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朱自清的作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朱自清的作品范文1
原告:韩国奥林匹亚工业株式会社,住所地韩国仁川广城市桂阳区。
被告:北京奥林匹亚热能设备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住所地北京市朝阳区。
原告韩国奥林匹亚工业株式会社(下称韩国株式会社)为在中国销售其产品,于1994年在中国投资设立了延吉奥林匹亚加热器有限公司,并于1995年开始在中国销售其以椭圆形OLYMPIA艺术字体为商品标识的OLYMPIA牌锅炉。其后,被告北京奥林匹亚热能设备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北京公司)的业务部经理认识了也在中国参与经销原告OLYMPIA牌产品的一韩国人,知悉了原告的产品。 1996年6月,被告北京公司口头委托太原市从容企划设计有限公司的王宾,为其设计以“奥林匹亚”为主题的商标图案。同年7月25日,延吉奥林匹亚加热器有限公司与被告北京公司签订了《奥林匹亚锅炉店合同书》,约定由北京公司作为原告奥林匹亚系列产品及相关零配件的销售店。同年12月5日,北京公司以王宾设计的“椭圆形OLYMPIA艺术字体与奥林匹亚艺术汉字”组合图形,向国家商标局申请商标注册。1997年12月21日,国家商标局向北京公司核发了第1136938号注册商标证书,核定的使用商品范围为第11类“锅炉(非机器零件)、加热装置”。
1998年3月,北京公司向延吉奥林匹亚加热器有限公司去函,以其对“奥林匹亚名称与图形拥有注册权”为理由,要求该公司不得再使用其已注册的商标名称及图形。延吉奥林匹亚加热器有限公司随即向国家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撤销北京公司的商标注册。1999年6月25日,该评审委员会以商评字(1999)第773号《“奥林匹亚OLYMPIA”商标注册不当终局裁定书》,撤销了北京公司持有的第1136938号“奥林匹亚 OLYMPIA”商标注册专用权。
韩国株式会社知悉情况后,于1998年11月18日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起诉,称:我社对椭圆形OLYMPIA艺术字体享有著作权。北京公司作为我社在中国的机构,擅自使用椭圆形OLYMPIA艺术字体并配合中文“奥林匹亚”进行商标注册,侵犯我社的著作权。要求判令北京公司停止侵权、消除影响并在全国性报刊上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人民币8万元。
被告北京公司答辩称:我公司不是注册商标“椭圆形OLYMPIA艺术字体与中文奥林匹亚”组合图形的著作权人,该组合图形系我公司委托王宾创作,王宾才是著作权人。我公司未 侵犯原告的著作权。不同意原告的诉讼请求。
[审判]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还确认:北京公司申请商标注册的“椭圆形OLYMPIA艺术字体与奥林匹亚艺术汉字” 组合图形中的上部椭圆形OLYMPIA艺术字体,与韩国株式会社享有著作权的椭圆形OLYMPIA艺术字体,在形状、结构、字体、组合形式等方面均相同。
该院认为:王宾受北京公司委托创作的上下结构“椭圆形 OLYMPIA艺术字体与奥林匹亚艺术汉字”组合图形,其上部 “椭圆形OLYMPIA艺术字体”与韩国株式会社享有著作权的“椭圆形OLYMPIA艺术字体”美术作品,在结构、特征诸方面 均相同,构成著作权侵权。但“椭圆形OLYMPIA艺术字体与 奥林匹亚艺术汉字”组合图形著作权属王宾,王宾应承担侵权责任。由于韩国株式会社未起诉王宾,本案对此不予处理。北京公司使用的是源于作品原件的复制件,与韩国株式会社无法律关系。在原件对韩国株式会社构成侵权的情况下,北京公司有义务销毁现存的“椭圆形OLYMPIA艺术字体与奥林匹亚艺术汉字”组合图形,并不得继续使用。韩国株式会社要求北京公司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之请求,法律依据不足,不予支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五条第(八)项之规定,该院于1999年10月20日判决如下:一、 止北京公司在其生产、销售的商品上,或者在其营销、宣传等商业活动中使用“椭圆形OLYMPIA艺术字体与奥 林匹亚艺术汉字”组合图形。
二、驳回韩国株式会社其他诉讼请求。
韩国株式会社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称:北京公司曾为我 方奥林匹亚产品的经销商,在其公司成立之前就已充分接触 了我方的产品及商标。王宾的“椭圆形OLYMPIA与奥林匹亚” 组合图形不具有独创性,是侵权作品。一审判决认定王宾对这一组合图形享有著作权是错误的,要求改判。
北京公司答辩表示服从原审判决。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进一步查明:韩国于1987年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中国于1992年加入《世界版权公约》。
该院认为:根据《世界版权公约》的规定,韩国株式会社对“椭圆形OLYMPIA”商标图案享有的著作权受中国法律保护。 北京公司明知“椭圆形OLYMPIA”为韩国株式会社使用在其 OLYMPIA牌锅炉产品上的商标图案,仍委托他人设计相同图案,并未经许可将其作为商标申请注册, 目的是要在生产、经营中作为商标使用;其在取得商标注册后,又要求韩国株式会社设在中国的企业不得再使用其商标,其行为构成对韩国株式会社著 作权的侵犯。北京公司应承担停止侵害的责任。一审判决认定韩 国株式会社与北京公司无法律关系,侵权责任应由王宾承担,是错误的,应予纠正。韩国株式会社请求赔偿的是案外人延吉奥林匹亚加热器有限公司为申请撤销北京公司已注册商标支出的费用,非因北京公司侵犯其著作权造成的损失。对韩国株式会社为本案诉讼支出的合理费用,可酌情判令北京公司负担。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条第三款、第四十五条第(八) 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 (二)、(三)项的规定,该院于2000年9月1日判决如下:一、撤销一审判决。
二、北京公司立即停止使用“椭圆形OLYMPIA与奥林匹亚”组合图形。
三、北京公司支付给韩国株式会社为诉讼支出的合理费用1000元整。
四、驳回韩国株式会社的其他诉讼请求。
[评析]
朱自清的作品范文2
《朱自清散文》学生读后感
第一次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冬天》便被文中的情感感动着。那仿佛是春天哪。
提起冬天,人们自然会想到的是那无边的寒冷,然而朱先生不愧是写情的高手,他笔下的冬天,没有漫漫的白雪、飕飕的冷风,而是可以一家围在热腾腾的炉子边享受着白水豆腐的天伦之乐,几个人在西湖上泛舟赏月,这样的冬天其实寄托了春天般的情,如温暖的春天,一种人间温情充盈其间。“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
今天,当我再次朗读的时候,文中那朴素而温馨的情感气息扑面而来,也洋溢在我心间,相信每一位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会被感染。“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这篇文章所写的都是生活中非常平淡的小事,是一种非常平凡而朴素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在严冬的衬托下,特别温暖、温馨!很多文人都写不出这种感人的意境。“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这句话是全文最打动我的地方:即使自己的妻子已死了四年,但他的希望并未消失。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我想这就是他最真切的感受吧。朴素洁净的文字,暖人心灵的细节,略带写忧伤的情怀——这篇短短的散文凭借着这些细节让读者感动让心间充盈真情的暖流。朱先生的散文很美,真的很美,我很喜欢轻声细读他的文字,细细品位着字里行间的韵味,细细地品味那些辛酸往事。一切的底蕴只是淡泊。
《朱自清散文》学生读后感
《朱自清散文选》是朱自清先生对生活中所看见的景物或对叶圣陶先生一些作品,用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说景物的《说扬州》,说了扬州都有哪些人物,还具体描述了扬州的食物和饮品,以及扬州的美景,一下子把扬州描写的完完全全和明明白白。比如说人物的《哀韦杰三君》,说韦杰三君是个可爱的人,但他听说韦杰三君去世时,差点没哭出来,说明他对韦杰三君的感情很深。比如作品评价《叶圣陶的短篇小说》,叶圣陶的作品让朱自清有着不同的感受,还会把作品概括一段话,让我一看就明白。
但让我最为感触的是《背影》,里面有一段这样描述: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边,慢慢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读到这里,我已热泪盈眶,朱自清的父亲为了他,自己不顾肥胖的身体,艰难地爬上月台,给他买橘子。我体会到朱自清父亲穿过铁路的不易,更体会的父亲的爱子之心。就像我的父亲一样,他为了我,拼了命去干活挣钱,我们不应该好好学习,报答我们的父亲吗?
朱自清的散文,是在描写美丽的景物,是在表达对别人作品的感受,更是在像写《背影》一样赞美自己的亲人。
《朱自清散文》学生读后感
人生的正义是在哪儿呢?
朱自清说,正义在我们心中。
《正义》这篇文章谈的是朱自清对正义的一个认识与看法,他认为,正义应该在我们心中永存,应该在不知不觉之中,从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就可以体现出来,而不是那种只把“正义”二字挂在嘴边,却从来没有付诸过行动。正义是无形的,但他可以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让人可以去和恶势力进行斗争,而且,正义往往是胜利者,他是磨不灭,催不夸的。
在现代社会,正义经常被扭曲,比如,一个学生本考不上一所学校,但那位学生的父亲给学校送礼,学校边开后门,让他进校。这种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根本已经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就是我们也会经常遇到或听说,有的家长甚至攀比谁给老师的好处更多。现在请人帮个忙,都要送礼,请吃饭,久而久之,正义也被人们忽略在某个小小的角落了。
朱自清的作品范文3
【关键词】 朱自清 写景散文 修辞美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191-02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或工笔细描,委婉含蓄;或粗笔勾勒,饱含至情;或细细道来,自然淳朴;或面叙家常,风趣间出。总之,“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尤其是他早期的写景抒情散文,更是笔中有画,文里含情,被誉为现代“白话美术文的模范”。他善于用“缜密漂亮”的笔法,描写“满贮着诗意”的散文,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表现纯正质朴的情思。他的散文,不愧为中国现代散文艺苑中的奇葩。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艺术成就,成为读者久诵不厌的美文佳作,这是与他善于调动娴熟的语言艺术技巧,恰当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表现其至情,从而使作品产生耐人玩味的修辞美感分不开的。
大致说来,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修辞美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形象美感;(2)音乐美感;(3)画面美感;(4)情韵美感。
1 形象美感,是朱自清写景散文最明显的修辞美感
在他的写景散文中,朱自清先生给我们勾画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美的形象:幽深静谧的“荷塘”,心醉神迷的“梅雨潭”,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以及充满生气、花枝招展的“春”姑娘,这些无不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借助于语言表现出来的,作家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必须对语言进行艺术的加工锤炼,以最准确的文字反映事物的形态。散文是文学中最讲究语言锤炼的文学体裁之一。可以说,散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魅力。从这个角度说,“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杰出的散文家都是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
朱自清就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一旦经过他笔炉的加工,也会变得鲜活起来。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得到,那些自然景物经过他语言的修饰润色之后所具有的形象美感:
“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他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服服帖帖的缩回来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白水祭》)
风本是无形的,影子也不可捉摸,但作者却把风吹飞烟所形成的飘忽不定的样子,说成是微风“用手挽着影子”,把风停烟聚说成是手一松,“像橡皮带儿似的”“服服帖帖的缩回来”,或者是另有双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作者用“挽”“缩”“织”“夺”等动词,将无形的东西有形化,将无情的事物拟人化,这就维妙维肖地描绘了又薄又细的瀑布被微风吹起的奇异景象,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2 音乐美感,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又一修辞美感
“散文是心灵的歌。”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语言,有一种声情并茂的音乐美。他像演奏家善于调整琴弦那样,善于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因而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匀齐和谐的诗意,读他的散文,仿佛沐浴在清澈的山泉,通体舒畅。朱自清写景散文的音乐美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叠音词的运用,突出了词语的意义,加强了对事物的形象描绘。
在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中,叠词这种修辞手法用得极为普遍,朱自清继承了这一修辞传统,把它用于现代白话散文的写作中。他的散文,由于大量运用叠字叠词,语言显得活泼生动,韵味无穷。如:“夜幕垂垂地下来,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又如何载得起呀!”(《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垂垂”表示幕色渐渐降临的过程;“黄黄”形容灯光透过玻璃所呈现出的清淡、晕眩的色彩;“黯黯”表明夜色笼罩下的秦淮水色的幽深、浓密;“缕缕”形容微波起伏的情状。这四个叠音词的运用,不仅把夜幕方垂时,秦淮河灯光水色的朦胧美景描画了出来,而且增添了一种舒缓的语气,读起来音调和谐,琅琅上口。
(二)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形成了他散文语言舒疾相间,高低错落的回环美。
双声叠韵是汉语特有的一种利用语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形式。他在创作实践中,巧妙地运用一些双声叠韵词,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音乐美。请看下面的句子:
(1)在圣马克方场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中国人到此,仿佛江南的水乡。(《威尼斯》)
(2)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荷塘月色》)
(3)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荷塘月色》)
(4)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绿》)
(1)、(3)句中的“仿佛”、“参差”、“斑驳”都是双声词;(2)、(4)句中的“苍茫”、“晶莹”都是叠韵词。利用特殊的语音关系,朱自清将之用于作品中,使文章的语调显得委婉通脱,清丽自然。
(三)轻声和儿化词的运用,使语言活泼轻快,婉转流畅
朱自清的作品范文4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修辞
朱自清先生遗下的诗、散文、论评共26册,约190万字,但家喻户晓,享誉始终不衰的,却是他的散文。他总共写作了130余篇散文,很多散文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春》《绿》《匆匆》《荷塘月色》这些经典作品更是长时间的出现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本或课外读本中,足以见得大家对朱自清先生散文的喜爱。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借用比喻、拟人、通感、对比等修辞,虚实相生,于幻化之中见情韵。活用叠词,回环反复,于音韵之中见其绮丽。采用“工笔描绘”的手法,融情入景,贮满诗意。朱自清散文中常见的修辞主要有:
一、多样的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比喻可以把未知的事物变成已知的,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湿,可以把抽象的事说得很具体,把平淡的事物说得很生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比喻繁多,而且别出心裁,独具风致。《荷塘月色》中就有众多的比喻: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④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⑤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些比喻中,绝大多数是明喻,用“像”“如”“仿佛”之类的词表明“本体”与“喻体”的关系,也有暗喻如⑥用睡眼来描写灯光,还有譬喻如②将荷花用多种事物做比,④则是寓美于丑,更显独特。这些比喻的运用使得文章自然亲切,通俗易懂。
另外,喜欢用女性意象做比也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比喻的一大特色。如前文中的①。表现得更为突出的是《绿》这篇散文。作者把梅雨潭的绿称为“女儿绿”,因此文中有大段的以女性意象为主的比喻: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2、比拟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就叫比拟。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常见的是把物当做人来写,即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得比较多。《春》中就俯拾即是: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拟人手法的应用使每一种事物都和人一样具有了不同的特性,可以使文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更易理解。
3、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辞格。
《绿》中,作者将梅雨潭的“女儿绿”与其他地方做对比时这样写到:“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除了上述修辞手法外,朱自清散文中还用到了很多其他的修辞手法。例如:
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叠字、叠词的运用
朱自清的散文注重语言的音乐美,常在文中使用叠字、叠词,使得词句流畅、和谐、琅琅上口。叠字的艺术效果在于“借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借声音的和谐增大语调的和谐。”同时,还可以使语言的行进速度放慢,使文章柔美、平稳、舒缓。例如《荷塘月色》中的“迷迷糊糊”、“蓊蓊郁郁”、“曲曲折折”、“田田”、“层层”、“粒粒”、“脉脉”、“密密”、“静静”、“弯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等等,虽然形式不同,但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郁达夫曾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朱自清先生用委婉细腻的描写,精雕细刻的语言,多种多样的修辞,为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意美,也使他的许多散文成为公认的美文。了解朱自清散文中的修辞,有利于我们更好的阅读和理解他的文章,也为我们的学习和写作提供了借鉴的模板。
参考文献:
朱自清的作品范文5
这或许是中国教授们抗战前后的最好写照,抗战前,教授绝对是个人物,吃香喝辣,生活优裕,可是和日本人一打仗,教授便从神坛上走了下来,为衣食操心,像闻一多,因为穷,竟然靠替人刻图章贴补家用,他当时的润例是“牙章每字一千元,石章每字六百元”。闻一多学美术出身,早年喜欢雕刻,有了这种技艺,因此可以得意洋洋地成为“手工业劳动者”。朱自清没有这样的本事,至多也是到中学里去兼课,他的胃病早在昆明时就很厉害,如果当时有条件医治,结果就完全不一样。
日本人打败了,中国人的日子并没有立刻好起来。通货膨胀弄得民不聊生,美国人有些看不下去,规定在美援的份额中,必须有一部分用来拯救中国高级知识分子。据说朱自清最后是借钱做的手术,刚开始以为是盲肠炎,后来发现是胃溃疡,已经破了一个洞,一切都太迟了,进医院再也没出来。他临死时曾对夫人说,自己在拒绝美援的宣言上签过字,大丈夫一言,驷马难追,无论日子怎么难过,坚决不买政府配售的美援平价麦粉。朱自清拒绝美援的理由很简单:
为反对美国之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德和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之污蔑侮辱,为中国人民之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具有收买灵魂之一切舍施物资,无论为购买或给与的。
这种声明颇有些赌气,人活一口气,该赌气的时候还是得赌。挨饿的滋味固然不好受,然而也不能为了肚子就不顾原则,高风亮节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苏格拉底被人诬告,他的学生劝他逃跑,他拒绝了,理由是自己是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与其违法而生,不如遵法而死。
闻一多的性格,按中国老派人的说法,属于狂,张狂的狂,闻是一座火山,要爆发就爆发。朱自清一点也不狂,在气质上更近于狷,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闻是拍案而起,朱却只是拒绝。郭绍虞先生说闻是“嫉恶如仇”,朱是“从善如归”,严格意义上讲,这两个人并不是同类性格。王瑶先生曾经说过,朱自清和闻一多之间的私交,“并不如一般所想象的那么深”,闻一多遇难后,为了出版《闻一多全集》,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无时不在为闻先生的遗作操心”,直到死前一日,还在为此事烦神。他这么做,绝对不仅仅是因为私谊,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觉得闻的遇难是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而出版全集可能是对这种损失的一种弥补,是对死者的最好祭奠。
三十年代鲁迅到北京省亲,各大学闻讯,纷纷派人去邀请讲学,朱自清以系主任的身份,亲自出马,好不容易见到鲁迅,却被拒绝。朱不死心,三天以后又一次去请,仍然被拒绝。鲁迅这次省亲在北京待了十多天,分别去五所大学做了演讲,偏偏冷落了清华,朱自清一定觉得很没面子。鲁迅的倔有时是很难解释清楚的,他到了北京,碰到,胡开玩笑说他又卷土重来,鲁迅立刻翻脸,说我马上卷土而去,绝不抢你饭碗。胡被他弄得很狼狈,只好涎着脸说你还是老脾气不改。鲁迅对清华出身的人没什么好感,朱自清没有招惹过鲁迅,但是只好代清华受过。我查过朱自清日记,想看看他当时的感受,除了“访鲁迅,请讲演,未允”之外,没别的记录。
朱自清是一个十分平和的人,对于属于五四时代的人来说,平和不是什么好事,因此他取字“佩弦”,意思要像弓弦那样将自己绷紧。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显然只是良好的愿望而已。吴组缃曾说过一件事,一位学生打电话到朱自清家,说有几本要看的书找不到,让朱速去图书馆帮着找一找。朱自清似乎有些生气,因为这实在没什么规矩,差遣系主任犹如使唤老妈子,然而学生的没规矩,又充分说明平时并不太把没架子的朱自清放在眼里。大家的印象中,朱既没架子,又太认真,很多学生都怕上他的课,汪曾祺就说过朱的课太枯燥,而且分数给得十分抠门。朱自清的文学批评课曲高和寡,选修的学生极少,有时是三个人,空旷的教室里只有三个人,朱一样要点名,他就是这么一丝不苟。
有关朱自清做人的认真,很多文章中都提到过。他始终是个谦谦君子,对什么人都毕恭毕敬,天忽然转凉,妻子怕他冻着,让刚上小学的小女儿去学校送衣服,他接过衣服,会当着众人的面很认真地对女儿说“谢谢”。这一代人在思想上绝对趋新,习惯上却常常从旧,朱自清以散文闻名,也写新诗,和朋友交往,更愿意用旧诗唱和。他从来不发表自己的旧诗,大约觉得这是应该淘汰的玩意,写了只配给朋友看,以手抄的形式在私下流传。朱自清最知心朋友应该是俞平伯,但是与他有旧诗唱和的人却不在少数,譬如吴宓,他们是清华多年的同事,朱丧妻再娶,婚后很幸福,吴一直很羡慕。有一次,吴感慨中连写两首诗,一首怀念与前妻所生子女,一首是写给毛彦文女士,吴从不隐瞒自己对毛的追求,他甚至公开发表自己的情诗,但是他只给朱看前面的一首诗,也许觉得在这方面,朱和自己会有同感,因为他也有前妻生的子女,至于后一首,想到朱那么严肃正经,还是不让他看为妙。
朱自清的作品范文6
关键词:人物描写 凡人小事 细端末节 真情挚爱
朱自清的叙事散文以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为主,主要叙写自己的亲人之爱、朋友之谊、师生之情,以及对普通人的关爱。作品主要有《背影》、《儿女》、《给亡妇》、《冬天》、《我所见的叶圣陶》、《哀韦杰三君》、《白采》以及《阿河》、《房东太太》等。虽然写的都是一些凡人小事,平平常常,琐琐碎碎,但是朱自清却能化平淡为神奇,在平凡的人物事件的描叙中,饱蘸深情,抒写真情挚爱;人物描写,则善于抓住细节,寥寥数笔,而形象鲜明、各具神韵。
其中以《背影》最为突出。作品紧扣父亲的“背影”,叙写了一系列朴实而生动的琐事,融真情于叙事中,细腻而真实地展示了困境中的慈父形象以及父子间相濡以沫的真挚情感,读之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祖母亡故,家境惨淡,父亲自己又赋闲在家,可他强忍悲痛,劝慰儿子“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送儿上火车,过铁道,攀月台,一路蹒跚,为儿买橘;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嘱托茶房等,平淡而真实的生活点滴,展现的是父亲的善良忠厚、对儿子的关怀备至。最为动人的还是过铁道买橘的那一幕:“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抓取几个动作,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写了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探身”、“爬上”、“攀着”、“向上缩”、“微倾”,一系列动作细节构成了一组组缓慢播放的镜头,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看似平常的一举一动,传达出的却是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的情意。同时作者在文中反复叙说自己的悔恨情绪,后悔自己当时“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自己“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并于结尾处在泪光中再现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真切地流露出对父亲的深切感激与怀念之情。这惨淡境遇中父子的真情挚爱,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
《儿女》,也是在平平常常的生活情景中展现一群活泼可爱的儿女形象:五个月大的阿毛,“用手指去拨弄她的下巴,或向她做趣脸,她便会张开没牙的嘴格格地笑,笑得像一朵正开的花”。三岁的润儿“他是个小胖子,短短的腿,走起路来,蹒跚可笑”,有时还学大人样“将两手叠在背后,一摇一摆”;话还没学好,“只能说三四个字的短语和句子,文法错误,发音模糊”,老是把“好”字说成“小”字。七岁多的阿菜,不管别人爱听不爱听,总是在饭桌上“气喘喘地”“啰啰嗦嗦”地报告同学或他们父母的事情,爱问“爸爸知道么?”、电影里的人“是不是人?”“兵是人么?为什么打人?”等问题。还有虽着墨不多但同样个性鲜明的“喜欢读书”、“没有事便捧着书坐着或躺着看”的阿九,以及用“特别尖的小嗓子”喊着“我要到北京去”的转儿:五个儿女,年龄、心理、面貌各异;少不更事却天真、活泼、可爱,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在叙家常般的的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为人父的作者深深的舐犊之情。
好友叶圣陶的形象也是通过平平淡淡的生活琐事来显现。“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的听着”,“他觉得论辩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当发现特地捎给作者看的、他自己辛苦保存着登有自己文字的《晨报》副刊不小心给散失了了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便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更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在不富戏剧性的日常生活中,作者仅抓住人物富有个性化的的神情、语言,寥寥数语,就真实地再现了叶圣陶先生和易沉静、谦逊宽容的性格特点,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在《房东太太》中,作者描写了一个有些古板但有人情味有性格的英国房东太太——歇卜士太太的形象。全篇围绕她“中国那老味儿”叙写了许多繁杂的生活琐事,诸如她饭厅的摆设、滔滔不绝的谈吐、带规律性的近于封闭式的生活方式,以及她待人接物的繁文缛礼、守旧的婚姻观、对子女的严格约束;还有她丧夫失子的痛苦,以及押房子、卖家具,在挣扎中坚忍地支撑家,却始终“高高兴兴”,“决不垂头丧气,决不唉声叹气”;圣诞节晚上,照例该吃火鸡“卖了几件旧家具,买了一只二十二磅重的大火鸡来过节”,可惜火鸡烤枯了一点,“但我们一点没吃着那烤枯了的地方。”如此平平淡淡的生活琐事,写尽了这位房东太太迂腐、古板得可爱,同时也活现出她为人的坚忍、真诚和丰厚的人情味。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这位“忘年朋友”的了解、同情和喜爱。
还有《给亡妇》,通篇只是写了一些关于孩子、夫妻间的琐碎之事,但一位慈爱有加、温顺克己的慈母、爱妻的形象如在眼前,作者对爱妻由衷的眷恋之情也深深地拨动读者的心弦。而“遗世绝俗”、“落落寡合”却又“是一个好朋友”、“是一个有真心的人”的白采;“温雅可爱”的韦君;鲜活美丽但命运不济的贫家女儿阿河,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的身上,作者无不是笔端饱蘸感情,通过细微的生活点滴,将人物的生活方式、个性特征渗透到作品的细致描写中, 赋予凡人小事以丰富而深厚的内涵,深深打动读者。
这种“平中见奇”的效果,除了得益于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体察入微之外,主要是艺术创作上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取材凡人琐事
朱自清曾评述《山野掇拾》 “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易放过”,且“他们对于怎样微渺的事物,都觉吃惊;而常人则熟视无睹!故他们是常人而又有以异乎常人”。而他自己往往也是在别人“熟视无睹”的凡人琐事中取材,并通过深入的挖掘,赋予其丰富的内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在点点滴滴的介微小事中显现。
他的作品所写的人物多是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学生以及有所接触的普通人,选取的也都是平凡普通的琐事,但却表现了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容。
上文所述《背影》、《儿女》、《我所见的叶圣陶》、《白采》、《房东太太》、《阿河》等莫不如是。再如《冬天》,作者撷取冬日中平凡的三个生活场景:父子围坐吃水煮豆腐、与朋友月夜泛舟西湖、山城家中妻儿天真的微笑,展现了一幅幅恬淡温情的画面,抒写了至纯至深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吃豆腐”的情景尤为动人。豆腐是再普通不过的食品,但在作者笔下,父子四人围聚在“洋炉子”旁吃水煮豆腐的情景却是那样温馨难忘:一小洋锅(铝锅)白水煮豆腐,“热腾腾的”,“一小块豆腐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而“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不时地站起来,微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孩子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象这样的“一小块豆腐”和“吃豆腐”的情景,在旁人看来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可是朱自清却如此真切地进行细致的描写,把长辈的慈爱、儿女的天真写得活灵活现。这“热腾腾的豆腐”自然令寒冷的冬夜变得温暖起来,父子间的真情也使得原本清苦的生活增添了生趣,充溢其间的那一份温情令人感怀不已!
第二,把握细端末节
朱自刻画人物善于把握“细端末节”,从而显示出人物独特的精神风貌,正如他在《文艺的真实性》中所说:“人性虽有大齐,细端末节都是千差万殊,这叫做个性……能显明这千差万殊的个性的文艺,才是活泼的真实的文艺”。《背影》正是抓住了一系列的“细端末节”,运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刻画艰难处境中慈父的“背影”。虽然全文才一千五百字,却把困境中相濡以沫的父子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当然其中最令人难忘的的还是过铁道买橘子的那段细节描写。作者只是简洁地勾勒父亲如何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探身爬下月台,又如何手脚并用地攀上那边月台,以及买橘子后怎样艰难地抱运回来还故作轻松等一系列的“细端末节”,却把父亲为儿子不辞劳苦的深情真切地呈现出来,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而父亲那“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更是如同特写镜头般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我所见的叶圣陶》通过“朴实的服色”、“似乎老是那么有味的听着”、以及“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等细节描写,就把叶圣陶的和易沉静的形象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冬天》中父亲那“仰着脸,觑着眼睛”,从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以及孩子们“眼巴巴望着”和热切的“等着”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的描写,活现了父亲的温和慈爱,活化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朱自清擅用白描手法勾勒人物,并能以“形”传“神”,达到“形”“神”兼备。抓住“细端末节,”虽只寥寥几笔,只写了人物极少的动作、语言、神态、肖像等,但形象个个鲜明、各具神韵,令人心驰神往。
第三,抒写真情挚爱
朱自清散文总是以“情感真挚、意蕴深厚”而打动人心。抒写真挚的情感,情从肺腑出,这是其散文最鲜明的特征。至于人物描写,无论是刻画艰难困境中的父亲的“背影”,还是追忆亡故多年的温顺克己的妻子,还是表达对朋友、学生、房东、佣人等的忆念与关切,无不是在真诚地抒写对亲人、对朋友、对学生、对普通人的爱,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至纯、至厚的珍贵的人间真情。
《背影》一文,若是从材料上看,选取的均是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但感情的分量却很重。作者通过回忆父亲车站送别的情景,透过父亲蹒跚地过铁道、攀月台、买橘子,以及耐心地嘱托等一系列细端末节的描写,揭示了父亲的挚爱真情;而多次写到“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以及多年后接读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则真切地流露出对父亲的深深感激与怀念之情。淡笔写真情,惨淡境遇中的这一份真情还有哪位读者能不被感动呢!
再看《儿女》中对“吃饭”情形的描写,更能体味到朱自清淡笔中的真情:饭厅里有“一阵阵袭来”的“夹着笑和嚷”的孩子们等待开饭时“急促繁碎的脚步”声;有争抢座位时的“这个说,‘我坐这儿!’那个说,‘大哥不让我!’大哥却说,‘小妹打我!’”,还有“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的故执,受到“管制”后“哭的哭,坐的坐”的委屈;吃完了“桌上是饭粒呀,汤汁呀,骨头呀,渣滓呀,加上纵横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而作者在其中“给他们调解,说好话”,“有时候也不耐烦”因而“叱责”,甚至要“用老法子”来安稳“局面”!这是何等喧闹的一顿饭啊!而每天如此“潮水”般的情形还要经历两次!倘若一个人内心不是充满着爱,能受得了这样的生活吗?作品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每天吃饭时的扰嚷的情景,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一群天真、活泼而又兴奋、嬉闹的儿女形像,外加温和的妻和“暴躁”的作者自己,饭桌上、下的人物群像活灵活现,表现出浓郁的家庭生活气息和略带温和的幽默;在感叹生活的艰辛的同时,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对儿女们的深挚的怜爱!
正如赵景深所说:“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因此,读者总是不由自主地、深深地为他的真情挚爱所感染。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文集[M],书林主编,北京:线装书局,2009.6.
[2]陈孝全,朱自清的散文世界,福建学刊[J],1994年第2期.
[3]熙,于平淡中见神奇——谈朱自清的散文,新闻业务[J],1961年第7期.
[4]孙淑贞,浅论朱自清散文风格与人格的真与诚,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J],199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