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动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与动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与动动范文1

【关键词】动态动词;主语;宾语;人物;事物;及物动词

英语中的动态动词是最普遍,最实用,数量最大的一类,它表示人或物的动作,涉及到动作的发出者和承受者,即动作的主语或宾语,而主语和宾语常常是由人或事物来充当;而且主语和宾语又是相对而言的,有时会变成逻辑主语和逻辑宾语。所以,研究该类动词的人、事关系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对英语学习者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

动态动词包括表动作的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而表状态的动词称作静态。下面分六种情况探讨动态动词的人、事关系。

1 主语是事的不及物动词,常用介词来涉及人

这类动词常见的有happen, occur,hit等。如:

An accident happened to her. 她偶遇一场车祸。

A good idea occurred to him. 他突然想起一个好主意。

A clever idea hit on / upon him suddenly. 他突然想到一个妙法。

有时不及物动词(短语)后续介词后就成了一个及物动词短语,就可用人作主语且后接指物的宾语了,如run out (of),come up (with)等。

His money has run out. 他的钱用光了。 He has run out of his money. 他用光了他的钱。

A plan came up at the meeting.会上提出一个计划。

He couldn’t come up with a plan at the meeting. 他不能在会上拿出一个计划。

2 半使役动词的人和事

“半使役动词”在英语语法上还是一个没有被认同的概念或术语,而只是认可了其v-ing形式和v-ed形式作为形容词使用。但这类词汇数量较大,使用频率高,业已成为学习和考查中的重点,难点,易混易错点,而且在教学一线已经广泛地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半使役动词之所以得名,一则它们的意义都有“使某人感到……”,再则是为了与具有特殊用法的使役动词let, have, make等区别开来。在这里我们探讨一下它们的人、事关系。

(1)常见的半使役动词有:

amaze(使某人感到惊呀), astonish(使某人感到惊奇),

bore(使某人感到厌倦), complicate(使某人感到复杂),

confuse(使某人感到迷惑), disappoint (使某人感到失望),

delight(使某人感到高兴), discourage(使某人感到气馁),

distinguish(使某人感到显著), excite (使某人感到兴奋),

encourage(使某人感到鼓舞), exhaust (使某人感到疲倦),

frighten(使某人感到恐惧), interest (使某人感到有趣),

inspire(使某人感到刺激), move(使某人感到激动),

please(使某人感到高兴), puzzle(使某人感到不解),

satisfy(使某人感到满意), surprise(使某人感到惊异),

shock(使某人感到震惊), strike (使某人感到震动),

tire(使某人感到疲惫), upset (使某人感到迷惑不解),等等。

(2)半使役动词有两个或三个派生形容词,一个加-ing,一个加-ed,有时还有一个加其他后缀派生而成。如:interesting, interested; astonishing, astonished; pleasing, pleased, pleasant; satisfying, satisfied, satisfactory.

(3)半使役动词的主动式用法:something+V+somebody. (物作主语,人作宾语)

如:What surprised him most was her bravery. The scenery interested every visitor.

His brave deeds moved China. The exam result satisfied his parents.

The boy’s behavior upset everybody around.

(4)半使役动词的v-ing和v-ed两个分词形容词的用法也有规律:一般而言,作定语时,v-ing分词形容词修饰事物名词,v-ed分词形容词修饰人或者人的心理活动的名词等;作表语或宾语补足语时,v-ing分词形容词指事;v-ed分词形容词指人或拟人用法。而且作表语的v-ed分词后接事时常有一个介词。如:

The film we saw last night was very interesting.

We were all interested in the film.

The frightening hurricane made the girl very frightened.

The teacher was satisfied with the answer of his students.

3 及物动词的主语和单宾语常常人、事兼可

一般情况下,及物动词的主语和单宾语是人或是物来充当皆可,没有规律可循。但下面的几种情况需要我们注意:

(1)部分动词的主语只能是人;部分动词的主语只能是事。如我们在区分4个“花费”spend,

pay, take, cost时,就常常依据它们的主语和宾语来入手。

I spent two hours (in) staying in the library. I spent a large sum of money on books.

spend的主语是人;宾语可以是时间,金钱,精力等。

I paid $2000 for the car. I paid you $2000 for the car.

pay的主语是人;宾语是另外的人或金钱。

It took (me)3 hours to complete the task. The task took (me) 3 hours to complete.

take的主语是物或不定式(形式主语it);宾语是时间。

The mistake cost him his life. (比喻用法). It will cost him $30 to fly to Paris .

cost的主语是事物或it;宾语是金钱。

(2)常接反身代词作宾语的及物动词的用法:

英语中有为数不少的动词常常接反身代词来作宾语,如behave, devote, dress, discover, engage, enjoy, find, help, imagine, introduce, make, prepare , seat, teach, etc. 参看下列例子: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Help yourself to some fish.

He devoted himself to studying AIDS.

When he woke up, he found himself lying on the beach.

The teacher explained the problem once more so that he could make himself understood.

The new teacher introduced herself to the class before the new lesson.

Tell those children to behave themselves.

这些词汇中大多数在日常运用时以系表结构或被动形式出现。如:

She was always dressed in colors.

We all were prepared to study for the final examination.

Please be seated and have a cup of coffee.

The little town is located on the river.

The new guests were introduced to the meeting.

We faced too much trouble. = We were faced with too much trouble.

4 及物动词的双宾语须是一人一事

双宾语动词要接两个宾语才能使得句子表意完整,而且是一个宾语指人,一个宾语指事,其中指人的宾语叫间接宾语,指事的宾语称作直接宾语。它们满足于下列结构:

及物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或者 及物动词+直接宾语+ to/for +间接宾语

常见的双宾语动词有:ask, buy, allow, bring, forgive, give, hand, leave, lend, pay, offer, pass, promise, send, show, wish, teach, do, make, find等等。例如:

I gave that little girl a beautiful doll.I gave a beautiful doll to that little girl.

若指物的直接宾语是代词,则要将指人的间接宾语后置。

I gave it to her. 或 I gave it to that little girl.

Mary left it for him. 或 Mary left it for Johnny

间接宾语后置时,若谓语动词与宾语之间能直接承受,就用to; 若不能直接承受就用for.

I lent some money to her. I bought some books for him.

5 及物动词的“类双宾语结构”中的人与

有些动词也有两个宾语一个指人一个指事,却不能完全满足上述双宾语结构,或不是用介词to或for来把间接宾语后置,用了其它介词。比如说:

I’ll play you a game of chess.I’ll play a game of chess with / against you.

I asked him a favor.I asked a favor of him.

这类情况为数不少,有必要从规律、规则上入手去总结这些语法现象,以便学习者记忆和掌握,并最终灵活自如地运用。由于它们类似双宾语的结构特点,因此称之为“类双宾语”现象。现分类例举来说明其用法。

(1)用介词of 将间接宾语后置

这类动词常见的有:ask, rob等。

ask somebody something, ask something of somebody请求某人某事

例如:I asked him a favor. I asked a favor of him. 我请他帮忙。

rob somebody something, rob something of somebody抢劫某人某物

例如:The tall boy robbed me a watch. The tall boy robbed a watch of me.

那高个男孩儿抢了我的手表。

(2)用介词of 将直接宾语后置

这类动词常见的有: inform, cure, remind等。

inform somebody of something, 通知某人某事

例如:Please inform me of fresh developments.请通知我最新进展情况。

cure somebody of something, 治愈某人某病/坏习惯

例如:Parents must cure our children of bad habits.父母必须纠正孩子们的坏习惯。

remind somebody of something, 提醒某人某事;使某人想起某事

例如:This reminds me of what we did together during our holiday.

这使我想起我们在假期一块儿做的事情。

(3)用介词to或for将间接宾语后置,但却要用with将直接宾语后置。

这类动词常见的有:present, provide, supply等。

provide somebody with something, provide something for/to somebody提供某人某物

例如:We provide our children with food and clothes.

We provide food and clothes for our children.我们供给孩子们衣食。

supply somebody with something, supply something to somebody 提供某人某物

例如:The company supplies gas to domestic consumers.

The company supplies domestic consumers with gas .公司供给瓦斯给用户。

present somebody with something, present something to somebody 赠送某人某物

例如:The boss presented the village with a bus-shelter.

The boss presented a bus-shelter to the village .

这位老板赠送一座公共汽车车亭给村庄。

(4)指人的名词不管是前置还是后置,前边要有介词to。若指事的宾语在后,常用从句。

这类动词常见的有:explain, interpret,say 等。

explain to somebody something, explain something to somebody 向某人解释某事

例如:Please explain the problem to me.

Please explain to me what the problem is.请将此问题解释给我听。

interpret to somebody something, interpret something to somebody 向某人解释某事

例如:The teacher is interpreting the difficult sentence to the class.

老师正在给学生解释这个难句。

The teacher is interpreting to the class that the sentence is difficult.

老师正在给学生解释这个句子是个难句。

say to somebody something, say something to somebody对某人说某事

例如:we say hello to each other when we meet.

we say to each other hello when we meet.我们在见面时彼此说hello。

(5)用介词on将间接宾语后置,但却要用with将直接宾语后置。

impress something on somebody, impress somebody with something使某人牢记某事

例如:She impressed me with her sincerity.

She impressed her sincerity on me. 她的诚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其他情况

promise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承诺某人做某事

例如:He promised me to buy a bike. 他承诺我要买一辆自行车。

有人认为这是复合宾语,但实际上,promise和buy a bike这两个动作的发出者都是主语he,所以这不应是复合宾语结构,是类双宾语结构。

6 主动表被动结构中动词涉及的人与事

(1)有些及物动词可用作不及物动词,说明主语(通常是物)内在的性质特征,用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常见动词有:act, clean, count, draw, read, sell, wash, wear, etc. 如:

The book sells well. The skirt will wear long. Meat cuts easily.

(2)动词require, need, want, deserve等表“需要,有必要”且主语是物时,须后续动名词主动式或不定式被动式,都表被动意义。如:

My shoes want/ need/ require mending. My shoes want/ need/ require to be mended.

7 结束语

动态动词的人事关系十分复杂,上面仅就常见常用类作一小结,以供大家参考,还有一些类型可能未被总结出来,例举也不够详尽,不妥之处难免,望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批评,修正和补充意见,本人将不胜感激。

参考文献

[1] 张修富,杨凤林.A Course In Practical English Grammar.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与动动范文2

关键词:活动的人;人的活动;教育史学;人学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6-0097-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近代社会的学生生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课题“中国教育史学实践范式研究”(120002040639)。

作者简介:刘来兵(1982-),男,安徽枞阳人,教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教育史学理论研究。

教育史学是一门有关人的学问,在这一点上,学术界并不存在原则性的分歧。然而,教育史学在何种意蕴上彰显人学特性,以及如何转变“目中无人”、“见人不见行”、“见物不见事”[1]的“非人化”历史叙事传统,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结合马克思(Karl Max)有关“活动的人”与“人的活动”相关论述,笔者尝试在教育史学的人学本质前提下简论教育史研究的人学意蕴。

一、教育史学的人学本质

教育史学关注教育实践场域中的人及其活动,这一内在逻辑决定了教育史研究将以人为中心进行历史活动的理解与叙述。即便如此,人们对“以人为中心”这一前提的理解也存在分歧。这种分歧与将人视为一种“抽象的人”而非“具体的人”的认识有关。那么,上升至认识论的高度,它便不仅是一个教育史学的问题,还是一个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在思考“人是什么”这一哲学经典问题时,认为人的本质应是实践(活动)的人而非观念的人。他在对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进行批判时指出:“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2](P58)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主张以现实的、活动的个人去理解人,也反对将纯粹理性的活动视为人的本质活动,而更关注人的理性如何从感性中盈生。如他所言:“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P73)马克思不仅确立了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还将人的实践活动而非观念活动作为人的最根本存在方式,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的第一个前提是人的实践活动。“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提出来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2](P66-67)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中,“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以及“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构成历史生活的三个基本前提要素,对于三个要素的协同考察,才能保证历史(生活)的完整性[3]。因而,对于人的理解要放置于人的生活这一整体之中来考察。活动的人与人的活动构成马克思历史哲学的人学蕴涵。

马克思在历史哲学中所开辟的人学道路,启示活动的人与人的活动同样构成教育史研究的关注对象。那么,教育史研究视野中的人具体指何人,是首先应明确的基本问题。笔者认为,教育史研究中的人,既指创造教育历史的人,又指撰写教育历史的研究者。就一份教育史作品的完成而言,教育史学者不仅作为教育史研究视野中的人本身,还肩负着将创造教育历史的人真实、丰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职责。我们知道,教育史学者是教育历史的理解者与叙述者,尽管教育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教育史学者的意志而转移,但毕竟这种客观存在的教育历史实践,人们无法完全地加以保存,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流传下来,而决定哪些教育历史能够被流传下来的正是撰写教育历史的人。因而,我们所见的教育史,已经是教育史学者的实践结果,这些结果以教育史实与教育史观的形式存在,共同构成了我们所能看见的教育史。因此,理解教育史,其前提必然是人,而且只有在人已然作为一种结果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成为前提。

二、活动的人是教育史的主体

我们所理解的教育史通常是由教育历史与教育史学共同构成的,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主体。教育历史的主体是参与教育实践活动过程的人,教育历史是他们实践的结果。而教育史学的主体是基于教育历史进行创造的教育史学者,教育史学是他们创造的结果。教育史学或多或少地与教育历史本身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正是这种距离使教育史学拥有了“美”的品性。这种美是在教育史学的“诗”与教育历史的“真”之间的距离中所产生的。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在其自传《诗与真》中曾言:“生活的真实是真,今天他的回忆是诗。”此间反映的是一个重要的史学命题,即历史生活的特性是真,而对历史生活的记述则又有诗性品格。何兆武将诗与真、科学与人文视为史学的两个维度,认为“我们的思想就是诗与真的二重奏,我们的史学是诗与真的交响曲”[4]。尽管思想是赋予历史以诗性的不二元素,但无论是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的“观念美学”[5],还是克罗齐(Benedetto Croce)所称的“心灵美学”[6](P75),都是在认识论的范畴内讨论历史的诗性(美学)问题。其实,历史学的“诗与真”并不矛盾。在者看来,生活、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人的社会实践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美。李泽厚以马克思“自然的人化”观点构建自己的美学理论,认为美源于人类的生活实践,开创了全新的“实践美学”[7]。此间无意深究美学问题,但我们无法否认教育史学实践中美的存在。这种存在形式上是教育历史与教育史学之间的距离,实质上是教育历史与教育史学各主体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的过程便是美产生与生长的过程。按照李泽厚的观点,“美是生活”,要从主体实践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关系中来看美的诞生。生活是什么?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生活的“基本图式”中,“现实的个人”是生活的主体,“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起点,“他们的活动”是生成机制。因而,对于生活或美的考察,应整体上考察生活的三个构成要素。在这里,还要看到生活必须是作为主体的人的现实生活,实践必须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也即是说,马克思历史哲学中作为主体的人指的是“活动的人”,“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8](P129)。

前已述及教育史是由教育历史与教育史学共同构成的,然而,教育历史与教育史学之间还存在一个亚空间,这个空间便是教育历史意义的生成空间,抑或说是美的生成空间。教育历史是“真”,教育史学是“诗”,只有坚持“活动的人”是教育史的主体这一根本前提,在教育历史的主体与教育史学的主体之间的交往中,亦即从“真”与“诗”的相互作用与同一中,来看“美”的产生。如何理解呢?我们知道,教育历史源于生活,但并非所有的生活都能构成教育历史。生活(历史)是独立于教育史学者之外的现实世界,只有那些“美好的生活”才能进入教育史学者的视域,由外部现实世界转化为具有一定意义的教育历史。如我们熟知的“孔融让梨”,它本是孔融及其弟弟日常生活中一个“真”的事件,但人们发现了其中的“美”,并赋予其一定的教育意义而得以流传。此间意义的发现便是日常生活升华为美好生活的过程,亦即由“真”到“诗”的过程。“真”与“诗”相互作用并同一于生活之中,教育史中的“美”也就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进一步而言,由“真”到“诗”的过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显然,“真”不会自然地转化为“诗”,它需要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任何教育史学实践都须是一种历史主体即人发现“美”的过程,生活之美、思想之美、语言之美,诸如此类。没有美的教育史,即便是真的教育史,也是无意义的教育史。将活动的人视为教育史的主体,并作为教育史研究的前提,其意义便在此。此时,可以更好地理解“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的内涵:一方面,教育史的主体是活动的人;另一方面,教育史在人的活动中生成。

三、人的活动是教育史的生成机制

教育史在人的活动中生成,此间“人的活动”有三层意蕴。第一,它指的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第二,它指的是教育史学者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在与教育历史存在交往时,发现了教育历史中的美;第三,它指的是教育史学者与教育人物(教育历史人物与当代教育人物)之间的交往活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构成了教育史学实践的内容,它体现在各个环节的主体的活动之中。也就是说,教育史的生成,既要有真实的、活动的人的存在,又要有人的活动存在。上述的第一层意蕴便是“教育历史”,第二、三层意蕴即为“教育史学”,二者共同构成教育史。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唯物主义的社会学者把人与人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作自己研究的对象,从而也就是研究真实的个人,因为这些关系是由个人的活动组成的。”[8](P368)然而,唯心主义者却不这么认为。克罗齐指出:“曾经发生过的具体的史实的世界就是叫作实在的自然的世界,这定义把叫作物理的实在界和叫作心灵的人的实在界都包括无遗了。”[6](P37)克罗齐将历史世界定义为自然世界,显然是不科学的。尽管这种自然世界包括物理世界和心灵世界,但由于没有看到物理世界、心灵世界与历史世界之间的根本差别,而将现实的人的活动抽离到了历史世界之外。或许意识到了自然世界不足以解释人的历史存在,他进一步强化了人的思想(心灵)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而建构起一个思想(心灵)世界。以自然世界与思想世界为认识的对象,他将科学二分为自然科学与哲学:“真正的科学只能是心灵的科学,即是研究实在界具有如何共相的科学:那就是哲学。如果离开哲学来谈自然科学,我们就要说自然科学不是完善的科学,而只是一些知识的杂凑,勉强抽象而凝定的。”[6](P37-38)在克罗齐之前,马克思已经对此提出过批判:“自然科学和哲学一样,直到今天还完全忽视了人的活动对他的思维的影响;它们一个只知道自然界,另一个又只知道思想。”[9]在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看来,人的活动除了物质的实践活动以外,还有精神的意识、思维活动。但是,这种精神的意识、思维活动,绝不是独立的精神主体的活动,而同样是作为肉体组织的主体的人的活动。可见,在历史世界中,无论是作为物质形态的历史存在,还是作为精神形态的历史存在,作为主体的人的活动是历史世界的生成机制。

本文所探讨的是狭义的教育史,即教育史学,它是教育史学者的学术活动结果。在教育史学者的学术活动中,既有教育史学者的认识活动,又有教育史学者的实践活动。就认识活动而言,它是教育史学者思维与教育历史存在之间的交往活动;就实践活动而言,它又分为日常生活实践和专业生活实践。日常生活实践是教育史学者从事专业生活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它直接决定专业生活实践的取向、视域与立场。对于教育史学实践的考察,应将教育史学者的日常生活与专业生活实践置于整体之中加以考察。在教育史学者的专业生活实践中,要与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两类人发生交往:一类是教育历史人物,一类是当代教育人物。教育历史人物指的是已然过世了的人物,而当代教育人物指的是仍然活动在当世的人物。在此加以区分,是因为教育史学者在与这两类人物交往时,所采取的方法、获得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教育史学实践便有这两种情况:就教育史学者交往的对象是教育历史人物而言,他们之间的交往显然是教育史学者处于更为主动的地位,教育历史人物通常是被视为纯粹的客体来对待;就与当代教育人物的交往而言,二者之间是可以直接对话的平等交往主体,且当代教育人物更占据主动地位。一是教育史学者自身可能会有“为今者讳”的考虑,二是当代教育人物也可以自主地表现自己,减少被误解的风险。在与当代教育人物交往时,教育史学者除了要充分尊重所面对的对象外,还要坚守客观的立场,为明天的历史留存尽可能客观、真实的记录。

参考文献

[1] 周洪宇.学术新域与范式转换——教育活动史研究引论(总序)[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16.

[2]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杨楹.生活与自由——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J].学术研究,2006(1):8.

[4] 何兆武.诗与真:历史与历史学[A].王兆成.历史学家茶座(第8辑)[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64.

[5]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155.

[6] [意]克罗齐.美学原理[M].朱光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 李泽厚.美学四讲[M].上海:三联书店,1989:63.

[8] [俄]列宁.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3.

Active Human Beings and Human Being’s Activity: Humanities Im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History Research

LIU Lai-bing

人与动动范文3

他的企业并不是太大,可是他所领导的8000多名员工,却在河南省二线城市,拿着全省零售企业里最高的工资。

他崇尚快乐,于是便把快乐“钉”进了企业,所有的员工都把公司当成“快乐的大家庭”。

他总是谦逊地说自己没有太多文化,却把“以人为本”这一最朴素的管理哲学演绎得淋漓尽致。员工看见这位大家长,不叫“总”,都亲切地称他为“哥”。

一路坎坷

于东来说,自己从小是一个很淘气而且不懂事的孩子。上学时不用心学习、经常逃学,挨打是常事,并且有时偷拿父母养家的钱去买东西。他只上了7年学,“7年的学习时光,我没有得过一张奖状”。他自嘲地说:“这段美好时光全被我浪费掉了。”

辍学踏入社会后,他先后卖过冰棍、花生、甘蔗、瓜子、西瓜,倒卖过电影票,当过工人,下过岗……因为急功近利,做生意也几番沉浮,数度失败,甚至在1992年时,他还负着30万元的债。

1995年3月12日,他从一家不到40平方米的糖烟酒小店起步,开始艰难创业。到1998年年初,“胖东来”在许昌已经小有名气。但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让“胖东来”的生意跌入了低谷。因为一个人调戏并打骂店里的员工,一向以员工为重的于东来为了争这口气,报了警。然而,这导致那帮人凶残地放火。“胖东来”的门店化为灰烬,8名员工不幸丧生火海。

这对于东来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在那段时间,大家怕他心情不好,天天陪着他,还有很多朋友也来店里看他,很多不相识的人前来慰问、送钱、送物。

最让于东来刻骨铭心的,是一个素不相识的大娘找到他,拉着他的手对他说:“孩儿呀,千万别趴下,如果没钱,你大伯俺俩存了两万多块,给你先拿来用吧。”于东来再也按捺不住,眼泪大颗大颗地往下掉:“大娘,您放心,我不会趴下的,我会好好干的,您放心吧!”

于东来再度从挫折中站了起来,他下定决心:不管有多艰难,也一定要成功。“有这么多人的关心支持,我如果不干好,真的对不起大家。只有做好它,我才对得起这么多关心、支持我的人,对得起对我寄予厚望的人。”

“东来现象”

忆及当年,于东来说自己也没有想过会经历那么多的坎坷、挫折和失败。

再次创业的于东来吸取了人生经历中的种种教训和经验,他总结道:“无论干什么,都应当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去做,不要急功近利,不是自己的坚决不要。”

现在,“胖东来”品牌在许昌早已家喻户晓、深得人心。走在许昌的大街小巷,无论是大型综合商场、超市、服装市场,还是家电卖场、手机卖场及便利店,看到最多的是“胖东来”字样。而走进任何一家“胖东来”店,都挤满了正在购物的人。闻名遐迩的大型超市――胖东来生活广场和服饰鞋业大楼,购物的人每天络绎不绝。

外人实在不解,为什么卖场里整天都跟打仗似的,消费者仍然喜欢蜂拥到胖东来的店里购物呢?于东来和“胖东来”――这个人和他所领导的这家企业,靠什么成就了这等魅力?谈到成功的秘诀,于东来说:“真诚对待顾客,灵活经营,质量保证,物美价廉,不知不觉生意就红火起来了。”

然而,成功总有其规律可循。于东来认为:“做生意首先是学会做人。要想经好商,必须先做好人。这和交朋友一样,你真心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真心实意地回报你。人生一世,最重要的是经营自己做人的品牌,企业也是这样。”

“只要我们更好地为顾客着想,让消费者真正‘放心购物胖东来’,顾客放心、开心了,我们的业绩也就‘开心’了,因为这是他们对我们最好的回报。”于东来说。

在“胖东来”,如果你想买的东西暂时缺货,这儿有缺货登记本,不出一个星期,你想要的商品就会出现在货架上;只要对商品不满意,顾客尽可拿来,不需任何理由,无条件退货;你买的小家电出了毛病,只要一个电话,“胖东来”售后维修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就会上门去维修;衣服不合适,马上帮你修剪、缝边、熨烫,不管衣服是不是在“胖东来”买的……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大潮中,许昌商业资格最老的“百货大楼”举步维艰,投资最大的“人民商场”难以为继,规模最大的“七一商场”濒临倒闭,年纪最轻的“莲城商厦”门可罗雀……而于东来创办的“胖东来”,却越做越红火!

本着“贴近普通百姓,满足工薪消费”的经营理念,靠着“用真品换真心,不满意就退货”的承诺,真正让利于顾客,“胖东来”名声大振,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8000多名职工、20多家连锁店、年销售额近10亿元的大型综合零售企业。于东来把“胖东来”打造成了许昌零售业第一品牌,多年稳坐许昌商业第一把交椅。当地人把这个现象称为“东来现象”。

2005年,“胖东来”走出许昌,进军新乡市场,并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就成为新乡零售市场上的领头羊。

财散人聚

与大多数民营企业相比,于东来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自“胖东来”成立之日起,他就矢志不渝地推行股份制,以“股权换人心”。他将最优良的资本配送给企业最为优秀的人才,根据工龄、职位等进行分配,这样一来大家都成了“胖东来”的主人。

这种对于许多企业创造者来说是很困难的事,于东来却将之看得如此平淡。“这不是慷慨,对我而言,分享是一种快乐。”他说,“我喜欢看到创造财富的人享受财富。”

如今,在他的企业里,千万富翁、百万富翁多得很,但没有一个单独拉出队伍去自己创业的,大家抱成团,继续以于东来为中心共同奋斗。他的股权越来越少,而“胖东来”却在他的“减法”中发展得越来越大。

尽管“胖东来”的发展在许昌、新乡等河南二线城市,但员工工资却是河南省零售业里最高的。在“胖东来”,最基层的员工平均工资在1500元左右,加上年终奖及各种福利,平均月收入接近2000元。在许昌,人们都以能去“胖东来”工作为荣。

“把员工当自己的亲人看,别把他们当成赚钱的工具,如果中国的企业家有40%至50%能做到视员工为家人,中国一定能够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于东来说,他看不起那些自己开豪华车住别墅,而对员工苛刻的企业家。他不仅给员工发高工资,还动员商界的其他老总多关爱员工,提高员工待遇。他就说服了“四方联采”的另一成员――洛阳大张董事长张国贤,给员工大幅上涨了工资,结果,大张员工积极性空前高涨,效益一路上扬。

“‘胖东来’就是要让员工一天比一天带劲儿,工资一年比一年上升,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于东来常说,“这么多人跟着,我一定要对他们负责,带好他们,就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让他们时刻感到温暖。把他们的困难和后顾之忧解决了,他们都会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

于东来深深明白“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道理。“财富是大家共同创造的,带领大家在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让员工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拥有更多的财富,并享有财富,去体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是我多年以来追求的一种境界。我正在努力这样做。”

快乐“家庭”

于东来一直都把“胖东来”当成“家”来经营,员工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体会到的是家庭般的友爱、真情和温馨。他常说,要懂得尊重和快乐,即尊重顾客的人格,带一个快乐的团队。他教育员工,要时时替别人着想,让别人感到快乐。

就是企业发展到现在,于东来有一个习惯仍然改不了:每天到卖场里的存包台工作一会儿,亲自给顾客取包,并对顾客真诚地说:“欢迎下次再来。”员工们也在“东来哥”的带动下,工作更带劲儿了。

做零售业是很辛苦的,而在“胖东来”,8000多人的大家庭却其乐融融,很多人脸上都挂着微笑,大家以兄弟姐妹相称,就像家人一样情情相融。

人与动动范文4

我不想生气,因为我怕老,可是我总爱生气

但,那只是小脾气,假生气

只在爱我的人面前出现

只想爱我的人来哄我开心,给我满足

我喜欢被受宠爱,喜欢被人迁就,喜欢撒娇

我爱笑,喜欢爱我的人陪着我笑看风云一世

要美梦远离心碎……

许给我一世欢颜……

当有天我抱着你,我吻着你,我笑着说爱你的时候,那是真切的现实,你万般呵护我,在每个梦里闭上眼就会感觉到你温柔的包围

当有天我心里,除了你还是你,我没有后悔的时候,你依如旧样捧我在手心,再也没有我一哭全世界都为我落泪

为你沉淀一个世纪

时间似水,漫漫而过

悄悄的接近那个日子,一切都好平静

也许爱如结冰,一旦冻结就只剩下决心

放纵自己任由思念一步一步向你逼近

想你的心,化成灰烬,我无处投递

如果,可以飞檐走壁找到你

这爱的委屈,我不必澄清,只要你将抱紧,将我好好爱!

如果,你知道,想你的心慢慢在煎熬

如果,你知道,想你的心秒秒在纠缠

碗如那未曾结局的戏是最耐人千寻,戏里:“情真意切,望穿千年隔世辗转是前世宿命!我要在戏里吻你一回,跌碎思念湮灭红尘,这是今世的注定。情丝渐渐为你蔓延,沧海桑田流年缱绻,是轮回的纠缠。”

慢慢的陪着你走,踏遍万水,越过千山,柔指轻弹在键盘,为你谱写一曲长相思,寄一片相思云,带去我的期盼,捎去我的思念。

看得见你的传情,感得到你的惆怅,可是恍惚间,摸了摸蓝屏,还是有触电的感觉,

你的微笑,淡然,于世纤尘不染,回味悠长钟爱一生即是细水长流。

人与动动范文5

1、暗恋一个人的心情,就像是瓶中等待发芽的种子,永远不能确定未来是否是美丽的,但却真心而倔强的等待着。

2、举得起放得下的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的叫负重。可惜,大多数人的爱情,都是负重的。

3、生活在没有的你的世界,比任何一种惩罚都要痛苦,你知道吗,对我而言,你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

4、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是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那么忘记了。

5、女性在所有礼物中,认为花朵最有价值的原因:是因为男性在送花给女性的时候必须克服那种把花拿在手上走在街道上的羞涩感觉。

6、喜欢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就像丢掉自己心爱的物品,虽有遗憾,但是心中不会有多痛。可是爱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就会留下一个伤口 永远都会隐隐作痛。有些失去是注定的,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寂寞,而去接爱一段不合适你的爱;也不要因为一段不合适你的爱,而去寂寞一生。

7、我将暴风般的爱情藏在心底,那是为了不给对方任何心理压力,我的爱情越是珍贵,相对地,也越珍惜别人的爱情。

8、爱情,要么让人成熟,要么让人堕落。

9、爱情是灯,友情是影子,当灯灭了,你会发现你的周围都是影子。朋友,是在最后可以给你力量的人。

10、只有跟你在一起的时候我才是活着的,我一个人的时候,就连最耀眼的太阳也失去光彩。

11、希望和信任是蜥蜴的尾巴,即使被切断,但它们还会再长出来。

12、宁可失败在你喜欢的事情上,也不要成功在你所憎恶的事情上。

13、人的一生,有两种遗憾最折磨人:一是得不到你心爱的人;二是心爱的人得不到幸福。

14、让自己活得太累。应该学着想开、看淡,学着不强求,学着深藏。别让自己活得太累。()适时放松自己,寻找宣泄,给疲惫的心灵解解压。人之所以会烦恼,就是记性太好,记住了那些不该记住的东西。所以,记住快乐的事,忘记令你悲伤的事。

15、爱一个女孩子,与其为了她的幸福而放弃她,不如留住她,为她的幸福而努力。

16、有些事,不是我不在意,而是我在意了又能怎样?有些人,你很重要,就是你很重,我也要,有些事,想多了会头疼,想通了会心疼 ,是的,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想不开,就不想;得不到,就不要;难为自己,何必呢。

17、一个人一生可以爱上很多的人,等你获得真正属于你的幸福之后,你就会明白一起的伤痛其实是一种财富,它让你学会更好地去把握和珍惜你爱的人。

18、更多人拥有的却是玻璃般的爱情--同样透明但容易破碎。

19、许多人向往水晶般的爱情——晶莹剔透没有一点瑕疵。

20、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我在你面前可以是谁。

21、幸福,不是长生不老,不是大鱼大肉,不是权倾朝野。幸福是每一个微小的生活愿望达成。当你想吃的时候有得吃,想被爱的时候有人来爱你。

22、你越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忘记的时候,你反而记得越清楚,我曾经听人说过,当你不能再拥有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人与动动范文6

一、巧用比喻定基调

“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文章开篇第一句话以人物写地方,以品格写城市特点,形象鲜明,既写出了北平的历史悠久,又点明了其品格特征,比喻兼有拟人,巧妙地为一座古老的都城定位,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正因为像历经世事的老人,才能如此心胸宽广,包容着新旧两派――摩登女郎与木屐老妪、画家与大学生对住,汽车与洋车驴车并行,高耸的北京饭店与一千年不变的生活、协和医院与古玩铺同在,驼背的老人、可爱的老画家、踢毽子的老人、一个刀手、一个太太、一个人力车夫、一个前朝县太爷……正因为老成,所以“它本身并不稍为之动摇”。生活再丰富多彩,人物再各式各样,北平始终都是豪爽、宽大的。从情感基调来说,这正是本文的总纲所在,可谓“一喻定全篇”。

二、妙用比喻显内涵

“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作者将北平比做一株古木老树,语意与上面的比喻一脉相承,枝繁叶茂正是其历史文化悠久的形象化说法,更重要的是它的覆盖面和包容性,“这些昆虫如何能知道树的大小,如何生长根,在地下有多深,还有在别枝上寄生的是什么昆虫?”以“昆虫”比喻大树下寄生的芸芸众生,贴切深刻。生活于这棵大树上的任何一个个体。要想熟悉这棵大树,都是不容易的,由此自然引出了“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的感慨和困惑来。作为转换文意的过渡,作者不露痕迹地将读者引进了北平的博大精深而无从表述的“困局”里,北平的形象却因此得到凸显。作者借由这一比喻收到欲擒故纵的表达效果,引起读者进一步阅读下文的兴趣。

三、叠用比喻抒情感

第五到第十自然段,作者以非常文学化的笔触对北平进行了全景式描绘,这是对前两个整体比喻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而本文的比喻手法也更多地集中在这几个段落之中,其中比喻的类别更为丰富多样。

作者先写“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一个人眼从未见过的珠玉之城”。这是一个暗喻,表现其文物古迹的名贵稀有,又强调“人眼从未见过”,不仅稀有而且博大了。因为北京城里不仅有紫金的御色屋顶、宫殿亭园楼榭等金碧辉煌的皇家建筑,还有远处的“西山”,青带似的“玉泉”,近处的公园杉树、中南北“三海”,自然风光与人文建筑参差相应,远山近水相映成趣。最后作者以“蓝天洁月,雨夏凉秋”挽结,虽非直接比喻,但与前文相映,以散文句法,将这个“珠玉之城”描绘得富有诗情韵味。

上一篇姐姐的暑假

下一篇阳春三月