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简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罗密欧与朱丽叶简介范文1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道德冲突这一概念的引入和分析,揭示了莎士比亚的古典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主人公罗密欧和朱丽叶所面临的来自封建旧生活与文艺复兴新生活以及两个封建家族之间的历史恩怨所带来的矛盾冲突;并试图探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取向,以及作为这个历史时代先进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的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新思想。
所谓道德冲突指的是行为者面临这样一种处境:不同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同一行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迫使行为主体在两者之间作出抉择。面对此情此景,行为者不能同时遵守两者的要求,必须为了执行某个道德原则或规范而放弃另一道德原则或规范,为了实现某种道德价值而牺牲另一种道德价值。也就是说,面对道德冲突,个体无论作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必然带来一定的牺牲。在《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生活的开始、展开与结束,就始终贯穿着这样一种道德冲突,而且最终以道德冲突的“彻底”解决,两人选择死亡而告终。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握这种道德上的冲突,通过揭示主人公所面对的道德上矛盾与选择,准确地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面貌。
l作者及作品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最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在戏剧和诗歌创作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写过37个剧本、两部长诗和一部十四行诗集,直到今天他的影响力仍弥久而深远。1984年选举世界1O名伟大作家时,莎士比亚名列第一;他被誉为“奥林匹亚山上的宙斯”。如今,“莎教师就要把学”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其作品已被译成7O种文字,成为仅次于《圣经》的印刷品。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这位英国伟大的戏剧作家于1595年完成的早期创作,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最典型的爱情悲剧”。作品取材于两个世仇家族的子女:罗密欧与朱丽叶互相倾慕、一见钟情,但种种现实原因和偶然因素使他们的恋爱注定以失败而收尾。男女主人公冲破家族仇恨的世俗、义无反顾地追求着一份纯真的爱情,最终双双殉情而死,而两大家族却因此和解。莎翁在作品中通过一幕幕生死离别的爱情故事严厉谴责了封建家族的内讧和包办婚姻,并对追求爱情和自由青年男女给予热情的赞扬,充分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思想。封建势力之间形成的悲剧性的道德冲突连同人文主义的爱情理想和封建观念无不以一种莎翁独有的表现方式震撼并感染着读者的心灵,引发了人们对这些现象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使读者更好地认识了阶级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道德冲突
2.1封建旧生活与文艺复兴新生活的矛盾冲突带给主人公的道德冲突
道德冲突是社会阶层矛盾的特殊反映。在道德选择的过程中,遵循不同的道德标准,即会产生出不同的道德和价值取向。道德冲突的特殊性则在于行为者在面对不同的道德准则时,往往处在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遵循了某一道德准则要求的同时却违背了另一种道德规范;保全了这方利益,却又难也避免地损害并触犯了另一方。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各类的道德冲突是普遍存在的,而其中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也是每个研究者必须认真面对并冷静分析的问题。
罗密欧和朱丽叶生活在黑暗的行将崩溃的中世纪,这一时期虽然资本主义的曙光已经显现,但腐朽的封建制度以及封建的伦理观念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也就是说,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实际上一开始就是在传统的伦理道德与新的道德之间产生的,尽管新生的力量还不强大,但是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向。因此,这也注定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之间的爱情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世俗观念的冲击,他们之间的爱情时时有风雨袭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一见钟情,使他们陷入了自有爱情和封建世仇的矛盾之中。他们纯洁美好的爱情理想能否实现取决于他们的自由意志与周围环境斗争的结果,而整部戏则围绕这一冲突展开。
罗密欧与朱丽叶生存的时代虽然处于中世纪封建统治的时期,但在这个追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的人文主义理念不断发展的时代,人们开始同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进行激烈的斗争。戏剧的主人公罗密欧和朱丽叶,首先面对的矛盾是屈从于封建的传统还是勇敢地追求爱情生活。追求爱情生活,就意味着违背常理,不为传统所接受;放弃爱情生活,就意味着要忍受没有爱情的人生。深受时代精神影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择了以坚决的态度和勇敢的牺牲精神去捍卫人性的尊严和自由,追求属于自己的一份纯洁而美好的爱情,最终两人在劳伦斯神父的帮助下幸福地完成了婚事。然而,他们选择新生活的结果,必然遭到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排挤。作品当中提伯尔特的挑衅,便意味着一种封建势力对他们爱情生活的压迫。面对这样的压迫,对生活无限热爱的罗密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化解种种矛盾,为了自己的新生活一忍再忍,并且公开表示尊重仇人的姓氏就像尊重自己的姓氏一样。但是这种忍让换来的不是他想要的结果,而是不得已的决斗。而罗密欧的决斗,又象征了一种反抗精神,但这种反抗精神,招来的是更为悲惨的结局。罗密欧因为参加决斗而遭到放逐,使得刚刚作了几个钟头的幸福的新郎、新娘面对痛苦的分离;罗密欧被放逐,朱丽叶必须在新生活与旧传统之间作出抉择。面对凯普莱特的逼婚,朱丽叶开始与封建势力正面的冲突,爱情给予她巨大力量和智慧,她毫不畏惧,毫不迟疑地违抗父命,果断地拒绝与帕里斯结婚。她理智、沉着地应战,先是借口表兄暴死,悲伤使她不能结婚;尔后又借口去忏悔,最后得到神父的再次帮助,吞服安眠药,假装死亡,取得胜利。然而,这种胜利只是暂时性的,无论她怎样地充满理智与智慧,封建势力都不会让它得到真正的幸福。正如罗密欧在临死前意识到的那样,他们面对的不是一个家族,而是这“万恶世纪”,是充满了腐朽意识、充满了偏见的封建社会。
2.2两个家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引起的主人公的道德冲突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同时扮演多种不同的社会角色,继而也会面临道德选择的多重标准和要求。人们会经常由于要遵守道德体系中某一准则和要求,无形中触犯和违背了另一种准则和要求,导致了道德冲突的种种局面和情形。显然,同一道德体系下的不同道德要求都有其自身的道德价值,道德冲突其实就是一种利益的选择和判断,体现出的实则是大与小、重与轻、缓与急、高层次要求和低层次要求之间的矛盾。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封建世仇的代表是双方的家族。两位主人公均出生于意大利维罗纳城的两个名门望族;不论是凯普莱特,还是蒙太古家庭,都不会允许自己的子女追求婚姻自由。而且,这两个富有的贵族凯普莱特与蒙太古家族,很久以来就有世仇,两家结怨多年,互相争斗,视对方为仇敌;在街上偶然相遇尚且会引起械斗,更别说是容忍自己的后代之间发生真挚的爱情了。可以说,他们的家族矛盾时刻处在一种水火不容的爆发边缘。两位主人公遇到的第二个道德上的冲突实质就是维护家族的尊严与追求爱情的道德上的冲突。这一对封建家族仇恨的牺牲品在追求爱情生活的道路上,不仅受困于腐朽的封建伦理道德,而且也遇到了来自家庭内部的压迫。在这部作品中,不论是罗密欧还是朱丽叶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内心始终充满了是维护家族尊严还是追求爱情生活的矛盾和斗争。
男主人公罗密欧不同于一般的贵族青年,他真挚、多情,对封建家族的世仇的态度是冷淡的,也是理智的。他无视家族仇恨,勇敢地参加凯普莱特家的舞会,与朱丽叶相遇后,被朱丽叶的美貌深深地打动,认为朱丽叶像是“天上的明珠降落人间”,“火炬远不及她的光明”,真诚地爱上了朱丽叶。当他知道自己无意中爱上了他的仇人,这件事让他很苦恼。而苦恼的原因,也正是因为两个家族之间存在着的难以化解的恩恩怨怨。在维护家族与追求爱情两者的冲突中,他选择了追求爱情。当他面对被放逐的命运时,他的内心再一次面临冲突,不愿忍受孤独更不愿意离开心爱的人,他觉得被放逐比死刑更可怕。当他获悉朱丽叶已死,他虽然立刻购买毒药前往朱丽叶的墓地,并决心服毒自杀,但在他l临死前却说,“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岩上冲撞过去吧!为了我的爱人,了这一杯!’这是罗密欧内心世界的真实独白,表达了他反对封建传统、捍卫爱情权利的意志与决心。这一次,罗密欧遇到了生与死的冲突,虽然为了爱情,他义无返顾,但他追求的是一种纯真的爱情、美好的生活,而不是看到心爱的人离开人世。他多么希望与自己心爱的人过一种幸福的生活啊!但不论他怎样地挣扎,却一步步离他心中的幸福生活越越远,他痛恨,“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但,为了心中的爱情,“了这一杯”。
女主人公朱丽叶在父母眼里是个循规蹈矩的姑娘,被捧之为掌上明珠。但是在假面舞会上遇到罗密欧后,顿时便一见钟情。在和罗密欧相爱的过程中,她也是充满了内心的矛盾与斗争,面临着种种道德冲突。初次见到罗密欧就深深地爱上了他,但他却是自己的家族世仇蒙太古的公子,是维护由封建偏见铸成的家族尊严,还是冲破偏见追求真正的爱情,这不能不引起朱丽叶思想上的矛盾和斗争。她充满柔情地呼唤着罗密欧,“罗密欧啊,罗密欧!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也许你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菜特了。”作者在这里真实地描绘出了朱丽叶的内心世界的矛盾。当罗密欧不得已刺死了寻衅的提伯尔特,将要被放逐时,朱丽叶的内心又面临着第二次的矛盾和斗争,一方面是自己的表兄被杀,另一方面“凶手”正是自己的爱人;前者代表旧的生活,后者代表新的生活,在“新”与“旧”之间,朱丽叶再次陷入了痛苦和迷惘。在罗密欧被放逐的日子里,父亲逼迫她嫁给亲王的亲戚伯爵帕里斯.朱丽叶的内心又再次充满了矛盾与斗争;是屈从于父母之命,像封建道德所要求的那样,做个百依百顺的好女儿、好妻子呢,还是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维护自己争取幸福的权利呢?朱丽叶这种内心的矛盾与斗争,实际上仍然是新旧两种道德之间的斗争和冲突的反映。这种内心的矛盾与冲突,细致地刻画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面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矛盾与冲突,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朱丽叶。
在整部作品之中,两位主人公始终充满着青春的朝气与活力,他们在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幸福的道路上,展现出了新时代的人文气息和抗争精神;他们的爱轰轰烈烈、坚贞不屈,他们以自己短暂却又气势磅礴的一生诠释了爱情的真谛和崇高的人生信仰与追求,谱写了一曲激情洋溢的青春之歌。
3结语
罗密欧与朱丽叶简介范文2
【关键词】人性;文学;爱情观;中西方文化差异
“人性”一词,按字面去理解,就是指“人之性”。要想知道“人之性”如何,那么就得首先明白使用的语词——“性”的含义。
“性”字,荀子解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正名篇第二十二),“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性恶篇第二十三)子思解为:“天命之谓性。”董仲舒解为:“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洞察名号第三十五)王充解为:“性,生而然者也。”(本性篇第十三)可见,“性”字最初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指事物的状态、情况,或说质性、特点等。当然,先秦的“性”字可能主要指人由心理作用开始而表现出来的种种状态和情况,所以《康熙字典》载有“性字从生从心,是人生来具有是理于心方名曰‘性’”的说法。
既然“性”字是这样一种含义,那“人性”或曰“人之性”就是指人所具有的状态和资质了(“性”字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为“人之阳气”,也即指人的自然禀赋等)。
中国思想史上所开始的人性是善还是恶的争论,见于《孟子》的记载。《孟子》记载告子说:“生之谓性”(《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性无善与无不善也”(《孟子·告子上》)。告子认为“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告子上》)。对此,孟子进行了激烈的反驳。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又说:“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他还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的性善论作为儒家的正统思想,传播广泛,影响深远,以至宋代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就云:“人之初,性本善。”然而和孟子相反,荀子认为人性为恶,而非为善。(当然荀子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但他的根本观点是性恶。)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篇第二十三)
中国的圣哲前贤们大都从社会伦理角度阐发人性,因此往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人性都是压抑个人的,一种含蓄的人性。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资产阶级则把人性看作感望、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他们大都从人的本质存在、天然权利等角度来阐发人性,起因则在于反对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相对于中国文化中的人性,往往是个性的,张扬的人性。
例如,在中国古典文学著作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和《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其中,梁祝的爱情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传说,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与《白蛇传》、《孟姜女》相比,较少地带有幻想色彩,人物形象也不像后两者那样受神话影响。但他同样由劳动者口头创作,又经长期的口头流传而形成,是民俗文化孕育、积淀的结果。因此可以把这个故事放到中国文化的背景中去考察,同时,也可以从中揭示中国传统的文化特征。
明清以后,《梁祝》得以勃发,它以故事、歌谣、曲艺和戏剧等多种形式流传于浙江、江苏、山东、甘肃等二十多个省份,并传播到了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各国。
而和梁祝对比鲜明的就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著名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样是为了爱情双双殉情,但是却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不同,这两部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非常重要的一点迥异就是中西方对人性理解的不同。
与中国传统的人性观不同,西方,尤其欧洲的思想史上,固然也有从善与恶的角度来阐释人性问题的,但从有关材料来看,和中国相反,除宗教理念外,他们的主流不是去给人性下一个明确的价值判定或价值区分,并由此延伸进而强调道德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用。他们主要强调人的心理倾向,强调人的各种要求,肯定人的自利性,并在这种人性“自利”的逻辑基础上,展开对法律、政治等制度的探讨与论述,从而以探求社会运行的合理与和谐。他们不强调人该如何超越自我以达到一个内圣外王的程度,而是强调应该顺着人的普遍要求并加以一定的理性节制。加上他们深厚的宗教文化等因素,由此这些人性思想就发展成了当今欧美社会普遍的人道主义观、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观等社会思潮和大众心理 。
这就导致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在人性问题的刻画上有着质的差别。
朱丽叶生于贵族之家,同样接受的是淑女似的教育,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她与罗密欧的爱情也是一见钟情式的,是一种单纯的,不受任何利益因素干扰的爱情。其次,他们的爱情与梁祝的爱情一样,不为家族所接受。受到的是来自家庭的阻挠。第三,他们爱情的结局也是双双殉情,并最终感动家人,被合葬。得到了一种“团圆”的结局。这种相同,表明了中西的文学作品,中西文化对爱情的赞美态度是一样的。
但是,这两个形象的不同却更为明显,其中也反映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朱丽叶与祝英台最大的不同,是两人的行为方式。虽然都是少女,朱丽叶大胆热情,感情奔放,对新上人敢于表白,敢于行动。她可以在深夜与罗密欧找牧师私下成婚,也可以装死,以求与心上人私奔出逃。她的这种行为,只有在提倡人性解放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学中才能出现。他所表现出来的自由意志,是她的时代和民族赋予的。
而祝英台的爱则是中国传统的比较含蓄的爱情,从他写给梁山伯的藏头诗就能看出:吾宜速归宿,乃尔连理枝。红室双烛照,妆嫁伴随之。四句诗的第一个字连在一起就是:“吾乃红妆”,祝英台希望通过这样含蓄,隐蔽的方式把女扮男装的真想透露给梁山伯,是她爱的表达,但是这种中式的爱,是缺乏直白的表达的,是深沉的。
同样的私定终身,同样的遭到家族反对,梁祝的爱情留给人间的是化蝶的凄美。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则是一种人性的解放。《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是以殉情的悲剧结尾,却也充满了喜剧作品中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和对未来的信心。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两个家族最终因为二人的殉情而和解,作品洋溢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气氛,爱情和理想最终战胜了偏见。
为什么同样是双双殉情,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表现的是人性的解放,是主人公个性的,张扬的人性,而梁祝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含蓄的,压抑的?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单个的人,独立的人只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妻兄弟等对象化的人,等级化的人,政治化的人,伦理化的人,概念化的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从封建社会形成的等级制度以及价值观所导致的。一,专制政治对人的压迫。封建社会,中国一直是君本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为一,万里同风”便是最好的体现。由此衍生出的等级制度,也一直沿袭至今,相比西方,中国的等级制非常明显,《左传》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的记载。元朝社会人分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九儒,十丐”。即便如今,在中国的单位中,下级对上级仍然有着明确的等级界限。
另外,我国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都是宗法制社会,都实行的家长制。君王就是子民们的严父。宗法观念(政治观念)逐渐衍变为“三纲五常” 的伦理体系。而成为封建时代人际关系的准则。儒家的“仁”是“礼”的重要范畴。《说文》释“礼”为“事神致福”后演化为奴隶制社会的典章制度,规矩,礼仪,使贵族统治得以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程序化,使君臣间的政治关系,变成了父子间的伦理关系。使它们合二为一,互为表里,忠,孝同义。故曰:“以孝事君为忠”。“孝”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本位,传统的人,必须是忠臣孝子。
礼是制度化的伦理,其核心是“仁”,仁是孝的扩展——仁为:忠,孝,礼,智,信,义,勇;又派生出温,良,恭,俭,让;又派生出气节,廉耻,荣辱,——这样,“仁”成了 中国传统道德的最高标准,最高境界,是一切传统道德的总和。历代统治者不断塑造,编制仁者楷模:圣人,君子,至人,良人,仁人,志士,贤哲,智者——以供臣民效法。几千年来,在这种政治型道德的熏染下,古人自觉地心甘情愿地作精神奴隶。这是极其残酷而深刻的精神奴役与道德压迫。
统治阶级通过教育把自己的政治观、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传达给百姓,来规范统一民风,以致人们对封建礼教的崇敬,景仰;培养人们长幼有序的等级思想,及尊卑贵贱意识。使人自觉地扮演类型化的角色,将人的个性彻底毁灭,真正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战略目标。而《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种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他们因此不得不隐藏对于爱的欲望与追求,而他们的个性,也正是在这样的教育当中被压制了下来。
另外,从《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对比中可以看到,同样是婚姻遭到家人的反对,但是朱丽叶则准备假死,然后和罗密欧一起私奔。而梁山伯则是求婚未成,回家一病不起,不治身亡。其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家庭这个集体面前,个人是多么的无力与渺小。这也印证了中国人重视集体,而西方人重视个人,而这也是两者人性观不同的原因之一。而这种人生观与世界观也影响到了当今的中国人,因此总体上中国人在人性问题上,总是要比西方保守。
“中国人从小就受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教育。少年先锋队的队礼的含义就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们为了‘大家’,舍了‘小家’,由于工作需要较长时间不能与家人团聚,是一种值得称颂德模范事迹。而在美国人看来,这是不人道的,或怀疑这个家庭是否出现了危机。美国的个人主义倡导的是个人至上。”(第六章 跨文化交流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近代,西方思想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尤其是在最近的十几年间,网络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西方的西方的思想文化也给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带来了一些影响,但是目前在中国,注重群体利益仍是中国价值观的主流。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中的人性是一种内向的伦理文化,而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则是一种外向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 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 岳麓书社,1985.
[3]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三策[M].长沙:岳麓书社,1997.
[4] 黄晖.论衡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 康熙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58.
[6] 四书五经[M].长沙:岳麓书社,1991.
[7] 俞吾金.关于人性问题的新探索——儒家人性理论与基督教人性理论的比较研究[J].复旦学报(哲社版),1999(1).
罗密欧与朱丽叶简介范文3
[关键词] 《新月》;字幕翻译;策略
斯蒂芬妮・梅尔著名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暮光之城》系列电影在中国也拥有数量庞大的影迷,其原因除了电影本身的优秀之外,字幕的翻译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选取《暮光之城》系列电影的第二部――《新月》,就其电影字幕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一、《新月》剧情分析
在爱德华和贝拉经历过无数的风雨之后,两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不过,跨越种族的恋爱时刻面临着原始欲望的挑战。在贝拉18岁生日之时,贝拉手臂的流血勾起了爱德华家人吸血的原始欲望,险些对贝拉造成伤害。爱德华内心非常难过,但他担心此类悲剧会继续出现,因此,他最终还是决定离开贝拉,然后搬到了较远的福克斯小镇。这个小镇非常偏僻,住进来后几乎是不可能再和贝拉见面。在爱德华离开之后,贝拉感觉自己的灵魂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土壤,变得异常的黑暗,她的生活也变得浑浑噩噩。在这样黑暗的日子里,贝拉有一个惊奇的发现,那就是只要她做冒险的动作,头脑中就会不自觉出现爱德华让她注意安全的提醒。因此,她开始了一系列冒险活动,她开始骑摩托车,开始去丛林冒险,开始与狼人雅各布生活在一起。为了躲开维多利亚人的追捕,贝拉经过了一系列挑战,并且发现拉普什海滩有着非常神秘的生活,这神秘和吸血鬼有着相似之处。在躲避的过程中,狼人的伴侣、狼人的烙印、狼人的一些生存法则对贝拉来说都非常新奇。另外,贝拉还发现她已经对雅各布超脱姐弟产生了非常深厚的感情。
自从开始决定冒险后,贝拉一直都没有让这一切停止下来的意思,她纵身跳下悬崖,但是却幸运地被雅各布所救。在得知贝拉跳入悬崖后,爱德华误以为她已经死亡,从而不想一个人苟活在世上。爱德华向吸血鬼当中非常有地位的沃尔图家族发起挑战,希望他们能够将自己杀死,但是却被贝拉与爱丽丝救回。尽管如此,沃尔图家族并没有一下就答应放过爱德华,他们提出条件,要想救爱德华就必须将贝拉变成吸血鬼。贝拉和爱德华回到家里后,便与家人开始商量是否要接受沃尔图家族提出的要求,将贝拉同化为吸血鬼。
在《新月》当中,爱德华为了保护心爱的贝拉,于是撒谎骗贝拉说他已经不再爱她,并且爱德华自己也搬离原来的住处――福克斯,搬入了一个新的小镇。尽管爱德华离开了贝拉,但是他自己知道他的生活不能没有贝拉。在度过了一段艰苦又孤独的时光后,他终于下定决心去重新找回贝拉,并且决定向贝拉求婚。在《新月》中,爱德华与贝拉之间经历了分分合合,并且贝拉身边多了一个随时陪伴在旁边的雅各布。对于雅各布,贝拉对他有着比朋友更为微妙的情感,但是最终她意识到只有爱德华才是她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人,爱德华才是她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人,于是她答应了爱德华的求婚,并且和他一起前往埃斯梅岛度了蜜月。
二、电影《新月》中运用的翻译策略
电影字幕的翻译和传统的翻译不同,它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有着众多制约因素以及评价标准。因此,电影字幕翻译要采取与传统翻译不同的策略,翻译者应当利用好每一种翻译策略,使得翻译的文字能够真正传递出原本的信息,能够让观众产生真实的感受。下面将简单介绍两种翻译策略。
(一)直译、意译策略
朴哲浩曾经说过,翻译有两种基本方法,第一种是直译法,即翻译的文字以及形式与原文的形式相同;第二种是意译法,即翻译的内容和原文一致,但是翻译的形式却与原文不同。在屏幕上,基本上都是以对白为主,因此这些语言都非常口语化。因此,如果采用直译法,能够很快并且有效取得翻译的效果。在《新月》之中就大量运用了这种策略,比如:
1.Bella,you give me everything just by breathing.中文字幕翻译成:“贝拉,你活着就是给我一切了。”
2.Your dad told my dad,so…Yeah,of course he did.中文字幕翻译为:“你爸告诉我爸的。对啦,他大嘴巴。”
3.I saw this the other day and thought of you.中文字幕翻译为:“我前几天看到这个就想起你。”
电影的开头,雅各布对贝拉说生日快乐的时候,面对贝拉疑惑的眼光,雅各布说:“Your dad told my dad,so…”而贝拉回答:“Yeah,of course he did.”中文字幕翻译成:“是你老爸告诉我老爸的,所以……是啊,他是大嘴巴。”雅各布的对白是直译,而贝拉的回答则是意译。按照字句的意思可以翻译成:“对啊,他当然会说。”不过翻译成“是啊,他是大嘴巴”不仅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还比较口语化,符合目的语人群的文化认识,使人对于影片的印象加深。在看到雅各布送生日礼物给贝拉之后,爱德华问贝拉,为什么雅各布可以送她礼物而自己不可以,贝拉告诉爱德华:“Because I have nothing to give back to you.”(因为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回送你。)这时候爱德华对贝拉说的“Bella,you give me everything just by breathing.”中文字幕翻译成:“贝拉,你活着就是给我一切了。”这句近似直白的翻译可以很好将爱德华爱贝拉、希望保护贝拉的心情最大限度展示给你观众。
(二)编译策略
众所周知,英语的表达方式和汉语的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对原有语句进行翻译时,应当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动,即使用编译策略。不同的学者对编译有着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编译改变了原来的意思,是不忠实的翻译。还有学者甚至认为编译不是一种真正的翻译。相反,有部分学者认为编译是翻译的一种方法,只是没有直接反映原文的意思,他们认为无论是哪一个译本,都或多或少包含有编译。在笔者看来,编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它能够让译文更好地被观众所理解,能够根据不同的文化进行适当调整,使得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保持对的对等。
编译策略具体到操作层面包括缩减和增添两种方法。 第一,缩减法,即要求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翻译的目的,考虑观众或者读者的认知情况,从原文诸多信息中进行必要的选择,从而对译文字幕做出必要的删减。缩减法既有对原文进行浓缩的一面,也有直接对原文进行删减的一面。第二,增添法。在电影《新月》中,使用率较多的是缩减法和增添法编译策略,由此使得所译文字更真实生动地反映了电影所要表达的意思,使观众更容易接受。
在教室观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时候,爱德华的一位男同学看的时候泪流满面,感慨道:“There are worse tragedies.I mean,look at Romeo.Killed his true love out of sheer stupidity.”中文字幕翻译成:“这悲剧太悲惨了,看看罗密欧,由于愚蠢透顶,他扼杀了自己的真爱。”从这句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策略上运用了缩减法和增添法。前半句“I mean”在翻译的时候考虑到语句的流畅和简洁,对于原文的意思进行了删减,但是基本意思已经得出来。而后半句本可以翻译成“因一时愚蠢杀死他的真爱”。不过字幕的翻译不仅增加了感情而且使观众对于由于罗密欧的愚蠢而失去真爱的感受更加强烈、真切。随后爱德华表示出很羡慕,贝拉问爱德华羡慕的是不是朱丽叶,是不是她的美貌:“Juliet is,like,perfect.If you like that obviously beautiful sort of thing.”在翻译的处理上,译者将美貌省略了,而是换成了“她”。“朱丽叶吗?原来你喜欢她啊!”我们可以看到,原文字幕中的like,perfeck以及“lthat obviously beautiful sort of thing”都没有进行翻译或者进行了缩减。将对朱丽叶美貌的喜欢翻译成喜欢朱丽叶本人。这虽然不符合原字幕的意思,但是译文更生动真实表达了源语的意思,使得目的语的观众更容易接受。
(三)文化缺省现象及其翻译策略
在相同环境下生活的人们,由于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以及相同的知识体系,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些内容不需要表达出来就会被对方所理解,对于这些内容则可以省略。在这些省略的内容中,与文化背景有关并且被省略的部分,就是文化缺省。对于文化缺省,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王东风指出,文化缺省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包括文外作注、删除、文内明示归化以及硬译。在笔者看来,五种方法中删除法是不妥当的,无论是什么时候,只要涉及了文化就应当对其进行说明,不宜采用删除法。另外,硬译法也不可取,因此,本文将结合电影《新月》对其他几种方法进行评析。
例如:“As long as Im human.And the only solution is to change me.”中文字幕翻译成:“毕竟我还是人类,只有把我变吸血鬼才能解决。”
在贝拉的生日宴会上,爱德华的家人因为控制不住自己而对贝拉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在回家的路上,贝拉请求爱德华让自己变成吸血鬼,贝拉认为爱德华无法保护她,只有将她变成同类才能避免他们两人被拆散的命运。吸血鬼是西方文化特有的,对于不熟悉西方文化的观众而言,“chang me”翻译成“改变我”或者其他的并不能使观众充分理解,而翻译成“变成吸血鬼”则会使观众比较直观理解影片所表达的意思。
同样,在贝拉跳崖之后,雅各布救起她之后,贝拉靠向雅各布的身体取暖,并说很温暖,雅各布说:“now that you know about me.”字幕翻译成:“你知道狼人都那样。”这也是因为狼人的传说或者文化是西方独有的,是和吸血鬼一样的存在,翻译成“狼人”可以使不了解西方文化的观众能够更好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结 语
电影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字幕译文的质量高低是电影能否打动目的语观众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以《暮光之城》系列电影的第二部――《新月》为例,就其在字幕翻译过程之中所运用的一系列翻译策略,如直译、编译等进行分析,就如何运用翻译策略使源语的信息和感受得到充分的表达和传递进行了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霞.透过《暮光之城》解读西方流行文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07).
[2] 宋小杰.现代爱情的另类表述――影片《暮光之城》系列解读[J].大舞台,2010(08).
[3] 邱敏.从目的论视角谈英汉电影翻译[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罗密欧与朱丽叶简介范文4
关键词:变“式”;变“则”;变“奏”
一、提问设计上:把握时机,追求变“式”
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真实状态出发。教师对“提问时机”的有效把握,前提是要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经验、认知基础的高度契合,对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已有认知基础进行分析。难以恰当地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就会造成提问时机的提前或拖后,导致教学效益的低下。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追求变“式”,相机改变提问的方式,把握好提问的恰当时机。
以上海的华卫民老师讲授《滕王阁序》为例。当老师问道:“你读完文章以后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学生回应:“第一感受是不愧为古文,果真拗口!”学生明显感觉到文章有难度,此时华老师并没有去思考学生“能学什么”,没有去疏解学生的存疑处,而是急于通过“文中哪一个句子,集中凝练地表达了王勃的思想感情及其转变”的提问“直奔主题”。
结果当然是欲速则不达。由于学生还尚未对文章整体有所感知,只能是靠乱猜瞎蒙、找只言片语来应付。可见,教师要密切关注在什么时候提出问题,只有时机恰当,有效性才强,而这又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课堂流程上:掌控转机,追求变“则”
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学会掌控课堂,面对教学氛围的低谷与尴尬,要有过人的机智和灵活,要善于变“则”,改变规则化的思维定势。课堂难免会出现教师意料之外的场景,“意外”是语文课的活性酶,教师要善于把这种“意外”作为课堂的生成资源,巧妙地抓住并利用这些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去开发这些资源,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益。
广东的杨子江老师在执教《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一课中,导入阶段,教师问道:“你们喜欢看《爸爸去哪儿》吗?”学生一片沉默,都在摇头。在绝大多数教师看来,总会有一两个学生能站起来说“喜欢呀,原因是……”,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从明星、真人秀、亲情等节目受欢迎的因素进入本课的主题“亲情”,没想到教师的良好预设却遇到了冷场。于是,杨老师联系自己的亲身体验经历,从8岁的女儿看到这档节目就不愿意离开,到妻子被节目吸引也不离开,适时把“明星”“亲情”等关键词融入其中,杨老师说道:“可是没想到我的父亲也坐在电视机前走不开了,实在想不明白了,我就只好自己去看了看,”学生接着话题,笑到:“你也走不开了。” 此时,课堂流程上出现了气氛趋向融洽的转机,面对意外,教师处变不惊,巧妙应对,进而顺利进入了课题,迂回曲折地实现了预期效果。
三、活动组织上:充满生机,追求变“奏”
语文课堂要讲究韵律和节奏,在活动组织上需要考虑怎样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认知特点,调用多种教学手段或活动形式,以动静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间、舒卷有致的节奏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让语文课堂平添几许生命活力。有时要“动”,讨论、问答、朗读、争辩等,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其保持兴奋状态;有时要“静”,听讲、思考、默读、自省等保持教学刺激的有效性和长效性。其他如将时尚文化引入课堂,开心辞典式教学、模拟法庭教学、表演式教学、辩论探究会、排演课本剧、记者招待会、分组竞赛活动式教学等,都会实现节奏上的变化,引发学生探求的冲动。
罗密欧与朱丽叶简介范文5
【关键词】舞蹈创作;编导;热爱;基本功;深入生活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096-01
一、舞蹈编导与演员要对舞蹈充满热爱之情
一个专业的舞者,在参加了中专、大学的学习后,通过舞台表演实践,经过多年的历练,最终成为有经验的舞者,流血、流泪、流汗是家常便饭,更大的代价是付出了宝贵的青春,但真正的舞者对此无怨无悔,这缘于自身对舞蹈的热爱与追求。他们用肢体释放出自己对舞蹈的热爱,奉献给观众以美的享受。舞蹈家高小林老师,1964年在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飞夺泸定桥场次担任第一个翻腾技巧的演员,在跟腱受伤的情况下,毅然登台,强忍疼痛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动作,最后跟腱断裂无法行走,滚着下台。在大连歌舞团的大型晚会《海山人》演出中,有的演员在高烧40度、体力透支的情况下坚持完成自己的舞段,下台后直接进了医院;有人在腰部严重受伤的情况下把最后一个动作完成,直到“暗转”。他们是真正舞者的代表,对待舞蹈事业就像对待生命一样,不弃不舍,令人赞叹。
二、舞蹈编导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功
专业的舞蹈编导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功,否则就不能指导别人完成舞蹈中规定的舞蹈动作或技巧。例如,已经故去的前苏联芭蕾大师乌兰诺娃,身材比例条件并不太适合跳芭蕾,但她凭借着刻苦努力和惊人的毅力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在《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芭蕾舞中塑造了完美的艺术形象。中国著名诗人艾青在诗中这样形容乌兰诺娃的舞姿:“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盈,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大师有这样的成就,说明她必须有非常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基本功在舞蹈专业中是一切一切的开始。而舞蹈编导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做出想要的舞姿,才能示范给演员,再经过演员的二度创作达到完美。中国的年轻舞蹈家黄豆豆为了达到基本功的要求标准,克服常人忍受不了的痛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终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他自编自演的编钟乐舞《周朝六舞图想》与《舞来舞去――黄豆豆所认识的中国舞蹈》充分显示出他的艺术功力。优秀的舞蹈演员转变为优秀的舞蹈编导,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功。
三、编导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
一个好的舞蹈编导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想编创好的舞蹈,采风、去基层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最为有效的做法。如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编导艺术家、中国现代民族民间舞的奠基创始人贾作光先生,先后创作了《牧马舞》、《鄂伦春舞》、《马刀舞》等作品,这些作品借鉴草原牧民骑马、摔跤、射箭、挤奶等生活动作,把它们提炼为舞蹈语汇,形成了自己生动活泼、热情奔放的舞蹈风格。为了编舞,他不断地采风,收集各种资料,主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与当地的群众沟通学习,掌握他们的风俗习惯,通过多年的积累,丰富了自己的舞蹈经验,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舞蹈作品。
四、编导要“活到老学到老”
一个好的舞蹈编导不光需要懂得自己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掌握音乐、文学、美术等方面的知识,从各领域吸收营养,并做到融会贯通。一代宗师舞蹈家吴晓邦先生,从书画中提取动作元素,将书法当中的行云流水、虚实相生、阴阳顿挫、轻重缓急,融入到舞蹈动作中;采用“阅读、思考、习作”的教学方法,启迪舞蹈工作者的想象与创作才能;在书籍中提取灵感,寻求创作元素,巧妙地运用在舞蹈创作实践中,因此,创作出的作品更有内涵。
五、优秀的舞蹈编导要有组织才能
一个有经验的舞蹈编导,在整个排练过程中要有掌控能力,对待不同的排练群体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因人而编。我们以对没有舞蹈基础的演员排练为例,由于舞者没有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身体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上的“解放”(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柔韧性不足)导致不能达到编导的创作意图,对于编导来说,这是一个难点。首先,要有“耐心”。编排者的排练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艺术质量,关系到演员以后能否适应排练环境。编导要拿出足够的“耐心”与演员沟通、交流、讲解,要让演员在编导“耐心”的排练中慢慢消化动作,不能急于求成,不要急躁,不能过度责备演员,否则会适得其反。其次是要有“幽默感”。舞蹈编导要能够自如地调节排练气氛,在排练中营造和谐的氛围,让最初开始排练的演员没有任何负担,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完成所要表现的舞蹈动作,使编导与演员距离更近甚至消除距离感,像朋友一样互相合作,共同完成舞蹈作品。再次,可以采取“音乐启发式”来启发演员,使演员在音乐的旋律中对舞蹈有一种身临其境的自身感受,逐渐地引导他们与编导的思维空间达成一致。
总之,在舞蹈创作过程中,编导处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只有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创作中去,更好地为舞蹈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罗密欧与朱丽叶简介范文6
本期“同题演练”选择的名家范本是作家孙甘露的随笔《更远或更多》。更远与更多,可能很多同学会联想到理想、未来、欲望、坚守……这都是固有的考试思维模式衍生出来的生发点。参考下面的学生例文,看看是否能找到可以借鉴的思路。
雷同同学将足下丈量的一步一痕与手中的书卷相联系,眼中的风物与手中的文字如果遭遇到难以呼应的尴尬,如何才能让它们相映成趣?作者给了我们完美的答案,用心去欣赏风景、用心去思考人文,才能达到物我统一。
林听雨同学用剧作《玻璃动物园》开头,概述了剧本内容后笔锋急转,又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看似毫无关联,却又关系紧密。“他们像是苇草,托着梦想,有韧性地生活。他们有立足点,有自信、有把握,所以并不那么急躁浮夸”。“而这一切,无关远近,是不同于经历丰富的一种精神上的富足”。全文不急不徐,却步步紧凑,收束全文,紧扣“更远或更多”――是这四篇例文中,非常值得称道的美文。
张今同学开篇就谈坚持一个理想和多个理想的矛盾、享受现在还是为了未来努力打拼的矛盾,后来又落笔到人类对自然界的贪婪掠夺上。内容铺陈,略显繁杂,但这也是高中生写作的通病。
院茜同学则更为感性,她从很多先人和经典读本中用例,以说明拥有更多未必就幸福的道理,全文如果能更集中一些,效果会更好。
演练题目:更远或更多(名家范本见本刊2011年第24期第9页)
参战学校:厦门外国语学校(指导教师:胡卫东)
郑州外国语学校(指导教师:浮利古)
主持人:于智博
厦门外国语学校简介
厦门外国语学校秉承“进德修业”的校训,创办于厦门特区成立的1981年,原址在“海上花园”鼓浪屿上,现有两个校区三所附属学校。作为全国外国语学校理事校之一,学校具有20%应届毕业生保送全国重点大学的资格。学校有多名外籍教师任教英、法、德、日语课程。2011年被北京大学确定为福建省首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格学校。2011年高考囊括福建省理科总分前两名和厦门市文科总分前五名。同时,学校也是福建省目前唯一一所获得两个“清华新百年领军计划”推荐名额的学校。如今,厦外学子遍布哈佛、斯坦福、剑桥、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
[例文一]
更远或更多
雷同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多好的一句话。
于是常纠结于出远门还是留在家里看书。
山水看多却难免腻味,很小的时候竟就有了这样的体会。
那是西湖,让我大失所望。
时年尚小,只见周边一滩绿水,旁边导游喋喋不休,说这是二级水质。
后来读了诗,思来想去,无论如何无法明白怎么会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句子。
想必我定是个不解风情的人。
那么,出更远的门,不如留下看更多的书。
机缘巧合见到了陕北。
那时迷上了信天游,成日随龚琳娜及一名不知名的陕北老汉哼哼,随身携带一张《七笔勾》,确实着了《血色浪漫》的魔。
“可笑女流,鬓发蓬松灰满头,腥膻乎乎口,面皮赛铁锈,黑漆钢叉手,驴蹄宽而厚。”《七笔勾》真是尽了讽刺之能事,每读至此都不禁莞尔,最后这位大学士下这样的结论:“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因此上把礼义廉耻一笔勾。”
“万里遨游,白日山河无尽头,山秃穷而陡,水恶虎狼吼,四月柳絮稠,山花无锦绣,狂风骤起哪辨昏与昼,因此上把礼义廉耻一笔勾。”
所及之处均是沟壑,铺天盖地是破碎的河山,皲裂的黄色一泻而下,静默无言。何来“山花无锦绣”!穷尽目力也只得紧贴地面焦渴的野草,没有嶙峋的巨石,没有拔地而起的绝峰。
天地间仅存一曲雄大磅礴的静默。
怎么就悲从中来了呢?
我想起了眯着眼只会唱酸曲儿的老汉,想起了他误食毒鼠而死的小孙子,想起秦岭站在山坡上对钟跃民唱:“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两眼的泪珠儿,一道一道,突突地往下流……”
“面皮赛铁锈,黑漆钢叉手……”“山秃穷而险,水恶虎狼吼……”要如何的狠心,才能面对这等凄苦写下“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
遗漏的不是礼义廉耻,是朝不虑夕;不是粉黛佳人,是颗粒无收;不是万紫千红,是世世代代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穷山恶水中挣扎的血泪,是“走西口”后往往的天人两隔,今生缘尽的心魂俱碎啊!欲辨已忘言。
风乍起,不辨昏与昼,群山众野,只唱一首酸曲儿。
只有真正站在那庞大而绝望的黄色前,才能明白,为什么只有陕北民歌,为什么只有酸曲儿。
太苍凉的悲哀里,太渺小的人,只能对群山嘶吼,以泄洪流。
从此往后爱上了这样的方式。带上心爱的书,用脚前去印证心中的远方。无可观者因有了故事而有了感动,动人的景致因有了情节而永世难忘。
我并不在意雪峰上是否有冰川天女,也不需要知道拉萨的牧野上是否有仗剑天涯的流星,更不在意去多远的地方,看怎样的景致,重要的是顺从心中渴求,寻一份梦中的体验,品一种梦中的情绪。
我想看更多的书,带它们去更远的地方。
下回带《东坡诗选》再去一次西湖。当然这次不要导游了。
[评点]
雷同爱读书,也善读书。爱读书是因为她有一颗渴望了解多样态的生活的心。善读书是因为她不迷信不盲从,而是总能用心体会,发现别样的风景。所以她的笔下有风有景,有思考,有灵魂。
[例文二]
更远或更多
林听雨
田纳西・威廉在剧作《玻璃动物园》中写了一位在制鞋仓库工作的诗人,渴望走遍世界,渴望获得更多的经历。远行的梦想被难堪的现实一再打压,年轻人困顿不安:“每一次我拿起一只皮鞋,就禁不住不寒而栗――生命如此短促,我却在这里做这样的活儿!不管生命是什么,我反正知道它不是跟皮鞋打交道的――那是除非穿在旅行者的脚上才有意义的东西!”
不甘就此单调一生,渴望活得丰盛却未能如愿,由此产生的巨大的落差感和幻灭感是让人同情甚至常有共鸣的。而在云南,我曾见过另一种人。
在昆明的花市逛了几次,发现了一个很特别的小贩,极年轻的纳西族小伙。那时他在一堆热情而圆滑的小贩中青涩得有点格格不入。但他摊位的花实在太美了,那样大朵的红艳若丝绒的玫瑰和轻盈美丽的各种各样说不出名字的干花,后来我一直没有再见过。他挺勤快,常常微笑,看得出来挺享受这种忙碌。他会很认真地指出哪种花不容易长途运输,还有哪些花便宜且可多保存几天。
有一次,我和一个苏州的姐姐去花市,她要为家里寄一些装饰用的干花,填地址的时候小伙子眼睛一亮:“你是苏州人呀!”
那时候我才从他们的谈话中零星捕捉到了一点他的故事。他来自昆明边上某个小镇,小时候有一个评弹艺人在他们家暂住过一段儿,那时候评弹对于他还是极遥远、极新奇的事物,他便时不时央那老艺人唱上两段,再指点一二,少年聪颖好学,就这样积累了些基本功。老艺人离开后他开始自学苏州评弹,希望报考苏州的评弹学校,家里人反对却也无可奈何。最初听到时,我们都难以置信――你绝对无法把苏州评弹和眼前这个小伙联系在一起。一个连苏州都没去过的纳西族汉子,你怎么想象得到他操一腔吴侬软语张口便是一段《杨乃武与小白菜》?可他又是那么坚定,他说等他攒够钱,一定要去苏州。而那一天,并不太远。
我无法忘记一个梦想持有者眼里的光芒。这种光芒澄澈而坚定地照进现实,给每一颗尘埃、每一刻的倦容都赋予了一种虔诚而神圣的色彩。即便是在当时,在喧闹的集市里,在面对着与他的苏州情结或有冲突的交易和日复一日的忙碌时,这种光芒依然没有减弱,指引他努力甚至是用尽全力地去生活。他活得健康蓬勃,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好像并不妨碍他抽枝长叶,他耐得住漫长的蕴蓄过程。后来我常想,他之所以活得从容安定,活得不卑不亢,是否因为他有把握守得住他的核心――不营字造句,不和梦想交易,不被时间、欢乐和逆境触动的核心。
即便离向往的远方仍有一段距离,这样的核心,给了他力量去充实当下的生活。而这,未尝不是一种丰盛。
剧本中诗人最后回了家,这个梦的碎裂带有时代大背景下的荒凉气息,七十年后读来依然让读者唏嘘不已。而我却更欣赏,并常常想念那些有梦、敢追,但也沉得住气的人。他们像是苇草,托着梦想,有韧性地生活。他们有立足点,有自信、有把握,所以并不那么急躁浮夸。懂得追求理想,也懂得适时沉潜,所以可以把简单的生活过得丰富而有情味儿。他们身上更有生活味儿,仔细过日子,寂静数欢喜。但这并不能弱化他们的信仰,年轻的心从内而外辐散的那种张力是可以感动别人的。而这一切,无关远近,是不同于经历丰富的一种精神上的富足。
我不知道是否会在苏州的某个剧场遇见那个小伙子,但我一直都相信,即使未能走到最远的地方,他也收获得足够多了。这种收获,前缀是生活,后缀是永恒。
[评点]
人生最远的目的地或许就是梦想。但现实告诉我们,能够到达的人其实很少。很多时候,我们恐怕也很难判断梦想和现实之间的是非。但作者告诉我们,只要你坚守着,即使你最终到不了梦想的远方,但你还是会收获一路的风景。
浓浓的书卷气,淳淳的生活味儿,辞清意雅,听雨同学有灵气!
郑州外国语学校简介
郑州外国语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全国十六所具有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学校之一,是全国外国语学校工作研究会理事学校、全国外语教学素质教育实验基地,是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留学人才选拔基地”。郑州外国语学校秉承“中西文化融合,智慧人格并重”的教育理念,致力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本土情怀的国际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例文一]
更远或更多
张 今
今天的时代堪称一个“更多”的时代,金钱更多,物质更多、美食更多、娱乐更多、选择更多、思想更多,什么都多。可是一切真的是多多益善吗?
要花开满树还是独秀一枝?小时候,我有很多的理想。想当一名医生,因为他们是白衣天使,可以救死扶伤,让人肃然起敬;想当一名老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桃李满天下让人尊重、羡慕;还想当一名飞行员,翱翔蓝天,心情振奋,激情澎湃;也想当一名作家,可以随意挥洒笔墨,写出精彩华章……慢慢的,我长大了,渐渐知道了我的那些理想只是一个个美丽的梦,要让每一个梦想变为现实是不可能的。为了让理想走的更远,让梦想变为现实,就必须忍痛割爱,放弃其他更多的梦想。
要现在还是未来?现在的生活如此多彩,足以让你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逛街、看电影、聚会、唱歌、上网、聊天、打游戏,每一项都吸引你的眼球,都让你玩得乐不思蜀,可难道你真的能心安理得过这样丰富的生活吗?没有安身立命的资本,这样的日子又能走多远?你要享受现在还是要成就未来,这是你必须要做的抉择。想要目前五彩斑斓的生活就只能止步不前,想要成就未来 ,就只能认真地过每一分钟,心无旁骛、脚踏实地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占有更多就会失去更多。看了一期快乐大本营,可是我却一点儿也不快乐。因为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深邃辽远的大海在暗夜的天空下翻腾,如同宇宙中一个大大的黑洞,随时要把一切吸入它血腥的口中,浅浅的月华为深海的边缘镀上一层淡淡的光芒,海面卷起的高高的海浪抱起破碎的月光。海上残忍的人类捕获一条鲨鱼,掠去鱼翅又将它抛入大海,原本清澈的海水留下缕缕血迹,咸咸的血腥味儿混合着涩涩的海水味道,随着海风弥漫在大洋上空,那难逃死亡的鲨鱼渐渐沉入无边的黑暗。鲨鱼啊,人类觊觎你身上的美味,招致了你的厄运,我为你叹息,你徒有巨大的身躯,可是终究不是狡黠人类的对手。我不明白,如今有那么多好吃的食物,为什么人们偏偏要暴殄天物,越是那些名贵的、珍稀的东西,人们越想得到它、占有它,甚至毁灭它。贪婪的人们总想得到更多的东西,殊不知用这样的方式破坏了生态平衡,除了一时之快人类又能得到多少呢?如果我们的地球一再被破坏,不被人类爱惜,那么靠地球生存的人们还能走多远呢?也许当地球上的生物只剩下人类,人们才会懂得――占有更多就意味着失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希望自己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飞得更高,看得更远,毕竟我们不仅需要安逸的今天,更需要美好的明天!
[评点]
因为我们想得到的太多,而不懂得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就这样,我们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也不知道自己走向何方。文字不算精致,但是比较深刻。结构比较严谨,有作者明显的下功夫的痕迹,比如每一段的开头。但是还是有些瑕疵,比如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和全文在内容上联系不够紧密。
[例文二]
更远或更多
院 茜
一杯清茶,自然香气袭人,轻呷一口,沁人心脾。深呼吸,让这淡淡的清香能够在身体里驻足长久。
一轮残月,没有夺目的光辉,却以独有的空灵静谧,谱写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乐章。
一卷旧书,淡淡墨香盘旋在青玉案的砚台上空,袅袅出一个三生石畔的红楼一梦,静静地讲述着震撼千古的木石奇缘。
我们在星空下漫步,于泉水边吟唱,这里的一切如此宁静而美好。我多想停下脚步,拥抱这片土地,像瓦尔登湖畔的梭罗一般,在簇拥的花朵旁与鸟儿私语,与星星共同回忆昨晚做过的梦……我抬头问天,天空不语。那颗最亮的星星告诉我,宇宙中有个小星球,上面有小王子和他的玫瑰花正在等待我一起游戏,那才是世界上最幸福和快乐的地方。我沉思良久,依依不舍地与鸟儿道别,留下它与泉水作伴,然后踏上那叶扁舟,在启明星的指引下,破浪前行。也会为刚刚摆脱鳄鱼的追逐而心悸,但我随后便莞尔一笑,继续前行。因为心里的那个遥远的星球上的童话及童话里的小人儿时时牵动着我的心。
我在大运河的尽头靠岸,看到和在众人的围拥下大摇大摆地走下轿子。我也不由惊叹眼前的皇宫,金光闪闪,可映日月,青云笼罩,堪比烟霞。我不由得踏入那扇九环门,低头垂手。我静静地等待,身后忽然传来潺潺的筝声,那是昭君在吟唱“来如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我猛地起身后退,不知何去何从。
当海风吹起我的衣袖,清爽淋漓,一个繁华的码头出现在我的面前。我看到佛罗伦萨的教堂里,罗密欧与朱丽叶正在举行婚礼。此刻,他们深情对望,眼里只有彼此……窗外的枝头上,并蒂花正在怒放。我停下了脚步,跪拜在上帝的脚下,向他祈求赐予我罗密欧与朱丽叶般的爱情。夜晚,阵阵寒风吹过,我似乎听到小人鱼在海边礁石旁的轻吟低唱,一曲不散的悲歌……我伤心地离开,初春时节那方贵族公墓里的新筑青冢上空,一行候鸟匆匆飞过,他们的眼里,只有冰岛海边那片白色的沙滩。
站在我的那片小舟上,将海边拾到的寄居蟹曾依偎过的那只贝壳挂在我的长篙上,轻轻一荡,发出海风的声音,怀抱着我,柔语轻抚。复活节岛上的玛雅人仍在日日不息地做着祷告,哥伦布的雕像在阳光下更显得雄奇壮丽。我忽然明白了上帝的凝望,昭君的离殇,此时此刻,拥有再多凡尘俗物,又能如何?
抬起头,我看到天边那片最耀眼的云端。小王子和他的玫瑰花正在跳舞,我正在为他们歌唱,唱着这遥远国度带去的颂歌,唱累了就躺在满天的星光下,亲吻着大片的花儿酣然入睡。此刻,我拥有着整个星球,拥有这星球的一切,更重要的是,我拥有了这世上最纯净无瑕的小王子和玫瑰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