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范文1

关键词:男子配偶称谓语,女子配偶称谓语,演变,原因

 

一、引言

何谓“称谓语”,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公认的界定。有学者认为称谓语就是称呼语,如孙维张先生;有学者认为称谓语包含称呼语;也有学者认为称谓语与称呼语是两种具有密切联系又存在明显差异的不同词汇现象,如曹炜先生就认为面称用语就是称呼语,引称用语就是称谓语。

书面上“称谓”字样据有关人士考证,最早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所载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书启:“虽幽显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郑尔宁,2005),这里的“称谓”,也就是对人的称呼。

本文取其为“对人的称呼”之意,不做称谓语与称呼语之分,不管面称还是引称,一律作为称谓语。且本文也仅重点探讨夫妻称谓古今演变的个中原因。

二、古代夫妻称谓语

1.女子配偶的称谓语

妻子称丈夫为“夫”,“丈夫”。《左传·桓公十五年》:“父与夫孰亲?”;《水浒传》第十七回:“只见老姿问道:‘丈夫,你如何今日这般嘴脸?’”

《礼记·丧服》说:“夫者,妻之天也”,因此对女子配偶的称呼大都较为尊敬,如“君子”、“君”。《诗·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当作盘石,妾当作蒲苇”。也有称丈夫为“郎君”、“如意郎君”的。

古代妇女又称其夫为“良”、“良人”。《仪礼·士昏礼》:“滕社良席在东”。郑玄注:“妇人称夫曰良”。《孟子·离娄下》:“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也用于丈夫称妻。《诗经·国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但后来多用于妻子称夫。妻称夫又曰“婿”、“汝婿”、“夫婿”。《玉台新咏·日出东海隅行》:“东方千除骑,夫婿居上头”。妻子称丈夫又曰“老公”。《古今杂剧·鸳鸯被第二折》:“我今日成就了你两个,久后你也与我寻一个好老公。”

古代指称丈夫的称谓还有:汉唐时的“卿”、“郎”;宋元明清时有“相公”、“官人“养家人”、“孤老”、“盖老”;此外,还有一系列尊称如:“先生”、“丈人”、“天”等。

2.男子配偶的称谓语

“妇、妇人”和“妻”是上古早期文献中最早出现的用来表示男子配偶的词(丁崇明,2005)。

(1)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周易》)

(2)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周易》)

(3)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周易》)

随着社会的发展,等级制度的建立,有的称呼语一产生就只能在某一等级内使用,如“夫人”。最早出现“夫人”的《春秋》中的33例均是用于诸侯之“妻”,其中“夫人姜氏”有20例,近三分之二。《论语》明确指出“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礼记》则进一步明确为“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可见,妻子的称谓还与其配偶的社会地位有关。

古时,女子依附男子而存在,于是便有了《红楼梦》中“王二家的”这样的称谓,以及“王李氏”、“赵钱氏”等。

由于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存在,“室”为中心的妻子称谓有室人、宫室、正室、继室、始室、侧室、冢室、副室、别室等。以“妾”为中心的词语有女妾、宠妾、贱妾、姬妾、爱妾、副妾、媵妾等。

另外,古时男子配偶的称谓还有:贤妻、任妻、山妻、山荆、荆妻、荆钗、拙荆、贱内、黄脸婆、老瓢、河东狮、内子、内人、内助、房下、媳妇、娘子、婆娘、浑家、老小、外宅、老婆、老伴等。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制度下,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男女社会地位极端不平等,因而,对女子配偶的称呼大都是尊称、敬称、美称,而对男子配偶的称呼则多以贬称。

三、现代夫妻称谓语

在现代汉语中,有几对常见夫妻称谓,见下表(刘群,2006):

 

女子配偶称呼语 先生 丈夫 爱人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范文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增多,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的日益密切,为了把某一群人与另一群人区分开来,便出现了某一群人共有的标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姓”;在一群人中间,为了把这中间的你、我、他区分开,也就出现了只属于个人的标志,这种标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名”。关于名的起源,从汉字“名”字本身也可推知其最早的含义。这一汉字由“夕”和“口”两部分组成,对此,《说文解字》解释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笏 字的由来

自周代开始,人不但有“名”,而且还得有“字”。“字”,是在“名”之后新增的称呼。《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人生下来3月要取名,20岁加字。《典礼上》有“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就是说,当男子加冠,女子及笄,表示其已成人,将要正式参加社会交往时,就要在其名之后再加字。为什么要有字?唐人孔颖达为《檀弓上》“幼名,冠字”作注时说,“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这就是说,当一个人成年之后,由长辈原来所命的和多年来被长辈所称呼的“名”就不便在社会场合呼来喊去,就得另取一个供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即“字”。“名”是供长辈呼唤的,“字”是供平辈、晚辈和自己称呼的。所以在古代,对平辈或尊辈“直呼其名”、“指名道姓”是一种不尊重对方的无礼行为。对平辈或尊辈只能称字,不能称名,只有尊对卑或自称才可称名。当我们了解“女子许嫁,笄而字”的习俗之后,就可以明白为什么长期称女子许配或出嫁叫“字人”,称未曾许配的闺女叫“待字闺中”了。因为当时“女子十五许嫁,笄礼之称字”。对于女子来讲,成年、结笄加字、许配基本上是一回事。

古人是先有名而后有字,字由名而孳生。所以古人取字一般都遵循着“名字相应”的原则,就是名与字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连。《白虎通义・姓名》曰:“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从名与字的连带关系和构成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同义互训。如诸葛亮,字孔明;宰予,字子我;张衡,字平子;曾巩,字子固;秦观,字少游。这里的亮与明、予与我、衡与平、巩与固、观与游同义,可以相互注释。

反义相对。如朱熹,字元晦;赵孟,字子昂;韩愈,字退之;菅同,字异之;黄损,字益之。这里的熹与晦、与昂、愈与退、同与异、损与益都是反义相对的。

连义推想。如关羽,字云长,取庄子《逍遥游》句:“其翼若垂天之云。”是由“翼”想到羽毛,进而由“垂天之云”推想到云长。赵家驹字千里,是由少壮的马推想到驰骋千里。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够居易。苏轼字子瞻,由倚轼而推想到瞻望。

连义指实。如杜甫字子美,由对男子的美称联想到美。唐寅字伯虎,由寅联想到“十二地支”的寅与虎相配。

同类相及。如孔鲤字伯鱼,鲤是鱼类。郑樵字渔仲,樵夫常与渔翁为侣。梁鸿字伯鸾,鸿和鸾都是为人称道的飞禽。陆机字士衡,机和衡是北斗上的两颗星。

原名加辞。如谢安字安石,杜牧字牧之。

运用干支五行。如郑石癸字甲父,秦丙字白乙,纯属天干相合。楚公子午字子庚,郑印癸字子酉,天干地支相配。

形体离合。如宋玫字文玉,尤侗字同人,姚椿字春木。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范文3

“弓”,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篆文,楷书“弓”。因为“弓”是弯曲的,所以“弯腰”也称为“弓腰”。由于“弓”尺度有标准,因而古人常用弓丈量距离,所以后来也就将丈量工具称为“弓”。在汉字中,“弓”部首内汉字大都与“弓”本义有关。但也有些字是取“弓”的音作声符,如“穹”等。

一、象形字

“弱”。篆文像两缕柔软飘动的缨穗形,楷书写作“弱”。本义为纤细、柔软。

二、 形声字

“张”。篆文从“弓”从“”(表声)。本义把弦绷在弓上,引申指拉开弓。除此之外,“张”姓实乃全国大姓也。

“弩”。篆文从“弓”从“奴”(表声),本义为一种利用机械射击的弓。

“弯”。篆文从“弓”从“”(表声)。本义为拉开弓。

“”。篆文从“虫”从“弘”(表声),本义为米中的小黑虫。后来借为强弱之“强”。

三、会意字

“引”。甲骨文从(弓)从(手持弓),会拉弦欲射之意。金文。篆文省去人形,右边可视为竖箭。

“弟”。甲骨文从“弋”,像系箭的绳缠绕于“弋”(箭杆)之上,会次第绕缠之意。金文大致相同。篆文文字化。“弟”是“第”的本字。“弟”由本义引申出前后意思,如兄弟。

“疆”。甲骨文表示田界。金文在两块田地之间添加三道横线,突出“界线”。篆文在“”上加义符“土”,成为“疆”(“弓”突出武力保卫边疆)。本义为田界、田边。

“弥”。金文从“弓”从“寅”(双手抽箭)。篆文将“寅”讹为“”(尔)。楷书写作“”。本义为放松弓弦。放松弓弦,弓自然张开,随即引申出张满,再引申出“满,遍”,继而引申出“补满,补救”,如弥补、弥合。

四、会意兼形声字

“弦”。篆文从“弓”从“玄”(糸,兼表声),会弓上有丝弦之意。

“”。篆文左为“弓”右为手持饰物(兼表声)。“”后来合到“韬”里了。现“韬”盛而“”废,“”多用于人名。

“弼”,读作“避”。金文,从“”从“因”(竹席,兼表声),会弓之凭借之意。篆文为。两“弓”中,一“弓”指标准的弓(称为“檠”),另一“弓”是指需要矫正的弓。将需要矫正的弓与檠绑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后,需要矫正的弓就成为一把标准弓。因此,“弼”本义为矫正弓弩的器具,引申指纠正、辅佐、辅政。后引申指辅佐的人,又指古代官名。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孙悟空曾在天宫任过“弼马温”,自然官出有名。

“弧”。篆文从“弓”从“瓜”(圆形,兼表声)。本义为木弓,引申指各种弓,又特指木质很硬的强弓。由将木弯曲成弓,违背木的本性,引申出违戾、歪曲。由弓形,引申出圆周中的一段,如弧形、圆弧等。

“弛”。篆文从“弓”从“也”(弦松如蛇屈曲样,兼表声。“也”、“它”古时都是蛇的形象代言人)。

五、其他

“弹”,象形兼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像用弹弓发射弹丸形状。篆文改为从“弓”从“”(兼表声)会意。“弹”有“dàn”、“tán”两读,请注意区别。

“弘”,指事兼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在上加指事符号(开弓时弓弦振动发出的声音)。本义将弓拉到最大限度。金文。篆文将写成(即,为古肱字,指大臂,兼表声)。“弘”由本义引申出“大、广大、宽广”等义来。

54子

“子”,象形字。甲骨文像裹在襁褓里的婴儿,露出脑袋,张开两臂。金文,篆文。隶书略有变形。楷书为“子”。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均可称“子”,如“孔子、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四位为“子”。

“子”部首内的汉字,大都与小孩有关,极个别的字以“子”表声(如“孜、籽”)。需注意的是“子”在汉字左边时(如“孩、孤”)写作“孑”,但仍读“子”。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子”部首内,除非规定归部汉字外,仅有:子、孔、孕、存、孙、、孛、孜、学、孟、孤、孢、孥、孪、孩、孳、孺。

一、形声字

“孤”。篆文从“子”从“瓜”(表声)。本义为年幼丧父,后引申出父母双亡的孩子。帝王自称为“孤”,意为德薄才浅,不足以统领民众,与称“寡人”同义。

“孩”。篆文从“子”从“亥”(表声)。“孩”本义为小儿笑。“孩”是“咳”的古异体字。如今“孩”与“咳”早已不相往来。

二、会意字

“孕”。甲骨文像妇女怀孕。篆文从(女人)从(子),表示妇女怀胎。

“孙”。甲骨文从(子)从(幺,表连续)。金文。篆文字形将金文的“幺”写成“系”。“”简化为“孙”。

“”,读作“妈”。方言用字,表成对,双。如“女”(双生女)、“仔”(双生子)。“”,会意字,读作“zhuǎn”,会一群孩子之意。引申出弱小。“孱”就随“”而弱了。

“学”(“”)。甲骨文在(算筹)两边加(爪,手),下为房屋,会在家教育孩子之意。金文在(房屋)下面加(子)。后利用楷书俗字“学”作为简化字。

三、会意兼形声字

“存”。篆文从(才,草木初生,兼表声)从(初生婴儿),本义生存、活着。隶书将篆文写成。

“孟”。金文从(孩子)从(皿,兼表声)。本义为头生子,引申出“老大”。古人称呼兄弟的长幼,常以孟、仲、叔、季为序。

“孢”。篆文从“子”从“包”( 包孕,兼表声)。本义为怀孕,常用作“孢子”。现主要用作动物或植物。

“孪”。篆文从(相连,兼表声)从(子),本义胎中两子相拥,即一胎生出两个孩子。

“孳”。篆文从“子”从“兹”(滋生之意,兼表声)。本义为系列、生育。

“孺”。篆文从“子”从“需”(柔弱之意,兼表声)。本义为儿童,幼小。

四、象形兼会意字

“孔”。金文像孩子吮吸形。篆文。楷书为“孔”。由于上有孔穴,所以“孔”引申出洞穴等义来。“孔”右侧竖弯钩是侧面简形。“乳”右侧竖弯钩也是指。

55

“屮”,读作“撤”。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篆文,楷书“屮”。本义为草木初生状。“屮”字是“”(草)字的一半,所以在古籍中,“屮”也常当“草”字用。

“屮”一般不独立成字,仅作部首使用。凡由“屮”组成的字多与草、木有关。但也有些汉字虽有“屮”但与草、木没有关联,如“逆,出、蚩”等。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屮”部首内汉字有:屯0、出、蚩、粜0。

“屯”,象形字。“屯”规定部首应属于“一”,其实本义应该属于“屮”部首。甲骨文像一颗种子,上有嫩茎,下有细根;在根部加一撇,表示种子扎根。本义种子发芽后艰难地拱出地面。金文叶瓣变成小点。篆文将点写成一横,并将下边弯曲,突出植物根部。由于艰难拱出需要凝聚力量,引申出聚集,如李家屯、屯粮、屯集等,又引申出军队驻扎,如屯兵、屯扎、屯田。“”(春),甲骨文从 “”从“屯”也就不难理解了。“”,左为“屯”,右为“阝”(邑,表地域),自然“”有聚居的意思,作为“村”的异体字也就很好理解。

“出”,会意字。甲骨文从(止,即脚)从(古人穴居的门口),会走出之意。金文,篆文。隶书,貌似“两山相连”。有人说“出”是两山相叠,自然“出”应该是重上加“重”;而“重”是由“千里”组合,意为出远门,于是提出“出”与“重”应该互换。其实不然。在甲骨文中,“出”与“各”是反义词,脚趾背向城邑为“出”,表示离乡征战;脚趾朝向城邑为“各”,表示异族入侵。“出”还是“”的简化字。“”,指明清戏剧中的一回或一个独立剧目,如戏演三出。

“蚩”,会意兼形声字,读作“吃”。甲骨文从(止,脚趾,兼表声)从(头部呈三角形的毒蛇。现在有些地方还把“蛇”说成“长虫”),本义为人遭蛇咬。篆文。凡从“蚩”的字皆与无知、丑陋、傻有关,如“嗤、媸”。蚩尤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以在涿鹿之战中与黄帝交战而闻名。蚩尤尊之者以为战神,斥之者以为祸首。取“蚩尤”为名,也是后人借“蚩”和“尤”(突出)表达对其敬仰抑或是一种贬谪。褒贬截然相反而聚于一人,这种情况实属罕见。

“”,作为“屮”附形部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只有:()、()、()、()。由于都是繁体字,这里就不赘述了。

56女

“女”,象形字。甲骨文像一个交叠着双臂跪坐的女人。金文,篆文,隶书。“女”是部首字。凡由“女”组成的字大都与妇女有关。极个别形声字如“钕”中的“女”只表音。

“女”部首内汉字姐妹众多,我们通过观察不难看到,“女”部首内汉字属性大都属于水火不相容:一是代表极其美好,如“好、妙、妍、嫣、姣、姝、婉”等;二是代表极其丑陋,如“奸、、婊、、妓、姘”等。还有一些具备中性特点,如“妩、媚、妖”等,看你用在何人身上。

一、形声字

“姊、姐、妹、妈、娘、妣、姨、奶、姥、姑、嫂、媳、婶、妯、娌、妗、姆、婢、、妓、婊、姘、婚”等都是形声字。下面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作讲解。

“奴”,本是指女性仆人,后泛指仆人。又被演化为一种蔑称,如称北方民族为“匈奴”。

“她”。隶书从(女)从(“他”的省略),本义为女性专用的第三人称。从资料中,人们发现秦汉时代已经开始使用“她”了,但后来被“他”吞并。前后,有的文学作品用“伊”字来指女性。刘半农在北大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字指代第三人称女性,因而“她”重复新生。所以说,“她”并非刘半农首创。

“妨”。篆文从“女”从“方”(表声),本义指伤害、损害。引申指妨碍。

“”。去年12月26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2年十大语文差错”,将“甄(huán)”列入其中,说正确读音是“甄(xuān)”,引起国人一片嘘声。字的读音是权威部门根据社会发展、人们喜爱而定,并非一音定千年。《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就一个读音(huán),因此这次是《咬文嚼字》发错了音。

二、会意字

“婴”。篆文,上从双“贝”下从“女”,会女孩佩戴饰品之意。后引申指小孩子。

“妻”。甲骨文从(突出发型的女子形象)从(又,手),本义为妇女用手梳理长发。后来“发型”变成了“十”(簪子),“手”变成“彐”(中间一横右侧出头)。

“委”。甲骨文从(农妇)从(庄稼),本义为农妇低头弯腰,收割庄稼。成熟的庄稼与传统女性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弯曲、温顺。自然“委”有两方面意思:一是依托于他人他物;二是弯曲,如委身、委屈、委曲、委婉。“委员”实际上就是被委任、受命于某个组织的人。注意“委曲”与“委屈”的区别,“委曲”表示为顾全大局而暂时主动忍让。“委屈”指自己因受到不应有的指责而感到难过。“委曲求全”万不可写作“委屈求全”。

“要”。金文从(双手,夹着)(目,代表头部)(女),本义为女子双手叉腰。“要”是“腰”的本字。后来,“要”引申义多了,只好另加义符“月”(肉)成“腰”。

“妥”。甲骨文从(女)从(又,表示抓),本义为男子压制女子,使之妥协。

“如”。甲骨文从(口,应答)从(女),本义女子开口顺应男人的要求。篆文调整左右顺序。后被借用为副词、介词、连词等。

“好”。甲骨文从“女”从“子”,本义为女子貌美,也有的说“子”代表男,整字会意男女相爱是件美好的事情。

“耍”。从“而”(胡须)从“女”,会用胡子戏弄女子之意。“”(读作“软”)从“而”(胡须)从“大”(成人),会老人须髯飘垂,很有范。“耐”从“而”(胡须)从“寸”(法度),本义指剔去颊须的刑。

三、会意兼形声字

“姓”。甲骨文从(小草露出地面,表“生长”兼表声)从(女,母),本义为标志家族的字。

“姓”与“氏”异同:“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每一个氏族或部落都有自己的姓,同姓的人有共同的女性祖先,故古老的姓大多从女子旁,如“姬、姜、姚、妫、嬴”等。同姓不通婚。“氏”是姓的分支,出于同一姓的多个男子分出来另立为氏,故同一姓可以有不同的氏,用来区别子孙。最初的氏是男性部落首领的称号。战国以后,往往以氏为姓,姓与氏逐渐混同。现在按“姓氏笔画为序”,其实正确表述应该是“按姓名笔画为序”。因为排序时,如遇几个人同姓时,只能按他们的名字再进行排序。解放前,女性地位较低,常常没有名字,只是嫁人后与夫君姓进行组合并加“氏”代替,如李姓女子嫁给张姓男人,取“张李氏”。“姬、姜”等姓氏常用于女性名字中,如孟姜、蔡文姬。孟姜女并不姓孟,“孟”为老大;“姜”才是其姓氏。“孟姜女”实际是“姜家的大女儿”;而且,后来孟姜女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通称。先秦时期,“孟姜”一般称齐国国君之长女,亦通指世族妇女。也就是说,当时很多齐国公室的贵族妇女,都可称“孟姜”。孟姜女哭长城是反映当时妇女的整体生活状态。

“始”。金文从“台”(胎儿,兼表声)从“女”,会女子怀胎,也有的说是妇女怀的头胎。由此引申出最早、开始等义来,如“始祖”。

“妙”。篆文从“弦”(省去“弓”)从“少”(表小,兼表声)。本义为“妙音”,即指美好。后期篆文左侧为“女”,自然过渡到“妙”的时代。

“婚”。金文从(黄昏,兼表声)从(女)。古代婚嫁仪式多在晚上,这是上古抢婚习俗的遗留,也有的说是“阳去阴来”(男子为阳,白天去新娘家,晚上携新娘回到自己家)。婚姻用字还有“媒、妁、嫁、娶”。

“婪”。甲骨文从(林,表示数量众多)从(女,妾奴),本义奴妾如林,表示男子单独占有大量女子而不知满足。篆文将早期甲骨文的左中右结构改成上下结构。其他如“嫉、妒、嫌”与“婪”同属心理活动。

“妄”。金文从(亡,即无,表示无知,兼表声)从(女),表示妇人之见无理无据。

“”,本义指女子体态轻盈。实际上从“票”的字如“漂、飘、缥、瞟”等都含有轻的意思。由“轻”引申出不重人伦、放纵不羁,继而将“”强加女子身上。

“奸”。篆文有两形:一形为从(女)从(干),义为奸诈、自私、不忠、出卖国家等利益的人等;二形,本指多女相聚窃窃私语,说些私房话。后引申指奸。

四、其他

“妣”,象形兼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匕,像跪拜妇人形)。由于“匕”专用于雌性标志(“”读作“悠”,古书上指母鹿,“”下方“匕”表明是雌性)。后来繁化为“妣”。本义为女性配偶,后专指去世的母亲。古人规定: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如丧考妣”由此而来。

57飞()

“飞”,繁体字为“”。象形字。籀文字形,篆文突出了鸟儿的翔羽。本义鸟儿振翅飞翔。隶书。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范文4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玉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庾台月。

【前言】

《满江红·汉水东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友人升职词人去送别,词中希望友人作为名将的后代能像祖先一样建功立业,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全词表达了对友人的赞扬与鼓励。

【注释】

(1)汉水:长江支流,源出陕西,流经湖北,穿武汉市而入长江。

(2)髭胡:代指入侵的金兵。膏血:指尸污血腥。

(3)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善于用兵,作战英勇,屡败匈奴,被匈奴誉为“飞将军”。

(4)金城:言城之坚,如金铸成。雷过耳:即如雷贯耳,极言声名大震。

(5)玉帐:主帅军帐的美称。冰生颊:言其谈兵论战明快爽利,辞锋逼人,如齿颊间喷射冰霜。

(6)结发:即束发。古代男子二十岁束发,表示成年。从戎:从军。

(7)弹铗:敲击剑柄。

(8)汉坛旌节:暗用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事。

(9)马革裹尸:用马皮裹卷尸体。

(10)蛾眉:女子修长而美丽的眉毛,代指美女。

(11)楚楼:即兰台。故址在今湖北江陵。

(12)庾台:一称南楼,在今湖北武昌市。东晋庾亮为荆州刺史时,曾偕部属登斯楼赏月。

【翻译】

汉水滔滔,向东流去;它冲净了那些满脸长着胡须的敌人嘴上沾着人民的膏血。人们都说:当年你家的飞将军,英勇威列地打击敌人。攻破敌人坚固的城池的时候,迅速勇猛,像迅雷过耳那么快;在玉帐里谈论兵法或者是研究战术的时候,态度激昂兴奋,语言慷慨激烈,两颊都结了冰。回想王郎,你才到结发的年令,就从事戎马生活。继承着先人的事业。

我腰里悬挂的宝剑没有用了,只有在无聊的时候,把它当作乐器,弹着剑柄唱唱歌。今天拿着酒杯,喝着酒为你送别。况且这是我的好朋友你,又是重新被任用,你簇拥旌节的仪仗,登上了拜将坛,封你为编率大军的将军。你是大丈夫男儿汉,应当把马革裹尸当作自己的誓言,为了消灭敌人,为国捐躯是最光荣的。有些人,贪图安乐,迷恋女色,是自伐生命,应以为戒,再也不要说它了。从今后,要牢牢记住:咱们在楚楼、裴台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因为友人军职升迁是一件大喜事,所以此词全无哀婉伤感之情,通篇都是对友人的赞扬与鼓励,只是最后提醒友人不要忘记知音好友,一点即止。

上片写战争过去,人们的战争,敌情观念薄弱了,“髭胡膏血”都被汉水洗净了,这是一句反义用语,道出了作者心里的不平。接着用“人尽说”回忆王君的“归时英烈”。下片的过片与上片的开头遥相照应。既然没有战争了,刀剑就应入库了。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前两句由友人写到自己,以战国时的冯谖为喻,表达作者勇无所施、报国无门的愤懑。后两句表达自己对送行友人的歉意,言自己无物可送,只能用杯子之酒为别去的朋友送行。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范文5

一、人物图案的发展

人物绘画在古文明的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新石器时代,人们就会运用兽毛做成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器上绘制动植物纹样,那时的人形图案虽简单朴素,却反映了那时期人们的渔猎、采集等劳动生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人形图案已成为粉彩艺术中的人物绘画的特别门类。

追述陶瓷与宣纸的比较,陶器图案早于宣纸绘画,因而仕女画首先应当出现在陶器上。人物画是我国最早发展起来的一个画科,妇女形象的描绘是一个重要部分。西汉刘向著《烈女传》,画家为之配图,乃为专门仕女画传世开端。无论如何,陶瓷绘画尤其陶画肯定早于宣纸、帛画。据常见陶瓷绘画,宋代已有人物瓷画,而清代人物尤其仕女画已至鼎盛时期,画工精细,以五彩、粉彩居多,色彩艳丽。传承至今,画风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二、粉彩人物与国画的渊源

粉彩仕女图系人物画的一种,受中国画的影响最深,有瓷上国画之称。仕女图指古典绘画中表现妇女生活题材的作品。现泛指用古典仕女画手法描绘妇女形象的绘画形式。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等都是仕女画样式的经典。《洛神赋图》迄今现存摹本已弥足珍贵。许多陶艺家至今还在模仿或根据其意再创作。佛教题材无论是唐三彩雕塑,还是绘画均流于世俗化发展的倾向。仙女体态丰腴,容貌端丽,观音菩萨是佛教之神,但她的形象却如富门姬妾、妖艳如歌女,在唐代敦煌壁画中尤见一斑,把想象与现实结合,将神佛形象寄托现实生活希冀,体现了信仰者的想象力。仕女形象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时代特征及手法相结合应用。作为当今的粉彩人物绘画工作者,在创作表现仕女题材的作品时,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阅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习各朝代中国画艺术特色,解百姓生活习俗,学古代文学、诗词,从中获取绘画创作史料素材,如以上文化素养融你一身时,运用成熟的技艺,才能创作出有说服力的粉彩人物绘画作品。

三、人物绘画中的“美”

“美”是一切艺术表现手段的基石,粉彩人物绘画当然也不例外,粉彩人物绘画是“美”的接力棒,它即继承了前人的陶艺风格,又在前人的风格基础上有创造,使画面更美,含意更深,因此不同时代的人物作品,反应的是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时期的生活习惯,以及政治经济。由此形成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审美标准。“美女”是人类对女性的一种赞美称呼,是表现美的最佳素材。而不同时期“美”的差异性就很大,如就有“环肥燕瘦”之说,唐代与清代女性美的特征也不一样。敦煌壁画上天女的手丰腴多姿,而清代杨柳青年画上的仕女却十指尖尖如笋。自古以来传统的仕女图脸部尤以“眼”、“眉”、“唇”表现至为重要,“凤眼”、“柳眉”、“樱桃小口”方为美。发髻、服饰在各朝代风格迥异,仕女图中以深色发髻衬白肤为俊美,这足以说明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造就了不同审美理念。因此陶瓷艺术在创作美的同时,首先离不开探索美在历史的应用,并认真审美。陶瓷仕女画题材虽来源于历史典故,终究还是源于生活。陶瓷写意画中,仕女的想象描写也特别,受空间制约,仕女往往被省略去嘴唇等,而仅仅以发髻与简单勾勒眼神为主。这种仕女创作方法,往往给欣赏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取到了以少胜多的作用。东方传统女性清丽含蓄委婉、深沉内在,情感表达而柔绵,秀行妙语,嫣然一笑是仕女画的美妙之处,这种美是东方女性特有的美,是传统审美观在文化艺术领域里的再现,是人文思想对女性夸张的表现方式,更是古典女性“美”达到极至。故而对美女有“散黛随眉广,燕脂逐脸生”,“流盼发姿媚,言笑吐芬芳”,“千金一巧笑,百万两鬓姝”赞美之说。仕女画也就形成了委婉含蓄、深沉文雅、曲折内向的传统绘画特征,因而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含蓄、庄重、恬静的美。因此女性的“美”足以使许多艺术家在前人的步伐上,造就更多丰富多彩的陶瓷仕女绘画作品。

四、仕女图与文学艺术的渊源

仕女图它再现的是东方女性特征。传统的女性角色不仅在文艺、雕塑等艺术领域中常运用,尤其是在文学领域里运用的最广,在陶瓷雕塑、绘画艺术中已成为艺术家们钟爱的题材。当今诸多陶艺家汲取传统文学艺术精华,在文学艺术创作表现中以一种新的风貌、内涵再现出来。如:古典著名文学有《红楼梦》、《西厢记》等以歌颂女子为代表的典著,典著成了陶瓷艺术家们的创作素材,应而画家们把这些文学典故再现到陶瓷上,使欣赏者能直观地理解文学经典,使其成为一种丰富多彩的视觉艺术。

五、情感是创作的要素

陶瓷绘画艺术作品成功与否,与作者的情感是紧密相连的,除艺术家个体因素如“艺术修养、文学修养、艺术技能、思想观”等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必须在仕女题材陶瓷艺术作品中,融和陶瓷艺术家强烈、丰富的情感,展现作品内蕴的历史与当代社会影响与意义。作品的成功取决于生活形象与思想感情生动、新颖、独创。如总是百女一姿,千人一面,势必让观赏者赏画杂淡无味。故仕女题材艺术创作除画家刻意兼顾到仕女外在“形”的美之外,还必须捕捉、表现出作品内含的“神”,这个“神”就是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及丰富的社会阅历。

仕女画在陶瓷绘画艺术中属人物画种,它具有绘画艺术中所有的共性。虽然因历史上种种原因或因画家表达思想情感形式迥异,呈现出风格迥异的陶瓷仕女画形式,但成功的仕女画作品宗旨是统一的,那就是通过陶瓷作品表现美,传达艺术家对美的追求。如果仅仅表面上凭借瓷板、瓷瓶展示给观众的是艳俗与奢华空洞的娇美,以及画家卑劣的品质,肤浅的学养,狭隘的胸襟,那无论瓷质如何细腻,画工如何精巧,那只是画工之物,成品绝无价值。

梦是人对事物的情感反应,即使是做一个美梦或噩梦,醒来或许就是创作素材。做艺术和做梦差不多,艺术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它可以让你一脚从现实中逃离出来,迈一步跨到另一个世界里边去。这是我的亲身体会:某天忽然让我来到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这美丽的世界里有许多让人心仪的美丽的女子。但她们成了仙,朝我缓缓走来时,让我好生惊喜!仕女婀娜多姿,风情万种,走到花园美景中,拿着诗经在细心阅读。虽一人也不孤单,有假山蒲草相伴,那古装的女子想必进入钟情阶段,我倒愿她是在读《西厢记》,她那么出神入化,想必是在诗书里面寻找爱情的火花,让我浮想翩翩,虽然是一个梦,但美梦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成就了这幅《仕女品诗》。

古代对女子的美称范文6

中华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传统下来的礼仪文化是闻名于世的。《礼记》就是一部以礼仪制度为主题的著经典。《论语》中的“人人不知而不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陈太丘与友期》中的“诚信”以及《鱼我所欲也》中“善”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材中还有很多爱国的思想情节,如岳飞的“精忠报国”,诸葛亮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以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体现了忠君报国、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所蕴含的思想远不止这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不断从教材中挖掘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之中。

二、将课堂作为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教师要花费力气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及教学课型,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呈现。首先,应激发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古文难懂,许多学生都害怕学习古文,对其敬而远之。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古文,应该先激发他们学习古文的热情。譬如讲《红楼梦》,让学生直接阅读肯定是行不通的,如果先把故事情节告诉学生,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再把周汝昌的《红楼小讲》,刘亮等人讲解的红楼诗词介绍给学生,吸引他们去读“红楼”,这样就更加容易了。古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聚着我们太多的民族情感和古人的思想精华。许多学生只知其名,不知其义,背诵起千古名句来,琅琅上口,但如若问其涵义却不知道。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将诗句中优美的文字与诗的意境联系起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直”、“圆”两字用得恰到好处,而如果将这两个字改为“白”、“红”或“立”、“悬”又会怎样呢?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感受,从而增强对古诗文的好奇心,迸发学习的激情。利用分点分项法也能提高中学生对古代人物的理解。文学往往是多面性的,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在对古代人物的理解中,一定要从多个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和理解。如三国中的曹操,可以从“可爱的奸雄”的角度来分析,什么地方体现了他的“可爱”,什么地方体现了他的“奸诈”,又有什么地方体现了他的“英雄之举”,逐项逐点分析,就能对曹操这个人有深刻的理解。再如《木兰诗》中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可从“娇美的女子”和“刚健的英雄”这两点来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她。比较阅读法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如阅读《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对比柳宗元、范仲淹和欧阳修的人生观。柳宗元“见水清鱼乐而乐,感石潭寂寥凄寒而忧”;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志向高远却无法实现;欧阳修将忧愁寄寓于山水之间,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百姓然后“与民同乐”。另外,还有儒与道之争,唐诗宋词中现实与浪漫、豪放与婉约之别,都是可以比较阅读的,这样必定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拓展课外,将多彩的文化生活呈现给学生

上一篇朱自清的作品

下一篇金融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