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王毕四海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六王毕四海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六王毕四海一范文1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殽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再如《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

【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六王毕四海一范文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的《容成氏》篇, 内容 非常重要,竹简保存状况也比较良好。但原书的整理在竹简拼合与编连方面存在问题,致使不少本来文意清楚的地方变得含混不清,全文的敍事脉络也变得很混乱。我们经过反覆的调整与排比,找到了更爲合理的、可能是最接近於竹简原貌的编排方案。

先说竹简的拼合问题。全篇原共编为 53 号,其中第 35 号是由上下两段残简“遥缀”而成的,即整理者认为是一简之折,但不能紧接,中间还有一小段残缺。实际上,这两段残简无论是从编绳位置看,还是从内容看,都不可能属於同一简。 本篇竹简共有上中下三道编绳,上下两道分别位於简首和简尾的首字、末字的上下方。简 35 上段简首残缺,第一道编绳痕迹已不存。中间一道编绳痕迹位於“王天下十又六年而桀作”的“作”字下,从第 12 页的小图版可以清楚地看出,按整理者的编排,则这道编绳痕迹的位置太靠上,跟同篇其他简完全不能相合。如果将其下移与其他简的中间一道编绳对齐,则其下端与 35 简下段将有一大段重合的部分。由此看来,简 35 上段与下段决不可能属於同一简。 它们应该分别编号重新排列,下面我们把此简的上段和下段分别编为“ 35A ”和“ 35B ”。

我们把全篇竹简重新编连後的简序为: 1 ~ 3 , 35B , 4 ~ 7+43 , 9 ~ 11+13 ~ 14+8+12+23+15+24 ~ 30+16 ~ 21+30 ~ 32+22+33 ~ 34+35A+38 ~ 41+36 ~ 37+42+44 ~ 53 。下面就按这个顺序抄出释文,并以注释的形式对调整的理由、调整後有关部分的大意等作简单説明。释文尽量使用通行字,难以隶定的字、原简上尚残存点画但无法释出的字用代替。同时,本文主要讨论简序问题,文中对很多字词的意见还只是初步性的。有不少字词的理解虽然还存在问题,但一般不影响简序的排列,对这类问题暂时不多作讨论。

 

[ 尊 ] 卢氏、赫胥氏、乔结氏、仓颉氏、轩辕氏、神农氏、椲 丨 氏、垆毕 (增从辵) 氏之有天下也,皆不授其子而授贤。其德酋清,而上爱

【 1 】

下,而一其志,而寝其兵,而官其材。於是乎喑聋执烛,冒( 增从木 )工鼓瑟,跛躃守门,侏儒爲矢,长者宅,偻者 数,瘿

【 2 】

者煮盐,厇

者渔泽,弃不。凡民俾

者,教而诲之,饮而食之,思役百官而月请之。故当是时也,无并

【 3 】[i]

氏之有天下,厚爱而薄敛焉,身力以劳百姓

【 35B 】[ii]

於是乎不赏不罚,不刑不杀,邦无饥 (?) 人,道路无殇

【 4 】

死者。上下贵贱,各得其所(?)。四海之外宾,四海之内贞(廷?)。禽兽朝,鱼鼈献,有无通。匡天下之政十有九年而王天下,三十有七

【 5 】

年而殁(?)终。 [iii] 昔尧处於丹府与藋陵之间,尧贱貤而时 = 宾(?),不劝而民力,不刑杀而无盗贼,甚缓而民服。於是乎方

【 6 】

百里之中,率天下之人就,奉而立之,以爲天子。於是乎方圆千里,於是乎持(?)板正立,四向

和,怀以来天下之民。

【 7 】

其 政治 而不赏,官而不爵,无励於民,而治乱不。故曰:贤及【 43 】[iv]

是以视贤,履地戴天,笃义与信。会在天地之间,而包在四海之内,毕能其事,而立爲天子。尧乃爲之教曰:“自

【 9 】

内(纳?)焉,余穴窥焉,以求贤者而让焉。”尧以天下让於贤者,天下之贤者莫之能受也。万邦之君皆以其邦让於贤

【 10 】贤者,而贤者莫之能受也。 [v] 於是乎天下之人,以

【 11 】

尧爲善兴贤,而卒立之。 [vi] 昔舜耕於历丘, [vii] 陶於河滨,渔於雷泽,孝养父母,以善其亲,乃及邦子。尧闻之

【 13 】

而美其行。尧於是乎爲车十又五乘,以三从舜於畎亩之中。舜於是乎始免执幵耨锸,谒(?)而坐之子。尧南面,舜北面,舜

【 14 】

於是乎始语尧天地人民之道。 [viii] 与之言政,悦简以行;与之言乐,悦和以长;与之言礼,悦敀而不逆。尧乃悦。尧

【 8 】[ 尧 乃老,视不明, ] 听不聪。 [ix] 尧有子九人,不以其子为後,见舜之贤也,而欲以爲後。

【 12 】

[ 舜乃五让以天下之贤者,不得已,然後敢受之。 ] 舜听政三年, [x] 山陵不疏,水潦不湝(?),乃立禹以爲司工。禹既已

【 23 】

受命, [xi] 乃卉服箁箬,帽芙足【 15 】面,不生之毛,濏湝流,禹亲执畚(?)耜,以陂明都之泽,决九河

【 24 】

之阻,於是乎夹州、徐州始可处。禹通淮与沂,东注之海,於是乎竞州、莒州始可处也。禹乃通蒌与易,东注之

【 25 】

海,於是乎蓏州始可处也。禹乃通三江五湖,东注之海,於是乎荆州、扬州始可处也。禹乃通伊、洛,并瀍、涧,东

【 26 】

注之河,於是乎豫州始可处也。禹乃通泾与渭,北注之河,於是乎虘州始可处也。禹乃从汉以南爲名谷五百,从

【 27 】

汉以北爲名谷五百。天下之民居奠,乃食,乃立后稷以爲

。后稷既已受命,乃食於野,宿於野,复谷豢土,五年乃

【 28 】

穰。民有余食,无求不得,民乃赛,骄态始作,乃立臯陶以爲李。臯陶既已受命,乃辨阴阳之气,而听其讼狱,三

【 29 】

年而天下之人无讼狱者,天下大和均。舜乃欲会天地之气而听用之,乃立貭以爲乐正。貭既受命,作爲六律六

【 30 】〈郘—吕〉, [xii] 辨爲五音,以定男女之声。当是时也,疠疫不至,妖祥不行,祸灾去亡,禽兽肥大,草木晋长。昔者天地之佐舜而

【 16 】

佑善,如是状也。 [xiii] 舜乃老,视不明,听不聪。舜有子七人,不以其子爲後,见禹之贤也,而欲以爲後。禹乃五让以天下之贤

【 17 】

者,不得已,然後敢受之。禹听政三年,不制革,不刃金,不略矢,田无蔡,宅不空,关市无赋。禹乃因山陵平隰之可邦邑

【 18 】

者而繁实之,乃因 迩 以知远,去苛而行简,因民之欲,会天地之利,夫是以者悦治(怡?),而远者自至。四海之内及,

【 19 】

四海之外皆请贡。禹然後始爲之号旗,以辨其左右,思民毋惑。东方之旗以日,西方之旗以月,南方之旗以蛇,

【 20 】

中正之旗以熊,北方之旗以鸟。禹然後始行以俭:衣不鲜美,食不重味,朝不车逆,舂不毇米,飨(?)不折骨。制

【 21 】

孝辰, [xiv] 方爲三俈,救声之纪:东方爲三俈,西方爲三俈,南方爲三俈,北方爲三俈,以躗於溪谷,济於广川,高山陞,蓁林

【 31 】

入,焉以行政。 [xv] 於是乎治爵而行禄,以襄於来(?),亦 = 迵 = ,曰德速蓑【 32 】

表皮尃。禹乃建鼓於廷,以爲民之有谒 [xvi] 告者鼓(?)焉。撞鼓,禹必速出,冬不敢以寒辞,夏不敢以暑辞。身言

【 22 】 渊所曰圣人,其生赐养也,其死赐葬,去苛慝,是以爲名。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爲後,见

【 33 】

臯陶之贤也,而欲以爲後。臯陶乃五让以天下之贤者,遂称疾不出而死。禹於是乎让益,啓於是乎攻益自取。

【 34 】[ 啓 ] 王天下十又六年〈世〉而桀作。 [xvii] 桀不述其先王之道,自爲 [

为 ] [xviii] 【 35A 】

不量其力之不足,起师以伐岷山氏,取其两女琰、琬,北去其邦,爲桐宫,筑爲璿室,饰爲瑶台,立爲玉门。其骄

【 38 】

泰如是状。汤闻之,於是乎慎戒徵贤,德惠而不

三十仁而能之。如是而不可,然後从而攻之,陞自戎遂,入自北

【 39 】

门,立於中。桀乃逃之鬲山氏,汤又从而攻之,降自鸣条之遂,以伐高神之门。桀乃逃之南巢氏,汤又从而攻之,

【 40 】

遂逃去,之苍梧之野。汤於是乎徵九州之师,以

四海之内,於是乎天下之兵大起,於是乎亡宗戮族残群焉服。

【 41 】

当是时,强弱不治(?)諹,衆寡不听讼,天地四时之事不修。汤乃尃爲征籍,以征关市。民乃宜怨,虐疾始生,於是

【 36 】

乎有喑、聋、跛、、瘿、、偻始起。汤乃谋戒求贤,乃立伊尹以爲佐。伊尹既已受命,乃执兵钦(禁)暴, [xix] 羕得於民,遂迷而

【 37 】贼盗,夫是以得衆而王天下。 [xx] 汤王天下三十又一世而纣作。纣不述其先王之道,自爲

(改?)爲 , 於

【 42 】

是乎 [xxi] 作爲九成之台,寘盂炭其下,加圜木於其上,思民道之,能遂者遂,不能遂者 ,内( 坠 ) 而死,不从命者 , 从而桎梏之。於是

【 44 】

乎作爲金桎三千。既爲金桎,又爲酒池,厚乐於酒,溥夜以爲,不听其邦之政。於是乎九邦叛之,丰、镐、舟、、于、鹿、

【 45 】

耆、崇、密须氏。文王闻之,曰:“虽君无道,臣敢勿事乎?虽父无道,子敢勿事乎?孰天子而可反?”纣闻之,乃出文王於

【 46 】

夏台之下而问焉,曰:“九邦者其可来乎?”文王曰:“可。”文王於是乎素端裳以行九邦,七邦来服,丰、镐不服。文王乃起师以向

【 47 】

丰、镐,三鼓而进之,三鼓而退之,曰:“吾所知多廌,一人爲无道,百姓其何罪?”丰、镐之民闻之,乃降文王。文王持故时而教民

【 48 】

时,高下肥毳之利尽知之,知天之道,知地之利,思民不疾。昔者文王之佐纣也,如是状也。文王崩,武王即位。武王

【 49 】

曰:“成德者,吾敓而代之。其次,吾伐而代之。今纣爲无道,昏者百姓,至约诸侯,天将诛焉。吾勴天威之。”武王於

【 50 】

是乎作爲革车千乘,带甲万人,戊午之日,涉於孟津,至於共、縢之间,三军大犯。武王乃出革车五百乘,带甲三千,

【 51 】

以小会诸侯之师於牧之野。纣不知其未有成政,而得失行於民之辰(朕?)也,或亦起师以逆之。武王於是乎素冠冕,以告

【 52 】

闵于天,曰:“纣爲无道,昏者百姓,至约诸侯,绝种侮姓,土玉水酒,天将诛焉,吾勴天威之。”武王素甲以陈於殷郊,而殷

【 53 正】

容成氏

【 53 背 】

 

这样重新编排之後,全文的敍事脉络非常清晰,可以大致概括尧以前古帝王政事— 尧由贱而为天子— 舜贤,尧让舜 — 舜时政事,包括司工禹治水、农官后稷治农事、理官 臯陶 治狱讼、乐正质作乐等— 舜让禹 — 禹时政事及制作 — 禹让 臯陶 、益,啓攻益得帝位传至桀— 桀骄泰 — 汤攻桀,天下乱 — 伊尹为汤之佐,天下得治,汤终王天下 — 汤传至纣,纣德昏乱 — 九邦叛、文王佐纣之事 — 武王即位、伐纣。

《容成氏》里需要深入 研究 的问题还非常之多,希望我们对竹简的重新编连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比较可靠的基础。

 

本文写作过程中,与董珊讨论,获益甚多,谨志谢忱。

 

[i] 以上三简原书亦连读,系讲述“尧”之前的上古帝王。

[ii]

氏之有天下 ”,“氏”前一字图版上已看不清楚,原释为“汤”,不可信。 “

氏之有天下 ”与简 1 “ [ 尊 ] 卢氏 …… 垆毕 (从辵) 氏之有天下也 ”相类,而与後文 内容 不谐,故提前至此。但它上与第 3 简、下与第 4 简是否紧接都不能肯定,有可能连读,也有可能中间尚有缺简,暂时分开释写。残去的“氏”或是在 “尧”之前的上古帝王的最後一个,其後的帝王即是尧。

[iii]

以上讲尧以前的古帝王,下面开始讲尧。

[iv]

此简跟下面一简可能紧接,也可能中间尚有缺简。

[v]

简 10 与简 11 从内容看中间不容有缺简,故连读。

[vi]

上文简 6 、 7 言“ 方百里之中 ”的人民 立 尧 以爲天子 ,接下来讲尧德及於天下,天下之人立之为天子,又言尧欲让贤而不得,於是“天 下之人,以尧爲善兴贤,而卒立之 ”。“卒立之”即最终还是立之为天子、(在他让位之前)始终以之为天子。虽然简 7 、简 9 、简 12 三次讲到尧为天子,但是其意思是一层层递进的,并不能证明以上这些竹简不能放在一起。

[vii]

“昔”与“舜”之间空有一个字的位置,疑此处本当有“者”字。

[viii]

原以简 7 、简 8 相次,则简 8 开头的“ 於是乎始语尧天地人民之道 ”,主语不明。下文云“ 与之言礼,悦敀而不逆 ”,上博简《子羔》篇第 5 简正面云“尧之取舜也,从诸艹茅之中,与之言礼,悦尃

”,“

悦尃”即此处简文的“ 悦敀 ”,也可证明我们此处编连的正确性。

[ix]

“ 尧 乃老,视不明 ”参照後文简 17 “ 舜乃老,视不明,听不聪 ”补。第 12 简上端残去约 20 字,补出“ 尧 乃老,视不明 ” 6 字後,还有约 14 字的位置容纳简 8 末尾“尧”字下要接的简文。因此简 8 与简 12 之间从内容看不大可能还有缺简,故连读。

[x]

“ 尧有子九人,不以其子为後,见舜之贤也,而欲以爲後。舜乃五让以天下之贤者,不得已,然後敢受之。舜听政三年 ”,与後文简 17 、 18 “ 舜有子七人,不以其子爲後,见禹之贤也,而欲以爲後。禹乃五让以天下之贤者,不得已,然後敢受之。禹听政三年”类同。

简 33 、 34 “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爲後,见臯陶之贤也,而欲以爲後。臯陶乃五让以天下之贤者,遂称疾不出而死”,亦可参考。此简上半残,补出“舜乃五让以天下之贤者,不得已,然後敢受之”共 18 字,参考相邻的整简如第 21 简,其上半适可容纳 18 字。

[xi]

“ 乃立禹以爲司工。禹既已受命 ”,与後文简 28 “ 乃立后稷以爲

。后稷既已受命 ”、简 29 “ 乃立臯陶以爲李。臯陶既已受命 ”、简 30 “ 乃立貭以爲乐正。貭既受命 ”、简 37 “ 乃立伊尹以爲佐。伊尹既已受命 ”类同,从而知简 23 与简 15 之必连。以下讲大禹受命治水之事。

[xii]显然是“郘”的误字,“郘”读为 “ 吕 ” 。“六律六吕”即十二律吕,下文又言“五音”,“作爲六律六吕”与“辨爲五音”句式整齐。古书以“六律”与“五声”或“五音”并举习见。

[xiii]

“ 昔者天地之佐舜而佑善,如是状也 ”,类似的説法又见後文简 38 、 39 “(桀) 其骄泰如是状 ”、简 49 “ 昔者文王之佐纣也,如是状也 ”。

[xiv]

“制孝辰”及下文“ 方爲三俈,救声之纪:东方爲三俈,西方爲三俈,南方爲三俈,北方爲三俈 ”其义待考。“辰”原作“唇”,应即“辰”之繁体,与嘴唇之唇无关。此字左边笔划有残缺,对比第 52 简“唇(辰)”字自明,原释“君”恐误。“救”原误释为左从“寻”。

[xv]

“ 高山陞,蓁林入,焉以行政 ”即“ 陞高山,入蓁林,焉以行政 ” 。

[xvi]

“ 谒”原作从言去声,原注释以爲“讼”之异体字。

[xvii]

此句句首残字可能是“啓”,“年”可能是“世”的误字,是李锐的意见,见李锐:《上博馆藏楚简(二)初札》,简帛 研究 网站 , bamboosilk.org/Wssf/2003/lirui01.htm 。

[xviii]

“ 桀不述其先王之道,自爲 ”与後文第 42 简“ 纣不述其先王之道,自爲

(改?)爲 ”类同,故补“

为 ”二字。

[xix]

“钦”下一字当释为从“病旁”从“暴”,“钦”及此字连读为“禁暴”,是董珊的意见。

[xx]

六王毕四海一范文3

一、知词性、明位置,理解常规意

一般来讲,一个文言实词或虚词的词性决定了它在句子中应处的位置,如果能清楚地知道它的词性、明确它所处的位置,就可以结合语境理解它的常规意。

示例一:在句子“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中,有三个“为”,我们知道“为”的常用义项既可以作“判断动词”,又可以作“语气词,表示反问或感叹”,在该句中,前两个“为”处在表示主谓关系的两个名词之间,应译作“是”,后一个“为”处在疑问句末,是反问语气词应译作“呢”。

示例二:再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氓》)中的两个“以”,在古汉语中“以”常作介词,和它后面的名词或代词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在该句中,两个“以”分别带宾语“尔车”、“我贿”构成介宾短语修饰“来”和“迁”,所以,两个“以”都译作常规意介词“用”。结合语境补出主语“尔”和“我”,即“(尔)以尔车来,(我)以我贿迁。”全句译为“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二、看位置、定成分,理解活用意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常见的语言现象,通过观察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进而推断确定它应充当的成分,根据文言句式大多遵循对称性的原则,就可以准确理解它的活用意了。

示例三:在句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中,“毕、一、兀、出”都处在名词后面作谓语,位置相同、成分相同。“毕”是“完了,指为秦国所灭”;“兀”是“山高而上平,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伐净尽”;“出”是“出现、显露,意思是建成”;据此可知,“一”就应是数词活用作动词:“统一。”

示例四:再如“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名词连用。仔细分辨发现,“铛石块砾”处在相同的位置、“鼎玉金珠”处在相同的位置。根据上下文分析又发现,秦人“弃掷逦迤,视之亦不甚惜”的应该是“鼎玉金珠”,是把它们当做“铛石块砾”弃掷了。由此可见,这八个名词都活用了,“铛石块砾”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作谓语,译为“看做铁锅,看做石头,看做土块,看做石子”;“鼎玉金珠”是名词作状语,译为“把宝鼎,把美玉,把黄金,把珍珠”。全句意思是“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子。”

三、辨成分、析词性,理解特殊意

个别文言词语的特殊意义,可通过观察该词语所处的位置,分辨它应充当的成分、分析它在句子中的词性,从而推知理解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意义。

示例五:在句子“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中,“籍”和“封”分别处在名词“吏民”和“府库”前,位置、成分相同,构成动宾短语。“封”是动词“封闭,封合”,作谓语;“籍”的本意是名词“名册,户口册”,根据对称性,此处“籍”应是引申义,作动词“登记”,充当谓语。“籍吏民”应译为“登记官吏、人民,就是造官吏名册和户籍册。”

六王毕四海一范文4

舍弃“效率”,养成自觉、自主的思维习惯

许多教师都曾面对这样的难题:教师很认真地教,学生却未必认真地学。16年前,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的老师也是如此。当我们尝试着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方式来颠覆传统课堂的时候,我们惊喜地发现:原本在课堂上心不在焉、目光呆滞的孩子们,变得目光炯炯、小脸泛红、言辞灼灼……原来,学生成为学习之源、能量之库时,教育也可以轻松地做好。

例如,邹涛老师在执教《圆的周长》时,课前布置学生准备了三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用不同方法量出不同圆的周长,测出直径、半径,求出C/D的值。整个课堂,无论是复习内容,还是新授部分,都是让学生展示。学生课前搜集了大量资料,课堂上学习在提问、猜想、转换、迁移的自然转换中水到渠成:

师:什么是圆的周长,你能比画一下吗?

生:我认为,圆的周长就是绕着一个圆这条曲线的长度。圆的周长用字母C来表示。(边讲边比画)

(教师板书: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圆的周长)

师:那么,怎样求圆的周长呢?昨天请同学们回去研究,请在小组里和你的伙伴分享。

第一小组汇报:我们把线的一端固定在圆上,绕圆半圈,再用尺子量长度,得出圆周长的一半是13厘米。乘以2,所以这个圆的周长等于26厘米。

师:他们用了什么方法?

生:绕的方法。

第二小组汇报:我们把卷尺绕着圆的边沿转一圈,这段卷尺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最后量出周长是32厘米。

生:他们也是用了绕的方法。

第三小组汇报:我们把圆竖起来,沿着纸上的直线滚动半圈,做好记号,再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知道周长的一半是多少,这条线段乘以2就知道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了。

师:你看懂这种方法了吗?

生:滚动的。

第四小组汇报:昨天下午我们组的XX总是在乱折,结果折出一个正方形,这四条边的周长接近圆的周长,量出一条边的长度,再乘以4,可以算出圆的周长,虽然不是很精确,但可以试一试。

师:刚才的几种方法,你有没有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

生:都是想把圆的曲线变成直的线段,这样就可以方便量出圆的周长。

师:也就是“化曲为直”。

从本课教学中可以看出来,虽然圆的周长这个知识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深奥,但是孩子们还是学得津津有味,教师没有直接介绍各个知识点,完全靠孩子们在交流中自己获取知识。

从中可以发现:当我们改变只适合考试的课程,舍弃“效率”,依靠学生,一切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时,学习过程就凸显了其开放、简单、不断生成的特征,学习自然也就更加精彩。日积月累,孩子就形成了自觉、自主的思维习惯。孩子们在课堂上成了自学者、思考者、探索者和互助者。

事实证明:生本强调人的发展,但也不怕考试。邹涛老师所带班级六年级第一次参加考试,全区第一。其后,学校在学科竞赛、抽考、毕业考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毕业会考更是技高一筹,历届毕业考,学校成绩均名列前茅。良好的效果坚定了老师、家长和学生们的信心。

舍弃“完善”,诱发发现、感悟和质疑

课堂的生命力,源自老师对学生的信任,源自学生的学习实践,源自学生的能力提升。16年来,我们的课堂并不追求“完善”,但恰恰是教师对学生的“放任”“煽风点火”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养。

从我校特级教师何建芬执教的《兵马俑的个性》片段中,我们或可窥斑见豹: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汪曾祺这位当代作家的《兵马俑的个性》中,一起品读,看它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个性和思考。

生1:我觉得文章虽然只写几个石俑,但作者观察很仔细,写得惟妙惟肖。

生2:请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30页,“是惊叹于它的气魄之大,还是对它的愚蠢的壮举加以嘲笑”,我觉得“愚蠢的壮举”最引人深思。作者认为他没有考虑过百姓的看法,不知道百姓是会为其宏伟而自豪,还是暗暗叫苦。据我所知,百姓的墓称为坟,并限制在三尺以下,否则会触犯法律。这一“举”虽然是愚蠢的壮举,但给了我们探索历史的空间。

师:嗯,你抓住了这一句,的确令人感触。

生3:我也很欣赏这一句。一个人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不能光凭兵马俑就判定秦始皇他是为了炫耀自己还是为了什么,也许两方面都有吧。

师:你这个观点还比较模糊。这样吧,我们先从课文中找找令你能发现兵马俑个性的地方,再回来说你对这个兵马俑是自豪呢,还是嘲笑,还是另有看法,行不行?

生4:这里写得十分传神:“搞了一师人,都与真人等大,密密匝匝地排成四个方阵。这样的事只有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始皇帝才能做得出来。”请大家看“六王毕、四海一”这一句,虽然第一个搞兵马俑的人不是秦始皇,但秦始皇所塑造的兵马俑是历史上最壮观的,而且秦始皇自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魏、楚、燕、赵、齐六国。

生5:这个句子可以反映秦始皇的势力是非常大的,要建造这些兵马俑需要很多的精力和金钱。但我又觉得,秦始皇花那么多的精力和金钱建造兵马俑最后作为他的陪葬品有点可惜。

生6:我知道秦始皇用了70多万人和37年时间才建成这些兵马俑,我认为他用的人力和物力都太多,所以我对他愚蠢的壮举加以嘲笑。

整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和提升语文素养的平台,展示了学生丰富的词汇量,凸显了学生准确而流利的表达。精彩的发言比比皆是。

短短40分钟,学生的回答涵盖了古诗、历史、典故,展现了自己的思辨,课堂辩论又激发了他们对文本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就是课堂的生命力,不是老师整天分析课文、讲语法就能达到的。

其中的关键词是“舍得”,舍弃手把手教知识点的时间,舍弃文段句法的分析,坚持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诱发思维,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去发现;坚持学生的大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欣赏中去感悟,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绽放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舍弃“加法”,做课程整合的“乘法”

华阳小学在生本教育的多年实践中,由教学改革实现课程创生,形成了分类阅读课程。分类阅读课程是在大量识字的基础上推进阅读,将小课本与大阅读相整合,开展单元主题化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欣赏中去感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发展其听说读写等能力,解放其思想,提高其语文素养。

六王毕四海一范文5

元宵节灯谜及答案长胳膊,猴儿脸。大森林里玩得欢。摘野果,捣鹊蛋,抓住树枝荡秋千。 谜底:长臂猿

白天一起玩,夜间一块眠,到老不分散,人间好姻缘。 谜底:鸳鸯暗中下围棋。→谜底:皂白不分

长安一片月 字一 胀(在“长”旁边“安”一片“月”,“安”表示安放。)

佳人已去烛火残 动物一 蛙(“佳”字去“人”字,“烛”字火残了只剩“虫”字)

晴转阴,多云 字一 请(“晴转阴”表示“晴”的“日”字旁不见了,剩下“青”,“云”在古汉语里表示“说言”,多云便是在青字旁加个言字旁,谜底是“请”字。)

残秋风中去,几度暗香来 字一 秃(“残秋”表示秋去只剩禾或者火,“风”字的中间去掉变“几”;暗“香”表示“香”字的“日”不要)

残花相映伴夜景 中国地名 北京 ( “残花”本来是指凋零的花瓣,在本谜中别解为残缺的“花”字,即 “匕“,两个相映便成“北”,有时也成“比”,“夜”景,表示“景”字的“日”不要,谜底“北京”便出来了。)

腼腆遮去半面妆 字一 朋(“腼腆”两字各遮去一半看看有哪两个部分能组合起来。)

枝头点点残月影 字一 粥 (“枝”的“头”为木 ,“点点”在“木”字头上加两个点成“米”字,残“月”表示把月字的撇去掉部分成“弓”字,影表示“弓”成双”,组合起来便成“粥”字。相同的有“残月相映三尺间(字一) 谜底也为“粥”。“三尺”表示一“米” 。有时“残月”也可以是把“月”字的撇去掉成“习”。)

半放红梅 字一 繁(“放红梅”各取一“半”看看能组成什么字,“繁”的下部分为绞丝旁的繁体写法。相同的有:放眼红梅已半开 字一 缃 )

人生地不熟 三字口语 天晓得 (古称“天地人”为三杰,“人”生,“地”又不熟,那只有“天晓得”了。)

元宵节灯谜及答案精选人间四月芳菲尽(打一中草药)——春不见

滔滔不绝(打一中草药名)——长流水

偷梁换柱(打一中草药名)——木贼

两横一竖(打一中草药名)——半夏

不知道(打一中草药名)——生地

窗前江水泛春*(打一中草药名)——空青

忠诚老实(中草药名)——厚朴

儿童节发假(打一中草药名)——六一散

古城姐妹(打一中草药名)——金银花

鲛人挥泪(打一中草药名)——珍珠散

老谋深算(打一中草药名)——苍术

六王毕,四海一(打《红楼梦》人名)——秦邦业

三八多面手(打《红楼梦》人名)——巧姐

女十八兮叹分离(打《红楼梦》人名)——杏奴

元前明后(打《水浒传》人名)——宋清

渐渐安定(打《水浒传》人名)——徐宁

赫赫小英雄(打《水浒传》人名)——童威

恍然大悟(打一中草药名)——脑立清

十人九死(打一中药名)——独活

威风扫地(打一中草药名)——虎力散

低头思故乡(打一中草药名)——怀熟地

红十字会(打一中草药名)——九一丹

大开绿灯(打一中草药名)——路路通

众芳竞艳(打《水浒传》人名)——花荣

社会在发展(打《水浒传》人名)——史进

僧穿彩衣(打《水浒传》人物绰号)——花和尚

元宵节灯谜及答案推荐事事齐全说汉高(打《三国演义》人名)——刘备

逐渐繁荣(打《三国演义》人名)——徐盛

轻骑飞跃(打《三国演义》人名)——马超

八骏日行三万里(打《三国演义》人名)——马良

天不绝曹(打《三国演义》人名)——魏续

汉朝文书(打《三国演义》人名)——刘表

醒后得知一场梦(打《西游记》人名)——悟空

相声逗乐(打《西游记》人物)——眼看喜

各一方话鼠(打一画家名)——吴道子

齐楚燕赵皆降服(打《史记》一句)——四国顺之

口道恒河沙复沙(打《史记》一句)——不可胜数

故(打《史记》一句)——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三省吾身(打一中草药名)——防己

敲山震虎(打一中草药名)——驱风散

方法论(打一中草药名)——白术

滔滔不绝(打一中草药名)——长流水

久别重逢(打一中草药名)——一见喜

两个少女(打一中草药名)——二妙散

一江春水向东流(打一中草药名)——通大海

起宏图(打一中草药名)——远志

金钿遍野(打一中草药名)——地黄

踏花归来蝶绕膝(打一中草药名)——香附

不许你发达(打《水浒传》人名)——杜兴

六王毕四海一范文6

汪曾祺:兵马俑的个性

头一个搞兵马俑的并不是秦始皇。在他以前,就有别的王者,制造过铜的或是瓦的一群武士,用来保卫自己的陵墓。不过规模都没有这样大。搞了整整一师人,都与真人等大,密匝匝地排成四个方阵,这样的事,只有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大业的始皇帝才干得出来。兵马俑确实很壮观。面对着这样一个瓦俑的大军,我简直不知道对秦始皇应该抱什么感情。是惊叹于他的气魄之大?还是对他的愚蠢的壮举加以嘲笑?俑之上,原来据说是有建筑的,被项羽的兵烧掉了。很自然的,人们会慨叹:“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有人说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奇迹。单个地看,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并不是很高。它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要比艺术价值高得多。当初造俑的人,原来就没有把它当做艺术作品,目的不在使人感动。造出后,就埋起来了,当时看到这些俑的人也不会多。最初的印象,这些俑,大都只有共性,即只是一个兵,没有很鲜明的个性。其实就是对于活着的士卒,从秦始皇到下面的百夫长,也不要求他们有什么个性,有他们的个人的思想、情绪。不但不要求,甚至是不允许的。他们只是兵,或者可供驱使来厮杀,或者被“坑”掉。另外,造一个师的俑,要求逐一地刻画其性格,使之互相区别,也很难。

即或是把米开朗琪罗请来,恐怕也难于措手。我很怀疑这些俑的身体是用若干套模子扣出来的。他们几乎都是一般高矮。穿的服装虽有区别(大概是标明等级的),但多大同小异。大部分是短衫,披甲、著裤,下面是一色的方履。除了屈一膝跪着的射手外,全都直立着,两脚微微分开,和后来的“立正”不同。大概那时还没有发明立正。如果这些俑都是绷直地维持立正的姿势,他们会累得多。但是他们的头部好像不是用模子扣出来的。这些脑袋是“活”的,是烧出来后安上去的。当初发掘时,很多俑已经身首异处,现在仍然可以很方便地从颈腔里取下头来。乍一看,这些脑袋大体相似,脸以长圆形的居多,都梳着偏髻,年龄率为二十多岁,两眼平视,并不木然,但也完全说不上是英武,大都是平静的,甚至是平淡的,看不出有什么痛苦或哀愁——自然也说不上高兴。总而言之,除了服装,这些人的脸上寻不出兵的特征,像一些普通老百姓,“黔首”,农民。但是细看一下。就可以发现他们并不完全一样。

有一个长了络腮胡子的,方方的下颌,阔阔的嘴微闭着,双目沉静而仁慈,看来是个老于行伍的下级军官。他大概很会带兵,而且善于驭下,宽严得中。有一个胖子,他的脑袋和身体都是圆滚滚的(他的身体也许是特制的,不是用模子扣出来的),脸上浮着憨厚而有点狡猾的微笑。他的胃口和脾气一定都很好,而且随时会说出一些稍带粗野的笑话。有一个的双颊很瘦削,是一个尖脸,有一撮山羊胡子。据说这样的脸型在现在关中一带的农民中还很容易发现。他也微微笑着,但从眼神里看,他在深思着一件什么事情。有人说,兵马俑的形象就是造俑者的形象,他们或是把自己,或是把同伴的模样塑成俑了。这当然是推测。但这种推测很合理。听说太原晋祠宋塑宫女的形象即晋祠附近少女的形象,现在晋祠附近还能看到和宋塑形态仿佛的女孩子。我于是生出两种感想。塑像总是要有个性的。即便是塑造兵马俑,不需要,不要求有个性,但是造俑者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多多少少地赋予了他们一些个性。因为他塑造的是人,人总有个性。塑像总是有模特儿的。他塑造的只能是他见过的人,或是熟人,或是他自己。凭空设想,是不可能的。任何艺术,想要完全摆脱现实主义,是几乎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