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作文

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作文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意识;修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62-03

关注生命、关爱生命,培养每个人的生命意识是现代教育的一个迫切要求。“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那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教育首先应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但教育现实情境中展示的却是一幅幅令人难以理解、不可思议的生命摧残画面。[1]33随意地抹杀掉一个生命,那踩在小猫头上的高跟鞋,那坐在小白兔身上的身影,那肆意剥夺别人的生存权的行为,那对自己生命的轻言放弃,一幕幕一件件无不令人扼腕叹息,发人警醒。可见,实施生命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中刻不容缓的事情。而培养人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感为己任的语文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对人生命及其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它往往超过技术层面上的作用。

一、生命意识缺失的表现和原因

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生命的自觉认识就是生命意识。它不仅包括珍视自己的生命,也包括关爱他人或他物的生命。这种关爱和尊重生命的意识,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必须,更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觉醒和追求公正和平、和谐友爱生活的愿望,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心理学认为生命意识缺失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危机,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异常心理现象。近年来青少年生命意识缺失的现象日益凸显,给青少年自身、他人和社会带来了严重后果。[2]264生命意识的缺失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漠视、伤害生命。二是轻视、放弃生命。三是浪费、虚度生命。[2]264

生命伦理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生命教育也成了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推究造成生命意识缺失的原因无外乎有:

1.社会原因。当今这一代儿童,较早地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和生活的碎片,家庭暴力、凶杀案、拐卖人口等污染了他们的视听。即便是有些专为儿童制作的漫画、动画片也不那么纯洁,许多角色被“杀死”,受伤、谋杀、流血时常闪现,而且是借着滑稽好玩的情节出现,令儿童相信了这些行为的正当化。久之,学生便以为这个世界就是那样冷酷、血腥,由此产生没有安全感和不够宁静的心态,甚至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阴影。再者一些大型的网络游戏,充斥着暴力血腥,其中可以随意把人的生命舍掉,而后通过购买还可以使生命得以重生。现实中个体的生命失去是不能通过购买而重生的,很多的青少年把游戏世界与现实世界混为一谈。据报道,有人因为穿越文学的盛行,相信自己可以穿越,于是在网上购买到“穿越秘笈”,自杀了。自杀的人倒是含笑而去,可留给亲人和朋友的是无尽的悲哀和酸楚。更多的是面对一个追求功利、注重竞争、侮辱横流的浮躁时代,青少年失去了对生命的追问与思考,厌世思想占据了主位,死亡也成了必然。

2.学校原因。由于过分地追求升学率和教学质量的刚性考核,很多学校过多地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完整人格的教育,使得一部分青少年面临着精神上的无家可归。虽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倡对学生的个性、人格的塑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上淡化生命意识,在教学方式是反生命的。

3.家庭原因。家庭提供的情感满足是人成长最重要的精神食粮,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人,可见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深。好的家长要具备这些条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具备必要的体力和精力;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有足够的敏感、耐心、情绪的调控能力。但不是每个家长都是合格的家长,夫妻关系僵化,甚至家庭暴力,这些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文化原因。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各种不同文化、价值理念等冲击。传统文化中的平和博爱的心态被急功近利等不良心态影响。如果具备了传统文化中“知足常乐”、“平安是福”、“推己及人”、“顺其自然”、“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优秀的理念,还会对他人对自己的生命轻言放弃吗?

5.个人原因。一个的发展史受到先天和后天的相互影响发展起来。辩证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自虐或者虐人其实深究原因,还是受到外因的影响而激发出来的。

二、语文教师的生命意识教育的构建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点也是人。但是教学过程中的确存在着生命教育缺失的现象。观念上缺乏生命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上回避死亡教育,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反生命教育。[3]16在提倡“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怎样来构建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也是当务之急。“老师,我做不到,在跳楼之前我退回来好几次”,这是一位从30楼跳下的10岁小男生的遗书。这里笔者不谴责教师的语言,我只是想借此来说明为人师者在语言行为上要不断地加强修养,对学生多一份关爱。因为个别教师在语言的不当行为,可以造成对孩子一生的伤害。

三、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教育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意识已刻不容缓。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意识,可以帮助其更好地享受生命,把握自己的人生。

1.在文字教学中感受生命之美。汉字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汉字中寄寓着音韵和绘画的美。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识字写字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中华文化积淀之上的审美心理和意识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在识字教学中渗透着德与美的教育,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理解识记字音,还能让学生感受字本身具有的创造之美。比如,“身”字的篆文写成“ ”,说文:身,躬也。象人之形。仔细一看,似乎还有点像怀有身孕的身子,《诗・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通过对汉字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人的生命来之不易。“美”字构形上本身就优美,上部分是“羔”,下部分是“大”,说文:“美,甘也。从羊从大”,而“甘”就是“美”。“美”字的本意应是环绕着甘美肥厚之“羊”的味触感受,而源自味、触感受的“美”字在中国古代又可用于指嗅觉的芳香,至于视觉对象的“色”,“美”字被使用的频率则更高。世界是如此之美,怎忍心随意抛弃?

2.阅读教学中体现人性之美。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4]47,阅读是最能陶冶人的情操的一种活动。不管是古代经典的散文和诗歌,还是现代的经典作品,无不闪烁着作者对人生、生命、情感等独特的体验。读《论语》,我们知道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我们可以看见几千年前的一位智者是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下积极而为。作家汤素兰说:生活是很现实,很琐碎的,也比较乏味。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容易疲惫。童话从本质上说是对世界的梦想,而且是诗意的梦想,它总是和一个人最初的梦幻相连,就像没有照过影子的清澈山泉,就像早春田埂边最初绽放的花。一个成年人偶尔读点童话,可以让自己从琐碎的现实生活中暂时逃开去,让自己的眼眸再度清澈,从而对未来充满幻想。阅读充实人的内心世界,会让人的内心远离尘世的喧嚣,也会让人产生搏击长空的激情。热爱美、欣赏美、追求美是每个人的天性,美无时无刻不在激荡和净化着我们的心灵。阅读教学就应该以学生身心的愉悦为基础,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地体验作品的美,以求达到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构建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通过阅读,师生可以共同感受人性的真善美,体验生活之美,感悟作者笔下的景色美以及作品呈现的哲理美等。

3.口语交际教学中谈论生活之美。“口语交际能力是公民的必备能力。因此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与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谈吐文雅等品质的培养,同时在选择交谈话题的时候,应该选择表现正能量的话题,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阳光,使其感受到人生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4.作文教学中展现人情美。韩愈说:气盛则言宜。作文与做人是相互关联的,先做好人才能做好文。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作文也是关乎做人的一件事。如何在作文教学加强人情美、人性美教育呢?要在情境中鼓励学生捕捉创作灵感―感受“情”生活为写作之源,它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处处弥漫着“情”,处处透射着“知”,要培养学生认知感悟力,让学生按自己的目光审视客观世界,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感知世间万物,以体验感受“情”。[5]190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减少对学生的写作束缚的情况下,也要把握一个“度”,对学生作文中表现出对生命漠视的心理要加以疏导,树立“长其忠厚之情,驱去残忍之性”的心性,对万物有一颗关爱宽容之心。

四、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构建自身的生命意识,言传身教地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美好,从而使其关注每一个生命,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的生命。同时要把学生生命热爱意识的培养作为自己的使命,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对生命的热爱。只有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等共同的努力,才能还给学生一份宁静的天空,让人们心中都有一片茵茵草地,蓝蓝晴空。

参考文献:

[1]彭玲艺.新课程下视角下的生命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5,(4).

[2]刘晓燕.青少年生命意识的缺失与加强学校生命教育的途径[J].学理论,2009,(27).

[3]李道友.高校教师生命教育意识缺失及应对措施[J].中国教师,2007,(S2).

[4]教师博览[J].江西教育期刊社,2009,(10).

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作文范文2

学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的稳定关系及教学过程的结构形式。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本文就“以学生为中心”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创新

语言心理学家指出: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动态过程,是学习者综合运用各种策略模式

对信息进行加工,并监控、检查各个加工过程,最终达到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的过程。外语学习有其特殊性。

一、从多方面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第一,从课堂教学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积极创设大学生的有效学习环境和氛围,重视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与帮助。调动大学生自主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二,从教学模式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三大基本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培养大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二是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重在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课堂教学的设计,重在满足大学生的要求,以大学生的参与为衡量标准。把统一要求与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结合起来,制订教学计划要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科学地确定必修的核心课程。否则会成为无序的、无目的的教育。同时,又要看到大学生是

有差异的,而且社会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因此,必须因材施教,在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组合上应该多样化,实行多种模块,让大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以及授课教师方面有一定的选择权。

第三,从师生关系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师生模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生活中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相互关爱的。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应该是相互交流、合作的。

第四,从教育过程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对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勇于展示自己、勤于思考、善于参与。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其内在的价值。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所需的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1]。

二、“以学生为中心”——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

1,“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在英语学习中提高大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励大学生充分利用所学材料解决问题,发挥已具有的语言能力,积极参加言语活动的有效方式。以大班精读课为例:这本身是启发大学生心智,帮助大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集听说读写译于一体的交流活动。所以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除了能够引起学生共鸣

的课前演讲、讨论,讲解名人轶事等外,还可以在课堂上根据课文的主题,编排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双人对话(pairwork)、小组讨论(groupwork)、课堂辩论(classdebate)及演讲(speech)等。这些形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避免大学生出现疲倦的状况,又可提高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2]。

提问是最常用和有效的启发手段。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日的和作用。在讲授新材料之前提问可以帮助大学生去预习了解新材料的内容和重点等。在讲授新课程过程中,提问可保持大学生高度注意,了解学习理解情况,从而提高讲授效果。在讲授新内容之后,多用提问检查理解,并推动大学生运用所学材料积极参加语言实践。在实践训练中多用提问启发大学生思维,使大学生更主动更顺利地进行语言交流活动。除了提问,课堂讨论也是启发教学的有效方式。通过对所学材料的有关内容设定话题,组织大学生讨论,促使大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准备,并通过口头表述出来。

2,“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班授课,增加口语练习

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口语水平低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不具备语言环境,大学生能够练习口语的唯一机会是课堂,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又忽视口语训练,这样就造成了大学生只会读、不会说的情况。为了克服以往翻译语法教学法造成的“哑吧英语”的顽如,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应在授课的内容和侧重点上也做一些调整。针对大学生英语水平和口语能力普遍低的问题,采用听说小班授课,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听说。内容上做到丰富,逼真,有趣,力求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之余,组织大学生欣赏现代诗歌、名人演讲、电影对白、英文歌曲等。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这也是培养大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重点和关键。

3,“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入过程写作教学法

英语写作也是大学生较薄弱的环节之一。因此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强化英语教学中的写作训练己经是势在必行。因课时、班级规模等客观条件限制,目前的大学英语写作仍以成品教学法为主,即老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批改作文,而批改的重点往往是在语言形式而不是语言内容,对篇章结构的分析、反馈不足;而大学生只关心分数,对老师的评语和修改部分不太认真阅读,结果同样的错误在以后的作文中仍然出现。针对这种弊端,应引入过

程写作教学法:首先,英语的写作内容多种多样,在课堂上,教师找一些简短的形式供大学生练习,如通知、便条、报告、邀请函、致谢信等,这样大学生可以在短暂的时间里练习动手能力。

4,加强文化因素的导入

外语教学的宗旨是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实现恰当有效的交际。如果忽略了文化差异这一因素,势必造成双方交流的障碍。在教学中结合大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加强了文化知识的导入,从英语“重逻辑,重明确”的特点入手,使大学生学会用英语式的思维造句作文。此外,还可以结合课文向学生讲授跨文化交流的礼仪、注意事项、日常用语、体态语等。这种文化因素的导入,有利于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大学外语教学体系,突破了传统的语言知识教学的局限性,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

结束语:

人学英语教学改革是高校改革中一项至关重要,且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这次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从事这场改革的老师们以及学校教务部门的领导们的教学理念是否发生根木性的转变因为,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学理念的转变而对当前这场教改来说,则“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JordenRR.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5

[2]王春蕾,协作学习教学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2(8):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