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竭泽而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竭泽而渔范文1
远而观之,自1996年以来,政府加大了财税的汲取力度,财政收入以远高于GDP的速度增长。连续12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速高达19.27‰而同期GDP年增速为15.02%。其结果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分配率)逐年拔高,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由1996年的10.91%增至2008年的20.4%,加上政府性基金收入、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等,已超过50%。而与此同时,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却逐下降,由1990年的53.4%降至2005年的41.4%。政府连续10多年强化税收,与民争利,不管出于什么理由,必然损及民生。正因如此,在持续多年的经济高增长后,许多国人并没有感到福利的增长,国内消费也未能成长为可以推动经济的强大动力,内需始终不振。一旦经济增长减速,民生困顿、内需疲软就很难避免,各种被掩盖的深层矛盾也开始凸显。
近而观之,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减速,财政在自身造血功能下降的同时,还必须加大对经济的输血。年初提出的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已经远不够用,总理多次表示还要再出重拳。在这种情况下有媒体报道,财政部全员发动“加班找钱”,试图完成全年财政收入增幅9.8%这一经验已表明“不可能”的任务。财政部官员称,除了消费税,他们还在抓紧时间研究更多课题,如资源税、物业税、个税等,“只要收入形势没有明显转好,我们这种紧张的工作状态就不会改变”。
上有所需,下必甚之。当财政部都需要“加班找钱”时,面临同样造血、输血难题,其“土地财政”且受到更多限制的各级地方政府,自然会产生更迫切的“饿钱”冲动。当地方政府的预算扩张冲动可以在“应对经济危机”的大义名份下堂而皇之时,各种苛捐杂税就获得了正当性。其后果之一是,官民冲突因“变更税收征管办法”之类原因而加剧,社会矛盾开始走向某种最原始,也是最可怕的形态。美国的独立战争就是发端于英殖民官方的无理加税,而中国古代因横征暴敛导致的,更曾在每个王朝的末期反复上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南康事件不应被视为偶然个例,而应视之为一种危险信号。它是缺少制衡的政府预算扩张这一刚性需求的必然后果。即使没有全球金融危机,即使南康市没有颁布《木(竹)材产品成品方单位税额表》,同样的事件在中国,仍然可能发生。
在当下中国,财税调控经济的功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也已经有所体现,唯一被遮蔽的,是税收所对应的纳税人权利,即公民控制和监督税收使用的权利。在公众连起码的知情权都阙如的情况下财政的支出不受监督,收入没有制衡,从而具有某种刚性扩张,乃至是转移财富的特性。在这种情境下,必须对加税所可能引发的社会冲突保持高度警惕。
就调节公平而言,社会财富是在政府,中产以上和中下阶层间上演“三国演义”,而非仅仅在贫富之间博弈。政府是最富的一方,以加税为手段调节公平,等于削弱本来相对贫穷的其他二者,补贴最富一方这已经不是缘木求鱼.而只能说是竭泽而渔。
就刺激经济而论,虽然政府投资具有“反周期”的特性,对暂时缓解危机有利,但以加税为来源,则恶化了市场主体的经营环境,令经济的长期活力受损。
竭泽而渔范文2
第二条本方案所称流动人口是指户籍不在暂住地且在暂住地连续居住l个月以上的人口。流动儿童是指户籍不在暂住地且在暂住地居住满3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中7岁以下的儿童。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流动儿童必需依照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实施预防接种。
第四条市卫生行政部门是免疫规划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我市的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
第五条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实行属地管辖。
第六条新生儿监护人应当在新生儿出生后1个月内到指定的预防接种单位操持《预防接种证》。
第七条建立和健全流动儿童登记接种制度。并交待清楚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针次、地点、时间。流动、儿童的接种情况按规定每月上报市疾控中心。实行凭证接种和办理入户、入托、入园、入学手续。对每名适龄流动儿童都必需按规定建立流动儿童卡(册)和预防接种证。每次接种后填写接种证。
第八条实行流动儿童转卡、转证制度。流动儿童迁移时。原免疫接种卡、接种证有效,但要在当地建立流动儿童接种卡,对无接种证的儿童,视为未接种,应为其料理预防接种证,将其交给儿童监护人保管,按免疫顺序要求从迁入外地时间起完成预防接种。
第九条各预防接种单位应至少每半年对所辖区域进行一次预防接种证、卡的核查和整理工作。剔出的卡片由预防接种单位另行妥善保管。
第十条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妥善保管。城市由城区防疫站、农村由乡(镇)防保站确定专人负责保管。
第十一条各级接种单位负责本辖区内的流动人口免疫规划管理工作。上述部门要积极配合,依照《条例》规定的职责,协调解决免疫服务中存在问题,理顺关系,消除阻力,共同做好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
第十二条学校和托幼机构在为流动儿童料理入托、入园、入学手续时。责成其监护人限期到居住地的预防接种单位为其补种。
第十三条各预防接种单位要建立健全流动儿童登记演讲制度。
第十四条流动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和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流动儿童。并督促流动儿童监护人及时为其补种相关疫苗。
第十五条各预防接种单位在进行预防接种前。应当如实填写预防接种证,并按照规定的接种演讲制度及时演讲。
第十六条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等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
第十七条流动儿童纳入外地免疫规划惯例管理。预防接种单位应根据流动人口分布与免疫接种落实情况定期开展入户接种。适当延长每次免疫服务时间,提高免疫接种率。
第十八条单位或个人将房屋出租给流动人口的承租人应及时演讲其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应加强对房屋出租人的管理。通知承租人免疫服务地点与时间。
第十九条城区防疫站、卫生院等预防接种单位应定期到当地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公安、教育、妇联等部门及行政村、居委会收集流动人口资料;城区、乡(镇)每月开展一次对流动儿童的摸底登记并实施接种;城区每3个月。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并将活动情况演讲市疾控中心。
第二十条市疾控中心应加强对计划育指导站、妇幼保健机构和医院产科医生的培训。提高他对免疫规划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十一条实施预防接种的单位和工作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置,保管有关资料,并依照规定及时演讲市疾控中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预防接种事故的调查处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由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情节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造成危害后果的根据《条例》给予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无正当理由拒绝为流动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的
(二)拒绝执行流动儿童预防接种证、卡制度的
(三)未开展流动儿童摸底调查和知识宣传的
(四)不履行法定职责拒绝配合市疾控中心开展免疫规划工作的。
(五)违反《计划免疫技术规程》造成预防接种责任事故的。
(六),造成疫苗失效或冷链设备严重损坏的。
(七)违反免疫规划经费管理制度,侵占、挪用免疫规划经费的。
竭泽而渔范文3
关键词:小儿呼吸衰竭治疗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227-02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中枢性呼吸衰竭是由于呼吸中枢直接受侵犯或颅内压增高间接影响呼吸中枢的正常功能,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损伤、中毒及脑水肿等;周围性呼吸衰竭是由于呼吸器官本身的严重病变或呼吸肌麻痹而导致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等,治疗不当会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1临床表现
除原发病的表现外,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及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1.1呼吸系统。中枢性呼吸衰竭以呼吸节律不整为主要表现,早期为潮式呼吸,晚期则出现抽泣样、叹气样呼吸、呼吸暂停及下颌运动等。周围性呼吸衰竭的特点主要是先表现为呼吸困难、三凹征。上呼吸道梗阻者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下呼吸道梗阻者则以呼气性困难为主,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混合性呼吸困难的表现。呼吸肌麻痹患儿表现为呼吸幅度变浅、无力,但呼吸节律规整。呼吸8~10次/分,呈鱼口样、点头样呼吸,为呼吸衰竭的严重表现,呼吸次数减至5~6次/分,持续10分钟,即出现呼吸停止。
1.2神经系统。低氧血症时出现烦躁不安、意识不清、嗜睡、昏迷、惊厥等。高碳酸血症表现为淡漠、嗜睡、谵语、昏迷、惊厥、视网膜充血及视水肿等。
1.3心血管系统早期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压上升;后期则出现心率减慢、心音低钝、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
1.4其他脏器系统低氧血症可引起内脏血管应激性收缩,导致胃肠道黏膜充血、出血和坏死,呕吐咖啡样物;肝功能受损,谷丙转氨酶增高;肾脏功能受损可出现蛋白尿、少尿和无尿等症状,严重缺氧者可至肾功能衰竭。
1.5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导致组织细胞代谢异常,加上能量摄入不足、限制补液、利尿药应用等,患儿可出现低血钾、低血钠、低血氯及低钙血症;小儿肾脏对酸碱、水盐平衡的调节作用有限,特别在低氧血症时,肾脏血流下降,进一步限制了肾脏的调节作用,可以加重全身性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解质紊乱。
2诊疗的原则
治疗原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要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为主。如短时间内不能建立自主呼吸时,应及时予以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或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要正确给氧,增加肺泡内氧分压,改善换气功能,以提高血氧含量;增加肺通量,解除二氧化碳潴留;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维持心、肺、脑、肾功能;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应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3治疗方法
3.1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呼吸道梗阻主要因黏膜肿胀、积痰和支气管痉挛所致,在治疗中,温、湿化气道分泌物及雾化治疗十分重要。可于吸氧时,将氧气装置的湿化瓶盛60℃左右的热水,使吸入的氧温湿化;以超声雾化器进行雾化,每次15分钟,每日数次,雾化液中可加入祛痰剂(如必嗽平、痰易净、a-糜蛋白酶等)、支气管解痉剂(如异丙基肾上腺素、舒喘灵、地塞米松等)、抗生素等药物。由积痰引起的梗阻常为造成或加重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因此,应积极排痰。重症患儿要定期翻身,经常轻轻拍击胸背,以利排痰。口、鼻、咽部的黏液可用吸痰管吸出。
3.2适度氧疗。严重缺氧可使人体重要脏器细胞,特别是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性的损害,所以积极供氧非常重要。输氧的目的在于提高PaO2和SaO2,以缓解缺氧。其原则为缺氧缓解,而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对低氧分压的敏感性不受抑制为准。低流量持续给氧效果为佳。氧浓度一般为30%~50%左右,流量为每分钟2~3L;重度缺氧浓度为50%~60%,但吸入60%的氧不应超过24小时。在抢救时,如供给60%氧仍不能改善紫绀,可用100%纯氧,但使用时间以不超过6小时为宜,不宜长期吸入高浓度氧,以防止氧中毒造成危害。
3.3应用呼吸兴奋剂。主要作用是兴奋呼吸中枢或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兴奋呼吸中枢。前者可用氢溴酸东莨菪碱、可拉明,后者可用洛贝林。可交替肌内注射、静脉推注或滴入。
3.4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给予维持基础代谢所需的热量,每日209.2kj(50kcal)/kg,液量为每日60~80ml/kg。对呼吸性酸中毒,以改善通气为主,可在改善通气及氧疗的基础上,按公式“碳酸氢钠mmol)=0.3×碱缺失(mmol)×体重”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一般先用半量。病程中如并发低钠血、低钾、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应及时补钾、氯、钠离子。
3.5防止感染。肺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为引起呼吸衰竭的常见原因,应及早诊断和处理。如病因不明,可先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
3.6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可保证呼吸道通畅,便于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并可用以连接人工呼吸器。插管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48小时,新生儿不超过1周。若以后仍有需要,应改用气管切开。
3.7运用人工呼吸机。呼吸机应用指征为:①呼吸频率骤减或出血节律不整甚至呼吸暂停;②应用常规高浓度给氧,紫绀仍难以缓解;③病情急剧恶化,经保守治疗无法改善;④血气分析:当PaCO2在8.00~9.31kPa(60~70mmHg)以上,吸入60%氧时PaO2低于6.65~8.00kPa(50~60mmHg)时,应及早使用呼吸机,但在急性多发性神经炎合并呼吸肌麻痹时,应提前及时应用,否则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竭泽而渔范文4
为进一步提升我镇各村级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办园水平,有效提升保教质量,优化园所适宜儿童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培养出一支合格的村级幼师队伍。经商议,报请中心学校批准,现将结对帮扶工作安排如下:
一、领导小组
组长: 刘成群
副组长:杨晓梅
成员:村级小学校长 杨丽 曹继英
二、具体帮扶结对人员安排
下茅坪小学附属幼儿园 莫蕊
上茅坪小学附属幼儿园 魏欣
月明小学附属幼儿园 丁 婷
何村小学附属幼儿园 赵晓燕
小峪小学附属幼儿园 王 娟
园艺小学附属幼儿园 曹继英
十一小学附属幼儿园 许梦悦
十九小学附属幼儿园 杨 丽
军马小学附属幼儿园 杨 丽
中村小学附属幼儿园 张本行
集中培训 罗苗苗
村幼发展规划与督导 杨晓梅
三、目标与任务
根据军教字[2020]22号文件精神,为确保帮扶实效,扭转附属园的小学化倾向,稳步提升办园水平,使我镇的学前教育能够得到均衡发展,特拟定以下工作目标与任务。
1、一名教师负责一所园的帮扶计划得制定与实施,使保教质量稳步提升。
2、一个学期内让园所环境创设有起色,一年内达标,两年内有特色。
3、对帮扶园的教师一对一或一对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确保低起点、易上手、好操作,要有实效。
4、共享主题活动的课程计划与方案,指导村幼教师提交印证实施活动的图片和小结。
5、指导村幼全面开展家园共育,见计划、方案、实施过程和小结,提升村幼幼儿教师的服务意识,体现专业性科学性,和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宗旨,全心全意为家长服务,做让群众满意的学前教育。
6、研究混龄教学模式,从实际出发,加强实践,根据村级附属园的园情,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把好的游戏课程和本土化的游戏带进附属园。
7、一个月进行一次集体教研,全镇附属园教师参加,必须带着问题和教育叙事来,现场分享现场答疑,共同交流共同成长。
8、每学期结束,组织一场帮扶工作总结会,树立一批典型和先进,彰显出支教队伍榜样和先锋的力量。
9、全镇村小附属幼儿园的教师教学常规纳入统一考核,工资结构以“基本工资+专业成长+绩效考核”的方式,激励幼师向专业化发展,打造一支留得住、成长快、素质高的幼师队伍。
10、村级附属园的办园水平的提升,每年度由中心学校进行评估,评估考核结果计入学校的年度工作评价,与专项奖补资金直接挂钩。
11、中心幼儿园的专任教师,必须有两年以上镇村支教经历,职称晋升方面无支教经历将实行一票否决。(从2021年开始)。
军店镇中心学校
竭泽而渔范文5
【关键词】“十二五” 发展时期;节能减碳;目标选择;实施策略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需要从自然中不断获取能源、物质来实现的。因此,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能源危机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思考的问题。在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能源的消耗已经在急剧增长,尤其是进入2000年,缓解能源物质的紧张局面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思考的问题。2011年,我国进入“十二五”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经济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保护环境工作、节能减碳工作也同样重要。为此,国家相关部门综合我国实际国情,制定我国“十二五”发展时期“节能减碳”目标,并针对目标制定一系列的实施策略,以期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环境、能源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能够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步入世界强国之列。
1 简述“十二五” 发展时期我国节能减碳的必要性
首先,经济的不断增长,使国内的能源消费量急剧升高,一旦能源出现枯竭危机,那么,将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想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控制我国过快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这样,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国内生产总值将科学、合理、稳定地增长,一方面有效地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降低能源的消耗量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形成三赢的局面。
其次,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人们对环境保护、能源消耗等问题的认识不断提高。当人们认识到节能减排可以净化生活环境,提高自身生活品质时,就会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行列中,以满足自身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因此,国家在“十二五” 发展时期制定节能减碳目标,实施节能减碳措施,是符合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要求的,这也是提高生活水平的有效保证。
最后,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乡村逐渐向着城市化发展,城市逐渐向着工业化发展,大量的高耗能工厂被建立起来。这些工厂在为人们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大量地消耗了能源,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为了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国家在“十二五” 发展时期制定节能减碳目标,科学、合理地实施节能减碳计划,以促进工业化的稳定发展。
2 “十二五” 发展时期我国节能减碳目标的选择
在“十一五” 发展时期,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十一五”的工作任务,有效控制了能源的消耗量,使提高同等国内生产总值所用的能源,同比下降了近20%,实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效降低能源消耗量的目的。但是,在“十一五”的任务规划中,并没有详细地制定“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任务目标。虽然我国“十一五” 发展阶段,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有了明显的下降,但是还应该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以后的工作重点。因此,在“十二五”发展时期,我国相关部门积极研究国情,科学合理地制定节能减碳目标,以有效地、有计划地稳定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信息,我国“十二五”期间选择了以下内容作为节能减碳的任务目标。与“十一五”发展时期相比,在“十二五”发展阶段末期,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5%---1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4%---2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7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单位提高GDP能源消耗下降16%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0%。另外,“十二五” 发展阶段工作任务中,还明确了主要污染物控制总类,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氨氮化物和氮氧化物。
3 “十二五” 发展时期我国实现节能减碳目标的策略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物质的消耗以及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也在不断增加,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对环境的破坏上的。经济的发展越快,所消耗的能源与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量越多。因此,我国在“十二五”发展阶段,必须根据节能减碳目标,积极实施节能减碳策略,以实现降低能源消耗、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最终达到经济、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首先,国家司法部门加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力度。我国实施“十二五”发展阶段的节能减碳计划,是需要有一定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为基础的。这些政策与法律法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国内企业参与到国家建设与节能减碳工作中的热情,提高对节能减碳工作的认识,约束国内企业与人民群众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使用不科学的工具,造成对能源的过量消耗以及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超标的行为。这样,全民在政策法规等刺激、约束下,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节能减碳工作中来,将有效促进我国“十二五”发展时期的节能减碳目标的达成。
其次,地方政府提高节能减碳认识,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合理制定节能减碳小目标。一般来说,我国地方的发展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对节能减碳的认识也就不同。一些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政府主要将精力用于发展经济上,那么,他们对节能减碳目标的达成程度就有所不同。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针对各省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将节能减碳目标进行分解,适当规范实施策略,并给与一定技术上的支持,明确地方节能减碳目标与实施路径,使地方政府能够将节能减碳工作与促进经济发展、GDP增长率有机地联系到一起,最终实现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节能减碳目标达成的目的。
最后,全面考虑实施节能减碳策略的影响因素,降低节能减碳工作成本。节能减碳目标的达成,需要由一定的技术支持与资金投入,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将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全面考虑在内,不能简单地执行“十二五”发展时期对节能减碳工作的命令,要考虑其弹性空间,在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降低节能减碳成本,提高效率,达成节能减碳目标。
结语:
总而言之,节能减碳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我国“十二五”发展阶段,国家相关部门积极研究国情,从各个层面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节能减碳之间的联系,制定符合国家实际情况,能够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节能减碳目标,积极进行节能减碳技术的创新,并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实施节能减碳策略,以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而缓解国家能源紧张局面,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物质能源基础。
参考文献:
[1] 侯艳丽,李晶晶,杨富强.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J],中国能源,2011,(33).
[2] 施明融.关于上海市"十二五"期间节能工作和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上海节能,2010,(01).
[3] 郭向楠,郝前进.以碳交易市场促进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J],中国环保产业,2011,(04).
竭泽而渔范文6
关键词:最适货币区域理论;芒德尔—弗莱明模型;固定汇率;财政政策
199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对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对最适货币区域的分析” 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A·芒德尔(1932-)。芒德尔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大都完成于60年代:1961年的《最适货币区域理论》、1962年的《适当运用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实现内外均衡》、1963年的《资本流动与固定和浮动汇率下的稳定政策》等。60年代末70年代初,他的两部专著《国际经济学》和《货币理论》出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经济思想。30多年来,芒德尔在理论上对国际金融学说、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国际经济学和世界经济的运行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球金融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亚洲走出金融危机开始复苏的时候,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殊荣授予芒德尔,其意义耐人寻味。
开放经济条件下,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汇率制度安排及财政货币政策选择问题也一直是经济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芒德尔的学术思想或许能为我们政策选择提供一个理论视角。
一、 转型期人民币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思考:
从最适货币区域理论说起
(一) 最适货币区域理论简介
1. 芒德尔的最适货币区域理论
“最适货币区域”分析理论是芒德尔走向诺贝尔奖台的关键。该理论是在围绕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争论中发展起来的。50年代,西方学者对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的争论进入白热化阶段:以金德尔伯格为代表的学者推崇固定汇率,而以弗里德曼为首的学者鼓吹浮动汇率。一般认为,无论是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各自均有其利益与成本,并且这两种汇率制度的利益与成本均依赖于经济社会的各种条件。芒德尔于1961年发表的《最适货币区域理论》论文,通过重新系统地阐述不同汇率制度下的优劣点问题而进一步提出,如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将世界划分为若干个货币区,各区域内实行共同的货币或固定汇率制,不同区域之间实行浮动汇率制,那么就可以兼顾两种汇率制度的优点而克服两种汇率制度的弱点,这就是芒德尔最早提出的“最适货币区域”思想。最适货币区域理论是关于汇率机制和货币一体化的理论,旨在说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某一区域(若干国家或地区)实行固定汇率和货币同盟或货币一体化是最佳的。
芒德尔提出用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作为确定最适货币区域的标准。他定义的“最适货币区域”是:相互之间的移民倾向很高,足以保证当其中一个地区面临不对称冲击时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几个地区形成的区域。芒德尔认为,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发生了需求转移。假定有A、B两个区域,原来对B地产品的需求现在转向对A地产品的需求,这样就有可能形成B地的失业率上升而A地的通货膨胀压力增加。若A产品的生产者正巧是A国,B产品的生产者正巧是B国,则B国货币汇率的下跌将有助于减轻B国的失业,A国货币汇率的上升有助于降低A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但若A、B是同一国家内的两个区域,它们使用同一种货币,则汇率的任何变动都无助于同时解决A区的通胀和B区的失业,货币当局于是陷入一个进退两难的怪圈:如果他们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货币贬值)直接处理B地的失业,那么,就会进一步恶化A地的通货膨胀;反过来说,如果他们通过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货币升值)努力解决A地的通货膨胀,他们就要冒进一步恶化B地失业问题的风险──被用来改善一个地区形势的货币政策会使另一地区的问题更加恶化,除非这两个区域使用各自的区域货币。芒德尔指出:浮动汇率只能解决两个不同通货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而不能解决同一通货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同一货币区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只能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解决。在芒德尔的分析中关键是统一货币区内的劳动流动程度。如前述,如果劳动力是充分流动的,那么我们将会发现B地失业工人会向A地迁移,这种劳动力的流动也许通过抑止A地工资上升甚至可能降低工资水平来缓和A地的通货膨胀压力,从而可同时缓解A地通胀和B地失业。因此,他认为:若要在几个国家之间保持固定汇率并保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必须要有一个调节需求转移和国际收支的机制,这个机制只能是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
2. 经典最适货币区域理论的确立
芒德尔逻辑性地把最适货币区的特征概括为“劳动力迁移的偏好足以确保充分就业”。其后,麦金农(1963年)和凯南(1969年)又对最适货币区域理论作了发展研究:
(1)1963年,罗纳德·麦金农指出,应当用经济高度开放作为最适货币区的一个标准。他认为一个经济高度开放的小国难以采用浮动汇率的两条理由是:首先,由于经济高度开放,市场汇率稍有波动,就会引起国内物价剧烈波动;其次,在一个进口占消费很大比重且高度开放的小国中,汇率波动对居民实际收入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致存在于封闭经济中的货币幻觉会消失,由此,汇率变动在纠正对外收支失衡方面失去作用。
(2)彼得·凯南在1969年提出以低程度产品多样化作为确定一个最适货币区的标准。凯南的建议同芒德尔一样,也是建立在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的需求波动这一假设上的。他认为:一个产品相当多样化的国家,出口也将是多样化的。在固定汇率下,某一种出口商品的需求下跌了,由于它在整个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因而对国内就业影响也不会很大。相反,如果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曲线下降了,低程度产品多样化(因而出口产品种类也是不多的)的国家,势必要更大幅度地变动汇率,才能维持原来的就业水平。由于出口的多样化,外部动荡对内部经济的影响经过平均化后变小了,出口收益可以相当稳定。因此,产品多样化国家可以容忍固定汇率的后果,而产品非多样化的国家难以容忍固定汇率的后果,它们应当是一个采用灵活汇率的独立(最适度)的货币区。
一般认为,上述三位学者的思想构成了经典最适货币区域理论框架,尽管70年代后,关于最适货币区标准问题在西方学者之间一直没有停止研究和争论,诸如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标准、政府政策一体化标准、通货膨胀率相似标准等。
(二)开放经济下转型期人民币固定汇率选择分析
1. 各家最适货币区域理论对构成统一货币区的条件众说纷纭。这些讨论多围绕执行固定汇率的宏观成本,其中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各国必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放弃宏观经济政策的独立性,从而往往不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调节措施。尽管如此,但对进入货币区所带来的微观效率常认为是不言而喻的:最佳货币区的形成能消除汇率波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有效地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生产专业化发展,加速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最佳货币区的主要运行机制,有利于成员国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最佳货币区的建立还有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降低国际贸易中货币兑换的交易成本。正是这种不言而喻的微观效率是选择人民币固定汇率的主要理由,尽管按IMF的正式分类,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从1994年1月起,人民币汇率始终处于8.26—8.70范围内定住美元,可以认为其实质上采用的是某种较宽松的定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冯用富,1999)。
如前所述,固定汇率的好处主要在于可减少由于汇率变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所代表的风险对国际贸易和投资是有害的。在发达国家,这种风险可以通过远期外汇市场基本规避,所带来的仅是增加交易成本的问题。而在中国及类似的许多欠发达国家,由于金融活动深度不够,利率远未市场化,远期外汇市场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形成,一旦发生汇率不能预期的大幅波动,其所带来的风险对所有国际间的经济交往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
2. 当今世界,对应三大区域经济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洲经济区,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均形成了自己的区域货币体系,似乎亚洲地区仍然是一盘散沙。但我们可以承认一个事实上松散的“亚洲美元区”的存在。与中国相类似的理由,尽管名义上的汇率制度安排各不相同,亚洲各国(地区)包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泰国等均或多或少地采取了定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这些国家(地区)与美国的双边汇率变动的标准差,甚至还小于欧元区内各货币间的标准差(1991年1月-1994年12月)。用经典最适货币区域理论考虑,也可发现这些国家确实已具备构成统一货币区的一些基本条件。比如有类似的通胀率,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各国或地区在1982-1996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5.8,标准差为3.67,而欧元区为6.1和4.11(郑辉,1999);再则,亚洲九国或地区均采取外向型的经济政策,均可视作开放小国或地区(除中国大陆人口基数偏大),采用固定汇率按麦金农的看法也是合意的。
3. 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用商品和劳务的流动规模还是用资金的流动规模来衡量,中国经济的外向态势已经形成,对外贸易占GDP的比例越来越大,对外经济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生产要素流动性加强、产品出口多样化必将是个趋势,采用固定汇率无论是按麦金农的“经济高度开放”标准,彼得·凯南的“产品多样化”标准,还是按芒德尔的“生产要素高度流动性”标准来分析都有其合理性。
4. 如果说转型期我国金融活动深度不够,宏观经济预期的不确定性表明现时固定汇率制度安排的必要性,那么,芒德尔、麦金农或凯南的论述或多或少能为这种制度安排提供些可能性分析的框架和理论上的支托。
二、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作用大于货币政策:芒德尔—弗莱明模型的结论
1. 芒德尔在1963年发表的《资本流动与固定和浮动汇率下的稳定政策》一文及其他文章中,论述了开放经济中货币与财政政策的短期效应问题。他得出的结论是,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的作用大于财政政策,而在固定汇率下,财政政策的作用大于货币政策。另一位多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研究部主任的经济学家马库斯·弗莱明(Marcus Fleming)也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类似分析。因此,这种分析称为芒德尔—弗莱明模型(当然,就分析的广度与深度而言,芒德尔的贡献要大于弗莱明)。芒德尔—弗莱明模型(开放经济中宏观稳定政策理论)奠定了芒德尔在国际宏观经济学领域的地位。
芒德尔把对外贸易与资本流动引入IS—LM模型(IS—LM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提出的,用于分析封闭经济中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并说明货币与财政政策的效应)。芒德尔的分析说明了稳定政策的效果与国际资本的流动程度密切相关。特别是证明了汇率制度的极端重要性: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有力而财政政策无力;在固定汇率下,情况正好相反。芒德尔—弗莱明模型的结论也可以概括为: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一国无法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或者说单独的货币政策基本是无效的。
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是通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活动(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有价证券)影响货币量,货币量影响利率,利率影响总需求和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下,国外与国内利率是完全一致的。(1)在固定汇率下,中央银行必须在货币市场上进行干预,以满足公众对这一汇率的外汇需求。这样,中央银行就要根据对本国货币的需求来调节货币量,而无法按货币政策的要求控制货币量。这样,利率与汇率总维持不变,货币政策无法发生作用。但由于利率不变,财政政策没有利率上升引起私人支出减少的挤出效应,所以财政政策的效果最大。当一国面临国际金融和货币因素的冲击时,固定汇率是合意的。因为在固定汇率下,国际资本的套利活动可以自发化解货币因素的外部冲击,并使财政政策纠正经济失衡效果达到最佳。(2)在浮动汇率下,汇率由市场供求力量决定,中央银行不进行干预。这时财政政策就无用了,因为政府支出增加(扩张性财政政策)使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当国内利率上升到高于国外利率时,资本流入,这就使汇率上升,从而净出口的减少抵消了政府支出的增加,总需求仍然不变。但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成为影响经济活动的有力工具。因为货币量增加(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了国内利率,这不仅使国内总需求增加,而且会引起资本流出,使汇率下降,这又通过增加净出口而进一步扩大总需求,扩张性货币政策见效。
2. 金融全球化是世纪之交全球金融格局演进的主流趋势。1999年11月15日,中美签署了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从而中国入世的最大障碍业已排除,中国经济已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之中。芒德尔—弗莱明模型作为开放经济中宏观稳定政策理论,理当可成为我们当前及今后宏观经济稳定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之一。
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一直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导(从1998年5月增发1000亿国债算起),对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无效或收效甚微(例如从1996年5月的多次利率下调),理论界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证。尽管我们目前利率市场化仍在探索研究之中,资本的完全流动也尚需时日,无法因果性地套用芒德尔—弗莱明模型将固定汇率与当前积极财政政策联系起来,但至少这一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理论模型能为我们分析相关政策问题扩大了理论思考空间。
最后要说明的是,任何学术理论(模型)的成立都有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前提,所以对政策实践的意义都仅是指导性的。更何况,芒德尔的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经济为背景,不可能为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提供直接的答案。这就要求理论与实际工作者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发展适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经济理论,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正是我们了解芒德尔理论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
参考资料:
〔1〕冯用富. 我国不宜选择浮动汇率制?N?. 经济学消息报,1999-12-31(2).
〔2〕郑 辉. 有关人民币汇率安排?J?. 上海经济研究,1999,(11).
〔3〕姜波克. 国际金融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美)彼得·林德特,查尔斯·金德尔伯格. 国际经济学?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5〕Mundell,R.A.,1961. 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
〔6〕Mundell,R.A.,1962. The Appropriate Use of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for Internal and External Stability?J?.IMF Staff Papers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