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员的职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员的职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员的职责

文员的职责范文1

为加快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提高文化建设的质量,必须确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而要确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原则,首先必须探究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是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入对接经济、对接产业、对接工作岗位,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因此,高职教育相对于学科型的本科教育,更具有职业的属性、经济的属性和社会的属性,这些属性也决定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应坚持行业性、开放性和传承性的“三性”原则。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应坚持行业性的

原则

行业性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首要原则。为什么不提职业性而提行业性,这是因为,职业性是高职院校的共性,行业性则是高职院校的特性。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都是着依托行业企业办学,例如海关职业技术学院、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均与特定的行业相对接,主要培养行业需求的职业人才。这些行业也确定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如果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仅强调职业性,而没有从职业性深化到行业性,这样的文化就没有特色、没有生命力,也难以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如何坚持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行业性,一是在精神文化建设层面,要将行业特色融入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校风校训之中。例如铁道行业的“火车头精神”、装备制造行业的“精细文化”、农业行业的“袁隆平梦想”等等;二是在制度文化建设层面,要将行业规范融入到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行业都有结合自身行业特色推行的制度与作业流程,让学生在校园就熟悉并适应行业规范,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事半功倍的效应。例如在学校推行企业的“6s”管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佩戴工牌、实训教学进行班前安全讲话等等,都是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很好尝试。三是在物质文化建设层面,要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行业的外在特色。例如学校校舍建筑要将行业的元素融入其中,校园标识命名突出行业的特色,墙上文化重点宣传行业企业的文化理念等等。让每个新进校园的人马上就能感受到行业的气息,一眼就能辨识出这所学校的行业背景。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应坚持开放性原则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也是大众教育,高职院校不仅办学历教育,也办职业培训,不仅要满足学生及学生家长对未来就业的不同需求,也要满足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不同需求,这些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经常性的与社会互动、与企业对接,它培养的学生不能只会在研究室里做研究,而应该如水一般能够融入到社会、融入到企业现场,发挥着自己的所学技能。那么,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就必须与此相适应,面向社会、面向企业、乃至面向国际,坚持开放性的原则。

如何坚持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开放性原则,首先必须转变封闭式办学的观念。面向企业、社会办学,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努力满足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政府等顾客的不同需求;其次,要将校企合作融入到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确定及“双师”教师的培养要获得企业的参与和认可,教学内容要在工作岗位找到落脚点;第三,要与企业、与社会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一般性价值准则应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完整、正确体现,学校的教育资源如图书馆、运动场应通过有效的形式与社会共享,学校教育质量应取得社会、企业等第二方、第三方的评价等等。如果说,在一所学校的电话簿上,人们可以查到校企合作的企业、周围社区办事处的电话信息,在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能够看到企业员工、外国人的身影,那么,这所学校的文化就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应坚持传承性原则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兴起时间较短,但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从技工学校、中职学校、成人学校、社区学校改办而来,几乎都有比较长的建校历史,都在不同的办学阶段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不同规格的职业人才,取得了一定的办学成果。这是历史,是不能抹去的,这也是财富,惠及千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只有高度重视学校的历史渊源及它所形成的文化沉淀,坚持传承性的原则,才能有根有据,有声有色,起到发扬优良传统、凝聚校友人心、提升办学品牌的重要作用。

文员的职责范文2

关键词:中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途径

作者简介:陶红(1963-),女,吉林长春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高先燕(1978-),女,湖北荆州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2010年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10WYXM015),主持人:陶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3-0031-04

2010 年5 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0】8号)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推动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推进校企合作,引进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2010 年7 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要坚持工学结合,学以致用;坚持以素质为本位,以技能为特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可见,中职学校要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就要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对接的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围绕企业文化进行技能教育。

一、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与二者对接的可行性

中职校园文化是指在中职校园范围内,由学校管理人员及众多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实践活动中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校园专业文化等几个方面。它是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大影响,其目标就是创设一种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形成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就业,并为学生追求完满的个人职业生涯打基础。

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是在“以人为本”原则的引导下,为了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身心素质、职业专业技能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中职学校不断选择和吸收外在社会文化,通过校舍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教学育人、网络媒体育人等方式创设良好实践学习氛围、人文氛围,促进学校和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特征是应用性,其是由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其他特征还包括,行业指向性,即中职学校要依托行业办学;特色性,即中职学校要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文化地域性,即中职学校招生生源集中于学校所属的区域。

根据百度百科对企业文化的解释,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是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其实质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通过文化引导的方式,激发员工的自觉行为的现代企业管理文化和思想。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在的价值理念和内在约束,是企业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应。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物质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精神文化等要素。企业物质文化要素包括企业环境、企业产品、企业科技状况等;企业制度文化要素包括企业规章制度、企业民主制度、企业组织机构等管理制度;企业精神文化要素包括企业目标、企业道德、企业精神等方面。

企业文化走进中职校园,培养学生良好的企业文化素养,是当前职业学校大力推进就业导向教育的重要举措。培养学生企业文化素养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现代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中职学校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还要具有认同和适应企业文化运作的能力。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二者融合具有社会价值。中职学校为企业文化的传播和扩大其影响力提供了平台,使学生认识社会和企业有了一定的基础。企业文化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权利与责任、竞争与合作,领导与服从,效率与公平等关系,为学生进入职场做好准备。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不仅必要,而且具有如下对接基础。

(一)目标一致

企业的目标是生产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产品,中职学校要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中职学校是企业需求的技术工人的摇篮,各尽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技能技艺,是中职学校与企业共同的责任,也是中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二)管理对象一致

学校管理育人与企业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往往差别很大,但中职学校和企业的管理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社会人,都要以构建“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为追求目标,实行人性化的管理。

(三)重点相同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核心。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责任、合作、诚信、服务、安全、竞争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向学生多提供了解、接触社会的机会,帮助其提前适应企业环境和要求,毕业后能够尽快地进入职业角色,很好地发挥其在企业中的作用。

毋容置疑,校园文化属于教育文化,企业文化属于经营文化,两者有区别,但又有内在一致性。中职校园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和铺垫,企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入和延展,两者对接不仅可行,而且还存在一定的基础。

二、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原则

(一)坚持以中职学校及其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对接主要是在中职学校教育过程中进行的,接收主体是中职学校及其学生,既要考虑到中职学生形象直观思维相对突出、文化基础薄弱、挫败感强、不爱主动学习等特点,有选择地引进企业文化中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避免盲目性,又要考虑中职学校尤其是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有意识地将其热烈欢迎的,乐于接受的内容引进中职学校,充分调动中职学校和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积极性。同时,中职学校要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结合市场需求,将有益的企业文化教育纳入中职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以中职学生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使学生所学技能与企业需要紧密结合,将企业文化渗透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显示,2004至 2009年,我国技工学校在校学生人数由234.4万人增加到414.3万人,增长了80%;毕业生人数由53.5万人增加到115.2万人,增长了1.2倍。尽管技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但仍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近年来,“技工荒”成为不少沿海城市面临的新问题。一直以来中职学校封闭式办学,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乏力, 应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中职校企文化对接过程中,坚持以中职学校及其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对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缓解“技工荒”现象有积极的作用。

(二)坚持以企业文化为主导的原则

中职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但社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中职学校的责任,同时也是社会尤其是企业的责任。企业是中职学生的“消费主体”,进入企业是绝大多数中职学生的最终走向,对于什么样的人真正符合企业要求,只有企业最有发言权。近年来在国家和教育部门一再倡导和推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自身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责任,正在改变已往一味逃避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来。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是客观的要求,无论是“顶岗实习”,还是“工学交替”,亦或是“订单式培养”等模式的采用,都要发挥企业文化的主导作用,在企业文化的指引下,培养出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为此,要在中职学校建立校企联合评价学生机制,用企业文化来检验学生的素质,使企业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在中职校园文化中得到内化,以增进中职校企合作的深度,实现中职毕业生与企业岗位要求的充分对接。

(三)坚持以精神文化为重点的原则

精神文化是中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两种文化对接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对接。双方在精神层面上真正的理解、支持是加深双方关系不可或缺的一环。近年,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力推进,部分中职学校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贴近产业发展需求,能够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但另一组数据却引人深思,据麦可思调查报告,还有比例高达29.4%的毕业生就业后,因不能满足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的要求或者因能力不够而离职或被辞退。中国职业教育学会装备委员会副主任陈继权先生说,受企业欢迎的人才一般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三是具备规范、熟练的操作技能和灵活应用先进技术的技能;四是具有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技能;五是具有提高生产工艺的技能和能够进行技术改造的技能及进行创造发明的技术和技能;六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事实上,要造就“具备规范、熟练的操作技能”、会专业技术的“机器”人较为容易,而培养既“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又精通专业技术的人才则比较难,这种人才的培养是中职学校要达到的目标,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在提高学生的软实力上多下功夫,加强中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企业关注学生的技能,更重视其品行和发展的潜力。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等是企业判断人才的重要标准和要求。因此,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意识地将这些企业标准融进整个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质量、服务、时间、机遇、市场、风险、环保、创新等综合意识,唯有如此,学生毕业后才能成为企业合格的员工。只有坚持以精神文化为重点的原则,将企业精神文化作为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职培养的人才会更受企业的欢迎。

三、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有效途径

走校企结合的道路是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中职校企融合过程中,中职校园文化通过吸纳企业文化中的优秀成份而更加丰富,学生在中职学校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其适应企业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为其到企业工作做好充分的职前文化储备。两种文化的对接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一)将企业文化要素引入中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

物质文化是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包括中职学校的硬件设施、人文景观等,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思想道德形成、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在进行中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为凸显中职教育的特点,要有意识地对中职校园环境进行设计和布置。中职学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相对成熟的职业化表现上,所以要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中去,帮助提升中职学生的隐性核心竞争力,使其在就业时赢得更多的主动和机会。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的取得必须以拥有优良的实践训练条件为前提,落后的实训条件不利于中职校企文化对接目标的实现。与企业一致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是中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实行中职校园环境的企业化,是对接的有效方式。即利用企业提供的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其不乏成功的案例,如金博印务公司入驻慈溪杭州湾职校时,企业将原有的所有生产设备移至学校,与学校的专业设备一起,共同组建新的实训工厂。广东某些职校,在应用化工技术方面,如华润涂料、美涂士、鸿昌化工等企业的一线技术专家,与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的学校的专业老师共同设计、制定校内基地建设方案,在校内建成专门的基础化学实验室、调色与艺术涂装实训室、涂料生产实训室等,实习课程设计由企业和中职学校共同订制,内容涉及到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企业文化很自然地融入到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马上适应企业的生产需求,双方相互促进,互惠共赢。

(二)将企业管理、公司行为规范引入中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

制度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无论是企业还是中职学校,完善的制度是其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目前大多数中职学生很少有足够的机会真正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他们对企业制度文化的认识既有片面性又缺乏深刻性,在中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引进企业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还可以增进中职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和认同感。纪律有些散漫的中职生,若不经过长期的养成教育,很难适应企业制定的一系列严格的纪律和工作岗位管理制度,要减少这种不适应,可以在校园管理中直接借鉴《工作交接制度》、《奖惩制度》、《考勤与休息休假制度》、《5s行为管理制度》等企业管理制度,培养学生勤奋、节俭、务实、守纪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由企业和中职学校共同成立校区管理小组,共同制订和完善企业校区学生管理条例、学业考核办法、教师工作制度等。实训教学环节中严格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对迟到早退现象进行处罚,按照企业对员工着装和举止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如要求学生进车间时统一穿实训服,凭“工卡”上岗,并严格按照安全工作规定和流程操作,不得闲聊、吵闹或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否则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将企业管理方法或行为管理规范引入中职校园,让学生切身体验企业文化,了解将来从事的岗位,使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得到提升,以利于学生毕业时能与职业顺利对接。

(三)将职业精神注入中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内部群体意识、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体现。中职校园精神文化要以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前提,根据中职学校的专业特色,密切结合中职学生的职业规划、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进行建设。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不仅重视学生的文凭和技能证书,更注重其综合职业素质。中职学生要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还要具备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以及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这些职业素质的形成单凭中职学校的教学是难以实现的,要在中职校园创设一定的企业和职业精神文化环境,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形成职业意识、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素质,是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校企文化对接的着力点,企业和中职学校要共同宣传企业文化。为此,企业家、企业管理者要走进校园,定期开办讲座进行专题报告,宣传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介绍企业的经典案例、职场规则、战略目标等,同时大力宣讲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对企业、学校和个人的价值和意义;中职学校要将职业精神的教育渗透在日常教学中,以鲜活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平凡、艰苦岗位的磨炼在人成长中的重要,养成学生吃苦耐劳、勤学肯干的良好品格,教导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中要有学本领的耐心和诚心,让其在工地、车间、田间地头的实践中,感悟建筑工地一线工人“一顶帐篷一个家,面天席地难不怕”的吃苦精神,感受车间工人“一个岗位一颗钉,一个车间如兵营”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责任意识,纠正其认知上的偏差,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使其真正成为受社会、企业普遍欢迎的合格人才。

总之,中职校园文化要不断主动地选择和吸收社会文化中有意义的成分,保持中职校园文化鲜活的生命力。中职校园文化更要吸收、融入企业文化,将企业职业素养教育内容渗进中职学校教育中,紧密联系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对企业文化进行整合,找准二者的结合点,在中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成功对接,使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要求。

参考文献:

[1]姜汉荣.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目标和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2009(02).

文员的职责范文3

客观性(objectivity)一词有多层含义:有时被用于表示某一类陈述即科学主张的性质,这时它被称作“客观真理性”;有时被用于表示人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应遵循的程序和步骤,这时它被称作“客观程序”;有时它也被用以指称合格的研究者所应具备的精神面貌,这时它被称作“客观态度”。

作为具有产业性和事业性二重性的产业化媒体,一定程度上受这两重性的影响,近年来,该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对客观性原则的扭曲使得“追求最出色的新闻”、“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等仅仅是吸引读者的广告词而不是办报宗旨。

1.新闻客观性扭曲的表现:归结起来,新闻报道客观性原则扭曲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消息来源的扭曲、语言修辞的扭曲和意识形态的扭曲。

2.消息来源层面的扭曲。

3.语言修辞层面的扭曲。

4.意识形态层面的扭曲。由于媒体产业化与事业化二重性的特点,导致了新闻报道客观性的扭曲,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当正确处理媒体产业化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具体的分析为:

一、首先对产业化媒体的二重性作相关了解

1.产业性,受市场经济本质规律的决定,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媒体作为市场主体,受市场价值规律的制约,必然以赢利为目标,是经济和政治的共同要求,归根结底,媒体除了将占有更广阔的市场和扩大社会影响力作为目标, 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赢利。否则,作为市场主体的媒体将无法生存,必将被市场淘汰。

2.事业性,媒体作为大众的舆论工具,要求其必须真实客观的进行报道,追求最大的公信力。传统的媒体,其大众传播的特点是它大众传媒名字的由来。

大众传媒既是党和政府向公众传播信息的工具,也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具有公开性,开放性,阶级性的大众传媒,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服务,将整体利益,社会利益记忆公众利益作为其追求,公众给予其公信力,媒体利用这种信任,更大程度地发挥其舆论功能。媒体的事业性决定了它本身的公信力。

二、产业化媒体产业性和事业性对新闻客观性的不同影响产业性和事业性这两种不同的性质对新闻的客观性影响是不同的

由于产业媒体的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其媒体产品既作为精神产品而存在又决定了其作为物质产品而存在。

媒体是党和国家向公众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是必需的,即其社会性占第一位。商品属性则居于第二位。新闻报道坚持客观真实的报道,反应真实的现实就是其客观性之所在。

1.媒体产业化对客观报道的积极影响,媒体的产业化相辅相成,产业化的发展能促进事业化的发展,同时对客观性发挥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媒体产业化和事业化的共同发展是在寻求二者的共性。

2.产业性对客观性的负面影响媒体的产业性对事业性的充分实现起到妨碍作用,即产业化对客观的报道会产生一种负面的影响。 实质上体现的是产业性和事业性的最大矛盾, 产业性作为媒体的一大特性,新闻报道必须考虑到这一特性,受到其影响。

3.有偿新闻和有意倾向性报道的出炉,产业性妨碍客观性原则所带来的问题。作为媒体产业化在新闻领域的变种,新闻领域的腐败的有偿新闻和倾向性新闻,严重的侵害了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被采访的单位个人通过钱来收买媒体,然媒体美化他们,即为有偿新闻,这样所害了新闻的真实性。

三、正确处理产业性和事业性的关系,以增强报道的客观性

产业性和事业性对产业化媒体影响并重。单方面的强调任何一方面都会对新闻媒体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影响其客观真实性。要想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促进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媒体的党性原则。我国媒体的性质有党性原则所决定,当产业性和事业性产生矛盾时,须坚持党性原则,即把事业性放于第一位,我国该产业所有制的区别,导致了我国与西方纯商业媒介,在运营模式,理念以及操作方法上的不同。 所以彻底的市场化道路不适合发展我国的媒体产业,进行一定的市场取向改革须坚持适度的原则。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 将社会效益放于首位, 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开发,坚持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的属性统一。

2.坚持新闻客观性原则。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的生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不能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就会使新闻失去公信力,让公众对其失去信任。大众媒体的角色就会丧失。

3.加快新闻事业的改革。传媒也得立身之本,即采,编,播部门与其他不能分离,实行的管理体制是事业单位式, 从而保证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

文员的职责范文4

以教师为本

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学,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这一中心服务的,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发展。要想搞好教学,必须调动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积极性,而做到调动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有相关方面的学校制度。建设以人为本的学校制度文化,首先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育人的导师,他们用人类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对学生传授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全体教师素质的提高。在学校管理中,我们要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特点,发挥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导作用,真正树立起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以教师为本,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营造宽松民主的管理氛围,让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强教职员工作为主人翁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荣誉感。只有在学校管理中充分发扬民主,才能使领导与群众的关系更加和谐,广大教师才能在自由、民主、平等的环境中舒心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以教师为本,要求管理者注重学校管理的激励功能,强化教师队伍中有益的、积极的行为,采取多种有效的激励方式,尽可能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同时,还应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激励功能发挥持久作用。

以教师为本,要求学校管理者注重学习型团队的建设。学校要适应未来的挑战,必须重视培养教师的业务能力,更新教师的知识,挖掘教师的潜力,就必须建立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学习型团队的建设能够提升教师的团队精神,确立团队的共同价值取向,为实现学校的目标远景而奋斗。建立学习型团队既是实现学校人本管理的需要,也是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学校管理关注的是学校近期目标的实现,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发展的社会个体,他们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认知水平能力上均尚未定型,各方面还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潜在的发展能力。他们有丰富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有与周围人之间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学生是学校实施人本管理的客体,又是认识发展和创新教育的主体。通过对学生全面的认识,我们才能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关心爱护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本,要摒弃传统教育重智轻德的错误思想。要克服学校德育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的倾向,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懂得该做什么样的人。

以学生为本,要求学校树立尊师爱生的良好风气。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赖,而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与信赖,又可以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学校要在管理中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绝不能像传统做法那样对学生的人格妄加伤害。

以学生为本,要求学校管理者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指的是个性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独特个性两个方面。我们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全面性,避免对学生求全责备,全面发展不同于同步发展,在较短时间里掌握所有的知识技能,发掘个体的所有潜能那是不现实的。我们应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培养和发挥个性特长。

学校制度建设要发扬民主,让学生参与各种目标、计划、规则等制定,使制度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学生民主参与制度的制定和学校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活动,因此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制定制度和学校管理,这样的学校制度才是民主的、现实的,是学生自主要求的反映,而不是学校单方面意志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在参与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学校制度的正确情感态度和持久的心理定式。

以校为本

文员的职责范文5

针对目前中职学校生源素质普遍较差的现状,我结合个人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中职语文教学设计环节如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基于学情实际,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设计环节既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又要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目前,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整体较差,但在听说读写几个方面,不同学生也各有所长。有的学生不喜欢写作,却爱读一些课外书;有的不爱读书,却喜欢一些实践性的语文活动;有的不爱阅读,也不喜欢写作,可对于多媒体平台所展示的教学素材颇有兴致……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在教学设计环节既要有硬性的、需要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内容,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喜好和特长,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课堂内容,使整个课堂教学张弛有序,让每一类学生的注意力都不会游离于课堂之外。例如,在讲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时,可以紧扣教学难点设计教师领读环节、视频配乐朗诵环节及学生分组谈家乡的口语表达环节等,力求让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二、基于教材内容,坚持学以致用原则

中职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语文教学设计环节必须围绕这一目的,紧扣不同教材内容,寻找一个最佳的切入点,使语文课堂学习活动都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筑牢基础。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深挖教材与学生专业上的契合点。比如,旅游专业的语文教学设计中,要始终挖掘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训练点,设计一些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环节;文秘专业的课堂设计,多设计一些应用文写作练习;汽修专业,穿插一些汽车工业方面的说明文阅读环节等等。此外,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多设计一些实践性的语文体验活动。比如,在说明文教学中,可为营销专业学生设计营销策划方案的撰写练习;为汽修专业的学生设计汽车常见故障排除说明书的写作练习等。总之,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要与学生的职业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切实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

三、基于教学大纲,坚持终身发展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职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在课堂设计环节,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比如,在课堂练习中,设计一些经典诗词美文诵读比赛、词语接龙、小辩论等活动;或紧扣教材中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智求真的思想点设计一些课后延伸阅读的作业,让学生自由地去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基于信心培养,坚持科学评价原则

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更重要的是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评价应体现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导向和发展的功能,尤其要注重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所以,中职语文教学评价应充分发挥激励作用,科学评价。 一是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坚持他人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 二是评价内容力求全面。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进行评价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 三是评价方法要多样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逐步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四是评价要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增长了什么知识,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获得了哪些进步。

文员的职责范文6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对各学校及各学科的教学而言,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使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几年,课堂教学方法已引起了各学校的高度重视,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各学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开始越来越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初中政治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与方法作以下分析。

二、初中政治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提出现相关问题,且在提问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如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另一方面。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既要提问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要提问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适时原则

为了使课堂提问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体现,提问时,教师应注意坚持适时原则。如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前,教师可通过把新的教学内容和旧的教学内容进行巧妙衔接,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教师应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时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以使学习的思维得到一定启发,从而使学生能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3.适度原则

对学生进行提问时,教师还应坚持适度原则,如应根据政治教材中的内容及学习学习能力的高低进行提问。对于领悟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适当得提出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反之,对于领悟能力较弱的学生,可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此外,在提问时,问题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这样才不会挫伤学生对政治课堂的积极性,且也才会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三、初中政治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

1.通过设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对新课程进行教学时,教师可通过设问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此外对问题进行设计时,教师应对问题的意义进行了解,并确保问题能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对学生学习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如上“法律规范经济行为”一课时,可先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图片,然后结合图片中的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漫画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这样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对于这样的现象,应采取怎样的法律措施进行有效制止?”这样通过图片及问题的提出,以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及其相关的法律问题进行思考。需注意的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前,应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并突出学习的重点及难点,从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一定拓展。

2.提问时,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自的个性,且知识面也比较广,因此,对学生进行提问时,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角度及形式两方面对问题进行创新性提问。第一,在角度方面,对问题进行设计时,教师不应从常规的角度出发,而应从全新的角度提出问题。第二,在形式方面,教师可以选择性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上“未成年人保护”一课时,教师可通过选用教材中的部分材料进行教学,并提出相应问题,以使学生根据问题从材料中找出相关的保护方法,然后由学生代表或教师对保护方法进行合理总结。

3.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时,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把提问应用在初中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并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因此,课堂教学中,提问时,应使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上课前,教师应认真备课,以对教学内容有比较全面的掌握,然后把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分析,接着就根据这些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如上“艰苦奋斗精神”中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结合时代需求及相关的时事新闻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当今经济如此发达的社会,是否还应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教师可帮助学生树立正常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使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有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并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把之继续发扬,以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与进步。

4.结合生活实际,提出相应问题

政治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及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理论和应用进行科学而合理的结合,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一定保证。为了使政治学科知识的实用性得到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提问中,教师可结合课本内容和生活实际对问题进行巧妙设计,以使所提出的问题更有意义。此外,这样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对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如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一课时,使学生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一定理解后,教师可结合比较受人们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设计问题:“近几年来,食品安全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果某一天,你把东西带回家后,才发现自己买的是过期食品,你会怎么做?你认为商家侵犯了你什么权益?你会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通过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进行结合,能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掌握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另一方面,还能使政治课堂更加活跃,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

四、结语

在现代教育中,课堂提问是一种非常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提问方法进行教学时,应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适时及适度的提问,并对问题进行合理设计,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本文主要从初中政治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及方法两方面作了分析,以此为相关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钱黎明.初中政治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及方法举隅[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5):115-116.

[2]张翠萍.对有效提问原则如何应用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6):112-113.

[3]巩华明.初中政治课堂有效性提问策略探究[J].课外阅读(中旬),2012,(12):111-112.

上一篇新疆风情

下一篇圆圆快乐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