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

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范文1

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4.搜集、积累有关珍惜间的名言、谚语。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课文启示人们: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这一启示,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所感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难点:由于时间观念比较抽象,小学生的时间观念比较模糊。因此,要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教师:重点语句和珍惜时间名人名言的幻灯片

学生:收集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身边珍惜时间的人物和事例。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谈话引入:

师:(自编谜语)同学们,你们喜欢谜语吗?有哪些谜语?说来让大家猜猜?老师自己编了一个谜语,你们想听吗?听好——什么东西有的人觉得充裕?有的人总觉得不够用?什么东西你珍惜它,就会给你带来财富?什么东西你浪费了它,也就等于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生说自己的见解,师引到时间上)

师:同学们,对时间,你有什么看法呢?

(生自由表达,说出自己对时间的看法。)

师:同学们,时间是摸不着,也看不到的,但又是时时存在的,并且一去不复返的,有个人,在他外祖母去世的时候,和我们想法一样,认为时间一天天过去,是很可悲的事情,可是后来,他却又同时间赛跑(板书课题)。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可以把你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

(生读书,时间要充裕,使每个学生都能读完)

师:(检查读书,了解读书情况)谁来读自己喜欢的内容?

师:刚才读了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谁来告诉大家呢?

(生说,互相补充,教师相机指导。)

二、再次读书,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了解了课文大意。我们知道,学贵有疑,读了这篇课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要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得认真读书呀。

(生再次认真读书,注意发现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问题?你觉得哪写句子不好理解呢?

(生发言,师生共同补充)

三、三读课文,重点探究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好,正是老师想提出的问题呢。那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靠老师吗?对,得靠我们认真读书。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认真读一读,看能不能解决一些问题。

(生读书,教师与学生个别交谈)

师:谁来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你觉得应该怎么读呢?读了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呢?

(学生读书,谈感受。师生共评,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一句化总结:这节课,你读了这篇课文,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你用一句话写出来。(学生写,教师巡视,写完的站起来念给大家听。)

五、布置作业:

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范文2

课文选自人教社五年制教材第十册的第16课《匆匆》。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学生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积累语言。

3、熟练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

4、学习本课生字词

二、教法和学法

“教师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配乐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练笔尝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让学生人人参与到读书中,人人动口,人人动脑,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领悟,去品味积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

三、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积极的探究体验,在合作中交流,互帮互学,实现生本对话,“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同时穿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会、领悟、运用,重视学生的读、说、写,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甚至是旁观者,真正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人文精神。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释题质疑

揭题板书后,首先由学生简要介绍朱自清,了解作者的大致情况,然后向学生发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了解学生学情,巧妙的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初读读通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讨论,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通文章。

(三)细读读懂

好文章要三读,即“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书,在“放”中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瑰丽,得到美的感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因此,这一环节,围绕“读”展开,结合情景创设,学法选择,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读为本,指导学生读后悟情。

1、在MTV中赏读课文把学生带入如诗入画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形象的画面带动学生的思维,为后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2、自由选择学文方式细读读懂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边读边思考,或不动笔墨不读书,或感情朗读,或默读等方式细细研读文章,悟出道理。

3、合作交流生生对话在学生细细读书的基础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心中有话要说,营造一方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一吐为快,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4、自主汇报思维碰撞指导朗读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评价中学生去体会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并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为美读打好基础。

(四)品读读美

1、自由组合感情朗读 读中悟情后还应再读,在读中走个来回。“读中悟,悟后读”,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2、配乐朗读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独诵,或领读,或齐读,或表演等,把作者的感情与自己相融合,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学生评价与教师的鼓励性评价。

(五)升华体会

营造课堂上的空白,让学生静静的聆听时间的飞逝,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悟,谈出自己的感想,拉近时空的距离,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要珍惜时间。

第二课时

(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体会到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提出新的探究性问题:“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

(二)小组合作,补充启迪

(三)汇报交流,感受语言

引导学生体会句式的运用,排比的手法,比喻的好处,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教师的点拨下明晰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为学生的运用语言奠定基础,在以学定教的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启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说训练,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流逝,既锻炼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四)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熟,甚至能够背诵。“读”是研究的过程,“诵”是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语言。

(五)拓宽延伸,练笔尝试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积淀了不少的名言、警句、诗词,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对时间的流逝也一定有了自己的感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是名言、诗歌、散文等),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厚集薄发,实现学语文向用语文的过渡。 学生练习。全班交流。

(六)课下作业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范文3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方式,在开放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秒表、卡片、纸、皮球、跳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春晚倒计时时刻,学生与主持人一起倒数:6,5,4,3,2,1。

师:刚才我们倒计时,用到了哪个时间单位?(秒)

师:为什么不用时或分呢?

生:时间很短呀!

师:是呀,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这个新朋友。(板书:秒的认识)

师: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要用秒来计时?(并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相机展示红绿灯、短跑比赛场面、发射火箭等)

二、观察探究,活动感受

(一)认识秒针,读秒

师:看来,生活中用秒来计时的地方还真多!那该用什么来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呢?我们到钟表店去看看。(课件展示钟表)

1.电子表

师:这是电子表,谁能读出现在的时刻?请。(手势)

生:7时45分55秒(秒可能读不出)

师:(鼠标指着55)这两个数就表示秒,现在是7时45分55秒,一起读。(生齐读一遍)

2.秒表

师:这个是秒表,体育老师经常用它来测量同学们的短跑成绩。

3.摆钟

师:这是摆钟,见过吗?

生:见过。

师:钟摆左右摆动一次就是1秒。(指着钟摆做手势左右摆动一次)

4.钟面(点击课件,使秒针走动)

师:听,是谁发出来的声音?你来说。(秒针)

师:哪根针是秒针呢?能用语言描述它吗?(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那根针)

师:观察得很仔细!

(二)认识1、5、15、30秒等

师:对,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秒针是我们的新朋友,欢迎她!(拍手)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它的脚步声吧!(感受10秒左右)停。

1.认识1秒

师:刚才,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秒针的脚步声。它在钟面上是怎样走动的呢?请看。(师指大屏,课件展示秒针只走1小格)

师:你发现了什么?是几秒?孩子,你说。

生:我发现秒针走1小格是一秒。

师:你们很善于观察,是的,秒针走1小格经历的时间就是1秒。(板书: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2.认识5秒

师:接着看,多少秒?(课件走5秒)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秒,走了5小格,5小格是1大格,1大格就是5秒。

3.认识15秒

师:是呀,5小格是1大格,也就是5秒。那3大格呢,多少秒?(课件走3大格)

生:15秒。

师:你怎么那么快就知道是15秒?

生:1大格5秒,3大格是3个5秒,三五十五。

师:真是好办法!表扬他!(拍手),

4.认识30秒

师:秒针又开始走动了!多少秒?请。(指1生)

生:30秒。

师:怎么知道是30秒?

生:五六三十。

5.认识28秒

师:瞧!秒针这次走了几秒?(课件走28秒)

生:28秒。

师:怎么想的?

生:(不同的方法)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

(三)体验秒

1.学一学声音

师:手指板书,我们知道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1秒有多长呢?听,(课件展示秒针走一秒)再来一次。(课件再展示秒针走一秒)听到了什么?谁来学一学?(课件秒针走动,嗒嗒,嗒嗒)

生:我听到了嗒嗒的声音。

师:是的,秒针发出的,两声之间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我们一起学。嗒嗒(课件走动)停。

2.做一做动作

师:想一想1秒钟可以做什么动作呢?

生:拍手,跺脚,点头,掰手腕,耸肩……

师:真的可以吗?那你试一试。(让孩子随着秒针的节奏做一做各种动作体验秒)看来,1秒钟真的很短,短到只能拍一次手,快速地做一个简单的小动作,孩子们随着秒针的节奏,一起来点点头、拍拍手、耸肩、眨眨眼、轻轻地跺脚。

3.数一数

师:现在,谁能跟着秒针的节奏数一数了?你来吧。

生:1,2。

师:数得真好!不快也不慢!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秒针走动的样子,一起轻轻地数一数。(课件秒针走动约15声)停。

4.小闹钟游戏进一步体验秒

师:小闹钟也想和你们做游戏呢!这是10秒小闹钟。(点击课件播放出要求:闭上眼睛,想象秒针走动的样子,10秒到了就坐端正,轻轻举起手,睁开眼睛看你闹得准不准。)闹得这么准!有什么好办法吗?(1~2名交流方法,一边数数,一边计时)好办法!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估时,再当一回小闹钟!(15秒小闹钟)

5.估一估

师:孩子们闹得可真准那!老师想写几个字,谁来计时?你上来。其余的孩子估一估,我用了多少秒?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惜时如金(抽一孩子用秒表计时,其余的估)并指几名学生说出所估计的时间,然后讲台上的学生独记准确时间。

师:其实估计允许有一点点的误差,只要很接近准确时间,都算估得准!(17分钟)

(四)认识1分=60秒

师:(指板书)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那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呢?请看。(课件展示要求,观察秒针走一圈,同时分针有什么变化,思考秒、分之间有什么关系)现在,秒针和分针都指着几?

生:12。

师:接着看。(课件秒针走1圈,分针走1小格)你发现了什么?你说。

生:我发现了秒针走了一圈,分针走了1小格。

生:秒针走了60秒,分针走了1分钟。60秒等于一分钟。

师:秒针从12开始走一圈是60秒,你还知道从几走到几也是60秒?孩子,你说。

生:从1到2的一小格。

师:鼠标指着某一小格,从这里开始秒针走一圈是60秒,这里呢?看来,秒针从任何一个地方走一圈都是60秒,同时分针走了一小格是1分钟!所以我们发现60秒=。

生:1分钟。

师:1分钟=60秒。(同时板书:60秒=1分)

(五)体验1分

师:1分究竟有多长呢?我们来体验一下。(拿出跳绳、皮球)谁跳得最好?你来。(四人上台,两人分别跳绳、拍球,其余两人计数)其余的孩子拿出题单、纸,做自己喜欢的活动。预备,开始。(课件秒针走动)

他拍了几下?她跳了几次?(生汇报后,师相机表扬。)

师:那你一分钟做了什么呢?(生汇报1分钟写了多少字,做了多少口算题,展示自己的画……)

师:像这样,生活中有关时间的问题还很多。

(六)练习提升(课件展示练习题)

1.基本练习

师:谁会做?你来!真棒!(填空、赛跑、航模、合唱)

2.估时

经过紧张的学习,我们休息一会儿,请欣赏一段优美的音乐。(课件《梁祝》)我们休息了多少时间?(指几名学生回答)

师:这段时间究竟有多长呢?让我们看着钟面再听一次。(课件再次播放《梁祝》)

瞧!我们休息了正好是1分钟!孩子们,你们的时间观真强啊!

(七)感悟1秒的价值,思想教育

1.欣赏短片1秒的价值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秒(指板书),知道了秒针走1小格是一秒,也知道60秒=1分钟,还知道1秒钟真的很短,但是只要我们能好好地珍惜每一秒,它将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价值!请看。(课件展示一秒可以做什么)

孩子,你们都在为一秒而惊叹!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呢?

……

师:说得好哇!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多么珍贵!我们应该做到惜时如金。接下来,我们去看看名人们又是怎么对待时间的呢?

2.(课件展示名人名言)大家轻声读

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范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日积月累 教学现状 教学方式

“日积月累”出自朱熹《答周南仲书》:“随时体究,随时讨论,但使一日之间整顿得三五次,理会得三五事,则日积月累,自然纯熟,自然光明矣。”“日积月累”顾名思义是一天天、一月月积累,这个积累过程是动态的,是持续的。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每组“语文园地”中都有一个栏目“日积月累”,它主要包括“识字、对联、经典诗文、名人名言”等,是中华文化经典中的精华,是宝贵的学习资源。但教学实践不容乐观,普遍重知识的机械运用,轻积累的方法指导。教师教的方式单一,学生学得乏味。

一、“日积月累”几种教学现状

(一)机械识记型。

大部分老师在教学“日积月累”版块时都采用五步法,第一步读读,第二步背背,第三步抄写,第四步默写,第五步查漏补缺,不会背的继续反复读,不会默写的继续反复默写,直到全部过关为止。

(二)自生自灭型。

一部分老师,特别是处在相对成熟的教龄段中的老师在教学“日积月累”版块时,运用的是自生自灭型。因为这一部分老师已经从多年的教学沙场中总结出本版块的考查模式,基本上是填空、默写,所以他们认为只要学生自己读背,会默写了就不会影响考查考试成绩。在教学时怎样处理“日积月累”完全取决于课堂教学时间,如果时间充分,那么在课堂上读背写,如果没有时间就一句话“课后读背,会默写”。

(三)蜻蜓点水型。

部分老师在教学本版块时蜻蜓点水,浮在表面。如教学第八册P50的气象谚语“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老师关注到“鱼鳞斑”,先让学生读准“鱼鳞斑”的音,接着看“鱼鳞斑”的图片,最后就让学生背诵默写。这样学生虽然对鱼鳞斑有初步的印象,但是这样的教学我认为缺少灵动和生命力,学生难以感悟到这民间的气象谚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四)盲目拓展型。

部分老师认为“日积月累”重在积累,拓展的内容多多益善。于是,随心所欲地让学生无限制地抄写同类词语、句子或者诗句,学生苦不堪言。

综上所述,“日积月累”这一版块教师教得单调,学生学得乏味,教学现状处于困境之中。

二、改变“日积月累”的教学方式

(一)乐积农谚,感受生活乐趣。

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几乎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小学阶段“日记月累”涉及农谚的有四次,分别是二年级下册《节气歌》,三年级上册《蔬菜季节歌》,另外六册、八册都收集了气象谚语。但是因为农事与孩子的生活没有紧密关联,因而学生一般不感兴趣。于是在教学八册农谚的时候,我就运用“调查收集――分类整理――明晰依据――故事激趣”的思路开展积累活动。

1.调查收集。古代劳动人民充满智慧,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通过祖祖辈辈的经验积累,口口相传,民间流传了非常多而实用的农谚。我就根据农村学校的资源优势,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起来,组织学生到周边村子收集农谚。他们收集到的农谚很丰富,有气象类的,也有农耕类的,这些农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念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兴趣很浓厚。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农谚在农村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2.分类整理。学生收集到的农谚很多,有节气方面的,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等,类似二年级下册《节气歌》;也有农耕类的,如“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类似三年级上册《蔬菜季节歌》;也有关于风、云、雨等。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角度给收集到的农谚分门别类。

3.明晰依据。无论是什么农谚都是来自于生活和生产,都是实践的经验积累,几乎都可以用科学的道理解释。因此,我拓展了语文学科的教育,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了解农谚相关的科学道理。如:“燕子低飞蛇过道,风雨不久就来到。”让学生研究燕子为什么会在下雨前低飞?蛇为什么在下雨前过道?它是回到洞里去呢还是从洞里出来透气呢?

4.故事激趣。历史上有许多利用气象的故事,如著名的《草船借箭》。教学时先播放《草船借箭》的短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观看结束以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白机智的诸葛亮在一个早上获取了十万支箭,就是利用了有大雾的天时。有了这个故事的引入,学生就自然对《三国演义》感兴趣了。

通过实地调查、分类整理、故事激趣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不仅积累了农谚,还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智慧。

(二)巧积歇后语,感受语言魅力。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虽然短小,但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小学阶段歇后语共出现四次,分别是六册、八册、九册、十册,相对集中。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策略:

1.内容重组。三年级第六册第八组主题是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课文《女娲补天》、《夸父追日》、《西门豹》等学生学得不亦乐乎。语文园地八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就是围绕“神话和传说”的,而且“日积月累”的歇后语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等也是关于神话、传说。在教学时采用了单元重组的方法,把“口语交际”、“习作训练”和“日积月累”版块进行整合。

2.情境创设。语言的积累离不开实践运用,运用让语言浑身充满活力,让其更灵动。如学校经常举行各项比赛,每次比赛总有人获胜,有人落选。于是就以学生象棋大赛、歌唱比赛为背景,情景模拟相声《妙语连珠》。

甲:你的象棋技术真好,就像飞机上挂水壶――高水平(瓶)!

乙:你的歌唱得也不错,就像高山上打大锣――四方闻名(鸣)!

甲:不提不提了,听说你上次住院了,我真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乙:不要紧,不要紧,就像牛身上拔根毛――无伤大体。

甲:那就好,那就好,我们说句歇后语就下台吧。

甲乙:唱戏的忘了台词――赶快下台。

内容重组,情境创设都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方法。除此以外,还可以运用看图猜歇后语、看动作猜歇后语等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运用。

(三)妙积名言警句,感受人生哲理。

名言警句是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整个小学阶段,每一册的日积月累都有“名言警句”,涉及珍惜时间、为人处世等方面。在教学中,主要从两方面引导。

1.课堂渗透。语文课堂是名言警句积累运用的主战场。在教学中,无论是课题的引入还是主题的揭示都可以用名言警句。如教学《和时间赛跑》,在课后资料和“日积月累”环节都有珍惜时间的格言。引入时可以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或“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

2.营造氛围。积累离不开良好氛围的创设,名言警句流传至今的很多,涉及的内容很宽泛。有生命意义方面的,如第八册巴金――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有爱国方面的,如第十一册――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的泉源;针对这些内容,组织学生选择相应的名言警句布置在教室、食堂、图书室等场地,营造处处有警句,处处有名言的氛围,督促学生时时修正自己的行为。

聚沙成塔,聚腋成俅。郭沫若先生曾作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驰。”老师应是魔术师,灵活地运用乐巧妙三招解日积月累教学之困,把学生引向自主积累的美好殿堂,让其快乐地徜徉在“日积月累”的海洋中。

参考文献:

[1]毛玲斐.日积月累有效提高.教育科学,2012、6.

[2]林志强.教学“日积月累”应有智有趣.2011.12语文・小学教学设计.

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范文5

摘要: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解,而在于学生能够主动去理解、探索、记忆。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

关键词: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 可能性 空间

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将学生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同时,学生在感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思考,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多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精心设计问题,点燃学生思维之火。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我认为教师备课时设计出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如:教学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时,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运用教师分配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于是学生就纷纷动手搭起来。一段时间过去了,问题也就出来了,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的正方体就是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教师可抓住这一机遇,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小组搭不出漂亮的正方体呢?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于是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原来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小组的小棒只有11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然有12根小棒,但是这12根小棒的长短是不一样的……。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为什么这些小组搭的正方体不漂亮?”这个问题就问到了点子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很快就得出了“正方体有12条棱,长度都相等”这一结论。其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二、给学生充足时间,为学生创新提供可能性。

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解,而在于学生能够主动去理解、探索、记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多给学生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完整的可以补充;不清楚的可以适时地提问;不同的想法各抒己见,并可以争论。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我也不轻易否定,而是追根溯源,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样想的?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放手让学生说,使他们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愉快气氛中进行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如果这些时间老师还是窃为已有,如果将教学环节,改成教师展示,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的话,学生只能睁大眼睛看,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不可能有别什么?那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只是一句空话,更不要说创造能力的培养了。

三、给学生以空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因为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教师只有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做,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有句话说得好:我听见了,就忘了;看见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教材所呈现的知识都是“死”的,它只能通过学生的“活动”,学生的种种“操作”,才能“内化”为学生的头脑中的经验系统。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要科学的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

数学《年、月、日》这课时,我没有给学生布置传统的填空、选择、计算等作业,而是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题:“每人亲自制作一张2011年的日历,可用电脑制作。”真没想到,学生们精彩的创新作业真让我震惊!

胡悦同学的日历共分12张,每个月一张,把所有的周六都设成绿色,把所有的周日都设成红色。还上网查到了有关我国农历的知识,把2007年的农历也写进了日历。如:春节,惊蛰、春分、夏至、立秋、小雪、大雪‥‥‥

秦炼同学的日历也分为12张,是在电脑上设计的。他把全家人所有的生日和一年中所有的节假日都写在了上面,还用了不同颜色区分,如:元旦、春节、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五一劳动节、植树节、教师节、十一国庆节、圣诞节‥‥‥都用的是红色的,这样更区别其他普通的日子。

还有同学制作的也很精美,上网查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每个月都写了不同的名人名言,如:1月份是一年的开始,写的是“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9月写的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尤其是12月,写的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想提醒大家,一年过去了,要珍惜宝贵的时间。

另外罗菁玮同学的日历跟前面的都不一样。她的2011年的日历是双语的,12个月有不同的英文单词,从星期一到星期日也有不同的英文单词。她真了不起,居然把数学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太出乎我的意料了!

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范文6

关键词:未来时间取向;价值观:影响

一、引言

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时间观是非语言交际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不是所有文化背景下的人感知时间的方式、对待时间的态度都相同。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时间观上有何差异,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价值观差异。以此来减少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同时,在了解美国的时间取向及其价值观后对我们自身的价值观有更清楚的认识甚至学习那些能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价值观。这就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许多学者已经探讨过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等,都进行了较全面地分析。亦有学者探讨了中美文化中的时间取向差异。而笔者在此试分析当代美国社会受未来时间取向影响的价值观。

二、时间取向

时间取向(Time Orientation)指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及控制利用时间的方式。美国人类学家Hall认为时间取向分为四种:零时间取向、过去时间取向、现在时间取向和将来时间取向。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时间取向。

过去时间取向的文化注重旧式的生活,喜欢回顾历史,在社会伦理方面表现出对父母和长者的尊重。该文化中的人们信奉“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中国、印度等历史悠久的国家是过去时间取向的国家。“中国是一个以过去取向为主的社会,或者重视过去的社会”(贾玉新,1997:70)。过去的成败往往是现在甚至将来的参考标准,循规蹈矩也成为一种社会规范。因此在中国的价值观中,崇拜祖宗、敬老行孝、论资排辈等观念很重要。

美国是一个以将来时间为取向的民族。他们相信时间是一种线性的单向运动。在将来时间取向的文化中,人们的一切活动都面向未来,信奉“希望只存在于未来”。他们不停地为将来打算,却很少循规蹈矩、很少崇拜祖宗,而超越现在的各种创新却层出不穷。如莎士比亚认为时间的“步伐轻快得令人眼花缭乱”;根据犹太基督教的说法,时间不是周而复始的运动,而是有始有终的,一旦失去,将不再重来。

三、价值观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有些价值观能够促进社会和个人更快发展,有些价值观却延缓社会或个人发展。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而处于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正因如此,中美在价值观上存在差异,从而产生跨文化交际上的种种疑惑。

四、未来时间取向在当代美国价值观中的影响

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美国的价值观也在悄然变化着。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包括:个体自由、自力更生、机遇平等、竞争、物质财富和勤奋工作。而现今的美国人有了许多新的价值观,而这许多新的价值观受到未来时间取向思维的影响。笔者从这个角度分析几个新时代的价值观,如惜时、求变、着眼未来、挑战权威、自由竞争等。

(一)惜时如金

时间,对美国人来说是最最重要的。在外国人看来,美国人似乎更在乎能否按计划准时完成工作,而不愿意把时间花费在内部的人和人关系协调上。工作计划一旦制定,美国人就会去不折不扣地落实。他们认为时间是一项有限的资源,所以他们试着去爱惜时间且加以管理。美国人经常参加有关时间管理的研习会或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专业人士随身带着口袋型记事本,有些甚至是电子的记事本,好随时留意所订的约会与工作截止日期。

在美国,守时是非常重要的行为准则。迟到是十分不礼貌的,如果追不得已要迟到,应该提前电话告知。在美国的词语里,与时间有关的字或词组有:on(准时)、kept(赶上)、filled(安排满的)、saved(节约)、used(用掉的)、spent(花掉的)、wasted(浪费掉的)、lost(失去的)、gained(赢得的)、planned(计划的)、given(给定的)、made the most of(充分利用)、kill(虚度)等。正是由于美国人相信时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他们才会费心地去计划它。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过一句话,“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你珍惜时间,因为生命就是由时间组成的”。

(二)求变

在1998年一项美国人对中国人价值观和美国人价值观的调查和对比(美国英语学会主办)中,美国人的价值观中位居第一位的是我们做梦都想不到的:change(变化)。在美国人看来,变化是同成长、发展、改进、进步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善于创造发明,并且鼓励创造发明。甚至在他们的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未来时间取向对这一价值观的影响还体现在美国人热衷于搬家这一行为上。有过去时间取向的中国人相对喜欢安定,而美国人却认为长期待在一个地方是可怕的,他们喜欢“在路上(on the way)”的状态。正因为美国人如此崇尚“变化”,美国人号称世界上著名的“mobile race”(流动民族)。根据美国政府发表的统计,全美国每年有17%左右的人搬了家。据一份报告说,美国每5个家庭中,就有1家3年搬一次家。

正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那样:“对美国人来说,生活总是在发展变化中,从来不会静止不变。”

变化这种价值观的优点是人们具有冒险精神和极强的创造力,因此,社会进步快;缺点是人际关系冷漠,家庭容易出现危机,社会易出现暂时不和谐。

(三)着眼未来

美国历史非常短暂,他没有值得骄傲的历史和过去,因此美国人只有开拓,创造未来。美国人对过去的事(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似乎很“健忘”,也不沉湎于当前,他们总是用更多的精力关注未来,相信明天会更好。他们着眼于未来,不愿意遵守陈规陋习。正因为如此,美国人很擅长做规划,也很善于、勤于执行好短期计划。詹姆斯・费尼莫・库珀在其经典小说《拓荒者》中揭示了美国人的一个典型特点,那就是着眼未来,也就是说,他们能够从未来的角度看待现在的一切,可以不为过去所羁绊看待现在,在情感上更多地依附于未来的事物。

着眼未来这一价值观还体现在美国人对待老年人和青少年的态度上。美国人非常重视青少年,在他们的价值观中重要的一条就是champion of the little guy(孩子的拥护者)。他们重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要求和问题,而对老年人却远远没有那么重视。有一句被广泛引用的话――“美国是孩子的天堂,大人的竞技场,老人的地狱。”这句话虽缺乏严谨论证,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对老年人和青少年的不同态度。孝道这一中国基本价值观在美国的价值观列表中是不存在的。他们认为老人已经实现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属于过去了,不再被需要。当然,独立观念很强的美国人认为退休的老年人仍然应该独立。这就是美国的年龄歧视(Ageism)问题。

(四)挑战权威

美国人除了法律以外,向一切传统和先例挑战,认为这些是他们创新的障碍。有一句名言――“我与专家、权威、传统平等。”他们对教授、校长、局长、甚至总统都是礼貌而平等的态度。学生在课堂上,员工在会议上,都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建议。甚至对政府,民众都表示不信任和怀疑,他们担心政府控制他们的自由,对于他们不满意的政府行为,他们通过游行等方式抗议。而对于科学和技术的质疑使得美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