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小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家的小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家的小故事范文1

关键词:数字化故事叙述;小学英语课程;英语教学

1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介绍

数字化故事叙述是“Digital Storytelling”的译文。20世纪80年代,美国Dana Atchley最先提出“数字化故事叙述”,他运用计算机来讲述故事产生了“数字故事”这种极具创造性的讲故事方式。随后,越来越多教师学习和使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它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学的流行工具,美国甚至有不少大学开设专门的课程来教授学生学习数字化故事的制作。

1.1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念

国外研究学者Berna Jean Porter认为“数字化故事叙述是一门艺术,它利用技术工具来对传统口头讲故事的艺术进行润色,整合图片、图形、音乐和创作者讲故事的声音来编制自己的故事。”[1]国内研究学者黎加厚教授认为数字故事是在教学活动中编写故事,并加入文字、图像、声音、音乐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可视化故事的过程。[2]其实,数字化故事叙述就是一种将讲故事的艺术以及内容与多媒体新技术(如文本、图片、声音、视频、音乐等)相结合来讲述故事的新方法。

1.2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特征

(1)真实性。数字化故事一般将教材内容信息有效地组织起来,与真实生活联系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叙述。

(2)多感官性。数字化故事叙述整合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等多媒体技术,需要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口表达,动手搜集制作,动脑编制分析,让聆听者可以从声音和画面中同时获得故事的内容。

(3)设计性。数字化故事叙述过程独具设计性,一般来说包括选择主题、故事设计、搜集资料、编辑合成、展示与共享、评价与。

(4)合作分享性。数字化故事叙述是将故事与多媒体相结合产生的,依托数字媒体合作与分享,通过网络平台分享和交流,而且传播范围广泛。

2 数字化故事叙述与小学英语课程的契合

2.1 英语课程标准方面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小学英语课程一级为起始级别,二级为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在“内容标准”的二级目标中,指出“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讲述简单的小故事”,“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童话剧”。[3]由此可见,故事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2.2 小学英语教材编排方面

在湘少版小学英语教材的编排上,自四年级起,每册教材Assessment中设置“Let’s read more”故事部分。这些世界故事结构简单,内容主题意味深长,一般以文字、图片和活动设计安排相结合的形式呈现。例如,五年级上册中的中国故事“The story of Nian”介绍了春节的来历;六年级上册中“The helping Hand”,通过在地铁站发生的故事传达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主题等在故事中传递人文知识。一般为单元所学内容做背景延伸,将语言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故事之中。

3 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于小学英语课程中的价值探讨

3.1 利用数字化故事叙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字化故事叙述以教材内容为主题,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由学生根据主题通过可视化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在数字化故事叙述中学习语言的文化、词汇、语法等,体现了“从做中学”的教育基本理念。值得强调的是,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评价是一种动态性的综合评价。如果充分利用其所带来的积极因素,无形中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学习投入程度,从而提升学习绩效。这种方式寓教于乐,不仅保证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还重视学生的情感倾向,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学习要素。

3.2 引导学生数字化故事叙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数字化故事叙述通过搜集资料、安排设计、编辑制作、录制与展示等将学生情感态度等以多种媒体组合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的方法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老师讲授,它真正使教材中的内容“鲜活”起来,学习到的知识不是文字上的“搬运”,而是真正理解掌握。这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多媒体运用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养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3 运用数字化故事叙述,促进教师的发展

数字化故事叙述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的辅助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数字化故事提升了教师运用电脑软件、信息搜集处理等多媒体信息技术素养,推动了教师教学的信息化进程。其次,教师要从整体出发来合理安排数字化故事叙述,如依据课本内容、学生生活及社会热点来选择故事主题,按照异质性原则来划分学习小组并制定相关学习计划。最后,进行作品成果的课堂展示并进行教学活动总结与评价。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考验,需要教师的整体安排与规划,做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从而锻炼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3.4 利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共享教学资源

数字化故事的成果虽以课堂展示为主,但可以将数字故事借助网络平台分享给所有人。如今微课、慕课、网课发展如此迅速的环境下,数字化故事作为一种优质教学资源,可以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间的交流,网络课程的辅助等等。当学生们看到自己参与的作品被网站收录并共享展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能力的肯定,动力的推助。同时,在网络平台上的数字化故事,可以引发学生们的主动阅读思考,促使他们融入其中。

参考文献:

[1] Berna jean Porter Consulting[EB/OL] . http://.

[2] 黎加厚.数字故事,不一样的精彩[J].远程教育杂志,2011(5).

数学家的小故事范文2

一、讲故事,激兴趣

听故事,是每个孩子最喜欢的事情。数学家,在孩子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因此,数学课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给孩子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数学家成长的足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发现数学的魅力,吸取知识的原汁,学会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素养。“数学家的故事”在数学课上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人类漫长的数学探索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将他们身上发生的趣闻轶事介绍给学生,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数学家之间的心理距离,感受数学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时,我给孩子们讲述了德国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小高斯在10岁时,小学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难题:“计算1+2+3…+100=?”。这可难为初学算术的学生,但是高斯却在几分钟后将答案解了出来,他利用算术级数(等差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和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的凑在一起:1+100,2+99,3+98,……49+52,50+51而这样的组合有50组,所以答案很快的就可以求出是:101×50=5050;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给孩子们讲述了述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外国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给孩子们讲述了我国现代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从这些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感悟到:只要去努力,去坚持,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克服的。通过听故事,学生也感受到数学带来的乐趣,这样就一定能学好数学。

二、近生活,激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面对这一要求,作为数学教师,就必须考虑充分利用生活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平时感觉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要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教学实践活动《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时,我先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课外去收集一些隐含数学问题的小故事,对其中感兴趣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然后在课堂上汇报探究结果,学生在探究迪多公主圈地这一问题时,并没有局限只是找到“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这一结论。而是经过观察、实践、计算,最终发现迪多公主有效利用地形条件圈出半圆形土地的面积才是最大的。显然,这些活动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原先预计的结果。每当活动结束时,学生们的脸上都会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到的数学知识也是有用的。同时也感受到学数学带给他们的乐趣!

三、感受美,激兴趣

“数学美”是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中的美大致可以分为:简洁美、对称美等。完善的数学教育需要向学生渗透数学美,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徐利治先生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出数学中美的因素”。小学数学教材中到处可以挖掘出数学美,这些美的渗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简洁美在小学数学中无处不在。图案设计、标志性建筑等都要求简洁,数学更是以简洁著称。例如,用字母表示数,这是算术到代数的飞跃,不论从结构或是形式上,都使人感到式简意明。比如加法交换律:a+b b+a;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这些公式如果用文字叙述是多么的繁琐,而用字母代替是如此简洁规整,学生记忆也非常方便。他们的应用又多么广泛普遍。重要的是数学中的简洁美还是优化解题思路的内驱动力因素之一。

数学家的小故事范文3

关键词: 学生 数学史 教学

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如果能够有效地融入富有魅力的数学发展史,那么将对他们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深入理解数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本文探讨了将数学发展史渗透到相应的教学环节中的必要性和相关措施,希望对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1. 加强数学史教学的原因

1.1 强化爱国主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和发展。

数学是科学王冠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千百年来华夏民族有不计其数的数学家兢兢业业地工作,奉献青春甚至生命,创造了我国的数学发展的辉煌成就。如数学家华罗庚、陈建功,他们拒绝了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参加建设。等等。这些老一代数学家的爱国壮举是对学生一次次的精神洗礼。教学过程中更需要向学生介绍数学家刻苦努力的感人事迹。数学家华罗庚,他小时候家境贫寒,被迫辍学,回家照看店铺,父亲甚至要把他的数学书丢到炉膛里。即使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他仍然持之以恒地学习数学,最终在数学的发展史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们一定会深受鼓舞,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经过教师的引导,他们就会明白,通过适当的方法加上刻苦努力的学习,就能够学好数学和其他各门功课,甚至可以在科学研究领域做出一番事业。

1.2 强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只有当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和人类历史上知识的发生过程相吻合时,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在对小学数学第七册“认识自然数”这一节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时,教师可先以小故事的形式做载体,通过生动的语言讲述使学生了解自然数的产生过程。当学生们意识到远古人类开始是通过打结绳、在兽骨上刻线表示物体的个数,后来逐渐发明和使用0、1、2、3……来表示物体的个数时,他们就已经理解了自然数的含义是表示物体的个数,无形中为他们创造了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氛围,很容易地就掌握了相对抽象的自然数的概念。通过数的发展过程的讲解,使学生的认识过程和知识的发展过程相一致,学生们不但能了解知识的渊源,扩展知识容量,还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

1.3 活跃课堂气氛,创建轻松愉悦的知识情境。

数学教学过程一般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如果能够在教学活动中穿插一些数学家的轶事趣闻,那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情境中掌握知识。例如可以适当地讲一些数学家的名人轶事――在世界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如果能与维纳教授本人说上几句话、握握手,这将是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有一次,一名学生发现维纳教授正在邮局邮寄书籍,他觉得机会十分难得,便很想接近他,感受一下数学家的伟怀。这时,他却看到维纳教授来来回回地踱着步,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深奥的问题。这位学生等了片刻,终于还是忍不住近走教授说:“早上好,维纳先生!”这时却看到维纳教授猛地一抬头,拍了一下前额,高兴地说道:“对,是维纳!”原来他正准备写寄件人姓名时,却由于工作太辛苦突然一时忘记了自己的名字。通过这样风趣的讲解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代非常有趣的数学题,比如鸡兔同笼问题等。通过对此类问题的解答,一定会引起学生对数学的极大关注。

2. 加强数学史教学的措施

2.1 强化数学教师培训,提高数学史修养。

数学教师不仅要明确数学史专业知识、数学家故事等素材,还要能够把数学家的故事融合到数学教学中去,用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展示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就要求学校应当加强对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力度,提供较多的进修机会,能够为各个地区的学校搭建教法学法研讨的平台,鼓励教师提高其知识技能水平。通过借鉴和研讨,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数学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2.2 鼓励教师充分吃透数学教材。

数学教师只有认真研读、充分熟悉所有年级的数学教材,才能掌握整套教材的编写思路,才能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将数学史知识恰到好处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在透彻理解整套教材的基础上,再通过查阅其他相关教程,就可以更加灵活地增加或删减数学史知识或者数学家的轶事,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2.3 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数学史教育。

在班级或学校黑板报上开设数学史知识的栏目,每期都介绍一位数学家或者著名数学著作;也可以在班级内部、各年级之间举行关于数学史知识的手抄报竞赛,然后进行展览、评比;还可以进行数学史知识竞赛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将数学史有效地渗透到数学教学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也有明显的提高。有理由相信,拥有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和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我们的祖国的花朵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梓坤.让你开窍的数学数学丛书.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数学家的小故事范文4

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方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三方面,结合具体事例,来初步谈谈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

数学史;数学思维;人文素养;数学课堂教学

一、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融入数学史的必要性

近年来,新课改就提出要在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史的教学,从系统上对数学进行教学.任何一门科学的学习,都离不开对其发展历史的了解与掌握,只有了解了人类对于该学科的研究发展历史与其发展脉络,才能真正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科素养.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更是如此.数学家外尔说:“如果不了解古希腊的先人们创立和发展的概念方法和结果,就不可能真正明白近年来数学的目标”.学习数学史,可以让我们真正明白学习数学的意义,欣赏数学的美,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养.

二、数学史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数学史的应用对于数学教学意义重大,但是许多教师仅仅将其应用停留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这只是数学史较低层次的应用.洪万生曾指出教师应用数学史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说故事

(2)在历史脉络中比较数学家所提供的不同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全方位的认知能力和思考弹性;

(3)从历史的角度注入数学活动的文化意义,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实践多元文化关怀的理想.

即数学史的应用,不仅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加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下面分别从这三方面加以说明.

1.设计故事情境,渗透数学史,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数学不像语文那样有着优美的语言与意境,令人陶醉,引人遐想,不像英语与现实结合密切,随学随用,因此其往往被学生认为枯燥乏味,难以理解与掌握.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例如在讲解定理前用名人的小故事、趣闻典故等做课堂导入,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有趣生动,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利用数学史讲授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

现行的教材是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化之后进行编排的,内容简洁明晰,虽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定理与知识,但却无法展示数学研究中的自然思维过程与方式,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因为学生习惯了先有定义定理再进行推导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学生掌握真正的数学思维方式,阻碍学生数学研究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而通过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学生可以了解数学知识的研究过程,发展过程,从而在潜移默化地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恰当的时机巧妙引入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老师可以以教材中正在讲授的某一具体知识点为依托,将与其相关的数学史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对该过程中所用的数学思维方法与研究方法进行讲解,学生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既不觉得枯涩难懂了,又加深了对该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举个例子,在学习数时,老师可以讲解数这一概念的发展历史.人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势必牵涉数量的计算,最开始就产生了最直观简单的自然数,后来在分割物品时产生了分数,随着数的继续发展,引入了表示相反概念的负数与正数概念,为了计量连续的量,从而引入了无理数……初中教材讲解了负数的历史,高中教材中讲解了复数的历史,学生对数这一概念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老师对此加以串联,不仅复习了旧知识,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数的形成的清晰过程,让学生一目了然,这样也激起了学生想要进一步进行学习与探索的欲望.

3.融入数学家史料,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学生在初中、高中所接受的数学知识,出校门不到一两年,很快就忘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却随时随地发挥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可见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便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数学是一门规律严谨的学科,学生只着眼于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掌握数学这一学科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思维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中穿插数学家的生平事例,自然渗透数学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与素养.另外,通过对我国著名数学家的励志事迹的学习,对我国古代数学研究与发展历史的了解,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数学家的小故事范文5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听算、用卡片等方式训练。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故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每天10题的口算训练。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数学家的小故事范文6

一、利用身边熟悉事物引入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遥不可及.而数学概念是数学的基础,若无法正确理解和掌握,则会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教师应多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以及例子将数学概念具体化,这也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熟悉的事物或例子引出另一个新的事物,学生比较能接受这样的方式.

集合是高一最先要学习的一个数学概念,教师可以利用小故事来引入,例如:从前有个渔夫对数学非常感兴趣,但是就是不理解集合,偶然碰到了一位数学家,他就问这位数学家,集合是什么?数学家让这位渔夫去撒网打鱼,当网收起时,大大小小的鱼被一网打尽,数学家笑着说,这就是集合.撒网打鱼这个场景学生在生活中或电视上经常看到,通过这个小故事,学生明白集合就是把不同的元素集中在一起,而且会觉得有趣.引入概念之后,教师用身边的具体例子,比如班上不同身高的女学生组成一个集合,把学生从故事中拉回到现实,再给学生讲一下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这样的数学概念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印象深刻、记忆持久,同时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

二、巧设问题情境,引入数学概念

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巧妙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题方法,当学生用已学知识无法解决该问题时,教师要抓住时机马上引入要学的新的数学概念.这时学生会觉得新的概念帮自己解决一大难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新数学概念的教学.

比如,在学习正弦概念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一座房子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喷灌.已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BAC=30°,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BC=24 m,则需水管长度为多少米?”由于30°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马上得出两条边的长度,即可利用勾股定理解答.但在之前学生并没有学习过当度数是20°,40°、50°的直角三角形要怎么求解,这时教师再把正弦的概念引入,则为学生解决了难题,学生反而对这种新方法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再比如,在引入数列求和概念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创设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某公司职员,第一个月存2000元,以后每个月都比前一个月多存300元,按照这个速度,则该职员要工作多少年才能买得起一套100万的房子?根据学生之前所学的知识,是无法迅速处理这么庞大数字的题目,这时教师再引入数列求和的概念,导出数列求和公式,学生一下子就能解决问题了.

与之前的概念教学方法相比,学生更喜欢这种问题情境教学,它能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三、由浅到深,循序渐进进行数学概念教学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数学概念的教学也是如此,理应由浅到深,循序渐进.教师不能急躁,一下子就把概念引入,学生会觉得很突兀,心里偶尔也会有些小抗拒.如果有些概念是我们小学或者初中就有所接触,高中阶段再把它深化,我们可以从学生最初学习该概念的阶段讲解,再慢慢引出高中阶段由这个原始概念引申出来的其他细化的、更为复杂的概念,一步一步,由浅到深,让学生在理解上有个过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