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父亲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父亲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父亲的诗句

描写父亲的诗句范文1

被乔梦君的诗感动的并不仅仅是这位领导。2003年夏天,乔梦君带着自己创作的七八首诗到奎屯市向农七师另一位诗人请教。这位诗人读了乔梦君的诗后,将其中一首题为《女儿在远方》的诗交给街上的打印店打印。店里的一位年轻女孩在打印这首诗时,被诗中表达的真挚情怀所感动,竟然一边敲着键盘一边哭了起来。

是什么样的天分,使得一个从没踏进大学校门,命运多舛,从童年起就一直在为生存而奋斗的团场女子写出如此感人至深的诗句?

踏着3月的泥泞,我们来到乔梦君所在的一三团七连。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乔梦君两岁丧父,18岁那年母亲又撒手而去,之后她的个人生活也有过一些变故。可是无论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她都没有放弃对诗歌艺术的追求。从上高三那年在《西部文学》上发表了《母亲》这首诗之后,她就一发而不可收。无论是在修造厂当工人,还是干个体裁缝,以及后来在纱布厂当挡车工,她都利用一切能挤出来的时间读书,写诗。多年来,她先后在《绿风》《绿洲》《伊犁日报》《奎屯晨报》等报刊上发表了近百首诗歌,并且最近她还要出版一本名为《寂静家园》的个人诗集。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遭遇一点磨难生命就变得萎琐不堪,有的人却能把挫折当作最好的精神营养,从而将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小就和苦难结伴而行的乔梦君就像农场条田边的一朵苦菜花,风霜雨雪非但没能使她凋零,而且还使她具有了一种凌寒绽放的生命力。丧失亲人的哀伤,对女儿的思念,生活的苦楚,都成了她诗歌创作中的源泉。她在一首题为《秋天的早晨》的诗里表达了对母亲的缅怀,以及对母亲劳碌一生的心疼――“我看见我的母亲/早早打开房门/放进来一群星星/她的腰一次次弯下……”

她想念那年远去甘肃的女儿,在《女儿在远方》这首诗里她写道:“女儿/有谁知道/我常常坐在夜里想你/夜幕打开/思念就像一条决堤的河流……”

过早地离去,以致连长相也全然没有印象的父亲,也是乔梦君内心深处永久的痛。她用《父亲》这首诗来追忆从来未曾谋面的父亲:“无意间翻出一张发黄的照片/翻出一些酸楚的回忆/一个陌生的高个子男人……”

描写父亲的诗句范文2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套作呢?我们先从一则病例谈起。

【病文展示】

沉默的父爱

彭明一

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里说,最使他难忘的是他的老师,而我要说最使我难忘的,不是别人,是我父亲。

被风雨垒起的岁月,刻在父亲的额角上,深深地勾勒出智慧与人生。落花意已去,父亲的风采不再依旧,遍地枯叶盖住了逝去的痕迹,萋萋芳草早已销声匿迹。

(语言很美,颇有诗意,可惜是别人赞美父亲的诗句,不是自己独特的感受。)

父亲从来不打骂我。仅仅有一次,他的手高高扬起,好像要落下来,我用手一挡,父亲的手偏向了一边,奶奶笑了,妈妈笑了,他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他爱我,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这一段父亲“假打”的文字,从情节到句式,都是从《我的老师》里学来的,只是把魏巍的“教鞭”换成了“手”。)

我小时候体弱多病,经常会哭一整天。父亲常从疲惫的母亲手中抱起我,一刻不停地哄我入睡。稍长大些,听说街上有南方来的新鲜水果。在当时,那些都是稀罕东西,而我们家经济条件不太好,父亲咬牙去买了些荔枝。 他自己舍不得吃,一颗颗拿来喂我。

(“咬牙”一词很有表现力,既写出了家庭经济条件的窘迫,又写出了父爱的无私。 )

有一回我生病了,父亲立刻带我去医院。我迷迷糊糊地趴在他的背上,听着他急促的喘息声。正巧,那天不知为什么发热的人很多,我们就坐在椅子上等候,当时我一点力气也没有,只知道父亲过些时候碰下我的额头,问我好没好些,还催前面的人快些。终于轮到我了,是一个年轻的小护士给我扎针,因为我血管细不容易找到,那个小护士连扎三针都没有扎好。一向为人亲切的父亲一下子生气起来,对着护士大喊了一句:“你别扎了,看孩子疼的,快叫医生!”他一向对人很好,从不大吵,可现在为了我这样和别人说话。

(这个情节在其他同学的作文里屡屡出现,主角多半是母亲,这里只是把别人的母亲换成了自己的父亲。 )

父亲对我很宽容,他教我上网打游戏,我的考试成绩惨不忍睹时为我辩解。那一回,我获得了奖学金,他得知后,只是稍稍看了我一眼,嘴唇动了动,又继续他的工作去了。后来听说,他与朋友喝酒时,三句不离儿子拿奖学金的事。听到他那位朋友的叙述,我脸红到了脖子根。

(“稍稍看了我一眼,嘴唇动了动”,细节描写很传神。 )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爱我家,我爱我父亲。

【病因诊断】

文章内容丰富,材料较为翔实,思路清晰,结构合理。 但是,读罢全文,我们未被感动,究其原因,就在于抄袭、借用的材料太多,真正自己想说的话太少。比如,第二段对父亲的赞颂,诗一样的语言,确实很美,但那完全是抄来的诗句。 第三段写父亲“假打”,故事很有表现力,但是从情节到句式,都是从《我的老师》那里移植过来的。 在医院对护士态度粗暴,此情节在中学生作文中也屡见不鲜。有了这些移植和抄袭,内容有假,感情自然也就不真实了。 借别人的材料来赞颂父亲,说明你赞颂的是别人的父亲、大众的父亲,而不是自己的父亲,假事矫情,文章怎能打动读者呢?

【修改提示】

一、 删除

一字不动地抄来的诗句,从《我的老师》里改编的“假打”的情节,他人作文里出现的与护士吵架的情节,没有新鲜感,破坏真实性,统统需要删除。

二、 增补

努力开动机器,寻找留在记忆里的曾经深深感动过自己的“父爱”。增补两三个生动的事例,以表达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和内容。

三、 深思

对一些事件可以深入挖掘,作出新的解读。 比如,父亲教“我”上网打游戏,我的考试成绩惨不忍睹时为“我”辩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能不能从这里发现父亲有价值的品格?有了这样的深思,就可以在立意上有新突破,写出好文章来。

【升格文展】

沉默的父爱

彭明一

年轻时的父亲,经常一身西装,昂首阔步,一副大框眼镜,两手放于身后,英气十足。就连一提起父亲就满腹怨言的母亲也承认,年轻时的父亲,确实潇洒。

(通过母亲之口展现年轻时父亲的形象,“满腹怨言”突出母亲的夸赞,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更具真实性。)

如今的父亲,身材早就走形,只能从背影中略微找到些当年的影子。尽管他的人生平淡至极,但他脸上自信的微笑又着实让人猜不透。然而,更让人猜不透的还是他对我的态度。

(“平淡至极”、“自信”、“微笑”、“猜不透”等语寓褒于贬,含而不露;“走形”一词生动形象、不落俗套。)

听母亲讲,我小时候体弱多病,经常会哭一整天。父亲常从疲惫的母亲手中抱起我,紧紧地搂在怀里,一边踱步,一边哄我入睡。有一回,双腿被蚊子叮得满是包,竟浑然不知。一天晚上,父亲照例哄我入睡,我却不停地啼哭。气恼之极,父亲忍不住打了我一巴掌。就这一下,父亲当时就后悔了,哄好我之后,躲在一旁偷偷地哭了,眼泪簌簌地落在那件蓝外套上。事情过去多年,细节已经模糊不清,但父亲落泪的模样,一直清晰地印在我的心头。

(“双腿被蚊子叮得满是包,竟浑然不知”和“打我后落泪”两个情节写出父爱的独特表现,远离套作之嫌,很有表现力。)

与大多数家长不同,父亲极少过问我学业。让我上网打游戏的是他;允许我放下课本,偷着去玩的是他;考试成绩惨不忍睹,为我辩解的也是他。怎样会有这样一位父亲?在感激他的宽容之余,我对他有了些许不满。那一回,我获得了奖学金,他得知后,只是稍稍看了我一眼,嘴唇动了动,又继续他的工作去了。后来听说,他与朋友喝酒时,三句不离儿子拿奖学金的事。听到他那位朋友的叙述,我脸红到了脖子根,为我那父亲的好气又好笑。

(写父亲对“我”的“不爱”之爱,在“我”的不解中展现父爱的超常和独特,暗扣开头的“猜不透”等语。)

今年春节,父亲没有在家过年,电话里我们父子随谈了几句,无多言语。“自己快乐就好!”与亲戚们那些“鹏程万里”之类的祝福不同,父亲依然是那样淡淡的语气,不甚关心的样子。

最近,听专家讲“草根”文化,我忽然觉得父亲就是长在地下的草根,不慕荣耀,不图虚名,不堕落亦不强求,不自负亦不自卑,心向美善,顺其自然。他这样地生活着,也这样塑造他的儿子。

(借助听专家讲“草根文化”后的顿悟实现情感的转变,完成对父亲的理性认识,也揭示了主旨。)

父亲,谢谢你!谢谢你无言的教诲!

【升格启示】

感情真挚是作文最基本的要求。写真事,讲真话,抒真情,不泛泛而论,不虚情假意,表达的情感真实、自然、质朴,不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这样的文章才能感动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升格文的成功给了我们如下几点启示:

一、 在真实的描写中现真情

加水的酒不醇,纸做的花不香,抄袭或变相抄袭,拷贝他人,必然无病,矫揉造作。只有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在写作时掏心挖肺,表达自己最想表达的内容,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这样才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原文东拼西凑,尽管有名家时文的内容,但不是自己的,自然打动不了读者。而升格文删除“假打”等内容,换上“双腿被蚊子叮得满是包,竟浑然不知”和“打我后落泪”等情节,这就好比撤掉借来的桌椅,就在土炕上用自家的土特产招待客人,虽然没有刻意的隆重,倒也不失一份真情。

二、 在独特的发现中现真情

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绿叶,即使对于同一片叶子,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去打量,也会有不同的发现,而有了这不同的发现便有了写好文章的基础。因此,要写好作文,就要善于思考,善于从普通、寻常的材料中发现新意义。父亲让“我”上网打游戏,我考试成绩惨不忍睹时为“我”辩解,有人可能由此而认为父亲不负责,而我们的作者却看出了父亲不慕荣耀、不图虚名、不堕落亦不强求和顺其自然的品格,材料是普通的,认识却是新颖独到的。这样来刻画人物,文章自然就情真意切了。

三、 在情感的变化中现真情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情感也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就要善于在动态中表现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升格文开始对父亲的评价不高,他“平淡至极”又不失自信的微笑,甚至对“我”的态度,也都让人看不透,叙述了几件事情之后,作者还觉得父亲“好气又好笑”,直至听了专家讲“草根文化”,才意识到父亲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内涵的人,敬意油然而生。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正是在对自己认识过程的描写中,展现了对父亲的深深的敬意,感觉真实可信。

描写父亲的诗句范文3

一、 运用朗读技巧,读出效果,品出真情

朱自清的《春》一文语言很有表现力,“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此句在朗读中要用欢快而急切的语调,重音突出“盼”“来”“近”,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春的热切期盼和喜爱之情。《安塞腰鼓》一文中:“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学生朗读此句中“百十个”“碰撞”“蓦然”“隆隆”等词语,体悟到安塞腰鼓气势的雄壮,场面的壮阔。通过读,将语言符号化成具体可感的想象,进而感受作品的意境。

通过研析不难发现,辅以朗读,对朗读的语速、停顿、节奏、语调升降、声音高低等技巧进行恰到好处的指导,能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形象地感受不同的景象特点,切实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蕴含的艺术魅力。朗读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朗读的抑扬顿挫、快慢节奏、升调降调,都在透视着读者对文章准确到位的理解。朗读是以对文章语言品析理解为前提的,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更能培养良好的语感,更能促进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二、从修辞赏析入手,品析语言,悟出真情

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中:“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此句细细品读,应从什么角度来赏析呢?我认为突破点就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我”背上的是母亲,她背上的是孩子,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中年一代担负着承前启后的巨大使命,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小孩,体悟到作者和妻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雨果的《给巴特勒的信》一文中“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此句中的“更彻底,更漂亮”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作者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残忍强盗手段的辛辣讽刺。

通过修辞赏析使学生领会语汇不同的色彩、情调和情感,辨析不同句式的表达重点、意味、语气语调,感受不同结构的作用、特点,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并且突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局限,进而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审美创造。

三、 从人物描写着手,赏析语言,感悟真情

《背影》一文中父亲给儿子买橘子的情景是“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对于这样的句子着眼点应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入手,“攀”“缩”“倾”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这些动词体现出父亲买橘子的艰难,更突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孔乙己》一文中“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一句是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身材高大”说明他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营养不良,“常夹些伤痕”说明他常遭人打,“又脏又破”说明他生活窘困,简短地刻画出孔乙己凄惨的人生境况。

人物描写主要有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通过对人物描写的语言品析,让学生在阅读中更深刻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者的写作意义。

四、 从表现手法出发,品赏语言,体悟真情

对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一类古诗的品赏,应该从描写的景物入手,这些景物描写渗透着作者的内心情感。诗句精心选取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营造了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表现手法包含象征、渲染、烘托、对比、衬托等。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在阅读教学中从表现手法入手,让学生更容易融入情景写作中,挖掘作品的内涵,体悟作者的情感。

五、通过“换一换”“改一改”“删一删”,品语言,悟真情

描写父亲的诗句范文4

里奇一生都在斗争:为冲破社会、舆论对女性的束缚,更为自己内心和身体的解放。她热爱写作,近70年笔耕不辍,被称为“始终站在女性主义前沿的诗人”,更是女性主义运动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和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里奇于1929年生于巴尔的摩,母亲是很有天赋的钢琴家,因固守传统,婚后放弃事业,一心相夫教子,她希望女儿也过上“正常”的生活。里奇的父亲是一位犹太血统的病理学家,他让女儿泡在自家的图书室,想把她培养成天才诗人,但严厉、暴君式的训练方式在里奇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愤恨。

但里奇不断努力着,试图得到父母认可。她遵守母亲的礼仪教诲,做同龄女孩子该做的事,还勤读诗书、学习写诗,不敢有一点离经叛道,所以她的诗保守严谨,格律工整无暇。1945年,年仅16岁时,她写成《詹妮弗姑妈的老虎》,这首出自少女之手的诗歌颇有大家风范,描写了一个做着针线活的女人,却隐隐透出对女性遭遇不公的慨叹:待姑妈逝去/双手不见血色/指尖却留住/掌控她一生的苦楚。里奇在这里所展现的诗风,显然深受奥登等大诗人影响。诗歌发表后得到评论界赞赏,并被收入一些美国当代诗歌选。尽管字里行间透着忧郁,却少有人能理解其根源。

进入大学后,她攻读英语文学专业,在拉德克利夫学院的日子也轻松了不少,因为获得了某种意义上自家庭的解脱。大学最后一年,在由奥登担任评委的耶鲁年轻诗人竞赛上,里奇获得第一名,奥登还为她的第一本诗集《变幻世界》作序。奥氏敏锐地读出里奇诗歌情绪之压抑,并将此写进序言,那年里奇21岁。评论家们赞赏她的诗格律无可挑剔,然而在中规中矩的诗句中,里奇亦开始了微妙的颠覆,突破由来已久的诗歌题材局限,将被认为无意义的女性日常生活作为主题。

1951年,里奇大学毕业后前往欧洲游学近两年。1953年,她回国嫁给一位经济学家,达成父亲的期盼和母亲的夙愿,向家庭与社会低下头颅,又在30岁那年成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在贤妻良母的表面下,她内心煎熬,毫无幸福可言,只能将苦闷藏在心底。这时里奇的创作一蹋糊涂,回头去看她的诗集《切钻石的人》,她自己都觉得不该出版。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空前活跃,民权运动方兴未艾、反战运动轰轰烈烈,女权运动也走上历史舞台。里奇注意到一些女权主义者的作品,尤其是波伏瓦的《第二性》给了她启示与激励。她慢慢找回了写作动力,在孩子们睡觉时写诗。1963年,里奇发表的长诗《儿媳快照》,标志着她与过去创作风格决裂,她更加关注被捆绑在社会、家庭锁链中的女性,文字不恪守格律,任由情感宣泄,不再讳言内心的矛盾。

巧合的是,她的丈夫于1966年获得纽约一所大学的教职,全家人搬去了那里。里奇在纽约积极投身女权、反战运动,走向自我觉醒,这成为夫妻感情破裂的诱因,1970年,她和丈夫分道扬镳,且停止与男往。《潜入沉船》恰恰成为这一转变的证明。

里奇目睹当时美国社会的纷繁复杂后,于1973年出版诗集《潜入沉船》,有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标志着美国诗歌的一大进步。该书翌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里奇使用“潜入幽深的水中”来比喻对女性生活的深入探索,更表达出对伪装内心情感者的嘲讽:我将自己/裹进黑橡胶的伪装/可笑的蹼踩在脚底/面具漠然却笨拙地罩住脸庞。这部作品成为她本人向同性恋女性主义者转变的分水岭。但里奇在1976年再出惊人之举,出版《二十一首情诗》,事实上公开承认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这本诗集的主题是女性间的情爱,里奇的私人生活与政治观念之演变汇聚其中。

此后,她的诗作和文章日益表现出对犹太女性、大屠杀和黑人女性抗争的认同感。同年,她正式与自己的伴侣、女作家米歇尔・克里夫同居,两人一起生活30余年。在此期间,她以同性恋者身份写作,并成为女权运动的标志人物。

私生活无须再隐晦,里奇作品中的张力也渐渐消失,与六七十年代的作品相比,诗作中的态度收敛许多。在此前后,她将更多情绪宣泄在了散文中。

人们记住了里奇的诗人身份,但往往忽略她作为散文家的一面。其实,她的散文功底不亚于诗歌。随着诗歌趋向平和,里奇的散文更加直白、辛辣,文章常谈论民权、种族、政治等敏感话题,批评政府时从不留情。

描写父亲的诗句范文5

一、形象的比喻

在作文中如果能有一两处生动的比喻,那就会使文章鲜活起来。如一位同学这样描写春的,她把春比喻为“春姑娘”:春姑娘来了,她穿着翠绿的连衣裙,迈着轻盈的舞步,飘然来了,她给每一个观众都留下了一个热烈的吻,吻着山冈,山清了,焕发出勃勃生机;吻着村庄,村绿了,穿上了一套绿色的绒衣;吻着桃树,桃花立刻羞得满面绯红,引来了蝴蝶翩翩起舞。春姑娘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绿色的向往,哪里就有绿色的希望。这个同学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春姑娘描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充分地展示了春姑娘的美丽和可爱。如一位同学这样描写秋天的:“秋天犹如怀了孕的妇女,挺着硕大的肚子,披着金色的大衣,在农民的眸子里晃动。”这样把金色的秋天比喻成孕妇,使农民看到了希望,充满了喜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巧妙的夸张

在作文中使用夸张能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看见这绿色的麦苗,就能嗅到面包的香味来。”这对葱绿的庄稼进行了夸张,想象丰富,给读者超前全新的感觉。在《晏子使楚》这篇文章中,晏子严肃地回答:“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挨着人、肩并着肩,大伙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像下阵雨……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晏子用举袖如云,甩汗如雨,极言夸大齐国人多,妙不可言。鲁迅在《漫谈漫画》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使我们立刻感受到燕山原来这么寒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

话了。

三、感人的细节

细节是文章的血肉,有血有肉的文章才能显得丰润有色,具有真情实感。例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写道,“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袄,蹒跚地走过铁道……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的眼泪很快掉下来了,我赶紧擦干了泪,怕他看见。”这一细节,把年迈体弱的父亲爬铁道的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淋漓尽致,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同时也表现出“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感、伤痛之情。俗话说:文眼决定主题,细节决定成败,在《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的征文比赛中,一个作者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年龄大约八十多岁,手拄拐杖,晃晃悠悠在大街上走着,一阵狂风吹来,地面上尘屑飞扬,空中飘飞着一些杂物,这位老人边走边盯着空中飘飞的塑料袋,追赶了七八米,他举起拐杖,翘起脚尖,用拐杖的弯弓把飘飞的塑料袋勾下来,然后包着石块放进垃圾箱里,这时才安然地向前挪着。目睹此景,我的心被震撼了。老人举杖勾袋的细节描写,透露出老人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精神风貌,实在是可敬可佩,老人的这一行为潜移默化影响着许多人们,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四、生动的描写

一出戏要有紧锣密鼓的开场,一堂课要有锦言妙语的描绘,好的描写就能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传神逼真。如在讲《祝福》这篇课文时,老师让学生张开放飞的翅膀,让学生发挥想象来描述祥林嫂的形象。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炮竹声声,在现在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根下端开裂的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这样的描述既传神,又有穿透力,使师生共同进入了《祝福》的意境中。

五、合理的引用

在文章中如果能合理地引用名言、格言、谚语、歌词等,能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例如在以“奉献”为主题作文中,一学生在作文中大量地引用了格言、名句,他这样写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赠人一物似于玉珠,伤人一语胜于剑戟。”“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形容老师辛勤工作无私奉献时,他引用了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然后又引用了陶行知先生的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样就使文章大放异彩。如有位记者在美伊战争报道中写道:“战争打响后,俄罗斯表现出‘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势态,但并没有‘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语言清新,文采横溢,又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描写父亲的诗句范文6

我旁听了一场W家庭会议,会议主题是:要不要给癌症晚期的老父亲治疗?

W家的老父亲今年77了,肺癌晚期,而且已经扩散至多器官。 W家有三子一女,四个子女对父亲是否还要治疗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大儿子经济条件不错,表示愿意出一万元给父亲进行化疗; 二儿子和三儿子坚决反对,认为父亲最多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出钱肯定是打水漂。女儿没有表态,只是坐在屋角红着眼睛掉泪,不过她也表了态:“我没钱。”

也就十分钟不到的时间,大儿子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说那把父亲从医院接回来吧,在医院里躺一天,就要多花一天的钱,四个子女表示认同,他们热烈讨论了接父亲回来的方案。紧接着又开始讨论父亲死后他们各自该出的份子钱……

我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心肠硬的人,我走出W家后,发现自己竟然欲哭无泪了。我只是觉得悲伤,因为我觉得自己“角色转换之间”仿佛就是那个躺在医院病床上的老父亲。我不敢标榜自己有多么善良伟大,但是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让步和舍弃,只有悲悯,我是不会让步的。

这是底线。但底线有时就像足球的大门,自己就是那个守门员,面对球场上二十多位球员的厮杀,你爱莫能助,面对飞射而来的球,有些你可以扑出去,有些你扑不出去。

文强被执行死刑时,对儿子说出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让儿子去找工作,自己做点儿事情,早点儿结婚生子,把妈妈照顾好。不要仇恨社会,不要受他的事情的影响。最后文强还交代:少上网玩游戏。看到这样的遗言,我又悲悯起来。但马上觉得不对,这是一个“人民的罪人”,对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是不应该同情的。文强就是一个失败的守门员,虽然他曾经是一个“侦探英雄”,破了包括湖南张君恶性杀人案在内的全国闻名的大案,但是他守不住自己的球门。据说当年文强审问张君,冷血嗜杀的张君突然悲悯起文强来,张君说:“你也会有这样的一天。”在媒体的报道中,张君有过难得的悲悯:一是对自己年迈而穷苦的父母; 二就是对文强。也许当年张君看出了文强的内心世界。但张君的悲悯转眼即逝,很难捕捉。

人性本善,冷漠也好,麻木也罢,皆是善心被蒙蔽之故,只有轻轻拂去上面的尘埃,人性才会重新闪现原有的光芒。问题是,像文强、张君这样的,人性之上的尘埃积得太厚了,只能走向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