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顾城一代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顾城一代人范文1
古代也和现在一样,对医生的称呼多种多样,有以官职称呼的,有以地名称呼的,有以药名称呼的,还有以医术称呼的。
古代以官职称呼医生,不是因为这个人在医院有职务,而是因为这个人在官府里任职。过去儒医不分家,也就是说,很多知识分子,包括文学家、哲学家等多懂药学医理,而这些科举出身的人又大都在官府任职,他们闲暇时间在民间救死扶伤、治病疗疾,与如今的医生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大家便以其官职相称。
汉代名医淳于意,以创写中医病志“诊籍”名传青史,因他曾做过齐国主管粮仓的“太仓长”,所以世人称他为“仓公”。司马迁就这样称呼他,《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述的就是他和扁鹊的事;唐代医家王冰,用12年的时间,补充、整理、注释《素问》24卷,名扬天下,因他曾做过太仆令,人们称他为“王太仆”;宋代许叔微,是中医伤寒学派的代表人物,少时苦攻医学,颇有成就,他写的《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流传广泛,因他曾是集贤院的学士,故有“许学士”的别称;还有《南阳活人书》的作者朱肱,当时闻名遐迩,因宋徽宗时被授以“奉议郎医学博士”,所以病家都尊称他为“朱奉议”。
除了以官职称呼医生之外,古代还有以地名称呼医生的。以《伤寒杂病论》载于史册的张仲景,因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医界都以“张长沙”对其呼之;弟子满天下的金元四大名医之一刘完素,因阐发火热病机而成为河间学派的开山,大家都叫他“刘河间”;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元代医家朱震亨,是中医阴阳学派的鼻祖,因他常居浙江义乌的丹溪行医,于是就有了“朱丹溪”或者“丹溪翁”的美称;名噪乡里的明代医家汪机,因为祖居安徽祁门的石山,所以人称“汪石山”。
顾城一代人范文2
关键词:古代服饰;知耻意识;等级意识;审美意识
服饰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色彩、形制以及材料等,所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所流行的一些意识、观念或风尚。下面根据有关中国古人服饰的一些古代文献资料,对此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探讨。
一、知耻意识
人类最早的衣服只是用树叶、兽皮、藤草编织品等简陋的材料围在腹下。原始社会衣服产生之前,人人赤身,就像现在西方的一些“天体浴场”,没有人觉得不穿衣服是一种可羞耻的事情。那么人们什么时候开始觉得不穿衣服是一种可耻的事情呢?什么时候人们具有了这种具有社会约束力的“知耻”意识呢?显然,这种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它必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最早的衣服是兽皮或编织物(如草裙),然而,必须捕获野兽才能获得兽皮,这对原始人的体力、智慧等都具有一定的要求。同样,要编织出能遮蔽身体的草裙,对其耐心、手巧的程度、植物的采集能力等也有一定的要求。也就是说,最早拥有“衣服”的一批原始人,他们穿在身上的衣服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自己智力或体力的一种展示。而羞耻感是建立在这种差别基础之上的,当他们发现,还有很多人没有能力或条件给自己穿上一件衣服时,他们会有一种优越感、自我认同感。这种优越感和自我认同,使他们产生了这一观念:不穿衣服是可耻的、低等的。相比之下,那些“人”会有一种自卑感。当这种个体的自卑感泛化成为社会的群体意识时,对赤身的“知耻”观念也就形成了。伴随着这种知耻观念的形成,原始人围在身上的兽皮就不只是兽皮,而已经演变成具有社会意义的服装了。
原始人穿上衣服,是为了实用,而并非因为他有了羞耻观念而穿上衣服。从穿上衣服,到“知耻”意识的形成,还是有很长一段距离的。
二、等级意识
在远古时期,有衣服穿的人,比那些赤身的人是更有“身份”的。穿衣服的和赤身的,构成服装所能体现出来的的最初也是最简洁朴素的两大等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等级制度日益完善和各级阶层的细化,这种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必然在服装上得到鲜明的体现。
中国古代,这种等级差别在服装的很多方面都得到体现。在周朝时期,“由于周代‘礼’的统治的确立,深刻影响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因而‘礼’治下的服装成为统治阶级区别尊卑的工具。历代统治阶级的服装都是纹龙绣凤,冠冕堂皇,而广大下层人民都只能布衣披褐。从帝王后妃、达官贵人以至黎民百姓都有严格的等级秩序的区别。”[1]在面料上,老百姓只能穿得起布衣,只有达官贵人以及富裕阶层才能穿得起绫罗绸缎。“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宋代张俞《蚕妇》控诉正是这种等级差别的体现。在服装颜色上,也被打上了这种等级意识的深深烙印。《中国历代服饰》记载:秦汉巾帻色“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册府元龟•卷六十•帝王部•立制度》载:“(隋炀帝)大业六年诏,从驾步远者,文武官等皆戎衣, 贵贱异等,杂用五色。五品以上通著紫袍,六品以上兼用绯绿,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2]。”可见隋代已经用色彩分辨等级身份。至唐代,服色辨别身份的制度则更为严格。据《隋唐嘉话•卷中》:“旧官人所服,唯黄紫二色而已。贞观中,始令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以上以朱,六品七品绿,八品九品青焉[3]。”唐代以服装颜色来区分官位等第,服饰色彩成为阶级符号。紫色被定为三品以上官员才能使用的服色,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唐代建立起的紫、绯服制度在五代和宋代继续延续。封建服色制度虽然严格,但不断出现僭越的情况以及借服制度,紫服和绯服的使用情况显示出一定的通融和灵活性,反映了等级社会中,人们为进入更高等级而作出的努力。初唐即用服色区别官员品级,紫色为最高品级所用服色。关于服紫,统治者制定了严格的制度,该制度到宋代还在延续。宋代叶梦得的《石林燕语•卷六》记:“国朝既以绯紫为章服,故官品未应得服者,虽燕服亦不得用紫,盖自唐以来旧矣[4]。”在清朝,官服一方面根据所绣蟒的数量区分官位,对于黄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服黄的。上述这些在服装面料、色彩、装饰品等方面的严格规定,正是等级观念在服装上的鲜明体现。
三、审美意识
在上古时期,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还很落后,有衣服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诗经•秦风•无衣》就能体会到这种无衣可穿的尴尬:“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就不仅仅限于蔽体御寒,开始有了审美的需求。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很多有关服装美的描写,其中就有一些服装审美意识的反映,如《魏风•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离骚》中也有一些服装审美的描写,如《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等等。一些古代服饰的精美程度是出乎现代人想象的,比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些丝织品:“湖南长沙市郊马王堆西汉初期墓中出土的织绣品,有完整衣物和整幅锦绮以及以衣衾残片等,计200多件。这批织绣品所使用的纤维,虽然只有丝、麻两类,但其时代早,数量大,织绣品多,花色优美,制造精工。”[5]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倾向,比如对女子的身材,有“环肥燕瘦”之别,在服装的色彩、形制上,也是流行不同的审美标准的,比如,在唐代,“女子裙色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草绿等,其中似以石榴红裙流行时间最长,流行范围最广,有很多诗句记载为证。如万楚五‘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白居易‘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李白‘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李商隐诗:‘折腰多舞郁金裙。’”[6]爱上一个女子也叫“拜倒在石榴裙下”,这一说法可能就渊源于此吧。在清代,对服饰审美的品评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李渔说:“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7]李渔的服装审美意识还体现在对服装色彩的选择上,他说:“面颜近白者,衣色可深可浅,其近黑者,是不宜浅,而独宜深,浅则愈彰其黑矣。肌肤近腻者,衣服可精可粗,其近糙者,则不宜精而独宜粗,精则愈形其糙也。”[7]可见,随着对服装审美意识的提高,中国古人对服装审美的思考也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彭云,张俊.《审美文化在古代服饰中的体现和发展》
2008年第8期
[2]朱华,朴江玉.论《周礼》对周代及周后世服饰的影响:
《丹东师专学报》2001年第一期
[3](宋)王钦若.册府元龟.文渊阁四库全书[M](卷60).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唐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0
[5](宋)叶梦得.石林燕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6.8
[6]魏松卿《座谈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关于丝织品》,《文
物》1972年第9期)
[7]陈碧君.《性感――唐代的审美特点》,《宁波大学学报》
顾城一代人范文3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节选自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顾城:一个人的城堡
顾城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像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姐姐顾乡比顾城大两岁两个月零三天,顾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爱凑热闹”。顾城不到一岁时就会走路,“他那时干得最多的事,是走到离地不高的大穿衣镜前,对着镜子看自己”。上了幼儿园的顾城还是“不爱凑热闹”,每次顾乡去接他时,“也就不在玩闹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热衷躲在一边看树或者看蚂蚁”。
顾乡回忆,从小博览群书的顾城,一次为了安慰受欺负的同学居然给人家讲起了《三国演义》的故事,并得到了“故事”的雅号。但同学们围拢着想听他讲时,“还是不容易听到他讲故事,因为他不习惯被围在中间”,“但是他又是想讲的,也很想有人听。”
在渴望与外界交流和退回内心的“心理拉锯”中,顾城只好寻求姐姐当他“一个人的听众”,姐姐没空听时,“无奈之下他就进了别的屋子,隔着床一个人对着墙讲起来”。
及至“”的风浪裹挟一切,顾城还是“独自在烈日下、在落叶中、在寒风里走,在古城墙上拾一枚旧币,在荒草中间找蚂蚱、蜣螂”,“高音喇叭、滚滚人流、漫天传单,对他如无一般。他嘲笑我(顾乡),痛恨我,不许我去参加集体、社会活动,认定那些事情都很无聊,而我的同学都很庸俗”。
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眼里,“顾城是个比较胆小的人,不是一个爱说话的人,是一个比较退却、喜欢‘坐在后面’的人。”崔卫平教授肯定顾城在朦胧诗派中“贡献是相当大的”,但对“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进行了质疑。“声称环境黑暗而自己光明这种表述是一个任性的表达。一个人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上阴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观照社会时,也要反思自己”。
他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宣布自己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这一句描述了他自己的一生:任由自己的想法,固执地编织自己的梦,这是顾城的执著,也是他的魅力。在纷繁、肮脏的成人世界里,顾城情愿“闭上眼,世界就与我无关了”。他甘愿守住的是他自己心中的世界,他要“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污染的远方出发”。 北岛呐喊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顾城却在执著地画着“笨拙的自由”,他让小河快乐,让“长满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爱”,让“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他没有诅咒黑暗,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进诗中,就像一场暴风雨后,一切都非常平静,世间甚至没有一星尘埃飘动,受了洗礼般,世界变得干净,心也不染风尘。
顾城一代人范文4
所以你会发现有那么多好电影,有比好电影多得多的垃圾电影。不过我们说的恰恰是前者,比如李扬。
《盲山》是李扬的新作,同那部让“许三多”王宝强崭露头角的《盲山》比起来, 《盲山》更现实,因为电影里的故事真真实实地发生过。一个刚刚毕业苦于找工作的女大学生被人贩子蒙骗到大山里的乡村,人贩子携款走人,蒙在鼓里的女大学生被付了钱的一家人拦住,任凭姑娘怎么解释,这一家人死了心地认为她就是自家买来的媳妇。女大学生自然抵死不从,不过在憨直顽固的农村人面前,道理是没得讲的。最后,在老爹老娘的亲手帮助下,这家的丑陋儿子终于得手,用老爹的话说“连个女的都弄不了!”被的女大学生寻死未成,终日被软禁在农家。不过这个地方的许多媳妇都是买来的。时间长了也不得不认命。女大学生三番五次逃跑,三番五次被抓回来。最后在一个孩子的帮助下终于被警察解救出来,不过她和那个老农的孩子只能留在了大山里面。
曾经在《读库》上看过关于李扬留学德国的介绍,他的同班同学中竟然有一个《再见列宁》的编剧。在国外生活的李扬似乎丝毫没有受到西洋奶油的熏陶。他筹资拍摄的第一部电影《盲山》便以真实的纪实风格赢得了观众。这次的《盲山》据说是他把全家人的钱都贴进去拍的一部电影。同《盲井》还有的小说味道比起来,《盲山》的纪录风格如同山里的罡风一样坚硬和理性。它让我们真真实实地感到了生活的艰难和无情。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顾城一代人范文5
那种潭水一样幽咽而深邃的眼睛,黑得彻骨,却不夹一丝人性阴暗面的惶恐和邪恶;亮到极致,却裹着灵魂深处藏匿着的最温柔的激流。在夜深人静,抛掉灵魂的枷锁,将你拾起,将你的目光点燃在我掌心的纹路里,然后捧着你的温柔凝视;让我的灵魂漂洋过海,静静地泊在你身边,渐渐风化成雕像般的永恒。
卡夫卡,那个看透资本世界的荒芜而踩着棺材乱舞的男人;
卡夫卡,那个敏感多愁而始终活在自己的回忆中的男人;
卡夫卡,那个到了垂死才赚得人生一笔真爱的男人;
卡夫卡,那个一边咳血一边用笔雕刻时光的男人;
卡夫卡,那个驰骋在爱与善的沙漠被批评家的口水淹没了几个世纪的男人;
卡夫卡,那个病痛缠身却全身完美到让人心痛的男人。
拳起双手,狠狠地握紧你,你浑身不被伧俗磨平的棱角硌疼了几条时光隧道尽头的我。
我奢求的并不多,只愿成为你爱着的那些书籍里一粒跨越百年、穿透生死依然如故的墨香。
顾城:
想到那个庞大而渺小的时代,心中会有阵阵的哀恸和隐痛。
你在微凉的暗夜里闪着清亮的目光,唤起一代人的觉醒;
一个在象牙塔里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让糖果、水彩笔、树袋熊都插上天使的翅膀,在你纯净得纤尘不染的内心殿堂里飞翔;
那顶没有杂质污染的白筒帽,只是一条裤腿的简单改造,却能使你的思想保持洁净和清澈,永远醇美、灵动、鲜活、纯粹。
你本身就是一部不忍释卷的童话。
可是你还是挥起了铜锤?斧,使出了一向文弱的你不曾拥有充斥着深深的痛恨的蛮劲,向那个你爱了一生也痛了一生的柔软如水的身体上,那么不留情地砍了下去,然后你在妻子的血肉模糊里哭得撕心裂肺,肝肠寸断。
顾城一代人范文6
“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
这句话是很早的时候在网上看到的,我并不知道这句话的作者是谁,但是在我看来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就记在了脑中。这是对生活一种乐观的看法。就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故事中的老人。在丢失了一匹马或是儿子在摔成终生残疾的时候他并不是一味的抱怨命运的不公,甚至没有一句抱怨的话,反而说没准这不是一件坏事。我们不是塞翁,也许并没有那位老人的这般豁达。我们的生活并不是有结局的电视剧,在死之前的任何一刻我们都不能判断我们的生活是喜剧又或是悲剧。在无法判断的时候不如去相信我们看到黑暗是因为我们的背后有阳光,有巨大的力量支持着我们。所以有黑暗,不必害怕。
“黑夜给我了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当人一开始便是从不幸的状态中度过,这个人最不该的就是自我放弃。这句话是出自已故的作家顾城的《一代人》。这个作家写出的文章虽然让人很喜欢去读,但在看过他的生平后我连看他的照片都心生寒意。他死于自杀,自杀前他杀了妻子。或许他遇到了人生中不可解的结,也许他再也寻找不到光明,更或许他放弃了去寻找光明。很多人都和作者一样,在最后无法找到光明的时刻便放弃了光明。但从他的那句话中我知道他在之前还是坚信自己拥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