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原生态保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原生态保护范文1
论文摘要: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标记已广泛地存在于中国文化和艺术之中。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原生态的特征,就为其艺术和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生态保护则成为保护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经济交往日趋深入的今天,全球文化在不断的交往与碰撞中相互融合。在中国的艺术长廊中,有一种艺术形式被称为原生态民族艺术,这为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带来了别样的生机。
一、原生态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
原生态,顾名思义,代表着生命之态、自然之态,是一切生活及艺术的根源。原生态一词最初见于声乐比赛,随后在表演艺术等领域迅速蹿红,成为文化领域的特殊符号。原生态这一概念被引入文化领域之后就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特征存在着。而所谓的原生态民族艺术,多是指一些原始的、原创的、民间的、乡土的艺术形式,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智慧存在于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可以说原生态民族艺术是在特定的原始环境中衍生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作为比较原始的民族艺术,原生态民族艺术的素材多源自于对自然的崇拜以及人类的本能,经过不断的融合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以原始为基本的奇特的艺术形式。原生态民族艺术所代表的,是民间艺术和民族风俗所组成的一个多元的文化空间,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融合的产物。
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在没有被更多的人认识的时候,往往是以一种民间艺术的形式存在。不论何种民间艺术或民族艺术,都有其丰富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艺术,其本身就具有特定的精神功能,是整个民族广泛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原生态民族艺术在未被发掘之初,是只在这个民族内部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表现的是这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生活,往往带有原始文化的特征在里面,会有对自然现象的原始崇拜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始的活动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活动,这种不为人知的民族艺术才能被称为原生态的民族艺术。当某种不为人知的民族艺术及民族文化被众人所接受的时候,带给人们的往往是来自原始文化的冲击,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这些民族文化为什么被称为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原始的、乡土的甚至是神秘的气息。人们通过原生态的艺术形式,了解这个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甚至可以了解这个民族的起源,这就是原生态民族艺术呈现给世人的来自于非物质文化的整体价值。原生态民族艺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所展示的是一种原生态的生活态度,是这一民族的价值体系、心理认同在艺术文化上的体现。
二、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生态保护
由于原生态民族艺术及民族文化一直处于被主体文化忽视的边缘地带,所以一直不为众人所知。但其作为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总和,一直引导着这一民族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认同,所以,保护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可以说是保护这一民族的精神核心。美国文化人类学家从研究文化生态变迁的角度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其寻求的是阐明不同地域的特定的文化特征。在文化研究,特别是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研究过程中,应当从原始的、乡土的甚至是神秘的艺术形式和神秘的文化入手,以最自然的方式去了解最原生态的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
在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生态保护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民族艺术是一个民族的瑰宝,但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其各自的特点,所以不能要求所有的艺术都是一个形式,要尊重不同艺术形式的存在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原生态民族艺术的丰富多彩。同样,原生态的民族艺术是其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民族艺术并不能代表整体的民族文化,只有尊重民族文化内部存在的差异性,才能更好的促进原生态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其次是要保护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很多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代表的往往是一个整体,在其内部有存在不同的分支和体系,因此保护多样的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种类的多样性,也是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生态保护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再次要注重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空间和谐性。在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集中的地区,建立相应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构建和谐的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空间,尊重其民族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和文化活动,尊重其变化发展规律,不进行人为的或刻意破坏其和谐性的活动。最后,尊重原生态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的涵盖性和包容性。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体系,有着其独特的、巨大的凝聚力和穿透力,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其族人。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价值体系,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涵盖性和包容性,在不断的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进自身的价值体系。因此,注重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涵盖性和包容性,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结语
原生态的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都是民族独特性的体现,以自然的方式对其进行生态保护能够保持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本身的特点,保留二者的整体与差异性,保持文化艺术的多样性,保护空间和谐型,延续涵盖性和包容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民族艺术是一种不可以商业化的自然状态。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如何保护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就成为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晏月平,廖炼忠.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与原生态民族文化转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0):75-76.
原生态保护范文2
一、基本情况
自治区在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时,考虑到我区草原类型多样、不同草原载畜能力差别大等实际情况,提出并运用了“标准亩”作为补贴的基本单位来实施补奖机制,最终确定了各盟市的补奖面积及资金。本次调研盟市的补奖政策落实情况如下:
阿拉善盟:补奖草原面积25593.49万亩,涉及三旗两区的24个苏木镇,191个嘎查村21401户,共计62248人。截至2012年4月末,全盟共发放补奖资金47470.641万元,全部采用“一卡通”的形式陆续发放到户,占应补奖资金的93.2%;发放户数21186户,占总户数的97%。阿左旗尚有部分牧户身份需进一步确认后发放,其他旗区牧户均已发放完毕。
巴彦淖尔市:2011年,草原补奖面积7208.78万亩,补奖总资金29258.67万元; 2012年,草原补奖面积7258.77万亩,补奖总资金26686.5万元。截至2012年4月末,全市共发放补奖资金23901.37万元,占奖补总额的91.58%。只有乌后旗发放率为82.28%,主要原因是1998年落实草牧场“双权一制”时遗留问题较多,旗委、政府仍在组织专人进行集中汇总,加大遗留问题的排查解决力度,5月底前全部发放到位。
鄂尔多斯市:2011年,落实草原补奖面积为10068.7万亩 ,涉及9个旗(区)、23.64万户、70.97万农牧民,农牧民人均从生态补奖项目获得补贴675元,项目做到了全覆盖。补奖资金4.27亿元,本市配套资金1.28万元,配套工作经费295万元。目前,全市除准旗外,其它旗区均完成了项目补贴资金的发放工作。准旗禁牧及草畜平衡补贴到户339.6万元,完成任务的97%;牧草良种补贴到户100.3万元,占应到户资金的11%。
包头市:落实草原禁牧面积2415.29万亩,牧区承包到户草原全覆盖。同时实行了封顶与保底政策,提高了禁牧补贴标准。2011年自治区下达草原生态补助资金14319.43万元,全市已发放15162.53万元;2012年自治区下达奖补资金13079万元,截至2012年4月中旬,全市已发放3530.86万元。从以上情况看,补奖机制实施顺利,补奖资金基本到位。
二、实施效果
自治区对这次补奖工作采取了资金、任务、办法、责任“四到盟市”的具体安排,要求各盟市根据实际确定本旗县补奖任务和资金。调研组所到盟市、旗(区)都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采取了更加适合本地区的有利措施,使补奖工作效果明显。
(一)配套政策更多惠及农牧民
补奖机制实施后,为确保项目区农牧民生产生活安定有序,收入水平稳定提高,部分盟市、旗(区)在充分享受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同时制定完善了相关配套政策。如包头市,2011年生态奖补机制全面实施后,进一步提高了草牧场补贴,并通过延伸在住房、生活、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予以补贴,实行了封顶与保底政策。2011年,鄂尔多斯市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共配套资金1.28万元,同时配套工作经费295万元。巴彦淖尔市涉及补奖的旗县加大相关政策衔接力度,如乌拉特前旗自筹资金784万元,将所有草畜平衡面积补贴标准由每亩1.185元提高到退牧还草项目禁牧面积的补贴标准,即每亩4.95元;乌拉特中旗自筹资金3816万元,将所有草畜平衡面积补贴标准由每亩1.185元提高到奖补机制禁牧面积的补贴标准,即每亩4.74元。配套政策的延伸及扩展,不仅使生态补奖工作稳步推进,而且使牧民得到更多实惠。
(二)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彻底转变牧民的传统思想观念和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牧民群众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管理向设施集约管理转变,牧业经济发展由草原畜牧业向设施畜牧业、生态畜牧业转变,由单一的牧业经济向复合经济转变。农牧区人口从分散居住的草原到相对集中的园区、城镇或其它条件较好的地方,这种由分散到集中的变化,使牧户的家庭居住条件因此改变,交通通讯、文化卫生及生活设施得到改善。这种变化对牧户来讲,无疑是一次大的思想观念革命,这些转变的支撑点是国家的扶持、有效的政策引导和牧民的积极参与,可逐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赢”的目标。
原生态保护范文3
一、《方案》七大亮点
(一)采取“四到盟市”的措施
即资金、任务、办法、责任到盟市。《方案》要求,各盟市在自治区统筹监管下,制定各自实施方案,报请自治区并经审核批准后实施。“四到盟市”的措施有利于各盟市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更适合当地的相关措施,避免了在全区范围内搞“一刀切”。
(二)采用“标准亩”为计算方法
内蒙古草原面积达到11.38亿亩,东西跨度达2400多公里,从大兴安岭沿麓的草甸草原到阿拉善的荒漠草原分布着5大地带性植被,各类草场平均单产在23-191公斤/亩之间,载畜能力每个羊单位在7-106亩之间,各类草原产草量、载畜量差距较大。《方案》根据我区实际,以全区平均载畜能力为“标准亩”,按标准亩系数分配每个盟市补奖资金,实现了东部、西部的区域平衡,同时也为各盟市进一步分解资金提供了合理依据。
(三)实行封顶和保底措施
我区实行草原“双权一制”,推行草牧场承包经营时,集体所有草原基本以嘎差村为单位,以牧户人口或人口、牲畜数量相结合的办法,给牧户划分草牧场。因此,受到嘎差村原有草牧场面积、牧户人口和牲畜数量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牧民人均草牧场面积差距较大。《方案》中禁牧补贴、草畜平衡奖励以草牧场面积进行补贴,容易造成牧户之间补贴金额的较大差距。《方案》实行封顶和保底的措施,避免了农牧户补奖额度过高或过低,保障了绝大多数农牧户的合法利益。
(四)实施分期减畜制度
《方案》确定,禁牧区按照4:3:3的比例3年完成减畜。草畜平衡区原则上也是4:3:3的比例3年完成减畜,对于个别减畜压力大的旗县按照2:2:2:2:2的比例5年完成减畜。分期减畜降低了我区畜产品市场的供应波动和价格波动,也避免了农牧民收入的大起大落。
(五)在牧区优先实施
《方案》确定,在33个牧业旗市和其他地区牧业苏木镇、嘎差村优先覆盖。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三农”扶持力度,使各级财政的“三农”转移补贴快速增长,而牧区政策性补贴无论种类还是总量明显少于农区,成为影响牧民稳定增收的重要因素。为此,我区出台内政发[2010]1号文件,即《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牧民增加收入的实施意见》,对减缓农区与牧区、农民与牧民的政策性补贴差距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从整体看,农民的政策性补贴仍高于牧民。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优先在牧区覆盖,对进一步缩小农民与牧民的政策性补贴差距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六)坚持“五到户”
《方案》明确提出任务落实到户、补助发放到户、服务指导到户、监督管理到户、建档立卡到户。“五到户”不仅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也保障了农牧户的应得利益,体现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公平、公正、公开的服务理念。
(七)建立动态监测与评估保障服务体系
为了及时掌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的成效,将遥感卫星技术与地面抽样调查相结合,在机制实施区设置988个地面监测点,838个主要草原类型的调查路线样点,对植被生长状况、生态状况、家畜状况等30个指标进行监测,从植物种类、盖度、产量等13个指标进行评价。同时,草畜平衡区以牧户为单元的检测评价措施不仅有利于《方案》的顺利实施,更有利于在牧区建立全面、系统、动态的草原生态监测和评估体系。
二、几点思考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继退牧还草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之后,国家做出的又一保护草原生态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广大农牧民期望已久的利国利民的工程,将为草原生态保护及农牧民增收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因地区差异和工程启动时间紧迫、任务重实施当中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可能带来畜产品市场波动
我区牧区草原冷季实际超载牲畜为1100多万个羊单位,禁牧区、草畜平衡区减畜任务以3-5年完成计算,每年减少牲畜300万个羊单位以上,市场畜产品供应量短期内增量较大,可能导致畜产品卖难、价格走低或不法商人趁机压价的现象。因此,各地政府要对禁牧区、草畜平衡区的减畜任务,以旗县、苏木镇为单位进行统一组织,在任务期内按季度进行再分解,避免因畜产品价格降低而造成农牧民利益受损。
(二)可能进一步拉大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地区差异
以呼伦贝尔市和赤峰市为例,2010年呼伦贝尔4个牧业旗牧民人均纯收入为8518元,赤峰市5个牧业旗为4450元,相差4068元。采用分盟市标准亩折算系数,对以上9个旗草畜平衡金额进行初步测算,呼伦贝尔4个牧业旗牧民人均补贴金额为4000元以上,赤峰市5个牧业旗为300多元,差距较大。从牧区整体看,兴安盟、通辽、赤峰、乌兰察布等盟市的9个牧业旗和锡林郭勒南部3个牧业旗牧民人均纯收入普遍较低,其中11个旗牧民年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530元),只有通辽市扎鲁特旗略高于全区农牧民平均水平。兴安盟科右前旗牧民收入最低,只有3577元,不足全区农牧民平均水平的2/3。同时以上牧业旗草牧场面积小、人口较多,获取的补奖金额相对较少,需要采取相应的平衡措施。
(三)草原生态监测与评估难度较大
仅以牧区频繁多发的自然灾害为例,牧区有旱灾、白灾、黑灾、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每年在各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各类自然灾害。在监测、评估中如何考虑灾害影响及其程度,对相关技术人员来说,将面临诸多的难题。
(四)实施移民工程需要科学规划
《方案》提出,计划5年完成生态移民10万人。据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到2015年,我区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55%提高到60%,乡村人口由1105万减少到1008万,乡村人口减少100万左右。10万移民只占其中的10%,与我区乡村总人口比较不足1%。从以上数字看,10万生态移民的任务比较容易完成。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生态移民的重点在西部或中部的生态脆弱区,禁牧区内的很多嘎查村可能整体转移,对禁牧区来讲,移民比例不只是1%,而是百分之几十,甚至是百分之百。因此,移民集中区的各地政府要加强移民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再就业等扶持力度,更多地鼓励和引导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等参与移民搬迁,采取多种形式,稳步推进,真正做到使移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几点建议
畜牧业生产是牧区主要收入来源,约占总收入的90%。加大牧区畜牧业生产性政策补贴,加快转变牧区生产方式,对牧区草原生态保护、现代化草原畜牧业建设、牧民稳定增收和边疆稳定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牧区草牧场纳入农业保险补贴范围
自治区玉米、大豆、小麦、油菜籽、葵花等农作物已纳入国家和自治区农业保险补贴范围。牧区草场、牲畜等因受灾统计难度较大,一直未能纳入相关保险补贴范围,保险机构业未设立相关业务。目前,国家和自治区正在积极推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将遥感卫星技术与地面抽样调查相结合,在机制实施区设置988个地面监测点,838个主要草原类型的调查路线样点,对植被生长状况、生态状况、家畜状况等30个指标进行监测,从植物种类、盖度、产量等13个指标进行评价。这对保险机构对草牧场的检测、评估提供了极其有力的条件,对牧区草牧场纳入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性保险补贴铺平了道路。草牧场政策性保费补贴比例可参照农作物执行。
(二)牧区草畜平衡实施区继续实施休牧补贴
季节性休牧制度对牧区春季牧草的返青、沙尘危害的降低和全年草原植被盖度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家和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把季节性休牧未纳入补贴范围,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只覆盖项目区内的草牧场,项目区以外的草场没有相应的国家和自治区扶持资金。例如,锡林郭勒盟12个旗县市全部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但是治理草原面积只占到应治理面积的20%,仍有80%的退化沙化草场在项目区之外。内政发[2010]1号文件确定,对未纳入国家和自治区生态建设项目区的季节性休牧草场,各盟市自行制定补贴办法和标准给予补贴。但大部分盟市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实施季节性休牧制度难度较大,今年春季部分牧区因缺乏相应资金未能实施季节性休牧。因此,需要把季节性休牧制度及相应补贴政策纳入国家和自治区长期扶持政策范畴,予以保障。
(三)扩大良种基础母畜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
内政发[2010]1号文件确定,对牧户养殖良种基础肉用母牛,每年每头给予50元的补贴;各地可在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制度的前提下,对年末未超过核定载畜量牧户的良种基础母羊及其他地方优势畜种给予适当补贴。各盟市按照文件要求对良种基础肉用母牛养殖户进行了补贴,但对良种基础母羊及其他地方优势畜种给予适当补贴的很少。目前,羊是牧民饲养的主要牲畜,马和骆驼数量越来越少,甚至濒临灭绝的边缘。因此,建议自治区对良种基础母羊及地方优良品种的驼、马的基础母畜也确定相应的补贴标准。文件也确定,牧户使用良种肉牛冻精,每头基础母牛每年补贴10元。在调研中发现,随着文件的出台或市场的因素,牧区很多地区冻精价格也提高了,水涨船高政府补贴基本给了冻精供应商。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冻精价格和质量监督力度,保障文件的顺利实施。同时建议自治区充分考虑市场的价格变动等因素,对市场敏感的冻精等的补贴采取年度调节机制,实施动态管理。
(四)加大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投入
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全区54个牧业、半牧业旗县畜棚面积仅6368.3万平方米,与牲畜存栏1.1亿只羊单位、畜均0.8平方米畜棚要求相差2431.7万平方米。而现有畜棚约1/3需要加固或新建;饲草料生产和加工机具缺乏,生产效率较低;饲草料基地不足,加之运距较远,外购饲草料成本高昂,很难解决休牧和冬季补饲问题,抗灾减灾能力较弱,部分牲畜还没有结束爬冰卧雪的历史。国家和自治区即将要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草畜平衡区将成为牧区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区。建议自治区在在牧区实施百万肉牛、千万肉羊高产创建工程中,以标准化饲养要求,加大牧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抗自然灾害能力,提升个体产量,为增产牛羊肉17万吨打好基础。
(五)加大牧区合作组织特别是生产性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
随着牧区畜牧业的发展,联户经营或生产性合作组织的建立,已成为牧区畜牧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趋势。随着农业合作社法的出台,牧区各旗县也建立了不少畜牧业生产性合作组织。但是很多合作组织缺乏精明肯干、甘愿起带头作用的经纪人,只停留于形式上,对合作社牧户或附近牧民的带动作用及其有限。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在扶持合作社的发展中,加强草场、良种、机械设备等硬件扶持的同时,通过大学生村官制度等方式,为牧民合作社输送更多专业人才。从政府层面,要加大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训与培育,引导牧民合作社与农牧业龙头企业建立平等合作关系,帮助合作社引进和培育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理念,完善和激活合作社经营理念,使合作社真正成为牧民的致富主要依靠,牧区畜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之一。
(六)制定畜产品储备和最低保护价制度
原生态保护范文4
[关键词]原生态;图书文献;保护;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155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1
1 图书文献“原生态”损毁的原因分析
当前,人类在发展中,已经给予生态环境保护高度的重视,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为此,人类明白,如果要不断的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必不可少的。伴随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由于受到了市场以及全球化的冲击,文化遗产已经遭到了一定的破坏,也有一些文化遗产甚至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为此,人们在不断的创造新文化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工业文明发展所留下的传统文化遗产。
在社会发展中,图书馆等一些社会机构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占据重要位置,在保护文化“原生态”的背景之下,图书馆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实际上,图书文献“原生态”正在社会不断发展中遭受这一定的损坏,尤其那些具备有历史价值的文献和手稿等,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这给文化保护工作的实施,设置了一定的障碍。
导致图书文献“原生态”损坏的重要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人类在发展中,人们在思想方面没有给予图书文献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当前,对图书文献实施保护,主要采用的是临时作战以及阶段性工程施工等办法进行保护,但是,在保护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所投入的精力以及资金都存在着极大的不足,在后续保存管理方面也没有做好相应的工作,导致有很多图书文献严重缺少专门维护工作,这加快了图书文献老化以及损坏的程度,甚至有的时候,导致图书文献出现无法恢复的严重损坏局面。
其次,在保护相关文献方面,由于缺少健全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并且,保护措施的实施不够到位,保护条件也比较差,缺少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导致很多图书文献被严重的损坏。
最后,由于传统工作方式的使用,在采编环节中,并没有对图书文献实施相应的干预性保护措施,例如,加固封面以及书轴等,导致图书文献进入到了被损坏的状态。
2 图书文献“原生态”保护的基本对策分析
如今,图书文献“原生态”损坏,给我国文化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为此,保护图书文献“原生态”已经成为传承和创新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图书文献“原生态”保护的一些基本对策,确保能够使图书文献“原生态”保护实施更加有效。根据当前所拥有的技术设备以及一些条件,对图书文献“原生态”保护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即:
2.1 采取预防性的保护措施
通常,预防性保护措施也被称之为原生性的保护,它主要是将存放的环境控制以及改良,并在改良后,设置一定的防灾安全系统,并且,还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照明设施有效的改良,确保能够起到保护图书文献“原生态”的作用。
2.2 采用再生性的保护措施
应用再生性的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缩微复制以及扫描复制等处理方式,将原有的濒于损毁的图书文献进行一定的保护与管理,使其逐渐恢复原来面貌。
2.3 应用抢救性的保护措施
在保护图书文献的时候,应用抢救性的保护措施,对破损的图书文献进行一定的修复,减少图书文献出现干燥等现象,应用脆化图书文献等方面的加固措施,确保能够有效的实现图书文献的整新工作。
2.4 采用干预性保护措施
采用干预性的保护措施,就是在采编书籍的过程中,将图书文献加装硬封,防止出现由于长期使用,导致封面以及内页受到污染现象的出现。一般情况下,这种保护方法通常都会被一些国外的图书馆使用,在国内的图书馆中很少被使用,更加很少应用在图书的保护方面。
在上述保护图书文献的措施当中,根据这些措施实施的不同情况,能够取得不同的效果。
首先,在预防性保护措施方面。主要针对图书文献藏用的环境,对其进行优化。不管图书文献在哪一书库中存放,都要优化图书文献的环境,确保能够将其保存在健康的状态之下。为此,要改善图书环境,就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这中保护对与藏书而言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在对藏书环境都能够方面做出优化措施的时候,最为基本的要求就是将防光工作做好,将书库的温度以及湿度调节好,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的防止书库受到外界空气的污染,并防止图书被一些有害的生物所侵蚀。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图书管理者实施一定的文献保护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保护意识,确保广大读者以及管理者能够将保护文献的工作做好。
其次,在再生性保护措施方面。在实施再生性保护措施的时候,需要将数字化充分的利用起来,做到保护图书文献的真正目的。通常,数字化传递,并不需要将图书文献的原本提供出来,这就减少了广大读者对原图书文献造成破坏的现象的出现。在应用再生性保护措施进行保护的时候,应该全面考虑影响因素,图书文献具备一定的特性,如果他们被放置在不恰当的环境当中,必然会给图书文献的使用寿命带来消极的影响。但是,如果图书文献被放置在特定的、合适的环境当中,其使用寿命会被一定程度延长,从而起到保护图书文献的真正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原生态保护范文5
【关键字】园林;生态保护;施工建设
1 园林施工各阶段控制及科学养护管理
1.1 园林工程施工前期的完善准备
园林工程施工前期我们应做好全面完善的准备,确保施工各环节的顺畅进行,应依据相关设计要求全面做好园林工程项目概算、预算,为工程开工备好施工场地、采购价格适宜、质量过硬的施工材料并完善储备,引入先进性、高效率的施工机械,配备综合素质全面的施工队伍。同时我们应依据施工工期各项要求科学组织施工设备、材料及人员的有序入场,对工程进度进行周密的计划进而保障其连续开展。
1.2 严把质量关,全面控制施工建设阶段
园林工程施工建设阶段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应严把质量关,该项环节是关系到整体园林工程能否盈利的关键,因此我们应将其作为核心管理环节,全面把握园林工程施工进度,确保其按照工期完工,有效节约投入成本进而最大化获取利润,并满足业主方各项要求标准。首先我们应从施工细节入手,进行科学的土壤处理与场地平整,积极联系各参建方与其达成共识,积极沟通,进而合理避免误工返工等不良现象。同时我们还应依据施工现场状况制定合理的平整次序与平整方式,以提升施工效率。土壤处理环节我们应高度重视,这是由于土壤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园林植物后续的良好生长,因此我们应对其进行不同理化性质的实验、化验分析,从孔隙度、酸碱度、透气性、透水以及持水性等层面进行测试分析,进而采取相应施基肥、消毒、培客土等措施进行有效的控制改良。施工环节中各类客土质量、翻挖深度与基肥施入量、腐熟度均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在定点放线环节我们应确保标记明显、位置准确,对种植穴应清楚标明相应中心点位置,而种植槽则应标示明确边线,对于特殊情况我们则应灵活处理,例如在遇到路灯、电线杆柱、分车带栽种乔木情况时,我们应距离灯柱与其相隔两米距离,在放线阶段灵活处理,合理调整各株间距。基于行车道路两侧含有消防栓、地下管线或商店等特殊状况我们应对行道树的定点作出适应性调整,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再者对于苗木的选用我们应严把质量关,在满足种植要求标准前提下遵循植株健壮、规格标准一致、苗干圆满通直、组织充实、枝条茁壮、木质化程度水平高等原则。同时应确保乔木的主干清晰明确、花灌木则应均匀分枝,绿篱个体应呈现出上下均匀一致状态,且下部不应出现脱裸现象,球形苗木应有茂密的枝叶,且根系完整发达,乔木种类主根应在三十厘米左右,并且包含较多须根与侧根,在根系部位不应出现劈裂现象,应包含健壮完整的顶芽,不应出现病虫害或机械性损伤、失水现象,应确保各类苗木具有旺盛生命力并采用圃地进行苗木栽植。在清理场地环节我们应注重将园林工程施工位置清理干净,不应遗留对苗木生长有害的各类建筑垃圾,且清理阶段应尽量避免对种植地进行大面积的不良踩踏致使苗木损坏。
1.3 合理开展养护管理
园林工程养护阶段主要养护内容应包括对园林进行施肥、排水、浇水、中耕除草、防寒御寒、病虫害防治与修剪整形处理,对于各类古树名木我们更应重点养护,遵循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的管理原则,确保工程质量的优质性,将园林工程的技术性、科学性、艺术性完美结合进而创建出既实用又经济美观的园林工程项目。
2 园林工程施工与生态保护阶段应注意的重点问题
园林工程施工建设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将设计绿化图纸变为现实生活中的观赏景物,而在施工进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涉及较多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对原生态环境系统的科学保护。在生态保护阶段我们首先应注重对施工前期原有生态状况环境的维护,应依据实际状况对原有草地、树木等植被细心呵护,尽可能降低对其生态系统的不良破坏。即应确保本区域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持原有生息地,建立新一轮生息环境,满足现代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要求。再者在园林工程施工进程中我们还应针对生息地、本地生物进行全面建档,便于检测保护与跟踪调查。生态环境是植物、人类与动物等生物物种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因此我们应对其再生能力进行保护,一旦园林工程施工对其造成了不良破坏则较难再次创建并予以修复,需要再投入的成本也会极其可观。在城市区域施工中我们应合理保护各类野生动物、乡土丰富植物的半自然与自然保留地,在城市建设与整体规划中不仅应满足高速经济发展需求,同时还应高度重视社会大众对生态、生存环境的丰富要求。在实际施工阶段我们经常会遇到灌丛、荒坡、河川、树林、洼地、湖泊、废弃矿坑等自然地理环境,该类区域在保护多样性生物层面内含巨大潜力。因此施工阶段我们不应仅简单的依照图纸进行施工,而应树立保护生态基本原则,对于各类内含利用价值或保护效能的区域应及时同技术人员、规划建设部门与施工人员展开全面交流与沟通,在不对整体园林工程效果造成影响的基础上创建出全面保护该区域生态自然环境的科学施工方案。另外我们应注重对各类湿地生态环境系统、野生植物、动物赖以生存自然环境的科学保护,一般来讲水塘、湖泊、沼泽、洼地等均包含于湿地生态系统之中,较多生物物种均长期生存于上述自然环境,倘若其丧失了生存环境空间势必会导致各类野生植物、动物物种濒临死亡或灭绝。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长期对各类生态自然环境进行过渡的利用与开发,欠缺对其必要的保护与修复,令自身陷入了全球范畴的生态危机之中。为有效缓解这一危机现象我们应在园林工程施工环节中充分考量各类生物物种生存要求,尽可能保护日益降低的湿地环境生态系统,为各类生物物种的延续保留创造优质和谐的生存环境与自然条件。对原有土壤条件我们应适时进行修复,完善植物生存生长的有效空间,注重对土壤养料与表面的修复补充,进而营造良好的植物生长条件。在栽植树木阶段我们应注重各类不同物种的生长周期,遵循其成活客观规律,并进行个性化、适应性的培育栽植,全面提升施工建设效益。
3 结语
总之,基于园林工程施工建设重要性我们只有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在施工中期严格控制管理、注重后期养护,全面保护各类生物、植物生态系统,才能真正为其营造良好、优质的生长空间,在提升生产效益的同时真正优化社会环境,促进各项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原生态保护范文6
关键词:园林、生态保护、施工建设
中图分类号: 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从实践来看,园林工程建设多由各方协作完成,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然园林施工质量的优劣关系着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绿化质量的优劣,因此加强对园林施工建设问题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
目标管理是指集体中的成员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在实施中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行为科学,借助人们的事业感、能力、自信、自尊,实行自我控制,努力实现目标。因此,目标管理是以被管理活动的目标为中心,把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的任务转换为具体的目标加以实现和控制,通过目标的实现,完成经济活动的任务。这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目标管理的精髓是“以目标指导行动”。目标管理是面向未来的管理,是主动的、系统整体的管理,是一种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参与性和自主性的管理。由于它确定了人们的努力方向,故是一种可以获得显著绩效的管理。管理的绩效=f(工作方向×工作效率)。它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管理领域,成功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
三、园林施工项目进度控制
1.园林施工项目进度控制方法、措施和主要任务
(1)园林施工项目进度控制方法
园林施工项目进度控制方法主要是规划、控制和协调。规划是指确定施工项目总进度控制目标和分进度控制目标,并编制其进度计划。控制是指在施工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进行施工实际进度与施工计划进度的比较,出现偏差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协调是指疏通、优化与施工进度有关的单位、部门和工作队组之间的进度关系。
(2)园林施工项目进度控制的措施
园林施工项目进度控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和信息管理措施等。
四、在生态保护的理念下,园林施工的养护管理技术
园林工程的施工建设阶段,往往会出现种种问题,该项环节是关系到整体园林能否确保生态保护的关键,因此,应将其作为核心管理环节。首先,在确保园林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施工技术人员应从施工细节入手,进行科学的土壤处理与场地平整,积极联系土建方与其达成共识,进而合理避免误工反攻等不良现象。同时,还应依据施工现场状况,总结合理的平整次序与平整方式,以提升施工效率。在保护土壤的生态环境环节,技术人员应高度重视,这是由于土壤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园林植物后续的良好生长,因此,应对其进行不同理化性质的实验、化验分析,从孔隙度、酸碱度、透气性、透水以及持水性等层面进行测试分析,进而采取相应施基肥、消毒、培客土等措施进行有效的控制培育。施工环节中各类客土质量、翻挖深度与基肥施入量、腐熟度均应符合相关环保标准要求。再者,对于苗木的选用应严把质量关,在满足种植要求标准前提下,遵循植株健壮、规格标准一致、苗干圆满通直、组织充实、枝条茁壮、木质化程度水平高等原则。同时,应确保乔木的主干清晰明确、花灌木则应均匀分支,绿篱个体应呈现出上下均匀一致状态,且下部不应出现脱裸现象,球形苗木应有茂密的枝叶,且根系完整发达,乔木种类主根应在三十厘米左右,并且包含较多须根与侧根,在根系部位不应出现劈裂现象,应包含健壮完整的顶芽,不应出现病虫害或机械性损伤、失水现象,应确保各类苗木具有旺盛生命力,并采用圃地进行苗木栽植。在清理场地环节,应注重将园林工程施工位置清理干净,不应遗留对苗木生长有害的各类建筑垃圾,且清理阶段应尽量避免对种植地进行大面积的不良踩踏致使苗木损坏,从而确保园林施工养护的同时,保护园林的生态环境。
五、园林工程施工与生态保护阶段的技术问题研究
园林工程施工建设工作,不仅是单纯的将设计绿化图纸变为现实生活中的观赏景物, 在施工进程中需要注意的技术问题涉及较多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对原生态环境系统的科学保护。在生态保护阶段,首先应注重对施工前期原有生态状况环境的维护,应依据实际状况对原有草地、树木等植被细心呵护,尽可能降低对其生态系统的不良破坏。即应确保本区域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持原有生息地,建立新一轮生息环境,满足现代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要求。再者,在园林工程施工进程中,还应针对生息地、本地生物进行全面建档,便于检测保护与跟踪调查。生态环境是植物、人类与动物等生物物种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因此,应对其再生能力进行保护,一旦园林工程施工对其造成了不良破坏则较难再次创建并予以修复,需要再投入的成本也会极其可观。在城市区域施工中,应合理保护各类野生动物、乡土丰富植物的半自然与自然保留地,在城市建设与整体规划中,不仅应满足高速经济发展需求,同时还应高度重视社会大众对生态、生存环境的丰富要求。在实际施工阶段,经常会遇到灌丛、荒坡、河川、森林、洼地、湖泊、废弃矿坑等自然地理环境,该类区域在保护多样性生物层面内含巨大潜力。因此,施工阶段不应仅简单的依照图纸进行施工,而应树立保护生态基本原则,对于各类内含利用价值或保护效能的区域应及时同技术人员、规划建设部门与施工人员展开全面交流与沟通,在不对整体园林工程效果造成影响的基础上,创设出全面保护该区域生态自然环境的科学施工方案。另外,应注重对各类湿地生态环境系统、野生植物、动物赖以生存自然环境的科学保护,一般来讲水塘、湖泊、沼泽、洼地等均包含于湿地生态系统之中,较多生物物种均长期生存于上述自然环境, 倘若其丧失了生存环境空间势必会导致各类野生植物、动物物种濒临死亡或灭绝。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长期对各类生态自然环境进行过渡的利用与开发, 欠缺对其必要的保护与修复,令自身陷入了全球范畴的生态危机之中。为有效缓解这一危机现象,应在园林工程施工环节中充分考量各类生物物种生存要求,尽可能保护日益降低的湿地环境生态系统,为各类生物物种的延续保留创造优质和谐的生存环境与自然条件。对原有土壤条件我们应适时进行修复,完善植物生存生长的有效空间,注重对土壤养料与表面的修复补充,进而营造良好的植物生长条件。在栽植树木阶段我们应注重各类不同物种的生长周期,遵循其成活客观规律,并进行个性化、适应性的培育栽植,全面提升施工建设效益。
六、园林施工质量的管理控制
园林工程的安全、质量、成本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适时的监控是促使园林施工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园林施工隐患的排除及处理。例如,新栽乔木的养护过程中,栽种植物需要在新环境经历一段时期才能逐步适应该环境的生长,所以,需要依据当地的季节特征,对灌水、遮阳防晒、根部培土、喷雾等防护措施进行有效处理,并确保乔木根部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填充微酸沙质土壤、土壤肥力适中并适当的进行施肥,才能促使移植乔木成活率的有效提高。
七、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园林工程施工建设重要性,只有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在施工中期严格控制管理、注重后期养护,全面保护各类生物、植物生态系统,才能真正为其营造良好、优质的生长空间,在提升生产效益的同时真正优化社会环境,促进各项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文成:《园林施工及养护改善措施的探讨》,《吉林农业》,201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