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范文1
对《冬阳 童年 骆驼队》作者林海音的深刻印象源于《窃读记》里那个傻傻的、读书废寝忘食的形象。当我捧读《冬阳 童年骆驼队》进行课文解读时,如见挚友,又唤起了我对童年的美好记忆。通过作者生动的自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浮现于脑海,她依然用轻快的笔触述说着她的经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作者对童年“淡淡的忧伤,深深的怀念”,而我的视角却关注到了她的那几件傻事。傻傻的事儿,傻傻的童年,是那么的美好!
那该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的真挚情感如泉水喷涌而出呢?通过精心思考,我以“文章写了作者童年的哪几件事?从事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呢?”这一个问题组织开展小组讨论,进行教学。
接下来,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勾画圈点并作批注。汇报时,真可谓精彩。在“看驼嚼”片段中,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年的天真与幼稚;在“谈驼铃”片段中,抓住“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来体现作者想象丰富;在“剪驼毛”片段中,学生体会到作者对骆驼的关心;在“问驼踪”片段中体会作者对骆驼的思念。学生的童真童趣被完全激发出来了,而且有些学生用了很多“现代语”进行陈述,比如“现代”“粉丝”等等,真的令我感到耳目一新。因此,在教学这一环节的时候,自己也很兴奋,我的兴奋被他们的出色发言激发了,似乎我也回到了童年。
但是,在课堂活了之余,自己想想:这节课是不是还少了点什么?看别人的经历哪有自己的经历那样刻骨铭心?语言学家张志公提倡语文要多多进行“语文训练”,而且要扎扎实实地训练。何不以小练笔为载体,再加一把火?于是,我布置了以写一件自己的傻事为主题的练笔,务求真实。效果真是不错,练笔真实有趣。如,李××同学的《偷酒喝》是这样描写的:“机不可失,我一个箭步跨出屋门,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小圆桌旁,端起酒杯,一仰脖,一杯酒就下肚了。可是喝得太急了,竟一点也没品出爷爷说的美味,只是觉得嗓子有点辣辣的。我刚想再倒点儿尝尝,突然听到脚步声,不好,爷爷回来了,我赶紧溜进屋里。爷爷端着一盘糖拌西红柿出来了,他捏了一块放在嘴里,接着端起酒杯,发现是空的,他拍了自己的脑门儿:真是老糊涂了,自己喝下了酒都忘了!我躲在门后偷偷看着,差一点儿没笑出声来。”像这样的作品不胜枚举,如《偷钱》《吃墨水》……
正是这样读写结合的训练,我想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言语训练中就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智慧的启迪,真正将童真童趣进行到底了。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范文2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改进、机变应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硬道理”。教学环节的一个小小变动,常常会带来学生思维与行动的“大动”。拿极常见的字词教学来说,常规是正音,朗读,释义,往往收效甚微。后来我把这几步都略去,单让学生用生词写句子,上课时指名或自由展示,让学生评判好坏,用语当否。通过这一小改动,不但读音、正义的问题迎刃而解,更重要的是化被动为主动,将字词的认识理解上升到积累运用,将认知转化成能力。
以往讲到《中国石拱桥》的说明顺序时,任我磨破嘴皮,学生也不明白什么是“由一般到个别”。后来再上此文,我先别开这问题不讲,而是让学生按范围由大到小的顺序将“人”、“男人”,“成功男人”、“痛苦的成功男人”排列起来,再稍事点拨,学生马上明白了由“石拱桥”到“中国石拱桥”再到“赵州桥”、“卢沟桥”是什么顺序了。
科学的方法指导,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智慧源泉。关于这一点,在作文指导方面本人最有感触。中考前的作文指导中,我列举了一些近年出现的单字文题,先让学生任选一道构思,告诉我思路与立意,学生普遍反应冷淡、底气不足。之后,我“导”给学生“前加后补”的方法,通过扩充内容展开联想与想像。随即让学生选择“网”试一试,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有的说“撒网”,有的说“网开一面”,有的说“法网恢恢”,有的说“关系网”,有的说“人情网”,有的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说“互联网”,还有的说“蜘蛛结网的故事”……课后让学生任选一道文题依此法作文,批阅过程中发现很多有新意的佳作。如以“楼”为话题的作文中,有对楼市火爆的思考,有的写了都市跳楼现象,有的围绕楼上楼下叙写邻里故事,有的从“万丈高楼平地起”中纵议人生之路的问题,还有的从“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中诠释不要被表面虚幻的美丽迷惑的道理。
创新教学设计,激发学生智慧
教学创新,取决于活动有无创意。教学设计如果对学生的“味口”,学生就会买你的账,你就会占领学生的“市场”。
上《绿色蝈蝈》时,我设置了一个拓展延伸题:动物颁奖大会,请模仿示例,把提供的奖项(也可增设奖项)颁给适合的动物,并用颁奖词的形式说明理由。
示例:我把五一劳动奖颁给蜜蜂,理由是蜜蜂一生非常勤劳,他早出晚归,不辞辛苦,到植物开花季节,更是忙碌不息。他日均出行十次,每次出行要采1100到1446朵花才算完成任务。
参考奖项:最佳着装奖,最具智慧奖,最美歌喉奖,忠于职守奖,最佳团队奖。
结果把以往很沉闷的一课上出了活力,发言活跃,很多学生语出惊人,让学生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学习。
为了唤醒学生某些沉睡的东西,在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时,我设置了三道题:1、假如你是法官,你会定人类什么罪?2、假如你是原告律师,你将怎样人类?并从文中搜集人类的犯罪证据。3、假如你是罗布泊的小草或胡扬树,你会对人类提出什么诉求?学生反响很不错。对第一道题,有的定人类滥用资源罪,有的定盲目开发罪,还有的定无知罪等。每定一个罪,学生都有期待,处处都有舒心的笑。第二个问题可以说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延续。李俊聪登台后,大模大样地模仿了律师事务所的口吻:尊敬的法官大人,我作为原告律师,我人类犯下了剥夺子孙生存权罪。罗布泊原是一片生命的绿洲,周围野鸭无数,鱼鸥成群,良田万顷,可是经过人类的无序、无节制的开发,如今变成了一片沙漠,如果不是人类的无知,这里将养活我们多少的子孙后代?他的发言博得了阵阵掌声与笑声。学生评论说,有律师的范。到第三题时,已把课堂推向了一个,有几位甚至当堂争执起来,大有你不服我我也不服你的架势。有的人要求人类立即恢复罗布泊的原貌,有的希望判处人类终身劳役,有的要人类赔偿精神损失……不一而足。
营造创新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培植创新的环境,营造创新的氛围,提供创新“温床”,是每个语文教师的义务。特别是在阅读教学和名著阅读指导方面,更应如此。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忠于自我,读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其次在不偏激的情况下,允许学生“突发奇想”,“标新立异”。最重要的是告诉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要读出新意来。且看胡芳同学读《西游记》后写的文字:
我读《西游记》
再读《西游记》,不再是为了钦慕某个人或本领,而是对人生的领悟。
孙悟空,童年的纯真
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主角,让人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向他,犹如磁对铁屑的吸引却又觉得理所当然。粗看,他有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等诸多本领;细品,陡然发现那是我们那纯真的童年,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充满纯真的顽皮,无畏,也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看着他,我似乎也回到了那金色的童年。
猪八戒,青春的萌动
八戒意味戒去八项事,让一个青年戒去心中的萌动,却不可行。他就像人生的青春期,青春开始萌动,开始对异性的追求,也是开始创业的黄金阶段。可身上却总是有一些缺点,懒惰,贪吃。陡然发现其实这就是我们的青春时代,雄心万丈却又屡屡出错。
沙悟净,中年的麻木
沙悟净在西游中似乎总是一个人默默地挑着担子走在最后面,脸上总是一个表情,却又充满干劲,勤劳似乎不好说,是一种逆来顺受吧。他脱去了稚嫩,也失去了激情,只有麻木。这就是中年人真实的写照。人到中年,尝过了太多的酸甜苦辣,历经了种种挫折,已经对它们麻木了,只是扎扎实实地前行。
唐玄奘,老年的顿悟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主线问题;策略
“主线问题”是指阅读教学中能够引领学生揣摩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能从整体上引领学生理解品析课文内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问题。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线问题是教师解读教材后精心设计的能够统领全篇的问题,提纲挈领,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二是主线问题引领的教学重点突出,可以从根本上摆脱以往琐碎的阅读分析和提问应答,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三是选择好主线问题,也就等于找到了教学的切入点,有助于帮助学生打开思维通道。
设计主线问题的方法多样,可以根据文体特点确定主线问题,可以围绕单元训练重点设计主线问题,也可以通过题眼引发出主线问题等等,方法不尽相同。
平日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老师教学时,主线问题设计得比较准确,可是在落实过程中却显得力不从心。那么如何更好地落实主线问题,从而提高阅读课的教学质量呢?笔者就尝试着从这一角度来阐述自己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几种策略。
1 策略一:挑起冲突,引发交锋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不回避冲突的地方。教材中,许多课文里都隐藏着诸多的矛盾与冲突。这样的课文,如果我们能细细地挖掘出其中的矛盾点,由此展开教学,一定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主线问题一“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围绕这个主线问题,我引导学生紧紧地抓住两次对话,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具体落实过程如下:
1.1 研读第一次对话。
1.1.1 提问:贝多芬被誉为‘乐圣’,一位蜚声世界、大名鼎鼎的音乐家为什么会给一对穷兄妹弹奏曲子呢?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认真地读,细细地想,用笔画出有关的词、句,还可以在空白处写上你的体会。
1.1.2 交流、理解穷兄妹的对话。
1.2 研读第二次对话
1.2.1 提问:贝多芬弹奏了一曲,实现了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按理讲,此时他该离开了,可是他不但没有离开,却又弹了一曲,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一次又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来自己再看看书。
1.2.2 交流、理解贝多芬与盲姑娘的对话。
第一次提问设计中教师用词上运用了强烈对比:试想“乐圣…蜚声世界”“大名鼎鼎”,这是何等的地位!可是它却偏偏与“穷兄妹”连接在一起,身份上的巨大悬殊与差异,怎能不激起学生读文探究的愿望?
事实也证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兴趣很浓厚,在与文本对话、与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中,充分理解了贝多芬第一次弹琴的原因。之后,教师再次顺势激疑,围绕主线问题,进行了第二次提问。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再次将学生领入本是“意料之外”但却又在“情理之中”的认识过程之中,经历了这样的认识过程,学生对于贝多芬在一个乡间僻壤遇到“知音”的激动心情、对如此热爱音乐、懂音乐却无法亲历音乐会现场观看演出的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之心便体会得淋漓尽致。
回味这个片断的设计,教师通过自己对文本准确而又深刻地解读,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在围绕主线问题展开教学时,不断地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以此作为“问题”,引领教学一路前行,让学生在富于挑战的思维情景中和课文充分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充分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的视野和作者的视野得以对接与融合,实现了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这样的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冲突与融合,才显得更加精彩。
2 策略二:追根溯源,探求原因
这一策略针对于那些具有因果关系内容的课文教学可谓行之有效。在捕捉到课文的核心内容后,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品词、析句,含英咀华,从而找到源头,明白原因,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鱼游到了纸上》一文,运用这种策略组织教学,可以设计如下几个板块:
2.1 板块一:研读“鱼游到了纸上”。
2.1.1 自读课题,体悟“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找出相关的段落加以说明;
2.1.2 反复朗读,说说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人感受到“鱼”真的“游到了纸上”;
2.1.3 过渡,直指原因,引发进一步的思考: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
2.2 板块二:研读“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2.2.1 默读课文,理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
2.2.2 细读探究原因,鱼为什么会“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青年出神痴迷地观察、持之以恒地练习。
2.2.3 感悟表达方法:作者对青年的动作、神态的直接描写与其他游人表现的侧面烘托。
2.3 板块三:研读“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之间的关系。
以上的教学设计,正是紧紧地围绕着“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题,引导学生层层展开阅读,在主线问题的落实过程中,在不断地追问、不断地阅读思索中,逐步领悟到了什么是“鱼游到了纸上”以及“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使学生咀嚼了文本,理解了内容,习得了方法,也受到了人文的熏陶。
像三年级下册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也可以利用这种策略展开教学,在此就不细述了。
3 策略三:一宇穿线。层层展开
细细解读文本,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发现:有时作者所用的一个字或一个词,蕴藏着无限的解读空间,读着读着,你会突然觉得,那饱含深情的一字一词,犹如饱蘸情思的浓墨,当它一遇到水之后,就会慢慢地氤氲开来……围绕主线问题进行教学时,我们也不妨多找一找这样的字,这样的词,由此引领教学,层层展开,让学生去读悟品析。
《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作者通过对骆驼队的回忆,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童年的魂牵梦萦,对已逝童年的依依留恋。在学习“学骆驼咀嚼”一段中,我们可以抓住一个“呆”字,引领学生反复涵咏文本,体会情感。具体设计如下:
3.1 自主读文,引导思考:是什么让我看呆了?
3.2视频链接,深入体会:播放电影《城南旧事》中小英子学骆驼咀嚼的片段,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从这个“呆”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3.3纵向比较,深刻体悟:
3.3.1提问:在文中哪个字与“呆”的意思相近?
3.3.2对比阅读:引导学生白读童年里“看骆驼时的表现”与成年后“回忆时的感受”两部分内容,感受作者心境的不同。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范文4
培利•诺德曼认为:“文学教育的目标就是提供儿童阅读文学的乐趣。”小学教育专业(文)是要培养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作为小学生最重要的文学资源,其课程目标和教学环节设计一定要和小学阶段的文学教育目标相对接。小学的文学教育目标是“关注学生情感和价值观要素的培养,关注学生自身的经验世界的成长和丰富,也包括持续的文学阅读的习惯和兴趣的培养”,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完整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应该锻炼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
二、符合小学教育需求的儿童文学课程目标
(一)学:提升专业的理论素养和任何一门专业学科一样,儿童文学首先是一门具有独立学术体系的文学门类,并不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或读者对它的低幼而羸弱,恰恰相反,儿童文学的学科起点很高,理论研究长期处于先导地位,融合着儿童文学兼文学与教育的双重特性。学生在接触本门课程之前,所有关于儿童文学的了解几乎都是童年印象式的、片段式的,很有可能是似是而非的,要想经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对儿童文学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光有遥远而粗浅的阅读体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习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建立与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相联系的新的儿童文学观”。教师要从儿童文学的基本问题出发,讲清楚几个最本质的问题。例如“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儿童文学不同于的美学特质,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儿童文学的不同文体特点,以及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关系等。理论的讲授要佐以生动鲜明的故事来举例(要求教师的阅读量、理论联系作品的能力、讲故事的能力);理论的讲授不宜过深,学界尚无定论地探讨论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观念混淆,可留给他们有进一步研究的兴趣时再做分辨;理论部分安排不宜太过紧凑,可按专题讲授,穿插一些实践课程。
(二)读:大量作品的阅读鉴赏扎实的儿童文学基础首先要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是最直观的原始积累过程,也应对重要作家作品的了解而初步形成文学史印象。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单纯体会情节带来的快乐或感动,继而深思故事背后的深意和真善美的主题,再进一步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从不同层次纵深体会儿童文学,必然带来与童年阅读完全不同的情感和审美体验,也将成为他们日后从事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科研、阅读推广或创作的最大资源库。据调查,目前大学生的童年文学阅读状况并不可观,尤其对20世纪以来中外丰富的儿童创作闻所未闻,这是他们童年的缺失,需要通过大学来补课。鉴于这样的现状,教师应提供具有经典性和代表性的阅读书目,应涵盖各种文体,跨越各年龄层次甚至民族。书目不宜过多。之后要检验阅读成果,分享阅读体验,可以通过课上交流、课下布置读后感、作品鉴赏等方式辅助实现。作品鉴赏是一个人文学功底和文学综合能力的体现,如文学感悟能力、文本细读能力等,刚开始不宜要求过高,毕竟小学教育专业不同于中文专业的训练,建议从读后感写起,写出真情实感、对细节、主题或人物的分析有自我见解即是值得赞赏和鼓励的。
(三)讲:教学设计与模拟课堂
“讲课”能力包括两部分:儿童文学课堂授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正在逐步实现“儿童文学化”,这是一个可喜的发展趋势,现行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80%的内容选自儿童文学作品,可见儿童文学教学是未来语文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的学习训练,则难以胜任,或者说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方式止步不前。因此,大学里的儿童文学课程不能缺少这关键的环节。教师可以分年级分文体选取一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篇目,布置全班同学写教学设计,点评优缺点逐步完善教学设计,然后选拔两名同学进行“同课异构”的模拟课堂教学,再次对比研磨,直到让每个同学都能掌握儿童文学不同文体的授课方法。在提倡全民阅读、尤其注重儿童阅读的今天,我们的毕业生担任小学语文教师后,势必还要担任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等工作,因而务必学会怎么上“课外阅读指导课”,学会根据学生年龄推荐书单(分级阅读),学会设置课前、课中、课后问题,学会引导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体验阅读乐趣,而不是将作为整体的阅读切割成零散的碎片。教师可选取几部经典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在班级中进行实验,教学方法则有别于儿童文学课堂授课。
(四)写:儿童文学创编与研究
儿童文学创编与研究是儿童文学课程最容易忽视和省略的环节,因为难度较大、费时较长、对文学的天赋、素养、理论基础要求较高,现行的大部分儿童文学教材都没有“创编和研究”,大多数教师的实际教学也未实行,大家认为“创编”是作家的事,“研究”是研究生和学者的事,总之不是未来小学教师的事。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从语文教学上来说,创编不止包括创作,还包括对优秀作品的仿写、改写、续写等形式,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和语言文字能力;从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需求上来说,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儿童文学创编能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文体特点,形成不同文体的教学特色,创编能激发他们对孩子的关注和观察,更有利于教师组织指导儿童文学创作大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儿童文学社团、编排儿童剧等多项校园或班级文化活动;从长远来讲,世界各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曾是小学教师的例子不胜枚举,小学教师最熟悉儿童的成长与喜好,他们是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生力军,鼓励他们创作,是对我国未来儿童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有力支持。儿童文学研究亦是如此,学会初步的研究方法,例如童话教学研究、中外对比研究、文学主题研究、文学语言研究等,有研究才有理论水平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为教师之路的长足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支持。
三、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变革的难题与挑战
(一)教材的修订
现行多个版本的《儿童文学》教材显示着国内儿童文学领域的渐趋繁荣和多家争鸣,是业内专家学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果,但是理论、实践、阅读、创编几大环节严重失衡。王泉根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是学科体系完整、极富创见的教材,点出了多个儿童文学本质性的问题,但是没有儿童文学选文和阅读指导、创编的内容,对本科生而言较难;朱自强教授的《儿童文学概论》是创造性的理论专著,也没有涉及选文、阅读指导、创编;方卫平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较为传统,适合本科生的接受水平,有儿童文学选文和简评,代表作家简介,在第二版中又加入了“儿童文学阅读指导与创编”一章,但实践方面还是用力不足;陈晖教授的《儿童的文学世界》是难得的重视实践环节的教材,专门针对小学各年级设置阅读教学设计和阅读教学方案,但缺乏创编环节。如果要培养四种能力,各版本教材须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订。
(二)师资的优化
这里所指的师资是高等师范院校从事儿童文学教学的专职教师。如果要通过儿童文学课程培养学生学、读、讲、写四种能力,教师自身应首先具备这些能力。然而事实上儿童文学的任课教师极少是专业出身,或者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不够,不能引导学生把握整体框架或本质特征以及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或者儿童文学阅读与关注不够,不能在讲课举例时信手拈来,无法推荐阅读书目和介绍当下动态;或者不熟悉小学语文教材或课堂,对实践环节的儿童文学课程设计经验不足;或者自身没有尝试过儿童文学创作或评论,更加无法指导学生的创作和评论。对儿童文学课程提出更高更全面的目标改革,也意味着本行高校教师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与挑战,他们需要静下心来进入并钻研这门课程,同时也需要进修与提升。
(三)课时的保证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 快乐教学
高效课堂教育有效性的提高离不开快乐教学,学生的健康发展不能离开快乐. 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的种种束缚,已把他们年轻的心灵破坏得“千疮百孔”,学生没有个性的张扬,没有人格的塑造,更没有主体的回归. 变“厌学”为“愿学”,变“苦学”为“乐学”,以人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成长,已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识,也是高效课堂的根本所在.
一、在“快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习的乐趣
心理快乐能使人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 实施“快乐课堂教学”的条件是民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每一名学生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地和老师交谈、说笑. 课堂上要推行两个“凡是”,即凡是学生能独立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 对于每名学生的回答都投以赞赏的目光,珍惜学生的独立见解. 让学生在一个快乐、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学习.
1. 教师要保持一个好心情,面带微笑的进课堂,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 我经常在每节课的课前问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了吗?在课将结束的时候问学生:这节课,你快乐吗?然后根据学生是否快乐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2. 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地参与数学活动. 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为了让学生能巧妙而快速地分清钟面上的三根针,我把它们编成了儿歌:矮个子大哥叫时针;高个子弟弟叫——分针;细腰妹妹叫——秒针. 然后我请小朋友们边观察边领悟:老师为什么会这样编?先请一、三、五、七组的小朋友观察时针是怎么转的?请二、四、六、八组的小朋友观察分针怎么转?学生发现: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1圈,即60分. 再请他们交换观察. 此时,有个小朋友已经忍不住了,说道:时针大哥平时不爱运动,所以长得又矮又胖. 用同样的方法,请他们分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转动情况:分针走1小格,秒针要走1圈;分针走1大格,秒针要走5圈. 又有学生说:“秒针平时最注意锻炼身体,而且最为勤快,所以她长得最苗条,我们可以叫她细腰妹妹. ”通过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以及形象生动的比喻,同学们一下子就把时针、分针、秒针给区分开了. 同时,因为儿歌很有趣,这种“民主、快乐”的教学氛围,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和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科内容本身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特别大的.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 数学课能以学生事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堂成功的教学,应使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因为课堂不仅是掌握真理的场所,更是发现真理的地方.
三、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乐趣
学习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 因此,我们要从只注重动口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更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把动手操作活动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在“做”数学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获得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四、在游戏教学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儿童的天玩、爱动,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 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相关的游戏,如送信、夺红旗、开火车、小猫钓鱼、摘苹果、红花配绿叶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 这些游戏能照顾到点又能覆盖到面,信息反馈及时,学生兴趣盎然,其乐融融.
五、在激励、进取的评价中健康成长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范文6
我国是具有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度,素以重“诗教”被人称道,对现代的小学生进行诗歌欣赏,并尝试写童诗是对祖国诗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儿童诗的阅读与创作教学要关注儿童特点,研究儿童诗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研究儿童诗的阅读与儿童诗创作的一般方法,探索儿童诗创作的理念,在儿童精神成长的背景下,召唤儿童的本真,回归童年的梦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童诗创作 策略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重“诗教”的传统,从《三字经》《龙文鞭影》等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到传统文化在启蒙文学读本中的渗透。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童诗的创作相对于其他体裁来说要薄弱一些,但仍涌现出以金波、雪兵、王宜振、邱易东、谭旭东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的佳作。儿童诗阅读与儿童诗创作是儿童诗教学研究的两个重点,也是儿童诗教学研究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儿童诗阅读教学是针对儿童诗文本进行的教学,对低中高不同学段的教学侧重点不同,阅读、感悟、体验、理解、吸收是共性。儿童诗的创作跟习作相比较,更多的体现了儿童的独创性、发散性、探索性。相对于一般的习作而言,更能体现儿童的主题色彩和个性特征。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尝试童诗教学的意义
(一)学诗写诗让学生参与生活。当前学校和家庭对儿童参与意识的培养比较忽视,造成了儿童思维发展的缓慢性和被动性,我们应该看到从小培养儿童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操作实践能力等一系列适应社会所需要的素质,让儿童的身心得到一个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让孩子学写儿童诗可以提高孩子参与生活的能力。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寻找写诗的素材。这样,孩子学会了主动积极地观察生活,学会了用儿童的视角解读生活,学会了交往,学会了表现自己的才能。写诗让他们迈开了参与生活的第一步。
(二)学诗写诗让学生体会创新。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的使命。写童诗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如《彩色的日子》中有这样的诗句“我决定了/新的一年/一定要学会画画/我要给每一个新日子/都涂上好看的颜色。”这里给“日子涂上好看的颜色”,期待每天的美好,不是孩子们愿望的创新吗?有谁想到好看的颜色可以让日子也变得彩色,只有孩子的思维中有这样创新的想法。
(三)学诗写诗让学生懂得积累。写诗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只有饱览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才能在迸发出诗的灵感之时,运用厚实的语言功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学诗的过程中,孩子们爱上了看书,各种文集,不仅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而且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学诗写诗让学生学会做人。诗歌是通过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来陶冶儿童情感,培养审美观、道德观。儿童对于诗歌的领会和创作过程是一个细微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美育过程,也是引导孩子学诗做人的教育过程。诗可以使人正,诗可以诗人思,诗可以使人美。写诗让学生受益无限。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诗创作的策略
(一)关注儿童天性。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由于儿童年龄比较小,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认识的程度不深,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受到主观视野的限制。他们往往使用浅显的语言和表达形式表达丰富的个性化的理解和认知。他们往往以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关照丰富多彩的世界。有时,他们很难把自己与外界事物绝对分开,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往往通过自身的经验、感受对外界事物进行模糊判断。因此,他们的语言和认识往往带有幼稚可笑的一面。几句连贯的儿童语言都能凸显儿童的心思、儿童的智慧、儿童的创造。即使是错误的理解,也体现了儿童的眼光,所以就显得更加可贵。
(二)关注童诗课堂。童诗课堂是儿童诗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把童诗课堂实践稍加整理就会形成儿童诗教育的文章。在整理课堂实录和学生写的儿童诗之后,要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整体关照,关照的依据是课题研究的思想和理念。把儿童诗、训练的过程、结果串起来了是很简洁的写作方法。简洁不是简单,复杂不是深刻。简洁而不模糊,深刻而不艰涩,自然而不做作。这是儿童诗的特点,也应当成为儿童诗阅读教学和儿童诗教学论文撰写的规范。
(三)关注形神结合。形似与神似是儿童诗内在形象系统的两个侧面和两个紧密相关的表现阶段。一般地讲,小学生乃至成人在诗歌学习阶段都会不由自主地模仿,人们往往只注意形式上的相似,忽视精神的相似。所谓精神的相似,是指诗歌的语言格式、句式、修辞、意象、情感、节奏、结构的高度相似。仿写诗歌,要抓住所选的意象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其随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流动而变化,切不可胡乱堆砌形象,否则会干扰诗歌的主题。同时,还要注意捕捉意象,运用写作技巧,更要饱含深厚真挚的情感,情感是诗歌的根本,是读者通过阅读和作者产生共鸣的关键。童诗创作不能刻板地追求形似,更重要的是让文字在诗行中流淌出心灵的音乐,让读者能够透过文字把握作者情感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