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读书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读书迷范文1

金妤恩

我的爸爸特别爱读书。

有一天一早上6点半钟,我刚起床就看到爸爸拿起一本书看起来。我一看书名叫做《推理1+1》,还挺厚呢,我想,爸爸是不是要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啊?

我把早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就上学去了。

中午放学回到家里,我看爸爸还在看书,就问他:“爸爸,你从早上一直看到现在啊?”爸爸头也不抬,说:“是啊。”我去看饭做好了没有,厨房里什么吃的也没有。我不高兴地大声对爸爸说:“爸爸,该做午饭了!”他好像没听见似的。又过了二十几分钟,他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书去做饭。刚吃完饭,他又捧起了那本书。

我想有什么办法让他不看书呢?于是我趁他去倒水喝的时候,把他的书藏了起来。他回来一看书没了,就到处找。他知道是我拿了,就问我要,我就是不给他。爸爸也不发脾气,就又到柜子里拿了一本书坐在沙发上看了起来。我一看,就问爸爸:“您怎么这样爱看书啊?”爸爸看了看我,笑了笑说:“看书能使人增加知识。”说着又看了起来。

这天晚上爸爸一直看到凌晨两点钟才睡。那时我已经睡了一觉,正起来上厕所。

读书迷范文2

金妤恩

我的爸爸特别爱读书。

有一天一早上6点半钟,我刚起床就看到爸爸拿起一本书看起来。我一看书名叫做《推理1+1》,还挺厚呢,我想,爸爸是不是要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啊?

我把早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就上学去了。

中午放学回到家里,我看爸爸还在看书,就问他:“爸爸,你从早上一直看到现在啊?”爸爸头也不抬,说:“是啊。”我去看饭做好了没有,厨房里什么吃的也没有。我不高兴地大声对爸爸说:“爸爸,该做午饭了!”他好像没听见似的。又过了二十几分钟,他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书去做饭。刚吃完饭,他又捧起了那本书。

我想有什么办法让他不看书呢?于是我趁他去倒水喝的时候,把他的书藏了起来。他回来一看书没了,就到处找。他知道是我拿了,就问我要,我就是不给他。爸爸也不发脾气,就又到柜子里拿了一本书坐在沙发上看了起来。我一看,就问爸爸:“您怎么这样爱看书啊?”爸爸看了看我,笑了笑说:“看书能使人增加知识。”说着又看了起来。

这天晚上爸爸一直看到凌晨两点钟才睡。那时我已经睡了一觉,正起来上厕所。

读书迷范文3

家,是幸福的港湾,处处散发着清新芬芳的馨香;家,是一个充满浓浓爱意的天堂,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亲切,那么熟悉。

老爸,是我们这个“大团体” 的团长,为我们的团体立下了“丰功伟绩”。老爸曾经说过,他有“吉祥三宝”,分别是妈妈,我和书。的的确确,老爸很关心我和妈妈。一有时间就带我和妈妈去游山玩水,还教我写作文和做人的道理。但是,如果我做错了事,老爸也绝不会手下留情,对我“大刑伺候”。老爸的脾气可不是“吹”的,只要他一生气,那就意味着“火山”将要“爆发”,立刻“飞沙走石”,“日月无光”,“昏天暗地”,然后就“赏赐”我一顿“色香味俱全”的“竹笋炒肉丝”。尽管如此,但是我明白,“打是疼,骂是爱”,老爸这么做也是为了我好。老爸有一大爱好——看书。经常因为看书而忘了吃饭,还经常引起厕所“堵塞”。为啥?还不是因为老爸看书!每次一他去WC,总要拿本书进去,然后连接着半个多小时不肯出来,其实,他老早就可以出来了,但是就被书“迷”住了,一直坐在马桶上迟迟舍不得下来。具其家属回忆,最高记录达到一小时二十三分42秒!不知道的还以为被厕所“迷”住了。哎!谁叫老爸一见到书就两眼发光,是书的“超级粉丝”呢。最让我忍受不了的是老爸和书待在一起的时间还比陪我的时间长呢。干脆让他去当书的“老爸”算了!老爸除了看书这一大爱好之外,他还喜欢唱歌。嘿,你还别说,老爸的嗓音可真有点美国好莱坞影城的一位当红“明星”-------唐老鸭的味道呢。不过,总体来说,他还是一位负责任的好爸爸。

接下来隆重登场的是妈妈了。妈妈长得很年轻很漂亮。就连我的老师见了妈妈都说妈妈是我姐姐呢。妈妈有一闪亮点-------有一张能说会道的伶牙俐齿,口才非同小可。只要妈妈一张嘴,那就仿佛浩浩荡荡,气势磅礴的黄河之水,滔滔不绝,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口若悬河”吧。可是,如果我犯了错误,妈妈也不会心软。那时,你就可以看到一个这样的场景:一位手叉着腰,跺着脚,眼睛睁得如铜铃般大的妇女,正在“教训”一个可怜巴巴的小女孩。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妈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君子”-------只“动口”不“动手”,这才让我免了一顿“皮肉之苦”。

最后就是我闪亮登台了,所有的灯光朝我聚集起来吧!别看我小,我还有一个“职位”呢,那就是大名鼎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自来水有限公司董事长”!但是,“职衔”虽大,可只管眼睛这一个部门。如果我遇到了什么不高兴的事,那我的“职业”就发挥“作用”了,“自来水”马上“哗啦啦”地往外流,至少要二十分钟以上才停止。而且,我才11岁,就已经读六年级了呢。我是一个十分爱“玩”的女孩子。但是,我所谓的玩是“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因此,我的成绩在班上一直都是名列前矛,是年级里的“尖子生”,很受老师们的喜爱。另外,我的口才很好,思维很敏捷,普通话也很标准,文笔也不错。所以,我当上了红领巾广播站的播音员,红领巾小记者站的小记者,校园电视台的主持人,还是新华新文化艺术中心,广州电视台的特约小主持呢!所以在双休日或者假日期间我经常去主持音乐会,文艺晚会,庆国庆(六一,元旦)汇演等节目。

这就是我家,一个温馨和睦,幸福快乐的家庭。我家我家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读书迷范文4

墙缝里扒拉玉米粒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我在一所农村小学任教。当时,人们都吃食堂饭,喝大锅黑豆清水汤。因此,我经常饿得头昏眼花,一双脚浮肿。如果能在哪儿搞来点吃的,那该多好啊!

一天,我漫不经心地在学校走动,无意间发现与教室仅一墙之隔的生产队仓库的砖墙夹缝里有几粒玉米。显然,这是老鼠偷吃玉米撒下的。我不禁喜出望外。放学后,学生娃都回去了,瞅瞅四下无人,我捡来一根小木棍,伸进墙缝里,将里面的玉米粒一粒一粒扒拉出来,小心翼翼装进一个信封里。从此,我一发现墙缝里有玉米粒,就去扒拉。

关门烤玉米粒

怎么吃玉米粒呢?明目张胆地磨面吃显然是不行的,这样,别人会问:“大家都在饿肚子,你从哪儿弄来的粮食?”搞不好还会认为我是偷来的。在宿舍里,我想来想去犯了难。忽然,我抬头看见墙上挂着一面小镗锣,不由灵机一动,把它放在烤火炉子上烤玉米花吃不正好吗?这面小镗锣,是村子里农民业余剧团的打击乐器,委托学校保管的。

正是冬季,烤火炉早已生着。到了晚上,我早早就把宿舍大门闩上,一面批改作业,一面烤玉米花。为避免左邻右舍发觉,我把玉米粒全部烤成“哑巴豆”,烤熟就吃,管它爆没爆花,只求饱肚。就这样,在老鼠帮助下,我度过了一个带着快乐的冬天。

镗锣变脆被敲碎

春节将至,村民开始忙碌起来,村剧团的演员们更加忙碌,因为剧团每年都会在正月初一唱戏。正月初一的中午,戏要开演了,剧团的演员们出场时,乐器猛奏,锣鼓急敲,咚咚咚!锵锵锵!

读书迷范文5

今天我们学习了《米芾学书》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讲了:米芾开始跟私塾先生学书,每天机械般练字,三年没有长进,后来又跟秀才练字,秀才用纸贵之法,逼他仔细琢磨字的结构。使它心领神会,成了有名的书法家。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学东西做事情如果盲目的、重复的做。并不一定能过取得很好的结果,只有用心、得法才会有较快的进步和提高。其实,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悟,去领会。上二年级的时候,我的字写得很不好。再加上作业一多,字迹就更加潦草了,好像一条条毛毛虫。妈妈也让我练字,可我练了好多也没效果。放了暑假,妈妈终于耐不住性子,给我报了一个硬笔书法培训班。第一天去,老师发给每个人一本字帖。然后,就开始讲横、竖、撇、捺这四个笔画,我把这四个笔画的要领都记在了心里。放学后,我回到家,用钢笔在纸上写了一个字,和以前的字对比了一下,结果比以前的字漂亮多了,我高兴极了。我从这件平凡的小事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无论干什么,都要用心去琢磨,才能干好。

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无论学东西做事情都必须用心去领悟,掌握实情的要领才会有较快的进步和提高。

读书迷范文6

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道:“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看来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暴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吴梦祥的这个学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一些用处。

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学规,而是一些经验谈。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尽读书之法。”

用现在的眼光读这一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

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