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的价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学科的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学科的价值

历史学科的价值范文1

摘要: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如何把握历史教材,如何确保课堂的时效性这成为了高中一线历史教师工作之余常谈的话题,本文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对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集体备课的价值探求,既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以实例为切入点,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中历史 集体备课 价值取向

所谓集体备课,是指相关教师群体在相互协作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合作对授课内容进行提前进行准备和策划。高效课堂的目的就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集体备课优化教学方案,以达到增强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作为中学一线的历史学科教师,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要在短短的高中三年之内,使学生掌握跨越古今、涵盖中外的历史知识,并且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乃至人生观,就必然需要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是完成上述教育教学任务、成就高素质教师的必要环节之一。但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教师,尤其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靠一本教参备课已基本能应付,甚至有人提出教师不用教案也可上课,更谈不上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了。这实际上是忽略了合作的力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从实践层面看,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没有集体备课的课,不可能是一堂好课;没有集体备课的教学,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新课程改革赋予历史老师集体备课价值新的取向,集体备课能使新课程观念得到落实处 ,帮助专业老师专业素质成长。

一、集体备课是贯彻高中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保证

一方面,新课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不再死记硬背教材上那些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或结论,不再盲目地跟着教材、教师转了。换句话说,学生的思维不再可能被限制在教师备课所能掌控的范围之内了,尤其是新课程的历史教材打破了通史的编写体例,而按专题体例编写,学生将会提出更多的问题或困惑。面对着可能突如其来的问题或困惑,仅凭教师个人的备课显然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一纲多本”要求加强集体备课。“一纲多本”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难点。由于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解读不一,因此教材选择的内容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甚至结论也不同,如对的评价,不同版本的表述差异很大。究竟哪些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可以删去?哪些又该适当补充?补充到什么程度?增删不宜,可能导致教学任务完成了,但教学质量却下降了;或者课堂容量过大,教学任务完不成。显然,加强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是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效能的关键,而仅凭个人的力量是难以驾驭的。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许集体备课的实效不一定如此,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要能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其备课质量一定比“单兵作战”强,至少能起到增强教师处理教材、实施新课程信心的作用。

二、集体备课是学生“减负”的需要

迄今为止,新课程的资源相对较为匮乏,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材大部分只给结论,有的甚至不给结论,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呢?它需要教师从课外收集大量的课程资源加以补充,科学取舍,有针对性地遴选典型的素材并提交给学生,这样才会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此外,除教案外,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许多教师还精心准备了课件。试想,如果每节课都如此,教师的负担明显就加重了。而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既分工又合作,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和效果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积聚教学资源和方法、减缓学生压力的作用。同时,由于新课程教辅材料不配套,只有通过集体备课,精选习题,补充乡土教材资源,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集体备课是新课程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

新课程下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呼唤着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掌握的相关教育知识和技能不再是以知识形态,而是以行为方式来呈现。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除了外出学习,更多的是靠校本教研,而校本教研主要有三种形式: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矛盾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所以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主要靠自己。而课堂是展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最佳场所,一些实践性的、无法预见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对教师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再加上集体备课、交流反思等必要环节,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通过自身的理解、内化、反思和提升,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动,并不断呈现出新的跨越的态势。所以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呼唤集体备课。

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历史教师的重思辨、重批判的思维特点,从客观上讲需要群体智慧的融合和协作。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而当新课程理念在遭遇实践挑战时,教育理论家们、政策制定者们也显得爱莫能助。即便可行,面对着繁重的实施工作,我们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充电”,究竟谁能成为我们实践中的专业引领?是我们的同事、同行,还是我们的学生?从新课程实践看,老教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容易被传统的框架束缚,且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明显不如中青年教师;中年骨干教师年富力强,经验丰富,但他们是传统课程下的既得利益者,观念转变在某种程度上更难,以至于有人认为新课程最大的阻力主要来自于这一部分人;年轻教师精力充沛,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在教材的处理、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明显不如老教师。因此,实施新课程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唯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扩大交流,才是我们的出路,这也是当前课程实施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富有成效的方式。

总之,集体备课是新课程实践的客观需要,是让学生减负、让课堂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也是新时期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教材[M].长春:东北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3.

历史学科的价值范文2

一、支架式教学的涵义

“支架式教学”是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学模式。简单的说,即通过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步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最后撤销支架。此理论是由维果斯基的“辅助学习”作为基础。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最初常受外在文化的调节,而后才会逐步内化为学生真正的心理工具。

支架式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既要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或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能够进行信息加工的主体,又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建构意义的引导者。而且,它具有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功能,那么教师应彻底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关注学生个体经验的转变。与此同时,支架式教学具有暂时性和可调节性。

二、支架式教学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 预热。这是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把学生引入某种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

在讲授运动时,先给学生看奔腾的水流、飞驰的火车等动画,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奥妙,然后请学生尽量说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运动。一开始可能只有几个学生轻声说了几种运动,教师听到后要马上加以肯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会儿,他们想象出各种各样的运动情景:大到天体的运动,小到原子的运动;远如云彩的飘动,近如自己身体的运动;快如飞机、宇宙飞船的运动,慢如蚂蚁的爬行……

这个过程中,以影像资料为媒介支架,以范例、问题以及向导为表现形式,激发他们进一步开展自主性知识探究,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展。

2. 探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教师为学生确立目标,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尽管探索的问题可以是开放的,但教师对探索的方向有很大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启发引导,提供解决问题的模型,也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反馈。

在预热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提问:乘坐在同样一列火车里的甲、乙两名乘客,并排坐在一侧,当火车向前运行时,甲看到的乙是运动的吗?这样便引入了参照物的概念。马上又问:这列火车从北京开往长春,运行了500km,同学们能知道它所在的位置吗?如何才能知道呢?是否有同学可以试着描述一下其全程运行情况呢?以此来引出路程、位移以及速度等物理概念。

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同学会不知如何作答。但这恰恰是物理课堂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的核心应用,教师在提供问题的原型后,逐步让位于学生自己的探索。

3. 独立探索。教师让学生独立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和问题,选择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索。此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登,最终完成自我管理、自我探索的任务。

在前面的探索基础上,有个别学生提出了对平均速度的疑问,主动去翻阅教材、网上查阅资料、带动其他同学探讨问题。观看百米运动员的比赛视频,学生讨论观众和裁判员分别是怎么比较运动员的运动快慢的,再由时间不同运动路程或位移不同提出运动快慢统一的比较标准。比赛中各个阶段的运动快慢不一,得出位移比时间只是粗略的描述运动员的运动快慢,得到平均速度概念。

历史学科的价值范文3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评价体系;和谐统一

学生评价是高中化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及时获得教学过程各个方面实施情况的信息,发现自己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根据获得的信息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可以作为考察学生掌握程度、能力水平或学习水平的依据,也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研究表明,测验内容、评价标准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标准,左右着学生努力的方向,学习的重点和学习力量的分配。因此,学生评价对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实施起着重要的质量监控和导向的作用,只有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价,才能使教学成为一个系统的、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可控过程,才能引导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努力,逐步向教学目标迈进。

一、多元智力理论与高中化学课程学生评价

(一)多元智力理论的内涵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Gardner在《智力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的概念。他认为,人的智力有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组成,它们是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后来,他又补充了自然环境智力和存在智力。

Gardner指出,每个人都至少具有前述八项智力,只是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表现有所不同罢了,如某一项或几项智力表现相对突出,而其它几项稍差。正是这些不同使得每个人的学习类型及智力类型具有独特性。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所具有的不同智力组合,传统上我们所认为的“差生”,只是由于其语言智力或数理逻辑智力表现不够好,但他在其它几项智力方面的表现却可能相当出色。同时,Gardner认为,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教育,每个人都能使自己的八项智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不存在智力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力类型或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

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Gardner对传统教育评价理论的不足进行了探讨:

(1)主张进行与学习过程相一致的“情境化”评价。对个体的评价应该在更接近他们的“实际工作情况”条件下进行,使评价成为自然的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强制外加的内容。

(2)认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评价要能够展示个体的智力特征差异(强项、弱项等),能敏锐反映学生的发展阶段和轨迹,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学习方向的一些建议,使其更好的发展。

(二)多元智力理论对高中化学课程学生评价的启示

1.评价应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都是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服务的,所以,在教学评价中要注意面向学生,把保证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前提。实际上,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全方位地评价每位学生,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与合作,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是值得倡导的。这样,教师由评价的权威成为评价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由被动的被评价者变成评价的主动参与者, 不再处于过去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提高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同时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2.评价方式应具有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

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方式及阶段性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以统一的评价模式或评价标准去对所有的学生做出的评价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除了测试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外,还要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如评价学生的兴趣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策略、自主能力、合作精神等,设计出多元化的评价方案,为教和学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学习信息。

3.应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教学和学习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我们应采用与学习过程相一致的情境化评价,将评价渗透到学习的每一个阶段,对学习者一定时期内,在知识、技能、情感、策略等方面的进展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监督。传统评价的单一分数只代表学生在某一方面特定测验上的一次表现,而不是学生学习及发展的真实情况。

二、结语

学习受评价推动的观点已为心理学界所公认。一方面,肯定的评价一般会对学生的学习起激励作用,学生的进步得到认可,心理上获得满足,从而会强化其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否定的评价往往会使学生产生焦虑,而适度的焦虑则能成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因,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所说的那样,当紧张和焦虑处于中等水平时,学习进展最好,而有关学习进步的反馈数据应当有助于保持这种紧张。因此,评价是改进教学,提升学习效果的有力手段,反馈,调控,改进,应是评价工作努力的方向。教师要客观分析、认真研究评价结果,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并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提出建议,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孙海蓉.多元智力理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肖莉.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学生评价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历史学科的价值范文4

高中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例如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二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即人地关系;例如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人口与环境、城市的地域结构、文化和旅游活动、世界政治地里格局和国土整治等。这些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密切相关;又涉及社会科学,与政治、历史等紧紧相连。既有全球性的、全国性的,也有区域性的,而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随着地理学的发展,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性越来越强。地理学逐步从经验的地理学走向试验的地理学,从定性描述的地理学走向定向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地理学,从宏观的地理学走向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地理学,从站在地面上看地面的地理学走向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和从地面看上下左右的地理学。二是技术性越来越明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应用在地理学的研究和调查中。例如“3S”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在地理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甚至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已经融入到一些技术中成为具有地理特色的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地图、数字地球技术等。三是系统性越来越突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及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科学。从系统学角度来说,地球表层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就是地球表层系统的核心内容。因此,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核心学科。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人类圈相互作用构成的系统,实际上,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人类圈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系统。作为地理学研究和考察的重要对象——区域,也是系统。区域内部地形、地貌、岩石、土壤、水文、气候、动物、植物和人类等多要素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区域之间也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地理学的特色和优势,就在于从系统的角度去研究地球表层环境的组成、结构、运行机制及其区域分异规律。四是生活性和社会性。地理学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学科,过去常常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可以不知道天文,但不能不知道地理。出门旅行要知道目的地所在的方位以及所经地点的气候、地势等情况,经商要了解地区之间的商品差价,投资建设要弄清楚投资地区的资源和环境背景等。地理学科知识和技能,已经逐步成为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衣食住行离不开地理学,发展建设离不开地理学,国界谈判、军事外交、国防建设也离不开地理学,地理学正在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

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和特征决定了它在基础教育各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断改善人类生存生产环境,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并探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应是现代地理学科教育内容的基本实质。教育是人才产业,地理教育是培养战天斗地创造型人才的产业。人类社会现在已经进入一个善用电子武器探天改地的时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人口调控和城乡建设规划以及探星登月等等宏观问题的处理,其科学文化的知识基础就在地里课程之中。由此可见,现代学校地理学科教育的重大育人作用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联系。“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全世界重视科学教育的国家,在学校里总会把地理课程至于应有的重要地位,这是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可抗拒。美国总统老布什当政时期,把地理课程列为学校的核心课程之一。克拉里回忆录《Living History》(亲历历史)书中写道:“如今我越发肯定核心课程在各学科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核心课程是一个人打造思想文化基础的基础,学好了终身有用。

人类走进了二十一世纪,资源、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的主旋律。资源的评估,环境的规划,人地关系的协调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地理学,地里将在未来发挥重要的核心作用。经济的全球化、知识化,社会的网络化、信息化,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都给地理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勇敢地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积极开拓创新,地理学的发展前景是光辉灿烂的。

历史学科的价值范文5

关键词: 课本习题 多角度挖掘 变式拓展 教学实效

教材上的例题有最规范的解答过程,具有示范性、典型性和探究性,是课本的精髓,它和习题一起控制了教材的深度和知识辐射范围.教师应充分认识课本例习题所蕴涵的价值,注重对课本例题和习题进行充分的挖掘和研究,对其深化和发展、全方位探索,挖掘其内含及外延,把新旧知识有机组合起来,达到优化认知、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我以苏科版教材中的例习题为例,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结合教材特点,发掘课本例习题的教学价值,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数学教学实效谈谈体会.

一、构建一节课中完整的例题体系

要想使例题教学的效益最大化,在课前就必须对一节课的“例题”构建一个体系,对例题的数量、类型、前后联系进行整体设计.

例如:我在设计九下教材7.6《解直角三角形》第二课时时,结合课本例题进行了如下设计,例题体现构造直角三角形,选择合适的三角函数求线段的长.

例1.如图所示,ABC中,∠C=90°,∠B=30°,AD是ABC的角平分线,若BD=10,求AC长.

例3.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B=∠D=90°,∠BAD=60°,若CD=2,BC=11,求AC长.

这三道例题层层递进,例1利用“等角对等边”求得AD=10之后,直接利用三角函数可求得AC的长.例2与例1图形相同,所求相同,只是将已知条件做了变化,在RtACD中利用三角函数得到线段之间的比例,根据比设未知数,再在RtABC中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例3需添加辅助线进行解题,延长BC、AD交于点E,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结合便可解决该问题.

二、变式拓展,挖掘例习题的广度和深度

教材中的例题是最好的例题资源,但如何用好这些例题,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发,我尝试以下方法进行例题教学――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多题一解,错题辨析等.

例如:在九下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时,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1)写出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x取何值时,面积S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补充提问:若此问题中将“墙的长度足够长”改为“墙的最大可利用长度为15m”,解题的结果会发生改变吗?

(1)请求出S与x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若能,请求出最大面积;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这两个例题的问题背景、解决方法有类似之处,题设条件部分发生了改变,所求结论表达形式稍加改编,因此一题多变、多题一讲是很必要的.它可以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点的核心之处,只要将它的内涵与外延挖掘彻底,进而灵活运用就可以了.

三、好的例题一定要有匹配度高的练习支撑

例题教学就如扶着孩子学走路,最终孩子要学会自己走路,这一过程必须在相对熟悉的题型中自主尝试,所以好的例题一定要有匹配度高的练习支撑.

为了分解难点我将该题设置了4个小问题:(1)求弦CD的长.(2)弦CD与AB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3)阴影部分面积与半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4)若点A是AB上一动点,求阴影部分面积.

该题将要求的阴影部分面积转化为扇形COD的面积,为了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常常需要变动图形的位置或对图形进行适当的分割、拼补、旋转等手段使之转化为规则图形的和、差关系.我设计了两个习题作为配套练习:

2.圆心角都是90°的扇形OAB与扇形OCD如下图所示那样叠放在一起,连接AC,BD.

(1)试说明AOC≌BOD.

(2)若OA=3cm,OC=1cm,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课本中的每一个例题、习题的设置都有其目的和作用,教学中只有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深刻理解课本例习题的重要价值,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将这些例习题进行进一步探究,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才能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历史学科的价值范文6

[关键词]护理;学士;护理学基础;实验课;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0-0078-03

[作者简介]李神美(1983―),女,湖南郴州人,硕士,桂林医学院护理学院教师。

在2011年我院五年制护理本科生获得首届“天堰杯”全国护理英语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后,为提高护理本科生外语水平及拓展国外护理就业渠道,我院于2013年聘请具有护理专业背景的外教在2011级护理本科班“护理学基础”实验课开展双语教学。为了解双语教学的效果,笔者于2014年7月对2011级80名五年制护理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将2011级双语班(实验班)与2010级非双语班(对照班)学生的“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成绩进行比较。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80名大学四年级五年制护理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7名,占21%,女生63名,占79%。学生平均年龄为21±0.55岁。

(二)研究方法

1.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无记名调查

问卷共14项问题,分为3大部分,包括学生的一般资料、英语水平及能力、对双语授课的态度和建议。发放问卷80份,回收71份问卷,回收率89%,有效问卷71份。

2.双语教学开展形式

(1)授课学时: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总学时107学时,双语课时为103学时,占总学时的96%。(2)授课形式:课前小组中文教师和外教进行全英文备课。课中三小组为一大组先集中授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全英文PPT)+外教主讲+中文教师演示操作并给予适当解释、补充的形式。小组操作带教主要由中文教师负责,外教负责巡视、指导各组学生使用英文及介绍国外护理发展状况。(3)考核方式:每完成两至三项操作教学后安排考核,实行抽考。考前20分钟培训6位学生当标准“病人”。考核中要求学生使用英文对话,包括健康宣教内容。操作口试主要由外教负责。已考生进入休息区,避免接触待考生。采用百分制评分并翻译英文评分标准,以便外教评分。

二、研究结果

实验班学生对“护理学基础”实验课双语教学的态度及建议见表1;实验班学生自身英语水平及能力见表2;对照班与实验班“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成绩比较见表3。

三、讨论

(一)教学效果

双语教学可分为浸入型,即学校采用全英语授课;保持型,即逐渐采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而其他学科采用母语授课;过渡型,即刚开始采用母语授课逐步过渡为只用第二语言进行授课。[1]我院采用前两种教学模式,取得初步成功,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教学理念、教师、学生、教材与教学方法等。

87%的学生赞同双语教学,与学生认可自己的专业方向有关。此外,我国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逐年增加,全球护士的缺乏拓宽了我国对外输送护士的途径,同时为海外就业提供了更宽广的路径。因此,实验班学生充分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本课程实验课是护生学习临床课程及从事临床工作的基础,也是为病人实施护理的重要保证。本课程的基本技能是护士执业必备的核心技能,开展双语教学为学生考取美国注册护士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基础。由表3可见双语班学生比非双语班学生操作考核成绩更好,双语班学生更重视专业英语及技能的学习,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位更清晰,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高。

(二)双语教学的关键是师资[2-5]

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在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熟练运用英语传授专科知识,教师必须付出多倍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备课及授课。本调查可见学生对双语授课满意的占89%,不满意的占11%,可能是教师的表达能力不够及授课形式比较单一(外教讲,本院教师演示操作)。开展双语教学想获得良好反响,首先要加强对师资的培训,充分调动有良好英语基础的高学历教师对双语授课的积极性,并且培养一批骨干双语师资以便建立双语精英教学团队。[6]其次,对教师进行专业英语训练,鼓励高学历英语基础好的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并提供出国进修学习的渠道和经费。第三,学校要充分鼓励归国访问学者组建真正的双语师资团队。

(三)促使双语教学持续发展的措施

学校必须在双语教学的课程、学时、教学目标及考核等方面有明确的教学指引,使双语教学成为国护专业常规教学任务的一部分。[3]加大专业英语在“护理学基础”实验课中的考核力度,以验收教学效果,避免“热开头,冷收场”的现象。本调查显示,41%的学生不支持操作使用英文考核,可能与小组带教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有关,这使学生无形中对中文产生依赖,英文考核需占用学生的额外时间记忆,从而导致他们对英文考核支持度低。另一方面,学校急需拓展国外学习、交流、实习及就业渠道,以调动学生运用英文的兴趣。本调查中97%的学生已通过CET-4,并且有一年的专业英语背景,这是实施双语教学的有利条件,但55%的学生认为专业词汇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27%的学生认为听力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这间接表明目前的公共英语及专业英语教育体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阅读能力强,但口语及听力差。学生应多加强训练,以便更好地适应双语教学。

(四)教材的选用

86%的学生需要配套的英文教材及参考教材。“护理学基础”实验课双语教材很少,原版英语教材有限且不便宜,[7-8]资源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投入经费支持。[1]建议学校图书馆购买更多相关双语教材并允许租赁以减轻学生的教材费用负担,建议学校给予相应补贴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在没有理想教材的情况下,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编写双语教材。

双语教学不能一蹴而就。要真正体现双语教学、办出特色,还需学校、教师、学生、国家教育部门甚至社会人士等多方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潘家祯.“双语教学”的内涵及其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3(3).

[2]曾颖,何国平,万艳萍,等.护理本科生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教育,2011(8).

[3]何红姑,姜小鹰,徐文体.医学与护理专业本科生双语教学的实施及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04(2).

[4]周克雄,史蕾,罗晨玲,等.“基础护理学”全英文教学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08(21).

[5]王萍,张小薇,王芳.“护理学基础”理论课实行双语教学的实验与思考[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6).

[6]高燕,王锐英.“四三三制”双语教学模式在儿科护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