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感人事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的感人事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的感人事迹

教师的感人事迹范文1

【关键词】教师 情感 情绪 行为 培养

心理学家扎波罗热茨说:“个性的核心不是知识,而是情感。”学生的发展是沿着情感这条主线的,离开情感也就没有学生个性的发展。事实证明,脱离情感的教学是枯燥的,没有情趣的,是学生厌烦的,对学生来说无疑是等待下课铃声的煎熬。常此以往,学生会对学习失去信心,逃避学习。何谈学生的发展?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他要求我们一切为了学生,应体现“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和谐发展”。因此,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有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入手,才会更好的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只有重视情感的作用,才会在教学中更好的促进学生协调发展。良好的学习情感,是靠后天培养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在培养学生学习情感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一定要善于开感的源头,激发学生的情绪区,注意师生的情感交流,加强情感教育的渗透,来创造良好的课堂情感气氛,获取课堂学习的高质量、高效益。

一、教师良好的情绪是情感课堂形成的基础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之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源泉。因为有爱,课堂上教师才会表现出对教学的专注、对学生的真诚,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才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老师的“脸”决定着课堂的“阴晴”,老师的情绪感染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的学习情绪又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活动。

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正确的表达情感,以自身良好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达到以情动人。走上课堂,一切烦恼忧愁抛之脑后,充满激情,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张笑脸,创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把快乐传给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消除对教师的恐惧感、距离感,这样学生才会亲近你,与你才可能有真正的心与心的交流,才会顺利实现“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形成“良性蝴蝶效应”。

二、教师的行为是情感课堂形成的根本

教师行为随时在给学生传递着各种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学生会随老师而动。老师的行为决定了学生的课堂行为,什么性格的老师会培养出什么性格的班级。情感课堂中,教师不但要具有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更要表现在课堂上,体现在行动上,让你的学生充分体会到你的爱,这样你才会走进学生心里,学生才会接纳你。

1.创建“和”“平”的师生关系。“和”是和谐融洽的气氛,“平”指地位平等的交往。现代课堂的本质是交往,要求平等的对话,在这里没有强制,有的是对问题的讨论、争辩、说服、认可。在这里,师生人格也是平等的,没有强迫,有的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在这样和谐的课堂中,学生会由情感生活的徜徉,走向精神生活的润泽。教师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给他们多一点的活动空间,充分经历;给他们多一点的思考时间,充分体会;给他们多一点的合作交流机会,充分碰撞,产生火花。教师最大限度的信任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对他们的关注、信任、尊重,让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培养情感。

2.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学生正处于发展期间,课堂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心理学家盖耶说,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正如幼儿学步,哪有不跌倒的。幼儿跌倒,他们会得到父母从行动上的扶,从心理上的鼓励,最后总会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而我们的课堂本来就是出错的地方,学生就是在成功与失败的交替中成长的,对出现错误的学生,我们要做的也是“扶”和“鼓励”,让学生感到老师的信任、帮助、鼓励、赞赏,在失败中逐步学会“走路”。如在归纳两条线段相等一类的证明题时,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总被一些学生忽略。我就把它说成是人的两只眼睛,在学生找出一条线段所在的三角形后,我常常鼓励学生去找“另一只眼睛”,并想法把没有成形的另一只眼也“挖”出来,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做辅助线。只要学生有细小的发现,我都给予及时的肯定,通过对学生的“扶”和“鼓励”,学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并进一步理解了所学知识,同时感受到了老师的扶持与关爱。学生没有了在课堂上出错被指责被讥笑的后顾之忧,他们就乐意把自己真实的想法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这样,课堂上思维的火花就会不时的绽放,学生从中得到良好的精神体验。

3.善待学习困难学生。学困生各有形成的原因,但他们本身都有一定的精神压力,他们的努力又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认可,致使他们在一次次的挫折中因无助而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发展到绝望。一位心理学家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学困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得到老师的认可,甚至更迫切。所以我们以“没有不进步的学生”作为对学生课堂评价的出发点,随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正面评价,让学生从老师、同学的评价中感受到自己在被关注。如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她是从初二转到我们这个班的,据她的家长介绍,她在原来的学校成绩很不如人意,所以她一直以差等生自居,这种情况让她的家长忧心忡忡。转到我们这个班上以后,我把她排在第三排的位置上,首先让她觉得从这一刻起受到了老师的关注,那以后,我一直在课堂上关注她的动向,多次给她表现的机会,只要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我就及时鼓励。两个月之后,她的情况得到了明显的好转,不仅在学习上取得了进步,在学校及家庭生活中各个方面她都变得积极上进,时时以一个“好学生”自居了。取得这样的进步,更坚定了我多关注她的长足发展的信心,这将成为良性循环的开始。课堂中,教师把阳光多撒向那些学困生,多给他们以关心,让他们也像其他学生一样灿烂起来,合理使用“皮革马利翁”效应,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前进目标,去实现如一位心理学家说过的“在人的本性中有一种倾向,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样,就真的成为什么样”,从而成就学生的不断进步。课堂中没有不进步的学生,也就没有了差生,每个学生都会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形成人人追求进步的学习心理,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师的感人事迹范文2

【关键词】情感 审美 成人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43-03

成人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音乐教学中审美、情感、节奏、音准、寓意、创新等内容,都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构成要素,而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情感培养和能力培养,它是衡量学生素质的基准。教育随着时代在进步,社会要让更多的人接受广泛的高层次的教育使得成人教育越来越具有特殊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人教育也必然能成为多种教育体制中的一枝独秀。当然,成人教育中音乐课的教学也需与时俱进。如何使成人学生的审美情趣、整体音乐素养以及对高雅艺术的欣赏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来激发学生情感即是成人音乐教学的重要因素。

一 情感激发的重要性

成人音乐教育是最好的情感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有效途径。好的音乐作品能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音乐课中的情感体验与培养所带来的效应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课本身,它所产生的是一种连环效应,这些对成教学生以及其他门类学科的学习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产生的长期社会效应是不可忽视的。成人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来讲,其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的人在欣赏同一艺术作品时,他们自身会对该作品产生不同的体验与感受。这些与他们的文化水平、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息息相关。不同的人群在欣赏同一音乐作品时也是如此,他们会将自己置身于不同的境界与环境中去感受音乐之美,从而达到自身情感的升华。总之,文化决定素质、素质决定情商。因此,如何在音乐课教学中,使成教学生能够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欣赏音乐之美都很重要,而其中情感激发显得尤为重要。

二 情感激发的手段

1.激发审美情感

音乐情感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审美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不是理性说教的深刻程度,而是情感感染的强烈程度。它只能通过激动唤起情感的深度、强度和指向性来加以衡量。而审美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作用于情感领域的教育活动,它能使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技能、欣赏、演唱等过程中沟通审美情感,感染学生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审美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它能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及艺术节等活动的具体参与,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之上,培养学生美感的形成。审美情感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条件。学生只有感知音乐的美,才会被音乐所陶醉,才会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和动力。

我们以钢琴课教学为例:在钢琴课教学中,弹奏出的任何一个具有音高、音量、音色的声音,从其外表上来看,是以手与乐器为协调、相互作用的工作机制所造成的。但从本质上来看,美好声音的产生,其中包含的是一种双向的审美情感体验活动,它是由思想感情产生的审美体验到艺术实践,再由实践性的机体活动变为更高层次的音乐审美心理活动。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首先要激发自身的艺术表现欲,培养和塑造自己良好的弹奏心态,再经过对学生技术上的传授,达到在此过程中的共同的审美情感体验。同样,从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无形中又会给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审美影响,这种心理影响必然直接反馈给授课教师。因此,成教钢琴教学具有其双向情感体验的特点,但它又不同于专业院校的钢琴课教学,因为教师在弹奏的选材、技巧的要求上要因材施教、由浅至深、符合成人教育的特点。此外,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而言,成教钢琴教学的特殊性在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是通过弹奏出声音美的表现能力的训练方式而进行的,教师的活动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教师从语言的解释到亲身的示范传达给学生的信息,这些都可以把学生的自然情感提升为他们的审美体验,以上这些都是无形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来完成的。因此,在成教钢琴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以表现弹奏作品为目的,帮助学生通过对作品以及旋律的理解,利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正确的情感审美体验,而将对弹奏技巧的掌握放到相对次要的地位。

2.选择优化的教学方法,是激感的根本保证

在成人音乐教育中,多种教育模式如情境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等,可以提高我们的成教音乐课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最终的审美教育目的。选择优化的教学方法,是激感的根本保证。因此,对于不同的单一的音乐课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去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审美体验。它可以是单方面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也可以是多方面在学生之间进行的过程。当然也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心灵互动体验。如在众多的音乐教育内容中,发挥音乐教材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等,从美的角度去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及表现力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反馈,设计最能激发调动学生情感和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最佳的学习状态。我在音乐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方法:

第一,创设情境以激情。“设境”是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参与学习,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同时“设境”可以营造与音乐作品相适应的气氛,对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收到良好的效果。“设境”的手段很多,可以是讲故事观看画面、音像资料等。如在学习钢琴作品《西班牙斗牛士》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些关于西班牙斗牛士的一些故事,并在教室的投影上打出一些斗牛士的形象,同时还播放了卡门的交响乐选段。学生反响很好,完全理解了这个作品的风格,从而很快地在弹奏时体现出应有的激情。

第二,启发想象,鼓励参与。音乐艺术是通过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学习音乐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因而,倾听音乐显得尤为重要。当音乐触动每个学生的心灵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可以用具有启发性的提问或富有诗意的描述,或用其他艺术手段,让学生结合自身的阅历与情感体验来感知音乐,展开丰富的联想,荡舟于音乐的海洋。如在指导学生《四季歌》的伴奏中,我除了要求学生为作品配置正确的和声及适合的伴奏音型外,还特别给他们看了段日本富士山脚下樱花的视频,并配上《四季歌》的音乐。音乐一开始我就请学生认真聆听,并参与到歌曲与画面意境中,优美的旋律,使学生们一下子被带入了乐曲的环境氛围中,我又启发他们,仿佛看到哪些情景、还会联想到什么……学生们很快就被带动起来,在接下来的课堂练习中学生们更注意弹奏中的情感表达了,在之后的学习中还有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日本歌曲《樱花》是否也要体现出一种大自然的美丽……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第三,采用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情感。由于知识、经验的差异,欣赏同一个作品,学生所得到的情感体验也是不同的。若老师一味地让学生的回答接近教科书的答案,便会禁锢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扼杀学生的审美创造。如在欣赏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时,有的学生说是描写一个可爱小姑娘的形象,她在春天的大花园中跳着优美的芭蕾舞;有的学生则说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少女,梳理着她的长发,在水池边欣赏着自己的美貌……学生们各抒己见,结果答案五花八门。作为教师的我对学生的想象力如此丰富而惊叹不已。对于多种答案我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还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也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第四,鼓励质疑、创新以抒情。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提问,容许学生插嘴。插嘴是一种投入、积极参与的表现。我在课堂上做到教态和蔼可亲,严厉的教态会压抑学生的思维,使自己处于学生的对立面。鼓励学生注意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及时请教,多问几个为什么。善问在创造性思维中有重要的意义。如在学习无旋律伴奏时,我注意学生对一些编配手法不是特别明白,但又不敢提出来,小声在下面嘀咕。于是我鼓励学生想问就问,不明白的地方要弄懂。学生提出来后,我又组织大家讨论、思考,终于弄明白了这个知识点,既解决了问题,又让学生获得了更多无旋律伴奏方面的知识。

音乐创作需要创新精神,音乐上的创作是包括多方面的。我鼓励学生用其他艺术手段展现音乐的精神思想。如用舞蹈、绘画、诗歌、表演等为音乐编创节奏;用打击乐器伴奏或改变音乐要素来改变乐曲的情绪;简单的歌曲创作、歌曲改编和艺术处理进行二度创作等。在创新练习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把感受到的情绪、力度、速度、节奏、音色等要素表现出来,力求每一次创作都有新的感受、新的突破,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表现自我,真正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人。当学会了弹、唱《我和你》这首歌曲后,我又请学生通过改变音乐要素来改变歌曲的情绪。学生们把这首歌曲唱出了多种速度、情绪,当唱到最后一句时,又有学生提出来应有更强烈的结束感,师生在一起讨论,提出各种方案试唱了一下,做个比较,最后采用了重复这一句,并用先渐慢后回原速的方法。学生唱得兴致勃勃,津津有味,因为由于自己动脑筋的原因让歌曲更完整、更动听了,下课后学生都是哼着这首歌曲出教室的。

3.教师是激感的关键

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先决条件。“要想打动别人,首先必须打动自己。”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应善于凭借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以情激情、以情育情。

第一,教师必须具有对学生强烈的爱心。“爱”最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热爱每一个学生是实现情感共鸣的前提。当然,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仅表现为外在的情感流露,还体现在他献身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在我眼中,学生没有好差之分,他们对音乐的喜爱就是对我的喜爱。

第二,教师必须对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这是音乐教师必备的业务素质和心理品质之一。音乐教师不光是音乐作品的欣赏者,更是音乐作品艺术情感的传递者。因此,教师要在深刻理解、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情感脉络,并通过恰当的手段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充电”与“补氧”,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与音乐素养。

第三,教师要善于运用调动学生情趣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寓情于教,用真挚的情感去启发感染学生,在音乐作品与学生情感之间架起桥梁。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与学生共同参与演唱、演奏、表演、创作表演等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音乐情感、领略音乐真谛、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如在学习《北京欢迎你》这首歌曲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演唱,自己也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创作表演中,教师的参与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教师富有激情的表演感染了学生,激活了学生的情感投入,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

4.情感的升华

激发学生情感的同时还要着手进行情感深化。对于一首作品,我们要听的是什么,感受的是什么,总结的是什么,让这些问题触动学生去探究隐藏于音乐作品背后的东西,从而上升到高层次的音乐鉴赏层面。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音乐作品中汲取艺术的养分,提升音乐的素养增强审美能力。如让学生欣赏《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歌曲时,让学生在乐曲中感受音乐旋律优美的同时,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在音乐感受中使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家庭之间的情感更加亲密。我国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能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了解,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上升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及对美好理想的向往,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如学生在学习作品《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要学生明白“蓝蓝的天”“白云”“马儿”“不落的太阳”等对祖国的歌颂之情,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演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吻合时,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活动;也只有在真正的音乐活动中我们才能发现情感的内涵所在;也就是在音乐课中要千方百计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其价值观得到升华,最终达到以情明理,以情怡心的目的。

音乐的世界奇妙无比,每一部作品都是用声音编织出来的艺术。音乐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为着眼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音乐情感体验能够培养人的性格,它不仅对于儿童、青少年,对于成人的教育同样能起到完善其性格,使其性格趋于健全发展的作用。音乐是美的艺术,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但什么是真正的音乐之美,每个人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在接受一定的音乐教育之后不断调整和改变自身的审美情感,从而使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以便用这种情感体验在生活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这,也是成人音乐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编辑部.第一、二界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588

[3]邵宗杰.心理学教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教师的感人事迹范文3

一、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影响学生的爱好、性格

许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自己性格和爱好的形成,受某位语文老师影响最大。从教育的人文角度看,任何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渗透高尚情感的教育,但

从语文学科的特征来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训练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的敏感性。因而它体现的人文关怀表现得更为突出,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用自己的文学素养,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达到教育作用,又显示出自己的个人修养。不仅如此,教师的身教更甚于言传,它像一本无字的教科书,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形成习惯。事实证明:教师教学中自信的表情,温文尔雅的仪表,甚至教师的语言、文学修养等都常常被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语文教师注意人格修养,学生的气质行为也常常会更高尚。身为语文教师,必须在行为上彰显自身的人格魅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语文教师要尊重语文教材,影响学生人生的选择

人教版语文大多选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它们是长期文化发展史上筛选下来的精神财富,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宽阔的胸怀,富有创造性地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体现出审美和人文关怀。如《谈生命》用柔美的语言、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诠释生命的深刻本质;《那树》通过老树的生长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让学生对生存与发展产生理性的思索;《地下森林断想》用黑黝黝的环境烘托出了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让学生对“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的理解更为深刻;《岳阳楼记》中表现出的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总能让学生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进而萌生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因而,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应停留在知识表面,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和自己的潜能,把美的意境和情操真正传递给学生,为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奠基。

三、语文教师要应用多彩的教法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他们的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必将升华他们的思想情操。新教法特别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存”,注意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的创意看法,“你最欣赏的一句(段)话”“谈谈你对某句(段)话的理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异彩纷呈的语文课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人生体验,还有利于学生持久兴趣的培养。

四、语文教师应开辟广阔的阅读天地,影响学生的生活情趣

教科书后的数十部“名著导读”,让学生的视野更为广阔:读神魔小说《西游记》,学生会领略孙悟空的机智、勇敢与抵抗精神;读章回体小说《水浒》,学生会赏析108将的独特个性和精神魅力;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生会理解人生的逆流与刚强;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学生会徜徉于名人的精神世界里,收获人生的真谛……语文老师如果能真正利用广阔的阅读天地把自己对生活的敏感性体会传给学生,引导他们反复咀嚼生活,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美好与快乐,势必影响他一生的生活情趣。

总之,语文教育是大多数人接触文学、感知生活的最初窗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性格和人生观。语文教师担负的责任足以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所以,真正成功的语文教师也往往是对学生人生影响最深刻的人。语文教师应为下一代打下健康的精神底子,发挥自己更大的潜能。

教师的感人事迹范文4

庄辉院士1935年出生于浙江奉化。从小他就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据亲友回忆,少年时代的他平时话语不多,也不调皮捣蛋,很爱看书。放假时,他才会更多地参加些业余活动,如与妹妹一起钓鱼、下棋等。勤奋换来的是良好的学习成绩,他的名次在班上总是数一数二。

勤奋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此后,他考取了北京医科大学。在校期间,他学习努力,成绩出色。1955年,在北京医科大学读书期间,庄辉直接被国家选拔到前苏联莫斯科第一医学院留学。1961年,他毕业后即回国工作、报效祖国。1961~1962年,他担任广州中山医学院助教;1963年至今,一直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工作。

工作近50年以来,庄辉主要在传染病领域从事研究,尤其是针对乙肝病毒:从1972年第一次接触乙肝算起,庄辉院士已经与之打了近40年的交道。众所周知,我国是乙肝大国。据1992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曾一度高达9.8%,估计约7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 其中1.2亿人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 占全世界的1/3。我国每年因慢性乙肝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有成千上万亿元。正是因为存在这些情况,近40年来,庄辉院士投身于与乙肝斗争的事业,为此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他认为:搞医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静下心来,刻苦钻研,才会有收获。为此,他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工作上,也有人说“他对工作很痴迷”。即便年已七旬,庄辉院士仍保持每天8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常常是每天早上8点上班,到晚上10点以后才回家,只要不出差,定能在实验室里找到他。一次,一位同事与他一起去海南开会,本想趁机看看大海,谁知庄辉院士讲完课就走。回到北京后,同事说起此事,庄辉院士觉得怪不好意思的,连忙道歉。同事们就说:“‘天涯海角’(海南旅游景点)不如你的实验室。”

多年来,为了事业他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但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实至名归,1988年,他晋升为教授;2001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办几件实事来对付乙肝

乙肝疫苗是预防感染乙肝病毒的重要的手段。1986年,我国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正式批准生产。1992年,在庄辉和同行专家的联名呼吁下,卫生部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并要求自1992年1月1日起,对所有新生儿按0、1、6 月程序(即出生24小时内、出生后1个月和6个月)免费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这一举措从根本上预防了乙肝的发生。

2005年,庄辉院士在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期间,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年主持编写《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在指南的制定过程中,他查阅大量中外最新文献,召集专家多次讨论,并花费大量心血逐字逐句做了上百次的修改,细致到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历时2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终于面世,不仅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指导性意见,还能帮助乙型肝炎患者正确了解该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这在我国乙型肝炎防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随后举行的推广活动中,参加培训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们也对其指导价值赞叹不已。不过,所有人都发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没有任何专家的署名,更没有庄辉院士的署名。他说:这是中国专家们集体的智慧结晶,不是某个人的成果。但是,这无疑又是他为人类战胜乙肝而做的另一件实事。

在工作研究之外,庄辉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维护乙肝患者正当权益的运动中。他说:“我现在的愿望,是能在入学、入职时取消乙型肝炎体检,这会大大减少对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歧视。我这辈子,接触的乙肝患者有多少,我也数不清。这足以说明,一般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不会传染乙肝。如果每个果然都能有这样的认识,我的工作就没有什么遗憾了。”现在,有关部门已采取措施,并积极呼吁大家要消除对乙肝患者的岐见。相信这会对控制乙肝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事实表明,庄辉院士等专家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预计到2015年,我国一些大城市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将降至低度流行地区水平;到2020年,我国全人群平均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可能降至低度流行地区水平。

为人处事也是学问

庄辉虽然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科研业务及社会工作繁忙,但他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坚持每个学期都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尽管对课程内容了如指掌,但每次都认真备课。为了适应多媒体教学方式,他多年前即开始认真虚心地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他有一个小笔记本,每次在课件制作中遇到问题,他就虚心地向学生或同事请教,然后将解决方法记录在小笔记本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亲手制作的课件构思巧妙,图文并茂,信息丰富,排版漂亮;再配合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讲解,他的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的实验设备和搞科研的环境还不尽人意。此时,庄辉正被派往澳大利亚学术交流。导师看重他的钻研精神和人品,以非常优厚的条件,多次要求他留下来。面对这些庄辉心情特别平静,他说:“国内搞科研的环境确实不如这里,但国家更需要我。”回国后,他就参加了西双版纳的医疗队,开展对乙型肝炎的普查。

教师的感人事迹范文5

一、重视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心理基础

(一)引发动机心理,吸引学生展开学习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感染力,首先表现在学生有真实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任务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它同样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成分。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约翰?M?凯勒(John M Keller)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个学习动机模型――ARCS模型。所谓ARCS,是Attention(注意)、Relevance(关联)、Confidence(信心)和 Satisfaction(满意)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的缩写。在凯勒看来,上述四个方面代表了四类主要的动机策略,围绕这四个方面来设计教学,就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动机。

任务驱动式教学正好满足并凸显“ARCS”这四种学习动机,首先是任务的有趣、有劲和有用,这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随之学生发现从事的知识学习与任务完成密切相关,于是产生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并满怀信心地去探索和获取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最终对充满挑战性的学习过程和充满实用性的任务价值感到满意。ARCS是基于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的理论。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感染力,学生要有真实和强烈的学习动机,首先要能足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商业中有一个布里特定理。布里特定理是指商品不做广告,就像姑娘在暗处向小伙子递送秋波,脉脉含情,只有她自己知道。任务驱动式教学中的“任务”如同“广告”在向学生召唤,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并在“推销”知识的特性、功能和用途中,激发学生“购买”的兴趣。另外,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注意力也可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财富的一种“促销”手段。

心理学一般把注意分成三种: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随意注意是有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是事前有预定目的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注意。传统教学中教师设置的情境,很容易刺激学生不随意注意,但如何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持久地参与学习过程呢?理想的方法是强化随意注意向随意后注意发展,让艰苦的学习变成学生自觉的内在追求,任务驱动式教学就能最大程度地达到这一点,挑战性任务吸引和维持着学生的注意。

可以说,设计的任务从“引发注意”“发现关联”到“充满信心”“感到满意”,这一不断深入的心理历程,形成了一条不断驱动学生深入学习的路径,引导着学生越走越远,并让学生最终产生“路径依赖”,欲罢不能,直至走到路的尽头,获得知识,获得成功。“路径依赖”的力量就在于人们一旦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并且,最后的“满意”又会让你进入对成功的“路径依赖”――想再次获得新的满意。日久天长,这种“路径依赖”就会成为习惯,强烈地驱使你“越陷越深”,也“越飞越高”,此时你对缺乏挑战的任务就可能会失去学习的激情。

(二)触发自圆心理,促使学生坚持学习

苏联心理学家蔡加尼克在一家人来人往的咖啡馆里,发现服务员的记忆力都惊人的强,但是只能保持到餐点送到为止。他们能记住一桌12人点的东西,不过一旦食物和饮料上桌后他们立马忘得一干二净,也回想不起之前稳固的记忆。蔡加尼克将这种把未完成的任务坚持保留在记忆中的现象,以自己的名字“蔡加尼克效应”命名之。

“蔡加尼克效应”认为,人始终有一种天生的办事的欲望推动力,能够牢牢记住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但对完成的事情马上就会忘记。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学生一开始接受的任务大都不能一下子完成,势必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进程中对任务念念不忘,产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学习干劲。此中,只要任务还未完成,学生就会有一种牵肠挂肚的“不舒服”,促使学生一鼓作气地继续奋斗,直至任务彻底完成,学生才会松一口气。这样的心理诉求和目标召唤就成为学生坚持学习的不竭动力,从而实现从任务感染力向任务影响力的转化和深化。

这种心理状态我们还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实验来说明:画一个圆,如果还没画满,还剩下一段空白,此刻你的脑子里一定会闪现出要画满的意念。这也就是“自圆心理”的反应。

二、重视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情感力量

除了要让学生经历“引起注意、发现关联、充满自信、获得满意”的心理过程之外,我们还要重视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绪与成就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学习情绪有助于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和主动学习态度的培养。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反应也颇为丰富,首先是任务所包含的大问题让学生充满疑惑;其次是任务所包含的大能量让学生充满好奇。除此,我们还应该知道,还有一种情绪状态也能有效驱动学生学习,它就是惊叹――惊奇、惊讶、惊异和惊喜,这种情绪能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在紧张、焦急甚至冲动的情绪反应中产生强烈的学习驱动力。

在平常和平凡的课堂中,学生大多只会有“哦”“嗯”等平淡之声,之所以会这样,就因为许多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确定”和“可控”。然而,正如“惊喜学家”塔尼娅?露娜所说:“确定无疑的事情固然让我们感到安全,但出乎意料的惊喜才让我们感觉自己真正活着。”换一句话说,缺乏“出乎意料的惊喜”的学习只会变得死气沉沉。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有一种做法就是让课堂充满惊喜。

首先,惊喜能帮助塑造愉悦又高效的大脑。埃默里大学的研究者早在2001年就发现,比起一次喝水、一次喝果汁这样的规律奖励,大脑更喜欢“不知道下一次是水还是果汁”的惊喜。惊喜能激活大脑的奖赏中心腹侧被盖区,分泌出快乐源泉多巴胺。惊喜还让大脑制造去甲肾上腺素,这种小分子能令头脑清明警醒。对大脑来说,惊喜好比情绪和注意力的强化药水,能足足将情绪和感受提升4倍。

其次,惊喜还能镇定身体。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达契尔?凯尔特纳指出,平日里积极情绪较多的学生,唾液中的白细胞介素-6水平更低,这意味着他们身体炎症较少,更加健康。凯尔特纳还特别指出,与低炎症关联最显著的,就是惊叹之情。

再次,惊喜能改变“时间感知”。人对时间的感知,跟这段时间内处理了多少信息有关。许多人开始按部就班,过着一成不变的无聊日子,日后回忆起来,想不起太多信息,能想起的信息强度又偏弱,就会觉得“时光飞逝”。这样的“习得性平淡”,不但让人自觉生活乏味,更会让感情缓缓衰亡。而惊喜却能让人感觉活得很充实,从而“拉长”时间。

由此可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惊喜,让学生发出“啊”“咦”“哇”等惊叹之声,是多么重要。这样的课堂不仅要充满神秘,而且要充满神奇,让学生惊奇、惊讶、惊异和惊喜。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彭刚所长认为,惊喜应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评价的尺度,“说到底,教育教学其实就是给学生以惊喜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惊喜中获得更多发展可能性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惊喜’就是教育教学打开精神成长的明亮之窗的隐喻,它要求教师打开丰富的现实世界、知识世界和精神世界之窗,让学生在惊喜中看到一个更开阔、更丰富、更遥远的世界”。当然,他所说的意思更多的是知识揭开神秘面纱之后学生所产生的惊喜之情,以及知识最后的神通广大让学生获得惊喜。例如初学加法,学生可能回家会兴奋地对妈妈说:“我会算账了。”当学了减法,学生可能会笑着说:“我学会了和加法相反的计算了。”学了乘法就更了不起了:“100个2连加要写半天,我两秒钟就写好了”……

不管如何,要让课堂充满惊喜,首先要让课堂充满惊奇。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我们可以理解为“思维启自惊奇,也启自疑问”,还可以理解为“有惊奇,就有疑问”。如果是后一种理解,我们就要思考如何让任务材料本身就充满惊奇,一开始就让学生发出惊叹之声,直接强有力地驱动学生学习,最终在破解惊奇中获得惊喜。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出示一个问题:“一个人12岁,却只过了3个生日,这可能吗?”对此,学生感到惊奇――“这可能吗?”此时,惊奇中的疑问,如同一个倒挂的问号“[?]”,像一把钩子,牢牢地钩住学生的心,又像一个钓子,驱使学生去钓出惊奇背后的知识奥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在惊奇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了能够早些摆脱惊奇事情中的惊奇知识,就会不遗余力地去一看究竟或一探究竟,这就是有着惊奇色彩任务驱动式教学所具有的强劲的情绪感染力和思想感染力,它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爆发力。

那么,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寻找和设计能让学生感到知识的惊奇并本身有着惊奇色彩的任务材料呢?

(一)奇异的结局,能让学生感到知识的惊奇

生活中,有着许多奇闻异事,如果这些事情包含着数学知识或者正是数学知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让人感到惊奇,那么这些事情就可以作为任务情境提供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在惊奇中去敲开知识之门。下面举例说明。

能让学生发出惊叹之声的惊奇事情,可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知识之前,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阅读任务:634年,来自欧洲的殖民者在美洲大陆田纳西地区经历了一场恐怖,大量的蝉(达到每公顷数百万只)仿佛一夜之间从地底冒出,几个星期之后,又销声匿迹。时隔17年,这一现象再次出现,直到1991年,共出现了22次,周期非常准确。科学家发现,蝉的生命周期大都为质数,比如在北美洲北部地区周期为17年,而在北美洲南部地区周期为13年。学生读完这份材料,不由得惊叹:“难道昆虫也懂数学?”随之产生疑问:“为什么是17和13这些质数,而不是其他数呢?”当学生学完知识,明白“蝉在进化的过程中选择质数为生命周期,可以大大降低与天敌遭遇的概率,比如它的生命周期是12年,则与那些生命周期为1年、2年、3年、4年、6年及12年的天敌都可能遭遇,而使得种群生存受威胁”之后,又会再次感叹“居然昆虫都懂数学,我是智慧的人类,不懂数学太不应该了”。

能让学生发出惊叹之声的惊奇事情,还可以是一个真实的“事故”。例如在教学“认识小数”知识之前,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阅读任务:“据报道,美国芝加哥一个靠养老金生活的老太太,在医院施行一次小手术后回家。两星期后,她接到医院寄来的一张账单,手术费用是63440美元。她看到偌大的数字,不禁大惊失色,心脏病猝发,倒地身亡。后来,有人向医院一核对,原来是电脑把小数点的位置放错了,实际上只需要付63.44美元。”学生读完,都会感到吃惊:点错一个小数点,竟要了一条人命。此时,学生哪里还会小看小数点,带着对知识的敬畏之情,学习自然细心多了。

(二)奇特的结果,能让学生感到知识的惊奇

生活中,除了一些事情的结局会出人意外,有一些事情的结果也会出人意外。如果事情的最终结果与原来想象的出入很大的时候,它同样能够让人感到惊奇,它同样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任务情境,驱动学生学习探究。下面举例说明。

能让学生发出惊叹之声的惊奇事情,可以是“原以为其小,结果却很大”的大开眼界之事。例如让学生把一张厚为0.1毫米的纸对半撕开,重叠起来,然后再撕成两半再重叠,假设如此重复这一过程,撕了25次,这叠纸将会有多厚?受“厚为0.1毫米”的影响,学生往往会以为结果不会很大,但知道结果是像山一样高时,都会感到不可思议,从而会迫不及待地加以验证,当发现果然如此之后,自然会产生对知识的惊奇感。

除了事情所产生的数据之大出乎学生意外,事情所产生的影响之大也可能会让学生目瞪口呆。例如“一个喷嚏射出近1000000粒的飞沫,喷出的细菌可高达85000000个”,虽然学生在“认识整万数”教学之前还不会读这些大数,但从数的位数之多可以看出其大,这种对一个喷嚏影响之大的惊讶之情就会带入接下来的“认识整万数”的学习。

能让学生发出惊叹之声的惊奇事情,还可以是“原以为其大,结果却很小”大跌眼镜之事。例如上述任务材料还可以反过来使用――“如果一张报纸面积是4251平方厘米,对折30次以后,面积变成0.00000395905平方厘米,比针尖还要小”,巨大的反差效果同样能够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惊奇。

教师的感人事迹范文6

关键词:情感教育;角色魅力;激励;赏识

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对教育态度与教育行为必须在少年心中引起积极的情绪反应,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几乎包括所有的教育手段,也包含着严格的纪律甚至惩罚,它也不完全等同于爱的教育,而是具有明显的操作性。我从事班主任工作十几年,深感情感教育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一 增强角色魅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者的个人威信与教育效果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一致性。威信的建立固然要靠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技能以及高尚的人品,但也需要教育者有独特的个人魅力,而个人魅力的展示在很大程度上则要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个平台,对班主任来说,尤其如此,关于班级管理工作理论,学者可以连篇累牍地写上一大段,班主任个人通过学习也可以掌握这些理论,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管理好班级,更需要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校情,学情摸索出一条道路来。在多年班主任工作中,我感到班主任个人魅力对管理效果有很大的作用,班主任不是刻板的管理者,不是高高在上的监督者,而是有血有肉、有独特魅力的学生的引导者。班主任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尽情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

二 激励后进生不断向好的方向转化

如何教导后进生是每一个班主任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一般的后进生因为贪玩不爱学习等,成绩一时赶不上去,班主任只要多督促,在必要情况下采取强制措施就可以了。而对于那些因受家庭或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对班主任必要,正确的班级管理工作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有某些心理问题的学生,常规的劝导显然是失效的。这时,情感教育就发挥了它的作用。用真挚的情感感化他们,用诚恳的态度一步步地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用自己积极的情绪去感染他们,唤起他们对所犯错误的自责和悔恨,激发其要求上进的动力,从而真正地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像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曾有位小学五年级学生,毛病很多,经常犯些不大不小的错误,是个非常让老师头疼的孩子,别的班主任都不愿把他收留在自己班里,他的家长找到我,希望我能接受他的孩子。别的老师劝我,这样的学生会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趁早别要。但我认为,没有教育不了的学生,只有不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于是我把他留下了。我先是与他谈心,交流一段时间,找一些简单的题目,示意让他能否会做,当发现他能独立完成时,就让他在黑板上演示,并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他也找到了自尊和自信。于是,我又和他交流他的缺点,就这样,他不断的改进。一个月后,他有了明显的转变,落下的课也全部赶上了,还有一个学生,家庭条件十分差,他母亲常年卧病在床,作为班主任,我能承担的事就不让家长分但,那段时间,我陪着这个学生过得很艰难,教他知法、懂法、守法,鼓励他在摔倒的地方站起来,给他多重关爱,让他感悟人世间的真善美。至今,我的家就是他的家,期末考试时他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三 正确引导,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他们的情绪、气质、意志、兴趣和爱好,不尽相同,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如果每个人都我行我素,各行其是,班集体岂不成了一盘散沙?遇到这样的班级,班主任如能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富于同情心,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班主任,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学生把班主任当成可以依赖的人。这样,学生也乐意和班主任推心置腹地谈思想、学习、生活,心就会向一处而想,劲就会向一处使,形成一个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体。

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一环是激发班干部的工作热情。班干部是班集体的中坚,班集体建设的核心,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激发这部分同学的工作热情,注意培养并发挥其作用,是树立良好班风的关键。这时就需要班主任用情感教育激励这些班干部,真诚地赏识他们,为他们树立威信,我的具体做法是:

1.民主推选班干——因为优秀才当选。

在学生相互熟悉了解的基础上,采用民主推举方式,让学生提名心目中的带头人。然后让被提名者进行“竞选演说”一一说出自己的优点及准备如何当好班干。最后投票表决,当场宣布结果。这样做有利于提高班干部的自信心:因为我优秀,同学们才选我为班干部。 

2.定期召开班干会一一鼓励和指导的良机。

新班委产生后,我便定期召开班干会,鼓励他们:你们是班中最为优秀的同学,所以一定能起好带头作用.对班干做得好的地方进行表扬;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不是严厉批评,而是从正面指导其应该怎样做,使班干的工作能力逐渐提高,并保持对工作的积极、热情。 

3.为班干树立威信一一增进信任和团结。

如果班干部工作出现差错,班主任即在同学面前对其大加批评,将会大大挫伤班干部的自信心,也降低他在同学中的威信。所以,批评班干应私下。而对于班干的工作成果,班主任在班中要大加表扬,这有助于树立班干的威信。如获得流动红旗时,我便大力表扬班干对班级纪律、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告诉同学们:夺得红旗,班干们功不可没。

当同学们信任班干时,他们便会团结在班干周围,服从班干的管理。 

结论:

如果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只晓理,不动情,干巴巴的说教,枯燥乏味,学生听起来昏昏欲睡,毫无兴趣,甚至反感。这样的教育方法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呢? 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运用情感的感染作用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如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学生的情绪往往是被动的,不稳定的,这时班主任表现出冷静、沉着、坚定自信,就能稳定学生的情绪,并能给学生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冬奥会语言

下一篇短信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