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的意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调歌头的意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调歌头的意思范文1

对这个逗号位置的推敲过程大致如下:1956年12月4日,他在致黄炎培的信中附有该词,断句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次日在致周世钊的信中,又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57年1月首次在《诗刊》创刊号公开发表时用的就是上六下五句式。但在1958年版《诗词十九首》,

和1963年版《诗词》中,又改为上四下七。到了作品问世接近10年的1966年4月5日,胡乔木在给的信中说:“《水调歌头·游泳》中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句,据袁水拍同志告主席意见,仍作‘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胡乔木请示道:此处“正文的更动,未知可否?”批示“可以”。这样,在1966年9月版的《诗词》里,这两句又改回了当初正式发表时的上六下五句式。到这时,这个逗号的位置才最终确定下来。

对一个标点位置的反复推敲,变动次数如此之多,定稿时间拉得如此之长,这在诗词标点修改方面是独一无二的。这个逗号位置的定夺值得我们细细思量。

按照词谱,《水调歌头》下片第四、第五两句,十一个字贯通,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其断句可以为上六下五,也可以是上四下七。究竟用哪种断句法,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声律和谐的需要而定,不好一概而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句,“一桥”“天堑”并举,主体突出,背景鲜明,句式大体一致,语气连贯,呼应紧凑,节奏明快,构成了表达上的一种整体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听来铿锵悦耳,给人以气势恢宏、气贯长虹之感。相对而言,“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前面的四字句气势仍在,但句意因缺少补语“南北”而似有未说完之感:后一句则由于“南北”做了“天堑”的定语,相对前面的四字句就略嫌长,高亢激昂的气势也因此锐减,整个句意的表达就显得不够顺达和谐,似乎少了点酣畅淋漓。经过反复比较、斟酌,最终确定了最佳句读处,掷地作金石声,为我们留下了这大气磅礴、气韵生动的名句。这个放在恰当位置的逗号是“音节上的标点”,是这个名句

“无声的英雄”。

名作无闲笔,这个看似寻常的逗号

水调歌头的意思范文2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宋代诗人陆游作品《游山西村》;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出自杜甫作品《春夜喜雨》;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出自苏轼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出自写史记的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水调歌头的意思范文3

暑假里,我读了《心灵鸡汤》、《时文选粹》、《福尔摩斯探案》、《唐诗宋词三百首》······在这其中,我最欣赏的是《唐诗宋词三百首》。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中国还是词的源泉,宋词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最为光辉的篇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一块亮闪闪的金子。而这本书把唐诗宋词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陶冶我们的情操,开阔我们的视野。

在美轮美奂的宋词中,辛弃疾的豪迈,李清照的婉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最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和《赤壁怀古》。尽管这两首词都是苏轼写的,但词的内容却有着天壤之别。《水调歌头》是一首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词,整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阕借明月自喻孤高,下阕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独辟蹊径,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我们要学会宽慰自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每逢佳节,我给远方的亲人写信的时候,都喜欢引用这句词。《赤壁怀古》则是一首咏史怀古词,这首词写的雄浑豪放,气势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词的绝唱,是宋词中一首千古传诵的咏史佳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写出了那种气势磅礴的景象——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浪花腾空,飞沫如雪。“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水调歌头的意思范文4

关键词:苏轼 词 以俗为美

随着文人词的发展,词体也在不断地雅化,胡寅《向芗林酒边集后序》曰:“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外。”[1]第189册:359同时,苏轼词和其诗一样,同时也在追求着以俗为美,如宴飨之外,复食野蔬,使人口齿为之一新。我们可以从其词的题材内容与语言等方面加以解读,探讨其内在成因及其词学影响。

一、苏词以俗为美的艺术表现

在北宋文人不断追求词体雅丽精工的同时,苏轼却能不弃凡俗,从日常生活情事入手,选取不同的角度,展现人情物态之美,诠释人生哲理,从而开拓了词的新天地。

(一)题材内容上的以俗为美

1.日常琐事中的妙理谐趣

苏轼用词来叙写日常生活琐事,沐浴、纳凉、闲行、失眠、衰病等无所不包,他通过大俗之事传写生活妙理。《如梦令》云:“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2]79这首词写自己在澡堂洗澡搓背的场景。“无垢”本是佛家语,喻一切本来清净。词人天机自悟,自己虽处凡尘,但自性清净,不为“六尘”浸染。词人寓庄于谐,言妙理于俗事,如水中着盐,天然浑成。写浴后纳凉的颇多,如《洞仙歌》云:“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2]13本词模写蜀主孟昶与花蕊夫人夏夜纳凉的场景,寄寓了流年暗度的感慨,词境清美,词情隽雅,令人玩味无穷。《贺新郎》云:“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渐困倚,孤眠清熟。”[2]15写新浴纳凉的美女,亦花亦人,词旨深婉。或写闲行,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人已谪黄州两年,却能以淡定的心态,坦对人生的阴晴风雨,吟啸自若,何其超脱。此外,或写消暑,如《苏幕遮・暑笼晴》等;或写寒秋惊梦,如《木兰花令》等;或写秋夜无眠,如《谒金门》(秋帷裹)等;或写衰病,如《行香子》(昨夜霜风)等。这些词生动再现了词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细微的心理感受。

2.乡村视域中的田园风味

田园词在之前颇为少见,文人多关注风月佳人,苏轼的地方生活,使他更多接触到下层民众的生活情状,与村妇樵夫结为朋友。《东坡事类》载:“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自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子瞻曰‘吾眼前天下无一个不好的人。”[3] 2这也使他的词别开天地。《浣溪纱》五首乃元丰元年春夏作于徐州知州任上。其一云:“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需呼。归家说与采桑姑。”[2]48词中溪水、游鱼、绿柳、栖乌、童叟、麋鹿、猿猴、桑女、姑娘等,皆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其三、其四写村中煮茧香、缫丝姑娘、捋麦的老汉、纷落的枣花、卖瓜的菜农、讨水的使君,这些凡俗生活,在苏轼笔下,呈现出清新、宁静、明净、淳美的风味,真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

3.季节物候中的赏阅之乐

节序风光,在花间词中多是写绣幌佳人伤春悲秋,如魏承班《渔歌子》写女子春日念远的离愁别恨,辞藻华美,感情泛化,细腻纤巧,缺少活力。苏词也写四季更替,风景不殊,却能以热爱之情拥抱自然和生活,不矫揉造作。或城外寻春,如《浪淘沙》(昨日出东城)等;或初夏听蝉,如《阮郎归》(绿槐高柳咽新蝉)等,乡村小路、午后棋声和慵懒的村姑等,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此恬静美好。又或写村野闲行,如《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词中皆是凡俗事物,断山、乱蝉、衰草、池塘、白鸟、红蕖、村舍、古城、杖藜、斜阳、夜雨、清凉。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娓娓道来,真是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江城子》云:“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又白鹭,如有意,慕娉婷。”[2]63苏词中,大俗即是大雅,大雅即是大俗。他真正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兴味盎然的生活画卷,化凡俗为清美。

4. 家庭生活中的无限深情

传统词人写男欢女爱,多是玩弄风月,逢场作戏,词成了男子而作闺音的代言体。苏轼却用它来叙写普通的家庭生活,或写夫妻间的爱情,或写兄弟间的手足情等,这种世间最普遍、最自然的感情,都被写的凄婉动人。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悼念亡妻王弗,可谓是人鬼情未了。同样是中秋怀人,寄子由,人们多偏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清旷超脱。《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这首词则使我们看到苏轼作为凡夫俗子内心真实、细腻、敏感、脆弱、无助的一面。他并不是坡仙,而是我辈中人,他也有七情六欲、儿女情长,凄美感人。又《画堂春・寄子由》云:“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2]86词人身在密州,思念济南的兄弟而不得见,情思缱绻,又不似上文哀婉凄恻,真是情随意转,笔传百态。

5. 游戏笔墨中的僧俗趣事

秦观曾有诗赞其师“不将俗物碍天真,北斗以南能几人?”(《别子瞻》)苏轼生性幽默,常常以调侃嘲讽的口吻,叙写人生百态,晓谕人伦之理。《冷斋夜话》载:“东坡镇钱塘,无日不在西湖。尝携妓过大通禅师。大通愠形于色。东坡作长短句,令妓歌之。”《南歌子》云:“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s愁弥勒下生迟,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2] 59所谓席中虽然有妓,心中可以无妓。禅师时时拂拭,莫惹尘埃。东坡游心于物外,戏之以弥勒初生,直截其本来,戏说色空不二,令人忍俊不禁。又有灵隐寺和尚了然,与妓秀奴相恋,后财尽被弃,反目成仇,醉杀之。入狱,视其臂刺有“但愿生同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语。东坡感而赋《踏莎行》曰:“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上空持戒。只因迷恋玉楼人,……色空空色今安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4]第1册:333了然虽在佛门,却为尘世色相所迷,不悟色相本空,终致恶果报应。词人以慈悲之心,启谕众生色空之理,不能妄生执念,作茧自缚。

(二)遣词造语上的以俗为美

1.以口语、对话入词

口语、对话一般多用于民间语言,与雅文体渐行渐远,苏词却能化凡为圣,点铁成金。如《阮郎归》云:“佳人相问苦相猜,这回来不来?”《行香子》云:“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临江仙・送钱穆父》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皆简洁如话,随心而出,如对至亲老朋,情态毕现,意韵绵长。《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四十余字中连用七个“春”字,以俗字俗句写春机勃勃,简洁明了,生动如画。又《蝶恋花・京口得乡书》云:“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定风波》云:“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语言通俗浅白,对话生动传神,又不乏人生哲理,俗中见雅,启人深思。

2.以方言、俚语入词

周紫芝《竹坡诗话》载:“东坡云:‘街谈市语,皆可入诗,但要人熔化耳。’”[5]354同样,在其词中也得到鲜明体现,如《瑞鹧鸪・观潮》云:“侬欲送潮歌底曲?樽前还唱使君诗。”“侬”是古吴越地一带人的自称,“歌底曲”也带有南方方言色彩,意思是“唱什么歌”,“底”就是“什么”的意思。这些词语使词景生动活泼,如闻其声,如睹其形。又《满庭芳》云:“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需放我、些子疏狂。……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2]3“著甚干忙”意思是“瞎忙什么”,“干忙”意思就是白忙。“些子”意思是“一点儿”,皆为当时口语。“思量”,就是“想来、想一想”的意思,“抵死”就是“拼命、竭力”的意思。苏轼用这些当时不登大雅之堂的俚俗用语,批判了蝇营狗苟的世俗人生,彰显了自我洒脱旷放的个性,笔墨酣畅淋漓。当北宋文人词在求雅用典上用功而造成语言意象老化之时,苏词却大量引俗语入词,无疑是对词体语言的新变,更贴近生活。

3.以成词、熟语入词

苏轼以俗为美还表现在以地名、人名、前人诗句等入词,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纭酚谩捌缴教谩⒔南、醉翁、兰台、庄生”等词,《水调歌头・寄鄂州朱使君寿昌》用“江汉、岷峨、锦江、南山、剑外、曹公、黄祖、谪仙”等词,《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用“渊明、东坡、雪堂、北山、曾城、斜川”等词,皆能有机融合在全篇中,使词气流转自如。有时他还直接大量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入词,如“暗香浮动月黄昏”(《阮郎归》)、 “觉凉生两腋清风”(《行香子》)、“蝴蝶梦中家万里”(《南香子》)、“似花还似非花”(《水龙吟》)等,分别化用了林逋、卢仝、崔涂、白居易等人的诗句。他还把一些相对陈俗、熟悉的诗篇翻唱为词,造成陌生化的效果。如《哨遍・为米折腰》乃从《归去来兮辞》化出,《水调歌头》乃改韩愈《听颖师弹琴》而成,皆能别出风味。或用回文诗体来写回文词,如回文词《菩萨蛮》有七首。甚至把自己的旧诗改成新词,如《定风波・咏红梅》乃从《红梅三首》(其一)化出,原诗精练老成,新词摇曳生姿。又或改前人成词为新词,如《浣溪纱》(西塞山边白鹭飞)、《南歌子》(日出西边雨)、《调笑令》(渔父)分别改张志和、刘禹锡、韦应物词而成,皆能变熟俗为新美。

二、苏词以俗为美的成因

雅俗本来就是互为表里的,苏词以俗为美有着时代的经济文化大背景、词体本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和作者自身的创新个性等多种原因,其合力推动了词体的发展和新的审美思想的形成。

(一)宋代市民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宋代城市商业经济不断发展,出现了人口众多的大都市,如开封、洛阳、杭州、扬州等,勾栏瓦肆的兴起,促进了娱乐业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市民审美需求的扩大,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着文人的雅文化观念,使他们不得不面对这些市井新声。如柳永《望海潮》词写杭州繁华的都市风情,也是化俗为雅,雅俗相生。这自然深刻影响到苏词的创作,宋人以平常心应接万物,他们既有内在人格的高洁和雅逸,又能在世俗生活中任运随缘,进退裕如。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便是凡物皆有可观,雅俗皆为我用,从而形成宋人大雅大俗的审美观。

(二)词体发展的内在需求

从词体产生和发展而言,有个自下而上,从民间词到文人词,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的过程。敦煌曲子词《望江南》(莫攀我),《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这些民间词,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质朴浅白,真切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及情感诉求等。早期的文人词,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刘禹锡的《竹枝词》等,显然具有民歌的通俗色彩。随着文人词的壮大,词体不断雅化,形成了词为艳科,要眇宜修的婉约特质。至柳永是一个突破,他用生动的市井白话,描写凡俗的市民生活,以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促进了词的通俗化。苏轼在继承柳词凡俗色彩的同时又剔除其卑俗的成分,推动着它继续向前发展并深刻影响到南宋词的进程。

(三)苏轼人生阅历和思想性格的影响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他以欢喜心、平常心、慈悲心去关注乡村凡俗生活,吃喝穿戴、婚丧嫁娶、农耕桑麻等,无不入其词中,洋溢着热烈的人生之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导师,逆境也成就了苏轼的文人气质和品格。儒家的淑世精神,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自然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逍遥,又使他淡泊名利,出处裕如;佛家的平常心是道,启示着他真俗不二的思想,达到了即心即佛、圆融无碍的境界。在苏轼看来,“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鱼虫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与子明兄》)[6]卷60:1832没有雅、俗的绝对分别与对立,美其实无所不在,关键是审美主体如何合体认与表现凡俗生活中的大美。所以苏词能不避凡俗又超越前人,达到“以俗为美”的新境界。

三、苏词以俗为美的价值和影响

“以俗为美”的审美思想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源远流长,从最早的民谣“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到《诗经・国风》写各地风俗民情。陶渊明在田园中发现诗意,杜甫用新题乐府写民生疾苦,白居易诗使老妪能解等,都启示着苏轼词“以俗为美”的审美思想。宋代话本小说等俗文学的兴盛,也促进了文学通俗化、平民化的进程,文人的生活态度与审美态度也都趋于世俗化。陈师道《后山诗话》记梅尧臣语曰:“子诗诚工,但未能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尔。”[5]314苏轼《题柳子厚诗》曰:“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好奇务新,乃诗之病。”[7]卷67:2109不仅宋诗在追求日常生活化、琐细化,通过以故为新、以俗为雅,与唐人竞高下。在词体中亦染此风气,苏轼把日常生活当作创作源泉,真正实现了“以俗为美”,是对前人的继承与发展。

苏轼的身体力行,也给宋人以深刻的影响。《词选序》说:“苏轼以前,词的范围很小,词的限制很多;到苏轼出来,不受词的严格限制,……凡是感情,凡是思想,都可以作诗,就都可以作词。……这是词的一大解放。”[7]如李清照《词论》虽然对苏轼词有所批评,但她以寻常语入音律,善于提炼口语入词,如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减字木兰花》),皆生动形象,明白如话,流利婉转,充满生活气息。其化俗为雅,颇得东坡词三昧。又如南宋辛弃疾闲放带湖、瓢泉时期大量创作农村词,写山村风景,如《清平乐》(茅檐低小),《清平乐》(西风梨枣山@)等,皆能涉笔成趣。动人的春意、顽童与闲叟、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丰收在望的喜悦等,一切都是如此的朴素清新,、恬静安闲。比之苏轼笔下的农村词,可谓各臻其妙。

参考文献

[1] 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2] 苏轼.东坡乐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 唐玲玲.东坡乐府研究[M].重庆:巴蜀书社,1993.

[4] 唐圭璋,编.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水调歌头的意思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有了明显改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而这些不足之处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开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应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就加以解决,让初中生能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中获取充足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1.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学生缺乏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部分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古诗文教学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价值,古诗文的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相关内容的考试,思想层面的懈怠,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懈怠,进而失去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造成了古诗文学习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不断降低,而具体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古诗文内容和现代生活内容相差甚远;第二,语法知识的应用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第三,古诗文的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死记硬背的环节比较多。

1.2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几乎都是以“单向式”知识灌输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古诗文相关知识,只注重如何去理解陌生字、词、句的意思,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却忽视了古诗文内容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由于没有充分挖掘,再加上不注重学生的思考理解,只注重学生的记忆理解,导致古诗文教学效率的低下,进而造成了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不理想。

2.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

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方面,认识到只有学生兴趣有了提升,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唯美情境,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水调歌头》一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发挥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之前,收集和文章有关的资料,如文章、图片、视频等,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由于《水调歌头》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逐渐能够感受到文章蕴藏的意境,进而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其中,尤其是关于苏轼背景的介绍时,学生一定会非常感兴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提升了古诗文内容的学习兴趣,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更好开展。

2.2朗诵古诗文,感受形式之美

古诗文作品拥有自身的特点,通常都会运用到押韵,因此在语言上具有极其丰富的韵律,每一个字每一词甚至每一个音节都存在节奏上的变化,平仄音调抑扬顿挫[3]。所以,初中语文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教学,通过不断的朗读,引导学生对古诗文作品的韵味进行体会。以《水调歌头》为例,在学习这篇古诗文的时候,语文教师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此文,正所谓“书读百变,其义自见”,通读多变之后,学生逐渐把握了苏轼“苦闷-向往-矛盾-豁达”的情感变化。之后,语文教师再对文中难以理解的、比较重点的字词句进行剖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从而体会苏轼复杂的心理变化。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水调歌头》的形式之美,有利于今后对古诗文的进一步理解。

2.3特殊节日开展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展教学,通过民俗文化,学生能够很好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进而对古诗文的理解更加容易,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中秋节前夕,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事先收集好的关于中秋节的文章,然后在课堂上以朗诵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3.结语

水调歌头的意思范文6

河南省方城县育星学校四3班 卢清雯

愉快地度过八天长假后,同学们陆续返回学校。我们班的同学一进教室,纷纷背诵起课外作业来。那是我们语文老师别出心裁布置的作业——搜集有关咏月的诗句,开学第一天晚上开展“咏月诗句串串烧”比赛。

踏着晚自习的上课铃声,语文老师健步登上讲台,宣布比赛规定:老师指名背诵咏月诗句,后面再提名的同学不得重复前面已背诵的诗句。

比赛开始了,“调皮大王”乔冠洋第一个闪亮登场,他晃头晃脑地背诵的是李白的《静夜思》,?悖?飧鲆蔡?《?屏税桑?锥?靶∨笥讯蓟岬陌。〉诙?錾咸ǖ氖侵芄饣裕??乘械氖敲虾迫弧端藿ǖ陆?返摹耙翱跆斓褪鳎??逶陆?恕薄=幼攀茄?拔?辈芎H闵铣。??乘械氖钦啪帕洹锻?痘吃隆分须谥巳丝诘拿?洹昂I仙?髟拢?煅墓泊耸薄薄?

不一会儿,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我有点紧张,背诵的是李煜《虞美人》的“春花秋月何时了?花落知多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背诵的难度越来越大,有的同学急得抓耳挠腮。老师点名让我班“大才女”——文艺委员马可背诵,她的出现让大家耳目一新:轻歌曼舞地表演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同学们打着拍子也唱起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她的表演精彩极了,让我们看的如痴如醉,一个字——绝!

最后,比赛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杨秋雷搜肠刮肚地背诵柳永《雨霖铃》的诗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有意思的是张宝恒同学的,居然把《西厢记》也搬出来了,“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