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折线统计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折线统计图范文1
情境创设的教学过程:
师:我今天带来一张未完成的统计表(如表1),同学们觉得缺少什么内容?
五名学生身高情况统计表
制图日期12月19日
■
(表1)
生:统计表内缺少数据!
师:哪5位同学愿意报出自己的身高,让老师把你们的身高填入表格内?
(老师邀请5名同学合作,报出自己的身高,教师当场输入表格内,如表2)
五名学生身高情况统计表
制图日期12月19日
■
(表2)
师:这样,一张完整的统计表就制作好了。它包含了三部分,标题和制作日期、标目、数据。
师:那么,根据统计表中提供的数据,你看出哪两名学生的身高相差最多呢?
生:学生3和学生5。
师:在平时,有哪种方法,我们不用知道这些学生的具体身高,也能看出哪两名学生的身高相差最多?
生:让他们站在一起比较!
生:要站在同一平地上。
……
师:对,让他们站起来!
(承接学生的思路,此时笔者马上用FLASH演示表格数据上方5名同学站起,如图3)
■
(图3)
师:这样我们就能非常快地发现学生3和学生5的身高相差最大!
师:在数学中,我们也有一种类似于这样的图形。
(全部用FLASH动画操作,把上图统计表中相关内容作迁移,让学生明白统计图中相关内容即为统计表中的相关内容,如图4)
师:为了表示得直观、形象,我们把统计表中“姓名”的标目表示在水平方向的直线上,身高的标目表示在竖直方向的直线上。为了准确地表示这些数据,我们在这两条直线上类似于数轴的画法,也给它标上正方向和合适的单位长度。比如,5名学生的身高都不超过2米,这里就选0.5米为1个单位长度。这样,统计表中的标目就安排好了。
■
(图4)
师:现在,我们再把每名学生所对应的身高用一个简单的图形――长方形来代替。(FLASH动画演示,如图5是演示过程中的一部分图)并把它对应的数据标在长方形的顶端,这样统计表中的数据也安排好了。最后,我们还要把统计表中的标题及制表日期写在图形的上方(从图5演变到图6)。
师:这样,一幅统计图诞生了,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条形统计图!
■
(图5)
■
(图6)
师:根据刚才制图过程,同学们觉得条形统计图与统计表比较有哪些优势呢?
生:比较直观、形象。
生:容易比较各部分的差距。
至此,从表图的过渡过程让学生基本了解了什么是条形统
计图及其组成部分和画图要素。
教学反思:引入以一张残缺的统计表(缺少数据)入手,现场选5名学生当场输入这5名同学的身高数据,成为一张完整的统计表,整个过程既复习了前一节课“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又复习了统计表的三要素(标题、标目、数据),然后在表格数据上方用FLASH动画站起5名同学,站成一排,体现了条形统计图的雏形,抽象归纳出条形统计图!用FLASH直接演示条形统计图的制图过程、动画过程是完全把统计表中的信息移动到统计图中的,
自然节省了一部分不必要浪费的时间,而且制图过程完全是按照统计表提供的信息及统计表的三组成部分进行绘制,体现了从表图的过渡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制图过程,而且也很自然地也记住统计图也有类似于统计表的三组成部分亦即制图步骤:(1)标题与日期;(2)数轴与标目;(3)条形与数据。这样的创设过程形象又生动,让学生体验到条形统计图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需要,体验到由统计表过渡到统计图的这么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体现了引入新知识的一个重要原则――由自然到必然。这样不仅使学生易于理解知识还有助于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笔者在处理教材中,注意到了学生“认知的序”,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小学里已经学过统计图),注重了知识的螺旋上升,让学生在情境中意识到:(1)为什么要学条形统计图,亦即这种统计图的作用是什么?(2)条形统计图的优点,亦即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条形统计图,为下面折线统计图的出现做好了较好的铺垫。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是一个经历体验的过程,从整个情境创设案例来看,通过笔者引导,在非常自然状态下获得新知,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在不断地参与、探究、动脑中获得新的知识,而且很快将新的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知识的形成结伴而行,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体会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体会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笔者认为这样的情境有助于实现学生原有的认知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还可以使学习的含义被充分揭示出来,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最终实现有意义学习!
折线统计图范文2
[摘 要]“复式折线统计图”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只有通过让学生经历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才能让学生清楚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而懂得分析、比较并做出判断,真正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
[关键词]复式折线统计图 分析 对比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76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74、75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五一”快到了,我打算去黄山旅游,我在网上搜集了有关黄山的信息:据统计,黄山2008年步行上山的约有80万人、乘索道上山的约有95万人;2009年步行上山的约有75万人、乘索道上山的约有80万人;2010年步行上山的约有85万人、乘索道上山的约有90万人;2011年步行上山的约有80万人、乘索道上山的约有75万人;2012年步行上山的约有100万人、乘索道上山的约有98万人;2013年步行上山的约有125万人、乘索道上山的约有120万人。
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段文字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现在,老师想清楚地看出近几年步行上山与乘索道上山的具体信息,你能用学过的哪些方法来帮老师整理一下呢?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点击出示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说出每种统计图的优点。)
师(小结并追问):看来同学们对以前学习的统计知识掌握得非常好!想出了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方法(电脑出示这几幅图)。现在老师想知道近几年步行上山和乘索道上山的发展变化情况,你觉得应该选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呢?
师(点击出示单式折线统计图):谁能说一说它们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师(小结):采用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师:现在老师遇到了难题,不知道选择哪种方式上山。怎样整理这些数据,就能一眼看出选择哪种方式上山合适呢?(引出把两幅图合并到一起)把两幅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旅游话题引发统计的需求,并使学生在经历具体的统计过程中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从而产生了探究新知的心理需求。】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尝试制作,体会特点
(1)怎样合并呢?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变的呢?(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括统计图的标题、图例等。)
(2)学生尝试画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交流并展示画法。
2.统计分析,体验意义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还能获得什么信息?谁能说一说步行上山与乘索道上山在哪一年相差最大、哪一年相差最小?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能预测下一年或今后步行上山与乘索道上山的趋势将会是怎样的吗?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选择爬山呢?
师(小结):这次上黄山我也步行上山,既能欣赏美景,又锻炼身体还能节约能源真是一举多得啊!
3.新旧对比,凸显优势
师:同学们,采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呈现这两组数据与用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好在哪呢?
师:其实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之间也是有联系的。(多媒体演示复式条形统计图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谁能说一说,复式条形统计图变成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以后有什么优势?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不仅凸显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势,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所学的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三、综合应用,提高认识
1.平均身高(教科书第75页)
(1)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你今年多大?你现在的身高多少?与平均身高比一比。
(3)我们来预测一下12岁以后,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将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4)小结:要了解更多的关于男女生身高的信息,可以到体育网上去查一查“青少年成长规律”。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使学生能根据统计数据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还让学生体会到数据统计也有它的局限性。】
2.产品推销
(1)你认为经理需要了解哪些情况才能做出决定呢?(引出要了解产品的质量、销售等情况)
(2)出示A、B两种品牌的彩电销售情况折线统计图。思考:如果你是经理,你打算选择哪种品牌的彩电,为什么?
【设计意图:设计推销产品这个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分析数据对我们解决问题是很有帮助的,不光是彩电销售要用到数据分析,其他产品销售也要用到数据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不光是今后学习的需要,也是将来从事工作、生活的需要。】
3.王亮的成绩
出示王亮同学五次数学测试成绩统计图。王亮同学的爸爸看了这个成绩后和大家的想法一样,认为王亮的成绩很不稳定,狠狠地批评了王亮,可王亮觉得很委屈。那你觉得该如何向爸爸解释其实他在班里的成绩并不差呢?(出示班级平均成绩统计图)。现在你想说什么?通过王亮成绩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你得到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看问题要全面,要综合各方面的情况,从多角度分析,不能以偏概全,否则得出的结论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4.看图编故事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中折线的变化过程。(多媒体动画演示龟兔赛跑故事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形成过程)根据图中两条折线的变化规律,想一想,它和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事相符?然后编一个简短的小故事。从这个故事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学生感兴趣的龟兔赛跑故事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编故事,谈启示,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事情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无论你一开始怎样,只要你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一定会成功的。】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它有什么特点呢?生活中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范文3
[关键词]复式折线统计图 分析 对比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76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74、75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五一”快到了,我打算去黄山旅游,我在网上搜集了有关黄山的信息:据统计,黄山2008年步行上山的约有80万人、乘索道上山的约有95万人;2009年步行上山的约有75万人、乘索道上山的约有80万人;2010年步行上山的约有85万人、乘索道上山的约有90万人;2011年步行上山的约有80万人、乘索道上山的约有75万人;2012年步行上山的约有100万人、乘索道上山的约有98万人;2013年步行上山的约有125万人、乘索道上山的约有120万人。
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段文字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现在,老师想清楚地看出近几年步行上山与乘索道上山的具体信息,你能用学过的哪些方法来帮老师整理一下呢?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点击出示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说出每种统计图的优点。)
师(小结并追问):看来同学们对以前学习的统计知识掌握得非常好!想出了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方法(电脑出示这几幅图)。现在老师想知道近几年步行上山和乘索道上山的发展变化情况,你觉得应该选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呢?
师(点击出示单式折线统计图):谁能说一说它们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师(小结):采用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师:现在老师遇到了难题,不知道选择哪种方式上山。怎样整理这些数据,就能一眼看出选择哪种方式上山合适呢?(引出把两幅图合并到一起)把两幅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旅游话题引发统计的需求,并使学生在经历具体的统计过程中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从而产生了探究新知的心理需求。】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尝试制作,体会特点
(1)怎样合并呢?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变的呢?(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括统计图的标题、图例等。)
(2)学生尝试画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交流并展示画法。
2.统计分析,体验意义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还能获得什么信息?谁能说一说步行上山与乘索道上山在哪一年相差最大、哪一年相差最小?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能预测下一年或今后步行上山与乘索道上山的趋势将会是怎样的吗?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选择爬山呢?
师(小结):这次上黄山我也步行上山,既能欣赏美景,又锻炼身体还能节约能源真是一举多得啊!
3.新旧对比,凸显优势
师:同学们,采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呈现这两组数据与用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好在哪呢?
师:其实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之间也是有联系的。(多媒体演示复式条形统计图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谁能说一说,复式条形统计图变成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以后有什么优势?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不仅凸显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势,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所学的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三、综合应用,提高认识
1.平均身高(教科书第75页)
(1)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你今年多大?你现在的身高多少?与平均身高比一比。
(3)我们来预测一下12岁以后,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将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4)小结:要了解更多的关于男女生身高的信息,可以到体育网上去查一查“青少年成长规律”。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使学生能根据统计数据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还让学生体会到数据统计也有它的局限性。】
2.产品推销
(1)你认为经理需要了解哪些情况才能做出决定呢?(引出要了解产品的质量、销售等情况)
(2)出示A、B两种品牌的彩电销售情况折线统计图。思考:如果你是经理,你打算选择哪种品牌的彩电,为什么?
【设计意图:设计推销产品这个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分析数据对我们解决问题是很有帮助的,不光是彩电销售要用到数据分析,其他产品销售也要用到数据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不光是今后学习的需要,也是将来从事工作、生活的需要。】
3.王亮的成绩
出示王亮同学五次数学测试成绩统计图。王亮同学的爸爸看了这个成绩后和大家的想法一样,认为王亮的成绩很不稳定,狠狠地批评了王亮,可王亮觉得很委屈。那你觉得该如何向爸爸解释其实他在班里的成绩并不差呢?(出示班级平均成绩统计图)。现在你想说什么?通过王亮成绩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你得到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看问题要全面,要综合各方面的情况,从多角度分析,不能以偏概全,否则得出的结论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4.看图编故事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中折线的变化过程。(多媒体动画演示龟兔赛跑故事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形成过程)根据图中两条折线的变化规律,想一想,它和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事相符?然后编一个简短的小故事。从这个故事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学生感兴趣的龟兔赛跑故事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编故事,谈启示,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事情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无论你一开始怎样,只要你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一定会成功的。】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它有什么特点呢?生活中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范文4
分别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下面各表中的数据。
根据课时目标,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选择统计图上。可是备课时,我感觉选择统计图的选择性并不明显,提供的例题不能促成学生一定选择应用哪一种统计图。从提供的数据与内容来看,使用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都可以。考虑到学生独立选择统计图的难度,教材每组数据后面的“萝卜老师”都作了选择提示:要反映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更合适;要比较各个城市降水量的多少,用条形统计图更合适。备课起始阶段,我并不认可这样的两句话,我觉得这两句话是多余的。一是这样两句话的呈现让学生选择的思维没有了;二是第一小题题目中并没有要求反映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第二小题本来就是要比较各个城市降水量的多少。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恰当地选择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并能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有选择就要有判断,有判断就要有理性的分析。这道题该如何让学生去理性地分析?不去分析仅让学生去看“萝卜老师”的话,那么这道题的选择性又体现在哪里?
看来,选择统计图要让学生学会理性地分析与选择是必要的。因此教学中,在出示例题之后,我就启发学生思考:第一小题你打算选择怎样的统计图来表示?第二题呢?学生反应基本一致,第一小题使用折线统计图,第二小题使用条形统计图。我知道这主要得益于学生在学习的间隙已经“会晤”了“萝卜老师”。为了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我进一步提问:例1和例2为什么一个使用折线统计图,一个使用条形统计图?这次全班学生应者寥寥。偶有学生提出第一小题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很清楚,我说条形统计图表示更清楚啊;也有学生说第二小题要表示6个城市的降水量,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合适,我说表示12个月的降水量与表示6个城市的降水量不是一样吗?也可以用12个条形图来表示。怎样才能辨清是该用折线统计图,还是用条形统计图呢?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试图让学生比较两道题目的区别。例1是要反映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情况,除了可以清楚反映各月的降水量情况,还可以将12个月看成一个整体,反映出全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例2是统计6个不同城市在同一月份的降水量情况,这6个城市之间没有关联,所以使用相对独立的条形统计图似乎更合适。从学生平淡的反应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认可程度”。凭什么一年12个月就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呢?难道这6个城市就不能成为一个整体?看作一个整体是一种相对的思维,在平常人看来毫不相关的事物在某些人看来却紧密相关,而平常极其相关的事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极其不相关。这样的道理显然不能让学生信服。数学是讲理的,这个理学生不认可,教学效果就不会好。
折线统计图范文5
在翻转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中突破教学难点,为课上完成作业、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发展核心素养创造条件。本文以小学数学课《折线统计图》为例,阐述了开展翻转课堂的课前准备及课堂教学实践的流程,以期为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开展翻转教学的同行们提供研讨案例。
教材分析
1.学习内容概要
学生要学习的折线(单式和复式)统计图的知识,是在已经熟练掌握并运用条形(单式和复式)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之前,学生已对统计的意义、统计思想等有了初步的了解。教材编写时也加强了两方面训练:一是加强看懂和分析统计图的训练,在统计图的后面都提出了几个问题,以便让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思考;二是在绘制统计图方面,与以往教材相比,降低了一定的要求,删除了繁琐的制图操作,强调学生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并注意多安排了半独立完成的习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2.达成目标发掘
学习内容的重点是正确绘制简单的折线统计图,难点是根据图中折线的变化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例题中用折线变化情况表现一位学生的身高变化,学生不仅要能根据横轴和纵轴的数据,找到每个年级段身高点的画法,还要看出各个年级段身高的多少,并根据折线的变化形态、走势,判断和预测身高的变化情况。学生在例题以及后面练一练的内容学习方面没有多大问题,完全可以根据问题引导自己学习。微课主要是介绍折线统计图的折点、标数、连线的绘制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绘制的统计图中的折线形态变化,回答问题,预测统计图的变化趋势。后面的运用性练习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学生对发烧时体温的变化有感受但不会有统计意识,而商场中商品的销售量离学生的实际比较远,大多数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发掘了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素材进行课堂学习,素材的选择还是学生课前调查的结果。
翻转课堂实施前的准备
微课程教学法创始人金陵先生认为,开发微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的学习任务中有难度的任务,从而使微课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脚手架”,变教师上课资源为学生学习资源。[1]微课具有针对性强,方便反复观看,有助于学生突破学习难点的特性。
1.制作微课
《折线统计图》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如果此教学环节在课中进行,往往会耽搁学生对统计的数据调查、整理、表示、分析等这些过程的体验。基于此,笔者采用语音合成软件、PPT、影音合成编辑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录制讲解单式折线统计图制作的微课,时长仅7分钟,详细讲解了折线统计图的样式、各部分名称、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以及制作时应注意的问题等。
2.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自主学习任务单(简称“任务单”)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任务单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学习指南,包括课题信息、达成目标、学习方法建议和课堂学习形式预告。二是学习任务,这是任务单的主体。学习任务须采用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帮助学生“明理通达”,提升学习绩效,从而体验学习成就感。三是困惑与建议,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填写与否。教师通过收集反馈的信息,在课堂上调整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绩效。
笔者会在课前收集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其目的有两个:一是看看任务完成情况。通过观看微视频,大部分学生能按要求正确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并预测身高变化。只有少数几位学生,在描点时出现了一些小偏差。从总体上看正确率还是比较高的。二是看看学生的问题反馈。令人感到惊喜的是,学生不仅能通过自学轻松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能透过表象,力求探索统计图的本质,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折线统计图具体在哪些地方用得比较多、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用、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优势等,其思维深度超越了以往。
翻转课堂的实施流程
1.课始自主检测
课始阶段的5分钟,主要目标是检测学生通过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后,是否已经学会了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技能。学生需要做两件事情:一是根据中国参加第23~29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统计表,绘制折线统计图;二是小组长一一检查组员的描点是否正确、数据是否标出、线是否依次连接等,如果有问题,立即由组长或同组成员互相指导解决。这个环节的设计,要求学生能在小组内解决的疑问尽量在小组内解决,使得学生团结互助的学习能力不断加强,同时也能启发他们不断地自主思考。
2.课上进阶训练
笔者在学生自主检测后开展了微课学习的问题反馈活动,学生提出了折线统计图和以前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区别、折线统计图有哪些优势、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等问题。由此,笔者设计了三项训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协作学习、集中汇报、互相释疑等途径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训练一:折线统计图的优势。
笔者先出示2016年3月1日至10日的苏州最高气温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要反映气温的变化情况,你会选择哪一张?为什么?”让学生根据实际经验对比统计表和统计图。各小组通过对比很快有了自己的观点:与统计表相比,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训练二: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笔者先出示跳绳的个数统计表和跳绳后心跳的变化情况统计表,然后将“如果要把这两张统计表绘制成统计图,是不是都需要绘制成折线统计图”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小组的热烈讨论,有几个小组不约而同地表达出共同的想法:前者因为只需要统计个数,所以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而后者因为涉及数量的变化情况,所以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训练三:折线统计图的简单分析。
笔者出示一张简化了的一位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如上页图),并提出了如下问题:①折线统计图的纵轴省略了一部分,为什么?②病人的体温在哪个时间段不断上升?从几时到几时上升最快?③病人的体温从几时开始下降?从几时趋于平稳?④从折线的变化趋势来看,这位病人的病情怎么样?
学生根据实际经验,很快就总结出要简化统计图的原因,并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病人的病情正趋于平稳。此环节是通过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再小组讨论,然后集中汇报的形式,聚焦于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中的困惑,最后通过教师引领、全班讨论,完成课堂的达成目标。
3.课中合作探究
新课标一直强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了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2]翻转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协作学习、集中汇报、互相释疑等途径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此环节中,笔者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抛出了三个套餐来引导学生通过折线统计图的变化情况分析统计图中蕴含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A套餐:请研究A套题的小组注意对比分析两张图,分别是2016年3月7日至11日苏州市最低气温统计图和胜浦实验小学2016年3月7日至11日学生流感情况统计图(学生上网搜集一周的最低气温并做好记录,还到学校医务室了解并记录了近一周我校学生发烧、咳嗽等生病学生人数),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问题引领:①统计图说明流感人数的增加与什么有很大关系?②如果我是班主任,看到这样的情况,会对学生说什么?我会建议学校医务室的教师做些什么?③在采取措施后,我希望流感情况统计图呈现什么变化趋势?
B套餐:请研究B套题的小组注意对比分析,学生自己课前调查的学校2016年秋季学期第一、二周餐厨垃圾统计图,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学校在第二周再次倡议“光盘”行动,并开始下发文明餐桌牌。
问题引领:①在学校开展“光盘”行动后,为什么在第二周餐厨垃圾又有上升趋势?②如果我是学校大厨,会为学生做些什么?如果我是少先队辅导员,又会做些什么?
C套餐:请研究C套题的小组分析一家商场去年各月销售电冰箱的情况统计图(课前和家长一起研究什么时候买家电比较便宜),要注意电冰箱销售量的高低跟月份变化之间的关系。
问题引领:①销售在100台以上的月份有哪些?②为什么有的月份增长快,有的月份下降快?③如果我是商店经理,会做些什么?
在此环节中,小组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研究,不仅能发现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能发现折线统计图蕴含了各种信息,能给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
研究A套餐的学生说,通过两张统计图的比较,我们一下就能发现其中的联系。春季是冷暖交替的季节,天气忽冷忽热,一不小心就会感冒,我们小组希望同学们能多关注天气变化,注意保暖,保证身体健康,也希望校医能给我们多讲讲预防感冒的小窍门。
研究B套餐的学生说,其实每样食物都有不同的营养,希望同学们能将“光盘”行动坚持到底,同时也期待学校的大厨能尽量做一些符合我们口味的饭菜,让我们因为爱午餐而更爱我们的学校。
研究C套餐的学生说,每逢大的节假日,商场总会进行打折促销活动。如果我是经理,肯定会抓住顾客的心理,多进行促销活动,薄利多销。
4.课终评价拓展
(1)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
评价自己,能审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评价他人,能学他人之长,补自己所短。在此环节中,通过“你有哪些收获”“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提高的地方”“你觉得哪个小组(或哪位同学)值得你学习”等问题的引领,让学生不仅能学会评价自己,使自己更加自信,也能学会评价他人,让自己更有前进的动力。
(2)让学生带着思考出课堂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质疑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以疑激趣,以疑促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实践和合作交流,解决了心中的疑问。那一堂课是否应以问题的解决为终结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绝不是给学习活动画上句号,相反地,应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实现学习的延伸、认识的升华。《折线统计图》这节课在进入交流评价后,笔者还设计了让学生课后阅读材料,根据其中的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和预测,根据自己的实际撰写“治理雾霾天气”小报告的拓展内容。
心中有疑问,必然会主动去求索,学生从被动地获取变为自主地探寻,最终学会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留下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拓展到课外,自学,自悟,自得。
翻转课堂的思考
《折线统计图》这节课,通过让学生观看微课、制作自主学习任务单,引发学生课前的思考,为其课中的学习创造了思考和讨论的空间,所以课堂学习的效率是很高的。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让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更具有针对性,学生在课前可以自由地选择时间进行学习,使得他们的学习更具有自主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对翻转课堂有两点思考。
1.学习环境必须支持“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对信息技术和家庭配合支持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每位学生在家是否能顺利访问和浏览在线视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家庭网络环境;另一方面,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思想不仅影响教师,也会影响家长,所以要真正实现“翻转课堂”,还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2.师生必须适应“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不只是技术和设备的革新,还要求师生要改变原有的教与学的观念,接受课堂的翻转和身份的改变。
教师一方面要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理念,由主导变为引导,通过引导和答疑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及完成作业、项目的情况,进一步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另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程度的信息素养,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学会录制、编辑视频,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供学生参考学习;还要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对学习进程进行评估。
折线统计图范文6
【关键词】五年级数学组 磨课 细节 教师成长
今天,五年级数学组进行"高效课堂"主题教研活动展示,我们李组长执教《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
此次"磨课"经历了一月多时间,该过程见证了我们年级数学教师团结协作、务实向上、敬业奉献的精神。下面,我将我们磨课的一些细节与大家分享。
1. 理论储备
1.1 先进的,符合时展的教育教学理论会给我们指明教育教学的方向。因此,我们特别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4月13日,我们李组长在办公室组织大家学习"高效课堂"理念,让大家进一步明确了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赖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的高效课堂理念,教学设计要从学生需要和兴趣出发,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尽可能的要学生多做,多想,多说,做到"以学定教"。
1.2 "观课议课"活动贯穿整个磨课过程的始终,如何做到有效观课和议课十分重要。因为,如果在观课时不得法,发现不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在议课时也不会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合理的建议,也就达不到改进课堂教学的目的。所以,范主任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有效观课议课"的资料让大家学习,让我们明白"观课应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入手,从学生学的效果去思考学生应有的学的行为,再从学生的学习行为思考教师教的行为。
2. 确定主题
李老师从达州学习回来后,我们就商量这次教研活动展示内容,先打算上《负数》或《小数的认识》,后来大家考虑:(1)这两个内容不是本年级的内容,好像不符合年级教研的要求;(2)这两个内容的教法是我们李组长从达州学来的,是现成的经验,我们年级数学教师参与研讨的机会太少,达不到学习锻炼的目的。所以,最后确定上本年级的教学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
3. 小试牛刀
5月11日,李老师进行了第一次试上,课后,我们组全体数学教师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认真的研讨。
3.1 教学思路的确定。
在交流中,三种教学思路出现,形成了"三思鼎立"的情况。
李咏梅的思路:先情境导入--然后在大屏幕上出示两张单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观察、比较,自主体会这样的比较方法不方便,激发学生想更快的,更容易比较的方法:把两个单式的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接下来让学生画数学书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画好后,教师在大屏上出现正确的画法,让学生反省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让学生明白复式折线统计图要注意"标题"和"图例"。--最后,让学生解读几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信息,做出预测。
范主任的思路:先情境导入--然后,让学生观察印在纸上的两张单式折线统计图,体会到不方便比较,产生把两张单式的统计图合在一起的想法--然后让学生自主把它们画在一起,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有些学生画的不规范,自己改错,从而让学生明白复式折线统计图要注意"标题"和"图例",再画书上统计图--最后,让学生解读几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信息,做出预测。
杨建军的思路:先情境导入--然后让学生看书自学--接下来,小组交流自学的收获,以及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寻求解决--教师点拨。小组内没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设计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最后,让学生解读几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信息,做出预测。
最后意见:第二环节和第三环节采用范主任的,但统计图只画一次,其他按李老师的设计不变,再上一次再讨论。
3.2 教材的整合。
李老师先是按书上的例题来切入课题,组织学生学习,观课后有了以下一些意见:
杜君:该例题离学生生活太远,不合适。
赵丕中老师:教学应多联系生活实际。
汪小英:该例题中数据相差太明显,很容易看出谁好谁差,不易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的特点。
最后意见:换成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会的题材来组织教学。
3.3 确定教学的侧重点。
在讨论中,范主任问道:"这节课的侧重点是什么?"
王庆华:数学知识在于运用,要让学生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胡斌:弱化作图,多让学生从图中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得出结论,可以多出示几幅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做出猜测。
范主任:重点应放在解读图中的信息上,画图很简单。
最后意见:教学侧重点放在对图中信息的解读,让学生多想,多说。
4. 深度挖掘
5月18日,李咏梅老师进行了第二次试上。课后,我们对这节课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范主任:时间分配存在问题,超时4分钟。
赵丕中老师:从单式折线统计图过渡到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学生没能产生比较强烈的认知冲突,不能明显的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便于比较的优点。
老师共同讨论后建议:把原先的问题"怎样比较两人某一天的成绩"改成"哪一天两人成绩相差最大",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看两张表不方便,不便于比较的想法,进而产生去寻找其他便于比较的途径。
5. 初见成效
5月22日,李老师进行了第三次试上。课后,照常进行了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这节课学生表现积极,思维活跃,效果较理想。部分老师也提了一些建议:
范主任:压缩老师讲的时间,增加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
杨建军:前面分析两张单式统计图时用了10分钟,可以节约点时间,用在最后解读信息环节。
从磨课过程我们体会到:
磨课是我们对教学深度思考和挖掘,思维状态从混沌--模糊--明朗--明了的一个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