。在《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这篇文章中,胡先生通过例证法提出“学习英语不能不同时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一观点。然而,在长期的英语教学中,由于大家对中西文化差异重视不足造成在英语写作或口语中经常犯“语言形式表达无误,而不合乎西方文化情理”的错误。此外,权威机构编撰的英语教材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社会意义,即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中的运用。英语学习者对下列几组“对话”似乎都不陌生: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Li Hong.
-How old are you? -I’m twenty.
-Where do you come from? -I come from Nanjing...
-Where are you going? -I’m going to the library...
这类对话是英语学习的开端,它们都是“中文思想+英文形式”式的表达,语法自然正确,却忽略了是否适合交际场合这一现实。除了在医院、移民局这类地方外,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会碰到“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ere do you come from?”这类私人性的问题。然而,若干年来一直使用的英语教材基本不会注意到这些文化、心理上的差异,学生又喜欢机械模仿,缺乏对语言学习中文化的意识。
如何让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注意并重视这个问题呢?胡先生在文章结尾处提出“以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指导教学”的合理性建议:(1)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外语院系除了设置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课程外,还应该增设社会学、人类学这类课程;(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用一定比例的国外出版的外语教材,在自编的教材中多用一些“真实材料”(authentic material);(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报刊时多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4)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应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还应该重视语言运用是否得当;(5)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直观媒介;(6)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和讲这种语言的本族人接触十分重要,在一定意义上,这种接触是其他方式所无法取代的;(7)开展汉英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先生80年代提出的这些建议很具前瞻性,甚至对现在的英语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文化差异种种》[1]这篇文章中,胡先生列举了几个较为突出的文化差异的表现,比如中西方在“打招呼,致谢,表示谦虚,礼物的赠予和接受,身势语,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英语教育者在教学中如何做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呢?胡教授提供了一些好的方法。首先是学生的态度问题。英语学习者应该努力尝试理解外国文化,不能认为异于我国文化的都是荒唐可笑的。其次是英语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图片、照片介绍外国的艺术、雕刻、建筑、风俗习惯;可以利用大众传播工具,比如报纸、杂志、电视节目、广告等,选择与文化有关的一些材料让学生读,然后组织讨论;还可以放映介绍外国文化的短片及一般的外国影片;可以组织学生演剧、为某些外国影片配音,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外国文化的细微之处;可以请国外客人来校与学生接触,或做报告,或举行讨论,使学生有比较直观的感受;还可以让学生做翻译练习,引导学生注意那些包含丰富文化内容的词语(culturally-loaded words);引导学生阅读专门论述文化和语言关系的书籍等,小说、剧本及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的书籍。小说和剧本虽然不是为介绍文化而写,却有许多反映文化的生动例证。
在这个时期胡先生发表的其他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论文,有谈及论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有谈交际与语言的关系。总体来看,先生在这个阶段发表的文章主要是讨论教师如何将文化差异贯穿于课堂、学生在学习中如何提高文化敏感度。笔者认为,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应该把先生提出的那些建议铭记在心,并将之贯穿于语言教学和学习之中。
2. 90年代的研究
和其他时期相比较,胡先生90年表的文章数量较多。纵观这些文章,先生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浅谈文化对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重要这个微观层面,他的研究视角开始转向跨文化交际这个更宏观的层面,比如在此期间发表的论文《跨文化交际研究如何起步》[2]、《试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3]、《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4]。同时,先生开始参与以跨文化交际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关注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国际发展动态并发表《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5]等相关论文。除此之外,胡先生开始着手文化辞典的编撰,在90年代期间发表了论文《关于编写文化辞典的探讨》[6]。因此,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开始进入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视野,各大高校也陆续使用了相关教材。他在此期间对一些教材进行了推介和比较,相关文章有《迎接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局面――评介最近出版的三本跨文化交际学著作》[7]、《介绍一套具有中国特点的交际英语教材》[8]和《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评〈欧洲文化入门〉》[9]。可以说,90年代先生研究视域的拓展及对一些文化教材的引荐为国内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英语学习的引导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 20世纪后的研究
搜索中国知网,先生20世纪后在国内较重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6篇:《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10]、《趋势与特点:跨文化交际研究评述》[11]、《跨文化交际课教学内容与方法之探讨》[12]、《评介英国出版的一部跨文化交际著作》[13]、《从学科建设角度看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现状和未来》[14]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15]。从文章名称可以发现,胡先生这个时期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焦点继续关注在国际层面并进一步向实证方面延伸。在《从学科建设角度看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现状和未来》一文中,先生把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讨论并总结了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长期以来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研究偏重于外语教学,研究范围不够宽泛,研究视野不够广阔,其他学科的参与较为单一;提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学科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学科研究基地建设需要加大投入等。这些问题确实是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值得大家关注并加强的方面。对于一门新兴的学科,胡教授的这些观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4.结语
本文对胡文仲先生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三个阶段进行了综述,发现三个阶段虽然有相对明显的特征,但前一阶段后期的特征已显示出后一阶段主要特征的萌芽,正可谓承前启后,衔接无p,这恐怕也是历史发展的常态,任何历史分期似乎都难逃“人为干预”之宿命。论从史出,以史为鉴,由于“文化”与“交际”无处不在、无所不包之特征,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30年来的一大局限是:凡是涉及语言与文化差异比较研究成果几乎都可“扔进”跨文化交际研究这一领域,这一表面风光景象提醒我们注意学科边界,因为当一个研究领域无所不包时,势必影响我们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深度。笔者认为,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对象的未来应更加注重学科相关概念的探讨,更加注意文化与交际的相关性研究,同时促成诸如跨文化商务交际一类分支学科的繁荣发展。此外,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成为眼下外语专业学科建设的航向标。小而论之,英语专业中英语报刊选读课程最需要跨文化批评,孙有中主表的《跨文化视角》和《跨文化研究前沿》所选辑的大量论文就是明证;大而论之,英语专业任何一门课程几乎都与跨文化(交际)批评相关,有待全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合力攻关。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差异种种[J].教学研究,1985(3):1-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研究如何起步[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1):2.
[3]胡文仲.试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3(1):2-5+10.
[4]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2):3-9+80.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J].外语研究,1994(1):4.
[6]胡文仲.关于编写文化辞典的探讨[J].外语界,1995(4):2.
[7]胡文仲.迎接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局面――评介最近出版的三本跨文化交际学著作[J].外国语,1998(4):3.
[8]胡文仲.介绍一套具有中国特点的交际英语教材[J].外语界,1991(3):3.
[9]胡文仲.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评《欧洲文化入门》[J].外语界,1991(3):58-59+60.
[10]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
[11]胡文仲.趋势与特点:跨文化交际研究评述[J].中国外语,2006(3):4-5.
[1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课教学内容与方法之探讨[J].中国外语,2006(4):4-8+37.
[13]胡文仲.评介英国出版的一部跨文化交际著作[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69-71.
如何发表教育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博弈 科研行为 科研成本
一、科研的重要性
高校科研包括以发现、创造新知识、新方法为目的的学术研究和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研究, 科研和教学被称为高校两大职能, 它应受到充分重视, 原因在于: 其一科研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如果一位教师不搞科学研究或不具备科研能力, 就无法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 缺乏对本学科领域知识的深刻理解,在培养学生进程中, 教师就谈不上“用自己的研究经历教育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给他们搜集资料、查阅文献、设计与进行实验的方法与思路”, 大学教师参与科研, 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多方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二, 科研反映教师的学术水平, 教师的学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院校的名誉, 从而, 影响到一个院校的发展。同时, 高校科研推动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从而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专科学校科研水平较低的原因及教师科研的主要目的
专科学校与普通大学相比, 科研水平较低主要原因是1、教师本身的学识水平较低, 一般地方专科学校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在30% —50% , 具有博士学位的更少, 有些理科系一个博士也没有。2、学校的仪器设备相对落后, 不能满足需要。3、较难申请到省级以上课题, 没有资金资助。4、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科研投入太少。除了评职称也不把科研作为硬性指标, 教师从科研到撰写论文学校给的补贴太少。5、教师科研、撰写论文的成本较高得到的回报少。因此, 在科研方面部分教师没有积极性投入的精力少。教师科研主要目的: 1、评职称的需要。2、自己的兴趣或提高自己在学校的声望。
三、科研行为的成本分析
专科学校教师科研主要是评职称及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任务, 目的性强。因此, 对于已评上满意的职称或评职称科研成果已达到条件要求的教师, 科研的动力不足。因为科研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 作大量的与之有关的实验、调查等准备工作, 占用大量的时间, 最后未必有成果, 即使有成果写出来的论文也未必能发表, 既是发表还需要交纳一笔版面费用, 而学校给的补贴太少有的学校根本没有补贴。教师不在科研上投入较大精力可以利用这些时间丰富业余生活, 或去做第二职业。因此科研与学校的激励机制存在博弈关系。下面就对科研行为进行成本分析。因为多数科研成果以论文形式呈现, 下面就以撰写论文为例进行成本分析。成本C 简单的表示为C= PC1+ C2+ C3, 如果教师不搞科研不撰写论文成本为0 或者为- C3, 科研完成撰写出论文后的可能收益为R = P (R1+ R2)。因此, 只有当P (R1+R2) > PC1+ C2+ C3 即P (R1+ R2 - C1) - C2> C3 时教师才愿意利用教学之余的时间搞科研撰写及。其中R1 为以后学校给的奖励, R2 以后学校及社会对教师的有利评价, C1 论文的版面费及发表的灰色成本, C2 写作过程中的资料费及难度成本, C3 撰写过程中的机会成本, P 的概率。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难度成本较大, 教学是解决“教什么”、“如何教”、“如何有效地教”等问题, 相对与科研难度较小, 与那些陷于自身研究工作的教授相比, 更容易成为优秀的教师。然而, 科学研究除了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具备如直觉、灵感、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的能力、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等, 因此从难度考虑教师宁愿讲课的人多。机会成本大, 科研周期有时较长, 可能2- 5 年甚至更长, 论文从撰写到发表少则几个月多到1- 2 年, 利用这些时间做其他事情可以立竿见影得到效益。例如到外校兼课, 或兼第二职业等。如果把时间都用在了科研及撰写论文上, 没时间和精力做其他事情, 失去了部分收入, 因此机会成本较大。发表成本较高, 搞科研也许见不到成果, 也许成果较多; 再者写出来论文未必能发表, 即使能发表一般情况还得交版面费,所以一些有能力有经验老教师不会去做这些事情, 因为是沉没成本。获得的收益太少, 在地方专科学校教师学校给的奖励最多就几百元, 甚至为零。多虽然能得到学校及社会对教师的有利评价, 但是投入与收益相差较大, 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如何发表教育学论文范文4
一、服务教育改革:教育理论刊物的责任之一
2010年7月29日,《 教育规划纲要 》正式。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勇于承担使命,担当责任,充分发挥教育理论刊物对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健康发展,进而提升教育理论刊物的社会影响度。
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教育科学 》杂志主编傅维利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改革将成为中国未来十年教育的主题。这就意味着教育科学研究将会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地位上。教育改革涉及数量、结构和质量三个维度的变化。从当下中国教育现状来看,“增数量”的目标达成是顺畅的,但“调结构”、“提质量”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一方面,需要寄希望于国家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提高公用教育经费所占市、省和中央财政的比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需要运用“改革”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改革”虽然已经成为中国教育运行发展的主题,是实现“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的唯一出路,但是改革不是盲目的试验甚至“乱冲乱撞”,改革的成功必须建立在严谨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以往教育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没有教育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改革,其成功概率是很低的,而给教育发展带来的损伤概率却很高。因此,作为教育研究成果发表主阵地的教育理论刊物必须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勇于承担使命、担当责任,积极引领教育科学研究方向,主动引导作者关注重大教育改革问题,促成和推动相关研究,并及时研究成果,为建设教育强国与人力资源强国做出贡献。
与会代表还就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科学研究热点问题各抒己见。概括起来主要有:学前教育普及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问题;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问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问题、债务负担问题;职业教育强化问题;素质教育改革问题;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问题;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考试招生制度尤其是高考改革问题;现代学校制度建立问题;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问题等。分会倡议,教育理论刊物应当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设立专栏、编辑专刊等形式,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发展承担起使命,担当起责任。
二、应对数字出版:教育理论刊物的责任之二
十余年来,数字出版迅猛发展,迅速完成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高速扩张。当下,以数字出版为基础的各种学术期刊网以其特有的优势逐渐发展成为强势媒体,不仅直接影响了传统纸质教育理论期刊的发行,而且逐渐危及教育理论刊物的生存与发展。与会代表针对如下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
问题之一:是机遇还是挑战?
有的代表认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是时代的必然,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网络阅读已经深入人心。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字出版已成必然。从这个视角分析,数字出版是教育理论刊物发展的机遇。同时,伴随着数字出版这一“朝阳产品”逐渐走向强势,来自数字出版的挑战愈益彰显。其表现有:一是要求编辑部与其签订独家入网协议,即只能加入我的期刊网,不能再加入其他期刊网。二是要求编辑部加入数字化优先出版系统,即在纸质版刊物尚未印刷出来前,就已经在期刊网上率先出版了。因此,教育理论刊物必须迎接这一挑战。
问题之二:数字出版的利与弊?
与会代表就数字出版的利与弊展开了充分讨论。有的代表认为,数字出版之所以迅猛发展,是因为其固有的长处,检索便捷、浏览简单、瞬间下载、库容庞大、资料丰富、省时省力。加之,有的学术期刊网为了吸引更多的期刊加盟,采取了整体产品策略,不断扩大延伸服务的范围。一是为查寻影响因子、下载量、转引率等提供便利。二是通过免费提供编辑部采编系统、学术论文不端检测系统等,部分满足了编辑部的需要。其弊在于:一是数字出版尤其是学术期刊网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没有自己的作者队伍,只能依靠各刊物提供资源。没有各家刊物提供源头活水,期刊网就成了死水一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期刊网有点“不劳而获”。二是上网下载费用相对高昂,没有实现免费化。目前,每页下载费用从几角钱至1元钱不等,下载10页左右,就等同于买一本刊物的价钱。
问题之三:是消极适应还是积极应对?
与会代表就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各抒己见。绝大多数代表赞成积极应对。概括起来其应对策略有:
一是增强法律意识。一方面,积极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等重要文件。另一方面,聘请期刊法律顾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刊物的守护职责。
二是教育理论刊物,一方面,可以在出版发行纸质版的同时,重视出版发行电子版,并以低廉的价格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可以以分会为平台,联合建立教育学术论文数据库、期刊网,利用行业优势及各期刊编辑人员良好的专业素养,建立更有利于教育理论研究人员浏览、检索和发表的数字平台。
三是联合起来保护知识产权。有的代表指出,在当前的形势下,教育理论刊物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使双方处于平等的对话位置。学术期刊网之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数据库,就在于其采取各个击破策略,在学术期刊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签署了合作协议。如今,任何一个刊物都不可能以不合作来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借助分会这一平台,形成合作联盟,才有可能在分成方式、合作方式上与学术期刊网展开谈判,争取刊物应有的权益。
四是强化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的代表认为,学术期刊网的发展虽然方便了作者,但同时也直接侵害了作者的知识产权。例如,目前已经有作者对每页几角钱至1元钱的下载费用提出质疑。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充分利用与读者紧密联系这一优势,与作者联合起来,才能使自己的话语拥有真正的力量。有的代表还详细介绍了我国台湾地区教育理论刊物要求作者签署“作者授权书”的做法。
此外,与会代表还就各自的办刊思想、发行策略、经营策略、如何打击“山寨版”等进行了交流。
如何发表教育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学术规范 《规范》 学术腐败
学术规范在中国学术界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后,对此的研究进入“萌芽阶段”;90年代初期进入“少数先觉者率先倡导”的阶段。这一时期,“先后从不同角度参与讨论的包括梁治平、陈平原、谢泳等著名中青年学者,这些中青年学者来自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学科,都是我国八九十年代在各自研究领域学有专长、素养深厚、卓有影响、承前启后的跨世纪新一代学人。”①
90年代中后期,愈演愈烈的学术腐败现象、持久的学术讨论和众多媒体的积极关注,使得学术规范讨论从“边缘话题”转向“主流话语”,学术界开始日益关注和重视。
这一时期,主要以1999年3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和《历史研究》编辑部在北京召开“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学术研讨会以及1999年12月8日《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等在北京召开“重建学术规范 整饬学术道德”专题研讨会为代表,成为继“社会科学规范化”大讨论之后,学术界又一次精神盛宴,以此为核心,学术规范研究的角度、深度、广度、密度等达到了,并在其后开始回落。
一、2000年之后学术规范研究综述
到2001年,反学术腐败的声音达到最激烈的程度。《光明日报》2001年4月28日第一版发表报道《北大全体文科教师郑重表示绝不让学术腐败渗入北大》,这是北京大学全体文科教师在“树立北大文科精品意识”大会上作出的郑重承诺。据北京大学副校长何芳川介绍,这次大会是“”以来北京大学召开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关于文科学术道德的大会。与会教师表示,在北大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进程中,绝不允许学术腐败渗入学术领域。”②
2001年5月22日,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纲要》,同时学术腐败问题引起媒体的密集关注。
《中华读书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学术”版等相继刊发了关于学术规范的文章。2002年1月10日,《社会科学报》发表晓声(王晓生)的《北大博导剽窃 叫人如何不失望――王铭铭抄袭哈维兰〈当代人类学〉》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术腐败受关注的风口浪尖,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2002年2月27日,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8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决定》。
2003年4月10日,中央音乐学院等在北京召开“学术道德问题座谈会”;4月28日,《求是内参》第7期发表杨玉圣的《进一步加大学风建设力度,有效遏制学术界的不正之风》;5月7日,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5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学术规范》经该校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
2004年2月,清华大学校务会议讨论通过《清华大学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清华大学教师学术道德守则(试行)》和《清华大学关于教师校外兼职活动的若干规定(试行)》;5月15-16日,《云梦学刊》编辑部在岳阳主办“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讨会”,并讨论、通过了《岳阳宣言――遵守学术规范,推动学术发展》;6月22日,《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一致讨论通过;10月17日,“首都中青年学者学术规范论坛”在北京举行,讨论和签署了《关于恪守学术规范的十点倡议》;11月3-4日,教育部社政司主办的“全国高校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作题为《加强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 不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的主题报告。
与此相应,体现在这一时期研究成果上,发表的相关论文见下表:
(注:此表格是在CNKI数据库里,以题名为搜索项得出的论文数量对比结果)
一、关于“学术腐败”和“学术道德”的论文数2000-2002年间有较大增长。这与媒体对学术腐败的报道同步,学术界开始出现明确的呼吁规范的声音。而关于“学术批评”的论文数量自“社会科学规范化大讨论”之后开始下降,可以理解为学者的注意力已经开始转移到了“学术规范”建设上。
二、随着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讨论通过《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2004年关于“学术规范”的论文数量明显上升,其它方面的关注相应下降。经过一个合理反应期,到2005年,这一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一年关于“学术规范”的论文数量增加到93篇,而“学术腐败”的论文数量几乎下降为上一年的一半;但在2006年,“学术规范”论文数量下降,“学术腐败”论文数量增加两倍,“学术道德”论文数量相应增长。
作为学术规范研究近20年努力的结果,“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规范》,被称为中国的“学术”,在出台之初确实令整个学术界欢欣鼓舞,但随后论文数量的变化反映学者对《规范》的态度和学术界的“情绪”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学术规范研究的基调和大致走向。
1、《规范》出台 本能反映――高期望
很多期刊、学者的态度乐观,认为《规范》为整肃中国学界种种失范行为提供了依据和解决之道,呼吁学术工作者学习贯彻。
学者王宁在《批评的伦理与学术的规范》中认为,“这部被称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规范》以近似立法的形式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明了国际化的努力方向,为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迅速进入国际学术前沿进而发出强有力的声音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规范》的意义尤其体现在‘学术引文规范’、 ‘学术成果规范’和‘学术评价规范’所作的一些规定中。”并就引文规范和评价规范中的具体规定,结合文学批评和研究中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做了细致的解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④
2、积极响应――恪守学术规范 遏制学术腐败 整饬学术道德
2005年―2006年的大部分论文当中,《规范》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研究内容上,可以看出三方面的明显变化:
一是《规范》通过后,史学、法学、文学、经济学等传统学科除对学术规范的继续强调之外,针对一个专门学科的学术规范的研究陡增,提出该门学科在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该门学科的特殊性,提倡在尊重学科特殊性的基础上,制定适合该门学科的学术规范。
比如档案学、翻译学、艺术设计学、教育学、职业教育学、会计学、红学、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体育学等等。
二是关于编辑与学术规范的论文增多。这类文章大多是期刊、学报、出版社编辑本人为响应《规范》而写。
三是在《规范》出台背景下,继续讨论学术规范建设与高校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之间的重要关系,出现了以《规范》为参考,对研究生学术规范认知状况的调查研究,以调查数据说明:高校学生学术规范意识、认知缺失,高校开展学术规范教育刻不容缓。
3、希望之后的失望、狂欢之后的反思――“学术”之剑何以悬而不落
这个结论是结合中国学术研究的状况和对“学术规范”研究的把握上,根据论文数目变化推出来的。2005年―2006年,“学术规范”论文数量从93下降为64,而“学术腐败”论文数量从17猛增为53,“学术道德”论文数量从17增至43。
对此唯一的解释是,“为防范学术不端现象而祭起的‘学术’之剑,只是高悬于学界之顶,并不曾见其斩落下来。在其看似锋芒实则被厚厚的剑鞘包裹之下,一些人依旧像蚂蚁搬家般地忙碌着,制造出一个个学术赝品、劣品,并以此获得学术荣誉和经济利益。如此看,调整现行的政策导向,制定可操作的刚性制度,给‘学术’之剑一个落脚点,以整肃目前的状况,已是刻不容缓。”⑤
中国的学术规范问题不是靠《规范》能解决的,也不是在短期内可以解决的,目前能做的只是反思体制、从个人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强化对准学术工作者的学术规范教育;呼吁学术作品生产者强化自律;学术成果出版者强化职业道德、学术意识。
反映在已出成果上,2007年对学术规范的研究趋冷,数量继续下降、内容集中于讨论“高校”和“期刊”――学术生产过程的两头。这貌似是失望后的无奈选择,但同时说明我们狂欢之后的冷静和反思,经过这样一个阶段,我们对学术规范的建设工作逐渐趋于务实,并很可能走向一个新阶段。■
参考文献
①杨玉圣,《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学术规范讨论备忘录》,《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②余三定,《新时期学术规范讨论历时性评述》,《云梦学刊》,第26卷第1期,2005年1月
③吴志攀、纪宝成等,《2005:学术规范,我们一直在路上》,《科学中国人》,2005年第1期
④王宁,《批评的伦理与学术的规范》,《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6期
⑤《“学术”之剑何以悬而不落?》,《社会科学论坛》,2006.2
如何发表教育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地级电大;教育科研;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6-0049-04
地级电大是中央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办学单位,也是基层单位,既接受上级电大的理论指导,自身又处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环节。所以,地级电大在中央电大办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级电大的科研活动,是对上级电大开放教育理论的实践、检验、完善和补充,对地级电大教师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经验教训、最基层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心理上的矛盾和抗争,都是我们地级电大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地级电大教师从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研究最有力的保障,也是最有利的因素。
一、 地级电大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意义
(一)地级电大的教育科研活动,是对上级电大开放教育理论的实践、检验、完善和补充
中央电大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理论,是站在高起点建立起来的,它面向的是全国,这些理论具有普遍性,但对特殊问题、特殊情况、具体问题、具体情况,并不都适用。而地级电大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是在办学的实践中进行的,具有大量的活生生的真实素材,也提出了大量的来自最基层办学单位的想法,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所以,地级电大的科研成果不但是对上级电大教育理论的实践和检验,更是对上级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理论的完善和补充。
(二)地级电大的教研活动,对地级电大教师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地级电大是中央电大的办学实体,所以,培养一支有知识、有能力、会服务、善管理的师资队伍,是很重要的。开展大量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就是要培养教师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活动,可以增强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科研素质,然后形成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总体把握,最终产生一种合力,提高师资队伍总体质量。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反过来又会大大地促进电大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地级电大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可以大大提升学校的总体办学实力和知名度
从地级电大自身利益来说,大力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不但培养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业务能力,而且还大大提升了地级电大办学的总体实力;不但让我们的教师养成了教育科研的良好习惯,增加了教育教学的内聚力和暗能量,其教育教学的成果(论文、报告)的形成,还可以大幅度提升地级电大的知名度。而电大知名度的提高,又可以为更好地办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地级电大教育科研的现状
(一)地级电大从事开放教育研究的劣势与不足
1.师资力量的问题。地级电大整体师资力量不足,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配备不全,总体科研能力不强。这些不足,有学校的责任,更有地级单位人才短缺的原因。
2.长期养成的懒散习惯的问题。地级电大教师因为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养成了懒惰的习惯,皮了,软了,僵了。就连职称论文都不想自己写,习惯于找人。教师主动地进行教育科研,有一定的难度。
3.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的问题。地级电大领导对教育科研活动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很少给教师们下达教育教学科研任务,也鲜见与教师签订科研任务书的,更没有对教师的科研活动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的。
地级电大还没有形成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的风气,也没有完善的制度加以保障。许多教师写论文不是为了教育科研,仅仅是为了晋升职称,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教学科研的并不很多。
很多地级电大领导,对职称论文造假问题不管不问,甚至还做了造假者的帮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漠不关心。
4.发表的论文质量较低、数量较少的问题。通过《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可以看出一些现实的情况:各地级电大的情况不同,的数量也不同。但从总体上来说,几乎每期都是自治区电大的论文多,地级电大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就已经发表过的论文质量来看,水平高低虽说不一样,但总体质量并不高,能评上奖的更少。还有些论文是为评职称而托关系发表的,实在是没什么价值和意义。[1]60-64
(二) 地级电大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优势
基层电大的办学实践,是我们地级电大教育研究的最大优势。
中央电大办学实体是一步步逐渐建立起来的,而地级电大,正是见证这一过程的主人。从一开始的考点、教学点、地级分校再到县级分校,这一路走来,由小到大,从不正规到正规,地级电大经历了很长的艰辛历程,进行了长达30年的实践,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活生生的最基层的素材,遇到过大量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寻求过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经历过无数次心理上的矛盾和斗争。
这些大量的经验教训、这些最基层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这些心理上的矛盾和抗争,都是我们地级电大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地级电大教师从事开放教育研究最有力的保障,也是最有利的因素。
三、 地级电大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内容
地级电大的教育教学科研,应当立足地级电大的教育教学实践,把我们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清理出来,分析思考:这些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存在了多久?有没有人去关注?能不能解决?由谁去解决?又如何解决?解决这一问题的意义是什么?
地级电大教育科研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 对地级电大自身队伍的研究
1.对教师队伍的研究。我们对自己学校的教师情况是很熟悉的,哪一年来的,什么学历,什么专业,从事过什么工作,现在的工作能力如何,知识储备怎么样,家里情况如何等,都是比较清楚,所以对教师研究有着有利的条件。对于教师队伍,我们可以研究教师队伍的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学历结构、专业构成、学校教师专业配备、教师的学习与知识增长、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学历提升、教师家庭状况与收入水平、教师的性格特点与工作成就、男女教师、不同民族的教师的性格差异与工作特点、开放教育中党员教师的作用、电大教师身体素质的调查与对策等等。[2]13-15
2.对管理队伍的研究。这包括学校领导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管理人员的学历构成及对管理人员的心理特征与工作方法、管理人员的社会心理分析等。
3.对服务人员的研究。地级电大的服务人员分为后勤服务、学生服务两类,两类服务人员的工作性质不同,服务对象也不同,服务的方式也不同,所以对他们进行分析、研究能很好地把握服务人员的特点,深入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以提高电大教育服务的质量。
(二) 对地级电大的学员进行研究
1.对在册学员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从生源调查开始,研究学员的心理素质,学员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途径,研究学员的课外活动,学员的工作性质,学员的专业与岗位,学员的入学心理、作业心理、考试心理、上电大的社会心理等,还可以研究学员的年龄构成、学历构成、上电大的预期与希望等。
2.对毕业学员进行研究。仅就对电大开放教育毕业学员的跟踪调查一项,就可以写出无数的论文来。可以分本专科,分不同专业,对不同行业的电大毕业学员进行跟踪调查, 并最终写成调查报告。可以写毕业生的走向,社会地位,社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思路、知识更新情况,还可以写他们工作变更、地位变化、对电大教育的意见,毕业学员社会心理分析等。
(三) 对服务工作的研究
中央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地级电大服务工作的重要地位。在诸多服务中,对学员的服务是重中之重,为开放教育学员提供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是教学科的主要工作;为学员提供考试服务,则是教务科的主要工作。
从教学服务环节入手去研究,有很多入口。新生注册、课程选定、课程注册、教学辅导、网上资源、平时作业、实践环节、新生心理、考试心理等等,都可以是撕开教学研究的缺口所在。
(四) 对新疆少数民族开放教育进行研究
中央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不但服务汉族学员,同时也在逐步惠及各地少数民族学员,但因多种原因,有些少数民族的远程教育没有民文教材,没有统一的民文作业,就连考试试卷也没民文试卷(如塔城哈萨克族学员)。所以,少数民族教育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也应当突出少数民族特点。如何突出少数民族特色,如何有效地实施目前的双语教学,这是我们新疆地级电大都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也是最容易出研究成果的环节。特别是少数民族教师,可以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教材编译工作,形成自己的特色。
(五)对开放教育教材的研究
开放教育的教材,经过多年的不断更新、完善,已经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体系。但我们可以对教材内容中的大量问题进行研究,对教材中的注解进行研究。这里要研究的问题太多了,这也是我们地级电大教师应当关注的。
四、制定地级电大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办法
(一)组建机构,完善制度
地级电大的教育科研,是学校的长远工作,不是三天两天就能完成和结束的,也不能做一年停一年,要有长远打算。这就要求地级电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组建负责、督促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的机构,任命和选拔学科带头人,制订和完善教职员工从事教育教学科研的工作制度。
1.成立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学校可以考虑成立地级电大教育科研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定期不定期地对研究工作进行摸底、督促。
2.组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小组。组建电大教育科研工作指导小组,由学科带头人和部分教师组成,除自己从事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外,负责定期召开课题分析会,对教师科研选题、提纲、内容、写法、逻辑结构进行讨论、评析和指导。
3.组建课题成果评审委员会。组建课题成果评审委员会,对教育科研论文进行年度评审。评审委员会也要制订相应的评审标准和规则,做到以理服人,公平公正。
(二)培训到位,辅导到人
教育教学科研,同其它科研一样,既是一种知识积累的释放,更是多种能力的聚合。知识可以一点点地积累,能力也可以一点点地增强。
学校要经常安排一些教育科研的讲座,对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由指导小组成员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这样下来,经过两三年的培训和辅导,相信我们的老师个个都会是论文写作能手。
培训和辅导,就是要增强教师的能力,提高教师的认知程度,教会教师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研究的完成,还得靠广大教师自己的努力。
(三)下达任务,定期督促
地级电大要把本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当成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来抓。什么是任务?任务就是必须完成的工作,有能力要完成,没能力想方设法聚合能力也要完成。
是任务,就要完成。这样做一开始会让人感觉有点不近人情,但却能大大提高学校科研工作的力度,用工作激情打败长期捆绑在我们身上的懒惰,开辟一片教科研的新天地。
有了任务,就要签订完成任务责任书,就要认认真真地执行。为了教师们更好地保质保量地完成教研任务,地级电大有必要形成一个定期报告科研进程的监督机制。
(四)奖惩分明,严格执行
对完成教育科研任务的教师进行适当的奖励,对没完成或是完成得不好的进行适度的惩罚,是地级电大能顺利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措施。这一措施至关重要,它是关系到科研任务能不能落实、能不能完成、能不能出成果、能不能出好点的成果的重要一环。
(五)结集成册,相互学习
地级电大教师每年的研究成果经过讨论、评析、修改、评审之后,都要集结成册,好的课题和论文,还可以推荐发表。这样做,一来学校用以展示自己学校的科研成果;二来可以赠送给上级电大和其他地级电大,相互学习和交流;三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学校老师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吸收别人的观点和方法,增强自我素质,改进工作中的不足。
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有了学校的支持,有了内行人的指点,有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有了坚决执行的决心,地级电大的教育科研,定会越办越好,也定会有丰厚的收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