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爱情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爱情心理学范文1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泰坦尼克号》中重要的爱情主题其实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在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人公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挠。可是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也就是说当爱情关系受到外在力量的干扰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但研究也发现,当干扰力量消失,双方的婚姻却经常是以悲剧收场。也就是说,假如泰坦尼克号没有沉没,罗丝真的在上岸之后和杰克私奔,这对有情人最终也很可能“协议离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心理学家认为,人们都有一种独立自主的需要,谁都不愿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越俎代庖,替自己作出选择,当事人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抗拒并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中国民间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就是在说这种心态。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因此,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选择自己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们反而更易转向自己选择的恋人,并增强对恋人的喜欢程度。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丝丝毫发现不了自己身边“高帅富”的卡尔有任何可爱之处,相反,那个被上流人士嗤之以鼻的穷画家杰克倒是可爱至极。
为了验证“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莱姆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中,实验人员让一名被试者面临A 与B 两个选择,在低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们选择的是A”,在高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认为我们两个人都应该选择A”。结果,低压力条件下被试者实际选择A 的比例为70%,而在高压力条件下,只有40% 的被试者选择A。可见,如果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而当选择是被强迫的时候,便会降低对选择对象的好感。
除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杰克和罗丝,这一效应在《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西厢记》中的张生与崔莺莺等人身上都得到了充分地验证。但这种情形不仅发生在男女的爱情之中,也会发生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人性本身就如此,在外力强制条件下很容易引起对立情绪,很可能出现反抗作用。科学家尝试以阻抗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他们指出当人们的自由受到限制时,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而从事被禁止的行为反而可以消除这种不悦。所以才会发生当别人命令我们不得做什么事时,我们却会反其道而行的现象。一旦电影、书籍被列为禁片、禁书,就是众人趋之若鹜、洛阳纸贵之时。
面对“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恋人和他们的家人都应该从中得到启示。对于青年男女来说,自由恋爱固然是值得称道的,但父母的反对肯定也有一定道理,不妨理性地与父母交流一下看法,而不是把恋爱建立在“逆反”、“抗拒”、“维护自尊”、“满足好奇”上。
爱的吊桥效应
杰克和罗丝的爱情不被看好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相爱存在着“吊桥效应”。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参与实验的都是21岁左右的男女学生。首先,科学家让男学生先走上吊桥,走到桥中央停下,然后,让女学生从另一个方向上桥,并在男生站的地方停下来,完成调查问卷的问题。女学生对男学生说:“以后我还想和你进一步讨论这个实验的事情,请给我电话。”双方互留联系方式之后,各自下桥。这个实验同时在吊桥和平地上进行。结果发现,当事人事后的反应大不相同。女生请求男生协助完成的调查问卷内容是让他们观看图板,写下联想到的话,吊桥上的男性写下的话语绝大多数是表示自己爱慕的,很多男生都在事后主动给女生打电话。而平地上的男生则大都表示对女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爱情心理学范文2
2、真爱需要等待,但太长的等待,对爱情都是一种摧残。漫漫人生,滚滚红尘,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生等不了,就别再寄望来生。奈何桥一过,又成陌路。所以,珍惜相见,珍惜相爱,珍惜拥有,珍惜身边的人。毕竟,没有谁经得起时间的改变,也没有谁可以等到来世再爱。
3、你不知道在你离开我之后,我有多么想要挽留;我每天都努力的不让自己想起你。你不知道,你自以为是的以为我不爱你了;实你一直都在我心里。你不知道,我一直都对你太过冷淡,那是因为我怕其我太爱你,而迷失了自己。你不知道,我真的真的不想离开你;而你却真的离开了我。
4、自然感悟遐想现代诗小鸟在枝上跳动,它是我的精灵,是这里飞翔的使者,它抖动的翅膀,是为了小虫,还是为了爱情,也许它只是为了勾动我灵魂,让我仰望无尽的方向。
5、爱情,只有情,可以使人敢于为所爱的人献出生命;这一点,不但男人能做到,而且女人也能做到。
6、在感情的世界里一段完美结局的爱情二个人的付出,二个人的共同维护,真诚相待,难能可贵……不能真诚相待的感情即使能在一起你觉得能走远吗?你有过曾经,你身边有过感情失败的人,你还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感悟到。
7、原来,爱情从来没有离开过,只是我记得,你忘了!——失去的东西失去了,伤害还是伤害,道歉并不能让时间倒转,也不能让发生的事情过去——有人牵着,去哪里都可以;有人回应着,说什么也可以;因为那是两个人的事情,就算再无聊,也会变得很幸福。
8、我怕黑,却恋上了夜;怕痛,却把自己弄的伤痕累累;我讨厌热闹,却害怕孤独;我爱上你,却怕你有一天转身离去;我喜欢快乐,却还是为你流下泪水;曾经以为,我是你的春天,可我忘了,春天的后面是寒冬;曾经以为,我能戒情,戒网,戒伤心,可我忘了,最难戒的却是你。
9、生活在一个城市里,或者爱一个人,又或者做某件事,时间久了,就会觉得厌倦,就会有一种想要逃离的冲动。也许不是厌倦了这个城市、爱的人、坚持的事,只是给不了自己坚持下去的勇气。
爱情心理学范文3
十五年前,踏着自己恩师走过的路,年仅十八岁的我圆了儿时的梦想,怀着对教育事业无比崇尚的神圣情感,走上了三尺讲台。从踏入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立下了“当圆丁培育百花,做黄牛无私奉献”的誓言,并为自己定下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工作准则。在那一方黑板前,用全部的深情和爱心浇灌着稚嫩的幼苗,用满腔的热血谱写着自己的青春。
一、支教山区 苦中有甜
毕业后,我就被分配到了寨圪塔乡,寨圪塔乡山高路远,道路泥泞不堪,天一下雨就没有公共车。1995年9月1日下午,我和同事韩海丽、乔海龙三人就是租了一辆破旧的三轮车,风风火火地踏上了工作的旅程。那里的气候寒冷而潮湿,生活条件又差,饮用水还缺碘,原本特别健康的我就在来这里的第二年就因水土不服而染上了风寒性关节病、皮肤过敏症及严重低血压等病症,但这些从来都没有降低我的工作热情。这里的孩子纯真、可爱,这里的人们纯朴、善良,我们用心交换,用爱传递,用真情打动对方。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张伟同学,他的父亲死在了煤矿中,母亲拉着弟兄三个艰难度日,张伟同学在学校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所以,我每天都做到有饭给他吃,有汤给他喝,有课给他补,我用热心来关怀他,用爱心来抚慰他,用真心来感动他。张伟的变化感染了全班同学,使我和学生之间多了一份沟通,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关爱,更多了一份友谊,孩子们学习有了动力,有了兴趣,有了目标。记得有一次我请了3天病假,我们教室里的每一节数学课不但没有人说话,没有人捣乱,相反,讲台上还多出了一位“小老师”——我们的班长郭风城同学,他自发地给学生们讲课,讲“分解质因数”那一课,学生们居然认真地听了起来。这种场面震撼了刘海文校长和全校的老师们,他们个个都感慨万千,也令我深受感动。这也许就是爱的力量,用爱心浇灌的结果,用爱心换得的真心。
二、勤于探究 大胆创新
为了适应新世纪教育工作的需要,我把学习做为自己的使命,勤学不辍,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为了练好三笔字,我一页页的临摹,一张张的描红,一遍遍的练习,每一个笔划都练过千遍,每一个结构都描过百遍,我的庞中华字贴上原本是黑颜色的字都被我描的褪成了白色。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99年的教师基本功过关的测试中,我以三笔字的高分率先通过了测试,领取了合格证书。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更是认真学习优秀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不断积累经验。我深知:不会的可以学,缺少的可以补,只要有恒心,就不会有困难。10多年来,我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用业余时间自修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科和本科的学历,我自修的每一门课程,都是在我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基础上合格的。《古代文学》厚厚的4本书,我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仅通过查字典来认识古字,解释意思,考试时我仅用了1小时40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各类句式的翻译,以93分的高分通过了考试。《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等课程的学习,丰富了我的知识,加深了我对各类文学、喜剧中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塑造的人物性格所要反映出的社会问题的深入理解,由看书看热闹深化到了分析人物性格,剖析时代背景等。在提高业务素质方面更是这样。刚毕业时,我偶尔看到了一些教学杂志、报刊上面刊登的一些教学随笔、教学设计、教学心得很有学习价值,后来我就自费订购了《小学教师教与学》、《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教学设计》等书刊杂志和全国特级教师吴定宪老师的教学录像带,还经常利用节假日,课余闲暇时间自学,在学习——体会——实践——反思——总结这一系列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提高了能力。比如: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我结合吴正宪老师的教学经验和当地学生的特点,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一直精心设计课堂作业,从基础型、尝试型、自选型三个方面分层设计,在教学中,我坚持做到了“四精心”,即精心备课、精心上课、精心辅导、精心批改。这“四精”中的每一“精”都体现了我多年来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研究:在备课中要有“实”,在上课中要有“趣”,在辅导中要有“耐心”,在批改中要有“针对”。
多年来,我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勤于探究,大胆创新,在教学方面练就了一套独具艺术的教学风格
三、爱校如家 乐于奉献
有人说我是工作狂,有人说我是傻子,我真的不懂得世间的情?不珍惜人间的爱?不,我深深地知道,我选择了教育,也就选择了清苦,选择了艰辛,当然也就选择了奉献。
刚调入城关小学的时候,我就担任了光华实验小学两个班的数学,我感觉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压力很大,我想:我能教好吗?我能得到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可吗?我很茫然,但是我知道我要努力,我要付出。每天早上学校里来的最早的老师是我,每天下午学校里回的最晚的老师也是我。这两个班里有盖岩、顾局、李燕妮、姚梦苑等几位学困生,怎么办呢?当天的内容他们总是学不会,每天下午我就把他们带到家里个别辅导,逐一指导,直到他们一一解决问题为止,课堂作业都是采用了面批面改,而且还在课间时间分别找他们改错纠正,但从没有想过要收取他们任何报酬。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学生的数学成绩由70分提高到80分,由80分提高到90分,不但成绩提高了,更可贵的是他们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勤于接受,乐于奉献。”从教以来,学校分配的各项任务我都勇于承担,乐于接受,不管自己有多少困难,只要能干,我就不拒绝。每次学校让我做课,我都要为备课熬到深夜,为课前准备绞尽脑汁,为调动学生而想方设法;每次学校让我承担课题研究,我都要多方查询设计方案,组织活动实施方案,调查收集概括小结,积极筹备总结汇报,每一份材料,每一个方案都是我认真劳动的结晶。2008年为了完成“十一五”课题的中期检查报告材料,我晚上熬到十二点多终于完成了,为学校参加课题研究先进集体评选活动赢得了时间。还是在这一年,我家里忙,因为家里有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学校忙,因为学校要迎接标准化学校验收;班里忙,因为我们班的班主任因怀孕身体不适。我整天奔波于学校和家之间,在这种情况下,我从来没有耽误过一节课。因过度疲劳我患上了颈椎病,疼痛难忍,不能做饭,不能洗衣服,晚上睡觉还枕一块木头圪塔治疗。我想到了请假,但是学生们怎么办呢?为了学校,为了学生,我没有向领导开口,毅然坚持到了放假。因多年的教学工作,我的声带大面积出血,导致声带嘶哑,发声困难,医生叫我少说话,朋友让我请假休养,这时我看着学生,想着学校,再坚持两个月吧,这个学期就快完了。在我心中,学校的利益高于一切,学生的快乐就是我的幸福。
四、爱生如子 潜心教诲
作一名教师容易,做一名让学生信任的教师就不容易了。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用深厚的爱心浇灌他们的心田,我认为“爱心是伟大的,是教师的天赋,是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
马延龙是我们班的学生,父母离异后,跟父亲一同生活,因为缺少双亲的关爱,他行为离群,经常迟到、旷课,常因一些小事就向同学大打出手。看到这一切,我没有因他违反纪律而训斥、挖苦他,而是以母亲般的爱心关心他、爱护他。有时候,爸爸不在家,他就一个人呆在教室里,不吃午饭,听到学生的报告,我又煮方便面给他吃,晚上回家因很晚进不了家门而没有做作业,脆就让孩子在我宿舍做完作业才回家,父母的漠视,老师的关爱,使得这个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水夺眶而出。后来,他因种种原因住进了姨妈家,得到了温暖的他从此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性格开朗活泼起来,能严格要求自己了,学习也努力了。
爱情心理学范文4
论文关键词:体育锻炼: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改善和调理
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人在物质生活上一天比一天好.可却感到一天比一天“活的累”。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可总是感到烦躁、焦虑、沮丧、羞怯,表现为急躁易怒、忧郁多疑、孤僻自负、忧柔胆怯,甚至心理失衡、难以自控:再加上我国特有的人口众多、独生子女。以及上学、就业竞争激烈等问题。使得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患心理障碍的机会只会增多,不会减少。因此,在加强预防和监控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同时,开展对他们心理障碍的改善和调理的研究、探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一、青少年学生,理健康的现状
人们在创造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心理上的困扰.威胁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一起故意杀人案震惊全国.案犯马加爵因琐事与同窗三年多的同学积怨.并处心积虑采取其残忍的手段连杀四名同学后出逃:还有近来连续发生的青少年学生因学习任务繁重不堪重负、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跳楼的恶性事件.均作为极端案例而引起媒体舆论的普遍关注。而这些极端案例的背后.是日益普遍存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隐患;在学生家长、老师的一般经验中。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呈现出敏感、脆弱、孤僻、焦虑等心理特征。据报到:“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高达20%以上。”然而,有上述心理特征的青少年,若能正确面对且进行有效自我调理。这些心理问题就能得以解决.否则,就会产生心理障碍以致出现异常的行为。故此.心理障碍酝酿着悲剧.成为违法犯罪的主演诱因透过这些触目惊心的恶性事件.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再敲警钟.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关于广州大学生的一份调查材料显示:“4675个被抽查的大学生中.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55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1.79%。其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共36人,占凋查总数的0.76%,其症状包括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强迫、焦虑、偏执、抑郁等。这些症状都可能导致这部分大学生的行为偏差,有些症状隐含攻击性和残忍性.甚至可以说是产生马加爵事件的土壤和温床。”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了。《全国普通教育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就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中明确的提出:“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从而,必须高度重视体育与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而健康发展的心理健康有机结合起来,广泛运用体育的各种途径、方法与手段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于有效地促进心理健康.克服心理障碍,调节心理状态,预防心理疾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各种适应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体育锻炼改善和调理心理障碍的基本原理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即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至大脑。肌肉活动积极,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水平就高,情绪就会高涨反之.肌肉愈放松,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愈少,大脑的兴奋性就降低.情绪就不会高涨。运用体育的方法与手段之所以能有效的改善和调节人的情绪.也就是有效的运用和遵循了这一基本原理。
有关研究也早已证明:心理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便会通过一定途径导致生理疾病。例如。好激动或性格过于内向、比较固执的人.易发生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一个人如老是处在压抑的性格和失望愤怒的情绪中.也常常是癌症的诱发凶素。然而.生理疾病,若久病不愈也会导致一些因性格缺陷而引发的心理疾病例如.结肠炎患者常伴有依赖、受压抑、情感受挫、争强好胜:心脏病患者常伴有忙碌、急躁、缺乏自控等。由此可见,无论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预防和调理治疗.就会有可能相互转化,导致病上加病。所以,加强学校体育.使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对预防和调理治疗生理、心理疾病.确保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极为重要。
三、体育锻炼改善和调理心理障碍的独特优势
研究与实践证明.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益脑增智,锻炼意志品质.增强和提高他们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信心与能力.而且能有效的愉悦身心,调节情绪,发展个性,完善自我,健全人格,改善人际关系;况且科学而合理,适宜地体育锻炼没有副作用.易于被患者接受。故此,体育锻炼对改善和凋理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
1、能有效的增强和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利于预防和调理治愈学生的生理、心理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健全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人们身体活动的方式,直接改变其在安静状态下生理。心理活动的方式,促使身体各机能系统进人积极而良性的活动状态.从而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各系统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水平.把安静时处于长时间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的激活起来。因而.体育锻炼不仅能使人体各系统的器官从血液中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而且能使其在形态和技能上得到有效而良好的发展,从而强身体魄.增进健康。而健康的肌体.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各机能系统又是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通过体育锻炼.加强和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以利于预防和调理治愈一些常见的生理疾病.同时.也有利于有效的预防和调理治愈.如神经衰弱症.焦虑症和抑郁正等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一些心理疾病
2、能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以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完善自我
自我教育是个体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而进行的教育过程。自我教育中的“自我”.正是形成完整个性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情感丰富,智力水平较高,理解能力较强,接受能力较好.并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和自学的能力。因此,结合其兴趣、爱好、特长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特征.学习并掌握自我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技术、技能.提高自我锻炼、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并形成一种自学、自炼的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这些对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及其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完善自我都是切实可行的。
3、充分利用‘群体竞争’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勇于拼搏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健全人格
体育活动几乎包括含了人类一切形式的活动(有如:身体的、心理的、认识的、情绪的、意志品质的等等)。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充分表现利己与利他心、协作精神与个人主义、和睦友好与敌视抗争等.究竟倾向哪一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集体的氛围因此.具有良好氛围的体育学习集体,才能培养和激发集体成员体育学习的良好动机。所以,在游戏、比赛等集体性体育活动中.充分利用“群体竞争”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的竞争意识及其能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团队精神等。这些都是改善心里障碍,促进心里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形式多样,体育竞赛活动丰富多彩.能够满足各种个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人与人交往及其友谊的需要.以利于增强和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与荣誉感,这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学生通过体育比赛的胜与负、成与败的反复磨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意志品质.而且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是学生问的关系亲切和睦、融洽和谐,使学生从中感受喜悦、精神愉快.很好地克服脆弱、孤僻、易怒、焦虑等性格缺陷.从而以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促进良好性格特征的形成.使青少年学生形成乐观的情绪与开朗的性格.健全的人格。
4、科学而适宜地体育锻炼没有副作用.易于被心理障碍患者接受.便于自我监控调理治疗.以利于推广运用
有关研究表明:采用不同强度、时间、速度、幅度和节奏的体育活动.能有效的达到和实现心理改善转化与调理治愈的目的;而且易于被心理障碍患者接受,见效快,且反弹小、无副作用。绝大多数心理障碍患者不认为自己有病,更不愿意去心理咨询机构或寻求心理医生治疗.但对体育手段的调理治疗较易接受.因为患者接受调理治疗时没有病人的感觉.能避免周围人的议论.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得到调理治疗。体育手段的调理治疗不仅能有效的调理心理状态,而且能有益于改善生理水平.以利于达到用健康的生理来促进病态心理的调理治疗。因此.科学而合理、适宜地体育锻炼对调理治疗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有其独特的疗效.而且见效快.复发的可能性小.就如同中医治疗是治本,更没有什么危险或副作用;也不受什么医疗条件的限制.简便易行.更不需花费财力,经济实用.即便于学生自我监控调理治疗.也有利于推广运用。从而,充实了学校心理调理治疗的手段和内容.弥补了现有学校心理咨询、调理治疗学生心理障碍之机构人员和设备的不足。
四、改善和调理学生心理障碍的几种运动处方
运用运动处方对心理障碍进行的改善和调理治愈.可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心情放松、情绪稳定。
在青少年学生中患心理障碍的类型主要有:孤僻型、焦虑型、易怒型等。实践证明,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患者,采用不同种类的运动项目和不同强度、时问而进行锻炼的运动处方,针对性强、见效快、效果好。下面就上述的几种心理障碍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简介如下:
1、孤僻型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
假若你自我觉得性格孤僻、不大和群,人际关系敏感、紧张.做事缺乏自信、自尊自强不够时.可选择一些以有氧锻炼相结合,且技巧性较强的集体运动项目:例如:篮球、排球、足球、兵乓球、羽毛球、网球,以及接力跑等。锻炼时应采用的强度为强弱交替.用时稍长,而且幅度大小、速度和节奏快慢相结合的动作练习。有效的锻炼强度其心率可控制在140次,分钟左右;锻炼持续时间为8~15周,每周锻炼3—4次,每次锻炼用时一般不少于30分钟患者应当有意识地参与和他人的合作练习.从而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提高自信.完善自我的同时.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2、焦虑型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
假若你自己觉得遇事总是情绪烦躁、焦虑不安、心神不定时.可选择一些以有氧锻炼为主、且兴趣性较强或患者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例如:除球类项目外。跳绳、韵律操、体育舞蹈,以及登山、游泳等。锻炼时应采用强度大、用时适宜,而且速度快、幅度适中的动作练习。大强度体育锻炼时的心率可达160次/分钟;锻炼持续时间为8—15周,每周锻炼2—4次,每次锻炼用时应当在20—30分钟通过此类体育锻炼使患者心神得以改善和调理治疗.情绪趋于稳定:处事稳妥自如.得心应手。然而.要注意的是锻炼后.必须进行充分的放松整理活动,让全身得到充分的放松、恢复,这是该类型心理障碍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关键
3、易怒型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
倘若你发现自己遇事不冷静、性情易急躁、感情易冲动.甚至易发怒时.可选择一些以有氧锻炼为主.且自己感兴趣或重意念的运动项目:例如:长距离的行走或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练极剑,以及气功等。锻炼是应采用强度适中,用时较长。而且幅度较大、速度和节奏缓慢的动作练习。强度适中的体育锻炼时心率应当控制在120次/分钟以内:锻炼持续时间为8—15周。每周锻炼3—5次.每次锻炼用时应当在40分钟以上.尚若患者本人身体状态较好用时还可更长一些.可达一个小时。通过此类体育锻炼使情绪的兴奋性降低,把兴奋性控制在适中的水平:患者长期坚持参加锻炼,能有效地陶冶情操、改善性情、稳定情绪,使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作为改善和弥补心理缺陷.完善自我、健全人格的调理治疗形式,不是一般的体育娱乐活动.要想达到有效的消耗因患心理障碍所积累的大量的心理能量.打乱患者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秩序.最终使患者身心平衡.实现身心健康之目的.就必须在制定运动处方时.充分考虑选用什么运动项目、采用何种锻炼强度,锻炼持续时间的长短等诸多方面都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及其所处的环境与条件而定。而且每次锻炼的时问与锻炼的强度呈反比.即:锻炼的强度大,持续的时间相应缩短;锻炼的强度小,持续的时间应当延长。
从而,为了有效地改善和调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障碍.体育锻炼时,无论是运动项目的选用、锻炼强度的强弱.还是运动量的大小及其持续时间长短的安排等.建议如下:
1、运动项目的采用应因人而异,最好是选用患者熟悉、喜欢、感兴趣的项目内容,这样,才能使患者全身心是投入。
2、锻炼强度要适中.应以中等强度或强弱交替的强度安排为主.锻炼时心率一般应控制在120~160次/分钟之间为宜。
爱情心理学范文5
【关键词】 自杀;精神卫生;情绪障碍;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B 8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12-04
自杀起源于心理社会冲突,是有目的、有计划蓄意终止自己生命的毁灭,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 美国每2 h有1名青少年自杀,2003年青少年因自杀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艾滋病、肿瘤、心肺疾患、出生缺陷的总和[2]。伴随近年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国青少年自杀呈上升趋势,是14~34岁群体的首位死因[3]。自杀是一个行为复合体。尽管迄今对其临床表现众说纷纭,但以学校为基础的问卷调查大多依循美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的做法,将未致命的自杀行为分成自杀意念、计划和行动(“自杀未遂”)3个阶段[4]。自杀动机复杂,涵盖生物、遗传、环境等各种因素,但每一自杀行动的背后实际上都有相应心理机制发挥作用[5]。国内近年来有关青少年自杀的研究增多,重点主要指向自杀意念阶段。本研究以自杀是上述3个阶段组成的行为连续体为前提假设,利用2005年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研资料,分析中学生人群中不同自杀现象的流行现状,并与其常见的心理-情绪障碍进行关联分析,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控制青少年自杀性伤害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式自18个省市(均分好、中、差3个社会经济片)抽样。对象从初一至高三年级共6组,年龄12~19岁;91.7%为汉族,民族学生随校参与。问卷回收率为99.1%,有效问卷97.2%。受试总人数181 832人(男生88 808名,女生93 024名)[6]。
1.2 方法和指标 统一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队,按《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研细则》的步骤、方法,在知情同意基础上进行匿名问卷调查。人员事先严格培训,并获得抽样学校积极配合。现场质控符合要求。
指标分2类。第1类按对问题“过去12个月里你考虑过自杀吗?”的3个回答(“想过”、“计划过”、“尝试过”的答复①是,②否)确定“意念”、“计划”和“行动”。3个阶段连贯起来有8种回答:Ⅰ,无意念无计划无行动;Ⅱ,有意念无计划无行动;Ⅲ,有意念有计划无行动;Ⅳ,无意念有计划无行动;Ⅴ,无意念无计划有行动;Ⅵ,有意念无计划有行动;Ⅶ,无意念有计划有行动;Ⅷ,有意念有计划有行动。“行动”对伤害的实际影响大,故将上述回答归纳成4种现象:①“无意念无计划也无行动”;②“有意念或计划之一但无行动”;③“有意念或计划之一但有行动”;④“有意念有计划有行动”。第2类指标由以往12个月中发生的心理-情绪问题组成:“孤独感”、“学习压力”(因学习负担或成绩而心情不愉快)、“失眠”(担心某事)、“伤心绝望”(持续2周以上且停止日常活动)。前3项赋值1~3(“从未”和“很少”=1,“有时”=2;“经常”和“总是”=3);第4项为2分变量,赋值否=1,是=2。
利用χ2检验反映群体差异的统计学意义,进行非参数等级相关分析并作Spearman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自杀行为现状 如表1所示,2005年中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男生为16.7%、女生为24.3%;自杀计划报告率男生为5.6%,女生为7.7%,女生均显著高于男生。自杀行动报告率男生为2.9%,女生为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大多数中学生既无自杀意念计划也无行动(Ⅰ,男82.42%、女74.63%)。自杀意念计划行动俱全者占极少数(Ⅷ,男2.04%、女2.0%),初三年级达高峰。女生有意念、计划或两者都有但未附诸行动者(Ⅱ+Ⅲ+Ⅳ,尤其其中的Ⅱ)为16.47%,显著高于男生(11.17%)。意念、计划或两者都无但有行动者(Ⅴ+Ⅵ+Ⅶ)男、女生都不到1%,其中约50%在既无意念又无计划的状况下贸然行动(Ⅴ)。见表2。
2.2 心理-情绪问题报告率 除“失眠”外,“孤独感”、“伤心绝望”,尤其“学习压力”女生都高于男生。男生“孤独感”随年级增长,高中尤明显;女生也是初中
2.3 自杀行为与心理-情绪障碍的关联 个体心理-情绪问题的聚集程度越高,自杀可能性越大。61.2%和59.1%的无自杀倾向男、女生没有明显的心理-情绪问题;加上仅有1项者,分别占83.9%和82.2%。而在自杀意念、计划、行动都有者中,仅21.9%的男生和20.1%的女生没有心理-情绪问题表现;却有64.9%和66.9%的男、女生存在1~3项问题,另有约13%的人4项问题俱全。就“无”或仅“1项”心理-情绪问题者在男生中的比例而言,突然采取自杀行动者(66.3%)高于有意念计划却无行动者(62.8%),提示其自杀行为更具暴发性。女生则“有行动”者比“无行动”者有更多的2项以上心理-情绪问题聚集。见表4。
表5针对不同自杀现象和心理-情绪障碍进行的非参数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类指标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各群体Spearman系数波动于0.16~0.28间(P值均<0.01)。系数最高者为“伤心绝望”,其次为“孤独感”和“学习压力”,最低是“失眠”。女生系数值都显著高于男生。多数指标初、高中生间差异不大,仅“失眠”男女都表现为初中生>高中生。
3 讨论
本研究根据资料(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的特征,将有关自杀的问题和成瘾行为、暴力行为、其他致伤害行为等混编成外显行为问卷并要求匿名填写,有助获得真实回答[4]。以往同类调查都承认,自杀是一个复杂现象,从产生意念到采取行动经历若干相对独立又叠合的阶段,但在分析动因时大多将重点置于自杀意念。这样做合乎逻辑,因为该阶段处于自杀行为谱的最前端,发生率高,也是导致该恶性事件的心理前奏;明显的不足是对从自杀意念产生到真正发生自杀的过程缺乏系统分析,因而不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危机预防措施。本研究则在确定行为目标之初,即将对“意念”、“计划”、“行动”的8类回答归纳成4类现象。这样做有3个优点:(1)真正将3个独立的阶段组合成1个阶段不同、连续发生的行为复合体。(2)克服单纯根据意念来判断行为发生特异性差的弱点。多数自杀意念不导致自杀未遂或死亡;自杀死亡者也不一定事先都有意念和计划。(3)凸现自杀计划(尤其青少年,行动前可向知心者吐露或用写日记、遗书等方式暗示)、自杀行动(导致死亡的风险比仅有意念者高10倍以上)在风险评估中的作用。本文用“自杀行动”替代传统的“自杀未遂”,因为问卷无法准确区分真正的自杀未遂和“非蓄意性自伤”(一种模拟自杀的病态行为,目的是求救、考验而非求死)[7]。本研究有关自杀流行病学的主要发现是:(1) 大多数中学生没有自杀倾向。(2)采取自杀行为者2/3依循意念计划行动轨迹;约1/3虽无轨迹而发生,但其中绝大多数仍表露出意念或计划。提示利用问卷进行早期自杀倾向识别是可行的,即青少年自杀行为多数情况下可以预防。(3)自杀倾向有性别差异,但真正有行动者男、女生均占3%左右。换言之,以往认为女性是自杀易感人群的论断有一定的片面性。(4)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有意念或计划但无行动”部分;“有意念但无计划无行动”现象在女性更多见。不能因此而忽视这些个体的存在,当自杀意念强烈到超过一定阈值时,可导致自杀发生。(5)自杀现象的年级差异分析提示,自杀意念、计划等报告率初中高于高中,与认知水平有关。男生采取行动率初一年级最高,男女生都有0.5%在无意念、计划前提下采取行动。对中学生在自杀行为上的冲动性特点应引起重视。
诚如美国自杀协会前主席帕佛所言:“防止自杀的最佳途径不是注意自杀本身,而是导致该行为的发生原因”[8]。导致自杀的关键原因是青少年面临巨大压力下产生的心理-情绪障碍,包括焦虑、抑郁、孤独、偏执、恐怖、敌意和精神病性。是否自杀,既取决于这些压力,也取决于对这些压力的自我不良体验(如自卑、负疚)和负性应对方式。Bridge等[9]认为,绝望、抑郁是自杀意念的最重要预测因子,超过一定阈值可直接引发自杀行为。绝望意味着个体对自身及未来的消极期待或悲观,持续出现绝望情绪意味着人已丧失人生的动力。抑郁与自杀意念、计划都呈显著正相关;对自己有较多否定评价者易产生抑郁,也易选择自杀作为逃避手段。心情郁闷、孤独(人际关系差)、焦虑、睡眠障碍和因学习负担重、成绩差而导致的精神压力是这些心理-情绪障碍的外显表现。有些学生成绩并不差,真正的负性反应起源于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无法满足父母、师长乃至自身过高的期望。一份能准确反映这些问题的问卷既应符合上述心理冲突的内在本质,又能被青少年理解。例如,许多中学生不懂什么是睡眠障碍,但被问及“是否经常因担忧某事而失眠”时,其回答将确切反映出其心情的郁闷和焦虑[10]。用来反映达不到期望而产生焦虑的较好途径是诸如“学校生活满意度”等量表,而一般问卷难以做到[11]。但当青少年被问及是否因学习压力感到心情不愉快时,选择的“经常”或“总是”回答,对自身的负性反应常一表无遗。本研究的4项心理-情绪问题直接引自美国青少年健康危险监测量表(YRBSS),正为适应该需求而设计。虽不能全面展现心理-情绪障碍,也不能和危机因素逐一挂钩、对号入座,但其综合表现大体上指向自杀的心理动机[12]。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情绪障碍的聚集程度越高,自杀可能性越大。本文还提示,心理-情绪问题和不同自杀现象的相关依次为“伤心绝望”、“孤独感”、“学习压力”和“失眠”,表明它们既能综合反映与自杀动因的关联,各自影响程度也不同。同样是自杀意念、计划缺如的受试者,“有行动”和“无行动”者相比,女生比男生更规律表现出心理-情绪障碍的集聚性;既揭示男生自杀行为的强冲动性特点,也提示从心理-情绪表现看女生自杀行为有更强的可预测性,不能忽视女生中较多表现的无“行动”现象。只要内在心理冲突持续存在、逐步积累,即使一些表面看似很小的负性生活事件,也会促其以自杀方式来逃避现实[13]。还应正视学生中心理-情绪问题的普遍性。即使那些无任何自杀倾向学生中,也有16%和17.8%的男、女生报告有2项以上的心理-情绪问题。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心理-情绪障碍和自杀现象间都有正相关,说明存在明显的关联或伴随关系,但系数值(密切程度)却不高。换言之,今后为深入探讨青少年自杀的成因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构筑三级防治网络对预防青少年自杀有积极意义,学校卫生工作者可在其中发挥应有作用。针对普通学生,可开展以学校为基地的预防教育,包括自杀预防教育、识别高危对象、限制自杀工具和场所、危机应对等,还应根据其身心特点提供心理辅导, 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应督促学校领导尽快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纠正以往只重知识技能培养,缺少生命教育、死亡教育、挫折教育等的不足,引导青少年尽快树立珍惜生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生活技能培训,提高认识自我的能力,对环境的承受、调适能力,以及处理问题、情绪自控、寻求帮助等方面的能力,避免以非正常方式寻求精神寄托,乃至厌倦生命。
应注意:预防控制青少年自杀和其他伤害问题有很大的不同。自杀有复杂的心理-情绪障碍累积因素;其发生属小概率事件;青少年心理未成熟,行为表现有巨大个体差异。所以,无法指望单靠自杀预防教育来降低发生率。如果这些所谓的预防教育针对性不强或应用不当,反可压抑、减少危机青少年的求助行为[14]。校医可紧密联系社区心理保健系统,参与二级(针对高危者,如重度青春期抑郁症)、三级(针对自杀未遂者)防治架构工作,如:(1)关注那些正处于心理危机(学业困难、承受重大负性生活事件、个性孤僻、人际交往困难)的高危者。(2)学会识别不同年龄高危者发出的(通常隐匿的)自杀征兆和求助信号。初中生的常见征兆是学校表现差、逃学、焦虑、冲动、攻击、对挫折耐受差、睡眠改变等,“导火索”则往往是小的生活事件;高中生的常见征兆是生活习惯改变、自卑、内疚、成绩急剧下降、自残、为死亡做准备等,触发事件则往往是偶像死亡,与同伴、父母冲突,其他失败经历等。(3)参与自杀风险评估。这些评估通常由专业人员以量表方式(如Beck自杀意念量表)实施。不过,这类评估易同时出现假阳性(筛出的自杀意念者采取行动者不多)和假阴性(真正实施者不暴露自己想法)的缺陷,所以最好结合面谈进行。校医若参与面谈,则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收集的信息(如家庭情况、负性生活事件、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史等)将对确认青少年自杀的高危、保护因素有很大作用。有研究发现,自杀青少年采取行动前2周内求助于精神科医生的比例不到10%,而因表面上的躯体症状就诊于基层医生的达60%以上。这就是说,校医等基层保健人员是否参与、积极性如何,是提高自杀风险评估准确性的关键[15]。(4)以学校为基地,在精神科专家指导下,按“平衡模式”对危机青少年提供主动干预,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在该模式中,常用方法包括识别抑郁情绪,处理自杀征兆,促进同伴交往和亲子沟通,求助和助人训练等;步骤包括建立接触、评估、确定问题、制订计划、得到承诺保证等;途径包括心理咨询辅导、电话热线、网络干预等[16]。无论哪种干预,校医都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尤其他们在长期一线工作中培养的快速、直接反应方式,善于用尊重、接纳、理解态度倾听和提供帮助等长处,都有助于和青少年建立信赖关系,从而确保危机青少年获得持续、可靠的帮助。
4 参考文献
[1] SHAIN BN. Suicide and suicide attempts in adolescents. Pediatrics, 2007,120(3):669-676.
[2] MOSKOS MA, ACHILLES J, GRAY D. Adolescent suicide myths in the United States. Crisis, 2004,25(4):176-182.
[3] PHILLIPS MR, LI XY, ZHANG YP. Suicide rates in China, 1995-99. Lancet, 2002,359:835-840.
[4] KOLBE LJ, KANN L, COLLIRIS JL, et al. Overview of the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system. Public Health Rep, 1993,108(Supp l):1-10.
[5] MOYER VA. Adolescent suicide: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foreword. Curr Probl Pediatr Adolesc Health Care, 2008,38(4):109.
[6] 季成叶,主编.2005年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65-207.
[7] RENAUD J, BERLIM MT, McGIRR A, et al. Current psychiatric morbidity, aggression/ impulsivity, and personality dimension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suicide: A case-control study. J Affect Disord, 2008,105(1-3):221-228.
[8] EDITORIAL. Suicide and suicide attempts in adolescents: Committee on adolescents. Am Acad Pediat, 2000,105(4 Pt 1):871-874.
[9] BRIDGE S, HANSSENS L, SANTHANAM R. Dealing with suicidal thoughts in schools: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directed at secondary schools. Australas Psych, 2007,15 (Sup1):558-562.
[10]GOLDSTEIN TR, BRIDGE JA, BRENT DA. Sleep disturbance preceding completed suicide in adolescents. J Consult Clin Psychol, 2008,76(1):84-91.
[11]陶芳标,孙莹,凤尔翠,等.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定问卷的设计与信度、 效度评定.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987-988.
[12]THATCHER WG, REININGER BM, DRANE JW. Using path analysis to examine adolescent suicide attempts, life satisfaction, and health risk behavior. J Sch Health, 2002,72(2):71-77.
[13]McQUILLAN CT, RODRIGUEZ J. Adolescent suicid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Biol Assoc Med, 2000,92(1-3):30-38.
[14]CHEN PC, LEE LK, WONG KC, et al. Factors relating to adolescent suicidal beha-vior: A cross sectional Malaysian school survey. J Adolesc Health, 2005,37(4):337-342.
[15]PENA JB, CAINE ED. Screening as an approach for adolescent suicide prevention. Suicide Life Threat Behav, 2006,36(6):614-637.
爱情心理学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 研究
爱情历来都是一个广受欢迎的话题,“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句诗恰到好处的道出了爱情罗曼蒂克的本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诞生的科学、文化、艺术等诸多文明成果都离不开爱情的推动。与古代社会对爱情三缄其口的态度不同,现代社会对爱情持越来越开放的态度,同时人们对爱情的自我意识也不断觉醒,特别是富有活力的大学生更是不遗余力的追寻自己的爱情,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恋爱现象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为了更好的理解大学恋爱现象,就需要首先对恋爱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概述。
众多的社会心理学家所提出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恋爱提供了合理的理论支撑,从而让我们对大学生恋爱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有关恋爱研究的相关理论主要有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
奥地利医生佛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他的思想曾深刻的影响了西方整个社会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并由一种潜意识的心理学体系发展成为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弗洛伊德从生物性的人本能出发,把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出生到1岁)、期(2-3岁)、性器期(4-5岁)、潜伏期(6-12岁)和两性期(13-18岁)五个阶段。口唇期的婴儿以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期的儿童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或排便过程;性器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性器官本身,这一时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潜伏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热心于参加各种团体活动,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发展同性友谊;青春期青年的性器官开始成熟,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青年开始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人。
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一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首要的动力,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程度后,其他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安全需要的产生是基于人的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朋友、同事的关怀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因为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需要。亲密关系中有种人类的基本的归属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不能满足的话,它就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指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婴儿前期(0-2岁)、婴儿后期(2-4岁)、幼儿期(4-7岁)、童年期(7-12岁)、青少年期(12-18岁)、成年早期(18-25岁)、成年中期(25-50岁)和成年后期(50岁后)八个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人生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危机,它们分别是信任对怀疑,自主对羞耻,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角色同一对混乱,亲密对孤独,繁衍对停滞,完善对失望。他把成功的通过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从而获得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和智慧等美德的人看成是健康的人,如果没有获得这些美德,他们的自我就会比健康人的自我更脆弱。结婚是青年人的人生大事,进入青年期后,随着性意识的迅速发展以及生理和心理的成熟,青年人开始产生了恋爱情感和结婚愿望,并走向婚姻现实,这对提高个体的社会化程度有促进作用。
根据上述佛洛伊德性心理发展中的两性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埃里克森人格社会心理发展中成年早期的特点,我们可以认识到恋爱对于青年大学来说属于非常正常的现象,所以大学生中间存在的一些恋爱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正如有的人说的那样,爱情是一种特别的密切关系,对于许多人来说,爱情是一个美妙神奇的字眼,代表着许许多多美好的想象。因此我们要认识爱情对大学生的神圣性,同时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莎伦q布雷姆等著,郭辉,肖斌,刘煜译.亲密关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5
[2]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q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