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讲一讲第一次的细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讲一讲第一次的细节范文1
教学是作为一个老师的首要任务,能否教好课,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认可,甚至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实习过程中,我上了3次新课,一共11节课,虽然总的说来上课上多了有些进步,但我觉得没有哪堂课令我十分满意,教学过程和环节中总是存在疏漏的地方,让我事后惭愧。我想,真的要走上教学岗位,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还需自己以后不断的努力实践。下面我列举我在上课教学中所暴露出来的不足之处。
教训之一,备课重点不明确突出。上第一节课时,本着认真负责、战战兢兢的心态,我仔细阅读教材以及一些参考资料,考虑了好多时间,备了7页的详细教案,力求每个知识点都讲透彻一点,使学生理解清楚。结果上台一讲,方知不对,每个知识点都讲地很详细,固然能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知识点,但时间有限,于是第一节课好多内容都来不及讲,指导老师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批评意见:教学的目标是要在45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备课时一定要明确重点、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不能面面俱到,细节不要想一下子全部讲清。
教训之二,上机课的讲法问题。以前不知道,以为上机课就是让学生自己练习练习,其实不然,现在我觉得真的要上好上机课也不是那么简单,需要自己备课时仔细的考虑,特别是屏幕控制和时间分配需要好好斟酌。第一次上上机课求圆的周长和面积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下注意点,然后即放手给学生做,结果由于大家初次接触vb编程,动作速度不一,导致一部分同学做的很快,做完之后没事干。另一部分学生则是做的很慢甚至不知道如何来做。
实习虽然很辛苦忙碌,但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益的磨练和尝试。最后我想衷心感谢我的母校昆山中学让我有了这样一段实习经历,同时也衷心感谢我的学科和班主任指导老师李然老师,她给了我很多的指导和帮助。
讲一讲第一次的细节范文2
一、利用阅读品评课,让绘本情燃烧起来
绘本中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如同一颗颗珍珠,而文字则是将珍珠穿起来的细长的线,那美丽的画面和简单的文字背后浸透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和深远的哲理。简单说:绘本=文+图+奇思妙想,那么写话之前阅读情感的调动就成了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在绘本阅读品评时,我们要撇开纯文本教材的惯性教学方法,抓住三个层次,力求整个学习过程生动有趣。
第一层次:初入绘本境界,包括初读,老师领读,在过程中抓住图画,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解读图画中蕴含的丰富信息。
第二层次:深入绘本世界,可以利用大书、投影片,或是单枪投影等方式呈现,让学生熟悉书本的图画与文字内容,同时教师也可以用问答的方式和学生一起讨论书中的图画和内容,包括故事本身,以及故事的意义延伸,让学生明白美丽图画背后的意义,在观看和聆听中感悟绘本(图)和文本(字)所蕴涵的知识与道理。
第三层次:进行互动的阅读时,教师带领孩子开展与绘本阅读主题相关的活动,让学生相会在绘本世界,感受真实世界的美丽,真正悦读绘本,感受美丽,在趣味中受到教化。
如在阅读完《收集东收集西》之后,我让孩子以自己的生活为原型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我的妈妈喜欢收集什么?我的爸爸喜欢收集什么?我的奶奶喜欢收集什么?我喜欢收集什么?孩子们将调查的、收集的,张贴在墙上,举行了一次阅读品评会,从而激发了对绘本的喜爱之情。
如在执教伯纳德・韦伯(Bernard Waber)的作品《勇气》时,我抓住它的文本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特点,首先范读;在展示文本的画面时,用亲切的笑容,儿童化的语言与口吻,借着想象力十足的童言童语,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勇气,并让孩子们走近书中所表述的“勇气”:勇气是骑自行车不装辅助轮,是留下一根棒棒糖明天享用,是向陌生人问好,是勇尝不喜欢的蔬菜……散淡的叙述、简单的语言,在小孩眼里都成了了不起的“勇气”,原来自己就是书中的主角,自己就是具有那个勇气的人,生活真美妙啊。
孩子们在绘本阅读中看看图画、猜猜图意、听听故事,在绘本图画与简单文字的频频变化中进入书中的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产生喜爱之情。
二、进行想象性说话,让绘本图立体起来
绘本中的图画不仅能激活孩子的想象,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而且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心解读绘本,根据图片中隐含着的可说可写之点,选择最能有效唤起孩子原始的表达冲动方法,利用图画的张力,引导孩子开展丰富的想象,用鲜活的文字表述让画面立体、灵动起来。
如在教学《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一课时,当小鸟飞来轻而易举地摘下苹果时,鼠小弟双手紧背,瞪大眼睛死死盯着。看着画面,我问:“谁来猜猜此时此刻鼠小弟在想什么?”让学生通过抓住图片上所演示的动作,想象鼠小弟是怎样学小猴、长颈鹿、犀牛等去“拿”苹果以解馋的。于是学生按照已经有了的故事图画的情景和语言上的样本,说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再如在教学《长大做个好爷爷》时,我将小小熊回忆爷爷的那张图画放大,设计了“口头说话”的环节。“当……时候,小小熊……”,孩子们溢满情感的言语将小小熊和爷爷相依相处的一幕幕再现。这是一次成功地融生活还原与想象于一体的言语训练。
由此可见,绘本图画为孩子提供了一个丰富体验的机会,只要我们抓住绘本里预留给孩子许多想象的空间,抓住画面中的一些“悬疑的和猜测的”细枝末节,让学生仔细观察,注重细节发现,展开想象的翅膀“情动而辞发”,学生想象的泉水自然会汩汩流出。
三、激发多样化表达,让绘本文精彩起来
绘本中的情节大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语言简练,同时隐含着语文知识,能潜移默化地教孩子们有序地、规范地说话,具有很强的可模性,还能激发学生练笔创作的欲望,让学生愿意表达,乐于表达,也会表达。
1.抓住精彩,写一写。
如在《猜猜我有多爱你》的阅读中,我发觉小兔子和大兔子表达爱的方式很特别,句式又差不多,当读到第20、21页这幅图时,我引导学生看图:说着说着,他们来到了哪里,小兔子又看到了什么?学生观察得较仔细:小兔子看到了花、草、山树、竹子、小河……我发觉学生观察到的很多东西书中都没有写,便产生了让他们仿写的念头。“是啊,小兔子看到了这么多,又说出了对妈妈的爱:妈妈,竹子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那你能把看到的东西比成对妈妈的爱吗?请你写在练习纸上”。此时,学生认为这样的句子一点都没有难度,而且很有意思,写下了:“妈妈,小草有多少,我就有多爱你!”“妈妈,山有多高,我就有多么爱你!”“妈妈,花有多漂亮,我就有多么爱你!”
2.正确引导,讲一讲。
选择孩子能听懂的、情节生动有趣的故事,营造温馨阅读讨论的氛围,让孩子讲解和复述大概情节给大家听,在其复述的过程中我用动作和语言不断给予及时的提示和鼓励,给予他们很大的促进与影响。
(1)行动引导。
有一次我在引导阅读《想吃苹果的鼠小弟》时发现,一个平时不爱看书、不爱表达的同学被绘本《想吃苹果的鼠小弟》图画形象所吸引了,翻书速度比别的同学快、动作幅度大,我看到后想:“如何让这样的同学也喜欢绘本阅读?要是再用语言去提示肯定会打断他的兴趣,说不定又以沉默告终了呢!如果我坐到他旁边用自身动作去引导他是否会有明显的效果呢?”于是,我坐到他的旁边,拿起书一页一页地边看边讲,开始他还没注意到,一会儿后,他竟然也加入进来了,把自己看到的小声地告诉我,我惊喜地点头微笑回应他后又低头一边轻轻翻看一边轻轻地讲,这时我用余光发现他看了我一会儿后,又将目光转移到自己手中的绘本,不过此时的他已经不再像刚才那么兴奋,相反,他翻书力量轻了、速度也慢了,似乎专注了许多,看起来也有兴趣了。可见我的行动在无形之中起了一定的榜样作用。
(2)语言引导。
除行动引导外,教师语言的提醒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样是那位同学,同样在阅读《想吃苹果的鼠小弟》时,由于第一次自由阅读时我没有多提看书的要求,因此他描述时音量又特别大,没有任何语言的美感。我又坐到他的跟前,用柔和的语言,慢而清晰地引导提示道:“我们一起来轻轻地翻、仔细地看,还可以自己的话用讲一讲。”听完我的提醒,他开始专注地低头翻书,并轻声地讲了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这位不爱读书、不爱表达的同学课余更是爱上了绘本,还常常把自己看到的讲给同学听,编讲故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语言表达连贯性、完整性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煽动情感,画一画。
一天我为孩子们讲了《大冒险》这个小故事,我导入了本故事的讲述:“孩子们,咱们每个人的冒险的确够刺激。那小豆豆的冒险又是什么呢?她也是仅仅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吗?”喧闹的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孩子们都静静倾听,当听到小豆豆为了让泰明爬上树而冒险的时候,我又停了下来。我问:“孩子们,你们认为小豆豆是为了什么而冒险的?小豆豆是个怎样的孩子?”几个问题,让孩子们豁然开朗,从他们的眼神里可以看到对小豆豆的敬佩之情,他们为小豆豆叫好,为小豆豆捏一把汗。孩子们的心,已经完全被小豆豆感染了。
当小豆豆无论用什么办法也没法让泰明从梯子上爬到树上的时候,班里的孩子都为小豆豆着急。有的孩子替小豆豆想出办法,一时又表达不太清楚,所以,我就让这些孩子给大家画个简图,孩子们立刻活跃起来。在后来的交流中发现,由于有了简图的凭借,孩子表达的方法清楚了很多。
抓住绘文细节,孩子们逐渐学会思考,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时地画一画、写一写,甚至声情并茂地讲一讲,表现力、编讲故事的能力日益提高。
四、巧用绘本发散点,让写话思绪飞扬起来
绘本是一种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不仅配有精美丰富、意蕴深刻的图画,而且语言生动优美、深刻简洁。绘本空白处既可以是内容的深化,又可以是内容的新解;既可以是情节的衔接发展,又可以是情节的转折变化,它为孩子们留下了极大的空间,更让孩子们浮想联翩。这样内容生动、情感丰富的作品常常让学生的思维开阔、文思泉涌、欲罢不能,这也是低年级孩子写话的源泉,创新的开始,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写话素材,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尤其是低年级孩子,由绘本“空白”而激发的写话素材更是展现了它的多姿多彩。
1.联系生活――续写出个性体验。
在巧用这些绘本的空白时,引导学生进行“补白”,这种“补白”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孩子们对语言材料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将作者有意无意忽略的部分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弥补起来,使之具体、深刻。如《我也是普通一兵》这篇文章写道:全船人员立即投入救援民船的战斗,当脱险的船民发现是少奇同志救了他们,无不激动万分,一个个紧紧握住少奇同志的手,两眼噙满泪花,文章到此结束。这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作者的思路,展开丰富的想象,补写略写的船民获救后会对刘主席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给孩子们倾诉情感的机会,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社会经验,围绕一个知识点、情感点发散开去,写出自己的个性感悟。
2.延伸情节――续写出生命精彩。
孩子们在读绘本这类故事时,思维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或悲或喜,或欣慰或焦虑。这时,趁热打铁,根据剧情的发展,引导孩子们进行创造性地想象,及时促成学生由创作灵感到创作文本的及时实现,可以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爱心树》教学末尾部分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对小男孩说什么?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观点,虽然只有一两句,但都表达了学生内心的感受与对这个故事的理解,他们都被这个故事感动了,有的还联系生活中的体验,想起了大树就像生活中的妈妈,总是无私地爱着自己,于是他们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情不自禁地写出了感人肺腑的话:
“读了《爱心树》后,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妈妈总是把好吃的给我吃,漂亮的衣服给我穿,我感谢我的妈妈。”
“我觉得我妈妈就像这棵大树,她陪我做游戏,把所能给我的都给我,我爱我的妈妈……”
讲一讲第一次的细节范文3
“快乐的纽扣”是一个由四幅图组成的看图讲述内容。故事主人公纽扣乐于助人,当别人有困难时,它总是愿意用它圆圆的特性变成各种东西去帮助他人,当听到别人的赞美时,它总是会说“你快乐就是我快乐”。因此,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快乐的纽扣”。大班幼儿已经具备根据画面创编故事的能力。但是,在以往看图讲述的教学中,我发现幼儿通过观察画面和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能描述出一些故事情节,但是不够生动,究其原因,是幼儿对图片中的细节缺乏关注。
由此,在活动中我通过操作课件、示范讲述、师幼一起阅读自制小书等一系列策略,引导幼儿观察、思考、理解画面的细节,激发幼儿讲述的欲望,提高幼儿讲述的质量。第一环节,我从纽扣圆圆的特性导入,为它接下来一系列助人为乐的行为作好铺垫。第二环节,我运用FLASH技术将画面一分解成两幅图,引导幼儿猜测情节并验证,还重点练习了角色之间的对话,鼓励幼儿用适当的形容词来赞美小纽扣。在这个环节中,我和幼儿一起探索如何讲述细节,共同完成了第一次示范讲述,即根据画面一创编一个故事情节。第三环节,我重点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内容作充分、合理的想象,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协作完成第二次示范讲述,即根据画面二创编多个不同的故事情节。第四环节,我引导幼儿自主阅读自制小书,运用之前学习的讲述思路和方式,独立创编、讲述剩下的两幅画面。第五环节,我引导幼儿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并鼓励幼儿讲述自己帮助他人的经历,真正实现从“故事”到“生活”的转变。总之,本活动层层推进,既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注重促进幼儿观察、想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目标:
1.能观察图片内容,合理连贯地创编故事情节。
2.学会角色之间的对话,能恰当运用形容词来赞美小纽扣。
3.懂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准备:
课件“快乐的纽扣”,班得瑞的音乐,自制小书《快乐的纽扣》。
过程:
一、师幼谈话,引出故事
师:你们知道哪些东西是圆溜溜的吗?
幼:轮子/饼干/瓶盖……
师:圆溜溜的东西可真多啊!今天我也带来了一样圆溜溜的东西。看看,是什么呀?(点击课件,出现纽扣图片。)
幼:有点像纽扣。
师:对了。它是一颗快乐的纽扣,它非常喜欢帮助别人。小纽扣要去旅行了,让我们一起看看它在旅行途中会帮助谁,是怎么帮助它们的。
二、观察画面一,师幼共同创编故事
1.幼儿观察画面一中的(1),引出第一段故事。
师:画面上有谁?
幼:小老鼠。
师:小老鼠在干什么?它的车子怎么样了?
幼:小老鼠的车少了一个轮子。
师:真的。小老鼠的汽车缺了一个轮子,不能开了。那小纽扣可能会怎么帮助它呢?
幼:小纽扣可能会给小老鼠买一个轮子装上去。
幼:小纽扣会帮助小老鼠找
轮子。
幼:小纽扣可能把自己变成车轮子。
师:我们来看看小纽扣到底是怎么帮助小老鼠的。〔课件画面切换到画面一中的(2)〕哇,小纽扣真的变成了车轮!小老鼠真喜欢这个纽扣轮子啊。它会对小纽扣说什么呢?
幼:谢谢!
师:小老鼠除了说“谢谢”,它还用了一句话来赞美纽扣轮子呢!它是这么说的:“多么好玩的纽扣轮子啊!”大家一起说说看。
师:现在请你们也用多么加一个好听的词来赞美一下纽扣轮子。
幼:多么有趣的纽扣轮子啊!
师:这句话说得真好听!我们跟他学一学!还有吗?
幼:多么舒服的纽扣轮子啊!
幼:多么滑稽的纽扣轮子啊!
……
师:听了这么多赞美的话,小纽扣说:“你快乐就是我快乐!”
师:小纽扣是怎么说的?
幼:你快乐就是我快乐!
2.教师带领幼儿讲述第一段故事。
师:小纽扣帮助了小老鼠真快乐啊!我们把这件快乐的事情完整地来讲一讲,好吗?
三、观察画面二,师幼合作创编多个故事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想象、讲述画面二的情节。
师:小纽扣帮助了小老鼠,继续往前走,又遇到了谁?
幼:小兔子。
师:小纽扣变成了什么?
幼:金牌!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幼:小纽扣挂在小兔子脖子上。
师:小纽扣为什么变成金牌送给小兔子呢?
幼:小兔子参加运动会得了第一名,可是它的金牌丢了,难过得哭了。所以,小纽扣就变成金牌送给了小兔子。
师:还有其他原因吗?
幼:“龟兔赛跑”第二场比赛开始了,小兔子吸取了前一场比赛的教训,一口气跑完了全程,得到了冠军。所以,小纽扣变成金牌奖励小兔子。
师:小兔子带着纽扣金牌,真好看!它会对小纽扣怎么说呢?请你像前面一样也用“多么”加好听的词来说一说。
幼:多么特别的纽扣金牌啊!
幼:多么好看的纽扣金牌啊!
……
师:小纽扣会怎么回答呢!
幼:你快乐就是我快乐!
2.教师引导幼儿扩展想象,继续创编、讲述画面二的情节。
师:×××小朋友认为兔子脖子上的纽扣是金牌,大家都觉得是金牌吗?谁还有不同意见?
幼:项链。
师:小纽扣为什么变成项链送给小兔子呢?
幼:小兔子要参加化装舞会,可是没有项链,所以小纽扣就变成纽扣项链送给了小兔子。
师:小兔子带着纽扣项链,它会怎么说呢?
幼:多么漂亮的纽扣项链啊!
幼:多么精致的纽扣项链啊!
……
师:小纽扣又是怎么说的?
幼:你快乐就是我快乐。
四、幼儿自主阅读自制小书,观察、想象、创编、讲述画面三和四的故事情节
1.幼儿自主阅读自制小书并创编故事,教师巡回指导。(播放班得瑞的音乐。)
师:刚才我们编了小纽扣帮助小老鼠、小兔子的故事,多么聪明的小朋友啊!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本小图书,请你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小纽扣在接下来的旅行中帮助了谁,是怎么帮助的。如果有困难,可以看一看、想一想前面小纽扣帮助小老鼠、小兔子的故事。想好了可讲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2.幼儿集体交流、讲述第三、第四段故事。
师:现在请小朋友上来讲一讲自己的故事。哪位小朋友先来?
师:还有谁有其他想法?
五、联系实际生活体验小纽扣的快乐情感
师:这是一颗怎么样的小纽扣?
幼:爱帮助别人的小纽扣。
师:当别人谢谢它的时候,它总是怎么说?
幼:你快乐就是我快乐!
师:小纽扣为什么总是说“你快乐就是我快乐”?
幼:因为它很喜欢帮助别人。
师:你们喜欢这颗快乐的、喜欢帮助人的小纽扣吗?
幼:喜欢。
师:你帮助过别人吗?你是怎么帮助别人的?帮助了别人你感觉怎么样?
幼:我帮奶奶拿眼镜,我感觉很开心。
幼:我帮助小班弟弟妹妹穿衣服,感觉很高兴。
……
师:你们真棒!请你们把帮助别人的快乐也编成一个好听的故事,下次讲给大家听。
延伸活动:
1.幼儿可在区域活动中继续绘画并创编故事“快乐的纽扣旅行记”。
讲一讲第一次的细节范文4
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后进生,给班级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究其成因主要是家庭因素。我们清楚地发现:后进生的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农民和个体经营者居多,家长对子女教不得法,或忙于经商,无暇教育子女;或者放纵溺爱,包庇纵容;或者粗暴无知、施行打骂。学生若长期处于这种不良环境之中,会造成心理失衡,道德行为价值观念偏常。如果教师给这些后进生多点关爱,呵护他们的心灵,那么他们完全可以像其他优秀学生一样健康成长,摆脱暂时的落后。以下是我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小小体会,希望与同行一起探讨。
一、关爱后进生,了解其心理特点,进行有效教育
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健康是指学生的内心世界保持安定乐观并充满活力,能高度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良好的方式投入学习,且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一种心理状态。后进生的问题主要是:孤僻自卑、情绪异常、敏感敌对。这是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的心理空虚造成的。有了这样的心理之后,随之是不良的品行。如散漫、旷课、逃学、乱花钱、不按时完成作业等。关注后进生,这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工作水平。在平时的教育中我始终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扎实正确地推进新课程。新课程倡导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倡导建立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加强班集体建设。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班集体,建设一个团结、和谐、和睦的班集体,是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在班集体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没有贫富贵贱之分,这样的集体对于后进生来说会使他们“亲情缺失”的心理得到补偿。
3.班级中开展针对性的活动。如班队活动中,我开展了一些以关爱为主题的中队活动。活动是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锻炼意志,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展现自我、认识自我、张扬个性、培养信心的有效途径。在活动中,后进生会忘掉孤独,加强交往;不再自卑,增强自信;放弃仇视,增强信任。
二、关爱后进生,注重习惯培养,落实养成教育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一个人的良好习惯会让其终身受益,而不良的行为习惯会是他生活的羁绊。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所以,对后进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
1.对后进生的教育可以从习惯培养入手,可从学生日常卫生、礼仪和学习等这些最基本的行为习惯养成入手。当然,对于后进生习惯培养的期望值一开始不要太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其行为习惯教育时应把握先易后难的原则。如我在班级的后进生中开展“一、二、三”评比活动:一即“每日一做一讲”。做一件使他人愉快的事,讲一讲值得学习的人;二即“做人两善”。心地善良,不让人难堪,举止善意,不让人痛苦;三即“说话三要”。语调要轻柔、言语要清楚、讲话要文明。这样他们在活动中慢慢学会了与人相处的技巧并体会乐趣,自然也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2.对后进生的教育,可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着眼于细节养成做起。如从学习用品摆放,坐立姿势,作业书写的规范,到出操,进出门的礼仪,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训练。教师应培养他们从小讲究文明礼貌,保持仪表端庄。后进生的心理需求就是得到老师应有的尊重。在教育中,我们往往会很主动地去寻找优秀学生的优点,而对后进生明显的闪光点却视而不见;我们往往很容易去宽容一个优秀学生的缺点,而很难让自己真诚地去肯定后进生的优点或者进步。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渴望被肯定、被尊重的欲望,他们也是如此。所以要善于发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并鼓励他们。
三、关爱后进生,密切家校联系,建立跟踪机制
后进生与其他学生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有些在外面挣了不少钱,时不时寄钱回家或回家带回好多钱、买好多东西,他们认为要挣钱只要出去打工就行,没必要读什么书,这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到严重影响,以致对学习没有兴趣。有些家长教育方式落后,缺少对子女的必要管教,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等。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一些方法。
1.资料式介绍。让后进生和我一起收集外出打工者的资料,并利用班队课进行集中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同时对那些有父母在身边的学生也是一次次极好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自己是多么的幸福。
2.当一回小记者。在假期中,让这些后进生走近自己的父母,采访父母的打工经历并写成作文,在新学期开学时读给同学听。这样学生内心明白了父母的不容易。同样让那些整日泡在蜜罐里的学生对生活的不容易有更深刻的认识。
3.每周一次知心话。每个星期我都要求学生在家校联系本上写出自己想对父母说的知心话,让学生的情感有倾诉的空间。当一个人的情感找不到发泄,那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4.当好一名倾听者。 后进生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管教,家庭与学校又常常难以正常沟通,他们如果不愿上学或不做家庭作业可以编个现由应付教师,一旦有了第一次没被发现且未及时制止,便会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但我们的方式要委婉,不能一味地训斥和责骂,而是要与其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我们也应该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给予协助。
讲一讲第一次的细节范文5
时钟敲响十下的时候,他还没有回来。她索性关了电视,趴在窗前,静静看着外面。窗外,橘色的路灯散发着幽幽的光晕。偶尔有一辆车驰过,却不是他的。寂寞如身后的夜色,慢慢将她包围。
睡不着觉,她开始打扫卫生。拿一块抹布在书房里走来走去,把能擦拭的地方都擦过了,转身离开时,她看见了书架上的那只陶罐,顺手取下来,轻轻擦拭。
陶罐看起来古色古香,仿佛年代久远。其实只是仿制品,可他却喜欢得不得了。还是在蜜月旅游时,他发现了它,一下子爱不释手,那是他第一次不顾她的反对,用近一年的收入,买下了它。其代价是,他们不得不提前结束旅游,因为手头的钱不够了。
想起这些,她心里不由得有些怨。在他心里,这个陶罐比她还重要呢!他把它放在书架上显眼的位置,没事时把玩一下。来了好友,还会拿出来炫耀。可是他对她呢?脾气越来越坏。一点小事也能火冒三丈:回家越来越晚。总说是应酬。醉醺醺回来,一句话不说便倒头睡觉……她的眼角不由得有些湿润。
把陶罐倒过来,她想擦拭一下底面,却不料一失手。“啪”一声,陶罐摔成了碎片。她呆住了,用手捂住嘴,半晌,想到他回来时凶巴巴的模样,眼泪慢慢流出来。她去卧室找一件外套,披上,出了家门。
他回到家。开门的时候,他还在想:如果她脸色不好,就倒头睡觉:如果她脸色好,就给她讲一讲酒桌上的笑话。她却不在家。这让他感到有些蹊跷。在屋里转了一圈,他发现了书房里的碎片。一股怒火“蹭”地升起。他很想当面质问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蹲下去,他心痛地看着这堆碎片,同时也看到了一片血迹,碎片上的血迹。他愣了一下,她的手划破了?
她回到家的时候。他正困兽一样转在屋里。这么晚了,她去哪了呢?这个城里她没有亲戚。他想给她的朋友打电话,又怕太晚了打扰人家。他揣摸着她离家的理由,想,真是个傻瓜女人!
推开家门的时候,她坦然地直视着他。刚才在街心的小花园里,她都想好了,如果他要发火,她也决不含糊。她甚至想到了分手,连分手的细节都考虑到了。还有,她要把这些年来受到的委曲,发射子弹一样地统统射给他。
他看见了她,吁出一口气。责怪的话一下子冲到嗓门。可看到她有些苍白的脸,他闭了嘴。想了想,问,你手划破了?都怪我!这个陶罐,不该放在书架上的,早听你的就好了。
她正如一名英勇善战的士兵,全身每一个细胞都在等待战斗的号角,听了他的话,她愣了。慢慢地,低下头去,脸上挂满泪水,她哽咽着,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讲一讲第一次的细节范文6
选材上:好人好事不等于故事
纪录片要讲故事,这句话已经说了多年了。可是什么是纪录片中的故事,还是有些创作人员不甚了解。比如近期看到的《生命因爱而美丽》、《好大一个家》、《生命的印记》等节目,叙述的是社会上的一些爱心人,收养残疾儿童或关爱老人的故事。这些片子主题的选择和立意是毫无疑问的,可是片中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只是普通的好人好事:献爱心的人如何发现了一个残疾孩子,如何领回家,如何喂饭,又如何在缺衣少米的情况下,救助了这个孩子,并使他上了学校……。严格地讲,这种纪录还只是叙述了这件好人好事的来龙去脉,而观众想看的,则是来龙去脉中的更俱情节的故事。
那么什么是故事呢?以笔者拍摄过的一个好人好事为例:售货员李丽平刚生孩子不久,有一天早上出门,在楼道里检到了一个用布包裹的男婴,和一个写有“大好人,请代为收养,事后一定重谢!”的字条。李丽平将孩子抱回家收养。可是夫妻俩的工资养不起两个孩子,于是夫妻二人决定,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婆婆家代养。婆婆不理解,总认为儿媳检到的孩子是“野种”,为此婆媳间经常为此事发生矛盾和口角。两年后,一个自称是孩子爸爸的人来到李丽平家,要求抱回自己的孩子,于是双方上诉到法院,又一场风波出现了……笔者认为,如果纪录片纪录的是上面的情节,那无疑是一个具有戏剧化冲突的故事,可是如果只是纪录了检孩子、养孩子这样的没有任何矛盾冲突的好人好事,那就不足以称为故事(但可以作一部非常好的新闻性专题节目)。现在的纪录片已经由平叙化发展到故事化,再到“戏剧化”了,如果我们在把日常经常可以见到的好人好事作为故事纪录,恐怕收视点和可视性都会大大降低。
象这次由多名法国专家评出的中国纪录片大奖,《房东薛先生》、《俺爹俺娘》等,都极具戏剧性。不仅有好看的故事,而且矛盾冲突尖锐。特别是《阮奶奶征婚》,当82岁的阮奶奶征婚遭到儿女们的极力反对、又没有人给她介绍对象的情况下,阮奶奶大胆地来到报社,花钱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最后,阮奶奶左挑右选,在全国各地应征的老人中,选定了一位75岁的“英俊”老伴。
拍摄上:纪录了过程不等于拍到了故事
有人认为,纪录片就是原生态的纪录。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有事必录,结果剪辑出来的片子,如同一本豆腐账。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理论上有一个误区没有解决:那就是“原生态的纪录过程”和“原生态的纪录故事”不是一回事。所以中国和法国的评委们在观看评选节目的时候,一致感到,大凡作者只纪录事件的过程或流程的片子,不但没有可视性,而且反映问题也往往浅显。反之,注意纪录故事情节的节目,不但剪辑起来省事,而且明显“打眼儿”。因为观众的最大需要:就是节目要好看。
人文类长纪录片《伴》,纪录的是湖南某山区,一位76岁的刘老太太,饲养了世界第一大猪(2600斤)的故事。湖北台的创作人员,不仅是把镜头对准刘老太太一天2次为大猪检食的过程,更关注饲养大猪中的一些波澜起伏的故事。特别是该片围绕这头7年的大猪卖还是不卖的焦点,反反复复展现矛盾,直至刘老太太突然病倒,大猪的生死也随之陷入困境……。这部52分钟的纪录片,故事一环扣一环,矛盾一个接一个,节目看完了,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可是有些没能入围的节目,也确实在这方面犯了大忌。这些纪录片往往是从早上起床干什么,上午遇到了什么,中午下午干了什么,一直忙到晚上才休息。《袁奶奶学车》本来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内容是65岁的袁奶奶准备买一辆小汽车,于是她到驾校报了名,开始了漫漫的学车路……可是编摄人员在拍摄和制作这个节目的时候,摄像机主要纪录的是开车的原理和开车的方法,而且细到怎么握方向盘,怎么挂档。片子看到第六分钟了,还是这方面的内容。尽管这个节目也被冠以纪录片,但看后给人的感觉是教学片。象《韦伯一家的春节》、《新藏线上》、《老朋友》等,都因为这样的问题而落选。
纪录片要用画面语言讲故事,但摄像机纪录的过程并不等于都是故事,所以如果我们把这些纪录的过程编成纪录片,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节目的节奏,观众是不会为看一件事情的过程,而不换频道的。在这里尤其要提醒一些涉足纪录片时间较短的编导:不要以为用摄像机纪录了人物或事件的过程,在把这些过程稍加选择,编在一起就是纪录片了。纪录片要看到故事,看到故事首先要拍到故事,所以我们在拍摄的时候,一定要在纪录人或事件过程的时候,注意纪录他们中间发生的矛盾和故事,千万不要把过程和流程当作故事。
创作上:话筒采访的故事不等于画面语言的故事
一段时间以来,电视界曾对解说词重要还是同期采访重要,产生过一些争议。几年后,人们发现纪录片的真实性和“现在进行时”的拍摄方法,决定了同期采访更重要。于是乎,同期采访开始大量地走进纪录片,并一发而不可收拾,好像没有很多人出画面讲一讲就不叫纪录片了。于是纪录片成了真正的“讲”故事。
在这次评选的节目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节目都注重了用画面语言叙述故事。可是仍有一些“人头接人头”的片子。有的甚至20分钟的片子,出现了26个人在讲故事,结果电视纪录片成了真正的广播纪录片了。有一个表现去年战胜非典的纪录片,整个片子几乎是解说词加同期采访,而且“头接头”(一个人接着一个人讲),所有采访人说出来的故事,又都没有相应的画面,更不要说用画面语言去表达了情感,表现故事了。这样的纪录片如果用“话筒采访出来的故事”定位,一点都不为过。这样的节目不要说让高级专家评委去评,就连老百姓看了也会厌烦的(这样的选题更适合作新闻专题)。
在这次评选中,有一个叫《幼儿园》的纪录片,可以说通篇没有解说词,采访也极少,观众通过细腻的画面语言,看懂了发生在幼儿园的故事。还有一部北京广播学院学生的作品《纸殇》,纪录的是福建大山里的一个造纸作坊的兴衰过程。由于作者是一些学生,所以他们从入学一直拍到毕业(4年),每年都用摄像机去纪录发生在那里的故事。这个节目的最大特点就是用画面语言叙述故事。我们曾试着把这部纪录片不加翻译的送给外国人看,结果他们完全看懂了这个故事。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我们强调画面语言的作用,并不是不要当事人出来讲话。当事人出来讲话,有时会在片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决不能所有的故事都由人去讲,把纪录片编成各种人头的集粹和展示。我个人认为,凡是能用画面说明的,尽量用画面语言去表现。而一部纪录片,如果没有画面故事和画面细节,即使说的故事再精彩,细节描绘的再细腻,观众也没有看到。而出现在画面中的哪怕是一个很微小的细节,也会给人以震撼的力量,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觉。
在纪录片革命的今天,我们已经从“以词为主、音乐打底”的那种制片方式中前进了一大步,进入到用同期声来表现现实了。但我们决不能停留在这个中间地段,更不能认为使用了同期声(讲话),就是纪实了,就是纪录片了。实际上,纪录片是以视觉艺术为本体的一种电视节目样式。既然叫“电视片”,那么就必须认清“画面语言”是纪录片的灵魂,它的故事,它的情节,都应该尽量用画面语言去表现。那种大量使用话筒采访故事的创作方法,有违于纪录片创作的根。
手法上:画面晃动不等于纪实
在这次报送的评选节目中,与三年前相比,最大的进步就是镜头比以前更稳了,“用架子拍,”可以说被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制作者所认同。《小小读书郎》、《空山》、《潮汕民居》、《狮子山、玉门关》、《荣氏兄弟》等都是画面工整的极品。
尤其需要提级的是《井底村三姐妹》,山西电视台的编导胡志远,连续4年抗着三角架,来到大山深处的井底村。可以这样说,这部纪录片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用架子拍的,而且在用光上也十分讲究。还有《龙船日记》,尽管这部纪录片表现的是龙舟赛这样动感很强的内容,但创作者仍把工整的画面和流畅的蒙太奇剪辑,呈现在观众面前。
相反也有一些作品,选材好,故事也好,但就是镜头不稳。这里有个操机水平问题,也有对什么叫纪实的理解问题。笔者曾问过一个参评的编导,好端端的一个保护侯鸟的节目,为什么镜头老是晃呢?回答说,“为了增强节目追踪拍摄的纪实性。”
可以说,这是一个创作手法上的误区。我们都知道,电视节目是拍给观众看的,观众在看这个节目的时候,要是觉得画面总是在来回抖动,看着不舒服,是肯定要换台的。做电视节目有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就是让观众看清楚、看明白、看下去……,可是如果为了纪实而晃动镜头,只能影响节目自身的质量,同时也会影响收视效果。
镜头晃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摄制人员“懒”。该用架子的时候不用架子,使该稳的镜头不稳。这次四川阿坝州电视台送的一个纪录片《桃坪古堡》,选材是上好的,内容也新鲜,可就是拍摄时很少使用架子。本来这种人文类介绍古堡的节目,应该是很好看的:大山、古堡、民俗……,很有发挥画面语言的余地,可是由于摄制者很少使用架子,使节目的工整性受得了极大的影响,尽管这部纪录片入了围,但评委们都为该片没有进入大奖而觉得惋惜。象《咱当兵的人》、《一个都不能少》、《山头秀才》等节目,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尽管谈了不少纪录片创作上的误区,但我仍认为今年“中国纪录片大奖”的作品质量,远高于以往任何一届。《非凡21小时》、《布达拉宫》、《复活的军团》、《回家的路有多长》、《远望神州》、《陈小梅进城》等,不但达到了相当的水准,而且完全可以与国际上的一些相同题材的作品相比。特别是一些小台,进步的幅度尤其大。象义乌电视台拍摄的《在和平的日子里》、金华电视台的《10小时生命大营救》、宜宾电视台《抢救白鲟行动》、湛江市委组织部的《本色》等。现在,我们需要大量的电视产品供人民群众愉悦欣赏;我们同时也需要大量的的电视作品打入国际市场;我们更需要大量的电视精品问世,已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