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动物的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动物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动物的诗

描写动物的诗范文1

2. 了解:了解动物的自然行为和自然状态,不要让我们的错误行为造成它们的困扰。动物都有自我的安全空间,贸然上前和抚摸对动物来说是一种侵略甚至攻击行为,不但让动物感到紧张,也很可能给我们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危险。更不要诱导动物做出不恰当的行为,如向游客扔石块、吐口水、拍打玻璃等。

3. 关心:主动参与动物园的保护教育活动,关心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为保护动物和它们所栖息的环境尽一份力,也将我们对动物的关心传递给身边更多的人。

4. 爱护:关心动物的健康。将自己喜欢的食物喂给动物并不是关爱,因为饲养人员会为动物配置合理的膳食,过量的食物容易造成肥胖、糖尿病等多种健康问题;同时,人类零食中的各种添加剂对动物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有时,随意的投喂还可能危及到动物的生命。动物因吞食塑料袋、包装袋、瓶盖等引起死亡的案例在动物园已不胜枚举。也有动物园曾发生过黑猩猩为了去拿游客扔进的零食不慎掉入水中溺亡的事件(黑猩猩不会游泳,所以很多动物园在笼舍设计时,在设置水渠作为隔离带)。另外,给动物拍照时主动关闭闪光灯,以保护动物的眼睛。

描写动物的诗范文2

一、看拼音写词语。(16分)

cǎi hónɡ jià qián pò suì jiāo ào

() () () ()

lóu tī zuān yán chì zé yán hán

() () () ()

二、我会给生字宝宝组词。(10分)

提()场() 密() 读()商()

题()扬() 蜜() 续() 摘()

三、先填空,再写出2个平时积累的四字词语。(9分)

贪()失() 同()协() 群 山()()

()本 逐() ()胜()迹 小()大()

勤()好()  焕 然()新 ()()扑鼻

四、选词填空。(4分)

往常 常常

1、爸爸()带我去爬山。

2、()都是我自己回家的,没想到今天妈妈来接我了。

清新 新鲜

1、这里的空气很()。

2、今天的水果()极了。

五、照样子改写句子。(6分)

1、例:一阵大风把大树挂断了。 树被一阵大风刮断了。

大雨把我的书淋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那么多星星,你怎么能数得清呢?

那么多星星,你是数不清的。

那么多星星,你是数不清的呀!

这么有趣的事,你怎么会不喜欢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我能把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6分)

1. _________ 一 ________ 就 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 一会儿 ____________ 一会儿 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我是背书小高手,我会按课文内容填空。(16分)

1.描写小草有顽强生命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儿童快乐捕蝶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 ,疑是银河_________。

4.窗含西岭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5.写出一种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_____________,只要_________,坏事_________能变成_________。

7.写出一句名人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能叫石头_________,_________能叫枯木________。

9、默写课外积累的一首古诗。

八、我能读短文,回答问题。(16分)

_____________

许多动物都有尾巴,它们的尾巴,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有的毛茸茸,还有的光溜溜……它们的尾巴都有什么用呢?

壁虎有一条又细又长的尾巴,它的尾巴可以迷糊敌人。当敌人咬住它的尾巴时,它把尾巴挣断就逃跑了,因为它的尾巴有再生能力!过一段时间后,可以再长出新尾巴。

袋鼠有一条又粗又大的尾巴,它的尾巴在奔跑时,可以起平衡的作用。在休息的时候,她的尾巴又可以成为凳子,支撑着袋鼠的身体。

啄木鸟的尾巴也给它的工作帮了不少忙。每当啄木鸟给大树治病时,它的尾巴就支在固定的位置,这样琢木鸟就可以安心的捉虫,稳稳当当地给大树治病了。

1、请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

2、全文一共有()个自然段,主要写动物尾巴的()。

3、许多动物都有尾巴,它们的尾巴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4、文中写了_____种动物的尾巴,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写词语:

毛茸茸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稳稳当当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又细又长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6、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的作用?(2分)

描写动物的诗范文3

关键词: 古诗词 生物学知识 生物教学 价值 应用

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谱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牵动着人们的情感世界。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运用一些诗词歌赋,挖掘这些诗词歌赋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有效性。

一、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很多古诗词中蕴含着生物学知识,分析一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描写植物方面知识的:如“春色满院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如染”……

2.描写动物方面知识的: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描写生物与环境关系方面知识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二、古诗词在生物教学中的价值

1.帮助理解生物现象。

如在学习七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等诗句,说出影响生物的某些环境因素:温度、光照、生物……

又如,学习七下“人体的神经调节”时,引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让学生体会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2.具有极佳的教育价值。

生物使自然界充满着勃勃生机,诗人们则借它们谱写出名篇佳作,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及对人生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通过对小草不畏恶劣环境、勇于抗争的顽强生命力的描写,表达作者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勇于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借枫树等生物描写了生态系统的美,抒发了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体会科学与人文的交融。

许多伟大的诗人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他们的诗中关注百姓的疾苦,有的则反映了更广泛的人类永恒的美好情感,如亲情、感激、同情、敬畏、坚毅等。例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等等。

这些诗词所着意的角度,与生物学研究着眼的角度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些诗句中所反映的人文情怀,是经过千百年的文明积淀,潜存于人类内心的永恒的情感。而这些精神,是以往的生物学教育中并不太关注的,需要通过教育去开启、唤醒和提升。

三、古诗词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诗词导入,开门红。

用诗词导入新课,会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如在讲八上生物学的第一课“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的时候,引用三个诗句“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让学生在诗句中找出描述的植物,引出课题“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回味古诗词,从而兴致盎然进入新课学习。

又如,在讲述青蛙的生殖发育时,用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新课,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勾画诗词表现出来的意境,然后提出问题:①诗词描写了怎样的环境?②蛙的鸣叫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③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和求知欲望,为上好这节课奠定基础。

2.诗词设疑,学新知。

如学习“植物芽的种类和结构”相关内容时,可引用“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设置如下问题:二月的春风似剪刀,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植物的嫩枝和叶将来发育成什么呢?这样一幅优美的画面,你有何感受?这一系列的问题悬念,既让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又能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

再如讲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时,可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诗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大自然中的物质循环和水循环的道理,让深奥的生物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3.诗词结尾,乐学习。

课堂小结是师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的归纳和梳理,有利于巩固识记。课堂小结要形式多样,再次触发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诗词结尾,既寓教于乐,让学生深化所学知识,又能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浓烈的情感氛围中受到鼓舞和教育,产生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学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后,引用辛弃疾的诗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丰年”与“蛙声”之间的关系,深化本节的主题,使学生更重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又如学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所有内容后,让学生辨析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中,诗人是否有失当之处,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分析生物现象,从而获得成功的和学习的乐趣。

形象生动、隽永悠长的诗词歌赋,在生物教学中适时引用,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语言美和生命之美,而且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道理,促使学生的生物知识正向迁移,并且能够分析和解决生物实际问题。

总之,古诗词在生物课堂中的恰当应用,使得生物课堂诗意盎然,成为生物教学中的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加荣.科学与哲学的对话.

[2]林建华.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生物学教学,2006(10):36-37.

描写动物的诗范文4

【关键词】冯至;《十四行集》;孤独

诗人冯至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诗以幽婉、忧郁、深沉、质朴而著称,其内蕴深挚、富含哲理的品质,深深吸引和打动过无数读者的心。在他的诗作中,孤独意识是最为突出的。无论是诗人初登诗坛时的《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还是步入中年的诗集《十四行集》,都充满了一个漂泊者的孤独感,表现了一个现代人对现代人生的现代性思考。

冯至的有一个充满灰色的童年。他幼年丧母,从小受到周围人的鄙视和冷落。可是继母又早逝,冯至再度失去母爱。接二连三的家庭变故,使天生就敏感的冯至,在性情上更加多愁善感。带着生存苦闷来到德国的冯至,接触到各种现代主义,尤其是存在主义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人的孤独处境的深刻体验,与他的心灵最为相契:人被莫名地抛入这陌生的世界,孤立无援;真实的存在无处不显示其荒谬性。回国后,抗战爆发,他又亲历了战争的残酷,他体验到流亡的痛苦、恐慌,也曾在死神身边徘徊。在偏僻的杨家山,冯至对生存、对人类的命运、对生存的意义,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写出了一部沉思风格显著的诗集《十四行集》。诗集一如既往地体现了诗人的孤寂沉思的性格,但作品摆脱了作者过去由于命运的坎坷和个性的内向封闭而形成的忧伤,其中的孤独感,不再停留于孤独个体忧愤交并的感伤,而是与生命的有限与无常、生与死、刹那和永恒、存在与命运等终极性命题交织在一起,有着极为丰富的哲理内涵。

在《十四行集》二十七首诗里,诗人主要描写了三大类意象,景物、植物和动物、人物,它们共同体现了他强烈的孤独意识。

第一类可以概括为景物意象。诗集里描写了许多景物,这些景物绝不是单纯随意的生活处境的描写,我们感领到诗人在这些景物中,贯注的与大宇宙背景相通的强烈的生的孤独与寂寞,如:我感得他们好像从古来/就一任眼泪不住地流/为了一个绝望的宇宙(第六首)

随时都感到一无所有/什么才是我们真实的存在(第十五首)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我们在灯光下这祥孤单……谁能把自己的生命把定/对着这茫茫如水的夜色 (第二十一首)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 (第二十六首)

诗人通过描写这些景物,说明人来到这世上孤单而艰难,诗中透现了生存的荒谬与无助又如:我们来到郊外/象不同的河水/融成一片大海……那些分歧的街衢/把我们吸回/海水分成河水(第七首)在这些景物中,诗人的体验是深刻的,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人生的渺小与孤独,无论一棵树还是一座岛,都在一定的时空里默默承受着。从第七首关于海水与河水的描述,他告诉我们:人生的孤独与苦难的处境,是不可根本改变的,虽然通过交往可以暂时获得帮助,但个体生命的孤独是无法消解的,诗人写到:“夜深静悄,楼上的窗儿关闭,桥上也断了人迹。”(第五首),人的存在复归于无尽的孤独之中,就像“海水分成河水”。这些诗句使我们明显地想到里尔克的影子,比如《预感》、《孤独》、《夜间的人们》等。

第二类可以概括为植物和动物的意象。在第二首和第三首都有关于树的描述:

一种是“秋日的树木”,一种是“秋风里萧萧的玉树”。无论是“把叶和些过迟的花朵/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伸入严冬……”,还是“插入晴空的高塔/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它们都将“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第二首)。与有加利树的“崇高”形象相反,鼠曲草则“躲避着一切的名称, /过一个渺小的生活”(第四首),连它的名称都不为人所知,它只是孤独地生长在偏僻的角落里,“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第四首)。从“树”和“草”的生命历程中,我们认识到无论是崇高还是渺小的个体的严峻的现实处境――生命的短暂与脆弱,就像我们人类一样,死亡是无法选择也无从躲避的。

第三类,人物意象。在第六首《原野的哭声》里,诗人对人类生存的孤独,在灾难性命运打击下,人的不由自主的真实境遇作出了描绘――苍茫的背景下,孤独的人无休止地一任眼泪从古至今地流泻,而且这种荒谬的生命存在方式,还是别无选择的:“在框子外/没有人生,也没有世界”。

在《十四行集》中,诗人不仅描写了普通的村童、妇女、战士,还写到了许多伟人。

你长年在生死的的中间生长,一旦你回到这堕落的城中,听着这市上的愚蠢的歌唱,你会象是一个古代的英雄……你在战场上,像不朽的英雄在另一个世界永向苍穹,归终成为一只断线的纸鸢……(第九首)重归后方的战士喻为“一个古代的英雄”,这个比喻象征着壮美、高尚、坚强等一系列品质,与之相比,混乱庸常的“今日”则充斥着变质、愚蠢和堕落。离开战场后,他必然要与庸碌世界的庸碌人们活在一处,但因他“在另一个世界永向苍穹”,所以他必然也必须“孤独”。

《十四行集》有五首浑然一体的人物诗,其中写到、鲁迅、杜甫、歌德、凡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内心孤独,但却执着。第十一首《鲁迅》,这是一首为孤独的英雄言说的诗:在许多年前的一个黄昏/你为几个青年感到一觉;你不知经验过多少幻灭,但是那一觉却永不消沉。 ……被摒弃在这个世界以外――你有几回望出一线光明,转过头来又有乌云遮盖。……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非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呐喊.自序》)的孤独中,在不被人理解和接受的痛苦中战斗。

在第十二首诗中,诗人歌颂了“在荒村里忍受饥肠”,却“为了人间壮美的沦亡”“不断唱着哀歌”的杜甫,告诉我们人间的苦难是无法超脱的,只有坚持与执着,才会体现人生的价值。然而人注定是孤独的,尽管歌德在生前身后都倍受世人景仰,然而他“八十年的岁月是那样平静,好像宇宙在那儿寂寞地运行”(第十三首)。人们只知道他们的伟大,却不知道他们内心的孤独与寂寞。画家凡高活着的时候创作了那么多不朽的画作,可是又有谁理解他呢?在第十四首诗中,诗人写到:“你的热情到处燃起火/你把一束向日的黄花/燃着了,浓郁的扁柏/燃着了,还有在烈日下//行走的人们……”,但是画家的热烈的生命体验,又有谁能够真正理解呢?这些伟人们的生命意象,传递给我们的关于生命的体验,更多的却是――孤独与寂寞。就像诗人告诉我们的那样:“人到了世上就是艰难而孤单。一个个体的人在世上好似花园里的那些并排的树。枝枝叶叶也许有些呼应吧,但是它们的根,它们盘结在地下摄取营养的根,却又各不相干,又沉静又孤单。”(冯至:《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译序》)

【参考文献】

[1]鲁迅.《呐喊.自序》[M].新潮出版社,1923.

[2]冯至.十四行集[M].解放区文艺出版社,2000.

[3]苏炜.远行人[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

[4]刘小枫.拯救与逍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5]贺福孔圣根.犹太民族不灭之谜[M].文艺出版社,1994.

描写动物的诗范文5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诗歌 诗意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这和诗歌的陶冶功能是一致的。文饭诗酒。酒,能深入人心的肌体和血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诗中的真、诗中的善、诗中的美。

一、诗意地积累——为学生奠定诗意人生。

早在春秋时期,诗歌是正统文学的代表,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的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厚积薄发”,积累是创作的基础。不背诵则谈不上积累,背诵的方法有很多。

1.分类背诵法:教会学生进行古诗词分类整理的方法。例如按季节分类,整理出写春、夏、秋、冬的诗句;按情感分类,整理出写表达思乡、爱国、欢喜、悲伤之情等的诗句;按自然景物分类,整理出写花鸟鱼虫等的诗句,等等。接着,可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性活动帮助学生进行积累。不断拓宽学生积累的途径,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可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恰当地引用或化用古诗词,既复习了古诗词,又使文章增色不少。

2.拓展背诵法: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如学了《黄山奇松》后背诵描写黄山的诗句,描写其他山的诗句;学了《夕阳真美》背诵描写日出、日落的诗句;学了《台湾的蝴蝶谷》,背诵描写昆虫、动物的诗句……这样的拓展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而且是丰富学生古诗积累的良好途径。

3.每周一诗:教师每周推荐一首名诗,让学生背诵。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如“赛诗会”、“古诗知识积累大赛”、“古诗名句接龙”、“演绎诗歌,再现经典”等,使学生积累古诗的热情持续升温。

二、诗意的语言——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

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曾说:“语文本身有它独特的魅力,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的确,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无尽的遐想,更重要的是,独具魅力、富有诗意的语言在使学生获得美感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营造了浓浓的文学氛围。

三、诗意地拓展——让学生感受意境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的确,语文教育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在感受“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唱着嘹亮的歌从北方飞来”后我们吟诵“远集长江静,高翔众鸟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感受丹顶鹤的洁白的羽毛及众鹤各种姿态后我们吟诵“羽毛似雪无瑕点,顾影秋池舞白云”、“惊身蓬集,矫翅雪飞”,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学习《英英学古诗》那段描写李白思乡之情的文字时,我们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复习了旧知,学到了新知,更重要的是常常在这样诗意的课堂中徜徉激发了更大的创造欲望,为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基础。

四、诗意的创生——让学生感受文本之美。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应是情趣的梦幻栖息地,是学习的快乐大本营。但我们的课堂过于严肃、过于模式化,忽视了儿童的情感需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忽视了孩子喜欢新奇多变的心理特点。我们是否可以卸下“应试”的枷锁,大胆地“玩语文”、“玩教学”,追求那一份我心飞翔、乐趣无限的境界?

富有情趣的教学设计,让学习活动成了富有诱惑力的行为,灵动着语文课堂的气息,成为智慧的生命符号。情趣盎然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语文素养。情趣来自灵活多样、独具匠心的教学形式,这就要求老师不拘一格,大胆创新,重组文本。

五、诗意地创作——让学生感受智慧之美。

对文本的重组只是诗歌创作的第一步,有了这一基础,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作。教师可利用平时练笔的机会,让学生也尝试着创作一些简单的诗歌,至于押韵、平仄等技巧可在创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慢慢地提高,对于学生的创作应以鼓励为主,只要创作的诗歌有自己的想法就行,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求放低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自然被激发,如学生在学了诗歌《乡下孩子》后学着写道:

捉几条小虫,乐坏了馋嘴的小鸡;

割一篮青草,撑圆了小羊的肚皮;

采一束野花,装扮了妈妈的房间;

折几枝柳条,编织了美丽的柳帽。

写诗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让他们敢于创作,让他们知道,古诗词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并不是阳春白雪,遥不可及,它们已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了这样平和、放松的心态,才会写出创造性的作品。

诗以简练、含蓄著称。短短的三五行,开始到结束,处处给读者留下空白,让读者用联想、经验填补,但它在逻辑上是极为严密的。通过对诗歌的阅读、欣赏、积累、运用和创作,学生对眼前的、心中的事物有了更为细致的探察。稍有心弦的触动,如诗般的文字便“顺理成章”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因此,语文课堂的诗意带来的是学生富有诗意的情感,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进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现代教育生活的理想,其中诗意丰富多彩且韵味独特。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2008,9.11.1.

描写动物的诗范文6

    【关键词】诗性美感;乡土文学;自然美;结构美;音乐美

    沈从文一生着述浩繁,文学作品的成就很高,20世纪中国产生这样一位作家,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沈从文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作品中出现了大量诗情画意的场景。读过其作品的话,读者都会像是在欣赏一首首优美的诗歌一样。“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那浅浅溪流中游鱼清闲的吐着水泡” ⑴那画面是那样的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淡雅,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呈现出一种诗歌的诗性美感。在沈从文的作品里,其中《边城》就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只因为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翠翠举目山水的遐思,三三溪边守渔时的怡然,萧萧委身于树林的“糊涂”。那流至人类灵魂深处的“小溪宽约廿丈,常年水皆静静的,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落底,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2) 自然美在沈的“湘西文学”中,主要也不仅仅指旖旎多姿、秀丽诱人的青山绿水、老城古道、磨坊野渡,更本质的还是指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上的“自然”风格。于是他美化地抒写理想“边城”中的“自然美”。他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即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动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日里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新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之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见《边城》);写虎雏身上原始的生命力:“…。一如跳到海里,小豹子也是寓于深山大泽方能发展的生命”(见《虎雏》)。人与自然两相和谐,彼此依存,可见一斑。翠翠的本质是淳朴、高洁的,犹如深山流山的一线清泉,从未受过工业文明的污染,仍然保持着透明和纯净;虎雏同样保持着自然、淳厚而野性的品质,生命力勃勃而富生气,远比精神状态上始终是阉人的都市腐朽阶层要高贵和强健。这种自然美——美好与和谐,本真与纯朴,在沈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见到。沈从文就是这样通过诗情画意的自然景物和人物的人性美巧妙结合,展现出文学作品的自然美感。

    再者,在文体创造上,沈从文追求文体结构的千变万化。特别是在结构上是自然、流畅和千姿百态;文体上则使他的小说打破各种文体间的界限,产生了明显的边缘性:有些运用散文笔致,似抒情散文,有的带有童话色彩,似民间故事。我们试以《边城》为例,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全篇就是围绕主人公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事件逐步展开,情节非常集中、单纯;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与翠翠为经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为纬线,推动着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然后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女婿为暗线。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结合。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边城》是一部小说,更像一首二十一断章组成的长诗,蕴含着诗一般的境界和韵味,着浓郁的诗意,给人一种非常纯粹的阅读体验。无论是对人物形象入微的描写、独具匠心的结构特色,还是其浓郁的悲剧性与象征着纯洁爱情的意象,令人无奈的结局,都无不显示着这位中国现代史上的巨写作功底与他心中无限的矛盾——深处在现代都市中的他,却一心想着一种清雅、安静、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在这里,没有了人与人间的尔虞我诈,有的只是美和善。

    还有,沈从文清新质朴的语言风格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沈从文是非常重视语言文字的,他的小说,无处不显示着他高超的语言技巧:惜墨如金,但字字珠玑。沈从文对于人物形象,经常不做客观的描写,而是主观叙述,着墨不多却非常传神。比如《来客》中“在楼梯口觌面时,原来是个还不识荆的白脸少年绅士,服装潇洒,仪表不俗”,对“来客”的形象不做过多的描写,只是用“白脸”、“潇洒”、“不俗”这样的词语对其外貌、穿着等进行简单的勾勒。简洁却足矣。沈从文无论写景写人极少用形容词,而是较多地使用实词,如此一来提高了表达的准确性。用最平实的词描述却十分贴切而富于诗情画意的美感。在《边城》的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自然背景的段落只出现了“静静的”、“清澈透明”、“慢慢的”三个普通的形容词,在写景状物中极少运用形容词是不很常见的。然而沈从文先生却真真切切的展示了湘西的风情画卷。

    总之,读沈从文的作品,就像是在读一首首诗歌,不仅能够让我们眼睛享受视觉上的美感,还能够让我们在内心里欣赏他作品艺术和语言上体现得诗性的美感,他的作品到了今天,仍然很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查振科.对话时代的叙事话语——论京派文学[M].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

    [2]黄健.京派文学批评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2.

    [3]糜华菱.沈从文的凤凰城[M].中华书局.2007

    [4]《中国新文学史稿》王瑶 第一卷

    [5]《中国现代美学从编》胡经之 北京大学出版社

    所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