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规划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合理规划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合理规划原则

合理规划原则范文1

为了保证化学品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生产,防止化学品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建立起一套化学品安全和环境管理体制,日本,到本世纪初才与欧美接轨。从这些发达国家20多年来的发展动向来看,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已经出现了重要变化。

(一)化学品安全管理目标重新定位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人们认识到化学品安全管理目标,不仅是要实现控制化学品的化学危险性可能造成的事故危害,以及保护人类的健康,还要保护生态环境,因而要把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作为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首要目标。

(二)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相应调整

联合国有关机构正在通过缔结国际公约,制定和扩大优先管理控制的危险化学品名单,加强化学品危害信息传播和国家管理能力建设等方式,促进全球化学品安全、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化学品的生产大国也正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调整化学品安全管理战略,通过建立、健全化学品安全管理体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采用国际规范的程序,开展化学品危险性鉴别、分类和标签,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

(三)化学品安全管理领域相应拓宽

与化学品安全管理目标重新定位相适应,化学品安全管理领域应涵盖化学品生产、储存、销售、运输、使用以及废弃后的处理处置活动等整个生命周期。重点控制和淘汰那些对人体健康或环境构成不可接受或无法控制的风险的化学品;制定事故应急程序和应急预案,预防化学污染事故,尽量降低重大事故的风险及其影响;妥善处理、处置化学品生产和使用中产生的化学废弃物,并鼓励开发、使用安全无害及对环境友好的化学产品。

二、化学品风险预防的审查评价制度

风险预防的原则是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最重要指导原则之一。它主要是通过实施新化学物质申报审查制度、优先化学品监测评价制度以及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制度来实现的。

(一)新化学物质申报审查制度

该制度规定,一种新化学物质在生产和进口之前必须向主管当局进行申报,同时提交相关理化性质、用途、安全以及毒理学数据等基本资料。该主管当局进行初步危害评估,审查许可后才能生产、上市销售和进口。

实行该制度,需要建立下列3项配套的化学品管理制度。

1.编制本国的《现有化学物质名录》。该目录是在法律上区分新化学物质和现有化学物质的依据。凡是不在名录上的化学物质均视为新化学物质,需遵守新化学物质申报规定。目前国外已正式公布了7本现有化学物质目录,收录的现有化学物质数量为2.2万―10万余种。

2.建立新化学物质申报制度。它包括申报资料要求和初步危害评审程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理事会已制定了《化学品上市前最低限度数据》(MPD),发达国家大多参照MPD要求,建立了申报资料要求和评审程序。主管当局审查中若发现一种新化学物质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接受风险时,则将拒绝其生产和上市销售,迫使制造者去开发更安全和环境友好的新化学品。

3.建立化学品安全管理技术支持体系。该支持体系包括完成化学品测试的合格试验室系统,“化学品测试准则”和“化学品风险评价准则”等技术导则规范以及化学品信息报告、收集、散发和信息交换系统等。

(二)优先化学品监测评价制度

所谓优先化学品,是指由于它对人类或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有害影响,已被主管当局列入优先名单进行测试评价,以确定需要采取的控制行动的化学品。一旦发现一种化学物质或混合物会造成或将会造成人类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严重风险,应采取行动预防这种风险或将其减少到最小程度。

优先化学品监测评价制度的实施,使主管当局在知悉一种化学物质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对其潜在危害的准确性和重要性存在科学上的不确定性时,能够根据预防的原则开展数据监测和风险评估,及时做出科学决策,防止一种危险化学品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三、《化学品分类标记全球协调系统》(GHS)实施

国际劳工组织(IL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危险货运专家委员会(TDG)等国际组织,于2003年完成并出版了英文版的《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系统》(简称GHS)(第一版),并要求有关国家最迟于2008年执行。

(一)实施GHS的目的

《化学品分类标记全球协调系统》(GHS)提出了对化学品标记和安全数据表(SDS)的全球协调体系,以加强对人类和环境的保护,促进化学品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

化学品全球贸易日益扩大,需要制定国家大纲来保障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安全运输与安全废弃,需要一个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记的国际协调方法作为这种大纲的基础。一旦各国有了化学品的一致和适当信息时,就会为各国进行化学品贸易和生产提供统一的平台。

因此,GHS的实施,可以通过提供一种各国都能理解的国际制度来表述化学品的危害,以提高对人类和环境的保护;为没有现有相关制度的国家提供一种公认的制度框架;减少对化学品测试和评估的需要;方便已在国际基础上对危险性做出适当评估和识别的化学品的国际贸易。

(二)GHS的基本内容

GHS论述了化学品以危险类型的分类,并提出了协调的危险传递要素,包括标记和SDS。其目的在于保障化学品物理危险与急性毒性信息可被广泛利用,以使人们在处理、运输与使用化学品时增强对健康与环境的保护意识。GHS还提供了化学品在各国家、区域之间法律和规程协调的基础,它也是便利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现行的制度,都被用作GHS完善的主要基础。它们包括美国对工厂、消费者和生产杀虫剂的各项制度要求;加拿大对工厂、消费者和杀虫剂的各项制度要求;欧盟对物质分类与标记和制备的导则;联合国对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等。

(三)GHS的适用范围和应用

GHS适用于所有危险化学品,其危险表述方式(如标记和SDS表)的应用模式可随产品类或生命周期中阶段不同而变化。GHS的目标对象包括消费者、企业工人、运输工人和紧急营救人员,其目的是保护人类、设施和环境。

危险性分类过程主要针对由化学元素、化合物及其混合物(无论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内在性质引起的危险性。在此基础上对每种危险种类与类别的信息进行表述,包括标记、SDS和易理解的符号。

SDS应提供有关在工作场所化学品控制规程框架中使用的化学物质或混合物的全面信息,成为企业和职工获得安全警示的来源,也作为危险化学品管理的参考。SDS应该提供以下信息:名称;危险性鉴定;组成/成分的信息;急救措施;消防措施;事故解除措施;搬运与贮存;暴露控制/人员保护;物理和化学性质;稳定性和反应性;毒理信息;生态信息;处置要求;运输信息;法规信息;其他信息等。SDS将清晰地叙述化学品危险性的数据。

四、化学工业界的绿色行动

国际社会和许多国家从政策措施和技术规定方面加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化学工业和化学品污染的绿色化学、“责任关怀”制度等绿色行动在化学工业界获得发展。

(一)发展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或可持续发展化学,十多年前由美国环保局(ERA)正式提出,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对绿色化学尚无一致定义,一般认为,它是利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减少或消灭对人体健康、社区安全和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产物及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

在美国,1990年颁布了污染防治法案;1995年提出了绿色化学挑战计划,奖励和支持从源头清除污染并工业化的创造发明,并于1996年美国总统首次颁发“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以来,到2003年已经连续颁发了8次年度奖;国际著名的哥顿会议第一次以“环境无害有机合成”为主题召开了会议。世界已有几所大学设立了绿色化学学位,美国化学学会(ACS)的绿色化学协会(GCI)和其他机构也举办过有关的培训研讨会。英国、日本、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等国也先后建立了绿色化学研究中心。

绿色化学与其他所有绿色行动一样,是为了解决全球污染问题。绿色化学包括所有可以降低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化学方法和技术。

目前,在绿色化学领域已经开展了可替代的原料、试剂、溶剂以及新型催化剂与合成过程等研究。其中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而且全部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它们包括废弃物的处理和转化;利用无毒无害原料代替剧毒光气和氢酸生产有机原料;利用生物技术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常用有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代替有机溶剂作为油漆和涂料的喷雾剂等方面。

(二)推行责任关怀制度

责任关怀(Responsible Care)制度,简称RC制度,原先是由化工行业企业自愿提出的倡议。根据倡议,化工行业做出严正承诺,要不断地改善其企业对环境、安全和健康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于是加拿大化学药品生产商协会(CCPA)率先提出责任关怀的构想,并获得了成功。随后RC制度扩展到全世界,已经有46个国家的化工企业(占世界化工产值的87%)承诺参与责任关怀计划。

责任关怀制度向公众做出严正承诺,要求从事化学物质生产和流通的各种企业,从化学物质的开发开始,制造、物流、使用、最终消费直至废弃,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要自主地为环境、安全和健康采取对策。RC制度的基本内容除了化工业界的承诺外,还包括管理实务规范和可定量的执行指标检查。

责任关怀制度包括五大要素:指导原则、管理准则、自我评估、自助和拓展。

1.指导原则。亦即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AICM)成员公司的最高管理层的承诺。这个承诺指出,该公司将强烈支持改善其化学品的管理水平,重点是环境、安全和健康,并为此做出不断的努力。这些原则不仅反映公众的利益,也反映化工业不断提高其“健康、环境和安全”(HES)业绩的愿望。

2.管理准则。是以指导原则中所提出的责任为基础的。这些准则没有规定定量标准,只是指出预期达到的管理方法和原则。它包含6项管理实务规范:①公共意识和应急响应;②工艺安全;③销售;④污染预防;⑤职工健康与安全;⑥产品管理。

3.自我评估。要求每个成员公司定期检查,确认管理准则中规定的目标是否达到。通过自我评估,能检查在符合准则要求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4.自助。即用来支持责任关怀的其他成员不断地改进其他化工品的管理。也就是说,实行责任关怀制度的各成员公司,通过其协调员定期开会,交换意见,共享经验,这些自助小组使得资源有限的小型成员公司分享和受益于整个小组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合理规划原则范文2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道路规划;绿地规划

1 城市规划原则

为了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规划时必须采取合理地采取适合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目标,使规划统筹安排、持续发展。同时把握城市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客观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城市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规划即具高起点、高标准、长远性,又要与实际密切结合,寻求切合实际的城市开发策略、发展指标与阶段目标。使规划适当超前,兼顾现实。

(3)特色原则:充分提炼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现状特点,发挥较好的自然条件优势,在城市形象和整体空间环境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景观特色的创造,使规划精心构思,体现特色。

2 城市规划思考

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其涉及到用地规划、道路规划以及城市绿化规划等方面,因此规划时需考虑的要点较多。通过结合实践,笔者总结了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其应当考虑的重点问题。

(1)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的交通、信息等方面发展,为此规划应当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进一步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如调整城市的工业结构,合理布置工业用地,通过规划有效地确保城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3)在当前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当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充分考虑山、水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

3 城市规划设计思路

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必须采取争取的技术路线才能有效地确保城市按照规划意图来进行。为此城市规划应当以城市发展与规划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运用先进手段和多学科渗透的方式,通过专题研究、方案比较等技术方法,强化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和的科学性:在深入细致的现状调查和专题研究基础上,重点把握区域与城市发展条件、城市结构与用地发展方向、生态环境、交通系统、历史文化城市保护与城市特色、近期建设等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

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展开有针对性的一些专题研究。重视现场踏测和基础数据的分析。对城市用地现状、近期重点工程地质条件、县域城镇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规划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重视与周边地区发展的比较分析。重点分析万载在江西省、宜春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地位与职能,分析周边城市对万载发展的各种影响。

4 规划协调

每个城市规划都离不开协调城市居民与工业规划发展,城市规划应当合理处理好居住与工业、商业、行政办公等用地的关系,使居民工作生活方便、居住舒适。集中紧凑布置居住用地,并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旧城居住区的改造,改善居住环境。

对于城市工业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县城的生态环境,做到既发展工业,又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处理好工业区与居住区及办公区之间的关系,缩短居民上下班之间出行距离,避免给城市道路交通造成压力。同时应当考虑分期建设的的经济合理性,留有远期发展备用地。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东部工业园建成高起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另考虑工业园区远离城区,要同时注重居住、商业、邮电等设施的同步建设。规划时,在工业用地调整方面,应当规划将城中心区内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实施整体搬迁,对城中一些小块工业用地可规划改造为居住或商业用地。

5 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道路交通规划一方面为了满足居民的出行方便,另一方面可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为了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作用,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原则,从区域角度出发,协调县际交通和县城内部交通两个层次,处理好城市道路与公路(省道、县道)、水运交通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当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城市道路系统宜采用“自由式+方格网”的模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土地存量,合理开发增量土地,提高城市运转效能为目的。明确道路系统的功能和等级,提高道路作用效率,强化各组团之间的联系。

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的是让居民在出行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能自由选择和换乘各种交通工具,达到最方便、省时、经济的目的。结合城市地势的自然条件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出发,交通发展方向宜采取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私人交通(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等)作有益补充,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协调发展的方针,达到近距离出行以自行车、步行交通为主,远距离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同时完善步行系统,保持人行道的连续性、安全性,在局部商业段,设置商业步行街。

6 城市绿地规划

通过实践表明,城市的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很多城市规划都为了创造出一个空间特色鲜明、环境绿化优雅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城市绿地规划原则应结合城市的性质,将城市公共绿地与生态绿地连成一体,创造出充满山水特色的绿化景观。同时根据城市当地的景观特点和植被风貌,进行水土保持,充分发挥绿地的环境效益,使大气、水体及噪声等主要环境指标符合要求。在建设园林绿地的同时,强调保护措施,以便更快、更全面地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绿地系统规划可通过由成片的郊区生态景观绿地,城市公园;带状绿地,滨河绿地和街道绿化,点状的小区级公共绿地、小游园和单位附属绿地构成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城市风貌景观是城市外在的形体、色彩、建筑风格与环境艺术景观的整体感受以及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主要由景观轴线,景观区域以及环境艺术小品构成。如通过规划有绿色景观轴线,形成主景观轴线以及其他主要城市道路形成的次景观轴线。

7 结语

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分别就城市规划原则,设计私立以及规划协调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可行的规划私立,为同类工程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大能,谢尧生.城市规划设计市场透视[J].城市规划,2002,(03):35~39

合理规划原则范文3

中图分类号: F1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一、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自然生态原则是城市生态规划的基础。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努力实现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压力很大,使系统的变化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即“生态阈限”时,它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下降,以至消失。此时,系统结构被破坏,功能受阻,以致整个系统受到伤害甚至崩溃,此即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失调。 城市生态系统是外界压力最大的生态系统,如果不以自然生态原则为基础,必然导致城市生态环境的畸形发展和恶化,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充分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的社会生态原则是城市生态规划的方向。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因此,任何经济发展决策时都不能只考虑对当前人类社会的影响,还要把该决策所影响到的所有方面都做深入的分析和考察。如果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只是当时当地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对人类的长期发展,人与生态的和谐共存带来的都是不良的影响,那么这种经济模式就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获得人类文明的长期存在发展,就必须尊重自然,尊重生态。

3. 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的经济生态原则是城市生态规划的体现。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 自然生态原则、社会生态原则和经济生态原则有机结合的复合生态原则是城市生态规划实现的必然途径。城市的自然、社会、经济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二、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合理规划原则范文4

关键词:城市发展;规划;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在改变城市的风格风貌和定位城市的性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重视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才能保证城市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城市发展在为人们提供优美环境、便利交通及良好生活条件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到各地区的特点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规划设计原则,是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对城市进行建设开发的基本原则。

1 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自我国城市发展过程来看,城市规划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 我国城市发展规划起步晚。现代城市规划以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做出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起步较晚,起点较低。

1.2 规划科学性不强,缺乏长远性。

1.2.1 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1.2.2 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

1.2.3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1.3 人才匮乏。规划人才匮乏,管理人才质量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1.4 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雄厚,各地可结合本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景物来进行规划设计。不能盲目追风,舍近求远,搞大而全的不符合当地经济条件的规划;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及局部的心态和目的,制定规划。我国很多地区没有结合自己的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等条件进行规划设计,造成很多工程的浪费。

2 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2.1 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城市规划设计是使城市发展合理化、有序化的一种手段,其过程就必须要考虑利益要求和社会经济价值。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中,各个社会群体之间价值取向和利益倾向都有所不同。因此,各部门和人员之间存在着对城市设计要求和目标不同价值观。

2.1.1 协调城市群体。城乡结合的特色是城市的区域特征,城市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这种特殊性。各城市间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方式及规模效益、聚集效益的充分考虑,既满足本市的基本要求,又实现城市外部效益最佳化的原则,达到各显其能、相互促进的目标。城市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区域宏观决策的作用。

2.1.2 合理城市规模。城市规模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有限的特点。不确定性要求考虑到发展需求的阶段规模,具有应变能力,规划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相对有限要求既注意可能多的便利性,又考虑规模效益和人口规模相同的城市与大城市的区别,着力于提高城市的辐射能力。

2.1.3 传达文化底蕴。城市发展绝不可低估传统文化的深厚性。规划设计目标应促进传统文明的延续和现代文明的传播相结合,以提高文化素养,创造和保护城市的良好面貌。

2.1.4 优化产业结构。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体现产业性质的特点,力图反映地方特色,使之明显区别于大城市的产业特征,通过城市规划设计起促进产品市场化的作用。

2.1.5 表达生活模式。城市设计应在空间、功能、景观等方面组织出多种形态,避免简单搬用大城市设计的做法,要体现灵活性的特征。

2.2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城市规划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与国家、地区及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内部关系等。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设计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2.2.1 整合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是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的基本思想,坚持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

2.2.1.1 我国城市发展要正确处理好整体发展和局部建设的辩证关系。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保证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主次分明,互相衔接,职能明确;合理安排城市工业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2.2.1.2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作为重点处理。城市是历史形成发展、改造更新的一个产物,其近期建设是远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要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达到协调统一。

2.2.1.3 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要。以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原则,加强市容环境卫生建设和城市绿化建设,保护城市传统风貌、历史文化遗产;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基本原则。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定额指标、各项建设标准与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2.2.2 经济原则。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设计自始自终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

2.2.2.1 量力而行,合理确定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于各地区的城市发展应该科学合理的确定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量力而行。要结合实际经济情况和社会发展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决策进行综合论证,特别在资源占用与能源消耗过大的建设项目中,坚决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2.2.2.2 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我国土地资源较为缺乏,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尽量少占农田是城市发展中最基本的原则,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2.3 安全原则。安全是现代城市发展中最重大的问题之一。城市规划设计需要将城市防灾对策纳入城市规划设计指标体系。

2.2.3.1 编制城市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城市防火、防爆、防洪、防泥石流、抗震等要求。必须在可能发生严重洪水灾害和强烈地震的地区,规划相应的防洪、抗震措施。

2.2.3.2城市规划设计的治安、人民防空、交通管理建设等问题更是现代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2.2.4 社会原则。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思想,贯彻有利生产、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的原则。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

2.2.4.1 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公园、广场成为市民交流联系的空间,富有生活情趣和人情味的城市环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城市面向21世纪的规划和建设的目标。

2.2.4.2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城市设施应该对老、弱、病、残、幼进行考虑,在街道商店、建筑出入口、娱乐场所设置无障碍通道。

3 结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图,在城市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我国城市发展起步较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城市发展过程包括经济计划、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以提供与人民需求相适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和城市形态,并依据相应的经济条件和文化内涵来实现城市的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 陈志平.规划改变城市形态[N].北京现代商报,2009,(4).

[2] 邹德慈著.城市设计概论:理念、思考、方法、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王建国著.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4] 金平.中国城市规划的弊病[J].重庆建筑―――建筑批判,2010,(1).

合理规划原则范文5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规划;城乡一体化

[引言]: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完善,给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的交通、经济、技术等方面都比较落后,这就使得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问题,我们需要以科学合理的理念进行思考和实施。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农村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区域优势,设计和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景观,同时,要注意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乡村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转型、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的适当调整以及农民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美丽乡村的建设还可以丰富农村地区百姓的业余生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缓解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

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应该尊重农村地区的文化特征、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实现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根据最近的数据统计,全国大约有69万个行政村,因而,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工作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

1.1 保护生态环境原则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所以在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时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合理开采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制定合理的开采开发制度,实现乡村资源的可持续开采。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和绿色环保的施工技术,确保将自然景观与人类社会可以有机的融合到一起。

1.2 尊重地域文化原则

我国的乡村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各地都有自己浓郁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是独具当地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所以说,乡村景观规划应该根据各地的地域文化情况,在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的地域特点,并尊重和保护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和实施。

2、 乡村景观规划的制约因素

由于我国地域范围大,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环境特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为区域统筹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和制约。此外,各个区域的空间布局杂乱无序,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络,这同样给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带来较大的制约。另外,城乡结构的二元化结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目前各个地区的城镇居民收入、生活水平等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农村居民的收入、生活水平则改善十分缓慢。

3、 乡村景^规划的建议

3.1 尊重传统乡村肌理

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应该充分尊重传统的乡村肌理完成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首先,要对乡村中的传统建筑、传统风俗、传统文化等加强重点保护;其次,根据乡村的现有建筑、道路、桥梁等情况,合理设计规划新的建筑和交通,将乡村景观与现代风格相互结合;再次,加强对于乡村区域的水系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在水塘、湖水等周围栽种绿色植物,并合理搭配不同种类的树木。

此外,还需要对乡村的健身场所、医疗卫生院、厕所等进行合理的规划,以方便农村居民的生活。它们的布局要合理,保证线路的通畅,以方便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

3.2 发扬乡村地狱特色

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浓郁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在进行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各地的区域特点。在营造乡村景观时,尽可能的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乡土植物、石刻雕像等景观。同时,充分融合当地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着重体现区域特点,提升乡村景观的独特魅力。

3.3 构建尺度宜人的生活空间

乡村的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具有有序性和规划性,美丽乡村建设应该事先进行非常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形成尺度宜人、井然有序的美好乡村生活空间。合适的尺度是以正常的步行速度作为参考和度量的,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同时,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半径应该在步行15分钟可以到达的区域范围;人际交往的距离应该在步行10分钟可以到达的区域范围。

4 、结论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完善,给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而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对于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和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景观规划设计中,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的地域特点,尊重传统乡村肌理、发扬乡村地域特色、构建尺度宜人的生活空间,以实现优质的乡村景观,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卓美行, 王.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2012.

[2]肖笃宁. 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3]骆敏, 李伟娟, 沈琴.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2, (3):11-13.

[4]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等.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刘彦随, 陈聪, 李玉恒. 中国新型城镇化村镇建设格局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8(6):58-61.

[6]代琛莹, 王士君.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聚落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8.

[7]刘黎明. 乡村景观规划[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

合理规划原则范文6

关键词:城市;10kV配电网;规划

Abstract: The 10kV distribution networ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ower system, i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user whether safe, reliable electricity.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city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 is a large-scale, which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distribution network 10kV makes most of our city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Key words: city; 10kV distribution network;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V24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10kV 配电网规划的意义

城市配电网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城市配电网规划关系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应该与城市发展规划同步进行。城市配电网规划要科学合理,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规划方案,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满足城市发展所需的电量。

配电网规划的网架结构具有建设周期长、变动小的优势电网负荷的发展情况多变,城市配电网的网架结构建设要根据电网负荷做相应的调整,所以城市配电网规划的调整要更复杂一些。

优化城市配电网的设备和网架结构,能有效提高配电网的供电质量和供电能力。城市配电网覆盖整个城市,如果只凭借经验处理超负荷的线路是不能解决供电瓶颈问题的。这就需要从宏观层面优化城市配电网的设备和网架结构,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城市10kV 配电网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10kV 电源点布点方式不合理

由于对城市10kV配电网的建设缺乏整体的规划设计,我国部分城市的10kV电源点布局不够合理,再加上布点量不足,容易造成供电半径过大,继而使得线损过高、电压偏低。此外,由于电源点的分布量不足以及分布方式的不合理,很多地区出现了负载不均的现

象,影响当地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

2、城市10kV 配电网络结构不合理

在之前的城市发展规划中,由于设计不够合理使得我国的10kV配电网网络架构不合理。这些日益沉积的不合理因素成为直接影响配电网检修、故障排查等相关工作的一大障碍。

3、运行可靠性差,线路负荷率偏大

我国城区10kV配电网的布局尚未经过大的整顿。随着城区的扩展建设,新开发区的电源均从原有线路引用,这就造成了供电可靠性变差,直接导致原有线路的负荷大大增加。通过对该地区供电线路的审核,我们发现,在线路负荷方面内蒙古大部分线路的负荷率超过了70%,正常运行时负荷率偏高,负荷发展适应性差;而小部分线路负荷率低于20%,这就会使得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三、城市10kv 配电网的规划方法

城市10kV 配电网是城市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改造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城市的发展与居民生活的质量。所以,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对城市10kV 配电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10kV 配电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城市10kV 配电网进行规划,首先要遵循规划原则做好负荷预测这项基础工作,其次要按照具体的规划方法进行配电网的建设与改造。

1、10kV 配电网规划原则

城市10kV 配电网要以《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为依据,结合城市供电的实际情况,加强10kV 配电网规划,合理调整电网结构,提高电网的供电能力和运行安全性。配电网的具体规划原则包括:可靠性原则、安全性原则、资源利用和信息共享原则、可维护原则、可扩充原则、简化原则、信息就地处理原则以及因网制宜原则。通过配电网规划,使城市10kV 配电网实现以下目标:

供电能力提高,与用电负荷增长速度保持协调一致。

供电质量和可靠性达到相关标准。

最大限度地节约建设成本,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配电网络得到完善,实现合理布局,配电设备得到更新,技术达到现代化水平,配电网规划与社会环境最终实现协调发展。

2、电力负荷预测

电力负荷预测是10kV 配电网规划与建设的前提和准备,是10kV 配电网规划建设的基础工作。负荷预测是对规划用电区域的负荷进行分析,确定该区域的用电负荷构成,进而预测该区域的负荷发展水平,根据负荷发展水平进行配电网络规划。负荷预测决定着网架结构、电源点布点和电压等级的选择,所以要十分重视电力负荷预测。负荷预测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综合用电水平法、负荷密度法。在实际预测时,不能单一地运用某一方法进行预测,而是要结合功能分布、地理区域、用电性质等因素进行综合预测,这样才能确保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下面具体介绍综合用电水平法和负荷密度法:

1)综合用电水平法。此方法是根据单位耗电量推算出各分类用户的用电量,如根据每户或每人的平均用电量可推算城市生活用电总量,根据相关资料和具体调查可推算出现在和历史的综合用电水平。

2)负荷密度法。按照功能的不同把规划区划分为商业区、居民区和工业区,在每个功能区中选择一个负荷密度值,利用公式计算出该区域的用电量。选择负荷密度时,要以该规划区基本情况为基础,综合考虑该区人口数量、居民收入等因素,同时参照其他类似地区的用电量,进而得出各功能区的负荷密度。

3、站点选址

站点选址工作主要包括划分供电范围、选择开关站和配电站的位置。结合城市发展规划,根据负荷预测,合理划分变电站的供电范围,确定10kV 馈电线的供电半径。设立开关站是为了调节变电站出线间隔和增加网络接线的灵活性。开关站选址时应接近负荷中心,这样能够减少配电线路的长度,方便敷设,降低投资成本。同时要注意,接线时避免繁杂,要为日后配电规划留有发展空间。10kV 配电站的选址也要遵循城市电网规划的要求,同时结合规划区的地理特征,综合衡量各种因素进行合理选址。配电站选址时也要靠近负荷中心,同时要尽量与功能区周边环境相协调。例如小容量中压变压器具有占地面积小、可靠性高、维修量小等特点,适合设置在负荷密度低的居民区。

4、网络构架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对于城市10kV配电网规划与建设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期的配电网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建设一个优秀的网络构架,从而有效提高供电质量,保证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接线方式的选择。10kV 配电网的接线方式有很多种,如单环网、双环网、辐射网、多分段多联络网等,每种接线方式都各具优缺点,应坚持以操作安全、运行灵活、供电可靠、节约成本为原则,结合配电区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接线方式。通常配电网络接线多采用环网接线方式,接线力求简单,电网运行正常时可采取开环运行,出现异常时能够转移负荷。10kV 配电网最常用的接线方式有两种,即10kV 环网、10kV 辐射网。负荷密度较高的中心区采用10kV 环网的接线方式,同时最大载流量要控制在电流的安全值范围内。对于供电区域内的用户专线则采用10kV 辐射网,同时要控制其最大供电半径和最大供电负荷。

2)导线截面的选择。为了满足10kV 配电网的长远规划,导线截面的选择应以长远规划为标准一次定型。在选型时,要综合考虑变电站、开关柜的载流量、开闭所出线等因素,导线截面应与这些因素相匹配。例如架空主干线、电缆主干线的截面应分别选用240mm2和300m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