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读书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读书迷范文1

金妤恩

我的爸爸特别爱读书。

有一天一早上6点半钟,我刚起床就看到爸爸拿起一本书看起来。我一看书名叫做《推理1+1》,还挺厚呢,我想,爸爸是不是要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啊?

我把早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就上学去了。

中午放学回到家里,我看爸爸还在看书,就问他:“爸爸,你从早上一直看到现在啊?”爸爸头也不抬,说:“是啊。”我去看饭做好了没有,厨房里什么吃的也没有。我不高兴地大声对爸爸说:“爸爸,该做午饭了!”他好像没听见似的。又过了二十几分钟,他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书去做饭。刚吃完饭,他又捧起了那本书。

我想有什么办法让他不看书呢?于是我趁他去倒水喝的时候,把他的书藏了起来。他回来一看书没了,就到处找。他知道是我拿了,就问我要,我就是不给他。爸爸也不发脾气,就又到柜子里拿了一本书坐在沙发上看了起来。我一看,就问爸爸:“您怎么这样爱看书啊?”爸爸看了看我,笑了笑说:“看书能使人增加知识。”说着又看了起来。

这天晚上爸爸一直看到凌晨两点钟才睡。那时我已经睡了一觉,正起来上厕所。

读书迷范文2

金妤恩

我的爸爸特别爱读书。

有一天一早上6点半钟,我刚起床就看到爸爸拿起一本书看起来。我一看书名叫做《推理1+1》,还挺厚呢,我想,爸爸是不是要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啊?

我把早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就上学去了。

中午放学回到家里,我看爸爸还在看书,就问他:“爸爸,你从早上一直看到现在啊?”爸爸头也不抬,说:“是啊。”我去看饭做好了没有,厨房里什么吃的也没有。我不高兴地大声对爸爸说:“爸爸,该做午饭了!”他好像没听见似的。又过了二十几分钟,他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书去做饭。刚吃完饭,他又捧起了那本书。

我想有什么办法让他不看书呢?于是我趁他去倒水喝的时候,把他的书藏了起来。他回来一看书没了,就到处找。他知道是我拿了,就问我要,我就是不给他。爸爸也不发脾气,就又到柜子里拿了一本书坐在沙发上看了起来。我一看,就问爸爸:“您怎么这样爱看书啊?”爸爸看了看我,笑了笑说:“看书能使人增加知识。”说着又看了起来。

这天晚上爸爸一直看到凌晨两点钟才睡。那时我已经睡了一觉,正起来上厕所。

读书迷范文3

家,是幸福的港湾,处处散发着清新芬芳的馨香;家,是一个充满浓浓爱意的天堂,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亲切,那么熟悉。

老爸,是我们这个“大团体” 的团长,为我们的团体立下了“丰功伟绩”。老爸曾经说过,他有“吉祥三宝”,分别是妈妈,我和书。的的确确,老爸很关心我和妈妈。一有时间就带我和妈妈去游山玩水,还教我写作文和做人的道理。但是,如果我做错了事,老爸也绝不会手下留情,对我“大刑伺候”。老爸的脾气可不是“吹”的,只要他一生气,那就意味着“火山”将要“爆发”,立刻“飞沙走石”,“日月无光”,“昏天暗地”,然后就“赏赐”我一顿“色香味俱全”的“竹笋炒肉丝”。尽管如此,但是我明白,“打是疼,骂是爱”,老爸这么做也是为了我好。老爸有一大爱好——看书。经常因为看书而忘了吃饭,还经常引起厕所“堵塞”。为啥?还不是因为老爸看书!每次一他去WC,总要拿本书进去,然后连接着半个多小时不肯出来,其实,他老早就可以出来了,但是就被书“迷”住了,一直坐在马桶上迟迟舍不得下来。具其家属回忆,最高记录达到一小时二十三分42秒!不知道的还以为被厕所“迷”住了。哎!谁叫老爸一见到书就两眼发光,是书的“超级粉丝”呢。最让我忍受不了的是老爸和书待在一起的时间还比陪我的时间长呢。干脆让他去当书的“老爸”算了!老爸除了看书这一大爱好之外,他还喜欢唱歌。嘿,你还别说,老爸的嗓音可真有点美国好莱坞影城的一位当红“明星”-------唐老鸭的味道呢。不过,总体来说,他还是一位负责任的好爸爸。

接下来隆重登场的是妈妈了。妈妈长得很年轻很漂亮。就连我的老师见了妈妈都说妈妈是我姐姐呢。妈妈有一闪亮点-------有一张能说会道的伶牙俐齿,口才非同小可。只要妈妈一张嘴,那就仿佛浩浩荡荡,气势磅礴的黄河之水,滔滔不绝,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口若悬河”吧。可是,如果我犯了错误,妈妈也不会心软。那时,你就可以看到一个这样的场景:一位手叉着腰,跺着脚,眼睛睁得如铜铃般大的妇女,正在“教训”一个可怜巴巴的小女孩。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妈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君子”-------只“动口”不“动手”,这才让我免了一顿“皮肉之苦”。

最后就是我闪亮登台了,所有的灯光朝我聚集起来吧!别看我小,我还有一个“职位”呢,那就是大名鼎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自来水有限公司董事长”!但是,“职衔”虽大,可只管眼睛这一个部门。如果我遇到了什么不高兴的事,那我的“职业”就发挥“作用”了,“自来水”马上“哗啦啦”地往外流,至少要二十分钟以上才停止。而且,我才11岁,就已经读六年级了呢。我是一个十分爱“玩”的女孩子。但是,我所谓的玩是“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因此,我的成绩在班上一直都是名列前矛,是年级里的“尖子生”,很受老师们的喜爱。另外,我的口才很好,思维很敏捷,普通话也很标准,文笔也不错。所以,我当上了红领巾广播站的播音员,红领巾小记者站的小记者,校园电视台的主持人,还是新华新文化艺术中心,广州电视台的特约小主持呢!所以在双休日或者假日期间我经常去主持音乐会,文艺晚会,庆国庆(六一,元旦)汇演等节目。

这就是我家,一个温馨和睦,幸福快乐的家庭。我家我家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读书迷范文4

明朝的“秘书”

然而我们现在有种说法:秘书是“太监”。这个说法怎么出来的?是明王朝弄出来的。明王朝有个很特殊的政治:任用特务。皇帝不爱办公,喜欢醇酒妇人。皇帝要在后宫玩乐,前头朝廷的事他又不放心,怎么办呢?让特务来监视,于是锦衣卫,东厂西厂的机构就出来了。特务监视朝政,考量官员臣民。掌管这事务的,是太监,叫“秉笔太监”,代皇帝处理外头里头的各种信息――就是他的“秘书”了。明朝的政治就让这样一拨又一拨的“秘书”们弄得一塌糊涂。

用太监做秘书,这已经是不可犯的错误;用太监秘书管军政一切,更是雪上加霜。明政府的政治家们,包括如张居正这样的权相,都要靠巴结太监保持地位。打仗用“太监秘书”去监军,宣布政府意旨靠这种“秘书”,赈灾如是,视察如是,办案如是……

可以说,交给他们的事,所有的公事都变成了他们的私事,办一件坏一件。直到甲申年3月19日,崇祯皇帝下令撞景阳钟召集文武百官,他要搞一次集体自杀。但是,没有人响应他的号召。崇祯皇帝便开始宫廷屠杀:太监杀太监,用这一群“秘书”去杀另一群秘书。

崇祯其实不是个很糟糕的皇帝――倘若他有个像样的秘书提个醒:已经出了东华门、朝阳门,再往东200里地,就是吴三桂的防地。以崇祯的号召力,加上各地勤王的汉宗武装力量,出现的局面也许会改变史书的写法!

清朝的“秘书”

秘书秘书,那就要有秘有书。《易经》云“君不密失其国,臣不密失其身。”这“君”,我看就是领导首长,他虑事不周,就会失去他的权柄与荣耀;这“臣”字,我以为是“秘书”,领导选错了秘书,也叫“不密”。

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王朝都取用内阁制。清王朝似乎是个例外,是用秘书协助皇帝来理政。在顺康年间,设有上书房,有时也叫南书房,到雍正年间改作军机处。一切军国大权统归皇帝一人管理。进入上书房或军机处的官员,品级不一定很高,但是因为离“天威”近在弥密,有话可以随时直陈“天听”,因此作用也就非同一般。其实是皇帝兼了“宰相”,周围一群高级“师爷”佐理司法、军政、民政与财政。清代,开句玩笑话说,是“秘书治国”的一种政体。

“秘书”的极致

本来秘书应该是政治家或者是政治理性十分强烈的人,偏偏有些当政人,按照能侍候笔墨、能掌握情况、能说会道这类标准来选择秘书。太史公是怎样评断张良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这是什么样的素质?当然这样的人才不是说有就有,说遇就能遇见的。但是一个领导,看见能这样能那样的人,马上就联想到“是个秘书的材料”,理念上首先便有了错漏。多多有人在秘书问题上绊跟头,就在于他压根就是想找个“能帮我应付事的人”。

读书迷范文5

今天我们学习了《米芾学书》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讲了:米芾开始跟私塾先生学书,每天机械般练字,三年没有长进,后来又跟秀才练字,秀才用纸贵之法,逼他仔细琢磨字的结构。使它心领神会,成了有名的书法家。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学东西做事情如果盲目的、重复的做。并不一定能过取得很好的结果,只有用心、得法才会有较快的进步和提高。其实,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悟,去领会。上二年级的时候,我的字写得很不好。再加上作业一多,字迹就更加潦草了,好像一条条毛毛虫。妈妈也让我练字,可我练了好多也没效果。放了暑假,妈妈终于耐不住性子,给我报了一个硬笔书法培训班。第一天去,老师发给每个人一本字帖。然后,就开始讲横、竖、撇、捺这四个笔画,我把这四个笔画的要领都记在了心里。放学后,我回到家,用钢笔在纸上写了一个字,和以前的字对比了一下,结果比以前的字漂亮多了,我高兴极了。我从这件平凡的小事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无论干什么,都要用心去琢磨,才能干好。

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无论学东西做事情都必须用心去领悟,掌握实情的要领才会有较快的进步和提高。

读书迷范文6

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道:“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看来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暴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吴梦祥的这个学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一些用处。

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学规,而是一些经验谈。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尽读书之法。”

用现在的眼光读这一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

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上一篇人代会简报

下一篇数学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