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词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词多义范文1

2、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谣诼谓余以善,擅长。

3、以为: 制芰荷以为衣兮,用什么做。 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美好。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一词多义范文2

关键词: 一词多义 认知理论 英语教学

1.引言

几乎在所有语言中,一词多义都是一种普遍现象。一词多义是一种多义聚合现象,指的是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互相联系的意义。在现代英语中,绝大部分词语为一词多义。有些词有两种或三种意义,而一些最为常用的词则有上百种意义。例如,get一词在《牛津英语词典》中的义项高达150多个。一词多义现象一直以来都受到众多语言学家的关注,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之一。不同流派的语言学家试图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一词多义的形成过程。传统的语义理论由于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未能对此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理论认为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如原型理论、隐喻等,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赵艳芳,2001:36)。另外,本文还阐述了两种确定多义词义项的方法:语境和关联。

2.以往语言学家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在语言学界由来已久。例如,Taylor认为一词多义现象是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切相关意义的聚合(Taylor,1995:99)。McCauley认为在字典上把与一个语音形式有联系的所有相关意义都编排在一起是没有理由的,一个词条只能有一种语义、一个词形、一种句法范畴(McCawley,1968:126,转引自Hopper & Traugott,1993:69)。根据这一观点,世界上则应该存在一种最理想的语言,在这种语言中每一个词的意义都是非常明显的。然而,这种“最理想化的语言”其实是行不通的,因为一个人的大脑要记住这么多意义的每一个词形是不可能的(Hopper & Traugott,1993:71)。Lyons也指出,几乎可以肯定现在没有,以往也从未曾有过任何一种自然语言只存在一词一义。

一些语言学家试图采用一些方法来解释这一现象。Katz和Fordor提出语义成分分析法试图解释大量潜在的意义对照。这一理论可以帮助衡量某一个短语是否有意义或是否可以接受,但对于一词多义却未能作出原则性的解释。语义成分分析法受到德国语言学家J.Trier最先提出的语义场理论的挑战。J.Trier认为,语义场是指在某个概括词或概念支配下的一部分词汇,它们有与其他词汇相区别的特征。按照这一理论,每个词都被放在语义场中进行研究。词只有在“语义场”中才有意义。这一理论对各个语义场之间的语义联系未能作出直接的解释,所以一词多义现象在语义场理论中根本就得不到解释。于是,一些语言学家认为一词多义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区域,认为词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但是Sweetser否认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如果所有词项的用法被认为是任意的话,一个词项的不同用法也必然被看成是任意的,这样,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就显得毫无意义了。Sweetser举了一个例子:I see the picture.在这个句子中,如果我们认为see这个词项表示“视觉”的意思完全是任意的话,那么,在“I see what you mean.”这个句子中,see表示“明白”、“知道”的意思时,就根本不存在任意性了。同样是感官动词,为什么是see而不是其他的感官动词如smell,hear被用来表示“知道”、“明白”?这其中肯定有充分的理据。在这一层意义上讲,这种选择不是随意的。因此,我们就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一词多义现象。

3.认知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认知语言学发展迅速。认知语言学家强调人类的认知对概念形成的作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的认知手段,如隐喻、转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赵艳芳,2001:36)。认知语言学家试图将原型理论和隐喻的主要观点用于词汇的一词多义的分析和解释。

3.1一词多义的类典型论解析

类典型论是范畴化理论的核心,每个范畴都有类典型。人们可以根据范畴中的类典型来完成与该范畴相关的推断和联想(Lakoff & Johnson,1999)。在多义化过程中,向心性和开放性相互牵制、相互约束,向心性保证了词义扩展的连续性和理据性,开放性为词义扩展提供了可能性。多义化是通过多义词范畴内非典型成员的衍生和类典型的分裂来实现的。

在多义词词义范畴中,非典型成员不断地通过连锁和辐射的方式从典型词义衍生而出,衍生词义又可以成为进一步衍生的源词义。通过连锁方式得出意义的如英语单词“candidate”。该词源于拉丁语“candidadus”,本意是“穿白衣的人”,后来,由于罗马的竞选者参加竞选的时候都要穿白衣,该词又有了“穿白衣的谋求公职者”的意思,接下来“穿白衣的人”这个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只留下了“求职者,参加考试的人”这个意义。通过辐射方式的词如“neck”,该词的中心意义为人或动物头部与躯体的连接部分。从这一意义衍生出以下意义:(1)衣服的一部分;(2)用于食物的动物的脖颈,如鸭脖;(3)物体的狭窄部分(形状或部位像颈的),如小提琴的颈部;(4)任何事物的最狭窄部分,如瓶颈。这四种意义均衍生自原型意义。其中,词义(1)是意义的转移,词义(2)是意义的具体化;词义(3)和(4)则是意义的延伸。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多义词的词义范畴中,非典型词义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与典型词义相联系。

一般说来,多义词词义范畴中的典型只有一个,但从共时的角度来看,我们有时很难判断词义间的主次关系。例如,英语单词“gay”,意义如下:(1)快乐的,愉快的;(2)明亮的;(3)放纵的;(4)同性恋的。这些意义的顺序表明了词义的发展,第一个意义为基本词义,最后一个为最新的词义。但是从该词的用法和使用频率上来看,正好相反。第四个词义使用频率达到了最高。在一些情况下,所有成员似乎以同等的地位共存于同一个语义范畴中。这种情况是类典型词义分裂的结果。

3.2一词多义的隐喻性理据解析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一种修辞。而语言学家则认为隐喻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的方式。Lakoff运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以及意象图式来解释隐喻现象。他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隐喻认知的实质就是借助具体的为人们所熟知的概念来表述抽象的陌生的概念,使概念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所以隐喻的表达方式必定要利用不同认知域概念之间存在的某种“相似性”来启动人们的联想,因此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和灵魂。Sweetser总结说,大多数多义现象是隐喻应用的结果。以hand为例,除中心意义外,其他义项利用“手”这一中心意义与(钟表、仪器等的)指针或其他指示物的相同形象相联系,以hand的名称分别取代pointer,indicator等。借助“手”这一具体的为人们所熟知的概念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又由于两种概念相似性的存在使它们相互产生了联系,使几个义项有序地固定在了同一个语音形式hand之下。

4.语境对多义词义项确定的作用

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首先我们看狭义的语境。狭义语境又叫做语言语境。一个多义词由于和不同的词语搭配在一起,词义会自然而然地确定下来。例如,have一词与不同的词出现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have breakfast(吃早饭),have a rest(休息),have a party(举行晚会),have a baby(生小孩),have a strange idea(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同一个词have的不同语义就是由它所处的词汇语境决定的。

广义的语境又叫超语言语境或情景语境。使用一个词的背景对词义影响很大。比如,在句子“It is a difficult operation.”中,在医院中说这句话,operation这个词就是“手术”的意思;在工厂中说这句话,operation这个词就是“操作”的意思。此外,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也会赋予一个词完全不同的意义。例如在80年代,weekend这个词在中国指的是周日,但是在美国,它指的就是周六和周日。

5.结语

传统的语义学理论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来解释一词多义,未能充分地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缘由。认知语言学家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提出一词多义是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理论来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也许并不为所有语言学家接受,但提供了一种解释现象的方法,这促使我们继续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Lakoff,G. & Johnson,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2]Sweetser,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4]Paul J.Hopper,Elizabeth Closs Traugott.Grammaticaliz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5]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一词多义范文3

【关键词】一词多义 多义联系 词汇教学

词汇语言的基本构成单元,也是句子表达的关键。但是英语词汇存在着一词多义现象,除了介词、冠词以及个别专业词汇外,基本上所有的单词都有多层含义。这种多义现象的存在无疑给英语词汇的教学带来难度。本文中作者通过分析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原因与多层含义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过程,寻找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以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够准确把握词义。

一、 一词多义形成的原因

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生动多彩的英语语言的根源所在。英语中纯粹的单义词很少,绝大多数词汇都是一词多义,即一个词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新事物概念化的需要也不断增长。但是语言经济性原则不允许人们不断地制造新词来表达新义。其次,语言的灵活性也给一词多义创造了条件,所以赋旧词以新义相对于创造新词而言,就成为人们表达新事物的首选且最佳的方法。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英语词汇的含义不断的丰富发展,或横向延伸或纵向扩展。产生一词多义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英国语言学家乌尔曼(S.Ullmann)提出了五种多义词产生原因;张韵裴分别从语言自身内部原因,历史、社会因素、外来语影响以及心理因素等多个方面分析了词义变化的原因;陆国强则 分析了词义变化的七种方式。本文作者经过研究对英语词汇一词多义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四种:

1.语言环境对词义的操纵。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英语词汇的含义是不同的。下面以单词“close”为例分析如下:

(1)Would you mind if I closed the door? (我关上门你不会介意吧?)

(2)The rain has stopped. You can close the umbrella now. (雨已经停了,你现在可以把雨伞收起来了。)

(3)The road was closed to traffic for two days. (这条路封路两天。)

(4)The meeting will close at 5:00 p.m.(会议将在下午5点结束。)

从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词汇“close”围绕其原始意义“关”发生了词义变化,这就是语言环境对词义的操纵结果。所以在语言的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恰当的词义以便于准确的掌握句意。

2.词的搭配对词义的影响。词的搭配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一些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固定搭配习惯。词语搭配的多样性是语言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历时性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讲,词语搭配也是一种语言环境。因此,若能够掌握该词的固定搭配用法则对英语词汇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以下面句子为例:

(1)He’s always run after younger women. (他就爱追求年轻女子。)

(2)Never trouble trouble till trouble troubles you.(不要自寻烦恼,除非麻烦来找你。)

(3)We run out of fuel. (我们把燃料用光了。)

(4)Ok, let’s run with Jan’s suggestion. (好,怎么就按简的建议做吧。)

以上例子说明不同的词义搭配具有不同的含义。掌握词的搭配对掌握一词多义有很重要的作用。

3.人的思维和认知因素。在词义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人的思维和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知语言学就强调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不能单纯的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符号,而是以最少量的符号传递最大量的信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能力决定了词义的多样性。同一词汇多层含义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词多义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这是一词多义产生的内在认知基础和规律。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寅则认为词的本义是一个词汇所具有的原义,而喻义往往是从本义派生出来的,是人类认知时跨概念域映合(mapping)的结果。本文作者以“hand”一词为例,分析如下:

(1)Put your hand up if you know the answer.(如果你们知道答案,就请举手。)

(2)The hour hand on that clock doesn’t work.(那个钟表上的时针坏了。)

(3)She handed the letter to me. (她将信件交给了我。)

(4)He writes a good hand。(他的书法很好。)

通过以上例子对hand一词语义扩展的呈现,可以看出“hand” 一词的原始意义为手( part of the human arm beyond the wrist),指的是身体部位,见例1。例2、3、4中为hand一词的引申义。

4.社会原因和历史因素。语言是社会现象,也是历史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英语词汇也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改变了它的语义因素,发生了能被人接受的表意变化,称为词义的“历时性变化”。另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长期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融入了各自的区域特色,这就使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含义。这样一词多义现象就很容易产生。如下面例子中划线部分的语义变化:

(1)They put a microphone on my lapel and began the countdown.

他们在我西装翻领上装了一个小麦克风,并开始拍摄的倒计时。

(2)That would lead to a countdown in Cambodia.

这将导致柬埔寨进一步的动乱!

例1中划线部分“countdown”原意是指“核弹爆炸、导弹爆炸前的倒数计时”。现此词常用来表示“十分危急的状况”或“行将摊牌的局面”,如例2。

(3)He predicted the fallout from Watergate would hit both parties.

他预测到了水门事件的不良后果会对两党形成打击。

(4)Can you live with the potential negative fallout or consequences?

你能忍受这潜在的负面影响或后果吗?

例3、4中划线词汇“fallout”,原为核物理术语,意为“放射性尘埃”,现用于日常生活一般场合,表示“影响,后果”,尤指不良后果。

二、 多层含义间的联系

一个词汇包含有多层含义,而这些含义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这是一词多义产生的内在认知基础和规律。知名语言学家Ronald W. Langacker认为:多义词的多种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通过特定的语义引申机制从典型发展而成的,各个值之间的每一种联系都是有理据的。一个词汇最初具有的意义,常被称作原义或本义(primary meaning或original meaning),也是该词使用最基本的意义,一般使用也较频繁。而其他意义都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派生而逐步产生的派生义(derivational meaning),即引申义或喻义。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寅认为词的喻义往往是从本义派生出来的,词的本义与喻义之间主要的语义联系是隐喻的,是人类认知时跨域映合(mapping)的结果,这也是由人类隐喻性的思维特征所决定的。除此以外,转喻也是语义构建的基本模型,也就是基于相关性的同域映射。因此,一个词汇多层含义的产生是基于本义,通过派生产生的引申义或喻义。例如英语词汇table,其原义为“桌子”,派生为游戏台,手术台,图表,目录等意思。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各个义项之间是通过桌子的“桌面、板面”这个特征逐一衍生出来的,这也使得table基于其本义将各义项逐一连在一起。又如词汇ill的原义为“邪恶的”,通过派生产生了“恶意的,敌意的”意思。进而引申为“不吉利的,不祥的”,“有病的,不健康的”等含义。再如词汇pain原义为“惩罚”,其派生意义为疼痛,痛苦,令人厌烦的人或事等意思。因此,一个词汇的众多义项大多是围绕其最基本的中心义项,即本义,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方式产生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词多义的产生既可以是围绕该词汇本义辐射产生的各个义项,也可以是由本义派生出引申义,进而由该引申义再进行连锁递进式的派生所产生的众多义项。例如,词汇head原义为“头(人的身体组成部分)”,其它各项义项如“上端;头脑;首脑;首长”均围绕原义“头”产生。又如词汇eye 的原义为“眼睛(人的身体组成部分)”,基于此义派生出词义“眼力,视力”,而“观察,观看”的含义又是在“眼力,视力”的词义基础上产生的。当然。这两种词义的产生过程并不是独立区分并存在的,有时也会交叉进行。

三、 一词多义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综上所述,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的普遍特征。英语教学过程中词汇的学习必不可少且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起着支撑作用。因此掌握一词多义的产生原因与过程,以及多层词义间的联系对英语词汇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针对一词多义的普遍规律,启发学生思维联想,帮助学生提高认知,以期寻找到合适的词汇学习策略。同时,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还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词汇原义并强调掌握词汇基本意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除此以外,语境对语义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不同的语境或者与该词汇的不同搭配都会影响该词汇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来分析语境,或掌握不同的词汇搭配用法对英语词汇学习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总之,英语词汇的教与学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以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Langacker,R.W.Concept,Image 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0.

一词多义范文4

关键词: 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原型范畴理论认知语言学

1.引言

一词多义现象一直以来都受到众多语言学家的关注,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之一。起初,词只有一个意义,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个词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从而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是一个词语有多种具有相互联系的意义的语言现象(赵艳芳,2001:36)。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是人类对社会不断认知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而且,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一词多义现象与许多语言学的理论是相关联的,可以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诠释。认知词汇语义学将原型理论和范畴理论的主要观点用于词汇的一次多义的分析发现,一词多义现象是原型范畴理论的一种延伸,原型范畴理论对于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敖世翠,2006)。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在多义词的众多义项中,有典型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而且这些义项之间或多或少体现出一定的家族相似性,它们之间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本文主要从原型范畴理论这个角度对英语一词多义现象进行认知解析,从而对多义词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启示,由此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多义词的丰富含义。

2.原型范畴理论

从亚里士多德到维特根斯坦之前的两千多年是传统经典范畴理论(又叫Logical View of Categorization,范畴化的逻辑观)时期(Ungerer & Schmid,1996:22)。经典范畴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假设:(1)范畴是由一组客观充分必要特征联合定义的;(2)范畴特征是二元的;(3)范畴有明确的界限;(4)一个范畴里所有成员地位相等。经典理论在二十世纪的语言学研究中起着主流作用,在音位学、句法学中的形式主义、语义分析特征等方法就是建立在亚氏假设之上的(王寅,2007:99)。但当运用经典理论解释更多的现象,特别是自然范畴、社会现象时就显得无能为力。因为大部分范畴不具有二分性,而是建立在原型之上的。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Labov、Lakoff等人对一些最基本概念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在范畴化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原型”(Prototype),从而建立了原型范畴理论。Rosch把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自然范畴称为原型范畴。范畴是以原型为中心而构建起来的,其他事物能否成为某个范畴的成员则以它们是否与原型有相似性为标准,即范畴是原型成员为中心通过家族相似性原则不断向外扩展和延伸的。原型范畴理论是在批判继承经典范畴理论的基础上以家族相似性范畴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但是原型范畴理论与经典的范畴观有着本质的区别:(1)范畴成员是以家族相似性为基础建构起来的,范畴内的成员并非都完全满足所有的必要充分条件。(2)范畴内的成员地位并不相等,有原型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范畴原型成员占显著地位,最容易被存储和提取。(3)范畴成员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可见,原型范畴理论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原型范畴观,更加符合人们的认知实际,是认知语言学里的重要理论。

3.一词多义与原型范畴理论

根据认知语言学,词义属于语义范畴。随着词范畴的不断扩大,其词义也将不断发展变化。语义范畴也是原型范畴,在一词多义的平面上,一个词构成一个词义范畴,范畴内成员具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中心义项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认知的,也是语言符号里最早获得的义项,是原型意义。由于客观事物错综复杂而又不断发展变化,语言中表达客观事物的词汇相对有限,远远不能满足表达客观事物的需要。又不可能不限制地创造新词,所有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就必不可少地要用原有的一些基本范畴词表达与之相关的一些其他事物。于是,这些词就在原型义项的基础上产生其他义项,其子范畴以家族相似性的方式向外扩展,以辐射型或连锁型模式构成意义链和意义网络。在此语言范畴内,原型义项是具有最多家族共性的成员最能代表该词的语义范畴。因此,有关语义范畴的原型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家族相似性、语义范畴的开放性,为我们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存在提供新的视角。下面以单词“head”为例用原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认知视角下的诠释。“head”的最初意义为“身体的前端部分”(top part of the body),也就是“头部”;围绕这个中心意义扩展为“事物的顶端”,如“the head of an arrow”;逐渐扩展为“首脑,首长或是一个组织机构的领头人”,如“the head of college,the head of a delegation”;后来扩展为“重点,要点”,如“the head of a discussion,the head of a passage”;还演化成为“才智,智力,或有才能的人”,如“use your head,the company needs several heads”等。在“head”的这一系列义项中,第一义项“身体的前端部分”(top part of the body)是其最基本最主要的义项,它包括了“head”一词的具体和典型性特征,与Rosch(1978)的研究相符(李瑛、文旭,2006)。所以该义项为“head”一词的原型成员,之后演变出的其他义项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开的,我们称之为边缘义项。但是在“head”的所有义项构成的语义范畴中,原型成员“头部”具有该语义范畴最大的共性。其他义项与这一原型义项之间有一定的共同点,呈现出家族相似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多义词“head”的各义项之间很好地体现出了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特征。

4.一词多义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发

一词多义现象是词汇教学的难点已经成为英语教师们的共识。对于多义词的众多义项,教师应该如何教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是多义词教学中的一大问题。通过以上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的原型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作为认知范畴化的结果,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应该具有一定的理据性,而原型范畴理论为其提供了充分的理据性证明。因此,在多义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重点地介绍原型义项,让学生有意识地寻找家族相似性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多义词的丰富含义,从而深刻地理解。

5.结语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新的诠释。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一词多义现象是原型范畴理论的一种延伸。原型范畴理论更好地解释了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联系,对于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具有比较强的解释力,从而为多义词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Ungerer,F.,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London:Longman,1996.

[2]敖世翠.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3]李瑛,文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现代外语,2006,(3).

一词多义范文5

关键词:文言文;注解;学生;中学语文教学;一词多义;表达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60-02

如何真正地读懂古文中的一词多义,课本的注释尤其重要。中学语文课本里选了大量古诗文,数量约占课文总数的40%,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课本的注释很多地方却是半懂半不懂的解释,让人无所适从。如何对待这一现象呢?

一、语言有多种理解,仅仅靠猜测是不够的

有人认为:古书是文言,现代汉语是白话,用白话把文言说通顺了就算是读懂了。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人们读古书时大都是一个方法――猜,而且对于古书中的一个词句有时能猜出好多意思来。这里举一个例子。

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注:“[案]放食具的小几。”

古代的“几”是什么?《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权拔刀斫前奏案。”这里的“案”就是几,是办公用的长方形的短桌。把这里的“案”解作“几”好像能说得通,但到了别的地方就说不通了。《后汉书・梁鸿传》:“(梁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说的是一对夫妻,丈夫叫梁鸿,妻子叫孟光,两人相敬如宾,每到吃饭时,孟光都把做好了的饭菜举到眉毛那样高恭恭敬敬地送给丈夫梁鸿。如果这里的“案”是办公桌,孟光一个弱女子她能举得动吗?词的固有意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个同一意义的词在一个地方似乎能说得通,到了另一个地方却说不通。古人席地而坐,吃饭时既不放几,也不放今天的高大的饭桌,如果放了,古人需仰头方能看到食物,吃时也够不到饭菜。那么古人用餐时面前放什么呢?有短腿盛食物的木托盘。因为它有短腿,可以平放在地上。这个托盘有多大?《周礼・考工记・玉人》:“案十有二寸。”

语言本身就有很多理解,如何处理较妥当呢?语言本身就有很多理解,对案如此解释并没有脱离案的本质意思,无论是放食物的小盘子,还是吃饭的小桌子。这就如我们现在讲:。可以说,很尴尬的意思,也可以说,被雷到了,也可以说,很无语。

二、引用了两家的说法,易引起解释混乱

“人们在注释古书中某些难懂的字句时,往往会引用两家的说法,再加上一句‘今并存之’,或‘此说亦通’。我们可以把这些情况称为‘并存论’和‘亦通论’。并存论显然是一种客观主义的态度。注释家不愿意表示自己的意见,所以并存两说,以供读者参考。有些‘集解’‘集释’‘集注’之类,也是罗列各家的解释,自己不置可否。这种做法,如果读者对象是一些专家,那是无可厚非的,因为罗列了材料也是一种贡献;如果对象是一般读者,尤其是学生,这种客观主义的态度是值得批评的,因为两说不可能都是对的,注释家应该拿出自己的意见来,即使是不十分肯定的意见,表示一点倾向性也好。注释家总比一般读者的阅读水平高些,有责任把读者引导到比较正确的路上去。尤其是教材注释要高度统一,给中学生一个正确解释。

三、利用上下文能确定多义词的一个意义

我们的注释家们如果是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去要求古人应该说什么,这样的话,今人怎样注都是对的了。可是这样做不是实事求是,不是古人语言的本来面目,也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样的话,我们读古书就毫无意义了。王先生说:“真理只有一个:甲说是则乙说必非,乙说是则甲说必非……我们如果要求知道古人实际上说了什么,那就必须从两种不同的解释当中作出选择,或者是从训诂学观点另作解释,决不能模棱两可,再说什么‘并存’和‘亦通’了。”这里没人否定“汉语一字多义”。一个汉字在字典里大都有很多意义,那是字典的价值。一个汉字一旦到了上下文里,它就只能有一个唯一的意义。这是一个最起码的常识。法国语言学家房特里耶斯说:“确定词的价值的,是上下文。”他接着说:“尽管词可能在意义上有各种变态,但是上下文给予该词独一无二的价值。”不是一个词到了上下文就会产生一个意义来,那样的话汉字的每个词都会有千百万个意义出来,这只是人们在翻译过程中所得出的幻象,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上下文能确定一个多义词多种词义中的一个。人们读古书,就是要找出这个唯一的意义来。一个人说一样,学生和一般读者都无所遵循,那样就错了。

一词多义范文6

关键词 英汉翻译 一词多义 误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Incorrect Translation of Words with More than one Meaning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Abstract When working o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translators always run into some English words with more than one meaning. The choice of correct meaning can be a tough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However, there is no way to apply its regular meaning by free riding, which is usually a mistake made by translators who lack experiences, resulting in incorrect transl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on possible wrong translation of English words because of their various meaning, so as to discover the reasons of these mistakes, and does explorations on the strategies of choosing the correct meaning of such words.

Key words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words with more than one meaning; incorrect translation

1 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差异

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英汉翻译与汉英翻译侧重掌握的技巧与要注意的地方有着很大的差异。

汉语词汇对应的英语词汇很有针对性和专一性,如汉语词汇“水泵”,对应的英语词汇往往只有“pump”,再如汉语词汇“申请”,对应的英语词汇也只有“apply”,即使是如“土地”这样的词语,对应的英语词汇有“ground”“field”等,也很容易通过上下文确定对应的英语词汇,而且在应该用“ground”的时候用了“field”,一般也差别不大,“大地,土地,田地”这样的语义也能很好地传达,不会引起太大的歧义。

而英语词汇可以有多个词性以及词义,并且各个词义差别很大,比如说initiative一词,作名词讲时,就有三个不同词义:(1)主动的行动;(2) 进取心,首创精神;(3)主动权;(4)立法提案权。如果文中应译为立法程序的情况下译者译成了首创精神,就会偏离文意,造成误译,从而导致读者的误解或是不解,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对英语词汇语义的正确选择十分重要,需要多加注意。

2 语义的错误选择引起误译现象的原因及避免误译产生的策略

在进一步探索如何解决由语义的错误选择引起的误译问题之前,译者需要找出引起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什么情况下译者可能会选择错误的词义呢?

很多缺少翻译经验的译者多会把单词直接译为其常用的语义,如“individual”这一单词,多会被译为“个人的”,其实“individual”这个英语单词有着多个词义,如:①个别的,单独的;②个人的,个体的;③独特的,个性的,个人特有的。文中这一单词的意义也有可能是独特的,若是译为个人的,就偏离了作者的原意,从而造成误译,由此可见,直接选择英语单词的常见语义是不可取的。

一般有经验的译者都会通过一些选择词义的步骤来确定词义,在选择词义的时候,译者首先会从短语上来分析,通过词性及前后词语的搭配来推测。然而,这只适用于一部分多义词,还有部分单词有褒贬义的感彩,比如说,上文中的envy一词,同时有着褒义和贬义,作贬义时应译为嫉妒,褒义时译为羡慕,单纯看前后搭配也有可能造成误译,译者可以通过前后搭配来帮助界定词义范围,但是不能单靠前后搭配来选择词义。

接着我们把范围扩大到段落及全文,从上下文的角度来进一步判断其词义,通过词汇所处的语境来加深对这句话及词汇的理解。理解上下文,才能理解文中的前因后果,从而明白作者在这句话里要表达的真正含义;而理解语境,才能理解文章的感彩,从而找出这句话中词汇是褒义还是贬义。

然而,有时在对词义的选择上,我们深入到了全文的层次上仍旧不足够,我们还要考虑到文章的背景资料。有的单词并未在原文中做出详细描述,其词义的选择不但要通过文章内容,还要通过作者及背景资料来推测。这些资料虽然文中没有写出,但是仍要做些了解,一方面,这会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作者的写作意图,译出的文章更加具有时代色彩;另一方面,在判断词义上也有助益,比如说 message一词,其短信的词义是在有了手机之后,新衍生出来的,从文章的时代背景中就可以推断出来,是否可以选择短信这一词义;另一种是选择符合文章背景的词义,比如说,在提到其地点时,提到了mall这个词,这个词语有三个语义:(1)购物商场;(2)林荫路;(3)铁圈球场。那么我们可以查询其作者及背景资料,对这个词描写的场景进行判断,选出正确的词义。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是很重要的,同时也是为什么译者总是对自己了解的方面译得更好的原因。了解背景知识,有助于界定词义,避免误译。

最后,我们还要考虑到文章的体裁。因为在某些功能性文章中,为了达到商业或宣传的目的,翻译效果往往比翻译的准确性更重要。因此我们要了解文章是否需要对词汇进行精确翻译,也就是需要进行语义翻译,还是交际翻译,来确定着重面向的翻译对象,如广告、旅游文本等涉及到商业利益,具有宣传性的文本,可以根据上下文大致译出,在翻译这些文本时甚至可以通过一些翻译技巧,如适当地增译和省译来避免误译。

综上所述,由于错误选择一词多义的英语词汇的语义而导致误译问题的原因有:(1)直接译为其常用词义;(2)断章取义,没有深入理解,只凭前后搭配或一句话就选择词义;(4)没有对文章背景知识有深入的研究和把握。这些都是导致语义选择错误的原因。而要想避免此类误译的产生,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判断词汇的语义:(1)通读全文,对文章体裁进行判断,看是否需要全文精译,准确译出每一个词汇;(2)如需要精译,则进一步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写作风格等,并了解译文中所描述的背景事件;(3)分析上下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感彩;(4)通过语境,句子结构和前后搭配来帮助界定词义。

总而言之,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对英语词汇正确词义的选择既考查译者对上下文的理解与对文章背景的掌握,又考查察其单词量以及运用能力。但笔者认为,语义翻译中首先要以原文要表达的意思与原作者写作意图为重,充分理解上下文以及词语在语境中的真正含义,要符合文章的风格和作者的感彩,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尽量做到再现原文,切忌字字对应的字面翻译,或者直接取其主要基本词义,又或者是望文生义,想当然地进行翻译,而造成误译或偏离原文。

参考文献

[1] Peter Newmark .Translation Methods,Prentice Hall,1998.

[2] 陆谷孙.英汉大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上一篇富远期货

下一篇造价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