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扬娜拉徐志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沙扬娜拉徐志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沙扬娜拉徐志摩范文1

徐志摩于1897年生于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青年时曾在国内外众多知名学府就读,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影响,这就促使他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对诗歌给予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和发挥,为其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新月社的发起人及成员之一,他在早期深受闻一多等人的创作影响,大体遵循了格律的体式进行创作,但是徐志摩并没有囿于格律的束缚。他热切追求“爱”、“自由”和“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与他那活泼好动、潇洒空灵的个性及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了徐志摩诗歌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徐志摩在诗歌中真挚地抒发着性灵,追求着个性解放,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最大的抒情诗,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再别康桥》中,面对康桥周围的诸多美景,徐志摩却着力描写了康河中的青荇、柔波及河畔的金柳。这本是一首别母校的诗歌,但是却通过描写其他事物来侧面表达自己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这不仅不是欠缺对母校的爱与不舍的表现,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爱得太深,才不忍正面面对这一现实:面对即将别离的母校,依依惜别的心绪溢满心胸,导致诗人不愿正视这一现实,更不愿正面描写本不愿远离却又不得不挥手别离的母校,于是选择了用一一状写与母校相关的事物的方法一方面表达着对母校的爱恋,而另一方面则用来平缓内心的不舍与痛苦。在《她是睡着了》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临摹意中人的睡态,用“白莲”、“琴弦”等富有诗意的物象,营造出美妙的意境。《沙扬娜拉》中的意象则是一朵不胜娇羞的水莲,用以状写日本女郎温柔多情的神态,贴切传神。《婴儿》用产妇对婴儿的企望象征地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理想的向往。而在《先生!先生!》中用“一个单布褂的女孩”追赶飞车乞讨的画面,刻画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雪花的快乐》一诗,诗人以“雪花”自称,用飞扬的雪花的意象,巧妙地传达了执着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翡冷翠的夜》中将两人之间的关系想成“残红”,迎风飘落,宁愿是“叫人踩”后“变泥”,而不希望维持这“半死不活”的状态。其中包含了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性解放的积极因素在其中。

二、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徐志摩在诗歌创作中常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的手法。《再别康桥》在开始的短短四行中,三次反复使用“轻轻的”,造成缠绵中不乏轻快的韵律,在节奏感之外给诗增添了一种音乐上的旋律。《雪花的快乐》在每一节的最后一行都对“飞扬”或“消溶”进行反复,增添了悠扬、轻柔的韵律。而在音节运用方面,徐志摩借用了西洋押韵的方法:“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再别康桥》)与“草上的露珠儿,颗颗是透明的水晶球,新归来的燕儿,在旧巢里呢喃个不休”(《草上的露珠儿》)运用的是交韵。而“青布棉袄,黑布棉套,头毛半秃,齿牙半耗;肩挨肩的坐落在阳光暖暖的窗前,畏葸的,呢喃的,像一对寒天的老燕;”(《古怪的世界》)使用的是随韵。“女郎,散发的女郎,你为什么彷徨,在这冷清的海上?女郎,回家吧,女郎!”(《海韵》)则运用了抱韵。

三、章法整饬,同时又灵活多样

在徐志摩的诗中,有一类是比较整饬的方块形,讲求句式、字数的整齐划一,如《云游》、《康桥再会吧》,这些诗中每一行的字数大体都相同,比较整齐,而还有一类则是运用退格,造成一种参差错落的美感,章法上变得灵活多样,例如《再别康桥》、《偶然》。他的诗虽是以四行一节式居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等都各有变化,能够做到既讲究诗形而又能不为其束缚,整饬中有变化,使诗歌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在《雪花的快乐》中,每节前4行都很整齐,大抵每行均为9个字,而第5行则使用了重叠反复。《再别康桥》中每节4行,隔行押韵;一、三行稍短,大抵6个字,二、四行稍长,大抵8个字;诗行呈现出有规律地长短错落,而从整体上看又是大段整齐、匀称的样貌。相较于《爱的灵感》长达96句的长篇巨制,《翡冷翠的一夜》共74行,而《沙扬娜拉》只有5行,《火车擒住轨》一节更是仅2行。这些诗足见其句法、章法的变化多端。

四、文辞丰富,富于想象力。

沙扬娜拉徐志摩范文2

[关键词] 徐志摩;偶然;张力结构;人生感叹

一、引言

徐志摩作为我国新月派代表诗人,“爱”、“自由”和“美”成为了他诗歌永恒的主题。美国和英国的留学经历,让他的诗歌受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擅长赞美大自然、歌颂爱情,其代表作有《沙扬娜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很多作品都被初、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用。徐志摩的诗歌与他的爱情生活永远都无法分开,他对完美爱情的追求,导致他一生与三位女恨纠葛,特别是和林徽因的感情更是曲折微妙。《偶然》一诗是徐志摩写于20世纪20年代,1926年5月27日在《晨报诗镌》上发表。这首诗短短的两节结构巧妙、语言自然、意象精微,是徐志摩诗歌创造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二、张力结构在诗歌中的体现

诗歌只有短短的十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在徐志摩大量的经典名作中,很多人偏爱《偶然》,它表现了诗人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悟,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这首诗歌的奥妙在于内部充满使人不能察觉的“张力结构”,主要表现在语言、结构、情感、意象等方面,表现出了诗人始终追求唯美的目标。徐志摩短暂一生无数的偶然和无奈,却始终没有改变诗人对爱、对自由和对美的追求,并把瞬间的感悟和体验凝聚在了这永不褪色的诗篇里。

1、结构完美

《偶然》是一首音韵起伏、节奏感强、画面具有流动感的结构完美的诗歌,强烈的动态格律对立统一,张力动态平衡,构成了新和谐的凝固效果,充分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特有的美感。徐志摩的学生卞之琳说:“《偶然》这首诗在徐志摩老师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在对徐志摩诗歌的演绎时,主要通过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变化的音韵来表现出诗行的参差不齐,类似起伏的音乐,富有流动美,体现着“一唱三叹”的回环感。《偶然》这首诗歌采用的是三行韵,音韵委婉,浅唱低吟;奔放高昂,激情无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音韵交替起伏,抑扬顿挫,使诗行整饬有变,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充分的展现了《偶然》一诗的音乐美和节奏美。

2、意象精美

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徐志摩诗歌中的意象选取得奇巧而又贴切,每一个意象都展示了诗人了情感渗透和精神品质。有的研究学者认为,《偶然》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的很淡,飘忽无迹;把火热的生命力都化作轻烟。这种看法其实只是停留在了表面,《偶然》是深层信息其实传达了一种飘逸、轻淡的人生失落感,是诗人灵魂瞬间弹出的心音。在诗歌短短的两节中,徐志摩用单纯的意境,点化了一个朦胧、小巧、晶莹的世界。这些意蕴充分体现了诗人淡淡的伤感情怀、甜蜜而又忧伤的爱情、逍遥洒脱的性灵,这些都寄托着诗人对纯美人生理想的追求。你与我、云与水、黑与光都在《偶然》一诗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动与静、甜蜜与忧伤对立统一,增强了诗内在的弹性,形成一个艺术渲染力强的诗美境界,让读者充分的体会到了清新明丽、逍遥易逝的生命追求,感受到了诗人的性情与品质。

3、情感活跃

有人说偶然是一个完全抽象化的时间词,其实偶然就是不期而遇。徐志摩在诗歌《偶然》中,表达了和“你”偶然相遇时的时间、地点、情景和心境等,使双方体会偶然的感悟和品位,如惊讶、悲凉、欢喜、热烈、哀叹等。在人生漫漫长路上,有多少偶然的交会,大街上的会心一笑,旅途中的三言两语,或许都是昙花一现,因此“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方向,偶然的相遇,又匆匆分别,永无再见的希望,这种无奈的失落感“记得也好,最好忘掉”。诗中“你”“我”的不确定性,使诗歌的情感活跃起伏,张力充沛,不同的读者产生不同的情感,给人以微妙细小的回味。

4、言简意赅

爱情可能是刹那间的情感波动,因为那回眸一笑偶然产生。人们中的偶然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感受,或感动、或惊喜、或哀伤、或热烈……体会生命中的偶然,感受那道不清、说不明的朦胧美好。一次次浪漫的邂逅,“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虽然说有永无再见的无奈失落感,但是这简单的词句表达出了偶然韵味深长的内涵。这短短的两节诗歌,让读者体会到了诗人言简意赅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感受到了徐志摩深厚的语文功底。就这样的一段小诗,一种情调就把读者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挖掘出来,实在是令人感叹啊!

三、解读诗歌《偶然》,体会生命中的偶然与无奈

沙扬娜拉徐志摩范文3

关键词:徐志摩 新诗 意境 音乐性 统一

中国现代白话诗歌在二十世纪初一步步走向规范化的过程中,诗歌语言中的声音与形象也渐渐趋向结合,并以此来表达音乐性。此时,新月诗派形成了自己的“三美”,也就是“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原则。那么如何实现新诗的美学层次的统一?徐志摩给了我们问题的答案。本文将从节奏和韵律的作用以及意象与意境如何配合来浅析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新诗诞生在五四新文化文学革命运动的冲击之下,开创先河的等人冲破了传统诗歌格律的限制,倡导“以我手写我口”的“散文化诗歌”[1]。随后的自由体诗歌以郭沫若为代表,在语言的音和意上,给予“意”特别的关注,导致诗歌缺少对音乐性的重视。这一现象被新月诗派所扭转。闻一多曾经列出诗的“三美”原则,而徐诗(即徐志摩的诗歌,下同)则是这方面的较好诠释,在他的诗里,声音与意象调和地恰到好处,达到了音乐层面的和谐和统一。

一.徐诗的声音与音乐性

关于语言和音乐关系的探讨已经是老生常谈,中国人自古以来把诗称为“诗歌”就体现了人们对两者联系的深刻认识。[2]新月派诗人朱湘曾说:“诗没有音乐性,简直是和花没香气,美人没眼珠相等”[3]。那么何为诗歌的音乐性,这个问题在当下研究中存在很多争议,在这一点上王泽龙对诗歌的音乐性做了几点说明,即“首先,‘音乐性’的物质基础就是诗歌的‘语音’,与一般意义上的音乐的声音不一样;其次,诗歌的‘音乐性’与诗歌所表达感情是紧密相连的;再次,即使对于依靠声音来填的词曲来说,相同的词,在节奏上也是有区别的。”[4]。从诗歌的声音和音乐性的关系来看,节奏对乐感的形成、音乐性的塑造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诗歌具有明显可感知的音乐效果,节奏便成为必备因素。徐志摩抓住了这一突破口,他的创作便是自觉地从节奏和韵律入手来追求具有音乐性诗歌的范例。

节奏方面,首先是音尺节奏。闻一多的观点认为,凡是诗歌都可以划分音步,且认为这种整整齐齐的形式正是美的体现[5]。相比之下,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尺节奏可谓更成熟,他在音尺划分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并与反复的手法相配合使用,以实现预定的效果。例如《月下雷峰塔影片》,“我/送你/一个/雷峰塔影,满天/稠密的/黑云与白云;我/送你/一个/雷峰塔顶,明月/泻影在/眠熟的波心。”全诗分为两节,第一节诗人采用“一、二、二、四”+“二、三、五”的音尺划分并反复两次,构成一种轻柔飘逸的流动感,读起来令人仿佛听到了月光下粼粼波光的西湖和诗人遐想之余伴随的阵阵心跳。这首诗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关键就在于表面灵活变动而实质又颇为整齐的节奏感,把音尺划分出来后,这种节奏感便清晰明地展示出来了。

其次就是口语化的自然节奏。关于徐志摩的这一点,卞之琳在《人与诗:忆旧说新》中评价 “(他的)口语化创作运用得干脆利落”[6]。廖玉萍也提到“他的抒情诗在很多方面采用当时的口语,随着内容和情绪的变化,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节奏。”[7]由于徐志摩在北京呆过很长一段时间,并对民间,尤其是下层社会有较多接触和了解,所以他的抒情诗中多处采用北京方言,构成了极具特色的语言节奏。譬如《叫化活该》中的“爷”、“修好”,《残诗》中的“赶明儿”等元素,既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真实的感受,又使得诗歌节奏自然又贴切。

韵律是徐诗语言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徐志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表现出美的力量,并使其日臻完美。”[8],这里的“形式”很大程度上靠韵律来实现。在西方诗歌中,头韵一直作为创作英语诗歌的主要技巧[9]。而徐志摩正巧深受19世纪英美诗风影响,他敏锐注意到汉语的双声和头韵的相似性,并将此运用到诗歌的翻译和创作中。例如徐志摩翻译安诺德(Matthew Arnold)的《诔词》(Requiescat):“散上/玫瑰花,散上/玫瑰花,休搀杂/一小枝的/水松!/在寂静中/她寂静的解化/啊!但愿/我亦永终。”[10]本节的音节中,声母为擦音和塞擦音占据三分之二,这使得本诗充满了连绵婉转的听觉感受。再如押韵,《沙扬娜拉》[10],采用“隔行押韵”的押韵方法给人以含蓄,忧愁之感,并用“ou”韵加强了这一情感效果。

二.徐诗意象、意境与音乐性的表达

在诗歌中,意象也能体现音乐性,甚至可以说意象对其向更高精神层面具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朱光潜提出:“但是诗歌所用的声音更可以说是语言的声音,而这就必然强调其伴有的意义。”[11]意象也是徐诗歌语言音乐性表达中难以替代的一部分。例如其中频频出现的“水”这一意象。徐志摩是一个情感丰沛的诗人,寄托世间一物来抒发其情的话,水便是最合适的了。试看《再别康桥》,诗人在轻柔的康河里渐行渐远,诗人望着水和桥,望着河畔的金柳,水里的倒影让他想起了佳人,思绪萦绕着,一切回归寂静。徐志摩精准地抓住“水”这一意象的特点,在诗中完美营造出柔和舒缓的乐感,奠定了诗的深层次的音乐性。

关于音乐性的组成,沈亚丹则将意象扩充到了更深层次的意境。他提出了“诗歌的音乐性有三个层面”的说法,即“声音、意象和寂静之音”,这里提到的对诗歌音乐性最重要也是最隐含的一层――寂静之音,沈亚丹解释说这“不仅指诗歌以文字的形式存在……更指诗歌本身的不可言说性。”[12]我想也可以把它理解成意境,而意境又是由意象在读者心中发生作用进而凝练成的诗歌氛围,所以在此就形成了一个意象意境音乐性的递进的作用过程,只不过,音乐性只是借意境的力而表达和深化,本质上,和意境相联系的“寂静之音”才是诗歌所要表达的终极目标,也是音乐存在的本质,即声音背后的宁静与和谐。这里我们是从意象入手以徐志摩的诗歌来探讨意境和音乐性表达的关系及对其的作用的,如《偶然》一诗通过意象选择,巧妙地描绘出难以言说的意境: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10]细细分析,便会发现本诗只是利用一些简单的意象,但却使“偶然”一词幻化成一种意境感觉,读来分明地体会到作者和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在人生路途中的美好交织。这首诗简单,但却正是因为它的寥寥数笔的意象,从而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不可言说的意境和趣味。

三.结论

综上所述,徐志摩在他的诗歌中,实现了语言中声音与意象、意境的结合,并使这种结合恰到好处地传达了相应情感,表现出的不仅仅是表面的,更有深层的、内在的音乐性。徐志摩就像一位跨越时空的音乐家,他用写下的诗作,波动了无数后代人心中的弦,不得不说,他的诗,是诗歌音乐美的完美实践和体现。现如今的研究,相对于他本人及其诗歌所创造的,实在是沧海一粟,作为后辈的青年人,在以后的探索中,更应该时刻保持心灵之窗的敞开,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究徐志摩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孙晓霞,辛斌.语言和音乐:语言认知研究的新视角[J]《当代语言学》2014(2):175-185

[3]朱湘.评闻君一多的诗

[4]王泽龙,王雪松.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内涵论析[J].文学评论,2011(2):55.

[5]闻一多.诗的格律[J].诗镌,1926(7).

[6]卞之琳.人与诗:忆旧说新[M].北京:三联书店,1984.

[7]廖玉萍.论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性特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65.

[8]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9]Irmsche, W.F.The Holt Guide to English [M] Holt Rinchart and Winston,USA,1981:335

[10]顾永棣.徐志摩诗全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11]朱光潜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12]沈亚丹.寂静之音――关于诗歌的音乐性言说[J].南京大学学报,2000(3):95.

[13]张入云.问题史:中国新诗的音乐性 [J].诗探索,2011(1):12.

沙扬娜拉徐志摩范文4

关键词: 高职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现状分析 改革策略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其基本功能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学习是其他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它的作用是隐性的、间接的。扎实的语文功底包括观察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能力都会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与日后就业产生积极影响。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校偏重职业能力培养,忽视语文教学。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强化专业训练,为职业岗位服务[1]。突出这一重点,当前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专业成为根本,在强化专业训练的同时,不少高职院校语文的教学课时大量削减,某些工科高职院校甚至取消了语文课。

(二)学生对语文无新鲜感,产生厌倦情绪。

从课程体系来看,从小学到高职一直开设语文课,学生对语文学习无兴趣可言。不少学生但逢语文课能逃则逃,否则就是上课开小差或玩手机甚至伏案大睡。

(三)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高职生的需求。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是在中专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高职教育发展速度快,教材建设没有及时跟上。许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只是在原有的中专教材或本科院校教材的基础上加以增删编排而成的,教材一般偏重于文学,尤其偏重于中国古典文学。虽然其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作品,包含丰富的人文内容,充分展现了人生之美、语言之美,堪称培养高职生人文素质的蓝本,但极少或完全没有应用性教学材料和语言训练的内容,致使教材内容比例失调,这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及高职生的特点极不相符。

(四)教学方法手段陈旧,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大多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状态。教师教学囿于书本,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手段方面,不少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还停留在一支粉笔加一张嘴的时代。语文教师很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即使使用,也没有真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明确思想认识,更新教学观念。

语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以大学语文教学为主的文化素质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它可以提升高职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在语言文学方面的长久兴趣和鉴赏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2]。因此,大学语文将逐渐影响全社会,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为高职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思想认识,更新观念,重新定位高职语文教育。

(二)调动高职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老师可以利用相应的语文教学平台,采用各种方法调动高职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高职生写日记;安排学生组织了“爱我交院,从我做起”等演讲会;拟写相关专业产品广告语等活动。这样一方面可极大地拓展高职语文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切合市场与企业的需要,学生会从中体会到语文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与专业教学相联系,注重教学实用性。

高职语文是高职生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是他们现在学习、将来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高职语文教师在提高自身文学修养的同时,还要了解所教专业的特点,不断搜集相关专业的新知识、新信息,并用这些信息丰富语文教学。

例如在给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上语文课时,笔者结合相关内容讲了卡尔·本茨的第一辆三轮车的诞生、戴姆勒第一台高压缩比内燃发动机的发明等小故事,故事内涵深厚而丰富。课后,要求学生收集相关素材,并撰写读后感。此外,语文教学还应与学生的实训、实习活动相结合。

(四)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要改变“满堂灌”的现状,教师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大力开展实践课教学,让学生进入独立的言语活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得知识[3]。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化为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例如在教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这篇诗歌之前,笔者先让学生查找徐志摩与林徽因、张幼仪、陆小曼之间情感故事的相关资料,适时地进行情感教学,同时通过他的《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诗歌,提出“徐志摩是纨绔子弟吗?”“你最喜欢徐志摩的哪首诗歌?”等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要就其曲折的情感经历撰写读后感。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必须立即进行高职语文的教学改革,提高高职语文教学质量,然而如果要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则仍旧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与研究。高职语文教师要勇于思考、敢于实践,推进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高职语文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志刚,李剑,何凌峰.浅谈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5):23-27.

沙扬娜拉徐志摩范文5

于是,我孵化出的农夫心情,虔诚地踩着陶令的节奏,常常会用手拔去花盆中的杂草,用自来水连续着雨露的润泽。天天看着长大的绿叶,以及那长高的身影,仿佛空气里弥漫着甜甜的韵味。城市中的泥土气息,就像农家期盼的春雨一样,的确是蛮名贵的。广东人也许深悟此道,各家各户都会在阳台等处,种养不少花木。一直被散淡折磨得有些简约的我,也实实在在地将心情,嫁给了如此心仪的绿化使者。并且,无悔的心,透亮出誓言的光芒。

站在早春的阳台上,开始主要是和小榕树静演心曲。但突然有一天,从楼上阳台探来一枝轻盈红杏。那是多么美丽的低头啊!那一刻,我那漂浮的孤云,顿从心空散去。那太美的花色的舞动,令我蓦然想起了徐志摩的《沙扬娜拉》,顿觉红杏那一低头的温柔,太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可惜我还来不及道一声珍重,红杏已将那甜蜜的忧愁,藏进了楼上的阳台。

好在春色无法藏匿,每当我和小榕树交流的时候,只要微微从阳台上探出头向上望去,就可以发现,那抹娇羞,总是那样的令人垂涎。于是,痴痴地想,若让早春替代所有的季节,那不和冬日的白雪恋爱,我多半还是会同意的,尽管白雪也有很多可爱之处。

辞别冲动的港口,静下心来重温那甜蜜的忧愁,港湾的霓虹,放亮着多彩的谆嘱,丝丝情缘,本是命运埋下的伏笔。

楼上的红杏,毕竟是属于人家的,而偶尔的仰视,若只会产生内心的动情,那么,恬淡的心所升腾出的,定是那情绪的温暖和清新。所以,照顾好那嫩绿的小榕树,才是我一种无比轻松的选择啊!

行文至此,感到蛮有趣的。我对植物们的真实描述,也许好友们看了后,又会说我在“拟人”了吧!事实上没有,我跟植物的交流,向来都是这样的。作为大自然的情人,我没有理由同那些鲜亮的存在,保持所谓美的距离。

日月之明,海天之蓝,树木之绿,花草之艳,以及那泥土之芬芳,已成了我谙世人生的至尊倾慕。每当我行走在祖国的青山绿水间,看不到的,是尘世的烦嚣;悟得明的,则是纯美的念想。晦涩人生如有了那般舒心的念想,前方的路,还怕没有亮丽的风景!

来到阳台上,我将喝剩下的半瓶矿泉水,灌溉给了小榕树。见那绿叶在风中幸福的样子,想及与之同饮一瓶水的缘分,心绪的婉转,实在是无法言明的。

正在这时,恣意的春风,将楼上人家的一朵红杏,吹落到我的阳台中。我捧起那依然鲜艳的花朵,无限怜悯,顿从心起。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它的鲜艳,和时间去缔造一次深情的长吻;我甚至还格外天真地编起了童话故事,想让那朵红杏,在失却美艳的未来,能够在浩瀚的文字星空,点亮另一道宇宙奇观。

童话和希冀,都无法使那朵红杏的凋谢,走出别样的命运。本想将那凋零的花瓣,夹入一本名为《金蔷薇》的书里面的。以为,那朵红杏,虽非黄金铸成,但它毕竟给我的人生,带来过美丽的憧憬。后来,考虑到书页自然气息的缺失,会让它干枯的容颜溢满凄楚,于是,最终决定将它葬在了我那榕树的树根边上。因为,在泥土里,它就有机会以一种新的生命形式,永据我思维的城堡。

沙扬娜拉徐志摩范文6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徐志摩

而今天的慢走餐厅是由日本著名的品酒师、国际葡萄酒挑战赛清酒部国际评委山本敬先生在国内开设的第二家门店。既然是业内知名的调酒师自己的店,自然少不了日本清酒的元素,其实Sake MANZOU就是一家以日本清酒为主题餐厅,店内汇集了山本敬先生调酒生涯当中精选的日本各地名酒,整个餐厅现存的清酒种类超过一百种(含清酒、烧酒和梅子酒)。山本先生在采访中自豪的跟我们介绍说,Sake MANZOU目前是北京日本清酒种类最多的餐厅,他致力于将Sake MANZOU打造成中国最专业清酒餐厅。

山本先生很认真的告诉我们,他一直把推广清酒文化,提高清酒的知名度作为自己的责任。虽然在中国生活了10余年,自己的餐厅也有了很好的发展,但是他一直觉得清酒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正如西餐和葡萄酒的关系一样,清酒也在日本的餐饮文化里占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日式清酒的魅力,为喜爱日料和清酒的朋友们创造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所以他在Sake MANZOU着力打造清酒元素,在Sake MANZOU不仅可以让到店的顾客感受到来自日本名古屋的日料美味,还可以尽情体验日本各地清酒文化。慢走还不定期举办各种清酒文化的推广活动,邀大家了解日本清酒独特的品质文化,深入体验和鉴赏清酒之美。

雅致的“慢”理念食肆

在Sake MANZOU,“慢”变成了一种生活理念,一个核心思想,也是整间餐厅组成的基本元素。

在山本先生看来,现在的中国与日本在很多生活细节上相似,比如人们的生活状态、生活节奏都是以“快”为主,以“快”为好,然而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剥夺了人们许多原本拥有的快乐和健康。大街上健步如飞的人们,很难会顾及开在路边的一朵野花的芬芳、空气里不知名的曲调的悠扬、偶然一间食肆中一餐美食散发的香味。从自然、健康的角度来看,“慢”更适宜人们生存的基本状态,所以他在Sake MANZOU的餐厅设计时力邀来自日本的著名建筑设计师:松原弘典先生,以清酒为主题,来呈现出一个优雅而独具意蕴,极富日本酒文化特征的“慢”环境。走进Sake MANZOU的客人,将能以五种感官完全体验“慢”式的生活美学,在细细地咀嚼回味间被这种“慢”文化所吸引。

除了宽敞明亮的大厅和一览无余的明档,包房则将日本“花”与“道”的审美特质展现的淋漓尽致,一条主过道两边是不同特色的包房,一边是榻榻米铺就的隔间,细碎的竹帘隔开了整个长形的空间,屏风和推拉门构成了最具日本民间元素的一侧。而另一侧则是商务包房,良好的私密性的包间处处散发着淡雅、清丽的气氛,简单的装饰和摆设透着极简主义的格调,而搁架上各色清酒的瓶子,则在灯光下反射出别样的风味。除了装潢上有着日本食肆标准的配置之外,精致的酒杯和酒器亦同样可以体现出山本敬先生的细致用心。

诚心实意的日料美食

如果说“慢”是Sake MANZOU倡导的核心理念,那么凝聚在料理上,精心和精良的食物则可以说是一种“慢品”的极致享受。

慢走的料理以名古屋菜为主打,自开业以来始终专注于为客人提供地道,美味而健康的和风料理菜品。以细腻用心,严谨制作与优良品质呵护食客的健康,是他们希望为顾客传递的餐饮态度。山本先生在采访中告诉我们,很多在名古屋当地的餐厅,店主都会亲自去田间挑选当日最好的食材,然后通过悉心的烹饪,最终呈现给客人,因此对于日料来说,“诚意”是十分重要的根本。所以在Sake MANZOU也延续了这一理念,他们所有的食材均来自由山本先生和厨师长高合意先生亲自选定的农庄种植的有机蔬菜。说起这处农庄的有机蔬菜可大有来头,完全不同于我们超市和市场上常见的有机蔬菜,他们都是来自于北京昌平区一处风景优美的“润田农庄”。润田农庄是日式有机栽培技术的国内第一示范基地,由日本信州大学名誉教授、著名的资源循环专家酒井信一先生亲自监督指导建立,采用循环型理念的现代化高科技农业技术,全面实现专业有机栽培的农业产品基地。只有这里才能够培育出真正无农药、无化肥的绿色有机蔬菜,然后再通过直达物流,呈现给每位顾客。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