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技术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技术创新范文1
1.1杭州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科技密切相关的农业现象,是都市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进一步融合过程中的一种现代农业。它具有经济、杖会和生态三大功能。基于市场供求关系的根本转变,我国加入WTO后对农业的挑战及杭州大都市建设的需要,杭州市政府于2002年初及时提出了发展都市农业的决策,之后逐步明确了都市农业的布局,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2003年初正式出台了“杭州市发展都市农业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把杭州农业划分为城市生态农业圈、平原高效农业圈和山区特色农业圈,明确茶叶、花卉苗木、水产、节粮型畜禽、蔬菜、竹业为重点发展的六大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水果、干果、蚕桑、中药材、蜂业等五大特色产业,着力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1.2杭州都市农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
1.2.1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呼唤农业技术的突破:一方面杭州市的农业无论是产量、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已到了一个较高的阶段,进一步发展将遇到资源、市场、技术诸方面更大的束缚;同时杭州市的人均农业资源严重不足,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使农业生产相对成本高于周边地区。因此,杭州农业的唯一出路是依靠农业技术的持续创新,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在技术创新的选择上尤其要强调被动的适应性创新与战略调整和持续发展需要的主动性创新的结合。
1.2.2都市农业为技术创新拓展了新的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除了生产功能这一共同特性外,尚有生态和社会(生活)两大功能,强调城乡的协调统一,因此必须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同时解决城市生态、市民生活与旅游观光及农业文化体验等要求,解决好农业自身污染,提供休闲设施,创造人文景观,挖掘农业文化等已成为新的课题;此外一体化建设中的规划、环境建设等都大大拓宽了农业技术的空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杭州都市农业的实际,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是:为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提高效益,不断提高优势农业产业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名特产品的产量、质量和种养效益,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农业生态建设和观光农业提供新模式,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和综合服务。
2杭州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在政府的直接管理下,为传统农业技术进步与促进农业的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都市农业的发展已不相适应。
2.1研究开发主体布局不合理。现有市属农口5个科研所职责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研究内容时有交叉和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内容与生产实际时有脱节,不能满足都市农业发展之需要;与上游研发机构和下游推广机构联系不紧密,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在农业中的显示度不高;研究机构与业务管理和技术推广部门职责不清,协作机制不健全,所站、所处、处站之间“争饭”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2.2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力量薄弱,难以承担新技术普及推广及农民技术培训等职能。表现为,一是乡镇农技部门人员少,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兼职化现象严重;二是县(区)以下推广部门缺乏基本的实验基地,推广手段落后;三是缺乏知识更新,知识老化,对现代效益农业知识知之甚少。推广部「〕与企业、协作组织的研发推广缺乏必要的联系。
2.3民间技术力量薄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协作组织重生产流通,轻技术创新,内部技术力量薄弱,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缺乏持续的技术支撑。
2.4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创新的动力不足。研究推广体制不顺,大多为行政的附属,行政化倾向严重,外部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内部分配、人员考核、人事等机制不活,竞争的氛围不足。
2.5技术需求不旺。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主体一农民缺乏技术投人热情,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低,接受能力弱,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导致技术需求不旺。
2.6投人渠道单一,投人不足。目前农业技术创新以单纯的政府投人为主,尚未建立多元化投人机制,其投人少,难以满足创新的需要。
2.7宏观上市政府至今尚未制订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对技术创新的目标,激励机制等缺乏政策引导,导致研究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一定程度上造成技术资源的浪费。由于以上创新体系上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创新的意识不强,动力不足,创新人才奇缺,创新成果贮备不足。
杭州市都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构想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农业技术创新是典型的公共产品,这是因为:第一,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使得农业生产单位相对来说规模较小,一般都是以农户为生产单位。其次,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第三,农业技术创新既受经济规律支配,也受生物规律支配;农业技术创新的运行受自然力的影响较大;农业技术创新的周期和所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8一10年,在时序上相对落后于其它产业。
农业技术创新的公共产品特性还表现在:第一,创新技术效应的非排它性。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是生物技术、耕作制度等领域的进步,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不同的农户都可以使用。第二,农业技术创新的潜在需求量比较大,但现实有效需求却明显不足。无数分散的农户对农业技术创新都具有强烈的需求,但是单个农户不可能支付昂贵的研制费用去购买创新的农业技术。第三,农业技术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农业技术创新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市场机制无法有效保证农业技术的持续创新。
3.2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3.2.1农业技术研究开发主体:建立市、县(区)农业科研机构和民营科研机构(技术企业)共同构成的多元化研发体系。根据农业技术公共产品的特点,把政府属农业科研机构确定为现阶段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的位置(这与其他行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有所不同),而且必须从法规、制度、政策上保障其主体地位。我市目前首先应整合市属农业科研机构的力量,组建杭州市农科院,实现人、材、物等技术资源的共享,形成合力,重点解决我市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性、共性、资源性和前瞻性技术问题。同时整合县(区)属农业科研机构,与市属科研机构建立纵向联合,使之在区域特色农业开发中提供技术支撑。积极扶持民营技术机构,一是帮助农业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在效益农业相关的种子种苗、农业资材及农产品加工等技术领域开展研发,以物化技术的形式成为效益农业中的一支重要的技术力量。二是加强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产业协会)中的技术力量,开展产业相关的全程技术引进与研发,使之在做强做大产业发挥独一无二的技术支撑作用。
3.2.2农业技术推广普及主体:建立高效协作的技术推广体系,促进成果的普及,转变为现实生产力。首先必须健全现有四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充实一线力量,调整布局,更新知识,改善条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服务,拓宽推广网络的功能,强化其在上联科研院所,下联千家万户,横联农业企业、产业协会等方面的功能,在技术推广中发挥主渠道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发挥农业企业在物化技术普及,产业协会在产业技术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农业技术示范园区和产业协会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十农户的产业化形式是现阶段农业技术普及的重要形式。
3.2.3农业技术管理主体:职能、精简、高效的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是整个创新体系高效运转的保证。根据现阶段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实际,建立以市、县(区)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为主体,财政、科技、人事等部门配合的农业技术管理体系。农业管理部门主要行使以下管理职能:一是人才队伍管理,制订队伍建设目标结构,建立分级管理体系;实施农业人才培养工程。二是创新主体的管理,保证主体之间的协调。三是项目管理,把农业科研、推广、基地建设等项目从现有渠道切块到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以提高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财政、科技、人事等部门是重要的管理主体之一,在科技经费、科技政策、人才培养、奖励等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
3.3农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及政策选择建立政府启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技术供给与需求双向互动,农科教结合、科技链与产业链联动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以政府为推动和投人主体,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多元投人机制。
3.3.1政府启动。从农业技术创新属公共产品这一特性出发,加之我市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的艰苦转型期,政府必须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加大投人,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主体和投人主体。一是加强创新主体建设,借鉴发达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把承担公益型技术研究与普及的创新主体在改革分流的前提下,予以保留,通过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实行市、县(区)地方财政供给,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保证其财政体制和创新主体地位不变;通过政策、税收、信贷和项目投入等形式支持民营研发和推广主体的建设,逐步培养其创新能力。二是大力组织重大技术攻关和支持公益性农业技术活动,对事关地区全局性、关键性、前瞻性的技术由政府组织重大攻关;以提高普及为目标,大力组织种子种苗、高产高效种养、无公害技术、优势产业相关技术的研究推广,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加强农业信息、农业技术条件、人才队伍建设及提高农民素质等基础性投人。
3.3.2充分引入市场机制,使之在技术资源配置、加快自主技术创新中起关键性作用。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鼓励创新主体,尤其是民营创新主体,开展非公益性技术的自主创新,自主经营,通过技术交易,实现创新价值,得到自我发展,政府对其中公益性部分以“后收购的形式进行补偿。二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这是最经济、最有效、最持久的激励机制。合理界定知识产权,使知识资本化,既调动政府属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又能有效地保护民营主体的知识产权和合法利益。三是引人市场竞争机制来配置技术资源,尤其是项目经费,在项目切块管理的前提下,使政府组织的项目和政府与社会共同组织的项目全面实行公开招标,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杜绝行政人员分配项目经费的弊病,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资源的作用。
3.3.3实施需求拉动战略,激发农业技术创新。一是大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降低农业技术应用成本,建立农业保险降低生产风险,完善农产品市场机制,实行优质优价,以提高生产者技术应用的积极性和促进技术需求总量的提高。二是以提高地区农业技术水平,增强农业国际国内竞争力为目标,实施政府技术需求拉动战略,如通过制定技术发展目标、导向,增加投人,建设大型示范园区,实施农业技术推广行动等达到政府技术拉动的目标。
农业技术创新范文2
关键词:农业发展;技术创新;经济增长;分析与研究
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农业得到新的发展与挑战。我国是人口大国,国土面积广阔,但人均占有量少,成为影响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城市化发展与建设,通过对农业技术进行创新与改革,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增长。
1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的概念
1.1农业技术创新概念
在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与现阶段农业生产工作中,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创新与改革,针对农业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入探讨、合理开发,生产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高效性、实用性的农业生产设备,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与效率,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农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资金与发展动力。
1.2农业经济增长概念
通过运用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运行管理方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为我国农业发展营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与氛围。
2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1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之间的关系
受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将具有时代性、便捷性、高效性、安全性、使用性的农业生产技术广泛的运用到农业生产、运行、管理工作中,能够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增加农业生产量,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效益。在农业技术创新与改革的推动下,能够加速农业经济增长;且农业经济对农业技术创新与改革具有反作用,能够有效调动农业主体开发与创新的自主性。
2.2技术推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地运用到农业生产、运行、管理工作中,能够改变传统、单一、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运行方式与管理方式。从农业生产地的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入手,选用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农业生产技术、运行技术与管理技术,提升农业生产质量与运行效益,减低农业运行成本,加快确保农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因此,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能够调动农业发展的自主新型、稳定性与协调性,使农业生产技术能够与社会发展步伐相互协调一致。
2.3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农业技术创新在发展前期不会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太大的影响,在发展后期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能够将技术创新转变成最佳农业生产力,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对技术创新具有反作用,加快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动。
3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改进策略
3.1政府做好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工作,政府应全面分析市场发展现状与农业发展水平,结合现阶段农业技术发展水平与应用水平,科学的制定出具有可实施性的农业技术研究政策与技术推广政策;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推广的要依靠政府的支持,通过增加推广资金的投入,且不可盲目的注入推广资金,应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度出合理的资金投入策略,并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方略。
3.2增加资金扶持力度
在农业技术创新与探索中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如果一味依靠政府资金的投入远远无法达不到达到农业技术发展的要求,需要同社会发展的各个角度入手,加大社会发展中多范围资金的扶持力度。在现阶段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对农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量逐渐减少,为保证农业技术研发工作能够有序开展,需改革传统农业发展方略,加强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调动社会企业对农业发展资金的投入,维持农业技术研发的正常进行,转变农业资金投入方式,开拓资金投入途径,使农业资金投入方式能够多样化,加快技术创新与改革。
3.3加快科技成果转变
农业技术创新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的曾展,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变,使其能够快速转变为农业生产力。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变,应处理好科学技术研发方与技术使用方的关系,转变政府宏观调控机构,做好治理工作,调整好技术研发单位与农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健全农业合作机制,营造良好的技术研发氛围,加快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变,农业科技产业组织的转变,使农业发展中各部门能够均衡发展,降低发展风险,促进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
3.4构建技术推广体系
在现阶段农业技术研发活动中,注重技术投入,将农业科研力量集中在农业技术创新与改革中,忽视农业生产前、生产后的发展,做好技术追踪工作,加强技术推动力度,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构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的技术推广体系。借助网络远程遥控教育技术,做好农业技术研发培训工作,借用农业科研技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创新队伍建设。
4总结
发展与创新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基本理念,将该理念运用到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增加资金扶持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变,构建技术推广体系。
参考文献
[1]魏金义.要素禀赋变化、技术进步偏向与农业经济增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2]张胜戚.陕西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0.
农业技术创新范文3
1.1社会资本和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内涵1.1.1社会资本自1980年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Bourdieu)正式从社会学意义上提出“社会资本”这个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社会资本从社会结构、社会网络、规范和信任、资源等不同方面进行了解释。对于社会资本的概念,虽然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但都离不开网络、信任、参与、合作、互惠等词语,而大部分学者认为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最重要的内容。本研究将社会资本界定为建立在信任和互助合作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网络,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存在于人际关系结构之中的资源,这种资源能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能够体现行动主体借助于社会关系网络获得有用资源的能力[8-9]。1.1.2农业技术创新扩散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是指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等从创新源头通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农村成员中传播扩散的过程[10]。农业技术创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农业技术创新是指农业新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广义农业技术创新是指相对于农民原有农业生产发生的新变化,如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和新方法等。文中所谈及的是广义的农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扩散有2个关键时期,一是技术创新传播扩散到社区,被农民中的创新者采纳,这里的创新者是指社区中首先采用某项创新的人。二是技术创新在社区内部从创新者向其他潜在采用者传播扩散。在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协调发挥作用。而扩散过程的核心是人际关系网互换信息和采用一项创新的个体与受其影响、并采用创新的个体之间的社会模式2个方面。
1.2不同类型农村社会资本在社区技术创新扩散中的作用
1.2.1村干部社会资本在社区技术创新扩散中的作用村干部社会资本是指作为农村社区成员利益的代表,通过其社会网络和更为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成员身份获得有用资源的能力,其社会资本存量是反映社区与外部联系的重要指标,社区技术创新与村干部的社会资本有直接的关系。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的社区干部往往社会资本丰富,其与上级农业部门、相关企业及其他农业技术人员联系密切,能够及时获得农业政策、农业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并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关系优先争取到上级有关部门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还可以利用私人社会资本邀请相关人员为村民开展技术讲座和培训,增加社区技术创新的机会。如保定徐水是北方著名的番茄之乡,徐水的番茄是以白塔铺村开始逐渐扩散形成规模的,白塔铺村书记带领村民代表先后到山东寿光、廊坊永清、中国农业大学学习蔬菜栽培技术,到北京蔬菜批发市场和多家大型超市联系蔬菜销路,每年邀请县农业局、河北农业大学和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为村民开展农业知识讲座,该村一直是该地区番茄种植技术创新的“领头羊”;谢庄村是大棚番茄种植专业村,村干部与农业局工作人员联系密切,其总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农业政策,并能够及时得到农业扶持资金用于改善农户生产经营条件,该村农户也表示,正是由于得到了扶持资金才能积极进行棚室改造。1.2.2农民社会资本在社区技术创新扩散中的作用农民社会资本是指存在于农民人际关系结构之中,能为其行动提供便利的资源形式,表现为社会关系资源。Rogers[10]认为,创新者拥有全方位的社会关系网,与消费者、企业界、销售商和科技界保持着广泛的联系。付少平[6]研究发现,社会关系资源的多少和对社会关系资源的利用程度影响农民对农业技术的了解、学习和采用的程度,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在农村社区中,信息资源丰富、网络发达的居民科技创新采用率高,这是因为其社会资本丰富、交往范围广泛、获取信息渠道广,减少了信息搜寻的时间和成本,增加了接触农业技术创新的机会。本研究发现,这类农户社会结构关系中有建立在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上的亲戚、朋友、邻里,更有建立在业缘关系上的专家、技术人员、农民组织成员、农产品经纪人。他们交往半径大,不局限在本乡本土,很多人都有跨区跨省学习种植养殖技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联系农产品销路的经历。定州东旺村村民王某的通讯录中有推广站技术员、省农业科学院专家、武汉市场经纪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等,他每年亲自引进新品种,并且在自家果园设置了试验区,对新品种在本地的适应性进行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决定是否进行规模种植。谢庄农民谢某自费到山东寿光学棚蟠桃栽培技术,率先在谢庄种植大棚蟠桃,并亲自到北京批发市场联系销售经纪人,与经纪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经纪人经常为其提供市场信息和新品种信息。1.2.3社区社会资本在社区技术创新扩散中的作用社区社会资本是指社区内部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络及其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互惠互利和信任规范。在社区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技术从一个农户向另一个农户扩散时奉行的轨迹,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人际交流网络体系的影响[11]。技术创新扩散的早期采用者受农业推广人员的影响较大,而邻居对于晚期采用者的影响更大。与创新者的冒险性格不同,技术创新的大多数潜在采用者更趋向于模仿早期采用者的行动,新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高会促进他们追随早期采用者,主动采用新技术,而能否成功采用新技术取决于社区社会资本存量。社区社会资本丰富,社区成员之间相互信任,人际交往频度高,信息传播快,有利于潜在采用者转化为采用者,甚至扩大采用者的范围,增加采用者的总量。我国农民获取农业新技术及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其他农户、邻居和朋友、科技示范户和村干部,这是由于我国传统的农村社会资本建立在血缘、地缘等关系基础上,亲戚、邻居才是他们信任的对象。这说明农村当地社会关系网络在农业技术创新扩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调查发现,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问题时首先会选择向邻居诉说和求助。
2农村社会资本存在的问题
2.1村干部社会资本
村干部社会资本存在于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联系中。正式社会联系指村干部基于社区利益代表的身份在工作中产生的关系。非正式社会联系指村干部作为社会主体所拥有的社会网络关系,如与农业产业化企业、社会组织、农村科技人员的联系等。村干部社会资本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因正式联系产生的社会资本差异,在当前制度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社会资本的多寡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影响政府转移支付资金、政策信息等稀缺性资源的分布;非正式联系不足,关系网络同质性强。这些都影响社区农业技术创新的引进。
2.2农民社会资本
2.2.1传统社会资本多,现代社会资本少传统社会资本是指建立在特殊信任基础上的,以家庭、家族等延发而形成的血缘和地缘关系。其封闭性强,信任半径小[12],在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小团体内部信任水平高,而对外部人信任度低[13]。现代社会资本是建立在普遍信任基础上的,以现代公民的社会权利和义务为基础,体现更广泛社会层面的普遍信任、互惠与合作的关系。当前农村大部分成员拥有较强的传统社会资本,缺少现代社会资本。例如农户了解农业技术信息主要通过村民之间的谈话和讨论,生产中不会主动找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寻求技术方面的帮助,对于推广人员推广的新技术持怀疑态度等。2.2.2现代社会资本亟待完善现代社会资本包括垂直型社会资本和民间组织社会资本。垂直型社会资本指建立在业缘基础上的农民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家、农业机构人员之间的社会关系。我国农民普遍交流渠道狭窄、结交面不宽,多数农民的交往局限于邻居或亲属之间[14]。民间组织社会资本是指民间组织内部成员在长期的自愿互动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信任、规范、网络等组织特征[15]。在农村社区,与技术创新扩散联系最密切的民间组织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但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相当部分运行不规范,社员之间技术交流较少,合作多体现在农资的购买、农产品销售方面。
2.3社区社会资本
当前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社会资本存量逐渐减少,主要体现在: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正在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农民的经济理性逐渐增强,情感理性逐渐减弱,传统的以人情法则为特征的人际关系观念逐渐淡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服从利益原则和技术理性原则,农民之间的交流与互相帮助越来越少;二是农村人口流动的增加,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使传统社会资本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逐步消失;三是农村的贫富差距拉大,高收入成员在社会交往中会尽量避免与低收入成员建立联系,而高收入成员往往是技术创新扩散的先驱者,二者的关系疏离阻碍了资金流动、信息传播,对技术创新扩散产生不利影响。
3培育农村社会资本,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扩散
3.1从政府和个人多角度努力,增加村干部社会资本存量
政府要搭建起村干部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组织和农业技术专家之间的桥梁,创造接触机会,为村干部增加社会资本奠定基础。如可以召开多方参加的茶话会、组织村干部到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参观等活动。村干部作为社区发展的“领头羊”,也要通过自身主观努力创造和培育社会资本,与农业相关部门、组织和人员建立正式和非正式联系,增加互动频率,以及时获取农业技术创新有关的信息和政策资源。
3.2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对社会资本的认识
当前农民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专业技能培训方面。要向农民传播社会资本的相关知识,让农民认识到社会资本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配置方式,具有生产价值,通过社会资本可以获取政策、可靠的农业信息、资金等资源,从而增加技术创新采纳机会,提高收入,使农民愿意建立和维持社会网络。同时开展人际交往知识讲座,提高农民拓展人际关系网的能力。
3.3开展科技人员下基层活动,培育农民的垂直型
现代社会资本针对农民交往面窄,交往对象结构多为同地、同业、同水平的问题,大力开展科技人员下基层活动,创造农民与技术人员交流的机会,通过科技人员为农民传技术、解难题、送服务,加强农民与农技人员的联系,建立农民对农技人员的信任关系,农民就会积极地向技术人员反映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与需求,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扩散。
3.4发展民间组织,培育组织型现代社会资本
农业技术创新具有经济外部性特点,在技术创新扩散中很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农民组织有利于农业科技外部效益的内部化,改变市场环境中农民个体的弱势地位,并且为技术创新扩散提供知识资源、信息资源、资金资源等,防范和降低技术创新采纳的不确定风险,利于技术创新的引进;其次,民间组织能够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变,提供农民沟通互助的平台,利于技术创新的扩散;另外,民间组织是联系农民和政府的桥梁,利于了解国家政策,充分利用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政策环境,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应大力宣传民间组织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引导农民成立自己的组织。政府要为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给予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引导和帮助民间组织进行制度建设,规范民间组织的运行,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社会资本在农业技术创新扩散中的作用。
3.5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维持和提升社区传统社会资本
农业技术创新范文4
行政垂直管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对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管理主要采取以政府为主体和行政手段为主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方式。一方面,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作为一种典型科层组织的性质,要求对各种经济活动的管理方式与其相适应,并从而使政府对农业技术创新管理采取垂直型管理方式成为其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经济改革与体制转型的不均衡,我国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体制的转变也严重滞后于其它经济领域。进入21世纪之后,当其它领域的经济主体性质及其活动方式已经基本实现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时,我国的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机构及其活动仍然具有典型的国家政府行政机构属性和计划经济运行的特征。在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作为技术创新基本环节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至今或者仍然是政府机构,或者是依附于政府机构的社会事业单位。农业技术创新机构的这种政府行政组织或准政府行政组织属性,实际上构成了政府直接管理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制度和组织基础,使采取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垂直型管理方式,成为政府对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管理最为方便的选择。以农户组织为基础在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分散的农户经济组织构成了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性组织形式。在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组织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的广大分散经营的农户和少数的农业企业,在农业技术创新链条中处于终端位置。他们既是我国农业新技术的接受者和实际使用者,也是整个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最基础的经济组织形式。而从农业技术创新的实践看,这种建立在家庭联产责任制基础上的农户生产组织,受其生产规模和自身组织特点的制约,实际上既不能形成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有效需求,也不能成为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组织者。
现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应该承认,我国现行的缘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不仅与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和现阶段农业生产方式有着必然联系,而且也确实曾经对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起到过重要的制度支撑作用。但是,同样应该承认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转变,其已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现代化对农业技术发展的要求。归纳起来,其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与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方式不适应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既是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制度性安排,也是在组织关系构架上对农业技术创新规律的反应。审视我国现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与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式不适应。技术创新方式或模式,是指技术创新的具体实现形式。随着科学技术及其发展方式的演变,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已经演变成为一种以生物技术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技术研发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技术经济综合性活动。因此,现代农业的技术创新,不仅以对现代生物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运用为条件,借助于更多人才、信息、资金、实验条件和社会组织的支持,而且也必须以现代农业企业组织运行为基础,通过农业企业的行为实现各种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市场化运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现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的最重要问题是其不能反应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方式的特点和要求,从而难于形成有效的农业技术创新运动过程。2.技术供需难于实现有效衔接有效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不仅应该能够为农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足够的需求动力与技术供给,而且必须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使二者能够有效衔接起来,形成围绕市场运动而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实践链条。由此来考察我国现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其弊端之一在于难以使农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与供给实现有效衔接。一方面,政府目标函数与农业发展技术要求不完全一致,使政府的农业技术创新决策不可能真实反映农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典型的层级型管理组织的特点,不仅必然导致农业技术创新供给与需求信息反馈渠道不畅、效率低下,而且可能造成信息在反馈和流通过程中的严重失真,使政府决策难于建立在真实信息的基础上。寻求有效的农业组织形式,疏通农业技术创新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实现需求与供给的有效衔接,是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重构的客观要求。3.技术创新激励不足、效率低下在政府主导型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政府作为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动者和组织者,虽然确实具有集中有限资源办大事以及利用公共权力以较低的价格向农户提供公益性强的农业技术产品等优势,但是由于缺乏市场激励与调节,这种技术创新模式所存在的缺点也同样明显,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农业技术创新激励不足。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不仅低于国外农业大国,而且也低于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农业科研投入密集度只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20世纪80年代平均水平的60%左右,并且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农业技术创新效率较低。造成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效率不高的原因,一是现行农业推广体系不合理而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效率低下;二是在现行技术创新体系架构下,政府主导和主要利用行政手段管理的技术研发过程导致整个技术创新运行系统效率低下。
农业技术创新范文5
关键词:生态农业 推广 创新
我国生态农业经过20多年的推广历程,依然处于试点阶段,可以说生态农业在我国的推广步履缓慢,这其中既有内部因素的制约,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生态农业推广缓慢的技术创新内因。
推广学认为,影响一项创新被采用速度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创新的特性。这里所讲的创新特性强调的是指潜在采用者对创新特性的认识,或者说是潜在采用者所感知到的创新特性,而非技术专家或行为变革者所理解的创新特性。要想推广我国的生态农业,必须先了解它的技术创新特性。研究表明,影响创新采用的创新特性主要相对优越性、相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和可观察性。
一、生态农业的相对优越性
所谓相对优越性,是指一项创新的采用较未采用前的状况的改进程度。创新优越性与创新采用率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潜在采用者感到创新的优越性越明显,其采用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所谓生态农业的相对优越性指的是生态农业与以往其他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的相对优越程度。下面主要从效益性因素来分析。这里所说的效益性因素包括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我国当前的生态农业的试点来看,生态农业的三个效益是较为明显的。
我国1993年开始建立的51个生态农业示范县经过5年的实践,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但是,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在经济效益上的优越性并不突出。在全国2 400多个生态村和生态试点中,几乎没有一个村镇经济发展水平能在当地居于首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者居多。纵观我国所有的亿元村镇,均是靠大力发展乡镇工业致富的。而追求生态建设的村镇,主要力量都放在了改土造田、林网建设、太阳能建设、沼气利用、生物链建设上了,工业往往发展不快,或者被有意加以控制。因此,在现阶段,由于各种限制,生态农业的生态效益还无法“显化”为丰厚的经济效益,它主要是综合效益明显,远期效益突出,而农民是最讲实惠的,他们只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并以此单项指标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从而大大缩小了农民对生态农业优越性的实际体验。
二、生态农业的相容性
相容性是指潜在采用者认为创新与其需要、既有的观念、以往及现在的经验等相适合的程度。从创新采用导致的不确定性而言,相容性越高,意味着采用创新的不确定性越小,从而对采用者的冲击越小,不至于受太大的抵制。一般来说,相容性往往会影响潜在采用者对创新的认可。
就目前来说,我国广大地区的农民对生态农业知识知之甚少,对常规农业存在难以割舍的恋旧情结,再加上我国农业的总体利益较低,农民们从心理上认为农业不能使自己致富,因而对生态农业持怀疑态度,没有情感上的需求。一方面是因为常规现代化农业从50年代起就开始宣传,已对农业科技人员、管理者和农民起到较深的潜移默化作用,人们一讲农业现代化就自然想起“四化”,对“四化”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不熟悉,对全球现今的新发展不了解,习惯性认识有意无意地阻碍着人们对生态农业的认同。
三、生态农业的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一项创新被认为难以理解和使用的程度。一般说来,创新越易于理解和使用,其被采用的可能性也就较大。复杂性和采用者对自身能力的评估都是一种主观感觉。一种创新的复杂性越高,自觉可以领会和使用该创新的人就越少,因此人们采用创新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从总体上讲,我国生态农业比较复杂难以理解。首先,生态农业的系统既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又是一个松散的集合体,有多重时空上的相对独立的组分组成,这些组分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或构成时间上的延续,或得到空间上的互补。其次,在食物链设计上,试验的农业生物数量和种类、物质和能量投入的最佳值、生产管理条件等都要从实践中获得数据加以分析,拿出科学的依据,而这无疑是一个艰辛和复杂的过程。其三,生态农业的原理、原则过于抽象,难于为大多数农民所掌握。最后,生态农业强调的是对现有的技术的优化组合,这是生态农业的创新之处,但过多的利用现有技术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即生态农业同其他农业形式没有什么区别。
四、生态农业的可实验性
可实验性是指用户在正式采用创新前对创新性能所能试验、考察的可能性。由于采用创新的决策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消除不确定性和风险感的过程,即使是有限度的实验或使用,也能够使用户对创新的特点和功能有一个实在的感觉,帮助消除诸多担忧和疑虑,从而有利于创新的扩散,因此,创新的可实验性越强,创新的采用率越高,它们之间有正向的相关关系。
总体上讲,我国的生态农业的可实验性较差。由于生态农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技术的生产体系,技术种类需要多而且整合起来还比较复杂,且短期内不易见效益,单靠农民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消化和掌握,更别提单独操作和实验了。特别是对生态农业的早期采纳者来说,它们对生态农业可实验性特别看重,因为它们可参考的经验不多,他们可以借鉴的通常只有从大众媒体获得的有关生态农业的一般知识。因此,他们常常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感,对采用可实验性较差的生态农业可以说是慎之又慎。
五、生态农业的可察性
可察性是指创新的采用结果对其他人来说显而易见的程度。有些创新被采用后不易为人所知,有些创新的采用则一目了然,尽人所知,通常,对大多数创新来说,可察性是和其采用率呈正相关关系。
由于生态农业毕竟是农业,无论是生产过程或是最终产品,外观上和其他农业的区别不大,其效益具有滞后性,因而,导致其可察性在短时间内不够明显。从附表可以看出,河南内乡县各种生态农业类型1999年比1995年粮食产量增长幅度远没有环境效益的增幅大,单从粮食产量这种可察性方面来看,生态农业的可察性就比较低。不过,近年来,我国大力宣传和发展生态农业,特别是51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的成功,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相比,可察性有所提高。
总而言之,我国生态农业虽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受各种条件所限,优越性不很明显,再加上它的可容性低、比较复杂、可试验性和可察性都比较低等特性,决定了其对农民的吸引力有限,而生态农业技术创新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对政府的吸引力很大(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所至),这也正是国内所有生态农业试点均为各级政府组织和扶持,而农民大范围的自发“学习”却是一个十分缓慢进程之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农业技术创新范文6
首先,市场化机制的推进。改革的深化,加快了我国农业迈向市场的节奏。越来越多的农副产品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和支配;一般性农产品供应相对过剩,而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则供应紧缺。其次,推广体系的滞后性。进入新世纪以来,既有的农业推广体系暴露出了一些亟待问题:农业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科技转化能力有待增强;农业推广的社会化服务范围有待扩大。再次,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营养价值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然而,我国的农业科技转化能力却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部科技司的统计表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有30%-40%,而与发达国家多的70%-80%却相差甚远。最后,农民对科技的迫切需求。随着市场机制的深化,农民需要面向市场;市场中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热销,使广大农民清晰的认识到了农业科技的重要性,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
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问题
2.1人员素质能力的提升
这里所指的人员不仅包含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者,还包括接受、应用农业技术的普通农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层次,而农民的专业水平高低则最终决定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2.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
当前,国内农业技术推广的模式是:以农科院、农业高等院校等为重点的研究单位研发农业技术,各级农业部门、技术推广机构负责组织、推广农业技术的工作。从农业技术创新到成果推广却相应的要经历4-6年的周期。
2.3管理与服务机制的转变
尽管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倡导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然而各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服务机构在实际的农技推广工作中,仍旧过多的履行其管理职能,忽视农民诉求,导致农技推广工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4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内部管理强化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作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体系的基础,他们的工作直接关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然而,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却是管理松懈:人员专业能力层次不齐,工作考核评价制度不严密,奖励措施不到位等问题。
3如何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1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
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技推广工作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增效;采取形式多样的、寓教于乐的技术推广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对学、用农业科技的兴趣;改变行政管理型的农推模式,积极引导与农户签订技术承包合同,实现风险共担;努力提高农民采纳农推部门建议、使用农推技术的积极性。
3.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手段
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努力使农业新技术简便易行。由于小农思想的存在,新技术出现后,绝大多数农户不愿承担风险;对于新技术持观望态度。所以,农机推广部门要努力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通过鲜实的例证,引导农户采用增产效果好、收效高的农业技术项目;用事实教育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生产观念,树立科技致富思想,切实为农民增收、农村社会发展服务。
3.3创新专业素质教育
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通过采取专业能力培训、到农业院校进修等手段,努力提高农推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要面向农户,加强农户技术培训,定期开展农业技术讲座,邀请农业专家为农户讲解技术知识;对于文化水平不一的农民,要分层次、讲步骤地开展实用性强的农业技术能力培训;另外,要根据地区实际条件,发放通俗易懂的农业技术手册,给农民赠送相关的农业技术书籍,着力提升农民的专业素质。
3.4创新服务理念
在农技推广工作中,工作人员要更新服务观念,注重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服务,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和专长,使农民在农技推广中得到实惠。在产前,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为农民提供准确的生产信息和技术;在产中,要及时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在产后,要想农户之所想,积极参与农产品的收购、加工、销售,努力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3.5创新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的良性运行,有助于巩固和完善农推工作。因此,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敢于创新,要努力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改革以往的推广模式;努力尝试在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新技术开发、技术推广与经营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