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早发白帝城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早发白帝城古诗

早发白帝城古诗范文1

联想生活去感悟就是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在对生活的联想和感悟中去理解古诗词。联想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由眼前的某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或由甲观念想起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它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能够起到重要的升华作用,联想来源于生活,也和人的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这样的古诗词阅读能够还原生活、再现生活、联系生活,不仅可以打通阻隔在知识学习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壁垒,还可以使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实现“大语文”的教育理想。同时,通过联想能够做好情感激发,让小学生稍做思考,争着描述,甚是精彩,从而激发了热爱生活。例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一课时,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教学案例片断:师:(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后,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一起来,预备起。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稍作停顿)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生1: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故乡。师: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生2: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觉的情景。师: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生3: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师:你看到了抬头仰视的画面。生4:我看到山海关外,声音杂乱,士兵们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种声音,睡得很宁静。

二、合作探究促思维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古诗词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水平,加强文学修养并陶冶其情操。如在《寻隐者不遇》的教学时,老师设置让学生思考作者童子会有怎样的一问一答,让学生上台表演作者跟童子松下对话的情景。在角色表演中,学生深刻理解了诗句的含义。又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一边观察图片,一边想象诗的意境,在理解“辞、猿声”两个词语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词语的意思,归纳诗句意思,代替了传统古诗教学中教师逐字逐词地给学生解释之后,学生死记硬背诗句的意思。在探究过程中,经过思维火花的碰撞,同学们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情感。

三、改进方法优化课堂

为了凸显人文素养教育的目的,让古诗词教学灵活富有实效,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新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的数量有了很大提高,为了更好地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诗词的独特魅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创新精神,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例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一诗时,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师:这么美的画面如果能再加上有声有色的朗读就更好了!古诗就要读出来,如果让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诗你想怎么读?(和同学一起读、小组读、和老师读、赛读、摇头晃脑地读、男女生读)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

3.师: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读。(师生合作读)

4.读出感触,读出诗人的感情。

早发白帝城古诗范文2

图景・图画

重庆位于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处,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古称巴郡、渝州,简称“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赵先封恭王,后即帝位,遂取“双重喜庆”之意,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因此得名。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气候,重庆还有很多别称,如“火炉”“山城”“雾都”等。重庆靠近长江,很多名胜都与之有关,如三峡、小三峡 、小小三峡、乌江画廊、白帝城、张飞庙等。

解说・解读

巴东三峡巫峡长

张成刚

诗人杨炯在《巫峡》中写道:“重岩不极,叠嶂凌苍苍。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正是这“青峰列屏障,翠峦出大江”的险恶的山居环境,铸就了巴人顽强、坚韧的性格。“房如积水顺山盖。” 他们依山而建的楼阁,鳞次栉比,层层叠叠,在高山掩映中,缀出美丽山城亮丽的风景。

独特的山水孕育了长江上游最富鲜明个性的巴渝文化。

(一)

重庆的山美,重庆的水更美,美在嘉陵江的轻盈灵秀,美在母亲河长江的奔腾浩荡。三千多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横贯东西,浇灌着巴渝文化。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乘船畅游长江,你会醉心于古老而绚丽的山水文化。郦道元《水经注》云:“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再现了三峡山体高峻、水流湍急的宏伟气势。

在这山与水之间,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的轻快,有“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的忧伤,还有“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陈子昂《白帝城怀古》)“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李白《上三峡》)的豪迈。

诗仙李白取道长江三峡,途经瞿塘峡、巫峡时,抒写了自己“巫山枕障画高丘,白帝城边树色秋。朝云夜入无行处,巴水横天更不流”(李白《巫山枕障》)的真切感受;诗圣杜甫也有“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杜甫《瞿塘两崖》)的殷殷情愫。三峡的险峻优美之态和苍凉雄峻之势,彰显出巴渝山水的神秘性灵,凝结成巴渝文化的主要元素。

(二)

从古至今,巴渝的青年男女总喜欢借山水歌咏爱情。听,一位男子唱着: “隔山喊妹山在应,隔河喊妹水应声。为啥山应你不应,流水有声你无声?”不一会,峡江岩石上,一位秀美女子高歌起来:“半边落雨半边晴,斑鸠爱的刺芭林。鱼儿爱的三峡水,情妹爱的拉船人。”好一幅生动的爱情生活画面!其中浸透着山里小伙的耿直与忠厚,也传达出姑娘的羞怯与期盼,更映射出清新淳朴的巴渝风情。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脍炙人口的巴族民歌就走出了巴境,传至楚国等地。据《昭明文选》记载:“客有歌于郡中者,其下始于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可以想见巴山调在楚国千人合唱的壮观景象。不仅如此,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巴山调(亦称“竹枝词”)还深受迁客骚人青睐。唐代诗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照这种歌谣的曲调写了十来首歌词,其中“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最为著名。此后,竹枝词便开始成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洋溢着浓郁民歌风味的诗体形式,足见巴山调对我国文学创作的影响之大。

古代巴族人能歌善舞,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巴文化。据说,早在殷商时期,英勇顽强的巴人参加武王伐纣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所向披靡,难怪古代典籍有“武王伐纣,前歌后舞”的记载。后来,这种“战舞”不断在巴地民间发展演绎,形成巴渝舞。唐以后,巴渝舞逐渐从宫廷乐舞中消失,而在民间仍遗风犹存。现在的花鼓调、花灯调、莲花落、川剧帮腔、川江号子等仍融入了巴渝舞曲的诸多元素。

如今,当夜暮降临,万家灯火,站在朝天门广场,极目远眺,不必说那南滨路上车水马龙,流光溢彩,也不必说那北滨路上长虹卧波,银龙飞舞,单就那南山上,繁星点点的灯火,扑朔迷离,交相辉映,你就会清晰地感受到巴渝重庆奋进的步履。品一口“巴乡清”,任凭思绪翻飞,听着“赤脚短衣半在腰,裹饭寒吞掬江水”的纤夫们起伏跌宕的悲壮号子,沐浴古朴凝重的巴渝风情,看着重庆的山水,品味巴渝文化,心里定然会平添几多骄傲与自豪。

名迹・名篇

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

唐・杜 甫

忠州三峡内,井邑聚云根。

小市常争米,孤城早闭门。

空看过客泪,莫觅主人恩。

淹泊仍愁虎,深居赖独园。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三峡

北魏・郦道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峨眉山月歌

唐・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苏教版四年级上)

早发白帝城

唐・李 白

(人教版四年级上)

夔州歌十绝句(节选)

唐・杜 甫

中巴之东巴东山,

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

夔州险过百牢关。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入峡次巴东

唐・白居易

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

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

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上巴东。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初至犍为作

唐・岑 参

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

早发白帝城古诗范文3

《望庐山瀑布》是通过对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都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都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望庐山瀑布二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来源:文章屋网 )

早发白帝城古诗范文4

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把握它的内涵。在近十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总结出古诗教学的几点方法:

一、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通过吟诵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就朗读的指导而言,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初读,感受诗意。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扬顿挫,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

精读,加深理解。初读是较为朦胧的理解,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

品读,深化理解。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品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简而言之,反复朗读是古诗教学中的主要方法,指导朗读时必须要有目的(不是光把诗背熟),要循序渐进。既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又陶冶了情操。

二、巧妙分析,理解诗意

1.借助历史,使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诗意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如林升的《题临安邸》,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历史背景:中原被占,宋高宗不思恢复,而是安于一隅,在杭州建明堂,修太庙。达官显宦,富商巨贾也相继营造宅第,杭州成了他们的安乐窝,具有了当年汴京的规模。而当年的汴京,也是巨宅别墅,秦楼楚馆,歌舞无虚日,以至朝廷倾覆。有了这些知识,我们便可以正确理解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并不是南宋的繁华景象,而是苟且偷安的证据;“西湖歌舞”并不是升平气象,而是亡国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对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乐不思蜀的醉生梦死之态。

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搜集资料,适当补充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还可锻炼学生课外积累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学习古诗时,是有历史的“东风”可借的。

2.围绕重点词句展开分析

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例如《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赦,离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的。全诗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晨曦初露,彩霞满天,从白帝城飞出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直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层峦叠嶂,夹道迎接……好一幅长江三峡行舟图啊!看来全是写景,诗人是怎样在写景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呢?我们可以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再现这个意境。诗一开头,诗人用一“辞”字,把告别白帝城时的气氛写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接着用“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对照,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之情。猿声用“啼不住”修饰,足见诗人心情的喜悦。而以“轻”饰“舟”,足见诗人心情的轻松。通过这些关键词、句的点染,诗人披霞乘舟,顺江东下的鲜明形象便历历在目,其欢快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描绘了诗歌的“境”,点出了诗人的“情”,学生的想象自然会进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适时拓展,提高能力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一诗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中的蝶和莺,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学习完这首古诗后,我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把学过的《春晓》,课外画一画,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意境中,再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早发白帝城古诗范文5

第一步,了解背景

让学生简单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能使学生走进作者所生活的那个时期,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环境。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我先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经历了一场政治灾难的李白,在历经15个月的流放生活后,行到白帝城,突然遇赦,重获自由,使得他惊喜不已;于是乘船顺流而下,怀着难以自禁的喜悦心情,写了这首诗。这一简单介绍,学生就如同走进了作者的生活,为进入诗境作了有力的铺垫。

第二步,理解诗题

古诗的题目往往简明扼要,概括全诗。弄懂了诗题,对于理解诗句,明白诗意,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生一看题目,就知道“河南河北”是我国两省,“官军”一看注释就明白指的是唐朝的军队,“闻”和“收”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就不理解。我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了“闻”是“听说”的意思,“收”指“收复”。这样,学生把各字词的意思连起来说,就理解了诗题的意思,且对全诗的内容也有了大概的理解。

第三步,抓住字眼

要理解意思和体会感情,关键要巧找突破口,从关键的字词入手,就能深入浅出地学好古诗。例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作者那种寂寞的心情表达了出来,很自然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第四步,深悟诗境

为了让学生进入诗中所描述的情境,可以先采取观察课文挂图,图文对照,聆听配乐朗诵,再让学生按预习要求,自读课文,画出好词佳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自查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的诗句,感受诗意,体会诗情。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相互释疑解难,围绕一些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在全班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多渠道的信息交流。

第五步,熟读成诵

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要有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处理好重音、速度和停顿。如学习《绝句》一诗,朗读时语调要轻松活泼、突出重音、处理好停顿: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教师可指导和启发学生边朗读边展开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在朗读中浮现画面,在朗读中体会感情,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作者的境界,这样,既陶冶了性情,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又丰富了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积累。

早发白帝城古诗范文6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唐。岑参〈逢人京使〉)

7.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

8.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1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ll.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1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1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6.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1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1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